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位於河北省邯鄲叢台區中華大街西側的叢台公園中心處,為園內的主體建築,是趙邯鄲故城中的一組重要建築群,亦是邯鄲古城的象徵。根據其出土文物考證,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年—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趙武靈王即位後,實行胡服騎射,使趙國位於戰國“七雄”之列。當時操練的場所,便是在武靈叢台。武靈叢台因樓台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史載,叢台上原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所見的叢台為清朝同治年間重修,以後又進行過重修。特別是解放後經過幾次大的維修,逐步修建了以武靈叢台為中心的叢台公園

叢台占地3500平方米,高27米,由青磚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南北各開一門,進南門沿台階拾階而上,可達台的中層,中層台面有武靈館、回讕亭等建築。由回讕亭往東進門樓,順台階環繞而上,可達叢台的上層,上層台面為圓形,建有據勝亭,面積100平方米,高13米,為四角攢尖重檐,亭角微翹,叢台的四周遍布花草。

在迄今2000多年間,歷代史籍對叢台頗多記載,更有唐代以來詩人詞家憑欄弔古的百餘首詩文辭賦流傳於世。

在漫長的歲月里,它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較之原建築有了很大的變化,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是趙都歷史的見證。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名稱來歷,修建歷史,初步建造,遭到焚毀,明清修建,獲得重生,建築風格,第一層,第二層,第三層,主要景點,據勝亭,回瀾亭,武靈舊館,明代城牆殘段,碑刻,古槐,七賢祠,歷史文化,到訪名人,詩詞紀念,軼事典故,出版圖書,取名,郵票,人為刻字,旅遊信息,

名稱來歷

正式名稱叫做武靈叢台,因是趙國修建,所以也叫趙叢台,由位於邯鄲市,又叫邯鄲叢台、簡稱叢台。
武靈叢台中“武靈”是指趙武靈王,而“叢台”的名稱來歷是因為當時許多台子連線壘列而成。叢台二字始見於《漢書·高后紀》:"元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台災"。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187年的一次叢台火災。據唐代學者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台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蓋本六國時趙王故台也在邯鄲城中。”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10·漳水》稱:叢台“六國時趙王之台也”。他們二人認為叢台是“六國時趙王之(故)台”,亦即認為是戰國時期趙國所建,他們的觀點與東漢的張衡實屬異曲同工。
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及其周圍景觀鳥瞰

