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義務,建議,意義,誕生,最初用途,商用開始,四要素,發展,介紹,階段發展,發展前景,無線方面,服務模式,交易額,發展趨勢,不同階段,分類,傳輸介質,安全,傳播,網路傳播,網路電話,網路硬碟,網路金融,網路教育,網路電視,網路保險,網路行銷,網路託管,語言,網遊起源,三大網,區域網路,廣域網,網橋,網關,協定,TCP與IP,IP位址,路由器,交換機,
網路義務 網路
傳播 面影響面廣大,作為原創作者,應該在
報導 冷新聞的同時,也增加暖新聞,德行深厚,福報廣大。網路越來越發達,有些人在網路上傳播自己的作品,從而被廣大網民所認識,變得小有
名氣 ,通常把他們稱為網路紅人。
建議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希望大家能合理利用網路資源,不要沉迷於遊戲、小說之類的。
意義 1、電路或電路中的一部分。
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
現代漢語詞典 》(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
電路 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2、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路( Network )。 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或特別指有其中的網際網路(
Internet )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
人際網路 、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計算機網路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 聯繫 。 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係。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定義,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物理定義,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畫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義,如“人際關係網路”、“信息 交流 網路”等,這種意義下,常說成“網”。 6、抽象意義上的網路。 比如城市網路、交通網路、交際網路等。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線起來,按照共同的
網路協定 ,共享硬體、軟體,最終實現
資源共享 的系統。
但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是計算機網路,一般人對網路的理解都是關於計算機網路。
利用網路,人們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還可以交換資料、保持聯繫、進行娛樂等。現在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已經和網路密不可分了。網路的實現,使單一的、分散的計算機有機地連成一個系統,它主要有以下功能:
1、資源共享
網路的主要功能就是資源共享。共享的資源包括軟體資源、硬體資源以及存儲在公共資料庫中的各類數據資源。網上用戶能部分或全部地共享這些資源,使網路中的資源能夠互通有無、分工協作,從而大大提高系統資源的利用率。
2、快速傳輸信息
分布在不同地區的計算機系統,可以通過網路及時、高速地傳遞各種信息,交換數據,傳送電子郵件,使人們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
3、提高系統可靠性
在網路中,由於計算機之間是互相協作、互相備份的關係,以及在網路中採用一些備份的設備和一些負載調度、數據容錯等技術,使得當網路中的某一部分出現故障時,網路中其他部分可以自動接替其任務。因此,與單機系統相比,計算機網路具有較高的可靠性。
4、易於進行分散式處理
在網路中,還可以將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或任務分解為若干個子問題或任務,分散到網路中不同的計算機上進行處理計算。這種分布處理能力在進行一些重大課題的研究開發時是卓有成效的。
5、綜合信息服務
在當今的信息化社會裡,個人、辦公室、圖書館、企業和學校等,每時每刻都在產生並處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文字、數字、圖像、聲音甚至是視頻,通過網路就能夠收集、處理這些信息,並進行信息的傳送。因此,綜合信息服務將成為網路的基本服務功能。
誕生 網路的誕生使命:通過各種網際網路服務提升全球人類生活品質。
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和豐富,從而促進全球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讓人類最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讓人類的生活更快樂。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個完美計畫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如今的規模和影響!在
Internet 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最初用途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箇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構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必須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繫。
1969年,
美國國防部 高級研究計畫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
