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麴草(鼠麴草(植物))

鼠麴草(植物)

鼠麴草(植物)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 D. Don),又名鼠麴草、佛耳草、鼠耳草、田艾、清明菜和菠菠草,菊科鼠麴草屬植物。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葉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互生,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有乳頭狀突起,花期1-4月,8-11月。鼠麴草是溫性中生牧草,喜濕潤較肥沃的土地。鼠麴草產於我國,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也有分布,常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濕潤草地上。鼠麴草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療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鼠麴草
  • 拉丁學名:Gnaphalium affine D. Don
  • 別稱:鼠麴草、佛耳草、鼠耳草、田艾、清明菜、菠菠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
  • 桔梗目/Campanulales
  • 菊科/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Carduoideae
  • 旋覆花族/Trib. Inuleae
  • 鼠麴草屬/Gnaphalium
  • :鼠麴草
  •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或基部發出的枝下部斜升,高10-40厘米或更高,基部徑約3毫米,上部不分枝,有溝紋,被白色厚棉毛,節間長8-20毫米,上部節間罕有達5厘米。無柄,匙狀倒披針形或倒卵狀匙形互生,長5-7厘米,寬11-14毫米,上部葉長15-20毫米,寬2-5毫米,基部漸狹,稍下延,頂端圓,具刺尖頭,兩面被白色棉毛,上面常較薄,葉脈1條,在下面不明顯。頭狀花序較多或較少數,徑2-3毫米,近無柄,在枝頂密集成傘房花序,花黃色至淡黃色;總苞鐘形,徑約2-3毫米;總苞片2-3層,金黃色或檸檬黃色,膜質,有光澤,外層倒卵形或匙狀倒卵形,背面基部被棉毛,頂端圓,基部漸狹,長約2毫米,內層長匙形,背面通常無毛,頂端鈍,長2.5-3毫米;花托中央稍凹入,無毛。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2毫米,花冠頂端擴大,3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管狀,長約3毫米,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漸尖,無毛。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狀圓柱形,長約0.5毫米,有乳頭狀突起。冠毛粗糙,污白色,易脫落,長約1.5毫米,基部聯合成2束。花期1-4月,8-11月。

生長環境

鼠麴草是溫性中生牧草,土壤從沙土到粘土、從酸性土到調鹼性土,均能良好的生長,土壤pH值是4.0~8.2,適生於濕潤的丘陵和山坡草地、河湖灘地、溪溝岸邊、路旁、田埂、林綠、疏林下、無積水的水田中。

分布範圍

產我國台灣、華東、華南、華中、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生於低海拔乾地或濕潤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見。也分布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及印度。

栽培技術

南方於8~9月間當鼠麴草的果穗轉灰黃白色時,採摘果穗取種。鼠麴草喜濕潤較肥沃的土地,種植時宜選灌溉方便的田地,或菜園邊地。鋤後施腐殖土或堆肥與表土混合後作畦,畦的大小可隨意,以方便采拔為宜。鼠麴草的種子在高溫下不易發芽,故宜春播。南方可在2月進行,有霜凍的地區露地播種於終霜後即播,或於 3~4月間播後用地膜覆蓋,保溫保濕。可按行距10厘米開淺溝,播前於畦內灌透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撒下,隨後撒一薄層過篩的細土,以稍蓋住種子為度,約0.1厘米厚便可,因種子萌芽時具有需光性。或播種後不覆土,只蓋塑膠膜,約3天后,即種子露白萌發時,揭去薄膜,撒一薄層細土。

主要價值

鼠麴草莖葉入藥,為鎮咳、祛痰、治氣喘和支氣管炎以及非傳染性潰瘍、創傷之尋常用藥,內服還有降血壓療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