都鐸王朝(英國歷史朝代)

都鐸王朝(英國歷史朝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都鐸王朝(英語: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蘭威爾斯愛爾蘭後,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及其屬土周圍地區。伯爵亨利·都鐸於1485年8月,在法國援助下殺死理查三世,奪取王位,建立都鐸王朝,史稱亨利七世。都鐸王朝統治英格蘭王國直到1603年伊莉莎白一世去世為止,歷經118年,共經歷了五代君主。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過渡時期,被認為是英國君主專制歷史上的黃金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都鐸王朝
  • 英文名稱:Tudor dynasty
  • 所屬洲:歐洲
  • 首都:倫敦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亨利七世,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莉莎白一世
歷史,開國,後世,強盛,終結,疆域,政治,軍事,經濟,城鄉經濟,重商主義政策,文化,宗教,外交,法國,西班牙,社會,世系,

歷史

開國

參見詞條:亨利七世
都鐸家族的母系祖先是約翰·博福特(John Beaufort),是14世紀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兒子親王蘭開夏公爵和情婦凱瑟琳·斯溫福(Katherine Swynford)的私生子。約翰·博福特的孫女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嫁給了里治蒙伯爵艾德蒙德·都鐸。艾德蒙德·都鐸是英王亨利六世的同母異父弟弟,亨利六世被愛德華四世殺害以後,都鐸家族也被流亡法國
亨利·都鐸是艾德蒙德的兒子,在法國布列塔尼流亡長大,被視為蘭開斯特派首領。而其母馬格麗特·博福特郡主則在英國再婚,潛伏在約克王朝治下的英格蘭為兒子的未來謀劃。1485年,亨利·都鐸宣布自己是蘭開斯特王室的王位繼承人。利用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馬格麗特郡主得以將不滿現狀的約克王朝支持者,轉為支持他的兒子亨利。而亨利很快成功登入英格蘭,並於1485年8月,在波斯沃斯戰役(博斯沃思戰役)打敗理查三世,隨即稱王即位,是為英王亨利七世。1486年同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之女約克的伊莉莎白結婚,宣布約克和蘭開斯特兩大家族合併,平息了對其繼位的爭論,更以這場敵對家族之間的聯姻,結束了薔薇戰爭。並將蘭開斯特的紅玫瑰和約克的白玫瑰合併組成都鐸王朝的王徽,紅白“都鐸玫瑰”。
亨利七世亨利七世
亨利七世和伊莉莎白王后多有所出,其中四人活至成年,亨利七世為長子亞瑟聘娶西班牙公主凱瑟琳,爾後長子亞瑟早逝,為繼續保有與西班牙之間以聯姻方式獲得的友好關係,亨利七世說服凱瑟琳留下,並將其嫁給次子亨利;亨利七世的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亨利七世任內獎勵工商業發展,有賢王之稱。

後世

亨利七世去世以後,由他的次子亨利八世在1509年4月22日繼承王位。做為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亨利八世也是愛爾蘭領主,後來更成為愛爾蘭國王。亨利八世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並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並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成為英格蘭最高宗教領袖,並解散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他在位期間,把威爾斯併入英格蘭。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去世。亨利八世死後,他唯一的合法兒子愛德華根據第三部《王位繼承法》,繼承其王位成為愛德華六世。1547年2月20日加冕時,愛德華六世年僅九歲。他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兒子,為都鐸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蘭首位信奉新教的統治者。愛德華統治時期,英格蘭飽受經濟問題和社會動盪所擾,在1549年爆發暴動和叛亂。1553年7月6日,愛德華六世死於結核病,年僅15歲。1553年7月10日,亨利八世的妹妹,法國瑪麗王后的新教徒外孫女簡·格雷勳爵繼承英格蘭王位,但是在位僅9天就被廢除處死。愛德華六世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則成了新女王,並與1553年10月1日正式加冕。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享年42歲。她的同父異母妹妹伊莉莎白繼位,即伊莉莎白一世
英王亨利八世英王亨利八世

強盛

參見詞條: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是,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莉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伊莉莎白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她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蘭只授與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伊莉莎白一世伊莉莎白一世

終結

伊莉莎白一世從未結婚,1603年3月24日,伊莉莎白死於薩里的列治文宮,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