ARPAnet 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6年,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定,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
NSFnet 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路併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商用開始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
Internet 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Internet,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已經聯繫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
子網 ,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 [[網路流]]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於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建模。
四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發展 介紹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
計算機網路 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干台終端直接連線,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
區域網路 雛形。
最早的網路,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畫局(
ARPA )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如今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定。
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定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
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定的開發和套用。2個著名的科學
教育網 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
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幹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
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21世紀,網路平台套用於電子商務領域。網商成為潮流。
階段發展 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
CHINANET 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發展史 第一階段 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套用僅限於小範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 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網路項目在全國範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套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 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發展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5.3億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有五家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套用在網上實現。:
發展前景 交換技術進入實質階段
電話網從發明時到一直延續著電路交換的方式。在上世紀末興起的IP網以無連線的通信方式給人們帶來突破。語音業務是運營商的主要收入來源,不能完全無連線。在兩種情況的驅動下,出現了以軟交換為核心的網路。它在兼顧現有電話網的情況下又試圖把傳統的電路交換網轉變為分組交換網路。 以軟交換為核心的網路的出現,在保持原有話音業務不變的情況下,實現了話路的分組傳送,大幅降低了運行和維護成本,從而使軟交換技術成為交換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業務需求是市場主導的今天,軟交換自身能開展一些新業務這一優勢更使得人們對它趨之若鶩,在中國,經過三年多的試驗和規模試商用,
軟交換在技術上已經基本成熟,快速提供業務能力得到體現,建網成本也與傳統交換機相當。在此情況下,隨著VoIP、IPTV、視頻會議、VOD等寬頻業務的不斷湧現,造成了頻寬 急劇消耗和網路擁擠等問題,於是在接入網方面,寬頻化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接入的問題,人們提出了很多方案,為了解決寬頻,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增加互連頻寬;改變網路流量結構,減輕主幹網的瓶頸;套用QoS機制,保證部分套用的服務質量;採用IPMulticast組播技術等。相比之下,IP組播技術具備網路主幹頻寬不需要和用戶數量的增長成正比的特點,可以有效控制主幹網成本,成為運營商的首選技術。而將組播技術和QoS機制相結合,將會更好地滿足新業務的需求。
