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

北美

北美(North America)通常指的是美國加拿大格陵蘭島等地區,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大洲,其GDP總量明顯超越了歐盟,其人均GDP更是遠遠的超越了歐盟,是世界15個大區之一。 北美最主要的兩個國家——美國加拿大均為已開發國家,其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其經濟一體化水平也很高。

北美和北美洲(North America)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政治地理學概念,後者是自然地理學概念。北美和拉丁美洲(簡稱拉美,英文Latin America)構成完整的美洲;而北美洲和南美洲(South America)也構成完整的美洲,由於北美的經濟發展與歐洲相似,在文化特色中都與歐洲息息相關(歐化等),都居在已開發國家地段,人種大部分是歐羅巴人種及歐洲裔,北美又有“第二歐洲”的別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美
  • 外文名:North America
  • 包含美國加拿大格陵蘭島
  • 位置:西半球北部
  • 面積:2422.8萬平方千米
  • 人口:5億7902萬(截止2016年)
  • 語言英語法語丹麥語
  • 別稱:第二歐洲
  • 瀕臨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
位置,範圍,面積,地區信息,由來,居民信息,人口,民族,語言,宗教,對外關係,地理特徵,北美地形,對氣候影響,自然資源,自然環境,海岸線,火山與地震,水系,氣候,經濟簡況,工業,農業,交通,國家,美國,加拿大,

位置

北美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

範圍

北美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斯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外,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

面積

北美總面積2422.8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北美
地理區域分為東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地區)、中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西部地區(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脈是本區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個地區。

地區信息

國家或地區面積(㎞2首都或首府
加拿大
9,984,670
美國
9,631,418
華盛頓
格陵蘭(丹)
2,166,086
努克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
242
聖皮埃爾
百慕達(英)
53.3
汗密爾頓

由來

北美在地圖上被單獨區分出來要追溯到1755年。那時北美被法國、英國和西班牙所占領,是這些國家的殖民地。如今,按照社會經濟學和人口統計學標準(例如生產力水平),北美最主要的兩個國家——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已開發國家,其人類發展指數非常高,其經濟一體化水平也很高,由於在文化特色,與歐洲發展水平較高被視為第二歐洲。
按照政治地理學標準劃分,位於大洋洲太平洋中的美國夏威夷州也被歸為北美的一部分。 但按照自然地理學標準,由於夏威夷群島與美國本土相隔太遠,所以通常被歸為玻里尼西亞的一部分,而按照語言學的標準,夏威夷群島也屬於玻里尼西亞,因為這些地區的語言包括夏威夷的夏威夷語都屬於南島語系。
北美和廣義上的拉美(包括使用非拉丁語族語言的部分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即組成整個美洲。

居民信息

人口

總共4.62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8%。北美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其中以紐約附近和伊利湖周圍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在200人以上;而面積廣大的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
北美北美

民族

大部分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此外還有因紐特人、波多黎各人、猶太人、日本人和華人等。

語言

主要通用語言為英語,其次是法語丹麥語印第安語漢語粵語等。

宗教

居民主要信基督教天主教

對外關係

同歐盟的關係
美國與歐盟總體上是盟友關係,在重大的國際事務中,美國與歐盟的原則立場基本一致。歐巴馬政府表示,在北約東擴、俄羅斯阿富汗和伊拉克問題上將更多開展外交活動,更願意聽取歐洲方面的意見。[21]
同俄羅斯的關係
美國與前蘇聯曾經是兩個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和軍事領域競爭激烈。“冷戰”結束後美俄關係發生變化,在防擴散、朝核和伊朗核問題等重大問題上,美國需要俄羅斯的合作。歐巴馬政府執政後,美俄關係經歷“重啟”,兩國關係不斷改善。2014年3月,受烏克蘭問題影響,美俄關係出現緊張。
同日本的關係
美國繼續鞏固與日本的同盟關係。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特大地震、海嘯及核泄漏災難後,總統歐巴馬、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等發表講話,對日本表示慰問,並派軍艦、救援隊、核專家等助日救災,承諾與日本建立“公私夥伴關係”,幫助日本災後重建。
同中國的關係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2009年4月,在胡錦濤與美國歐巴馬總統的首次會晤中,雙方一
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
2013年12月應李源潮副主席邀請,美國副總統拜登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李源潮副主席與拜登就中美關係和其他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交換了意見,雙方就中美加強對話、交流、合作,努力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達成重要共識。
中美關係讚賞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2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習近平祝賀特朗普正式就任美國總統,感謝特朗普2月8日來信就元宵節和中國農曆雞年向中國人民致意節日祝福,對特朗普表示願意努力拓展中美合作、發展惠及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的建設性雙邊關係表示高度讚賞。特朗普對此表示感謝,再次祝賀習近平主席和中國人民節日快樂。習近平指出,總統先生就任以來,中美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了密切溝通。面對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層出不窮的各種挑戰,中美加強合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上升。中美兩國發展完全可以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雙方完全能夠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
同朝鮮的關係
自1953年韓戰停戰以後至2014年,朝鮮與美國經過多次接觸與談判關係基本沒有進展。2013年2月朝鮮進行核試驗,引發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廣泛譴責,並決定終止1953年所簽訂的朝鮮停戰協定,宣布不受制於互不侵犯條約。朝美關係被國際媒體視作“籃球外交”。

