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易經)

周易(易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春秋時期,官學開始逐漸演變為民間私學。易學前後相因,遞變發展,百家之學興,易學乃隨之發生分化。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四庫全書總目》將易學歷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卜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周易
  • 外文名稱:The Book of Changes
  • 作品別名:易經
  • 創作年代西周
  • 作者姬昌
  • 內容:《經》,《傳》
  • 價值: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設教之書
周易歷史,成書背景,成書時間,周易作者,名稱由來,周易內容,內容解說,周易古經,周易卦序,爻及含義,周易大傳,周易演變,學術研究,性質,編次,歷代研究,主要思想,哲學思想,法治思想,經濟思想,後世影響,歷史評價,總評,中國評價,國際評價,

周易歷史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著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

成書時間

成於西周
顧頡剛關於《周易》卦爻辭製作年代的考證結論,認為周初作。李學勤也認為顧頡剛此文“推定經文卦爻辭‘著作年代當在西周初葉’”,“為學者所遵信,可以說基本確定了《周易》卦爻辭年代的範圍,是極有貢獻的”。
成於戰國
大多學者認為《易傳》成書於戰國。易傳的成書問題,自歐陽修《易童子問》與蘇軾之後,數百年來已經罕有人再信是孔子所做了,錢穆顧頡剛馮友蘭郭沫若李鏡池等等海內外的學者名家均斷定司馬遷史記》的說法不足信。其稱易傳為孔子所做,若非司馬遷之誤,就必是漢儒劉歆所偽竄。根據《易傳》的內容來看,應是在孟子荀子的性命天道之學出現以後的作品,有明顯的黃老道家與陰陽家色彩。
成於西漢
顧頡剛根據箕子康侯兩條卦爻辭,指出《周易》卦爻辭為文王所作的傳統說法不可信。顧頡剛繼《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之後作《論易繫辭傳中觀象制器的故事》,是對其所說《周易》卦爻辭所無的觀象制器故事的專門考論,意在證明《繫辭傳》觀象制器章講到古史帝系人物的話是西漢後期人的說法。
關於《繫辭傳》與《世本》的關係,胡適指出,“《世本》所據傳說,必有一部分是很古的,但《世本》是很晚的書,《繫辭》不會在其後”,“《世本》不採《繫辭》,也許是因為《繫辭》所說製作器物太略了,不夠過癮。《繫辭》那一章所說,只重在制器尚象,並不重在假造古帝王之名。若其時已有蒼頡沮誦作書契之傳說,又何必不引用而僅泛稱‘後世聖人’呢?”郭店戰國簡本《老子》的面世,證明胡適對顧頡剛的批評是正確的。

周易作者

漢書·藝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書過程時,稱“人更三聖,世歷三古”。三聖,即伏羲文王孔子
否定孔子作《易經》的大學問家很多,如歐陽修龔自珍。當代學者錢玄同精心考據後認為“孔丘無刪或製作‘六經’之事。”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斷言:“誰為作者殊難確指,歸功一聖亦憑臆之說”。清儒家學者幾乎一邊倒認為“孔子以前不得有經”,康有為則認為:“凡‘六經’皆孔子所作”。
根據現代學界研究,一般認為,《周易》(64卦及卦爻辭)為周初周人所作,重卦出自文王之手,卦爻辭為周公所作。

名稱由來

《周易》又稱《易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凶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馬王堆帛書馬王堆帛書
“周易”一詞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二種:一種認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書;一種認為《周易》是講變化的書,英文中TheBookofChanges的譯文就是取此義。
春秋時,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傳》這部史書當中,多次提到“周易”,但從當時人們運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畫(符號)卦爻辭。
戰國時,以解釋《周易》為宗旨的《易傳》成書。《周易》和《易傳》並稱為《易》,如《莊子》所謂“易以道陰陽”、《荀子》所謂“善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傳》。
西漢以降,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制,採納了董仲舒“獨尊儒術”的建議,效仿先秦漢景帝把道家黃帝與老子的著作稱經的做法,也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稱為“經”。《周易》和《易傳》被稱為《易經》,或直接稱為《易》。自此以後,《周易》、《易經》、《易》混合使用,有稱《周易》,有稱《易經》,有稱《易》,其實含義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傳》,一直沿用至今,仍然沒有嚴格區分。有的學者為了區分《周易》經傳之不同,稱六十四卦及卦爻辭為《周易古經》,稱注釋《周易古經》的十篇著作(易傳)為《周易大傳》。
“周”之涵義
具體地說,“周”字,有二義: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復始。
②:指代號,即周朝,古代常稱周朝的書為周書,如《周禮》、《周語》等。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也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人依據《史記》的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認同《易經》因周文王得名。
“易”之涵義
①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②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制度的變革為條件。
③日月為易,象徵陰陽。從文字學看,“易”字的構成是“日”、“月”。“易”上為“日”。
“易”字演變“易”字演變
④日出為易。“乾”的本義。
⑤易是占卜之名。
⑥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面對變易的書。
⑦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太極圖所示。有說“易”的甲骨文為象徵將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變換、交易。
⑧易’即是“道”,恆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恆常的道不變。《繫辭傳》:“生生之謂易”。
⑨指古代卜筮之書的代名詞。《周禮》“太卜”的記載中,有《連山》、《歸藏》、《周易》三部筮書稱為“三易”,故易是筮書專有名詞。
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恆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
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
2.時時在變易之中;
3.又保持一種恆常。
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