修建歷史

初步建造

根據叢台遺物和內部夯土層考證,叢台始建於戰國時期。同時武靈叢台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發生地。史載,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第六位國君,也是趙國第一任王(此前稱侯或君)。戰國前期,趙國國勢衰弱,趙武靈王即位後,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為改變國家面臨的外來威脅和侵擾,他勵精圖治,勇於改革。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戰著稱,趙武靈王受北方遊牧民族身著輕巧衣物作戰的啟發,發起了要求趙國人尤其是軍隊改穿胡服的改革,加緊操練兵馬,從此使趙國日漸強大。終於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能與秦國爭衡天下的軍事強國。
從文獻記載來看,也能夠證實叢台應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東漢張衡《東京賦》云:“是時也,七雄並爭,相高以奢麗,楚築章華於前,趙建叢台於後,秦政利觜長距,終得擅場,思專其侈,以莫己若也。”叢台是在楚國章華台之後建造的,也是建於戰國時期。張衡最早提出叢台建於戰國時期的學者。《文選》所收張衡《東京賦》還有薛綜的注文,他對“趙建叢台於後”一句注釋道:“《史記》曰:趙武靈王起叢台,太子圍之三月。於後, 在六國之時。”薛綜是三國時期孫吳人,以上注文當為其《二京解》的內容,今本《史記》並無“趙武靈王起叢台”之類的內容,但薛綜是最早記述叢台為趙武靈王所建的人。
武靈叢台
武靈叢台
趙武靈王始築叢台之說,是在宋代開始盛行起來的。《元豐九域志》卷2河北西路磁州古蹟條:“叢台,趙武靈王所築。”《玉海》卷162《宮室·趙叢台》於漢鄒陽上書“全趙之時武力鼎士袨服叢台之下”句下注道:“《史記》武靈王起。”《四庫全書》本賀鑄慶湖遺老詩集》卷1《歌行三十九首·從台歌》有序:“按《邯鄲縣譜》,叢台趙武靈王築,起地三百尺,今故址猶十仭,在縣中東北隅。元豐辛酉七月,同邑令濮人杜儼仲觀登,杜先有此詩要予同賦。”在詩歌中說到:“累土三百尺,流火二千年。人生物數不相待,摧頹故址秋風前。武靈舊壟今安在,禿樹無陰困樵採。”該書卷2《答杜儼仲觀登叢台見寄庚申九月滏陽賦》亦說:“邯鄲古都會,陳跡武靈築。”可見,都說叢台是趙武靈王所築。賀鑄所說的《邯鄲縣譜》當是宋代的邯鄲地方誌,可能也是已知所記邯鄲最早的縣誌,它不僅記載說趙武靈王始築叢台,而且說是“起地三百尺”。可見,至遲北宋時期邯鄲地方志已認定叢台始築於趙武靈王,北宋盛行武靈王始築說,可能與邯鄲地方志的記載有關。
明人陳耀文撰《四庫全書》本《天中記》卷15《台·叢台》稱:“趙武靈王建叢台於邯鄲”:《明一統志》卷4廣平府宮室條稱:“叢台,在邯鄲縣北,《史記》趙武靈王所築,因其叢雜而名。”《大清一統志》卷21 廣平府條稱:“叢台,在邯鄲縣城東北,相傳趙武靈王築。”《四庫全書》本《畿輔通志》卷54《古蹟·廣平府》稱:“叢台,在邯鄲縣東北隅。《名勝志》趙武靈王所築,上有雪洞、天橋諸景。”至於縣誌、府志的記載,莫不如此。民國二十二年本《邯鄲縣誌》卷3《地理志·古蹟》也同樣說:“叢台,在縣城東北隅,世傳趙武靈王所築,其上有雪洞、天橋諸景。”
從以上早期文獻材料可見,至遲西漢初期叢台就已經存在,此後學者有關叢台始築的時間,或持概稱之戰國始築說,或持細稱之趙武靈王始築說,無論是概稱之說還是細稱之說,都認為是在戰國時期。就叢台最早出現於史籍的呂后元年(前187)而言,此時上距西漢建國不過20年,上距秦國占領趙都邯鄲不過40年,因此叢台建於戰國時期的趙國是可能的,而且也得到了考古材料的證實。1963年夏,邯鄲遭遇特大暴雨洪澇成災,叢台東南部倒塌,文物工作者對叢台進行了勘探調查,從倒塌部位的斷面發現,其台心下部是黃褐色純淨土,夯土層為6-8厘米,夯土結構與戰國趙王城遺址考古發現的夯土牆結構相同。在台的上部及表部,土色發黑,內含戰國時代的陶片、陶豆把等雜物較多,夯層厚薄不均,夯築不及台心部堅實。這說明叢台夯築結構的下部中心是戰國時期的夯土結構,其上部及表部應是經過歷代維修過的夯土結構。可見,考古資料也證實了叢台確為戰國時代的建築。
武靈叢台
古今叢台

遭到焚毀

秦代末年,秦國大將章邯兵破邯鄲,夷平城廓;到了漢代,邯鄲由於成為諸侯王國—(漢)趙王的宮城,叢台被闢為趙王的宮苑。漢初鼎盛之時的趙國,邯鄲城的武士和達官貴族們,經常穿著華美的服裝,聚集在叢台之下,已經成為市井而不能再制止。
三國時期曹魏大臣劉邵作《趙都賦中雲:“正殿儼其造天,朱欞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少陽,出升的太陽,意指東方,說明漢代趙王在宮城以東的地方修建過叢台。賦中所提到的“正殿”“雲閣”、“叢台”這三座重要建築,則是提示趙都宮殿建築十分重要的資料。其中,“正殿”應是趙王宮城中的一個重要建築物,很可能這裡所說的“正殿”,就是今西小城內的“龍台”遺址。在趙王城“正殿”之南還建有“雲閣”,應是一座高大參天的建築物。而“叢台”則建在趙邯鄲故城的“大北城”範圍內。
三國時,魏相曹操鄴城(今邯鄲以南30公里臨漳縣境內)為政治中心後,邯鄲遂逐漸淪落為普通縣城,叢台也隨之衰落。
宋代時,叢台已經衰敗為荒草遍地、狗兔出沒的一片廢墟。