對於在寬頻接入網中的IPTV來說,大家都非常關注。IPTV呼喚的高頻寬可以說是電信網路轉型的一個契機。隨著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寬頻用戶迅速膨脹,但許多地區在投入巨資建成寬頻城域網後,卻沒有收穫很高的寬頻用戶接入率。IPTV在挖掘新的用戶增長方式和業務量增長方式等方面給電信運營商們帶來了一些欣慰,它正在成為電信運營商撬動寬頻市場的新力量。
無線方面 移動業務在由窄帶和話音業務為主向第三代網路演進的大背景下,雨後春筍般湧現出很多寬頻無線接入技術,WiMAX等具有代表性的無線接入技術正以其極高的頻寬和優異的IP業務支持能力獲得全球的矚目。 在寬頻化等大背景下,各式各樣的新型業務也成為大會關注的一個話題。在業務快速提出、質量保證和商業模式等方面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有意義的交流和探討。 在中國可能發放3G牌照的如今,運營商更是密切關注著固定網和移動網的融合,他們希望在統一的核心網路上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綜合業務,降低網路複雜度和運維成本。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技術、標準、產品等方面不斷成熟,這個過程將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服務模式 隨著網際網路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展,中國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中國ISP的數量不斷增加,提供的業務也不斷豐富。然而要實現中國網際網路服務的繁榮,不僅需要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提供豐富的業務,還需要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ISP不斷開拓服務市場,採取靈活的運營模式,找到自身盈利的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本文就中國ISP的運營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業務類型對ISP運營模式的不同需求。
網際網路業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網際網路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SP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網際網路內容提供商,即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網際網路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CP同樣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准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國內知名ICP有新浪、搜狐、163.21CN等等。
在網際網路套用服務產業鏈“設備供應商——基礎網路
運營商 ——內容收集者和生產者——業務提供者——用戶”中,ISP/ICP處於內容收集者、生產者以及業務提供者的位置。由於信息服務是中國信息產業中最活躍的部分,ISP/ICP也是中國信息產業中最富創新精神、最活躍的部分。到2006年底中國註冊增值業務提供商約有2.1萬多家,其中大部分為基於網際網路開展業務的ISP/ICP。隨著以內容為王的網際網路發展特徵逐步明晰,大部分ICP也同時扮演著ISP的角色。本文按照網際網路業務的分類,對提供不同業務的ISP運營模式進行了分析。
交易額 2012年網路零售交易規模達1.32萬億元,而到2020年,這一規模可能達到4.2萬億元。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與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都發布報告稱,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呈現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網路零售可占到中國消費市場10%-16%的份額。
發展趨勢 網路零售拉低中國平均零售價的幅度正逐漸減弱。自2010年起算,網路零售主要產品類別
的線上價格一般增幅都超過線下,反映出網路商家早期可能採取了不可持續的以價換量的做法。隨著網路零售市場的發展,消費者日益成熟,而不會僅僅注重價格的比較。
不同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線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1981年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
OSI/RM ),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定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 (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互動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
網上銀行 、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分類 按覆蓋範圍分:
城域網MAN(界於WAN與LAN之間)。
廣域網WAN(作用範圍一般為幾十到幾千公里)。
按 拓撲結構 分類:
匯流排型
環型
星型
網狀
按 信息的交換方式 來分: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報文分組交換
傳輸介質 按通信方式分類:
點對點傳輸網路、廣播式傳輸網路
按 網路 使用的目的分類:
共享資源網、數據處理網、
數據傳輸 網,網路使用目的都不是唯一的。
按服務方式分類:
安全 網路安全是一個關係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隨著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得越來越重要。“家門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套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訪問和破壞。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占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網路的用途