周易內容

內容解說

《易經》由本文的“經”和解說的“傳”構成。“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徵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
卦爻卦爻
一: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為“爻”,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畫偶畫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觀,初、二爻代表地,奇畫為剛偶畫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畫為義偶畫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畫為陽偶畫為陰。所以用“陽爻”“陰爻”稱謂奇畫與偶畫,是泛陰陽論的表現。
二:卦畫(卦的符號),即由六條“—”“--”奇偶畫爻組成。
三:卦名,顧名思義即前面卦畫之名,如“坤”“復”“既濟”等。
四:卦辭,在卦名後,對六爻的綜合總結,如“元亨利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等。
五:爻題,即爻位名稱,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體位置及奇偶畫性質,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數起,分別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為九,“--”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
六:爻辭,指單條爻的說明、描述文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同一卦六條爻辭間相對獨立、相對靜止但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時間、階段事物的發展狀態,以構成完整的發展、發生過程即全卦六爻整體內容總結—卦辭。
七:上卦與下卦和內卦與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經卦重之演變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為“下卦”或“內卦”。如“復”卦,上“地”下“震”,內“震”外“地”,“謙”卦為“坤”上“艮”下,內“艮”外“坤”。

周易古經

一:古經分篇
《周易》古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二:卦的構成
1.卦符構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個符號組成,六個符號由兩部分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別取八卦中的某一卦。何為八卦?八卦指乾,坤,震,巽,坎,離,艮,兌。
為了記住這八卦的符號,古人總結了順口溜:
乾三連,坤三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符號兩兩相重,構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畫,8×8=64。為了區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稱八卦為“經卦”。稱六十四卦為“別卦”。因此,任意兩個經卦相重疊可以得一別卦。六十四卦是由八經卦相重而成。故從卦畫看,一別卦由兩經卦組成:居下部分稱內卦(又稱下體),另一部稱外卦(又稱上體)。
由於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為了記住六十四卦卦象,以兩個經卦卦象稱呼一別卦。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組成的卦畫稱為否卦。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組成的卦畫可稱為遁卦。
2.《周易》每一卦的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畫(符號)外,還有卦名、卦爻辭,按照先後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組成。
①卦畫(卦的符號),即六條符號組成,如坤。
②卦名,所在卦畫後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對卦畫最簡要的說明,它是這個卦的主題。
③卦辭,在卦名後面有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叫卦辭,卦辭是對一卦六爻總的說明。
④爻辭,一卦共六爻,即由六個符號組成,每爻都有一個意思,表達這個意思的文辭叫做爻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在卦辭下,六條爻辭有“九”、“六”作為爻題,陽爻稱九,陰爻稱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為陽爻依次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為陰爻依次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3.卦爻辭的結構
《周易》卦爻辭,一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取象,說明事理;另一部分是斷語。
所謂取象,就是敘述一件事,或描述某一自然現象,以此說明一個道理。所謂斷語,就是下結論,多用吉、凶、悔、吝等辭。《周易》卦爻辭之所以要由兩部分組成,原因就是為了占問。在占問時,遇到某一卦或某一卦中的某一爻,先看卦爻辭取象部分,表示占問者處境,然後看判斷結果。
卦爻辭兩部分是一種因果關係,有其前因必有其後果,但是這種因果性不具有客觀性、普遍性,也就是說從其前因中推不出其後果,而且有許多事是偶然發生的,不具有普遍性,而《周易》作者將這些不具有真實性,不帶有普遍性的東西加以整理,作為《周易》的卦爻辭。以隱語形式普遍套用於占卜之中來預測未來。
《周易》卦爻辭並不是每一條都是有兩部分組成,情況比較複雜,有時沒有取象部分,直接下斷語。如《恆》九二“悔亡”。或者沒有斷語,如《大畜》九二“輿說輹”(車子與車軸脫節,指車子壞了)。也有的斷語很長,如《坤》“利牝馬之貞”(此占適合乘雌馬)。
《周易》卦爻辭斷語常用辭及含義:
吉(善,福祥)
利(順利,適合)
吝(很難)
厲(危險)
悔(悔恨,窮困)
咎(災患)
凶(禍殃,大的災難)

周易卦序

一: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順序。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著內在的根據,按照古人說法,這種排列反映了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以乾坤為首,象徵著世界萬物開始於天地陰陽,乾為陽,為天;坤為陰,為地。乾坤之後為屯、蒙,屯、蒙,象徵著事物剛剛開始,處於蒙味時期。……上經終於坎、離,坎為月,離為日,有光明之義,象徵萬物萬事活生生地呈現出來。
周易(易經)
下經以鹹恆為始,象徵天地生成萬物之後,出現人、家庭、社會,鹹為交感之義。指男女交感,進行婚配。恆,恆久,指夫婦白頭到老。社會形成以後,充滿矛盾,一直到最後為既濟、未濟。既濟,指成功,完成。未濟表示事物發展無窮無盡,沒有終止。《周易》作者力圖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進化過程。
但是這種排列並不是唯一的。1973年在湖南長沙市東郊的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寫在帛上的《易經》叫帛書《易經》,帛書《易經》排列完全不同於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則,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組,叫八宮,六十四卦分屬於八宮。
二:六十四卦卦畫排列的特點
唐人孔穎達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變”來概括六十四卦卦畫排列的特點。
所謂“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兩兩為對,共三十二對,如乾坤為一對,屯蒙為一對,按順序依次為對。所謂“非覆即變”,是指《周易》三十二對每一對的卦畫不是顛倒,就是相反。覆,顛倒;變,相反,如(屯)倒置為(蒙),(需)倒置為(訟),這是覆。(乾)與(坤)相反,乾六爻全為陽爻,坤六爻全為陰爻,(頤)與(大過)相反,頤上下為陽爻中間四爻為陰爻,大過上下為陰爻,而中間四爻為陽爻,二者卦畫完全相反,這就是變。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對,有二十八對為“覆”,有四對為“變”,即除了乾坤、頤大過、坎離、中孚小過變卦外,其它與對皆為覆卦。