明清修建

據1933年《邯鄲縣誌》所載,自明代中葉至中華民國期間以來,在短短的四百多年中,就修建了十多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兵備楊彝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
明嘉靖二十五年(1536年),知縣董威重修。
明萬曆(1573—1620年)年間,知縣朱光祚、歐陽調律相繼重修。
清康熙十年(1671年),知縣張慎發復修。
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迎接乾隆帝南巡過邯鄲,知縣懷蔭布對叢台大加修整,據勝亭為最高景觀,並建行宮於其上。
清道光四年(1824年),叢台遇火災,僅餘數椽。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遂成瓦礫。
清同治二年(1863年),叢台又遭捻軍攻城變亂的毀壞。知縣英棨、侯國鈞相繼重修。可見,清末民國時期的叢台建築,就是經這次大修後的建築。清光緒本《邯鄲縣誌》將“叢台夕照”,列為當時邯鄲的十景之首。

獲得重生

民國十一年(1922年)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四師師長高桂滋對叢台大加修葺,並在台上增築一亭,名回瀾亭。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闢為叢台公園,當時占地3萬平方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地方政府對叢台的維護和建設極為關心,台上的建築以及一磚一石,都能做到及時維修。1953年,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叢台公園。占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占40畝。園中林木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蕩漾,碧水藍天,與叢台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1956年,邯鄲遭大雨,據勝亭下台基北半側坍塌,當年維修。
1963年8月,邯鄲遭特大暴雨,是月7日,叢台東、南兩面台基坍塌約250平方米,據勝亭部分坍塌,市政府撥專款於1964年重建,1965年7月5日竣工。現存的叢台建築平面呈“T”字形,南北長約110米,東西寬約60米,底部東半部為半園形,直徑約32米,總高約25米,分上中下三層。
1964年到1965年間,經歷了最後一次大修,此次大修把原亭閣上的灰瓦換成琉璃瓦。
1978年,翻建了回瀾亭。
1979年至1981年,改建了古叢台北門,翻建了叢台南門,並對北門外的東、西兩側牆面進行了加固。
1982年7月23日,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對叢台上所有的建築進行了全面彩繪,並對據勝亭、回瀾亭懸匾,字由邯鄲市書法協會主席尹樹槐(世愚)題寫。
1989年,較全面地維修了叢台西邊的圍牆,南門鋪設了石台階,並對乾隆碑、古槐加做護欄。新立了《叢台簡介、叢台維修摘記》碑。
1996年10月翻新改建了古叢台城樓上的武靈舊館,並作為趙文化展室。
2004年7月,對古叢台上的回瀾亭進行了翻建。
2005年4月,對古叢台台階以及周邊進行了大面積的翻修。

建築風格

現存武靈叢台,重修於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是一個占地3500多平方米,高27米,分上、中、下三層的青磚高台。
武靈叢台
秋天武靈叢台