傳播 網路傳播 中國現代媒體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詩蘭認為,網路傳播有三個基本的特點:全球性、互動性、超文本連結方式。因此,其給網路傳播下的定義是:以全球海量信息為背景、以海量參與者為對象,參與者同時又是信息接收與發布者並隨時可以對信息作出反饋,它的文本形成與閱讀是在各種文本之間隨意連結、並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種意義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國際新聞界 》2000年第6期第49頁)。
網路 還有人認為,“網路傳播”是廣泛出現於傳播學中的一個新名詞。它是相對三大傳播媒體即報紙、廣播、電視而言的。網路傳播是指以多媒體、網路化、數位化技術為核心的國際網際網路,也被稱作網路傳播,是現代信息革命的產物(《國際新聞界》2000年第6期第49頁)。
我們認為,所謂網路傳播其實就是指通過計算機網路的人類信息(包括新聞、知識等信息)傳播活動。在網路傳播中的信息,以數字形式存貯在光、磁等存貯介質上,通過計算機網路高速傳播,並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網路傳播以計算機通信網路為基礎,進行信息傳遞、交流和利用,從而達到其社會文化傳播的目的。網路傳播的讀者人數巨大,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高速傳播。
網路傳播學的相關學科主要有: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新聞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等。
網路電話 網路電話 又稱為IP電話,它是通過網際網路協定(Internet Protocol,IP)來進行語音傳送的。傳統的國際電話是以類比的方式來傳送的,語音先會轉換為訊號,通過銅纜將聲音傳送到對方。網路電話則是將聲音通過網關(gateway)轉換為數據訊號,並被壓縮成數據包(packet),然後才從網際網路傳送出去,接收端收到數據包時,網關會將它解壓縮,重新轉成聲音給另一方聆聽。網路電話在線上方式一般來說可以分為 3 種:PC to PC 、PC to Phone、Phone to Phone。網路電話利用TCP/IP協定,由專門軟體將呼叫方的話音轉化成數位訊號(往往再經過壓縮,這也是網路電話軟體好壞的技術關鍵點),然後打包,形成一個個小數據包,小數據包自由尋找網路空閒空間,將語音數據傳輸到對方,對方的專門設備或軟體接收到數據包後,作一個與前面講的語音轉化成數據包的反過程,如果對方的接收器不一致,還要作技術處理以使語音能夠還原。通話全程,我們不用特意租用專門的線路,而只是見縫插針地使用網路,大大節省通話費用。一般費用國內都在幾分錢,國際費用一般都在幾毛錢,費用非常低廉!
網路硬碟 “
網路硬碟 ”是一塊專屬的存儲空間,用戶通過上網登錄網站的方式,可方便上傳、下載檔案,而獨特的分享、分組功能更突破了傳統存儲的概念。 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網路硬碟”產品具有直觀預覽、四級共享、分組管理、穩定安全的四大特點。
網路硬碟是指“通過網路連線管理使用的遠程硬碟空間”,可用於傳輸、存儲和備份計算機的數據檔案,方便用戶管理使用。本站用戶可在全球任何有網際網路接入的電腦終端上,連線使用“e網通”提供的網路硬碟服務。
網路金融 所謂
網路金融 ,又稱電子金融(e-finance),是指在國際網際網路(Internet)上實現的金融活動,包括網路金融機構、網路金融交易、網路金融市場和網路金融監管等方面。它不同於傳統的以物理形態存在的金融活動,是存在於電子空間中的金融活動,其存在形態是虛擬化的、運行方式是網路化的。它是信息技術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是適應電子商務(e- commerce)發展需要而產生的網路時代的金融運行模式。
網路教育 網路教育 指的是在網路環境下,以現代教育思想和學習理念為指導,充分發揮網路的各種教育功能和豐富的網路教育資源優勢,向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的一種網路教和學的服務,這種服務體現於用數位化技術傳遞內容.開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動。
網路電視 網路電視又稱
IPTV (InteractivePersonalityTV),它將電視機、個人電腦及手持設備作為顯示終端,通過機頂盒或計算機接入寬頻網路,實現數位電視、時移電視、互動電視等服務,網路電視的出現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全新的電視觀看方法,它改變了以往被動的電視觀看模式,實現了電視按需觀看、隨看隨停。
網路保險 網路保險是新興的一種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的保險行銷模式,有別於傳統的保險代理人行銷模式。
網路保險的產生和發展是一種歷史趨勢,它代表了國際保險業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內的保險網站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保險公司的自建網站,主要推銷自家險種,如平安保險的“PA18”,泰康人壽保險的“泰康線上”等。
第二類是獨立的第三方保險網站,是由專業的互連網服務供應商(ISP)出資成立的保險網站,不屬於任何保險公司,但也提供保險服務,如慧保網、易保、網險等。
第三類是保險信息網站,如中國保險網一類的,可以視為業內人士的BBS。很明顯,這三大類網站代表了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水平,當對它們的實施策略及市場運作方式進行理性、客觀的研究分析後,就能深刻地把握中國網路保險的發展狀況。
