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一世(16世紀英國女王)

伊莉莎白一世(16世紀英國女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伊莉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莉莎白·都鐸,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兒。1558年11月,伊莉莎白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去世,伊莉莎白繼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莉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伊莉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在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末期,英格蘭經歷了許多考驗,曠日持久的英西戰爭形勢惡化、愛爾蘭危機、埃塞克斯伯爵叛亂、農業歉收和饑荒、議會反專利權的風暴,不健全的地方政府及中央官僚機構的腐敗,社會下層的貧困、流離失所的流民。這一切給這個輝煌時代染上黯淡色彩。伊莉莎白一世在其輝煌的建樹之後,給後人留下了少得可憐的財富和龐大的債務。

伊莉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里奇蒙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伊莉莎白·都鐸
  • 外文名:Elizabeth Tudor
  • 別名:童貞女王、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 國籍英國
  • 民族:盎格魯-撒克遜人
  • 出生地:普拉森舍宮
  • 出生日期1533年9月7日
  • 逝世日期1603年3月24日
  • 職業英格蘭愛爾蘭女王
  • 信仰聖公會
  • 主要成就:使英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開創英國歷史的“黃金時代”
    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
  • 皇室都鐸王朝
  • 在位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
人物生平,早期經歷,姐妹鬩牆,加冕女王,繼承人選,女王逝世,為政舉措,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軍事,外交,人物評價,軼聞典故,星期五不吃魚,婚姻外交,家族成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參見詞條: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
伊莉莎白於1533年9月7日出生在倫敦的普萊斯提亞宮,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個王后安妮·博林唯一倖存的孩子。由於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規結婚的,天主教認為她是一個私生女。伊莉莎白出生時被指定為王位繼承人,她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後來的瑪麗一世)成為她的服侍者。
1536年5月19日,伊莉莎白三歲時,她的母親安妮·博林被判叛逆罪處死。伊莉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女,從“伊莉莎白公主”變成了“伊莉莎白·都鐸小姐”。
1546年的伊莉莎白1546年的伊莉莎白
1537年,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三個王后簡·西摩生了一個男孩:愛德華(後來的愛德華六世)。伊莉莎白和瑪麗都成了愛德華的傭人,但是姐姐瑪麗沒有善待童年至少女時期的伊莉莎白。當愛德華接受洗禮時,伊莉莎白為愛德華獻上白色洗禮服,將聖油塗抹在愛德華的身上。
1543年,伊莉莎白年邁的父親亨利最終娶了在宮廷任職的凱瑟琳·帕爾為他的第六任妻子。凱瑟琳·帕爾王后對瑪麗和伊莉莎白兩個公主都很好,讓她們受到很好的教育,有可靠的朋友和同齡的伴侶。受到王后影響,亨利八世和兩個女兒瑪麗、伊莉莎白和解。伊莉莎白的教師包括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羅傑·阿斯坎。她受到古典、歷史、數學、詩歌和語言的教育。她可以說和寫六種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和希臘語。伊莉莎白在王后凱瑟琳·帕爾和其他教師的影響下成為了一個新教徒。在凱瑟琳·帕爾王后的勸解下,1544年,亨利通過第三次繼承法案,重新賦予瑪麗和伊莉莎白王位繼承權,位置在愛德華王子之後。但兩人仍然是法律上的私生女。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愛德華六世繼位。由於當時愛德華年紀尚幼,政權落在以新教徒為多的攝政議會中,這些新教徒嘗試使新教成為英格蘭的國教,因而伊莉莎白的王位繼承人地位比較穩定。但是1553年,愛德華得知自己的生命已到末期後,與議會擬定了“繼承案”,試圖阻止國家再度落入天主教勢力。愛德華任命他的表親珍·格蕾(簡·格雷)為王位繼承人,將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和伊莉莎白都排除在外。