第一層

下層南、北各開一門。南門為叢台的正門,南門有一對體高2.27米石獅,雄獅足踏繡球,雌獅爪撫幼獅。據傳,此二石獅為1966年由邯鄲縣舊縣衙門前運來,後於1973年豎於此地。南門前有明代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立的《趙武靈叢台遺址》碑。碑陽鐫刻“趙武靈叢台遺址”七個楷書大字,上款為“直隸廣平府邯鄲縣知縣楚人鄧雲台”,下款為“萬曆癸已歲孟秋之吉主簿永寧王所重同勒”。碑陰字跡風化,模糊不清,難以辨認。據縣誌記載,該碑原文大意是重修邯鄲城記,追記修城事及四門名稱。此碑原在七賢祠舊址西側,後易址在叢台南門東牆下,緊臨叢台牆基。1966年碑被推倒,平放在園中中湖東北岸。1989年重立此碑時,碑座龜跗已斷頭爛額,不能復用。故又重新製作龜跗以為碑座,立於叢台西側城牆下。碑前的地面上是2011年9月30日,由市政府設立的銅雕“邯鄲原點”標誌。
沿叢台南門拾階而上,甬道右側壁鑲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字石刻,是民國十一年(1922年)國民第二軍軍長關中胡景翼所書。“字仿六朝,雖非古物,而峰棱整潔,頗覺古氣鬱盤”。據1939年《邯鄲縣誌》記載:台之南北城垣上原各有門,門各有額,南曰“滏流東漸”,北曰“紫氣西來”。因邯鄲城南有滏陽河,河水東流,故言“滏流東漸”,邯鄲城西有紫山,山間常有霧氣繚繞,又故言“紫氣西來”。南門高階上聳立一碑,為現代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於1961年游叢台時所寫的七律。在石碑陰面刻有“武靈叢台”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冀南書法名人李鶴亭所書。
叢台北側拾級而上,古氣氳,蒼松翠柏側立兩旁,沿著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是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1750年)路過邯鄲,登臨從台時留下的御題詩碑。碑的正面刻有七律《登叢台》。在乾隆碑陰面還鐫刻有乾隆的詩文七古《邯鄲行》。

第二層

沿磚階可拾級而上至平台處,是叢台的中層。叢台的中層是個院落,距地表27米,平面東西長59米,南北寬80米,其中向南突出40米,寬10米。據專家考證為明代城牆殘段。院內坐北朝南有5間大屋,叫“武靈館”,是紀念趙武靈王的建築。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台壁上嵌有許多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和舉人李世昌的“蘭”石碣。

第三層

由回瀾亭往東進門樓,順台階環繞而上,可達叢台的最上層。叢台的第三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黑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稱“武靈平台”,是趙武靈王觀看歌舞的地方。明嘉靖年間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門裡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台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 有石桌、石墩。
武靈叢台
據勝亭

主要景點

據勝亭

據勝亭位於古叢台之頂部,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為兵備楊彝所築。楊彝所寫《據勝亭記》中所載:“幾川子(楊彝號)飭兵趙地,閱城邯鄲,至東北隅,度台距城不尋丈,其勢峨然出城表。大驚曰:‘台高迫城,敵或我乘,仰面受敵,邑其殆哉。’”從而看出他的“必戍樓,乃可守”的築亭目的。亭成之後,楊彝乃勞眾曰:”擾茲勝,構茲亭,邑永賴哉。”當時的據勝亭,面積、結構無考。
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頂部為卷棚歇山式,1963年遭暴雨,據勝亭部分坍塌,1964年又維修重建,建築面積100平方米,高13米,為四角攢尖重檐,亭角微翹,內有方形正廳,內塑趙武靈王型像,石桌石凳,四周透花門窗,古樸典雅。上復綠色琉璃瓦,光華燦爛。脊檐普裝彩燈,每逢重大節日,燈光輝煌,夜間遙觀,恰似空中樓閣。現據勝亭雖非原貌,但它仍然保持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

回瀾亭

回瀾亭位於武靈舊館之前,為中華民國二十年(1921年)高桂滋所築。建築面積12平方米,高5米,全木結構,六柱圓頂。柱與柱之間連線木凳以供遊人小憩、觀景,中間布有漢白玉石桌,上刻棋盤,四周為石鼓圓凳

武靈舊館

武靈舊館,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磚木結構,寬敞豁亮,是紀念趙武靈王趙雍的建築。原名武靈宮,後稱武靈館,清末稱財神廟,1922年重修時改名為武靈舊館,1931年,高桂滋師長駐軍邯鄲,重修武靈舊館,館前楹柱上懸有國民黨元老,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題聯:置酒在高台,由來慷慨悲歌地;平胡傳玄服,莫負風雲際會身。
聯中的“風雲際會”四字,據《趙都詩詞選注》中解釋,風雲際會是指舊時君臣遇合。此特指劉秀結交馬武事。劉秀破王郎後,對更始帝愈加不滿,企圖把更始帝派來監視他的另一部隊將領謝躬殺掉。於是置酒高台,邀謝躬及謝之部將馬武赴宴,準備席間下手,但未成。宴罷,劉秀獨與馬武登台,用地位籠絡馬武,結果馬武歸心劉秀。此楹聯今無存。
現武靈館內又陳列了趙武靈王趙雍的塑像和古趙文物,展現若趙武靈王的事跡。