網路保險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銀行、電信等多個行業,這一工程的完善需要較長的時間。網路黑客的襲擊使計算機網路系統的自身安全缺乏保障,網路保險存在不安全隱患;而網路保險由於保險當事人之間的人為因素與深刻複雜的背景及利益關係,使得在網上投訴、理賠容易滋生欺詐行為。因此,僅僅依靠網上運作還難以支撐網路保險。如何禁止和懲處利用網路保險進行保險欺詐的行為?如何實行網上核保與網上理賠及支付?網路保險在我國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網路保險技術是由國家科技研發人員研究的整套“安全加固系統”對伺服器的安全進行維護,抵制黑客,病毒以及蠕蟲入侵。截止2007年12月7號,中央新聞聯播以播報新一代的“安全加固系統”已投入運行。
網路行銷 網路行銷(On-lineMarketing或Cybermarketing)全稱是網路直復行銷,屬於直復行銷的一種形式,是企業行銷實踐與現代信息通訊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指企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和手段而進行的各種行銷活動(包括網路調研、網路推廣、網路新產品開發、網路促銷、網路分銷、網路服務等)的總稱。
網路行銷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搭建企業網路行銷平台大的公司可以建立自己的網站,小的公司可以與有關網路公司聯盟,在網上安一個“家”。
網路推廣(
搜尋引擎 的最佳化、商機發布、電子郵件、部落格行銷……)
建立消費者資料庫。消費者是企業的戰略財產,企業必須重視藉助網路收集、分析消費者信息,如註冊用戶的信息,用戶反饋的意見、建議,建立並管理消費者資料庫,發掘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分析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習慣,建立與客戶發展長期的私人關係。鎖定網上消費者。一方面網際網路上的信息不斷激增,另一方面消費者的時間有限,企業必須開始吸引消費者上網並且促使他們多次訪問和長時間瀏覽企業網站的行銷策略。
四,強調個性化。為了贏得消費者依賴,企業必須把每個消費者看成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當今消費者新的購物準則是:“要么按我的要求提供產品,要么我就不要”!公司的回答只能是:“按他們的要求做,否則就別打擾他們”。
重視差異化行銷、直銷。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差異化行銷,大力開展包括E-mail行銷在內的直銷。
建立快速的顧客回應機制。包括對客戶意見和建議、投訴和抱怨的快速回應,以及快速的物流機制。要最大限度地抓住每一次與客戶交流的機遇,儘可能快地提供滿足顧客特有的時間和交付要求的服務。
網路託管 網路行銷託管基本概念:網路託管業務是指受用戶委託,代管用戶自有或租用的國內的網路、網路元素或設備,包括為用戶提供設備的放置、網路的管理、運行和維護等服務,以及為用戶提供互聯互通和其它網路套用的管理和維護服務。
網路託管業務條件:
第一章 制定目的
第一條 為加強通信網路安全管理,提高通信網點設施的維護質量和全網通信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 條例》和《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凡在事網路託管業務的企業,應按規定取得《網路託管業務許可證》後,方可進行通信設備、線路等維護工作。
第二章 申請和審批
第三條 申請《網路託管業務許可證》的企業,除提供申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需要的材料外,還應提交:
(一)經理、技術負責人、財務負責人的簡歷、任職檔案、職稱學歷和身份證複印件;
(二)工程技術人員和經濟管理人員的職稱證書、特殊工種執業資格證書和身份證複印件;
(三)企業已獲得其他資質證書複印件;
(四)維護工作所需要的工器具、儀表、車輛等裝備清單;
(五)需要出具的其他有關證件和資料。
第三章 業務範圍及評定標準
第四條 網路託管業務中的維護服務業務範圍包括傳輸、交換、數據、基站、電源等設備以及通信光電纜、管道、通信鐵塔的維護。
第五條 相關條件
(一)企業主要負責人的資歷:企業負責人和技術負責人應具有3年以上從事通信建設或維護管理經歷,有中級以上職稱;財務負責人應具有本專業初級以上職稱。
(二)技術人員要求:
1、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不少於15人;其中具有通信專業高級職稱或碩士畢業3年以上的人員不少於2人,具有通信專業中級職稱或本科畢業3年以上的人員不少於8人。
2、鐵塔代維應不少於5人持有勞動部門頒發的登高證書。
3、企業聘用的離退休人員(不超過65歲)不得超過總人數的1/3。
(三)企業註冊資金不少於100萬元。
(四)具有承擔相應專業維護作業的設備、儀器、儀表及工具、車輛等。
第四章 監督管理
第六條 網路託管業務經營許可證按《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實行年檢制度。
(一) 年檢材料除應提交《電信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所規定的材料外,還應提交工程質量部門出具的年檢意見。
(二)工程質量部門出具的年檢意見將作為《網路託管業務許可證》年檢合格條件之一。
1、年檢意見合格條件:
(1)企業條件完全符合年檢標準,且維護質量合格,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的;
(2)通信工程技術人員數量達到規定標準的80%以上。
2、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年檢意見結論為“不合格”:
(1)通信工程技術人員未達到規定標準的80%;
(2)發生重大維護質量、安全責任事故。
第七條 持證企業必須在批准的許可登記規定的業務範圍內執業,不得超範圍承接業務,違反本規定的,依照許可證管理辦法第34條處罰。
【 網路的歷史意義】
計算機網路是即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以來,人類又一個信息存儲與傳播的偉大創造。人類的信息傳播最早是言傳身教,到龜殼石刻的高成本記載,到的計算機網路快速高容量的記載及快速傳播。
