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龍巖

舌尖上的龍巖

在央視熱播《舌尖上的中國》後,新浪福建發表了《舌尖上的龍巖》,文中也按七集介紹了龍巖的一些美食,與大家分享下地道的閩西風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舌尖上的龍巖
  • 發布單位:新浪福建
  • 集數:七集
  • 主題:龍巖美食
《舌尖上的龍巖》簡介,第一集:自然的饋贈,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第三集:轉化的靈感,第四集:時間的味道,第五集:廚房的秘密,第六集:鹹淡的旋律,第七集:記憶中的美味,

《舌尖上的龍巖》簡介

《舌尖上的龍巖》,是發表在新浪福建的美食文章,主要介紹閩西龍巖地區的特色美食,文章仿照央視熱播《舌尖上的中國》形式,分七集對龍巖美食進行介紹。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說到龍巖美食,是不得不說龍巖花生。龍巖傳統焙制的鹽酥花生,其香酥美味,妙不可言。不論男女老少,無不酷嗜此物,許多掉了牙的老人不能咬嚼,也常把它放進小臼搗碎,慢慢品嘗,怡然自得,此種花生,作為小菜配飯,別有風味;作為下酒之物,更是上乘。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萬曆年間,龍巖就開始以精堪的工藝加工花生,迄今四百餘年。龍巖花生口感香、酥、脆,色澤美觀、皮薄易剝、粒大肉滿、具有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調氣、清咽止瘧之功效,食之令人回味無窮,是閩西獨特的安全、優質、營養、無污染的風味食品。
紅泥花生也是龍巖獨有的加工工藝,是把花生帶殼在紅稀泥里攪和後烘烤而成的。做法有點類似杭州叫化雞。 其中還摻和了鹽 , 蒜蓉等 。 成品花生殼上緊緊地裹著一層紅泥,花生皮色澤紅艷,特別香,入口乾而不燥,口感酥脆,鹹香可口,餘味悠長,多食而不上火。
長汀豆腐乾:"中國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東西,世界第一。"這是瞿秋白烈士在長汀獄中寫《多餘的話》中的最後一句。瞿秋白同志對豆腐的贊語,與他在獄中常吃長汀豆腐是有關係的。史料記載據《天祿識余》記載,豆腐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公元前179年至122年)門下術士首創,至今已有2000多年,可謂世界上最早之"化學"食品。長汀豆腐乾始於唐朝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原料]大豆、大茴、小茴、甘草肉桂、公丁研成粉末成為五香粉,精鹽或醬油,梔子水(塗料)。
[工藝]長汀豆腐乾有三種:五香豆腐乾、醬油豆腐乾、黃色豆腐乾。
1)、五香豆腐乾:①選擇優質大豆先用石磨乾磨,除去豆皮,再通過水浸、磨漿、開水沖漿、過濾、煮沸、點鹵,然後將豆腐腦妥入以稀布墊的木方格內,四角復包,壓榨至乾,成白豆腐乾。②將白豆腐乾抹上五香粉和精鹽,醃製後,清水洗淨,用光滑嫩石將其下面磨至光滑,景乾後抹上梔子水染成黃色。③將豆腐乾放在特製烘笪上,微火烘焙。
[特色]甜、香、鹹、鮮四味俱全,回味無窮。
2)、黃色豆腐乾:白豆腐乾抹上精鹽、梔子水,呈黃色,微火烘烤即成為黃色豆腐乾。
3)、醬油豆腐乾:白豆腐乾經醬油、香料浸製成琥珀色。
連城地瓜乾:連城地瓜乾也叫連城番薯乾
地瓜乾在閩西各縣都有,但連城地瓜乾卻以它獨特的原料與製作方法出名,是著名的“閩西八大幹”之一,已有二三百年歷史。清朝時,作為貢品進貢皇宮,是宮廷宴席上的珍貴小點,美名 “金薯片”,連城也成為中外聞名的“紅心地瓜乾之鄉”。它是用林坊、隔田、隔川、揭樂、大坪、李屋、洪山等地培植的紅心地瓜製作而成,所以又稱為紅心地瓜乾