爻及含義

一: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畫組成,如乾坤三畫象徵著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一卦六爻,初二爻為地,三四爻為人,五上爻為天。
二:爻所處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階段
初爻:代表事物開始;二爻:代表事物嶄露頭角;三爻:代表事物大成;四爻:代表事物進入更高層次;五爻:代表事物成功;上爻:代表事物終極。乾卦比較典型。
三:爻所處位置代表人的身體不同的部分
初爻:代表腳趾(因腳趾在最下);二爻:代表小腿;三爻: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四爻:代表上身;五爻:代表臉;上爻:頭。鹹卦、艮卦比較典型。
四:爻所處的位置代表社會不同等級
按照漢人對《周易》的注釋,情況如下:初爻在下,代表民;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諸侯;四爻近五,為近臣;五爻在上居中,為天子;上爻在最上,為宗廟(或太上皇)。
五:爻所處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質事類
一般說來,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過無不及,古人稱為大德),故多榮譽,多有功績。也就是說,《周易》二五兩爻辭多是吉利的。三爻居內卦之上,過中。故多兇險。四爻近五爻,五爻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懼,即所謂伴君如伴虎。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過。
六: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爻位有一定的規律:初為陽位,二為陰位,三為陽位,四為陰位,五為陽位,上為陰位,即奇為陽位,偶為陰位,初、三、五為陽位,二、四、上為陰位。在《周易》中,陰陽位與陰陽爻並非一一對應,即陰爻並非居陰位,陽爻亦並非居陽位。而多為陰陽雜居,如陽居陰位,陰居陽位,故《周易》中有當位、不當位(或得位、失位)問題。一般說來,陽居陽位,陰居陰位為當位。陽居陰位,陰居陽位為失位。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當位者為既濟卦,全失位者為未濟卦。