疆域

都鐸王朝疆域最鼎盛時包含英格蘭愛爾蘭威爾斯,在法國有眾多領地,在北美洲有殖民地

政治

英國都鐸王朝時期被稱為英國歷史上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又被稱為現代憲政體制的發源地。在此期間,經過王朝的統治者亨利七世、亨利八世伊莉莎白一世通過議會宗教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鞏固強大了王權,而強大的王權又保證了強大的民族國家的形成。15、16世紀,英國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決定了都鐸君主政體的特殊性。它既有別於絕對君主專制,又不同於後來的君主立憲制,君權與議會達到了協調一致共同維繫著英國政治機器的運作。這一時期是英國王權最盛之時,但國王的權力仍是受到議會法律限制的。
都鐸王朝的政治體制又影響著都鐸時期的宗教、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發展。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主要表現於在政治機構和司法方面,在中央政府中,新成立的樞密院取代了受制於貴族諮議會;在地方政府各郡治安法官的職權被擴大了;在郡以下,權力集中於小型教區會議手中;在司法體制上建立一系列特權法庭等。英國的君主專制制度臻於極盛。英國都鐸王權雖然具有明顯的專制主義特性,但這個時候都鐸王朝君主的權力並不是無限的,它受到各方面特別是議會法律的制約。因此它不同於絕對的君主專制,具有資本主義性質。都鐸王朝的君主專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原始資本積累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文化也繁榮發展。都鐸王朝君主專制制度的建立、表現、及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歷史發展的。經歷了都鐸王朝之後,英國的中世紀色彩日漸淡薄。英國已經完全走出了舊時代,向著現代民族國家大踏步地前進。

軍事

英國都鐸王朝時期,戰爭因素對都鐸王朝君權的強化也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生產關係逐漸瓦解,傳統的軍事組織喪失了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當時英國發生了一場軍事革命,戰爭形式的變化增加了軍費開支。
火炮技術、戰術組織等方面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中世紀的戰爭形式開始轉變為近代戰爭的形式。當時突出表現為常備軍僱傭軍的出現和建立,封建的軍隊不再存在了,新的軍隊開始由大批的僱傭兵編成,因為封建制度的瓦解使得僱傭兵獲得了誰出錢就為誰服務的自由。常備軍和僱傭軍取代封建軍隊對國家財政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變革後的軍隊逐漸需要越來越大的費用,原來在平時、在戰時都無須君主支出任何費用的社會兵力,隨戰爭與著社會進步的過程,在戰時要君主出錢,在平時亦非君主出錢維持不可。軍費開支的不斷增加直接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
戰爭對英國都鐸王朝君權的強化主要是通過影響財政來實現的。戰爭的巨額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對英國君權從羸弱走向強大產生了積極影響。都鐸時期以前,全國性財政機制尚未建立。戰爭開支的增加為都鐸王朝君權的強化提供了契機。為了解決因戰爭造成的財政困難,都鐸王朝的君主把目光投向了議會和教會,一是通過議會徵稅,二是沒收修道院財產。從對君權的影響來看,前者使君主有限地加強了對議會的控制,後者的結果則是使英國教會失去了經濟基礎,都鐸君主徹底地掌控了英國教會,政治上擺脫了教會的束縛,增強了在世俗領域和精神領域的權威。
都鐸王朝的君主憑藉其在處理國家安全事務中的絕對權力,以戰爭為藉口向議會提出的徵稅數額往往比戰爭實際開支要大,兩者之間的差額就是君主在戰爭財政中的收益。都鐸王朝君主在以戰爭為藉口向國民徵稅的過程中得到了商人和新貴族的支持,他們希望稅款在一個合理的數額內徵收。商人支持稅收根本上是因為在戰爭中強大起來的國家能夠為他們進行海外貿易提供後盾。沒有強大海軍的支持,英國的商人就很難在海外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然而,議會批准徵稅的程式繁瑣,周期長,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戰爭狀態下的軍費需求。特別是到了16世紀30年代,都鐸王朝遇到嚴重的財政困難,都鐸政府急需新的財源以增加財政收入。於是,在由戰爭引起的財政危機中,亨利八世把教會的財產收歸己有,為都鐸王室帶來了巨額財富。

經濟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英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質的變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並得到扶植,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農本經濟產生了瓦解作用;都鐸王朝強大的王權控制著各種貿易往來,形成了保護工商業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傳統的行會制度已不再適合城市經濟的發展;統一的勞動力商品市場初步形成,城鄉關係完成了從對立到一體化的過渡。這些變化說明,英國城市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城鄉經濟

首先,都鐸王朝時期人口增長的趨勢說明,勞動力市場已經初步形成,這是英國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的前提之一。
其次,都鐸王朝時期,英國城市與市場經濟的聯繫日益密切,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有動力與阻力。動力是英國政府採取了扶植工商業的重商主義政策,阻力則來自封建社會內部根深蒂固的行會制度。
最後,都鐸時期舊城市的衰落和新城市的興起是一次財富轉移的過程。城市資本和勞動力向農村的流動使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鄉關係最終確立,它促進了資本主義在英國的成長,對封建的農本經濟形成最猛烈的衝擊。城鄉一體化是前工業時代英國區別於其他歐洲國家的最大特徵,也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的城市經濟推動了資本主義在英國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在工商業中的瓦解,為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做好了準備,使英國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重商主義政策