這些鄉村土質鬆軟,酸鹼適中,氣候適宜,很適合這種紅心地瓜生長。這種地瓜乾保留著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顏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鬆軟耐嚼,而且還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
[製作方法]:一般是將整塊地瓜去皮、切狀、加入各種“調料”煮熟,高溫烘烤製成之後可保存幾年不壞,既可當零食,也可切成小塊,拌上面料、雞蛋、香料,經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為酒席名菜。連城地瓜乾實為饋贈親朋之佳品。
上杭蘿蔔乾閩西八大幹--上杭蘿蔔乾,早在明朝初期就負有盛名,迄今有五六百年的歷史了。上杭蘿蔔乾以它獨特的風味和品質著稱。它具有色澤金黃、皮嫩肉脆、醇香甘甜、開味消食、清熱解毒等優點,可以炒吃、清燉、油燴,若將其浸泡變淡,加上白糖、醋等更是上等冷盤。上杭蘿蔔乾還含有一定數量的糖分、蛋白質、胡蘿蔔素、抗壞血酸等營養成份,以及鈣、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上杭蘿蔔乾專用"寧化蘿蔔"製作,並且每年從寧化引種。寧化蘿蔔的外形近似江浙一帶的"白",也是壺底細頸,但頸部較長。寧化蘿蔔肉質鮮甜脆嫩,它決定了上杭蘿蔔乾的獨特品質。上杭蘿蔔乾之所以有它的獨特風味,其製作工藝是個關鍵。製作時間,都在冬至前後五六天之內,選取吹北風的晴天。500斤蘿蔔配以30至35斤鹽,可製成100斤蘿蔔乾
[其製作工藝]:剛挖起的蘿蔔,捋去泥土(忌用水洗)用大木桶,按上述蘿蔔與鹽的配比,將20%的鹽放於木桶最底層,然後一層蘿蔔一層鹽放置,在頂層壓上石塊或其他重物,擱置7天,蘿蔔醃熟變成淡黃色,取出曬乾(用特製的竹搭晾曬),切忌淋雨,晚間收取後,要揉搓,一者擠去水份,二來促進均勻熟透,約曬3天(視蘿蔔兩頭壓不出水份為宜),將木桶里的浸漬鹽水過濾煮開,倒進蘿蔔乾中沖洗後,再用滾開水將蘿蔔乾沖洗1次,趁熱揉搓,擠去鹽水份,取出曬乾,此時呈金黃色,待蘿蔔乾冷卻後,裝入甏內搗實(甏需洗淨、烘乾,忌異味和水份,尤其不宜用酒罈),甏口放炒鹽一層,再用黃泥密封收藏(切忌跟酒品同室放置)。半年後取出,即為風味別具一格的上杭蘿蔔乾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說到主食,自然就要介紹客家人特色的撈飯。客家人的做法是先把米飯放到一個鍋里煮,半生的時候撈起一部分放到木製的飯桶里,另外一部分繼續煮直至煮熟就成了粥。飯桶整個放在鍋里蒸,蒸好之後就粒粒清楚,飯香撲鼻。
大米分好多品種,其中一種是糯米,主要用來釀酒。而用糯米做成的飯就是糯米飯。客家擅長做米酒,在做米酒的過程中就會有糯米飯,這時候就會將部分糯米飯當做下一餐的主食,加點白糖,吃起來特別的甜,糯糯的,小孩子很喜歡。
平日裡,龍巖的人們不吃米食的時候,清湯粉就成了主要的選擇。清湯粉起源於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曹溪鎮,歷史已有好幾百年,是龍巖的名小吃。清湯粉是以鍋中滾水燙熟的龍巖米粉為主料,配以添加了特製調料新鮮豬骨湯,再依個人喜好鋪上各種可口的佐料製成。經典的佐料品種有牛渣、鹹肉、肉皮等等,若可能時還可搭配些時令蔬菜。雖然製作過程簡單,但是口味堪稱絕,小吃就是要物美價廉,方便於大眾。清湯粉最主要的就是這清湯,這清湯粉之清湯猶如高湯一樣,啥東西都能往裡面煮,樣樣都配合得天衣無縫,無與倫比的好味道!