周易大傳

《周易大傳》,或稱《易傳》,因共十篇,又稱“十翼”。傳,有解說之義。在古代,凡解說、闡發經典著作意義的書和文字,皆可稱為“傳”。如《春秋左傳》,是左丘明為《春秋》所作的注釋。《詩經毛傳》是毛亨為《詩經》所作的注釋。翼,本指鳥蟲之翅膀,此是指《周易》不可缺少的,與《周易》相輔相成的,注釋解說《周易》的著作。
《易傳》十篇指:《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一:《易傳》的貢獻
《易傳》是現存最早、最系統的注釋《周易》的著作。它的成書對《周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學習、研究《周易》的必讀之書。
周易(易經)
1.從抽象意義上對《周易》作了注釋,即將《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概括說明和解釋。如《易傳》從宇宙巨觀角度探討《周易》起源,它認為《周易》是古代聖人仰觀俯察,對大自然進行模擬、效法的結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體現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經過這樣一解說,使《周易》理論變得博大精深。在注釋《周易》卦爻辭時聯繫卦爻畫注釋,《周易》卦爻辭多是記錄和敘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現象。而《易傳》把具體的卦爻辭上升到抽象的陰陽關係,從卦的含義及爻所處的位置進行解釋,從理論水平看,遠超《周易》古經。
2.《易傳》從整體上對《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說解,揭示了卦與卦之間、卦象與卦辭之間、爻象與爻辭之間、卦與爻之間的內在聯繫,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來散亂不堪,變成了一個有機的,具有一定邏輯性的相互聯繫的統一體。
3.《易傳》對《易》的體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詳細說明,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在《易傳》產生之前的春秋時代,雖然用《周易》占問非常盛行,但對《周易》體例、筮法都沒有說明,而《易傳》在這一方面作了說明。對研究《周易》體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義,若無《易傳》,今人將不知古代《周易》體例和占筮的方法。
二:《易大傳》的內容
1.《彖傳》(或稱《彖》)
彖,即材,通“裁”,有裁斷之義。裁斷一卦之義的文辭,叫彖辭。彖辭也叫卦辭。對彖辭(卦辭)的解釋稱為“彖傳”。《易傳》以“彖”作篇名,實指“彖傳”。《彖傳》共64條,按照六十四卦分為上下經的分法,《彖傳》分為上、下,即《彖傳》上,《彖傳》下。《彖傳》專釋《周易》卦辭,其方法如下:
①以八卦之象釋卦辭。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種自然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風,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以八卦之象解釋卦名卦辭。如《泰·彖》即《彖》釋《泰》曰:
“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唐·李鼎祚輯易傳唐·李鼎祚輯易傳
所謂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為地,乾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陽之氣下降,入地氣之中,地陰之氣上升而入天氣之中,二氣交感,故有“天地交”之義。由於陰陽二氣交感,萬物生生不已,故為通達,即是“萬物通”。
所謂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為天陽本在上而今在下,坤為地陰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義,就社會而言,乾象徵君,坤象徵民眾,在泰卦,君在下,眾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
自然界的陰陽二氣交感,萬物通達生長;社會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諧,因而稱此卦為《泰》卦。泰。就是泰平,通達。
②取義理釋卦辭。八卦皆含有義理,如乾為剛,坤為柔,震為動,巽為入為風,坎為險,離為麗,艮為止,兌為說(悅)。《彖傳》以八卦所含義理釋卦辭,如《訟·彖》,即《彖》釋《訟》曰:
“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所謂上剛下險,是指《訟》上乾下坎,乾為剛在上,坎為險在下,故有“上剛下險”。所謂險而健,是指《訟》內卦坎為險,外卦乾為剛,剛即健,故稱“險而健”。因此卦乾陽剛健在上,坎水陰險在下,上下爭訟,故為訟卦。
③取爻位說釋卦辭。所謂爻位說,是指爻所處的位置。它主要有這樣幾方面內容:中位、乘、得位、失位、應位。《彖傳》以爻位說釋卦辭,如:A.以中位說釋之:
《蒙·彖》:“‘初筮告’,以剛中也。”
所謂以剛中,是釋“初筮告”,蒙卦有九二爻為陽爻,並居內卦中位,故稱“剛中”。
B.以得位、應位釋之:
《小畜·彖》:“柔得位而上下應之。”
小畜一陰五陽,六四爻以陰居陰位,故稱“柔得位”,五陽爻分居六四上下,故稱“上下應”。
C.以乘釋之:
《彖傳》所謂乘,是指陰爻居陽爻之上。乘,有乘凌之義。《彖傳》以乘釋卦辭,如《夬·彖》:
“揚於王庭,柔乘五剛也。”夬一陰五陽,陰為柔,陽為剛,此卦有一陰柔乘凌五剛之象,故柔乘五剛。
④以卦變釋卦辭:
卦變,是指由於陰陽爻的變動,而使一卦變成另一卦,它反映了卦與卦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變化的關係。《彖傳》運用這種卦與卦之間的關係注釋卦辭。如《損·彖》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
所謂損下益上,是指《損》來自《泰》卦,即泰九三爻與上六爻交換位置而成,從上下卦看,是減損泰卦下體一陽爻而增益到其上體來。其道上行,是說減損下一陽而增加到上,陽通行在上。
而《益·彖》所說“損上益下”與《損·彖》相反,它是指《益》來自《否》,是減損《否》上一陽爻而增益到下,即《否》九四爻與初六爻互易而成。
2.象(又稱《象傳》)
卦象取法自然之象,自然之象是指自然界事物所呈現的容貌、形態,如日月星辰所呈現的象稱為天象,山川草木所呈現的象叫地象。《周易》中的象是對自然界中的物象加以概括整理,並通過卦表現出來的。《易傳》中作為篇名的“象”是指《象傳》,從上下經來看,它分為《象》上、《象》下兩篇,從釋一卦來看,又可分為兩部分:大象、小象。大象是釋卦象,小象是釋爻象。
宋·楊萬里·誠斎先生易傳宋·楊萬里·誠斎先生易傳
大象釋卦的方法,是先用八卦之象解釋卦,然後比擬人事,說明根據此卦象當如何去行動。如《比·象》:“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比上坎下坤,坎為水,坤為地,坎在坤上,故地上有水。水性下,水行地上,沒有間隙,有親比之義,故此卦為比。比:親比。先王效法此卦象當建立許多諸侯國,並以仁愛的態度去對待諸侯。從卦畫看,比卦九五居上中為王,上下全為陰爻,故稱萬國、諸侯。
《小象》釋辭的方法:
①取爻位說
如釋《屯》六二曰:“六二之難,乘剛也。”這是說,《屯》六二有“難”之文辭,是在於:《屯》六二之陰乘凌初九之陽剛。
又如釋《否》九五爻辭:“‘大人’之吉,位正當也。”這就是說,《否》九五有“大人吉”之辭,在於此爻是以陽爻而居陽位,且居外卦之中位,即所謂“位正當”。
②《小象》有隻從爻辭自身來解釋爻辭,也就是說辭不明確,小象換一種說法表達這個意思。如《屯》六三曰:“即鹿無虞。”《象》釋之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這是說,在沒有虞人作嚮導的前提下去追鹿,這隻有被動地跟從禽獸。禽是釋鹿。
③從義理方面釋爻辭
如《恆》六五云:“貞婦人吉,夫子凶。”《小象》解釋說:“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凶也。”這是說婦道人家守正則有吉。所謂守正就是婦人在婚姻方面從一夫而終,即一輩子只能嫁一夫,夫死不能再嫁,只有這樣,才能有吉祥,而作為男子有絕對的權利只宜婦人從他,若他從婦人則有凶。《象》在這裡很顯然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來注釋爻辭,這是《恆》辭中所沒有的,《恆》六五爻辭是說,占問遇此爻,婦人則有吉,而男人則有凶。
3.《文言》
“文言”之辭,古者多解,有說以文飾乾坤的,有說依文言理,有說卦爻辭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也有說乾坤德大,持以文飾而為文言。
宋·王景孟·童溪易傳宋·王景孟·童溪易傳
本篇以“文言”為名,是指《文言傳》。《文言》文字不多,專門釋《乾》《坤》兩卦卦爻辭。《文言》通過注釋《乾坤》卦辭,闡發了天地陰陽變化之理,君臣上下、安邦治國、修心養性之道,它的注釋,無論是從思想內容還是理論深度,遠遠超過了《乾》《坤》卦爻辭。
4.《繫辭》
系,系屬;辭,文辭。繫辭,指系屬在卦爻之下的文辭,即卦爻辭。《易傳》以繫辭為篇名,專指《繫辭傳》,其含義為系附在《周易》後面關於《周易》通論的文辭。
《繫辭》分為上、下兩篇,稱《繫辭》上,《繫辭》下。《繫辭》分章,古代不統一,一般說來,多採用兩種分法。其一,分上篇為13章,分下篇為11章;其二,分上篇為12章,分下篇為12章。
《繫辭》是對《周易》總的說明,內容博大精深,是今本《易傳》7種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是學易必讀之篇,闡述了乾坤在《周易》中的地位以及內在的根據,追述了《周易》起源、形成、作者、成書年代,揭示了《周易》的作用為認識事物規律、預知未來、道德修養、安邦治國、觀卦象製作器具;解釋了十六卦十八辭,以補充《彖》《象》之不足,說明了《周易》體例,包括卦位、作用、爻位、爻德等;保留了古代原始的占筮方法——大衍筮法,並對其客觀根據作了說明。
5.《說卦》
又稱《說卦傳》,是系統地解說八卦的專著。《說卦》一般被分為十一章,主要說明八卦產生、性質、功用、方位,以及八卦所代表的卦象。其中八卦的性質、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進行筮占的基礎。
6.《序卦》
對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觀根據進行總的說明,以“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說明乾坤居《周易》之首,又以因果聯繫、物極必反、相生相成觀點,解釋卦與卦之間的關係。以物不可以終窮解釋《周易》未濟為最後一卦。《序卦》的解釋多牽強附會。
7.《雜卦》
雜揉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為三十二對,簡要地說明卦名之義。之所以稱“雜”,是因為它打亂了《序卦》六十四卦的排列,錯綜六十四卦而進行解說卦義。