明代城牆殘段

平台南北各突出一段長40多米,寬6-10米不等的牆體,為明代城牆殘段。明嘉靖年之前,叢台位於邯鄲縣城牆之外,嘉靖十三年(1534),兵備副使楊彝來到邯鄲後,見叢台距城牆不足一丈遠, 又高出城牆之上,可以輕易地從叢台躍到城牆上,一旦敵人占據叢台,勢必對城內構成很大的威脅。於是楊彝下令由縣丞王景負責組織營建,在二者之間修建起甬道,把叢台與城牆連線起來。
城牆殘段外圍有原護城河修建的叢台東湖。

碑刻

參見:叢台集序碑叢台簡介碑重修叢台記碑
叢台上保存了不少珍貴的碑刻。從南門迎面一碑為郭沫若於1961年9月19日登叢台時所寫的七律詩。碑陰有四個大字:“武靈叢台“,為冀南書法名人李鶴亭所書。
北門內的御碑,是1750年9月,大清乾隆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台時書寫的七律《登叢台》。碑陰為七古《邯鄲行》。
台之西側,是《叢台集序》碑,為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何遂撰,邑人王琴堂書。文中記述了叢台歷史悠久,名之來源與位置,修建概況及叢台之景點。兩塊碑併為一體,文近千字。該碑原址在叢台南門階端之平台上,1989年10月易址於此。
據勝亭台壁周圍鑲嵌著七方碑碣,有明代監察御史張成仁的七律《登叢台》、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石刻、舉人李世昌(少安)的畫蘭石刻等七方,這些碑碣及其詩詞、繪畫和鐫刻皆頗具獨特風格。
《重修叢台記》碑,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高桂滋在修建叢台竣工後立下的。文中讚揚了趙武靈王變胡服習騎射思欲奮發圖強,一掃國人萎靡之習的尚武精神。並記述了增設台上建築以及重修叢台的經過。碑文為高桂滋撰並書。字型端正大方,渾厚有力。此碑保存完好,已易址邯鄲碑林內。

古槐

台上古槐,相傳是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植。距今已有四百多個春秋。據1939年《邯鄲縣誌》載:“台上有古槐一章”。從1939年“邯鄲武靈叢台”的照片上看,此樹已老態龍鐘,沒有生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園林工人的管護下,古槐已煥發青春,枝繁葉茂,生機盎然。

七賢祠

叢台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里,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氏孤兒捨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歷史文化

到訪名人

李白分別於752年和753年兩次來邯鄲,李白登上邯鄲城樓、叢台,還遊覽了趙國美女秦羅敷不畏強暴投潭自盡的羅敷潭(今邯鄲市西北10公里古石龍景區)、趙王宮女梳妝描眉的照眉池(今邯鄲市復興區趙苑公園內)、到邯鄲南亭飲酒觀歌舞。752年八月,李白離開邯鄲前,受官府之邀在邯鄲洪波台(今邯鄲市復興區趙苑公園內),觀看了發兵征討契丹的出征儀式。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9月,乾隆帝南巡,登台賦詩七律《登叢台》。
1959年6月2日,來邯鄲視察的周恩來總理也曾登上過叢台。
1961年,郭沫若登叢台。

