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

二十四橋是古代橋樑建築的傑作,位於江蘇省揚州市,歷史上的二十四橋早已頹圮於荒煙衰草。現今揚州市經過規劃,在瘦西湖西修長橋,築亭台,重修了二十四橋景點,為古城揚州增添了新的風韻。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二十四橋
  • 外文名稱:Twenty-Four Bridges
  • 開放時間:7:00-17:30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江蘇省揚州市
  • 建議遊玩時長:15-30分鐘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介紹,特色風俗,實用信息,門票,開放時間,交通信息,相關信息,詩尋二十四橋蹤,簫與橋,揚州慢,寄揚州韓綽判官,

介紹

二十四橋,在江蘇省揚州市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
杜牧杜牧
二十四橋有二說。
一說謂二十四座橋。據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唐時揚州城內水道縱橫,有茶園橋、大明橋九曲橋下馬橋、作坊橋、洗馬橋、南橋、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泗橋、太平橋、利園橋、萬歲橋、青園橋、參佐橋、山光橋等二十四座橋,後水道逐漸淤沒。宋元佑時僅存小市、廣濟、開明、通泗、太平、萬歲諸橋。現今僅有開明橋、通泗橋的地名,橋已不存在。
一說橋名“二十四”,或稱二十四橋。據李斗揚州畫舫錄》錄十五:“二十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紅藥橋之名出自姜夔《揚州慢》:“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吳家磚橋在揚州西郊。梁羽生採用此說,所寫揚州竹西巷谷嘯風家就在此橋附近。(見梁羽生《鳴鏑風雲錄》)
揚州新近修復了二十四橋景區,它由玲瓏花界、熙春台、單孔石拱橋及望春樓四部分組成。其中,石拱橋呈玉帶狀,長24米,寬2.4米,24根玉石欄桿圍以兩側。看來,這一新建景區是採用橋名“二十四”之說了。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首詩已流傳了一千多年,可謂婦孺皆知。詩因橋而詠出,橋因詩而聞名。 五亭橋西,即二十四橋之所在。
單橋名就引動多少文人學者打了一千多年的筆墨官司。《揚州鼓吹詞》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據說二十四橋原為吳家磚橋,周圍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本是文人歡聚,歌妓吟唱之地。唐代時有二十四歌女,一個個姿容媚艷,體態輕盈,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折素花獻上,請杜牧賦詩。
傳說是優美的,也有野史說成是隋煬帝的作為,二十四橋即煬帝以歌女數改名,但無以稽考,只能留給後人鑑賞。宋代沈括是以嚴謹著稱的,他在《補筆談》中,對二十四橋一一考證,論證揚州確有二十四橋,證明了揚州無愧於“橋鄉”的稱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六朝遺蹟……”。文學家朱自清也曾滿懷激情地追憶故鄉“城裡城外古蹟很多,如‘文選樓’、‘天保城’、‘雷塘’、‘二十四橋’。
紅樓夢紅樓夢
廿四橋為單孔拱橋,漢白玉欄桿,如玉帶飄逸,似霓虹臥波。該橋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似乎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潔白欄板上彩雲追月的浮雕,橋與水銜接處巧雲狀湖石堆疊,周圍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隨時看到雲、水、花、月,體會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的妙境,遙想杜牧當年的風流佳話。
沿階拾級而下,橋旁即為吹簫亭,亭臨水邊橋畔,小巧別致,亭前有平台,圍以石座,若在月明之夜,清輝籠罩,波涵月影,畫舫拍波,有數十歌女。淡妝素裹,在台上吹簫弄笛,婉轉悠揚,天上的月華,船內的燈影,水面的波光融在一起,使人覺得好像在銀河中前行。橋上簫聲,船上歌聲,岸邊笑聲匯在一起,此時再詠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你定會為唐代詩人徐凝的精妙描寫撫掌稱絕。 清乾隆間景稱"春台明月",嘉慶後毀圮。但地形地貌、河灣港汊猶存。
揚州畫舫錄揚州畫舫錄
1986年,國家和地方撥款246萬元,按《揚州畫舫錄》記載和珍藏的揚州著名畫師袁耀所繪《邗上八景.春台明月》冊頁、乾隆《南巡盛典圖》等有關史料,結合地形地貌現狀,設計恢複方案,於1987年10月動土興建。景區占地約7公頃,為一組古典園林建築群,包括新建的二十四橋、玲瓏花界、熙春台、十字閣、重檐亭、九曲橋,後又續建望春樓、棧橋、靜香書屋等。
其布局呈"之"字形屏列,構造曠奧收放,抑揚錯落,各面轉折對景都是一幅山水畫卷,成為"乾隆水上遊覽線"的一處勝景。湖兩岸長廊依雲牆伸展,陸路與水道並行。整個景區在體現"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特色風俗