除了龍巖的清湯粉,長汀米粉也是龍巖的著名的特產。長汀米粉以有韌勁、綠色健康、營養均衡為特色,使用本地產純大米經過榨漿、壓製成型、山泉水浸洗、自然環境陽光曝曬而成,口感有勁。長汀米粉沿襲古汀州製作米粉之法,將大米浸泡攪碎成米漿,再過濾其中的水分,使米漿成塊渣狀,我們不凡稱之為生米糰,再將生米糰壓榨成型變成細細的熟冬粉,熟冬粉放到清水(當地特有的山泉水)中浸泡清洗,使冬粉不黏連之後將冬粉上到米粉架子上,使其充分的在無污染的環境下,接受陽光下曝曬,直到乾燥變成成品。長汀米粉吃起來潤滑爽口,不同一番風味,可炒可煮,各有味道。
講完了米粉,就要說到番薯粉了。這裡說的番薯粉主要指的是番薯澱粉,也就是地瓜澱粉。將山上的地瓜洗乾淨之後用專門的機器攪碎,變成像渣一樣的物體,之後利用大大的木桶、豆腐架、米篩還有紗布將攪碎後的物體過濾到木桶里,番薯粉會沉澱在底部,用大石頭或者重物壓乾,再平鋪在太陽下曬全乾就是番薯粉了。
客家人將曬乾的番薯粉加點水可揉成形狀的狀態,以手入沸水將番薯粉擠成圓狀,做時一旁還必備涼水,以隨時為手降溫。煮熟之後配上佐料,真是美味誘人啊。番薯粉主要成分為澱粉,因此可以飽腹,客家人常做主食吃。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一到過年的時候,龍巖人的桌子上就會出現格式各樣的小吃,色澤漂亮、味道鮮美。首推就是煎圓子,也有叫做煎推,或者叫做刨撒(音譯),也有叫炸板。就是把糯米磨成米粉(因為單純用糯米太過柔軟,所以有的人也會拌一些糝米),然後用糖水(白糖或者紅糖)搓成米糰,再捏成一個個小丸子或者有些人家愛捏成長條形,下油鍋煎炸出來的小食品,在表面一層通常還會粘些花生芝麻的。根據火候和煎炸的時間,煎出來的粄,有軟、硬、酥脆之分,有人喜歡吃柔軟的,有人喜歡吃硬實的,有人喜歡吃酥脆的,看各人的愛好和牙齒的水平了。用紅糖水拌的,外觀顏色會深暗一些;用白糖水拌的,外觀則黃亮一些。年夜飯或者年後宴請親朋好友的時候是必上的一道美食。
說完煎圓子,就想起了燈盞糕(胖胖起、毛銅錢、會喉死)。汀州燈盞糕因形似古代扁圓形的豆油燈盞而得名。它是將大米和黃豆浸泡後磨成米漿,調入細鹽、味素、蔥花再用湯匙舀到特製的圓勺內,沉入煮沸的油鍋中。米漿在沸油中迅速膨脹成圓球形,很快就熟,至底面金黃時即可,入口酥脆,因其迅速膨脹的過程如同變魔術一般,又稱為“魔術糕”。龍巖人似乎很偏愛油炸的食品。不論是煎圓子還是燈盞糕,還是煎薯包。煎薯包的工序不複雜,開始將薯子刮淨皮毛,然後用特製的鐵皮“千眼刷”將薯子刷成漿汁,再放入米粉(或麵粉、澱粉)、蔥末、薑絲、蒜末、辣椒和食鹽,加適量清水後再用筷子攪拌均勻。待油燒滾後,用左手抓一把薯料後握攏拳來,右手用湯匙(調羹)將左手虎口擠出來的薯料舀起放入滾油中,頓時,一個桌球大小的圓形薯包便浮出油麵了,待炸成黃色時,立即用漏勺撈起。性急的細伢崽仔趁熱吃薯包,燙得左牙換右牙,香噴噴別有一番風味。也有些人家用芋子代替薯子,煎出來的就叫做煎芋子包,長相和煎薯包大抵相同,也別是一番美味。
每到夏天的時候,天熱難耐,這時候龍巖的人們就會做一樣清熱解毒的仙人凍,吃那么一碗,瞬間就涼了下來。仙人凍仙草粉為原料加工,容易分別。仙草粉是涼粉草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涼粉草別名仙人凍仙人草、仙草,為唇形科植物,因枝葉加水煎汁可制涼粉,故稱“涼粉草”。涼粉是夏季消暑解渴的最佳綠色食品,一直被人們所喜愛。
