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則

論語八則

《論語》是一部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編纂,它也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之名,乃編纂者所定。

“論”即論次編纂,“語”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語。

“《論語》八則”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義務教育系列”的《語文(六年級第二學期)》中的第26課,第114到115頁。

另一版本的《論語八則》來自蘇教及上海教學版(原文見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論語八則
  • 外文名稱:Analects of Confucius
  • 作品別名論語八則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論語》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制
  • 孔子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 成語:擇善而從、溫故知新等
  • 出自:上海市語文(六年級第二學期)
原文,滬教版:,蘇教版:,修養名句,原文及翻譯,重點解釋,補充解釋,通假字,理解性默寫,開放性試題,積累,修養名句,原句及翻譯,解析,論語,孔子,專著作品,名人評價,

原文

滬教版: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7.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蘇教版: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4.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5.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6.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7.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修養名句

(以滬教版為準)

原文及翻譯

⒈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按時溫習不也是件高興的事嗎?有志向相同的人從遠方來相聚(互相切磋,增長學問),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德才兼備的人嗎?
學習方法、態度:按時學習,學以致用;與友切磋,不斷求進;胸懷寬廣,自求上進。
⒉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是智慧的。
學習態度:客觀謙虛,實事求是。
⒊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了解(知識)的人比不上喜歡(知識)的人;喜歡(知識)的人比不上以知識為樂的人。
學習態度、境界:以學為樂,方學大成。
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同行,在他們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這裡。我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它,他們那些短處(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學習態度、方法:虛心求教,取長補短。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溫習舊的(知識)從而知道新的(知識),你可以憑藉這種方法做老師了。
學習方法:溫故知新。
6.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當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到來時,這樣以後,你便知道松樹、柏樹是在最後凋謝的。
做人規律:處境艱難方顯高尚節氣、品格。
7.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不能想要快,不能貪圖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達到目標;貪圖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幹不成。
做事心態:不能急於求成,貪圖小利;要循序漸進,目光長遠。
8.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我曾經整天不吃東西,整夜不睡覺,用(這些時間)來思考,沒有好處,還不如學習。
學習方法:學勝於思。(學習是進一步思考的基礎)。

重點解釋

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按時”。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亦:也
說:同“悅”,高興,愉悅。
朋:志同道合的人。
樂(lè):快樂。
時:按時。
人不知:此句為省略句,省略了賓語。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慍(yùn):惱怒,惱恨,生氣,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養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是:這。
也:表判斷的語氣
歲:年。
然:這樣。
後:以後。
凋(diāo):凋謝。
好(hào):喜愛,愛好。
嘗:曾經。
寢:睡。
以:表目的,用來。

補充解釋

⑴而:順接作用,然後。
⑵亦(yì):同樣、也是。
⑶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⑷自:從。
⑸知:知道,了解。
⑹而:連詞,卻。
⑺時習:時,按時。習,實習,溫習。

通假字

⒈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
⒉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第5個)通智,明智,智慧

理解性默寫

1、學習與思考是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論語·為政》中早就有了精闢的論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⒉胡錦濤總書記在北京會見來自台灣的國民黨主席連戰時,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達了他見到遠道而來的朋友的喜悅之情。
⒊《兩小兒辯日》中,孔子面對小兒的爭辯“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會用《〈論語〉八則》中的哪句話作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開放性試題

1、本文中有許多地方談到了修身做人,你認為對你啟發最大的是哪一點,請談一談。
⒉在你的學習中,你是否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本文中所談的某一種學習方法,說出來與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學習上經常自覺地運用學思結合的學習方法,即“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發現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⒊《論語》一書記錄了兩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讀了這八則以後,你一定收穫不小吧!怎么樣,也試著編一則吧!內容涉及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儘量要經典些。
我說:有書不讀非君子,驕傲自滿真小人

積累

⒈積累文中幾個成語: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善而從、見賢思齊、欲速則不達

修養名句

(以蘇教版為準)