景區內有可自行駕駛的小遊船,電動船價格35元。景區南大門有遊船出租瘦西湖公園節慶活動每年4月18日5月18日“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每年9月8日10月8日“二分明月文化節”瘦西湖公園開放時間6:3017:30(3月20日後開放夜遊,開放時間為18:30-22:00票價約80-100元。全程坐船)瘦西湖公園最佳旅遊時間每年的3月6月是揚州的煙花三月經貿旅遊節,這段時間也是瘦西湖最美的時候。瘦西湖公園門票淡季價格120元,旺季價格150元。70歲以上老人憑身份證可享受半票優惠;1.2米以下兒童免票,1.2-1.4米半票;20人以上學生團體憑學生證可享受優惠。

實用信息

門票

免費,包含於瘦西湖公園的門票內

開放時間

6:30-18:00,售票時間:7:00-17:30
18:30-22:00(3月20日後開放夜遊,票價約80-100元,全程坐船)

交通信息

外部交通鐵路:2004年4月18日起,揚州開通客運火車,目前有到北京的直達特快列車和到上海、漢口、西安、廣州的列車。
公路:揚州汽車西站位於江陽中路邗江路口,每天6:00-18:00,有發往南京、鎮江的快客,20分鐘一班。走高速公路到南京僅1個多小時車程。到鎮江火車站也僅45分鐘車程。(需擺渡過長江,渡船5分鐘一趟)。。
揚州汽車站位於江陽中路渡江南路口,主要始發東向、北向的和省際長途班車,每天6:40-16:00有十餘班快客發往上海(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車程35小時,票價70—90元(視車型而定)。上海-揚州,最方便的應該還是汽車,從虹橋路211號徐家匯客運站搭乘交通大宇的大巴前往揚州,車程3-4小時,票價86元;也可在新客站乘開往鎮江的列車,下車後從鎮江火車站旁邊的汽車站乘車去揚州,車程1小時左右,票價13元。
內部交通揚州主要景點公交指南:汽車西站-21路-瘦西湖-1路-個園-1路-何園-19路-汽車西站計程車:大多為桑塔納和富康,起步價6元,無論從城內何處打的到所去景點一般在10元之內都可到達。如有興致,也可以乘三輪車,價格在5元左右。