周易演變

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源自《說卦第二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
按乾坤、兌艮、離坎、震巽相錯排列,所謂“乾坤縱而六子橫”。
後天八卦
明·毛晉·京氏易傳明·毛晉·京氏易傳
後天八卦,亦稱文王八卦,其出現遠比先天八卦早。後天八卦源自《說卦第五章》:“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所謂“震兌橫六卦縱”。
歌訣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有多種,如“今傳本”卦序、京房易傳的八宮卦序、邵氏易卦序、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周易卦序等。
八卦歌訣:
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八卦代數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八卦五行
乾、兌(金);震、巽(木);坤、艮(土);離(火);坎(水)。
八卦生克
乾、兌(金)生坎(水),坎(水)生震、巽(木),震、巽(木)生離(火),離(火)生坤、艮(土),坤、艮(土)生乾、兌(金)。
乾、兌(金)克震、巽(木),震、巽(木)克坤、艮(土),坤、艮(土)克坎(水),坎(水)克離(火),離(火)克乾、兌(金)。
八卦旺衰
乾、兌旺於秋,衰於冬;震、巽旺於春,衰於夏;
坤、艮旺於四季,衰於秋;離旺於夏,衰於四季;
坎旺於冬,衰於春。(四季是指每個季節的後一個月)

學術研究

性質

《易經》講,而對於道講得最早、最系統的是道家鼻祖老子。辯證法思想萌芽於《易經》體系建立於《老子》。陳鼓應指出:“老子由萬事萬物的對反現象尋找出它們之間的發展規律,從而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系統性的辯證法——它發端於《易經》而體系的建立則完成於《老子》”。
《周易》的性質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原因在於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性質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產生及早期,是一部筮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先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就萌發出藉助於神意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當時《周易》只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二:經過演化,成為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
漢代,《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局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勝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編次

《周易》編次在古代十分混亂,各種版本編次存在很大差別。通行的編次是阮元所刻《十三經註疏》中的《周易正義》編次,或後人篡改的朱熹《周易本義》編次,其編次特點經傳混合,把《易傳》解釋《周易》卦爻辭的有關部分放到對應的地方。《易傳》中凡屬於總論,或者無法分割的部分,放在《周易》古經之後。
古代對《周易》編次的意見不盡一致,但總的看來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是經傳合,另一派是經傳異。
戰國時,《易傳》十篇成書,《周易》經傳分離,到漢代,《周易》與《易傳》合稱《易經》,但《周易》經傳是分開的,一段把《易經》分為十二篇:《周易》古經上下兩篇,《易傳》十篇。
西漢末,費直首次以《易經》解經,經過鄭玄、王弼傳費氏易,將《易傳》分割,附到《周易》古經相應的地方,並在書中稱有“彖曰”、“象曰”,這就是如今通行的編次。
孔穎達採用了王弼本作《周易正義》,使王弼易本定為一尊,但也有人認為這個本編次不完善,還應該把其它傳再分,如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又在王弼本基礎上把《序卦》分割,逐條放到每—卦經文之前。也有按照王弼本的乾卦的分法,將《易傳》有關部分附到每一卦之後。
宋代有許多易學家不同意這種方法,恢復了漢初《周易》十一篇,讓《周易》經傳不相混雜,如呂祖謙朱熹等人都是採用了經傳分離的編次。朱熹的《周易本義》後經人篡改,次序被打亂,《周易本義》多是被篡改次序的本子。
將《周易》經傳合,有利於對照傳文解釋《周易》古經,可以節省時間,這是有利的。但不利的一點是容易使經傳不分,特別是打亂了各自的體系,不利於對二者的體系及各自的特點進行研究。而把《周易》經傳分開,保持了《周易》經傳原貌,克服了以上的缺點,但是,不能直接對應經傳讀《易》,二者各有千秋。