當一切都變成了商業化,那么傳承的民俗就會開始漸漸失傳。現在很多人家過年的時候都不會自己動手做這些美味的小吃,多數是上街買一些就好,或者乾脆就略去了。還是依舊希望這些轉化的習俗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龍巖人以客家最出名,而客家首府長汀的汀州酒釀更是讓人聽了就直流口水。其製作方法略為複雜:將糯米淘洗乾淨,用冷水泡4-5小時, 籠屜上放乾淨的屜布,將米直接放在屜布上蒸熟。因米已經過浸泡,已經漲了,不需要象蒸飯那樣,在飯盆里加水。蒸熟的米放在乾淨的盆里,待溫度降到30-40度時,按比例拌進酒麴,用勺把米稍壓一下,中間挖出一洞,然後在米上面稍灑一些涼白開,蓋上蓋,放在20多度的地方,經30小時左右即可出味。 現時天稍涼了,因此,如家裡室溫在20度,可用棉衣將盆包焐起來。中間可打開看看,可適量再加點涼白開。糯米酒做好後為防止進一步酒化,需裝瓶放入冰櫃存放,隨時可吃。做糯米酒的關鍵是器皿乾淨,絕不能有半點油花。最好在做前,將要用的蒸鍋、籠屜、屜布、盆、蓋、拌勺等統統清洗一遍。如沾了油花,肯定做不成功,米會出綠、黑霉,要不得。如米麵上有點白毛,屬正常,可煮著吃。下面的可直接吃。為保證乾淨,特意用了一新的屜布,這塊就留著蒸糯米用了,蒸包子什麼的,用玉米葉當屜布即可。
相傳永定下洋泡鴨爪的配方是一對夫妻掌握的,後來這對夫妻不和離婚後一人掌握一半配方,各自經營。因此現在泡鴨爪的味道和從前相比是有區別的。不過傳說畢竟是傳說,無從考證,泡鴨爪依舊還是讓大家喜愛的休閒食品。泡鴨爪是用個塑膠型的容器做裝載體,將滷製熟的鴨爪放入有醬汁等等的汁水中泡製,使鴨爪有醬料,蒜味,酸辣等香味,非常的適合休閒聚餐。
泡鴨爪味道鮮美、食用簡單、開罐即食。上等肉質的鴨爪,配上獨特的醃製秘方,成品的
鴨爪個個顏色誘人,濃濃的香味讓人垂涎三尺,吃一口,有點酸,有點辣,鹹淡適中,真的回味無窮。
武平豬膽乾:武平豬膽肝在清朝就聞名中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清朝末期,閩西各縣文人前往汀州府應試,文人相聚,少不了到酒店略備小酌,對酒吟詩,各自將攜來的家鄉風味取出佐酒。當時武平城關一位姓鐘的文人帶去的豬膽肝,風味獨特,香而微甜,甜中有甘,回味綿長,受到大家讚賞,席間無不拍案稱奇。武平豬膽肝的聲譽由此而傳開。豬膽肝常被作為宴請賓朋和饋贈親友的佳品。旅居海外的華僑尤其喜歡家鄉的風味,於是豬膽肝名聞遐邇,行銷港澳和東南亞各國。
武平豬膽肝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內含有多種糖類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份,而且具有生津健胃,清涼解毒的功效。吃時,要將整塊豬膽肝先蒸熟,然後切成薄片,若拌以少許芝麻油、蒜片等佐料,更是香氣四溢,食慾大開。
武平豬膽肝製作考究,一般經過浸、壓、曬等工序製成。首先要選新鮮深褐色的"糯米豬肝"和豬膽一起浸泡於一定濃度的食鹽水中,加上適量的五香粉、白酒、八角等配料進行調味,膽汗滲透於肝臟中然後撈起吊曬,每隔2-3天進行一次整形。這樣製成的豬膽肝形狀美觀,色彩均勻,味美質佳。每年冬至來臨,天氣晴朗,空氣乾燥,便是當地民眾生產豬膽肝的季節。
永定菜乾:相傳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地民眾歷來有製作菜乾的習慣,一季製作,四季可食。素以色香味俱佳而聞名於省內和南洋一帶,它是輔以各種配料經精港技藝烹調而成的傳統菜餚,風味佳美,頗具特色。永定菜乾分甜菜乾和酸菜乾兩種。甜菜乾色澤烏黑油亮,香氣濃郁,味道甘甜可口,酸菜乾呈黃褐色,酸中帶甜。這兩種菜乾製作精細,便於貯藏,食用方便,勞素皆宜。它既可清蒸、乾炒,也可泡湯。燉食肉類,香味醇厚,油而不膩;酷暑天用酸菜乾泡湯,具有生津止渴,解暑止渴,解暑開胃之功;烹調葷素小菜,味辛鹹而清香,有誘食慾、助消化、減肥胖之效。