相關信息

詩尋二十四橋蹤

1990年2月19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接見了台灣著名作家陳映真一行,在交談時說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國家。各地都有不少文物古蹟。唐朝詩人杜牧的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的就是揚州。我小時候一直找這個二十四橋,直到昨天晚上,家鄉來人告訴我說,二十四橋如今已恢復了原貌。如有機會的話,希望你們到揚州看看。”(見1992年12月25日《羊城晚報》)過了三天之後,2月21日下午,在中南海紫光閣,江澤民接受《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總編輯朱克曼採訪時,又談起揚州和二十四橋,並邀請中外賓客前往他的家鄉揚州觀光遊覽(見1991年9月7日《中國交通報》。
1991年12月21日。江澤民同志陪同來訪的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遊覽二十四橋,興致勃勃地向金日成介紹二十四橋的由來。2000年10月21日,又陪同法國總統席哈克再度遊覽二十四橋。席哈克對揚州秀美的山水讚美有加(見2002年6月18日《中國交通報》)。
江澤民提到杜牧的詩是《寄揚州韓綽判官》,是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是:“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對揚州在盛唐時期的讚美,是一首膾炙人口、傳誦不已的優美詩篇。
揚州位於長江與運河交匯處,自隋唐以來就是中國繁華富庶的文化與商業名城,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江澤民同志也是揚州人,他在這裡度過了童年、國小及中學時代,他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他摯愛著這座古城。1987年5月2日曾為揚州題詞:“揚州是我可愛的故鄉,祝願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
杜牧的詩,在寫出了揚州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風貌後,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二十四橋位於揚州的何處?到底指的是幾座橋?這些都引起了許多的追尋者,包括江澤民同志在小的時候一直在找二十四橋。
這座千百年來紛爭不已的“二十四橋”,有多種說法。
一是24座橋說,據《一統志》載,隋朝時曾置24橋於揚州,唐朝時仍可見到那24座橋,分布在當時揚州最繁華的街道上。宋代科學家沈括,在其《夢溪筆談·補筆》中,竟列出了23座橋的名字和位置。
這種說法頗多異議。所列出的橋不足24座,下馬橋竟有兩座,是否是重複;而唐代揚州城裡極負盛名的禪智寺橋、月明橋等,為何未列入其中呢?有說,唐代末年的戰亂,全部傾圮了,但這只是猜測。又據說,到了明朝,二十四橋已全部毀壞,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橋都不見”的詩句。後來便有人認為“二十四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不必太拘泥於現實。
二是排序編號說,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是揚州城裡排序編號為第24座的橋。依據是詩歌中常出現把橋編號的句子,如杜甫:“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張喬《寄揚州故人》:“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等。還有,宋代文人姜夔不僅在《揚州慢》中寫過二十四橋外,還在《詠芍藥》中寫下這樣的句子:“紅橋二十四,總是行雲處。”那么,二十四是不是紅橋的編號呢?他在《過垂虹》中有“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儘管姜夔沒有在數字前加“第”的字樣,但使讀者隱隱感覺到,編號說似乎存在過。或許在唐宋時期,揚州有很多橋,橋名不夠用,只好用編號來代替。就像現今的城市小區內有幾號樓一樣。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猜測,僅僅從古人的詩句來確定編號說法,顯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三是泛指、代指說,我國向來就有對數字概念採取含蓄、朦朧、誇張的方式來表達,尤其在詩詞中為說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誇張數字,並不採取絕對數字。譬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彎”、“三百六十行”等,並非確數。那么杜牧的二十四橋是否也用了這樣的手法來泛指揚州橋樑之多呢?這也是一種推測,是一種猜想的說法。
四是一座橋說,自宋代以來,二十四橋的幾種說法已逐漸形成。其中能夠確指是一座橋的,首推大詞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來揚州,寫下《揚州慢·淮左名都》的詩,其中寫道:“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種寫法,似乎是一座橋了。宋代還有幾位詩人,他們描寫的二十四橋,亦可認為是指一座橋。