歷代研究

從易學發展史上看,先秦易學發展到老孔時代,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術家易三支。其後秦始皇焚書,易以卜筮之書獨存,然易學至此盛極而衰。三支易學的這一總趨勢,到先秦以下乃由隱而顯:透過淮南子,道家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儒門易的趨勢明朗化;透過占斷災異之學,術數易的趨勢明朗化。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孟喜孟喜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髮揮《周易》經傳文。嚴遵著《道德經指歸》,以《周易》之義解釋《老子》。這三家最重要的是孟、京一派的易學。此派易學最重要的是卦氣說和納甲說,將《周易》的卦與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乾支、五行相配,將《易》坐實為一個定型的框架,這個框架可以裝進不同的內容,框架的各個部分也可以由其規則推論而知,削弱了《周易》通過比喻、暗示、象徵等進行範圍廣闊的意義詮釋的有效性。漢易的象數傳統對後世易學影響極大。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滋蔓出來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為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這在他介紹注易體例的《周易略例》中有詳細說明。王弼非常重視《周易》的解釋學傳統,如他在《明象》中提出“得意忘象”說,主張通過卦象獲取卦義,而獲取卦義後就可忘掉卦象。這一說法的核心在通過解釋學即象以見義,而一義能表現為不同的物象,故象不可拘泥執定。
程頤程頤
程頤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後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相狀,而是一種道理。世界是一種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周易》也是一部道理和法則的宣示。六十四卦是這個總的道理在各卦所代表的特殊境遇中的體現,雖然代表六十四種境遇,但它經過解釋,可以代表天下無盡的境遇。
在《周易程氏傳》中,對於易學、理學的概念和範疇有很多解讀,這些解讀主要圍繞如何重建儒家道德形上學的思想體系,從而服務於“內聖外王”的社會政治理想的實現。在《周易程氏傳》中,從道德形上學的“理”,到踐履完成它的工夫“誠”,都有一定的詮釋,這不僅充分體現了程頤高度推崇、弘揚儒家人倫道德、王道政治理念,而且還為人們從本體到工夫,從明道到行道,提出了一條非常可行的實現“內在超越”之路徑。
朱熹在評論程頤《易傳》時說:“《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處。”就是說,《周易程氏傳》將《易》來做個載體講他所見的道理,或者說是借《周易》卦爻發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故無一句講到卜筮,通篇皆在講事理。朱熹還說:“伊川見得個大道理,卻將經來合他這道理,不是解易。……他說求之六經而得,也是於濂溪處見得個大道理,占地位了。”這也是說,程頤先熟讀六經,尤其於周敦頤處特有穎悟,以此中義理為基礎,然後借《周易》發揮所見。不是伊川解釋《周易》,而是《周易》解釋伊川。
王夫之王夫之
程頤的這種易學觀,對王夫之影響很大。王夫之以《周易》為道德訓誡之書,就是在程頤這一基調之上繼續延伸。朱熹不同意程頤以《周易》為言理之書,作《周易本義》,欲恢復《周易》本為卜筮之書,後來的易學家從中發揮出道理這一本來面目,強調《周易》的卜筮性質。王夫之吸取了朱熹的看法,不廢卜筮而講道德訓誡,重點放在知得卜筮結果之後君子何以自省,何以接受道德教訓而避凶趨吉。
現代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哲學史研究領域,《周易》一直被視為占筮書而難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認其為傳統社會官學典籍,另一方面又棄如蔽履。
20世紀60年代末,台灣學者勞思光在新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本為主,相繼出版和發表大量高質量專著、論文;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研究隊伍中分離出來的專門從事中國邏輯史研究的學術群體,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並在21世紀初,將《周易》的邏輯思想作為中國邏輯史的起點,編寫入國家級重點教材,由教育部研究生辦公室推薦為高校研究生教學用書。

主要思想

哲學思想

古代中國學者的哲學思考,通過對易經的研究得到啟發,哲學思辯能力也多數是在對易經的分析闡解和不同意見的爭鳴中得到訓練和提高。老子將易經的思想精華融入《道德經》中,創造了一個以辯證思維為核心的哲學體系。他在經卦陰陽相抱三爻成卦的組合方式的基礎上,構造了一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萬物起源圖式,揭示了事物內部所包含的種種勢力的對立統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相抱這一思想在易經還是一目了然的符號圖,到了老子便有了種種具體的事物形象的分析。其間流傳後世對中國哲學影響最大的命題莫過於“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矛盾對立的雙方,必有一方為主,另一方為次。物極則反,對立面相互轉化的思想,在易經是通過爻辭,對爻象在卦體中的不同位置使用吉凶等結語加以反映的。而在老子這裡,已經到了社會、政治、倫理等一切方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認為委曲總是由保全轉化。屈枉總是向伸直轉化,卑下總是向充盈轉化,蔽舊總是向新奇轉化,這種辮證思維方式,是老子觀察世界的方法。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他運用這條物極則反原理,對世間萬物進行著辯證概括,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他又用這一條法則,提出了一系列處理問題的具體辦法,老子這些從易經中得到啟發而形成的辯證思想譜寫了中國哲學史上頗有特色的一頁華章。
老子老子
孔子深得易經之道了,最顯著者有二:一是關於正名這一政治主張,二是關於舉一反三類推思想。在易經的推論規則中,有一條是關於陰陽爻與陰陽位是否一致的“當位律”。這一條思維規律要求在自然遞進推演時,每一爻的陰、陽性質必須與所在位置的陰陽屬性進行對照,一般而言,凡陽爻居陽位,或陰爻居陰位即“當位”表示此爻所象符合(順)事物發展規律,倘若陽爻居陰位,或陰爻居陽位,則不當位,即此爻不符合(逆)事物發展規律,孔子把這一條推演規律擴大到了社會政治領域,提出了“正名”學說。在他看來社會政治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位置關係,也應當如同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那樣當位才能使一個國家秩序井然局面穩定,否則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不僅不能越位,而且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能產生不當位思想,孔子這一思想又被後人推廣。
被考定成於戰國中期的“周易大傳”,是當時學者在總結前人認知易經的成果基礎上,對易經卦爻符號體系及卦爻辭所作的一整套注釋和闡解,其中既有老子、孔子這些哲學大家的思辯成果,也有更多古代優秀哲學家的思辯結晶,正是他們使易經這部古典在哲學方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發源處。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所有學派或多或少都受到易經影響。之後的古代哲學發展每個重要時期,易經思想都充當著軸心角色。到了唐代,易經不僅受到學者重視,也得到了統治階級如唐太宗的青睞,欽命孔子後裔孔穎達博採眾長主編《周易正義》,推動了以易經研究為中心的哲學研究的開展,因此之後不少學者紛紛自注易經。
張載張載
宋代哲學家如邵雍周敦頤張載程顥朱熹等人對易經都有很深的造詣,邵雍根據《易傳》關於八卦形成的解譯,構造了一個宇宙構造圖式,創立了被稱為“先天學”的理學象數學派;周敦頤根據“易傳”和道家思想指出了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太極圖說》;朱熹在《周易本義》中深入探討,認為易經的核心是講事物內部矛盾的對立統一,易只消陰陽二字括盡,對立統一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在《周易外傳》中將哲學研究和易經研究更進一步,提出“實道而器虛”的命題,明確指出“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就是說,一般原理存於具體事物中,而不是具體事物依存於一般原理,矛盾雙方相反相成、相互轉化,雜因純起,即雜以成純,變合常全,奉常以處變,則相反而固會其通雜和純變和常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在推理時即要推出情之所必至,也要推出勢之所必反,即要存其通,即掌握一般的相通之理,又要存其變即因時、因地等不同條件而靈活推論。只有把握了這種相通之理,才能行於此而不礙於彼這易經所特有的思維方法,用以指導行為,必無往而不勝。
易經之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部古典著作所不可及的,這可能就是其列為群經之首的根本原因。