【製法與烹飪】它的主要原料是經霜凍後的鮮嫩芥菜,或嫩蘿蔔苗,油菜苗亦可。永定地處閩西南部山區,呈亞熱帶氣候型,溫暖濕潤,是生產菜乾的良好原料基地。每年秋收之後,農戶都要大種芥菜,面積大,產量高。春節前後,便家家戶戶製作菜乾。製作工藝因品種而異。製作甜菜乾時,先將鮮嫩芥菜削去菜頭,洗淨去泥沙雜質,曬一兩天,待菜葉表面水份,全部收乾顯萎蔫時,用蒸籠熏蒸,蒸後復曬,如此反覆二三次。上等甜菜乾經七蒸七曬製成,其味更是香美異常。製作酸菜乾時,先將鮮嫩芥菜曬軟,切成2-3公分長的短條,佐以適量食鹽,揉搓之後裝入菜瓮密封好,發酵1周即可取出燜煮曬乾,再得蒸曬2次則可收藏。永定菜乾聞名於世,用永定菜乾調製各種傳統名菜,如用菜乾調製的東坡扣肉和菜乾烹製豆腐等,造型、色彩、風味,都引人入勝,也可巧手翻新,不拘一格,隨配料而定,變化多端。只要構思巧妙,風味獨特,一定會清香飄溢,增強食慾。
長汀泡豬腰是長汀縣的特色小吃。是長汀一些小店的招牌菜,因其味道獨特而受歡迎。它的做法是:手撕掉豬腰的外白膜(透明的);然後將豬腰洗淨;對半切開,剃除裡面白筋(很重要)。把半片豬腰(里朝按板)斜切成片,越薄越好!(刀工)將豬腰片在水裡洗上5、6、10、7、8遍(洗淨裡面血水)。再用清水加少許鹽、幾滴酒泡上至少10分鐘(等腰片漲至一倍)。濾出;鍋里下適量清水(最好有豬骨頭湯或高湯)放薑絲,燒開(旺火)北方人喜歡湯里有油,可以考慮下幾滴橄欖油什麼的。將濾出腰片拌上地瓜粉(一定要!這樣可以裹住泡進腰片裡的水份,使腰片更嫩);把腰片倒入已經滾開的湯水裡(還是旺火),燒開後1-2分鐘,咬開腰片斷紅即好(切忌煮久!),然後放入蔥花,立即關火放鹽、雞精調味就ok啦!一道美味的泡豬腰就可端上桌啦

第五集:廚房的秘密

春夏之交的時候,客家人總會在桌上擺上一道應時的小點心——薴葉粄。客家人在春夏之交採取鮮嫩薴葉(麻科植物蘆麻葉),經水洗煮爛搗碎,摻入糯米粉,並隨主人的喜好添加糖或鹽,製成餅狀;也有製成餃子狀,裡面用瓜、豆、筍或肉等作餡,放入蒸籠蒸製而成的一種純天然綠色小食。
客家菜餚風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開的,如像客家話保留著中州古韻一樣,客家菜同樣也保留著中州傳統的生活習俗特色。客家名菜釀豆腐就是其特色之一。釀豆腐的做法講究精細,要將餡嵌入到豆腐中是個精巧的活兒。首先將豬肉剁成泥,將蔥切成末,香菇剁成泥;將豬肉泥加香菇泥、蔥末、澱粉、鹽、醬油、胡椒粉、豬油攪成膠狀餡,豬肉泥必須手剁,否則顆粒太小不能塞進豆腐;取大小合適豆腐塊(大致長4cm寬3cm厚1cm)放在手心上,用筷子在豆腐中間戳個洞,再取適量餡放在洞口,用筷子把餡戳進洞中,這個步驟是很考量技術的,粗手粗腳的人做不好。加太多餡很容易撐破豆腐,太少不好吃,餡全在表面也不好吃。技巧是以拇指跟,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尖,小指輕輕的圍住豆腐,避免豆腐被撐破。如此逐一做好;也有嫌鮮豆腐釀起來太難用炸過的油豆腐釀的。鍋置中火,加豬油適量,燒至七成熱,將釀豆腐逐個放入鍋中煎呈金黃色,再加豬油,翻煎另一面;另鍋放入上湯、味素、精鹽、醬油、豬油煮沸,將煎好的豆腐放入煮開。收汁,出鍋。一道有色有香的釀豆腐就出來啦。
