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開頭用道、佛兩家思想觀點,將杭州西湖與潁州西湖作等量齊觀,出語奇崛,將深奧的哲理運於景物,表現了詩人機敏的談鋒與其能夠包容萬象的開闊胸襟,表現了他對祖國山山水水一視同仁的熱愛。詩中追憶了當初治理杭州西湖,把西湖點化為人間仙境、遊覽勝地的情景。接著又描寫了與趙令畤同治潁州西湖,使之一改舊觀,工程未畢詩人移知揚州,卻一心只繫念潁州西湖的情形,以及得知潁州西湖已由友人主持完成的欣喜和嚮往。篇末四句對揚州水利弛廢表示不滿。全詩多用前人詩句、典故,使語言的涵蓋面大大擴展,生動而富有理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蘇東坡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軾在潁州與趙德麟同治西湖未成改揚州三月十六日湖成德麟有詩見懷次韻
太山秋毫兩無窮,鉅細本出相形中
大千起滅一塵里,未覺杭潁誰雌雄
我在錢塘拓湖淥,大堤士女急昌豐
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雲空
朅來潁尾弄秋色,一水縈帶昭靈宮
坐思吳越不可到,借君月斧修朣朧
二十四橋亦何有,換此十頃玻璃風
雷塘水乾禾黍滿,寶釵耕出余鸞龍
明年詩客來弔古,伴我霜夜號秋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趙德麟:趙令畤,詩人,蘇軾好友,蘇知潁州時趙任通判。
⑵太山:即泰山。秋毫:鳥獸之毛,至秋更生,細而末銳,謂之秋毫,常以之喻事物之微細者。
⑶鉅(jù)細:大和小
⑷“大千”句:大千,也稱三千大千世界,佛家用以稱謂廣大世界。《法華經》:“譬如有經卷書寫:三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塵中,時有智人破微塵出此經卷。”並說每一大千世界歷劫則碎為一微塵。大千,大千世界,佛教語,謂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郭,是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合起來就是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合起來就是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就是大千世界,總稱三大千世界,指廣大無邊的世界。一塵,一粒微塵,佛家比喻極小的量。
⑸杭潁:指杭州西湖潁州西湖。雌雄:喻勝負、高下。
⑹“我在”句:言詩人知杭州時疏浚西湖事。淥(lù),清澈。
⑺大堤句:樂府《大堤曲》:“朝發襄陽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諸女兒,花艷驚郎目。”《·國風·鄭風·豐》:“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大兮大堤,指西湖挖出淤泥所築之十里長堤,人稱“蘇公堤”或“蘇堤”。昌,健壯美好貌。豐,豐滿,漂亮。
⑻六橋:指蘇軾主持架築的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橋。天漢:天河,此處比喻西湖。
⑼北山、南屏:為西湖北與西湖南兩座山名。
⑽“忽驚”二句:蘇軾《乞開杭州西湖狀》雲,西湖“自國初以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輒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計二十五萬餘丈。”詩人疏浚了“如雲翳空”的雜草叢生、淤塞過半的西湖,故云。葑(fēng),菰根,即茭白根,此處泛指水草。
⑾朅(qiè)來:猶爾來。潁尾:指潁州西湖,因其在潁水下游,故云。弄秋色:詩人於元祐六年秋至潁州,故云。
⑿昭靈宮:祀張路斯張龍公的廟。張路斯,潁上人。歐陽修《集古跋尾》卷十《張龍公碑》:“趙耕撰,云:君諱路斯,潁上百社人也。······景龍中為宣城令······公罷令歸,每夕出,自戌至醜歸,體常冷且澀。砥異而詢之,公曰:‘吾龍也。’”“余嘗以事至百社村,過其祠下······歲時禱雨,屢獲其應,汝陰人尤以為神也。”神宗熙寧間詔封張路斯為昭靈侯。
⒀坐:因。吳越:指杭州。