都鐸王朝雖然歷時不長,但是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這樣一個關鍵時代 ,因而其實施的各項政策也極具時代特色,特別是它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對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重商主義政策振興了英國的民族工業,為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騰飛提供了前提條件。
英國是一個偏離歐洲大陸的島國。在都鐸王朝以前,英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落後,工商業不發達的“農業附庸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羊毛和糧食的輸出占有重要的地位。毛紡織業作為英國的支柱工業,雖然有所發展,但也遠遠落後於佛蘭德爾尼德蘭佛羅倫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重商主義者認為必須大力發展工商業。比如英國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認為 :從外國輸入商品是有害的,從外國輸入本國能夠製造的商品則害處更大,他反對輸出英國羊毛和輸入外國羊毛製成品。重商主義者還認為 ,“貨幣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因此,積累更多的貨幣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種強烈的追求。
都鐸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要“使國家富強,使自己顯赫的必要條件”就是迅速發展工商業,為此,都鐸王朝的歷代君主都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首先,都鐸王朝扶植、鼓勵發展呢絨製造業,以出口呢絨換取貨幣。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三番五次通過國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別是優質羊毛的出口,甚至還禁止半製成品的呢絨出口。
其次,大力發展海外商業,鼓勵發展造船業。15世紀以前,英國建造的船隻很少有百噸以上的。亨利七世為了擴大遠洋貿易,獎勵船主建造大船,規定凡是建造出百噸以上的新船者,每噸獎給五先令的津貼。這一規定刺激了英國造船業的發展,到第五代君主伊莉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海軍終於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為英國從事海外貿易殖民掠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紡織業造船業等行業的帶動下,各種金屬製造、製革、制皂、染料等行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國內市場急劇擴大。海外貿易、殖民掠殺、走私等活動積累的財富一部分也轉入工業,加強了工業資本。圈地運動又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拋向工業市場,所有這些都使英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並為18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資本的、技術的、勞動力的前提。可以說,都鐸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義政策是英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前奏。
二、重商主義政策揭開了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序幕,推動了英國封建農奴制度的瓦解。
從15世紀的最後30年開始,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這是英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的重大變革,隨之而來的還有經營方式和耕作方法的變革,這就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而這一切自始至終都與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密切相關。如果說圈地運動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序幕,那么揭開這一序幕的便是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
第一,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是引發圈地運動的主要原動力。重商主義政策刺激了毛紡織業的突飛猛進,因此,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這就造成了羊毛價格節節上揚,養羊業則成為一本萬利的事業。貴族和鄉紳為了追求高額利潤,便掀起了全國性的圈地養羊運動。許多被農民世世代代耕種的土地被圈了起來,許多在封建掩護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圍了起來,變成了僱工放牧的草場。這是英國農村土地所有制變革的發端,也是英國封建農奴制瓦解的濫觴。
第二,重商主義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潰。寺院土地所有制是英國中世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鐸王朝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宗旨就是積累財富,而掠奪教產就是其積累財富的一條重要途徑。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曾先後頒布了兩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閉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財產包括土地在內均收歸國有。這些被沒收來的土地除一部分賞賜給寵臣以外,絕大部分被賣給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廢除,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一環。
第三,重商主義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貴族的領地所有制,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在重商主義政策的影響下,一方面是高度繁榮的商品貨幣的引誘,使得封建貴族不惜重金購買供享樂用的昂貴商品;另一方面是“價格革命”所造成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貴族實際收入下降。他們入不敷出,債台高築,陷於破產的境地。到16世紀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顯赫一時的38家貴族中,其直接繼承人有22家負債累累。一些貴族不得不採取先質押而後變賣土地的辦法來還債。這樣一來,貴族莊園的數量不斷減少,封建貴族領地所有制的急劇沒落。重商主義政策還使土地日趨商品化,土地自由買賣與轉讓具有廣泛性,不僅王室不斷地公開出售土地,而且土地還進了商品交易所,成為投機商倒買倒賣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轉變過程中,土地大都落到了新貴族、資產階級和自耕農手中。那些獲得土地的新貴族、資產階級和自耕農,採用新的經營方式,生產新的原料作物,滿足新的市場需求。他們與工商業資產階級一道,推動著封建制度下的英國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
三、重商主義政策促使英國建立起外向型經濟模式,推動英國經濟走向世界。
重商主義者認為: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而對外貿易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都鐸王朝的統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從狹小的海島移往遙遠的海外,把本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範疇,以海外市場作導向,建立起外向型經濟模式,積極推動本國經濟走向世界,努力開拓世界市場。
英國對外開拓市場是全方位的:
向西,它開拓了美洲市場。在紐芬蘭島建立了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漁業區,在維吉尼亞建立墾殖區。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維吉尼亞。然後,英國不斷擴大殖民地的範圍,逐步侵占北美遼闊的土地,把這裡發展為英國的工業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向北,英國與俄羅斯建立商業貿易聯繫,並以此為基地開闢中亞市場。並為英國商人謀取了極為有利的貿易優惠權。經瑪麗女王批准,英國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專門經營俄羅斯中亞波斯一帶的貿易。英國商人又創辦了“東方公司”,專門經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貿易,迫使長期壟斷該地區貿易的漢薩同盟分權讓利。
向南,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家發展商業往來。伊莉莎白女王上台以後,英國在北非和西非的貿易活動更加頻繁和擴大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
向東,英國恢復了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都鐸王朝早期,英國曾與地中海地區有過貿易往來,後來因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而中斷。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海軍,為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580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莉莎白女王於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占了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英國的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到17世紀,英國商人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農本經濟的閉塞狀態,將英國經濟納入了世界經濟運行的軌道。儘管他們是以暴力掠奪的方式進行貿易,但是他們所開闢的廣闊市場以及所獲得的大量廉價的原料和金銀財富,為英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來自海外的金銀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變成資本,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飛速發展,使英國經濟迅速壯大,成為世界首富。