語言 網路語言是伴隨著網路的發展而新興的一種有別於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以簡潔生動的形式從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發展神速。網路語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縮寫.含有某種特定意義的數字以及形象生動的網路動畫和圖片,起初主要是網蟲們為了提高網上聊天的效率或某種特定的需要而採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語言了。網路上冒出的新辭彙主要取決於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滿活力的網路語言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約定俗成後就可以被接受。就相當於人與人對話,只是我們的對話方換成了計算機,計算機是一個服從者,我們只要用語言告訴他乾什麼就可以,也就是網路語言。
網路語言代表了一定的網際網路文化,它廣泛地出現在聊天、泡館論壇(BBS)等各種網際網路套用場合,並滲透到現實生活中,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它來源廣泛,多取材於方言俗語、各門外語、縮略語、諧音等等,屬於混合語言。在鴉片戰爭之前,全中國沒幾個人會知道歐羅巴、英吉利是什麼意思,也不會知道毛瑟槍、白蘭地是什麼東西。然而在鴉片戰爭之後,這些辭彙迅速進入中國人的語言之中,並通過音譯長久地得以保留。這個例證可以看出,網路語言的出現,賦予語言更多的生命與活力。
網路語言的研究已成為語言學新的增長點。隨著研究的深入,
網路語言學 應運而生;其發展十分迅速,並得到學術界認可。這門新興學科是由中國知名學者
周海中 教授在2000年發表的《一門嶄新的語言學科——網路語言學》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並對之略作闡釋;此後,網路語言學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西班牙知名學者聖地亞哥·珀施特圭羅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專著《網路語言學:網際網路上的語言、話語和思想》中,對網路語言學作了較為全面的探究。2005年英國知名語言學家
戴維·克里斯特爾 教授發表了《網路語言學的範圍》一文,就網路和信息技術對語言產生影響的問題作了較為深入的探究。目前網路語言學已成為當代語言學中最有活力的分支學科之一,不過它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網遊起源 商業模式:網路遊戲市場的迅速膨脹刺激了網路服務業的發展,網路遊戲開始進入收費時代,許多消費者都願意支付高昂的費用來玩網路遊戲。從《凱斯邁之島》的每小時12美元到GEnie的每小時6美元,第二代網路遊戲的主流計費方式是按小時計費,儘管也有過包月計費的特例,但未能形成氣候。
1978年在英國的
埃塞克斯大學 ,羅伊·特魯布肖用DEC-10編寫了世界上第一款MUD遊戲——“MUD1”,這是一個純文字的多人世界,擁有20個相互連線的房間和10條指令,用戶登錄後可以通過資料庫進行人機互動,或通過聊天系統與其他玩家交流。
特魯布肖離開埃塞克斯大學後,把維護MUD1的工作轉交給了理察·巴特爾,巴特爾利用特魯布肖開發的MUD專用語言——“MUDDL”繼續改進遊戲,他把房間的數量增加到400個,進一步完善了資料庫和聊天系統,增加了更多的任務,並為每一位玩家製作了計分程式。
1980年埃塞克斯大學與ARPAnet相連後,來自國外的玩家大幅增加,吞噬了大量系統資源,致使校方不得不限制用戶的登錄時間,以減少DEC-10的負荷。80年代初,巴特爾出於共享和交流的目的,把MUD1的原始碼和盤托出供同事及其它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考,於是這套原始碼就被流傳了出去。到1983年末,ARPAnet上已經出現了數百份非法拷貝,MUD1在全球各地迅速流傳開來,並出現了許多新的版本。如今,這套最古老的MUD系統已被授權給美國最大的線上信息服務機構之一——CompuServe公司,易名為“不列顛傳奇”,至今仍在運行之中,成為運作時間最長的MUD系統。
MUD1是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實時多人互動網路遊戲,它可以保證整個虛擬世界的持續發展。儘管這套系統每天都會重啟若干次,但重啟後遊戲中的場景、怪物和謎題仍保持不變,這使得玩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獲得持續的發展。MUD1的另一重要特徵是,它可以在全世界任何一台PDP-10計算機上運行,而不局限於埃塞克斯大學的內部系統。
1982年,約翰·泰勒和凱爾頓·弗林組建Kesmai公司,這家公司在網路遊戲的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少具有紀念意義的作品。Kesmai公司的第一份契約是與CompuServe簽訂的,當時約翰·泰勒看見了CompuServe打出的一則名為“太空戰士”(MegaWars)的廣告——“如果你能編寫一款這樣的遊戲,你就能獲得每月3萬美元的版稅金”,他便把同凱爾頓·弗林一起開發的《凱斯邁之島》(The Island of Kesmai)的使用手冊寄了一份給當時在CompuServe負責遊戲業務的比爾·洛登,洛登對此很感興趣。《凱斯邁之島》的運行平台為UNIX系統,而CompuServe使用的是DEC-20計算機,於是Kesmai公司重新為CompuServe開發了一個DEC-20的版本。這款遊戲運營了大約13年,1984年開始正式收費,收費標準為每小時12美元。同年,MUD1也在英國的Compunet上推出了第一個商業版本。
1984年,馬克·雅克布斯組建AUSI公司(《亞瑟王的暗黑時代》的開發者Mythic娛樂公司的前身),並推出遊戲《阿拉達特》(Aradath)。雅克布斯在自己家裡搭建了一個伺服器平台,安裝了8條電話線以運行這款文字角色扮演遊戲,遊戲的收費標準為每月40美元,這是網路遊戲史上第一款採用包月制的網路遊戲,包月制的收費方式有利於加速網路遊戲的平民化進程,對網路遊戲的普及將起到重要作用。遺憾的是,包月制在當時並沒有成長起來的條件,1990年AUSI公司為《龍門》(Dragon’s Gate)定的價格為每小時20美元,儘管費率高得驚人,但仍有人願意每月花上2000多美元去玩這款遊戲,因此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包月制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