⒁“借君”句:用修月典故借指修治潁州西湖。月斧,段成式酉陽雜俎》載:“太和中鄭仁本表弟······見一人布衣甚潔白,枕一襆物,方眠熟,即呼之······問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月勢如丸,其影日爍其凸處也。常有八千二萬戶修,予即一數。’因開襆,有斤鑿數事。”朣朧,似明不明貌。潘岳秋興賦》:“月朣朧以含光兮”,此以月不明比喻湖水不清澈。
二十四橋:有二說,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云:“揚州在唐時最為富盛······可紀者有二十四橋。”註明“今存”者只有六橋及一處“新橋”。二,《揚州畫舫錄》卷二十五謂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⒃十頃玻璃:指潁州四湖。玻璃:古時指天然水晶石,此處比喻湖水清澈。
⒄“雷塘”句:意謂隋唐時清澈的雷塘已湮廢,變為民田。雷塘,一名雷陂,在今江蘇揚州東北江都,隋煬帝生前常攜宮人來此遊玩。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葬煬帝於雷塘南平岡上。
⒅“寶釵”句:謂雷塘水枯成田,耕出前朝宮妃殘缺的首飾。

白話譯文

泰山與秋毫全都沒有窮盡,大和小原本出自相比之中。大千世界生成毀滅不過在一粒微塵里,杭州潁州兩個西湖看不出有什麼雌雄。我在錢塘時開拓西湖使水澄清,十里長堤遊樂的男女爭比美好風度與顏容。六橋橫跨湖面如同越過天河,北山和南屏山這才開始暢通。人們驚訝二十五萬丈寬的葑田,本像滿天烏雲,忽地被席捲一空。前些時在潁州西湖欣賞秋色,潁水如一條綠帶縈繞著昭靈宮。因為思念杭州卻不可能再到,要借你的月斧使潁州西湖修成清澈面容。著名的二十四橋我並不羨慕,平白換走了潁州十頃湖上的淥水清風。雪塘水已乾涸長滿了禾黍,種田人耕出前朝宮人髮釵上的鸞龍。明年你這詩客前來揚州憑弔古蹟,將伴我在涼夜裡嘆息如同秋蟲。

創作背景

詩題已把寫詩背景大體說清。這首詩作於哲宗元祐七年(1092)揚州知州任上。蘇軾一向重視興修水利,元祐四年出為杭州知州,他疏浚了被水草淤塞了很大面積的西湖,為此上《乞開杭州西湖狀》,對“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的情形深感憂慮。他說“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使杭無西湖,如人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蘇軾強調了西湖淤廢對國計民生的種種不利。他親自領導、參與了疏浚西湖的工程,湖上挖出的淤泥築成了長堤,上植芙蓉楊柳,又架築了六橋,使西湖面目一新。元祐六年詩人調知潁州,又與趙令畤一起疏浚潁州西湖,次年,工程未畢,詩人改知揚州,趙寄來詩歌告知工程已畢,蘇軾便以歡欣的心情寫此詩作答。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可分四節。頭四句為一節,是開端。句下作者自注說:“來詩云與杭爭雄。”蘇軾知潁州前,曾知杭州,並在那裡疏浚了杭州西湖,所以趙德麟的來詩里有與杭州西湖爭雄的話頭。這是趙德麟的一種幽默。作者便接過來以一個更加風趣的回答發端。
蘇軾以道、佛兩家思想作答。一二兩句取道家齊物論思想。《莊子·齊物論》說:“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束,而太山為小。”從齊物論觀點看來,“物量無窮”,大小只是相對而言。太山是大,可是比起更巨大的事物來,又為小;秋毫是小,可是比起更微細的東西來,又為大。所以太山、秋毫兩者在大小序列中都是“無窮”的,至於稱巨道細,那不過是在“相形”即相較範圍中而已。大小如此,高下也不是如此,並不分什麼杭州、潁州的雌雄。第三句取佛家思想。《法華經》言,每一大千世界歷劫則碎為一微塵,所山說“大千起滅一塵里”。大千世界至為廣大,也不過起滅於一塵之中,杭、潁二湖不過大千世界中微乎其微的東西,不用爭什麼高下。所以,詩人無論從道家思想看還是從佛家思想看,都“未覺杭潁誰雌雄”。
這個開頭極妙。它以一個富有哲理的大議論憑空喝起,突兀有勢,為全篇增神。此其一。這個回答,營造了一個饒有興味的哲理境界,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此其二。第三,這個別致的開端,表現了詩人的學識與胸襟,顯露出詩人那種囊括萬物、高視人間、洒然超脫,不凝滯於物的思想氣質。正是這種氣質,使他曠朗地對待一切,不那么執著一端,杭州也好,潁州也好,揚州也好,只要能在所歷之處留下一點利國利民的事業就好。這成為貫串全詩的一條主線。