簫與橋

余秋雨在他的《千禧日記(九月二十九日)》中談到:"對蘇曼殊的詩我有點偏愛。
記得有一年在日本福岡,日本作家協會會長水上勉先生記起蘇曼殊的母親是日本人,問我有沒有聽說過'踏過櫻花第幾橋'的詩,我立即背了出來,使水上勉先生有點吃驚。"
近代文學家蘇曼殊名玄瑛,曾出家、法號曼殊,是南社社員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遊。他的詩常能表現出幽怨淒婉的感情,少數也反映對國家安危的憂慮。
蘇曼殊蘇曼殊
蘇曼殊的這首詩於1910年作於日本。初題為《有贈》,後來收入有名的《本事詩十章》,原題則少為人知。詩的全文是:
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這首詩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簫一類的豎吹管樂器,因長度而得名。公元8世紀由中國流傳到日本。蘇曼殊自註:"日本尺八與漢土洞簫少異,其曲有名《春雨》,殊淒惘。日僧有專吹尺八行乞者。"
樓上的尺八吹出的陰深淒惘的《春雨》曲,定下了全詩的基調,反映出作者對祖國的思念和對生活現狀的無奈。第三句"芒鞋"、"破缽"之說點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句"踏過櫻花第幾橋?"用數不清的'橋'來提示這種無為無奈的生活之長久。涉及簫的詩本來不多,由'簫'而聯繫到'橋'的就更少,但是我卻在看到余秋雨日記時馬上聯想到另外兩首非常有名的詩。
一首是姜夔的《過垂虹》:
自作新詞曲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
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
原來"垂虹"是一座橋,位於江蘇最南端的吳江縣松陵鎮。始建於北宋,橋上有亭名"釣雪",是江南水鄉少見的長橋。船過垂虹也就是駛過了松陵鎮。
與蘇曼殊的詩對照同樣是七言絕句,同樣有簫,同樣有橋,南宋詞人白石道人姜夔抒發的卻是一種自愉自樂的愜意心情。一葉扁舟美人輕啟櫻唇,在洞簫伴奏下婉轉低唱詞人自己的絕妙新作。曲子唱畢小船已飄然穿過松陵鎮。回首遠眺,但見剛剛經過的座座畫橋時隱時現,漂浮在浩渺的煙波之中。此景恍如仙境,使人平添無限快意。
對簫音的描寫最有名和最傳神的當數蘇軾的《前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我們當然不能因此就說簫只適合表現哀傷的情緒,但是可以斷言在涉及簫的詩詞中如《過垂虹》這樣渲染快意情緒的是極為罕見的。
還要說明的是《過垂虹》詩中小紅低唱的'新詞'指的是《暗香》和《疏影》這兩首傳世的詠梅佳作。這兩首詞是姜夔在過垂虹之前剛剛應范成大之約寫成的,並且專門為詞配了曲。詞、曲珠聯璧合,取得了極大的藝術成就,向來被後人推崇,收入《白石道人歌曲集》至今演唱不衰。有由中國歌劇院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演唱的錄音。詞人當然沒有自謙的必要,完全有理由陶醉於自己的佳作。這也是快意情緒產生的主要原因。
另一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隱隱青山迢迢綠水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的江南風景,也表現出詩人與揚州與友人在空間上的距離。時令已過深秋江南草木卻仍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正因為詩人遠離揚州不堪晚秋的蕭條才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二十四橋明月依舊,親愛的朋友你在哪裡教人吹簫呢。這裡"玉人"既可以形容美麗的女子,又可以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此處的玉人當是指詩的接受者韓綽。
我國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曾在《文匯報》著文考證'二十四橋'。茅先生首先提出:"這到底是一座橋的專名呢,還是說有二十四座這么多的橋。"然後他又說只有以往事的繁華才能襯托出杜牧眼中的蕭瑟,一座橋怎么能表現出繁華呢?揚州的橋自隋朝起就已分布在全城了。沈括的《夢溪筆談》已經考訂出二十四橋的名字,並且指出在那時(約1064年)二十四橋已僅存八座了。
茅先生認為這首詩的意境是感嘆繁華消逝,人去樓空。二十四橋和未凋的草一樣,依然存在,但江南秋盡,那在橋上吹簫的玉人卻不知那裡去了。使這月明之夜更顯得淒涼。
這三首同樣以簫、橋入詩的七絕,或聞簫而生悲;或吹簫以自娛;或因簫而思人。或以橋為計量,言時間之久遠;或置橋入圖畫,造煙波之飄渺;或因橋生感慨,問故人之行蹤。手段不同,情景各異,詩人們的藝術表現能力令人嘆為觀止,也增進了人們對"簫"及"橋"文化的認識。

揚州慢

簡介:
《揚州慢》
作者 :姜夔
年代:南宋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
竹西佳處,[1]
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2]
盡薺麥青青。
胡馬窺江去後;[3]
廢池喬木,
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4]
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
青樓夢好,[5]
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6]
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7]
年年知為誰生!
注釋:
[1]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
[2]春風十里: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杜牧《贈別》,「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這首詩也就是下闕的「豆蔻詞」。
[3]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重破壞。這首詞作於1176年。
[4]杜郎:唐朝詩人杜牧,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5]青樓夢:杜牧《遺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6]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杜牧有詩云,「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7]橋邊紅藥:二十四橋又名紅藥橋,橋邊生紅芍藥。
簡析:
這首詞寫於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託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達揚州之時,離金主完顏亮南犯只有十五年,當時作者只有二十幾歲。這首震今爍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稱為有「黍離之悲」。《詩經·王風·黍離》篇寫的是周平王東遷之後,故宮恙浮,長滿禾黍,詩人見此,悼念故園,不忍離去。
這首詞充分體現了作者認為的詩歌要「含蓄」和「句中有餘味,篇中有餘意」(《白石道人詩說》)的主張,也是歷代詞人抒發「黍離之悲」而富有餘味的罕有佳作。詞人「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羔塢了。經過「胡馬」破壞後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薺麥青青」使人聯想到古代詩人反覆詠嘆的「彼黍離離」的詩句,並從「青青」所特有的一種淒艷色彩,增加青山故國之情。「廢池」極見蹂躪之深,「喬木」寄託故園之戀。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赤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裡,作者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這場不義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這在美學上也是一種移情作用。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更增蕭條的意緒。「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淒清與天氣的寒冷聯繫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吹散在這座空城裡。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繫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繫在一起。著一「空」字,化景物為情思,把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寫出了為金兵破壞後留下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憤慨;寫出了對宋王朝不思恢復,竟然把這一個名城輕輕斷送的痛心;也寫出了宋王朝就憑這樣一座「空城」防邊,如何不引起人們的憂心忡忡,哀深恨徹。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下片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即使杜牧的風流俊賞,「豆蔻詞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揚州的話,也定然會驚訝河山之異了。借「杜郎」史實,逗出和反襯「難賦」之苦。「波心蕩、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不復存在了。詞人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蕩」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蕩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
善於化用前人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餘音繚繞,餘味不盡,也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揚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詩句與詩境(有四處之多),又點出杜郎的風流俊賞,把杜牧的詩境,融入自己的詞境。