法治思想

《周易》中有多處關於法律問題的論述,還有訟與噬嗑兩卦專門討論法律問題。
第一,君權神授思想
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最集中體現,而這種體現,首先表現在立法權上。“君權神授”必然要求君主為立法的主體,人民沒有立法權,也沒有司法權,法律面前不平等,與之相應的是專制,“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正是這種意思的集中表達。《易傳》的根本思想是專制,“法自君出”就成為題中應有之意,所以《易傳》中反而沒有對此加以論述。
第二,“刑罰清”與“刑罰中”
豫卦的下體是坤,上體是震;坤的性質為順,震的性質為動。上下結合形成順與動的特點,而順是動的前提條件。自然界的日月星辰、晝夜交替、四時更替,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先後出現的,這才保證了自然界的正常運轉;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必然產物,法律的實施也要依此而行。這應該是自然法思想的最早表述,不過,近代自然法思想的出發點是強調一切權利來自於自然,《周易》強調“法權君出”,與人們所講的自然法完全不同,而是從司法的角度,要求各級官員應仿效自然界的運行特點來執法。
第三,明罰敕法與明慎用刑
噬嗑“大象”:“先王以明罰敕法。”這是從立法的角度講的,因為要實現“明罰清”與“明罰中”,前提是“明罰敕法”。也就是成文法或法律的公開化問題,把定罪與量刑以成文的形式固定下來,並公之於眾,使天下民眾清楚明白,知道其可為與不可為之事,儘可能不觸犯法律;即使觸犯法律,也因為有明文規定而定罪量刑適中,民心折服。以儘量避免執法者的主觀隨意性,顯示法律的公正性。所以,“明罰敕法”的重點不在於罰,在敕不在法;在於育民教民,不在於制民刑民,與法家的思想根本不同。這是“為政以德”的延續,主張德教為先,先教後刑,德主刑輔。
第四,息訟思想。
《周易》中專門有一卦———“訟”講訴訟問題的,但卦義卻不鼓勵人們爭訟,更不教人們如何取得訴訟的勝利。作為一個忠實誠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應保持內心平靜,戒驕戒躁,能不訴訟就不訴訟;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訴諸法律時,也要保持冷靜,不可採取過激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吉。“終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終極其訟之象,也就是說,把官司徹底打到底的意思,這種行為無論勝訴還是敗訴,皆凶;在《周易》看來,無訟為最理想境界,雖有爭訟出現,但經過調解而平息爭訟也不錯,不聽勸解把訴訟進行到底最不好。“利見大人”,需由有德有威望的大人物聽訟———即由德才兼備的法官斷案,才能息訟;“不利涉大川”,大川是大險大難,這是說,當某人陷入爭訟的旋渦時,不可涉險其它危險之事,因為此時的人心浮氣躁,運時不佳,涉險其它,很容易出其它問題;“君子以做事謀始”,與“終凶”對應,從另一個角度告戒人們,與其爭訟不止,不如一開始就謹慎從事,理順各種關係,從根本上杜絕訴訟。