上杭小吃肉甲子。又稱“一口香”,狀如餃子相似,選料精細,皮質是用上等大米浸泡在米果柴樹(又名倒吊樹)灰水中,磨成漿水後在熱銱中攪拌,肉甲子煮成淡黃色的灰水粄,然後做成一個個杯口大小,薄如紙般柔韌的粄皮子。餡心選用嚴格,新鮮瘦豬肉切片搗爛,配之以特產香菰絲、冬筍碎絲(無冬筍季節用鮮嫩筍乾甜麻筍),油炸尤魚細比、少量切細的蔥白,佐以上等醬油等調料,加微量薯粉和合,製成餡心裹在包皮中,捏成一個個橢圓形鼓脹脹,一隻大小繡有花邊圖案的包子,裝入蒸籠中,大火蒸十五至二十分鐘,熟了端起。表皮光亮富有彈性,裝入碗中加少量新鮮豬油或者說芝麻油,乘熱吃之,皮滑肉香,脆口多味,風味特佳。上午九、十點鐘,沿街各家飲食店和小攤上,品嘗肉甲子的遠近來客,熱鬧非常,個個吃得歡心。
雞腸面,形似雞腸,其實並無雞腸,是用地瓜粉加雞蛋做成的一道麵食。說起“雞腸面”的來歷,家鄉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從前客家地區有一農婦,是個聰明能幹的烹調能手。一天女婿上門,家裡又貧窮,拿不出好菜招待,正在發愁,忽然聽到“咯!咯!”的雞叫聲,雞恰巧下了蛋。她靈機一動,便教媳婦把雞蛋和番薯粉做成像雞腸一樣的麵條招待女婿,不一會兒,一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雞腸面就端上了桌。正當農婦忙著去叫女婿就餐之際,她的兒子聞香而來,問妻子道:“這碗裡是什麼?”妻子微笑著呶呶嘴說:“是給婿郎(即女婿)吃的。雞嬤(母雞)屁股婿郎嘴嘛!”他笑了,這是母親為招待女婿叫媳婦用雞蛋做成的。從那以後,人們便把這種用番薯粉加雞蛋做成的面叫做雞腸面。

第六集:鹹淡的旋律

龍巖的小吃多是鹹淡適宜,不會偏重口味,太甜太鹹太酸都是沒有的。
河田雞:又名長汀河田雞,因主產於福建長汀縣河田鎮而得名。河田雞含蛋白質多,脂肪適宜,肉質細嫩、皮薄柔脆、肉湯清甜;嘴、腳、皮呈黃色,頸、翅膀和尾巴的羽毛呈黑色,其它地方的羽毛金黃髮亮;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豐富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十一種胺基酸。
白斬河田雞就是以河田雞為原料所製作的一道客家名菜。其製作方法是:
白斬河田雞的製作工藝如下:[原料]河田雞1隻(以當年生未下蛋的雞媛為最佳,重約1.25公斤,公雞重約1.5公斤至1.75公斤),蔥白、 嫩薑各25克,香油、精鹽、雞油適量。[工藝]將生雞宰殺,放血去淨毛,沖洗乾淨,於腹部後端從肛門處起開一小口,取淨內臟,徹底洗淨血污。取鹽少許擦遍雞全身表里(護皮匆破),醃一小時,使其入味。蔥白、嫩薑及精鹽少許,共剁為汁(也可熬成油姜蔥汁),裝碟備用。將整雞置內加蓋,上冷水蒸鍋密封,由常溫到沸點,乾蒸約1個小時(以雞翅緊貼身,筷子能一戳而過,雞皮尚未破裂為佳),取出風涼,斬成雞塊,整齊裝盤。原蒸盤中雞原汁(乾蒸雞)10毫升,加入搗好的油姜蔥汁薄澆在裝好的雞塊上,即可上席。[特色]乾蒸精製,金黃油亮,肉香撲鼻,十分誘人,原汁原味,鮮香脆爽,滑嫩不膩。
還有另外種做法是:河田雞1隻(以當年生未下蛋的雞媛為最佳,重納1.25公斤,公雞重約1.5公斤至1.7公斤),蔥白、嫩薑各2克,香油、精鹽、雞油適量。將生雞宰殺,放血去淨毛,沖洗乾淨,於腹部後端從肛門處起開一小口,取淨內臟。徹底洗淨血污。 取精鹽少許擦遍雞全身表里(護皮勿破),脆一小時、使其入味。 蔥白、嫩薑及精鹽少許,共剁為汁(也可熬成油姜蔥計),裝碟備用。將整雞置盆內加蓋,上冷水蒸鍋密封,囪常溫到沸點、乾蒸約1個小時(以雞翅緊貼身,筷子能一戳而過,雞皮尚未破裂為傳),取出風涼,斬成雞塊,整齊裝盤。原蒸盤中之雞原汁(乾蒸雞)10毫升。加入搞好的油姜蔥汁薄澆在裝好的雞抉上,即可上席。
