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乞巧節(中國傳統節日)

西和乞巧節(中國傳統節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和乞巧節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的中國傳統節日。在建國後的一段時期內,這一風俗曾一度中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得以恢復。乞巧起源於先,形成於漢代,是一種集信仰、音樂、歌舞等為一體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西和乞巧傳承悠久,禮節繁雜,此俗與秦人祖先祭祀崇拜活動有關,相沿成習,形成固定完整的乞巧儀式。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已將西和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和乞巧節
  • 分類:傳統節日
  • 地區:甘肅省
節日起源,節日流程,唱詞,曲調,舞蹈,道具,節日時間,節日特徵,風俗分布,傳承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實用價值,節日現狀,傳承弘揚,文化拓展,相關資料,民間傳說,

節日起源

巧習俗的歷史淵源
西和乞巧節
乞巧民俗歷史悠久,與中華民族“七夕”文化同源同根。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節日流程

風俗歷時七天八夜,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做等。
乞巧儀式乞巧儀式

唱詞

一是神靈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穀植物崇拜、動物崇拜、水神崇拜等;  二是對心靈手巧,對美好姿容風度的乞求
三是對真摯愛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
四是對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的頌揚
五是勸人向善、勸人和諧相處。
乞巧儀式乞巧儀式

曲調

乞巧歌曲的曲調有三種,即祈神祭祀類歌詞、生活勞動類歌詞和歷史時政類歌詞,但歌詞內容豐富,數量很多。

舞蹈

有迎巧詞、潑又潑調;跳麻姐姐、乞巧歌舞、“打十”舞等。

道具

有巧娘娘像、五穀供果、巧芽、手袢、頭飾雲肩拂塵樂器等乞巧器具,以及剪紙、刺繡泥塑等工藝製品。

節日時間

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日晚(小月二十九日)至七月初七晚,連續舉行7天8夜的乞巧活動。

節日特徵

風俗自形成以來,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下特徵:
1、活動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所有民間節日中活動時間最長節日之一;
2、崇拜虔誠,儀式隆重。乞巧活動中蘊含著天象崇拜、水崇拜、神靈崇拜、生物崇拜和偶像崇拜。每個乞巧環節都有隆重而虔誠的膜拜儀式
3、同農耕文明息息相關。乞巧民俗根植於農耕時代的文化土壤,其所包含對牛圖騰的崇拜模式,是農耕文明的典型標誌。乞巧習俗與農耕文明一脈相承。
4、活動興盛程度與經濟水平密切相關,經濟越發達,活動越興盛;
5、乞巧過程是重頭戲,其實質是女子集中學習生活知識、勞動技能的過程;
6、乞巧唱詞涉及女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7、分布範圍廣,民眾基礎深厚,文化遺產豐富。

風俗分布

乞巧儀式乞巧儀式
西禮乞巧風俗的分布,以西漢水源頭的漾水河、鹽官河流域為中心。據調查,西和縣主要有何壩、十里、漢源西峪姜席蘇合、盧河、興隆稍峪石堡、長道等11個鄉(鎮)。合計人口265,300人,面積744.4平方公里。禮縣主要有紅河寬川、鹽關、祁山、馬河、永興城關石橋等8個鄉(鎮)。合計人口201,580人,面積881.7平方公里。 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才使乞巧風俗在西禮得以源遠流長、久傳不衰。

傳承價值

乞巧風俗,是中華民族“七夕”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掘搶救保護乞巧風俗,其價值主要有三個方面:

學術價值

1、對追尋、研究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特別是對西秦文化的探究有重要價值;
2、對農耕文明時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習俗、審美取向及其演變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據;
3、對發掘、整理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和完善中國民間文藝寶庫都有一定意義。

藝術價值

1、乞巧活動中蘊含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其故事本身具有文學價值;
2、乞巧中產生的大量的乞巧歌曲和豐富的舞蹈動作,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3、乞巧活動中顯露出的婦女們對自然、圖騰、神靈、偶像的崇拜,反映了農耕時代人們的習俗信仰,具有歷史文化價值。

實用價值

1、是農村女子娛樂狂歡、精神解放的主要方式;
2、是女子集中交流學習生活經驗,提升自身素質,追求心靈手巧的重要途徑;
3、挖掘、保護“乞巧”民俗文化活動,對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尤其是對提高女子綜合素質、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都會產生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節日現狀