文化

英國都鐸王朝所處的時代(1485年-1603年)是英國封建制度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經濟與生產關係萌生並迅速發展的時代,也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政體改革、海外擴展促進了英國近代思想文化、英語語言、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威廉·莎士比亞,便出現於這個時期,他借鑑早期伊莉莎白戲劇的傳統,創作出了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終成眷屬》、《暴風雨》等。莎士比亞的辭彙量大得驚人,後世的英國作者們都多多少少受到他藝術上或語言上的影響。伊莉莎白戲劇領域其他著名人物有克利斯托弗·馬洛 、托馬斯·德克 、約翰·弗萊徹 、弗朗西斯·博蒙 等。“城市喜劇”的形式也在這個時期得以發展。英國對其他大陸的考察,尤其是對美洲的考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伊莉莎白一世如同她的父親,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她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當代。

宗教

都鐸王朝時期,英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自亨利八世到伊莉莎白一世的數十年問,英國王室的宗教政策雖有起伏變化,但是民族利益至上是其基本原則。它通過世俗封建專制君主要求加強中央集權與資產階級要求自身發展相結合而表現出來。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西班牙及它控制下的羅馬教會,這兩個階級聯合起來,它們之間有鬥爭,而且愈到都鐸王朝後期,鬥爭愈加尖銳。但是,他們在共同利益下的聯合,是英國這場宗教改革運動的基本內容。紅白玫瑰戰爭和都鐸王朝初期,英國舊貴族勢力遭受沉重打擊,在此基礎上專制王權得以建立。這是宗教改革能夠進行的必要條件之一。

外交

都鐸王朝時期的英國,以國家利益為指歸,對法國和西班牙採取了聯盟合作或者鬥爭的政策,且這種政策時有調整,對外關係的調整則促進了英國外部主權的確立。

法國

在都鐸王朝時代,亨利七世力主和平,亨利八世則多次征伐法國,並時而與西班牙合作。瑪麗女王唯西班牙之命是從,堅持對法作戰。伊莉莎白女王基本上選擇了對法和解的政策,英國與西班牙卻衝突嚴重。從威廉征服起,英王在法國擁有眾多領地是雙方糾紛的重要根源之一。

西班牙

英國與西班牙的衝突來得較晚,卻很激烈,特別在伊莉莎白統治時期表現得最明顯,但是,英西亦時而合作,主要是共同打擊法國勢力,維持歐洲的均勢。

社會

都鐸王朝統治時期,是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也是人口的一個快速增長時期。同時也是土地經濟繁榮發展的時期。

世系

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亨利·都鐸,亨利六世侄子。(父親是亨利六世同母異父的弟弟)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亨利七世次子。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在位)亨利八世的小兒子。
簡·格雷郡主,亨利七世外孫女的女兒。(在位只有九天,一般不算作英國女王)
瑪麗一世(1553-1558年在位),愛德華六世同父異母的姐姐。
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瑪麗一世同父異母的妹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