姐妹鬩牆

參見詞條:瑪麗一世
1553年7月,瑪麗一世愛德華六世死後,廢黜了繼任的簡·格雷,成為英格蘭的女王。瑪麗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逼迫伊莉莎白改信天主教。伊莉莎白表面上雖然皈依,但內心仍然是一個新教徒。瑪麗對此非常不滿。
伊莉莎白伊莉莎白
1553年年末,托馬斯·懷逸以擁立伊莉莎白之名,發動叛變,率領軍隊從肯特郡一直到倫敦才被打敗。雖然伊莉莎白堅持自己沒有參與起義,但她仍然被監禁倫敦塔兩個月,隨後伊莉莎白被釋放,但被軟禁在一處莊園中。
1555年4月,伊莉莎白被解除了監禁,奉詔入宮,陪伴自稱懷孕的瑪麗一世。而瑪麗的妊娠反應一直到1555年7月,在她的肚子回復原狀之後,證實她並沒有懷孕。
1558年3月,由於瑪麗一世婚後長期無子,瑪麗不得不接受伊莉莎白為自己的合法繼承人,英國國會重申了亨利八世國王規定伊莉莎白作為繼承人的安排。

加冕女王

1558年11月17日,瑪麗一世逝世,伊莉莎白繼位。伊莉莎白於1559年1月15日在西敏寺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女王,是為伊莉莎白一世。大主教將王冕戴在伊莉莎白的頭上。
伊莉莎白一世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為了鞏固統治,緩和國內外的壓力,女王採取了對天主教新教兼容的政策,穩定了政治基礎。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湧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即位之初的伊莉莎白一世即位之初的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統治期間出現了很多航海家,其中包括弗朗西斯·德雷克沃爾特·雷利和漢弗萊·吉爾伯特,促進了英國航海業的發展。英國的國力日漸強盛,在北美洲建立了殖民地。
然而,她所採取的宗教兼容政策並沒有徹底解決宗教衝突問題,導致女王統治後期清教運動不斷,社會動盪。
伊莉莎白一世為人謹慎,她的座右銘是“我觀看,而且我沉默”。她喜歡投資於昂貴的衣服和珠寶,她經常騎在馬背上參觀國家地區,而不是坐著馬車參觀。
慎於榮譽的頒發和顯職的授與也是她在位期間的特徵。在將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蘭只授與八個貴族頭銜:一個伯爵爵位、七個男爵爵位;在愛爾蘭只授與一個男爵爵位。她並將樞密院的成員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後來再降至十四人。

繼承人選

由於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婚,沒有子嗣。英國議會曾多次懇求女王儘早擇婿,期望她為王室生養繼承人。但是她說:如果她選擇了外國王子,他會讓英國無法保持中立的外交政策(如姐姐瑪麗一世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的婚姻);嫁給一個英國人會加劇宮廷內的宗派鬥爭。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約1575年伊莉莎白一世畫像,約1575年
伊莉莎白的表侄女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是一個天主教徒,1567年被廢黜,次年逃入英格蘭。伊莉莎白一世將瑪麗·斯圖亞特囚禁起來以保障瑪麗無法威脅她的地位。1587年,伊莉莎白一世以謀反罪名將瑪麗·斯圖亞特處死。
伊莉莎白一世的表外甥女凱瑟琳·格雷夫人,是亨利七世之女瑪麗·都鐸的外孫女,對王位有優先繼承權。她和愛德華·西摩,第一代赫特福德伯爵的秘密婚姻激怒了伊莉莎白一世,她本人也於1568年被囚至死。
在伊莉莎白一世的晚年,當她不得不確定她的繼承人時,她越來越傾向她的侄孫,被她處死的蘇格蘭瑪麗女王的兒子蘇格蘭王詹姆士(後來的詹姆士一世)。但她從未正式命名他為繼承人。