詩詞紀念

兩千多年來的武靈叢台,曾招來歷代政客顯貴、文人騷客登台懷古,題詩賦詠,言志抒懷。據統計,有確切記載的就達五十餘首。這些詩、詞、賦,抒發了作者的情懷,描寫了叢台的滄桑,也記載了邯鄲的興衰枯榮。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當代陳運和也用詩“天橋雪洞奇觀曾揚名華夏,花苑莊閣諸景曾流傳後世”誇獎叢台。
歷代文人描寫武靈叢台詩詞歌賦
時期
作者
作品名稱
涉及內容
內容來源
三國
《趙都賦》
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台於少陽。
南北朝
《古意詩·挾瑟叢台下》
挾瑟叢台下,徙倚愛容光。
《日出東南隅行·朝日出邯鄲》
朝日出邯鄲。照我叢台端。
《採桑·春色映空來》
連珂往淇上,接幰至叢台。
唐朝
《在江南贈宋五之問》
郢路少知音,叢台富奇士。
《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
歌酣易水動,鼓震叢台傾。
《壯遊·往昔十四五》
春歌叢台上,冬獵青丘旁。
《邯鄲客舍歌》
傷心叢台下,一帶生蔓草。
《八詠應制二首》
入叢台,叢台裛春露。
有客新從趙地回,自言曾上古叢台。
《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
妾本邯鄲女,生長在叢台。
《九日登叢台》
平原池閣在誰家,雙塔叢台野菊花。
《辭魏博田尚書出境後感恩戀德因登叢台》
叢台邯鄲郭,台上見新月。
《棄妾篇·妾本叢台右》
妾本叢台右,君在雁門陲。
《邯鄲少年行·霞鞍金口騮》
家住叢台近,門前漳水流。
《房陵·趙王一旦到房陵》
魂斷叢台歸不得,夜來明月為誰升。
《紫騮馬·爭場看鬥雞》
漳水春閨晚,叢台日向低。
《瑟·伏羲初製法》
流水嘉魚躍,叢台舞鳳驚。
《泊花石浦》
舊業叢台廢苑東,幾年為梗復為蓬。
《經馬鎮西宅》
亂藤侵廢井,荒菊上叢台。
《送深州吳司馬歸使幕》
一去叢台北,佳聲幾日聞。
《邯鄲驛樓作》
蕪沒叢台久,清漳廢御溝。
《即席·家住叢台舊》
家住叢台舊,名參絳圃新。
宋朝
《三月二十日多葉杏盛開》
叢台余袨服,易水雄悲笳。
《邯鄲叢台·禾黍離離露一丘》
可憐全趙繁華地,留作行人萬古愁。
《李牧·椎牛饗壯士》
旌旗移幕府,荊棘蔓叢台。
《太行·旬帝胚渾散》
棋圖分冀野,蟻壤認叢台。
《叢台》
百尺危台高入雲,欲將羅綺炫強秦。
《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台有感》
叢台歌舞無訊息,金樽玉管空陳跡。
《叢台·憑高閱士劍如林》
袨服雲仍猶左衽,叢台休恨綠蕪深。
宇文
虛中
《又和九日·老畏年光短》
不堪南向望,故國又叢台。
《答杜仲觀登叢台見寄》
邯鄲古都會,陳跡武靈築。
《叢台歌·累土三百尺》
君不見叢台全盛時,綺羅成市遊春暉。
《寄杜仲觀·中春雨收霽》
中春雨收霽,與子登叢台。
《李固道中懷寄杜邯鄲》
西望叢台百尺間,車輪無角不知還。
《九日題峰山》
不須歌吹上叢台,千里晴川入座來。
《登樓望郡中美人物之盛》
輪音鬧過叢台市,歲計多於畏壘山。
《邯鄲少年·邯鄲全盛時》
使酒叢台上,夜獵西陵下。
《叢台·荊棘芃芃百尺堆》
荊棘芃芃百尺堆,路人云此是叢台。
《感遇·吾期瑤之圃》
叢台尚何為,袨服若煙海。
李龏