地理特徵

北美地形

北美是以英語為主的美洲國家。位於美洲北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太平洋,東臨大西洋。範圍包括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島(丹麥)。
北美北美
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占20%,海拔200米的平原和丘陵約占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占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
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
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島嶼,海拔一般為1,000~5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
阿拉斯加的麥金利山海拔6,194米,為北美洲最高峰。東帶和中帶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1,300~800米,盆地南部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6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
三大南北縱列地形區為西部高山區,山脈(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間,山脈是美洲與太平洋板塊相撞而成,中部平原為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平原、西部-大平原),東部高原山地區以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地為主,地勢較低。本區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密西根湖、伊利湖、休倫湖、安大略湖)。
五大湖中的蘇必利爾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是冰川刨蝕作用形成的冰蝕湖,除密西根湖外均為美、加兩國共有。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大部分在北溫帶。地形對氣候影響大。
西部高山阻擋,溫帶海洋性、地中海氣候僅分布在沿海,高原山區降水少;東部低緩,阻擋作用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向內陸逐漸減少;
中部地形平坦,冷空氣可長驅向南,夏季暖濕氣流也可自由北上。無熱帶雨林、草原氣候(大部分在北溫帶)。

對氣候影響

1.海岸山脈緊逼著太平洋沿岸,迎風坡地形雨豐沛。但是,海岸山脈阻擋了太平洋上的暖濕西風向東深入,限制了山脈以西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向東延伸,使上述二種氣候呈南北向帶狀分布於沿海地區。山間高原盆地由於地形閉塞,海洋水汽難以進入,因此,氣候乾旱,呈現出荒漠的景象。
2、東部高地西北坡面迎冬季西北風,常造成大雪;東南坡面對大西洋水汽產生抬升作用,造成地形雨。但因東部高低緩,連續性差,冬季乾冷的西北風可影響到東海岸,夏季從大西洋的暖濕氣流亦可越過高地,進入內陸。
3、中部平原地區氣溫、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這是因為中部平原地勢低平,無東西走向山脈,南北開敞,致使南北氣流暢通無阻。冬季極地冷氣團可長驅南下,驟然降溫。夏季來自墨西哥灣的熱帶暖氣團可自由北上,天氣悶熱多雨。中部平原在冷暖氣團爭逐交鋒、交替控制之下,形成氣溫、降水季節變化劇烈、大陸性較強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居民為 外來移民大匯集,英裔和法裔較多,英語為主。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紐特人是黃種人。