女王逝世

伊莉莎白一世執政期間,英國專制王權和民族國家得到鞏固,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發展,初步奪取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這些都對英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1603年3月24日,伊莉莎白一世死於倫敦的里奇蒙王宮。由於伊莉莎白從未結婚,她的死結束了都鐸王朝。伊莉莎白一世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右面。她的繼承人是詹姆士一世。都鐸王朝為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為政舉措

政治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是英國歷史上的重要矛盾轉折期:君主專權開始向議會主權轉化;在封建經濟形態中已萌生出資本主義的幼芽;1588年格拉沃利訥海戰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英國挫敗了國外天主教勢力的入侵,基本消除了天主教的威脅,鞏固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即位之初,伊莉莎白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有利於國家富強和資本原始積累的政策。在政治上強化專制王權,重用柏利勳爵塞西爾等大臣,逐漸把議會變成專制統治的工具。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一世於1559年利用議會通過法令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並與爭奪其王位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進行長期鬥爭。
1587年樞密院處死瑪麗·斯圖亞特,從而打擊了內外天主教勢力的顛覆活動,進一步鞏固王權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晚期,英國國內矛盾日益突出。長期戰爭使國家財政陷入新的危機。城鄉人民反抗不斷。愛爾蘭局勢惡化。特別是專制王權與資產階級的聯盟漸生裂痕。資產階級要求繼續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運動
伊莉莎白一世對清教徒嚴加迫害,隨意把許多商品專賣權賞給寵臣的作法不利於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遭到議會的猛烈抨擊。她不得不在1601年向議會許諾停止出售有害的專賣權。
伊莉莎白一世晚期,社會矛盾也反映在統治集團內部,1601年她不得不處死在倫敦謀反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

經濟

在經濟上伊莉莎白一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保護和發展本國毛紡織業和其他新興工場手工業。她特別鼓勵造船和航海業,鼓勵建立各類海外貿易公司,擴大英國呢絨等商品的海外市場。繼續鼓勵圈地運動,頒布迫害失地農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濟貧法等。力圖用國家政權控制或干預社會經濟變革。
向南,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家發展商業往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
伊莉莎白一世半身畫像伊莉莎白一世半身畫像
向東,英國恢復了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
1571年,西班牙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海軍,為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1580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莉莎白女王於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秘密投資4萬英鎊,占了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
英國的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莉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宗教

宗教改革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採取了對天主教新教兼容的政策。
1588年1588年
女王的宗教改革,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伊莉莎白女王為自己塑造了一個中立的形象:既不是一個新教者,也不是一個天主教徒,運用政府的力量來處理國家事務。
第二個階段:恢復以前瑪麗一世女王曾提出所有宗教政策
第三階段:伊莉莎白女王力求使英國國教的信仰綱要符合當時國內國際的客觀情況,將愛德華六世1552年所修訂的《祈禱書》加以修改,命令在全國各教會的神職人員中強制實行,任何人不得違犯。
清教運動
雖然伊莉莎白女王在法律上使國教完全復興,重新確立了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的改革成果,但這種溫和寬鬆的氣氛並不能夠真正消解各種宗教主張和派別之間的潛在牴觸。
伊莉莎白一世的宗教改革極其不徹底,這在伊莉莎白執政晚期更能體現出來。天主教的復辟勢力在英國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而新教的激進派——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清教徒也同樣處於受壓抑的狀態。資產階級要求繼續深入宗教改革,掀起清教運動。清教徒與國教會之間激烈的爭論和衝突,從伊莉莎白一世時一直持續至詹姆士一世時期。

文化

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期間,實行開明寬容的政策使文學藝術大力發展,人文主義得到廣泛傳播。莎士比亞就是最傑出的代表。
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正值英國文藝復興的鼎盛時期,因此在文學史土稱為“伊莉莎白時代”。這是一個英國詩歌、散文、戲劇空前繁榮的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伊莉莎白一世和她的父親亨利八世一樣,也自己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伊莉莎白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軍事