原句及翻譯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學習需要不斷複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複習,這是愉快的事。這裡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裡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唯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裡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裡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地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倦怠,對我來說,哪一樣做到了呢?
這是孔子自謙的話。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裡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弄不明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而不能由此類推出三個方角,這種的人就不用再教他了。

解析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有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間的相互討論,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據。書中關於學習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課本所選八則的關於學習的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述而》)。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這說明學無常師,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其二,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著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彆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唯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倦。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這八則語錄,深刻地闡述了學與習、學與思、學與問、學與師、己與人的辯證關係,倡導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辭約義豐,精練傳神。

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還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四書五經是古代的必讀書目。是中國古代文化書籍的合稱。包含了古代先哲們在政治、哲學、歷史、文化以及為人出事等方面的主張,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
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合稱為四書,是官定的讀本。而《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

孔子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人,魯國陬邑人。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逝世時,享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顏徵在生下了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很大關係,其母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樑。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孔子像孔子像
七十八賢弟子
序號
姓、氏名

年齡
籍貫
後世封號
備註
1

少孔子三十歲

復聖,兗國公
2
子騫
少孔子十五歲

費公
3
伯牛

翰林院五經博士
第65代孫冉士朴於雍正6年受封
4
仲弓
少孔子二十九歲

翰林院五經博士
第67代孫冉天琳於雍正6年受封
5
子我

先賢宰予
6
子貢
少孔子三十歲

7
子有
少孔子二十九歲

唐封徐公,宋封彭城公,後改徐公
8
子路
少孔子九歲

先賢仲子
一度封為衛侯,衛侯等。
9
子游
少孔四十歲

10
子夏
少孔子四十四歲

11
子張
少孔子四十八歲

12
子輿
少孔子四十六歲
南武城
父曾皙
13
子羽
少孔子三十九歲
武城
14
子賤
少孔子四十九歲

15
子思
少孔子三十六歲

16
子長

娶孔子之女
17
子容

娶孔子侄女
18
季次

19

南武城
曾參之父
20


顏回之父
21
子木
少孔子二十九歲

22
子羔
少孔子三十歲

23
子開
少孔子十一歲

24
子周
《家語》無,有申鐐
25
子牛

宋桓魋之弟
26
子遲
少孔子三六歲

27
子胡
少孔子四十三歲

28
子華
少孔子四十二歲

29
巫馬期
子旗
少孔子三十歲

30
叔魚
少孔子二十九歲

31
子柳
少孔子四十六歲

32
子魯(會)
少孔子五十歲

33
子循
少孔子五十歲
34
子析
少孔子五十歲
35
子石
少孔子五十三歲
名家,著《指(論)
36
子產
37
子之
38
子南
39
子斂
40
子驕
41
子徒

42
漆雕徙父
43
子明
44
子選

45


46
子裡

47

48

49


51
公堅定
子中
晉(一作魯)
52

53
子家
《家語》無此人
54

55
子索
56
子丕

57

58

59
榮旂
子棋
60
子祺
61

62

62
子徒
《家語》作“薛邦”
63
子之
64
子恆
65
子聲
66
子車
67
《家語》作“原亢,字籍”
68
樂嘆
子聲
69

70
子期
71

72

73
子蔑
孟皮之子,孔子之侄
74
子上
75
公西葴
子尚
《家語》作“子尚”
76
仲孫何忌
即孟懿子,孟僖子之子
77
南宮閱
即南宮敬叔,孟懿子之弟。
78
秦丕茲
父親秦堇父與叔梁紇一起投軍

專著作品

  • 《六經》
古人認為孔子曾修《》《》《》《》,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
  • 詩歌
《去魯歌》、《蟪蛄歌》、《龜山操》、《盤操》、《猗蘭操》、《將歸操》、《獲麟歌》。
這些詩歌多載於《樂府詩集》,可信度不高。[32]

名人評價

伏爾泰:“東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國萊布尼茨:熱烈地讚美儒學[34]
李約瑟:“孔子是‘無冕皇帝“
愛默生:“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35]
司馬遷: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
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3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