傳承弘揚

西和乞巧節(中國傳統節日)
1、2005年9月,西和乞巧節被甘肅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2006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乞巧文化之鄉”
3、2007年3月4日(農曆正月十五日),西和縣隆重舉行了“中國乞巧文化之鄉”授牌儀式。並開展了社火調演等民俗文化活動。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楊緒國及省、市一行參加了授牌儀式;
4、2006年7月31日至8月1日,西和縣舉辦了以乞巧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節
5、2007年8月19日至8月23日,西和縣舉辦了“中國乞巧文化旅遊節”。開展了旅遊觀光、展示展覽等18項活動。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15家媒體50餘位記者聚集西和,宣傳、推介西和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接待省內外遊人16.5萬人。
6、2008年6月,西和乞巧節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現場中國(西和)乞巧文化高峰論壇現場
7、2006年至2012年相繼成功舉辦了四屆乞巧文化旅遊節會,其中第四屆升級為甘肅省級節會。
8、2013年8月7日在首都北京舉辦乞巧文化高峰論壇
9、2013年8月7日至13日召開第五屆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

文化拓展

創編了大型新編民俗秦劇《七月七》。
拍攝製作民《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紀錄片、《乞巧緣》微電影
改編創作《中國女兒節西和乞巧連環畫冊——畫說乞巧》、普及本《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連環畫
創編了《乞巧情》歌舞劇,以乞巧歌舞元素為主,反映西和及隴南地域文化特色。
開展網上乞巧活動。創辦中國西和乞巧女兒節網站,搭建網路宣傳平台。

相關資料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趙逵夫先生經過多年研究認為,西和的乞巧習俗其實是先秦時期民間祭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可見女修以織聞名傳於後世,因系氏族的始祖,故成為織女星。秦先民最早居於漢水上游,因而將晴天夜晚天空呈現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用名稱。秦人將位於銀河北側呈三角狀排列的一大星兩小星稱作‘織女’,以紀念自己的始祖。‘’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於嶓冢山、哺育秦人、秦文化的那條大水,即西漢水,而當地人在乞巧活動中供奉的‘巧娘娘’實質上就是織女。”乞巧民俗起源於先,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是一種集崇拜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
西和乞巧節(中國傳統節日)
著名民俗學家柯楊教授撰文指出,中國古代的星名,有一部分是以部落領袖、民族始祖、發明創造者以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命名的。“織女”和“牽牛”這兩個星名,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當屬《詩經·小雅·大東》中的一段文字:“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次,就是《古詩十九首》之一:“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據《漢書·武帝紀》載,西漢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曾在長安“發謫吏穿昆明池”。他為了象徵天河,還令工匠在昆明池畔刻立了石制的牛郎織女。此事漢代詩賦家多有吟詠,如班固的《西都賦》中說:“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張衡在其《西京賦》中也寫道:“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濛汜。”據此,柯楊教授認為“把天上的星辰擬人化為牽牛織女,早在先秦西漢就出現了。
民間故事
乞巧儀式乞巧儀式
有牛女故事
巧娘娘傳說
楊二郎傳說。

民間傳說

據西和當地傳說記載,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聳入雲,傲視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觀世音菩薩(傳說是古代西峪國妙莊王的三女兒修成;西峪國遺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縣西峪坪上和皇城上。)應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壽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功德無量,輪番勸酒。她本來不勝酒力,但盛情難卻,只好多飲了幾杯。當她踏蓮雲、乘風車歸來時,經風一吹,有點暈暈顛顛,一腳不慎,將仇池山的山尖給撞飛了,便成了現今的樣子。後來,王母娘娘雲遊路過仇池山,見險峻異常,心裡非常高興,便在山頂上撒了幾把桃核。她有了瑤池的蟠桃園還不滿足,有孫猴子搗亂,實在不好看管,於是產生了營造人間仙桃園的想法。這核桃,落土生根,見風就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大,很快便開花掛果。此後,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發七彩仙女來此地採摘。一輪又一輪,桃子酬眾仙,別有風味。
話說七彩女中有個小仙女,來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數多了,痴迷上了人間美景,也戀上了山下的一個小伙子。後來,她偷偷溜出了牢籠似的紡織房,悄悄和小伙子結了婚,過起了人間男耕女織的逍遙日子。
仙女配凡郎,氣壞了王母娘娘。她風聞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惡煞似的來到仇池山,無情地拆散了這對鴛鴦。後來,小仙女和小伙子堅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鬥智鬥勇,歷經了重重磨難,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贏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過百年之後,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諾言,返回天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