《梅花·舊業叢台廢苑東》
舊業叢台廢苑東,別來二十一春風。
《趙故城·叢台意氣俄銷歇》
叢台意氣俄銷歇,故壘歌鐘幾劫塵。
釋元肇
《更深亭·幽趣上林梢》
叢台歌舞散,空有燕來巢。
《雪林李兄偕昌國長之官》
飽帆蜚百尺,飢蜃吐叢台。
《李牧·說客為秦諜》
向令名將在,兵得到叢台。
《次韻·鄰雞初唱曉妝忙》
未許叢台夸袨服,卻將淇水易漸裳。
《王幾道罷磁州遺澄泥古瓦二硯》
澄泥叢台泥,瓦斲鄴宮瓦。
《姑蘇台·輟杵余千禩》
輟杵余千禩,叢台此舊都。
金朝
《過邯鄲·十五年來黍一炊》
十五年來黍一炊,叢台重覓舊題詩。
《叢台二首》
後人共指叢台哭,三尺堯階竟屬誰?
劉邦佐
《登叢台懷古》
邯鄲驛路舊叢台,清風明月逾千古。
《叢台懷古》
突兀台城全趙時,登臨弔古使人悲。
元朝
《水龍吟·登邯鄲叢台》
春風趙國台荒,月明幾照苕華夢。
《叢台遠眺》
獨上荒台重惆悵,野煙無處認溫明。
《過邯鄲叢台》
數點寒峰擁翠嵐,叢台日落見漳南。
明朝
《初冬日於邯鄲叢台餞朱太僕》
天寒大陸吐叢台,倚酒雄風亦快哉。
《送客呂生謁趙生因問謝山人》
叢台歌舞四時春,君去平原客更新。
《李戶部潔夫移疾歸趙貽詩問我林居和韻奉答》
馬去叢台花底月,帆收茂苑柳邊雲。
《寄張廣平·蛾眉蕭颯不禁寒》
大有叢台歌舞在,莫將行步怨邯鄲。
《登邯鄲叢台有感作叢台行》
邯鄲叢台已非舊,請說邯鄲舊時有。
《過邯鄲叢台》
我來更慨七雄子,望望高台近帝鄉。
《登叢台》
千年此地尋遺事,獨對西風上古台。
叢台
-
謝景星
《叢台》
日落台高生古臭,漳河東去水悠悠。
《叢台小酌》
叢台一何久,城上接高雲。
《登叢台·一眺叢台上》
一眺叢台上,孤城秋暮時。
蔣彬
《叢台懷古》
西風吹我上叢台,台上煙霏四面開。
《賦得河橋草色送高大歸龍門》
傷心宛似叢台下,青青草色青如苔。
《送全玄洲太史冊封趙藩》
登筵夜對叢台月,染翰春浮玉署香。
《北河道中》
叢台北向通燕谷,曲渚西流繞薊門。
張馳
《叢台懷古》
此日荒台杯酒新,依然庭草斗芳春。
任瀚
《叢台》
上日名姝罷歌舞,千年叢台今是非。
桂天祥
《叢台》
雄國可堪成故壘,娥眉無復貯層台。
《叢台臨眺》
孤台白日靜,臨眺獨關情。
《叢台》
磁州北走邯鄲道,一上高台萬里思。
《叢台》
春城雲樹麗叢台,雉堞猶傳主父開。
張煌
《叢台弔古》
窈窕叢台今是非,倚欄孤眺一沾衣。
白南金
《叢台弔古》
叢台一一邯鄲其,趙武靈王宮在此。
《秦王卷衣·渭南宮草綠》
識得邯鄲美,叢台舊舞衣。
清朝
《登叢台》
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
《叢台懷古詩二首》
主父叢台落日紅,當年羅綺動春風。
《沁園春 經邯鄲縣叢台懷古》
匹馬短衣,竟上叢台。
《邯鄲叢台》
何處慷慨望終古?短衣被酒上叢台。
《叢台遇雨》
路入邯鄲空悵望,寒花病蝶滿叢台。
《叢台詩》
邯鄲城上高台起,碧草離離雜荊杞。
鄭方城
《十月十九日夜登叢台》
須臾叢台下,取次拾級登。
《卜運算元·邯鄲道中》
叢台何處問繁華。公子毬場爭蹴鞠,
叢台·百尺叢台杳靄間》
百尺叢台杳靄間,行人指點趙江山。
《夏蘭·光風吹遍入朱明》
石華九節叢台起,香草三湘百畝盈。
《瓶中萬壽菊》
藥卉佳於菊,叢台爛柘黃。
《永和宮詞》
從此君王慘不樂,叢台置酒風蕭索。
《秋興·倚瑟叢台夜不眠》
倚瑟叢台夜不眠,邯鄲舊道走三邊。
《謝布衣榛·擎甌結盒泣玫瑰》
丁掾縱教雙目眇,也驅油壁上叢台。