白斬河田雞是客家一道大菜,其味道鹹淡適中,肉鮮爽口。
燒大塊也是客家首府長汀的名菜,其製作工藝去掉了肥肉的油膩,讓很多不吃肥肉的人也愛上燒大塊。做法:1)厚的五花肉,切塊(大塊,瘦肉,肥肉,豬皮,一刀切下去那種),洗一下,再放入開水煮熟,煮到快爛了(用叉子(有一特製鐵叉)能很輕易的插進去)。2)把煮過的肉(還熱的)加入酒,混合,加入油鍋。蓋上蓋。3)最高溫的油炸,不記得要炸多久,就是要有點黃,有點乾,越乾就越不肥,但是,要肥瘦適中。(用叉子翻肉,使油炸均勻)4)把燒好的肉叉起來放在盆里,等稍微冷卻摸鹽(用手把鹽塗在上面,有利於不那么快變質)。 燒大塊可儲存很久,只要在其表面撒上鹽防止變質,即可放置很久。
兒時,每每過年過節才能吃上芋子餃。準備過節的時候,母親將個大、易爛的芋子洗淨,連皮置鍋內煮熟,然後取出剝去芋皮,置簸箕內搗(爛)成芋泥後,加入適量番薯粉和精鹽,用擀麵杖擀成餃子皮待用。接著將瘦豬肉、香菇、冬筍(或筍乾)絲、蝦仁、籮卜絲、蔥白等料剁碎,放入精鹽、味素下鍋翻炒,濾去湯汁即成餡心,出鍋置盆中待用。當餃子皮和餡心做好後,就開始包芋子餃了。於是,全家人在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一會兒功夫,皮如琥珀,形如半月的芋子餃便一排排、一群群、一片片站起來了。那令人難忘的包芋子餃場景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散發出縷縷的溫馨。特別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那頓芋子餃,就更有著特殊的味道,家人之間一年來的理解和支持,對新一年的展望,對老人的祝福,對晚輩的期待,似乎都默默融入那手上的芋子餃之中了。芋子餃包好後,母親就小心翼翼地擺入墊有紗布的蒸籠中,下鍋用猛火蒸15分鐘後便香氣如蝶、滿屋翩躚,令人垂涎。此時出鍋擺盤,放入麻油、豬油等調料。一盤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芋子餃就出現在我們面前,趁熱食之皮滑滑的、嫩嫩的,餡香香的、美美的,每人一大盤,吃得笑逐顏開,吃得心花怒放。芋子餃除蒸著吃,也可用水煮、油炸、油煎等各種烹調方法,其味各具特色。在過年的時候,也會在其中一個餃子中放入硬幣,誰吃到帶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這一年好運相隨,發大財。
芋子餃是帶著芋子味道的餃子,清清淡淡的,令人食之難忘。
寧洋風鴨:閩西漳平雙洋鎮(舊時寧洋縣)地處偏遠山區,這裡霜凍低溫,陽光充沛,空氣新鮮。當地百姓加工風鴨有百年歷史。鴨肥肉香,便於蘊藏的風鴨,過去加工只是為了自家過年食用。如今,經過精心加工改進的寧洋風鴨,是利用海拔千米以上高寒地帶的霜風、陽光、純淨的空氣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選用以稻穀為主飼料的地方良種番鴨為原料,經山泉水浸透後,採用地方傳統工藝和科學配方,適時精製加工而成,加以精美包裝,成為特具色澤金赤潤亮、味美香醇的地方風味,且具有健胃宜脾之功效,是送禮迎賓之佳品,被譽為閩西佳肴一絕。料理方法:將風鴨蒸熟,切裝冷盤即吃;或做火鍋味道奇美!