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面積的30%,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占全洲面積14.5%,約占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800萬千瓦,占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360萬千瓦,占世界的34.7%。
北美北美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占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6萬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峽 灣;南半部海岸較平直。
北美北美
半島與島嶼:半島總面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島嶼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格陵蘭島為世界最大島。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北美洲以三大南北縱列帶為特徵的地形結構,對於大陸氣候的分異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影響最顯著的是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它由三重山脈和一系列山間高原、盆地組成,不僅高度相當大,寬度也很大,沿海又缺乏深入大陸的海灣。因此,科迪勒拉山系一方面成為極地太平洋氣團向東侵入的重要障礙,使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僅局限於北緯40°以北的西岸,處於背風位置的山間高原和山間盆地成為半乾旱和乾旱氣候;另一方面,極地加拿大氣團和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氣團,由於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也不能西侵,因而只能活動於大陸的中、東部。科迪勒拉山系的東帶落基山也是大陸東、西部之間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它不僅導致東、西部的降水量大不一樣,對氣溫也有一定影響。一般說來,落基山以西,除北緯40°以北的沿海和迎風山坡外,年降水量均在500毫米以下,冬季降水占優勢,夏季少雨或乾旱,冬季氣溫則高於同緯度東部各地。落基山以東除高緯度的北部地帶以及緊靠落基山的大平原部分地區以外,年降水量都在500毫米以上,夏季降水比率增高。斯波坎和蒙特婁的氣候資料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當然,造成這種差異同大氣環流、洋流等因素也有關係。
落基山以東為中部平原地帶,地勢低平坦蕩,無東西向山脈阻隔,向南北開敞,並有哈得孫灣、五大湖、密西西比水系、墨西哥灣等水域相互貫通。這樣的地形條件有利於南北秉性不同的氣團暢行無阻。冬季,乾冷的極地加拿大氣團可徑直南下,造成寒潮天氣,使當地氣溫驟降;夏季,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的溫濕氣團可自由北上,直達哈得孫灣沿岸,帶來悶熱多雨天氣。中部平原成為南北冷暖氣團交綏、爭逐的場所,氣旋活動頻繁,冬季尤為活躍。因此,中部平原天氣多變,是北美洲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最大、大陸性較強的地區。
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高度和寬度都不大,山脈的連續性也較差,並不構成氣候上的顯著界線,但對局部地區的氣候仍有很大影響。例如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北坡,冬季面迎經過五大湖地區並略有變性的極地加拿大氣團,往往形成大雪;山地南部因高度較大,對熱帶墨西哥灣、大西洋氣團產生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成為北美洲多雨區之一。

火山與地震

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是太平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北美洲有活火山90多座,其中阿留申群島有28座,阿拉斯加有20座,中美洲有40多座。北美洲西部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

水系

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占全洲面積的88%,其中屬大西洋流域的面積約占全洲的48%,屬太平洋流域的各約占20%。除聖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占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北美洲的河流上多瀑布,落差最大的瀑布是美國西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約塞米蒂瀑布,落差達700米。尼亞加拉瀑布,落差51米,寬1,240米。北美洲是個多湖泊的大陸,淡水湖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陸的北半部。中部 高原區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西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總面積為245,2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以蘇必利爾湖面積最大,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北美北美

氣候

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覆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低達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餘廣大地區都在0~32℃之間,其中20℃以上的地區約占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東南部、美國的東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達2,000毫米以上,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佛羅里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捲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於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

經濟簡況

工業

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採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占20%左右,鋁占40%以上,汽車約占37%。

農業

北美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菸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

北美鐵路總長420,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國家

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United States,簡稱:America,縮寫:USA、US),簡稱美國,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面積約為962.9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共有50個州和首都所在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有3042個縣。人口3.1億(截至2012年2月),白人占64%,其餘分別為拉美裔、非洲裔、亞裔等。通用英語。51.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他居民信奉天主教、猶太教等,不屬於任何教派的占4%。美國具有高度發達的現代市場經濟,其國內生產總值和對外貿易額居世界首位。

加拿大

加拿大(Canada)是北美洲最北的一個國家,面積為998萬多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陸地面積909.3507萬平方公里,淡水覆蓋面積89.1163萬平方公里。位於北美洲北部(除阿拉斯加半島和格棱蘭島外,整個北半部均為加拿大領土)。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南接美國本土,北靠北冰洋。西北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接壤,東北隔巴芬灣與格陵蘭島相望。海岸線約長24萬多公里。人口3411萬。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69.1%。而在多倫多、蒙特婁和溫哥華這三個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居住的人口占總人口的35%。加拿大人口主要為英、法等歐洲後裔,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紐特人)約占3%,其餘為亞洲、拉美、非洲裔等。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的南亞移民人口達到130萬,超過華裔成為加拿大最大的少數族裔。華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餘大部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現有華人約145萬人。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5%,信基督教新教的占36%。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業化國家之一,製造業、高科技產業、服務業發達,資源工業、初級製造業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加以貿易立國,對外貿依賴較大,經濟上受美國影響較深。全球金融危機後,加拿大為刺激經濟成長及時推出“經濟行動計畫”。使得該國經濟於2009年下半年走出衰退。2010年加拿大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3%,而2009年為下降2.6%。數據顯示,當年加拿大全國每個省和地區GDP均有所增長。在大多數地區,建築、採礦、石油和天然氣開採以及製造業的增幅超出了服務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