《歲暮懷人·漢南仙客出群才》
我在長安反西笑,有人置酒上叢台。
《和薛秀才舊識邯鄲歌姬後入靖江藩府藩國遭亂姬便流落偶於逆旅逢故宦者述姬寄語之作》
名士傾城兩不慚,叢台歌舞系征驂。
《南柯子·飲龔氏》
梧子叢台敞,荷香小幕開。
《秋草·剪紙誰招楚客魂》
崦山蘭澤憑幽寂,莫把叢台共比論。
《嚴關逢靖江左史立馬有贈》
君向叢台思賦客,茫茫江海有迷津。
《過井陘·試向井陘山下過》
叢台寂寞生秋草,漳水潺湲嘆逝波。
《摸魚兒·過邯鄲》
記當日叢台,妖歌嫚舞,轉眼也消歇。
《秦中懷古·浮雲白日莽秦關》
叢台露冷銅仙別,野殿風高石馬閒。
《薊門雜詠·邯鄲春欲盡》
花落叢台驛,人歸洺水關。
《九日同李晴軒叢台登高》
磴道倚荒城,叢台舊有名。
張養奎
《叢台賦》
-
曹鑒平
《邯鄲歌》
直上古叢台,天風吹白草。
近現代
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陸軍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何遂撰寫《叢台集序》,邑人王琴堂書文。
《青玉案·大醉再登叢台》
高台獨飲邯鄲露。
《丙辰重九登趙武靈王叢台,登覽者惟吾一人而已》
-
《過邯鄲·叢台置酒英風歇》
叢台置酒英風歇,趙女彈箏夜月闌。
黃詠雩
《臨江仙·晉趙懷古》
叢台歸劫火,綿上剩寒煙。
《鷓鴣天·天外歸心一羽輕》
叢台寂歷梁王苑,廢堞依稀魏主營。
《永遇樂·趙武靈王箭簇,出邯鄲城西鐵箭嶺》
叢台瑟罷,沙丘鷇冷,無復帳中歌舞。
《賀新郎·夢向邯鄲醒》
來去叢台空弔古,愁覓村醪酩酊。
《慶春澤慢·千里金城》
見野鷹、仍繞叢台。
《六醜·一春風霾,斷送芳事,哀來被軫,情見乎辭,再次夢窗韻》
怕叢台步誤,薄寒侵襪。
《甘州·露台晚眺》
倚叢台四望,渺蒼煙、寥天掛瓊鉤。
《風入松·愛閒何事罷清尊》
舊渚夢尋芳草,叢台目斷孤雲。
《鄴城行·春花繡暖叢台西》
春花繡暖叢台西,鄴城蕩蕩天與齊。
《登叢台七律》
邯鄲市內趙叢台,秋日登臨曙色開。
《至武安·嫣奼沿衢向雨》
嫣奼沿衢向雨開,溟濛不見舊叢台。

軼事典故

漢光武劉秀在更始帝劉玄駕前為逍遙王時,曾帶天巡守巡視河北,到了邯鄲,小槍王劉凌曾邀請劉秀去叢台赴宴,結果劉秀遭小槍王暗算,幸虧劉秀身邊雲台大將護駕,這才逃過一命。

出版圖書

邯鄲市叢台區政協編纂《叢台區文化叢書》第一套已經完成編撰並正式出版,包括《亭榭聚風雲—武靈叢台》。

取名

根據武靈叢台,邯鄲市多地區都有關於根據叢台來命名的,例如:叢台區叢台路、叢台國小、叢台花園叢台酒等。

郵票

2002年10月12日,中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國際郵票,《亭台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亭台選取的是武靈叢台,城堡為斯洛伐克的博伊尼采城堡。

人為刻字

各地遊客的諸多不文明行為使得武靈叢台也未能倖免。武靈叢台的南北兩正門口的青磚上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刻字留念。北門兩邊的青磚幾乎塊塊被刻,新痕累舊痕。

旅遊信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