經濟思想

(一)兩儀與經濟
周易在經濟上的重大啟示,是陰陽兩儀的動靜觀念。依據陰陽兩儀的動靜觀念,人類經濟活動總源頭太極的第一個創化,是從消費者的主觀價值中找出穩定合理的主觀價值,其後分別有私有及公共消費財的後續創化。經濟學認為,一切最終財貨都直接或間接充當生活欲望的手段,凡能滿足人類生活欲望的財貨便是具有效用。個體的消費理論及資產選擇理論,即建基於此。經由交換交易,再加上交易市場競爭性的提高,可衍生出合理穩定的客觀價值之創化。客觀價值不只可以適用於消費者與生產者等微觀經濟的測量分析,也能適用於一個國家巨觀經濟的測量分析,巨觀經濟的客觀價值,通常只是微觀經濟的直接疊加。
由一個國家經濟活動價值流匯集起來所得到的產業關聯價量模型合理的兩儀解析,還可印證周鐮溪《太極圖說護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的“太極動而生陽”。此外,根據廠商的活動、經濟環境對廠商無言的弱約定、及廠商對員工有言的強約定,經由就業與投資市場致中和之力的解析,也能指出中和是中華文化的分析觀念,不只可以包容均衡,亦可以包容“為道也屢遷”之各種動因。
(二)三才與經濟
《周易·繫辭上》:“六交之動,三極(即天地人三才)之道也。”世界受天地人三才之主宰,因而三才是有意志、有意識、有感情的。要主宰就必須有精神作為,因此三才亦有為精神性萬事之本的涵義。
經濟學假設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所以每一位消費者追求主觀直接效用的極大,就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消費支出預算的客觀限制,是精神性的地。同理,社會集體消費追求社會福利的極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政府消費支出預算的客觀限制是精神性的地。每一位生產者追求客觀利潤的極大是精神性的天,但受到生產技術限制是精神性的地。
若將消費活動的正而問題再視作天位陽交,政經領導下社會集體消費的正面問題視作人位陽交,生產活動的正面問題視作地位陽爻,然後聯立起來,已十足展現出乾卦的卦象。若再將消費活動的對偶問題視作天位陰爻,政經領導下社會集體消費的對偶問題視作人位陰爻,生產活動的對偶問題視作地位陰乏,然後聯立起來,則十足展現出坤卦的卦象。八卦以乾坤象徵天地,而定上下之位,這就是易經說卦的天地定位。
(三)五行與經濟
春秋繁露·五行對》論述,五行相生循環是一種生、長、養、收、藏的生產性循環。而由藏再到生,其實就是反者道之動。所以生產活動不與消費、投資活動合理連結,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活動因果循環。

後世影響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又為新道家列為“三玄”之冠,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等哲學品格。
漢武帝“獨尊儒術”,《易經》被尊為六經之首。漢代被稱為經學時代,“經學”高於一切學術。中國歷代圖書分類是:經、史、子、集四大類,經列於首。《周易》為“六經”之首,自然也就是群書之首,即中國的第一部典籍,影響極大。歷代學術思想發展之契機亦多建基於“易經”,兩漢經學自不待言,魏晉“新道家”談玄,亦將其列為“三玄”之一。若無《易經》之啟發,“北宋五子”的學問幾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僅對中國哲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對各個學科發展都發生了作用。《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小序》中說:“又《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音員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歷史評價

總評

《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易經》的思想智慧已經滲透到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無論孔孟之道老莊學說,還是《孫子兵法》,抑或是《黃帝內經》,《神龍易學》,無不和《易經》有著密切的聯繫。
《黃帝內經》是元素論五行文化和陰陽文化結合的典範,解決了大易“醫病”的問題;思孟學派的《五行》是德性論五行文化與陰陽文化融匯的淵藪,解決了大易“醫人”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大易醫國、醫人、醫病。
《周易》研究被稱為“易學”,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三易》在周朝不是隨便可以見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後愛不釋手,《漢書·儒林傳》記載:“孔子讀易,緯編三絕,而為之傳。”《易經》代代相傳,釋家林立,許多學者皓首窮經,考證訓詁,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為大觀。
《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漢族文化之根。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上,漢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畏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根源一脈傳至今,與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

中國評價

虞世南: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孫思邈:“不知易,不可以為醫。”
毛澤東: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只有陰沒有陽,或者只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形上學是一點論……
郭沫若:《易經》是一座神秘的殿堂。
馮友蘭:《周易》不僅是中國的,也是東方的,更是世界的,不僅是古代的,也是現代的,更是未來的。
南懷瑾:我始終懷疑《易經》的文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留下來的,不是這一個冰河時期的產物,因為它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太高明了。
張協和:近代學者由於易理之啟示獲得諾貝爾獎金者已有四:德國漢森堡,其論文為《測不準原理》;丹麥之玻爾教授,其論文為《相生相剋原理》,並在慶祝酒會上以太級八卦紀念章贈人;中國楊振寧、李政道,其論文為《不對等定律》,並自稱得之易經之啟示。今後由此書而得獎者,當猶有其人,願周易學者多為現代科技服務。

國際評價

愛因斯坦: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李約瑟認為易經的太極圖顯示了宇宙間力場的正極和負極的作用:“中國文明在科學技術史中曾起過從來沒有被認識到的巨大作用。”
黑格爾:“《易經》代表了中國人的智慧。就人類心靈所創造的圖形和形象來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這是一種崇高的業。”
榮格:談到世界人類惟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惟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英國學者湯因比:中國誕生於20000年前的陰陽易學對人類文明的起源,起到了樂曲般的推動作用。
19世紀下半葉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規定,不懂易經者,不得入閣。
松下幸之助:中國古代的哲學,是天下之最。我公司職員必須頂禮膜拜,認真總結、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興旺發達。
美國哲學家卡普拉:可以把《易經》看成是中國思想和文化的核心。權威們認為它在中國二千多年來所享有的地位只有其它文化中的《吠陀》和《聖經》可以相比。它在二千多年中,保持了自己的生命力。
歐洲哲學權威C.G捷恩:談到世界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首推中國的《易經》。在科學方面我們所得到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後來的事實所推翻,唯獨中國的《易經》,亘古常新,相延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價值,而與最新的原子物理學頗多相同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