1985年,比爾·洛登說服通用電氣公司(GE)的信息服務部門投資建立了一個類似CompuServe的、商業化的、基於ASCII文本的網路服務平台,這套平台被稱為GEnie(GE Network for Information Exchange)。GEnie於10月份正式啟動,其低廉的收費標準在用戶中間引起了巨大反響,也令一向有著強烈優越感的CompuServe感受到了競爭的壓力。GEnie系統實際上是利用GE信息服務部門的伺服器在夜晚的空閒時間為用戶提供服務,因此收費非常低廉,晚上的價格約為每小時6美元,幾乎是CompuServe的一半。
三大網 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 (CHINANET)
又稱郵電部網際網路、中國公用Internet網,是郵電部經營管理的基於Internet網路技術的電子信息網,1995年初與國際網際網路連通,並於5月向社會提供服務。CHINANET由骨幹網、接入網組成,骨幹網是其主要信息通路,由直轄市和各省會城市的網路節點構成;接入網是各省(區)建設的網路接點形成的網路。CHINANET的靈活接入方式和遍布全國各城市的接入點,可以方便地接入國際Internet, 享用Internet上的豐富信息資源和各種服務,並可為國內的計算機互聯,為國內的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方便的網路環境。
中國教育與科研網(CERNET)
1994年啟動,1995年底完成首期工程,包括北京(網路中心)、上海、南京、廣州、武漢、西安、成都和瀋陽等高等學校集中的大城市。有連線美國的國際專線。全國主幹網(共11條64KbpsDDN專線)於1995年10月開通。二期工程完成後,全國主幹網和國際聯網的逐步升級,主幹網達到2Kbps以上,國際聯網達到8Kbps以上。
中國科學技術網(CSTNET)
由中國科學院主持,聯合清華、北大共同建設。1994年4月開通了與Internet的專線連線。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國最高域名CN主伺服器的設定,實現了與Internet的TCP/IP連線。1995年底基本完成“百所聯網”工程。至1997年底,已連線100多個乙太網、3000多台計算機、1萬多名用戶,成為中國地域廣、用量大、性能好、通信量大、服務設施齊全的全國性科研教育網路。
區域網路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路",縮寫為LAN。區域網路是結構複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路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路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套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路。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範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範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廣域網 廣域網 (wide area network, WAN )它是影響廣泛的複雜網路系統。
WAN由兩個以上的LAN構成,這些LAN間的連線可以穿越30mile *以上的距離。大型的WAN可以由各大洲的許多LAN和MAN組成。最廣為人知的WA N 就是Internet,它由全球成千上萬的LAN和WAN 組成。
有時LAN、MAN和WAN間的邊界非常不明顯,很難確定LAN在何處終止、MAN或WAN在何處開始。但是可以通過四種網路特性-通信介質、協定、拓撲以及私有網和公共網間的邊界點來確定網路的類型。通信介質是指用來連線計算機和網路的電纜、光纖 電纜、無線電波或微波。通常LAN結束在通信介質改變的地方,如從基於電線的電纜轉變為光纖。電線電纜的LAN通常通過光纖電纜與其他的LAN連線。
網橋 網橋這種設備看上去有點像中繼器。它具有單個的輸入連線埠和輸出連線埠。它與中繼器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能夠解析它收發的數據。網橋屬於 OSI 模型的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能夠進行流控制、糾錯處理以及地址分配。網橋能夠解析它所接受的幀,並能指導如何把數據傳送到目的地。特別是它能夠讀取目標地址信息(MAC),並決定是否向網路的其他段轉發(重發)數據包,而且,如果數據包的目標地址與源地址位於同一段,就可以把它過濾掉。當節點通過網橋傳輸數據時,網橋就會根據已知的 MAC 地址和它們在網路中的位置建立過濾資料庫(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轉發表)。網橋利用過濾資料庫來決定是轉發數據包還是把它過濾掉。
網關 網關不能完全歸為一種網路硬體。用概括性的術語來講,它們應該是能夠連線不同網路的軟體和硬體的結合產品。特別地,它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格式、通信協定或結構連線起兩個系統。和本章前面討論的不一樣,網關實際上通過重新封裝信息以使它們能被另一個系統讀取。為了完成這項任務,網關必須能運行在OSI 模型的幾個層上。網關必須同套用通信,建立和管理會話,傳輸已經編碼的數據,並解析邏輯和物理地址數據。
網關可以設在伺服器、微機或大型機上。由於網關具有強大的功能並且大多數時候都和套用有關,它們比路由器的價格要貴一些。另外,由於網關的傳輸更複雜,它們傳輸數據的速度要比網橋或路由器低一些。正是由於網關較慢,它們有造成網路堵塞的可能。然而,在某些場合,只有網關能勝任工作。在你的網路生涯中,你很可能會在電子郵件系統環境中聽到關於網關的討論。常見的網關 ,包括電子郵件網關,描述如下:
- 電子郵件網關:通過這種網關可以從一種類型的系統向另一種類型的系統傳輸數據。例如,電子郵件網關可以允許使用 Eudora 電子郵件的人與使用 GroupWise 電子郵件的人相互通信。
- IBM 主機網關:通過這種網關,可以在一台個人計算機與 IBM 大型機之間建立和管理通信。
-網際網路網關:這種網關允許並管理區域網路和網際網路間的接入。網際網路網關可以限制某些區域網路用戶訪問網際網路。反之亦然。
- 區域網路網關:通過這種網關,運行不同協定或運行於 OSI 模型不同層上的區域網路網段間可以相互通信。路由器甚至只用一台伺服器都可以充當區域網路網關。區域網路網關也包括遠程訪問伺服器。它允許遠程用戶通過撥號方式接入區域網路。