寄揚州韓綽判官

古詩簡介:
【作品名稱】寄揚州韓綽判官
【創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杜牧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古詩原文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
玉人何處教吹簫。
注釋:
1.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度使的僚屬。時韓綽似任淮南節度使判官。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遙遙。
3.草未凋:一作草木凋謝。
4.二十四橋:一說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台後,……揚州鼓吹詞序雲,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5.玉人:美人。一解指揚州的歌女;一解為杜牧戲稱韓綽為玉人。
譯文:
青山隱隱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時今已過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謝。
揚州的二十四橋,在月色中顯得格外的妖嬈。
老朋友你在何處,聽取美人吹簫?
鑑賞:
這首詩是當時杜牧被任為監察御史,由淮南節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後所作。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最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雲,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數萬,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文》)。“性疏野放蕩”的杜牧,在這樣的環境中,常出沒於青樓倡家,有不少風流韻事,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長安後寫詩寄贈。詩的頭兩句寫景。第一句攝取的是遠鏡頭,揚州一帶遠處青翠的山巒,隱隱約約,給人以迷離恍惚之感;江水東流悠長遙遠,給人以流動輕快的感受。第二句是想像江南雖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黃,表現優美的江南風光。這兩句是從山川物候來寫揚州,為後兩句詢問韓綽別後的情況作墊襯。最後兩句的重點在於探問韓綽在清風明月之夜,是不是和歌伎們倚簫而唱,歌舞通宵。
解讀:
青山隱隱水迢迢,(遠景描寫——詩人站在江邊,隱約遙見江對岸青山逶迤,隱於天際,江水如帶,迢迢不斷。)(“隱隱”和”迢迢”這兩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 而且隱約暗示著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中仿佛還蕩漾著詩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秋盡江南草未凋。(詩人站在江北,遙想江南的秋景——此時時令已過了深秋,我所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秋的蕭條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還是青山綠水,風光依舊旖旎秀美。真是很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的朋友啊。)
二十四橋明月夜,(江南佳景無數,但我記憶中最美的印象就是揚州二十四橋上的明月夜色。)(徐凝《憶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二十四橋,一說揚州城裡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但無論如何,明月照在揚州名勝二十四橋上,如詩如畫、如夢如幻,深深的惆悵情思,引人遐想。這樣的月色、這樣的夜色多么浪漫而令人眷念啊。)
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既可藉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韓綽,我的老友,當此秋盡之時,你每夜在何處教美人吹簫取樂呢?)(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侃,問他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溫,而且調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經歷和遭遇的感嘆。)(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仿佛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迴蕩在青山綠水之間。詩人以調侃的語氣問韓綽,實際上是對江南風光和對遊人歡聚的無限嚮往。)
二級鑑賞 這是一首調笑詩。詩的首聯是寫江南秋景,說明懷念故人的背景,末聯是借揚州 二十四橋的典故,與友人韓綽調侃。意思是說你處在東南形勝的揚州,當此深秋之際,在何處教玉人吹簫取樂呢?意境優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來,傳誦不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