風鴨糊:在漳平,每逢人冬,家家戶戶殺番鴨,褪毛棄內臟後,用竹片撐開鴨肚,用五香、胡椒粉、味素、食鹽等滷料抹遍鴨內外後,將鴨懸掛在通風日照的走廊過道處,任風吹日曬使鴨風乾,故俗成'風鴨'。用風鴨肉丁和以冬筍絲、香菇片、碎肉、大蒜等,拌煮成糊狀,謂之風鴨糊,香醇可口。
喜歡龍巖的美食,因為清淡可口,因為鹹淡適中。不需要重口味就可烹調出色香味俱全引人食慾大發的美味。

第七集:記憶中的美味

長大了離開了家鄉,卻總是家裡的各種好吃的。有一些總是念念不忘,想起家就想起的小吃
第一個就是糍粑,家裡還有做糍粑的石臼。每逢傳統節日或家庭喜慶,都有做糍粑的習俗。糍粑的製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經加工成白淨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進木甑里蒸糯米飯,放進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叫“打糍粑”。舂糍粑的 糍粑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飯粒便粘不住。經過用力舂搗,使之成羹狀,然後做成如雞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吃起來柔韌鮮滑,香甜可口。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燒。”說的是每逢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做的糍粑熱氣騰騰。
其次便是簸箕板簸箕板是客家的著名小吃,因用米漿均勻攤在簸箕中蒸熟包肉(菜)餡而得名。現代的簸箕板已經很少用簸箕蒸了,改用蒸籠。【製作方法】一個取一勺米漿倒進鋁板製成的籠屜里,一兩分鐘便蒸熟變成麵皮取出。將麵皮切成五寸見方的小塊,另一個便撒上菜餡捲成比拇指略粗的筒狀裝盤,再澆一點蔥油,灑一點蔥花上桌。簸箕板似羊脂一般地白,幾粒蔥花又似翡翠一般地綠,很好看。在客家地區,簸箕板一盤十條,每份一元,凡是吃客,還免費提供一杯噴香的熱茶或一碗濃濃的排骨湯,很便宜。吃著這樣的美味,感受一個客家的淳樸民風。高中的時候,不想吃以主食為主的早餐時,便可買一份簸箕板,也算是吃了早餐了。之後離開家鄉,想起家就想起簸箕板,只是外面很少有做得正宗的簸箕板能夠解了相愁。
在來就是氽豬肉、氽牛肉、氽雞嫲等以氽為主要做法的美食了。說到吃氽豬肉,就要到長汀建設街這條古街道上。走在這條狹長的古街上,很容易就能找到賣氽豬肉的小吃店。店家先取豬的瘦肉,氽做成類似肉丸,再把豬肉皮炸了炸在高湯中煮著備用。客人若點食氽豬肉,店主就在碗裡先盛入熬煮高湯,加入兩粒肉丸再加若干炸豬肉皮。撒上佐料,美味的氽豬肉就可以入口了。肉丸看起來不精緻,象是店家隨意氽成。吃上一口,肉香就肆無忌憚地溢滿你的味覺,還有那酥軟滑嫩的炸豬肉皮,在店家的精心的烹製下,簡直堪稱人間絕等美食
而氽牛肉、氽老母雞大抵都是一樣的做法。
出門在外難免上火肝火旺,就總是想起龍巖的苦抓湯
苦抓湯是龍巖新羅的風味小食之一,不但有地方特色,還兼具防病治病之藥理功能。所謂苦抓,亦名敗醬草,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瀉火,散痕消腫,可治便秘、躪疾。夏秋之季,氣侯乾燥,邑人喜以苦抓提大腸"吃涼",色濃帶黑,微帶異味,但人口味感非同一般,誘人食慾。熬苦抓湯很簡單,先放適量的水,等水開後,讓大腸和苦抓一起燉,時間一般要1.5-2小時,這樣比較軟爛,對身體好。
無論是怎樣的珍饈美食。山珍海味,也比不過家裡那一盤盤簡單而平淡的家常菜。
引用一句“食物,也是一種保留記憶的方式”,記憶中的美味應該就是清清淡淡,酸鹹適中的龍巖美食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