隨著西班牙日益成為英國海外擴張的主要敵人,伊莉莎白一世縱容弗朗西斯·德雷克等英國海盜搶劫西班牙船隻和殖民地,1585年又直接派兵援助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588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但在科倫納·里斯本遠征後英國失利連連。與西班牙人媾和成為伊莉莎白一世迫不及待的願望。伊莉莎白一世的財政日益入不敷出,海上的戰爭不得不採取股份制形式,旨在調動私人的積極性,但是,利潤對他們的吸引力遠大於伊莉莎白一世的海洋戰略,導致制勝良機一次次喪失。這場戰爭一直延續到1604年,雙方打成平手,不論在海上還是在陸上英國並未能占上風。
從1594年起在愛爾蘭還爆發了一場九年戰爭。但伊莉莎白政府的政策保證了英國的安全,最大限度地節省了國家財力,減輕了人民負擔,從而維護了社會穩定。

外交

在對外關係上,伊莉莎白一世初期採取使法國西班牙兩大強國互相牽制的政策,使英國一度較少捲入歐洲大陸糾紛,有利於增強國力。
晚年的伊莉莎白一世,1595年晚年的伊莉莎白一世,1595年
伊莉莎白女王基本上選擇了對法國和解的政策。英國與西班牙的衝突來得較晚,卻很激烈,特別在伊莉莎白統治晚期表現得最明顯。

人物評價

伊莉莎白一世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當政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曾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在她生活的時代英國國王不是名義上的角色,英國黃金時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應歸功於她。
伊莉莎白一世(16世紀英國女王)

軼聞典故

星期五不吃魚

在英國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期間,英語中出現了一個新成語叫“eat no fish”(不吃魚)。
它產生的時代背景是這樣的,伊莉莎白一世即位後(1558―1603在位)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處理遺留的宗教問題。她帶領英國乾脆利落地又轉向了新教:在1559年,就很快頒布了新的《至尊法案》,重立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重申英國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首領。
1571年,她又促使國會通過作為英國國教會官方教義的《三十九信條》,最終確立了英國國教。作為《三十九信條》中的一項規定,英國國教會摒棄了天主教星期五不準吃肉(在天主教里,星期五不能吃肉,就吃魚)的齋戒。《三十九信條》在英國歷史上意義重大,它一直沿用到今天。
英國的許多百姓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站在伊莉莎白一世一邊與天主教劃清界線,他們的一項標誌性的做法和口號是“星期五不吃魚”。
“星期五不吃魚”又縮略成“不吃魚”。在伊莉莎白一世為正統的社會裡,“不吃魚”就成了一種與政府保持一致的標誌,於是在英語中,“不吃魚”就成了表示擁戴政府的行為,“不吃魚的人”就成了“忠於政府的人”以至於成了“誠實可信的人”的同義詞。

婚姻外交

伊莉莎白一世在世時就以“The Virgin Queen”(“童貞女王”)著稱,她一生都保持獨身沒有結婚。不過她年輕時,因為沒有出嫁,所以對別人的追求從不拒絕,也不同意,做無表態狀,這樣在國際上拉扯著各方關係在,她利用她未婚待嫁的身份,對先後向其求婚的西班牙、神聖羅馬帝國、法國、瑞典等王室虛與委蛇,以自己的婚姻為籌碼,在歐洲大陸各國,特別是法國和西班牙這兩大強國之間進行權力平衡,為英國最大限度地謀求國家利益。
伊莉莎白一世之簽名伊莉莎白一世之簽名

家族成員

影視形象

1998年在《伊莉莎白凱特·布蘭切特扮演年輕的伊莉莎白一世。
1998年電影《莎翁情史》朱迪·登奇扮演年老的伊莉莎白一世。
2005年電影《伊莉莎白一世海倫·米倫扮演伊莉莎白一世。
2007年電影《伊莉莎白2:黃金時代》凱特·布蘭切特扮演伊莉莎白一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