次六句為第二節,緊承杭州、潁州雌雄辯難的話頭,追敘治杭州西湖的事。這六句雖然都是實敘其事,但通過詩人富有個性的藝術構思,便顯得十分精彩。杭州西湖的堵塞,在於水生植物滋生蔓延,侵蝕湖面達二十五萬餘丈。蘇軾主持將泥土起出,用它在湖中築成南北十多里的長堤,即後來所稱蘇堤。堤上架六橋,並遍植花柳,結果湖清似鏡,長堤如畫,面貌一新。首句寫治湖。“拓湖淥”三字下得準確貼切,情景畢現。次句寫堤成後,士女遨遊的歡樂,有意用了兩首民歌的典故。一是樂府《大堤曲》,“大堤士女”即源於此。一為《詩經·鄭風·豐》,“爭昌豐”即源於此。昌、半都是形容儀容的豐茂。將兩首民歌的意境揉和成句,不需費詞,一片追逐嬉戲的歡樂場景躍然紙上,典故是運用得成功的。中間兩句夸堤。說它好像橫跨於銀河之上,這一優美的想像,給長堤六橋塗上無比神奇壯麗的色彩,而那終古懸隔於西湖南北兩端的北山與南屏山,經治理後一堤相通,也如同牛郎、織女一般要拉起手來了,靜止的事物都充滿活氣。後兩句寫清理湖面蔓延的水生植物。覆壓二十五萬丈水面的植物,像遮蔽碧空的蒼雲,被席捲一空,露出萬里晴空般澄澈的湖面,這已是驚人的壯舉,詩中又領以“忽驚”二字,如同壓湖的植物只於一夕飛去。治湖的功績被頌揚到了近乎神異的地步,詩人那讚譽之情,欣喜之態,呼之欲出。
“朅來”六句為第三節,由杭州到潁州,轉到寫潁州西湖。上節寫杭州,意在寫湖。這一次因為治湖功績未成即離去,故側重在治湖之意與離去之感。筆法靈活,隨事而變。潁州西湖處在潁水下游,“朅來潁尾”,即承杭州而言,指到潁州。作者到潁州是在1091年(元祐六年)秋天,故言“弄秋色”。這兩句意在點明到潁州和拈出潁水,而全以景語出之,便形象生動。下二句轉入治湖,妙語成趣。由於調至潁州,杭州沒法到了,詩人說:那么,就“借君(指趙)月斧”再造個西湖吧!《酉陽雜姐》載,唐文宗大和年間(827—835),有一士子游嵩山,遇一道士對他說,月亮由七寶合成,光芒來源於太陽,“其凸處常八百三千戶修之”,他即修月者之一,並出示“斤鑿”。後來遂以月斧借喻寫文章的能手。詩人這裡加以活用,將潁州西湖比喻為月,以修月比喻治湖,以修去“朣朧”即月的不明亮之處來比喻使湖水澄清。二句不僅語多風趣,選用的典故也頗優美。後兩句再一個轉折。二十四橋為揚州勝景,杜牧詩說:“二十四橋明月夜。”由於治湖將成,作者卻由潁州改知揚州,因此感慨道:二十四橋有什麼了不起,竟被它掉換了這十頃明湖的清風。惋嘆之情溢於言表。這兩句是翻用歐陽修成句而成。歐陽修曾從揚州移官潁州,作西湖詩說:“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於後者頗有不足之意。蘇軾恰好相反,由潁州移官揚州,便承勢做個小小的翻案文章,說還是西湖為好,二十四橋何足戀。妙手移接,顯示出詩人點化的功力。這一節六句三個層次,轉接有勢,跌宕多姿。
“雷塘”四句為結尾。詩末自注說:“德麟見約來揚寄居,亦有意求揚倅。”這四句就是對趙德麟這個意願的回答。隋煬帝生前常攜宮人來雷塘遊覽,唐代時水利還很好,宋代以來逐漸湮廢,變為民田。所以詩里說水涸稼生,連宮妃遺物都耕出來了。《拾遺記》載魏文帝薛靈芸為妃時,“外國獻火珠龍鸞之釵”,詩中是藉此釵名來寫。揚州可提的事物很多,偏偏要拈出雷塘來結尾,這是詩人仍在對揚州水利廢弛的不滿。所以末兩句幽默地說:你明年來揚州可以弔古,伴我在秋夜唱出秋蟲般悽苦的哀吟。那不足之意是分明的。蘇軾在揚州沒呆上多久便轉調他任,否則,雷塘水利是可能被興復的。
宋人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以文為詩,這首詩在這些方面往往能揚長避短。議論不墜於抽象說理,而富於耐人玩味的理趣;才學不流於堆壘典故,而能恰切用事以豐富詩的內涵;以文法入詩,不陷於平衍鋪敘,而能注意形象飛動與騰挪波瀾。該詩在章法上關合極緊,構思巧妙,以同對方辯難開始,以回答對方意願結束,中間則“前以杭之西湖陪說潁之西湖,後以歐陽之自揚移潁比己之自潁改揚,都有天然證佐,會成佳談,構成絕唱”(汪師韓評語)。全篇跨度很大,包括了杭州潁州揚州三個地方,但不離湖水水利,從杭州西湖到潁州西湖再到揚州雷塘,一線貫串,散而不離。另外,翁方綱說:“唐詩妙境在虛處,宋詩妙境在實處。”如果說虛宜於神,那么實則宜於趣。這首詩運思用筆,風趣幽默,觸處生春,給宋詩的發展以很大的啟示。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六橋橫絕”四句,都是實事,卻寫來異樣警動。前以杭之西湖,陪說潁之西湖,後以歐陽之自揚移潁比己之自潁改揚,都有天然證佐,會作佳談,構成絕唱。
楊慎升庵詩話》:“我在錢塘拓湖淥”六句,此詩史也。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寫來異樣驚動。
陳衍宋詩精華錄》:二集本有優劣,聊作平等觀而已。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