協定 一個LAN可以由一系列的子網組成,而一個WAN ,例如Internet ,可以由一系列的自治網路組成。LAN可以只使用乙太網,而WAN卻可能包括乙太網、令牌環網、X.25 和其他一些網路。通過網際協定(IP),可以把一個包傳送到LAN的不同子網和WAN的不同網路上,唯一的條件就是這些網路所使用的傳輸選項要保證能夠和 TCP/IP 兼容,這些選項包括:
IP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數據傳輸、包編址、包尋徑、分段和簡單的包錯誤檢測。通過IP編址約定,可以成功地將數據傳輸和路由到正確的網路或者子網。每個網路結點具有一個32位的IP位址,它和48位的MAC地址一起協作,完成網路通信。該地址不但標識了一個既定的網路,而且還指明了是該網路上的哪個結點。
TCP與IP TCP/IP協定(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傳輸控制/網際協定,又叫網路通訊協定,它包括上百個各種功能的協定,如:遠程登錄、檔案傳輸和電子郵件等,而TCP協定和IP協定是保證數據完整傳輸的兩個基本的重要協定。通常說TCP/IP 是Internet協定簇,而不單單是TCP和IP。
TCP/IP協定的基本傳輸單位是數據包(Datagram)。TCP協定負責把數據分成若干個數據包,並給每個數據包加上包頭;IP協定在每個包頭上再加上接收端主機地址,這樣數據找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如果傳輸過程中出現數據丟失、數據失真等情況,TCP協定會自動要求數據重新傳輸,並重新組包。總之,IP協定保證數據的傳輸,TCP協定保證數據傳輸的質量。
TCP/IP協定數據的傳輸基於TCP/IP協定的四層結構:套用層、傳輸層、網路層、網際接口層,數據在傳輸時每通過一層就要在數據上加個包頭,其中的數據供接收端同一層協定使用,而在接收端,每經過一層要把用過的包頭去掉,這樣來保證傳輸數據的格式完全一致。
IP位址 基本概念
Internet依靠TCP/IP協定,在全球範圍內實現不同硬體結構、不同作業系統、不同網路系統的互聯。在Internet上,每一個節點都依靠唯一的IP位址互相區分和相互聯繫。IP位址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的地址,由4個8位欄位組成,每個欄位之間用點號隔開,用於標識TCP/IP宿主機。
每個IP位址都包含兩部分:網路ID和主機ID。網路ID標識在同一個物理網路上的所有宿主機,主機ID標識該物理網路上的每一個宿主機,於是整個Internet上的每個計算機都依靠各自唯一的IP位址來標識。
IP位址構成了整個Internet的基礎,它是如此重要,每一台聯網的計算機無權自行設定IP位址,有一個統一的機構-IANA負責對申請的組織分配唯一的網路ID,而該組織可以對自己的網路中的每一個主機分配一個唯一的主機ID,正如一個單位無權決定自己在所屬城市的街道名稱和門牌號,但可以自主決定本單位內部的各個辦公室編號一樣。
IP位址是一個32位二進制數的地址,理論上講,有大約40億(2的32次方)個可能的地址組合,這似乎是一個很大的地址空間。實際上,根據網路ID和主機ID的不同位數規則,可以將IP位址分為A(7位網路ID和24位主機ID)、B(14位網路ID和16位主機ID)、C(21位網路ID和8位主機ID)三類,由於歷史原因和技術發展的差異,A類地址和B類地址幾乎分配殆盡,能夠供全球各國各組織分配的只有C類地址。所以說IP位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網路資源。
對於一個設立了網際網路服務的組織機構,由於其主機對外開放了諸如WWW、FTP、E-mail等訪問服務,通常要對外公布一個固定的IP位址,以方便用戶訪問。當然,數字IP不便記憶和識別,人們更習慣於通過域名來訪問主機,而域名實際上仍然需要被域名伺服器(DNS)翻譯為IP位址。用戶可以方便地記憶,而對於大多數撥接的用戶,由於其上網時間和空間的離散性,為每個用戶分配一個固定的IP位址(靜態IP)是非常不可取的,這將造成IP位址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這些用戶通常會在每次撥通ISP的主機後,自動獲得一個動態的IP位址,該地址當然不是任意的,而是該ISP申請的網路ID和主機ID的合法區間中的某個地址。撥號用戶任意兩次連線時的IP位址很可能不同,但是在每次連線時間內IP位址不變。
路由器 簡單的說,
路由器 相當於一個共享器。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種多連線埠設備,可以連線不同傳輸速率並運行於各種環境的區域網路和廣域網,也可以採用不同的協定。路由器屬於OS I 模型的第三層。網路層指導從一個網段到另一個網段的數據傳輸,也能指導從一種網路向另一種網路的數據傳輸。過去,由於過多的注意第三層或更高層的數據,如協定或邏輯地址,路由器曾經比交換機和網橋的速度慢。因此,不像網橋和第二層交換機,路由器是依賴於協定的。在它們使用某種協定轉發數據前,它們必須要被設計或配置成能識別該協定。
傳統的獨立式區域網路路由器正慢慢地被支持路由功能的第三層交換機所替代。但路由器這個概念還是非常重要的。獨立式路由器仍然是使用廣域網技術連線遠程用戶的一種選擇。
osi網路結構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參考模型OSI七層模型:
7套用層 6表示層 5會話層 4 傳輸層 3網路層 2數據鏈路層 1物理層
無線路由器
無線
路由器 是帶有無線覆蓋功能的路由器,它主要套用於用戶上網和無線覆蓋。無線路由器可以看作一個轉發器,將家中牆上接出的寬頻網路信號通過天線轉發給附近的
無線網路 設備(筆記本電腦、支持wifi的手機等等)。市場上流行的
無線路由 器一般都支持專線xdsl/ cable,動態xdsl,
pptp 四種接入方式,它還具有其它一些網路管理的功能,如dhcp服務、nat防火牆、mac地址過濾等等功能。
交換機 交換機 (switch ) 就是一種在通信系統中完成信息交換功能的設備。是一種基於MAC地址識別,能完成封裝轉發數據包功能的網路設備。交換機可以“學習”MAC地址,並把其存放在內部地址表中,通過在數據幀的始發者和目標接收者之間建立臨時的交換路徑,使數據幀直接由源地址到達目的地址。從廣義上來看,網路交換機分為兩種:廣域網交換機和區域網路交換機。廣域網交換機主要套用於電信領域,提供通信用的基礎平台。而區域網路交換機則套用於區域網路,用於連線終端設備,如PC機及網路印表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