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結構

肛門結構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 肛門解剖結構上自齒線,下至肛門(肛緣),長約3—4cm,為解剖學肛管。有人將肛管上界擴展至齒線以上1.5cm,即肛管直腸環平面,稱外科學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層,在上段為柱狀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為移行上皮及鱗狀上皮。男性肛管前面與尿道及前列腺相毗鄰,女性則為子宮及陰道;後為尾骨,周圍有內、外括約肌圍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肛門結構
  • 外文名:到資金
  • 肛門結構:肛門結構
  • 肛門結構:肛門結構
肛管,直腸,功能不同,周圍間隙,淋巴神經,

肛管

齒線為直腸肛管的交界線,由肛瓣肛柱下端組成,該線呈鋸齒狀,故稱齒線(或稱梳狀線),為重要的解剖標誌。胚胎時期齒線是內、外胚層的交界處
故齒線上、下的血管,神經及淋巴來源都不同,其表現的症狀及體徵也各異。齒線在臨床上的重要性如下:①齒線以上主要由直腸上、下動脈供應,齒線以下為肛門動脈供應。齒線以上靜脈叢屬痔內靜脈叢,回流至門靜脈,若曲張則形成內痔。齒線以下靜脈叢屬痔外靜脈叢,回留至下腔靜脈,曲張則形成外痔。齒線以上感染可經門靜脈脈而致肝膿腫;齒線以下感染,則由下腔靜脈向全身擴散。②齒線以上黏膜受植物神經支配,無疼痛感;齒線以下肛管受脊神經支配,疼痛反應敏銳。故內痔的注射及手術治療,均需在齒線以上進行,切忌累及齒線以下部位,以防疼痛及水腫反應。②齒線以上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主動脈周圍的淋巴結,齒線以下的淋巴主要回流至腹股溝淋巴結。故直腸癌向腹腔內轉移,而肛管癌則向雙側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齒線以上的黏膜,由於括約肌收縮。出現6-10個縱行條狀皺襞,長約1—2cm,稱直腸柱肛柱),此柱在直腸擴張時可以消失。直腸柱內有直腸上動脈終末支和由直腸上靜脈叢形成的同名靜脈,內痔即由此靜脈叢曲張、擴大而成。
各直腸柱下端之間,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此皺襞稱肛瓣。肛瓣與直腸柱之間的直腸黏膜形成許多袋狀小窩,稱肛竇(肛隱窩)。竇口向上,深約3—5mm,底部有肛腺的開口。肛瓣下方有2—8個三角形乳頭狀突起,稱肛乳頭。肛瓣受撕裂,可致肛裂、肛竇炎及肛乳頭炎等。正常肛管內有4—8個肛腺,多集中在肛管後壁,每個肛腺開口於肛竇處。肛腺在黏膜下有一管狀部分,稱肛腺管,肛腺管在黏膜下層分成葡萄狀支管,2/3肛腺向下向外伸展到內括約肌層,少數可穿過該肌到聯合縱肌層、極少數可進入外括約肌、甚至到坐骨直腸間隙。肛腺多是感染的入口,少數也是發生腺癌的部位。
白線位於齒線和肛緣之間,直腸指診時可摸到一溝,為內括約肌下緣和外括約肌皮下部的交界處,一般看不到,只能摸到,故白線一詞不太確切,應稱為內、外括約肌間溝,簡稱括約肌間溝。

直腸

直腸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上接乙狀結腸,在齒線處與肛管相連。長約12一15cm。直腸上端的大小似結腸,其下端擴大成直腸壺腹,是糞便排出前的暫存部位,最下端變細接肛管。直腸在盆腔內的位置與骶椎腹面關係密切,與骶椎有相同的曲度。直腸在額狀面有向左、右方向凸出的彎曲,當行乙狀結腸鏡檢查時,必須注意這些彎曲,以免損傷腸壁。直腸上l/3前面和兩側面有腹膜覆蓋;中1/3前面有腹膜,並向前反折形成直腸膀胱陷凹直腸子宮陷凹;下1/3全部位於腹膜外,故直腸為腹腔內外各半的腸道。直腸無真正系膜,但其上後方,腹膜常包繞直腸上血管和蜂窩組織,因此,有人稱為直腸系膜。在兩側有側韌帶將直腸固定於骨盆側壁。直腸壺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個皺襞,內含環肌纖維,稱直腸瓣。中瓣常與腹膜反折平面相對。但直腸瓣數目可有變異,最多可達5個。直腸膨脹時直腸瓣消失,直腸瓣有阻止糞便排出的作用。

功能不同

一為隨意肌,位於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約肌與肛提肌;另一為不隨意肌,在肛管壁內,即肛管內括約肌;中間肌層為聯合縱肌,既有隨意肌又有不隨意肌纖維,但以後者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肛管閉合及開放。
(1)肛管內括約肌:直腸肌層亦分為外層縱肌和內層環肌。環肌在直腸下端增厚形成肛管內括約肌。其功能:
①未排便時,內括約肌呈持續性不自主的收縮狀態,閉合肛管。
②排便時,有“逼”的作用,將糞塊擠出,使肛管排空。③主動閉合肛管時,內括約肌有補充隨意肌(如外括約肌,恥骨直腸肌)的作用。④可充分鬆弛,保證肛管足夠擴張。
(2)肛管外括約肌:被直腸縱肌和肛提肌纖維穿過分為皮下部、淺部和深部三部分。皮下部是環形肌束,位於肛管下端皮下層內,內括約肌的下方。淺部是橢圓形肌束,起於尾骨,向前圍繞肛管,止於會陰體,與尾骨相連部分形成堅強韌帶,稱肛尾韌帶。深部位於淺部上方,是環狀肌束,與恥骨直腸肌纖維合併。但外括約肌三層之間,分界線並不十分明確。一般在皮下部與淺部之間常可識別,而淺部與深部,深部與恥骨直腸肌之間的分界線就很不明顯。肛管外括約肌的功能是平時閉合肛管,排便時舒張,幫助排便;排便後又立即使肛管閉合。近年來Shafik認為肛管外括約肌的組成像三個U形環:頂環是深部外括約肌與恥骨直腸肌中間環是外括約肌淺部,底環是外括約肌皮下部,當外括約肌收縮時,頂環及底環向前牽拉肛管後壁,中間環向後牽拉肛管前壁,使肛管緊閉。3個環可反覆蠕動收縮,排出肛管記憶體留的糞便。
(3)聯合縱肌:由三層組成,內層是直腸縱肌的延長,中層是肛提肌懸帶,外層是外括約肌頂環的延長。三層在內括約肌下方形成中心腱,由腱分出很多纖維隔。其功能:①固定肛管:聯合縱肌層屬肛管各部的中軸,似肛管的骨架,借其豐富的放射狀的纖維,將肛管各部包括內、外括約肌聯繫在—起,形成一個功能整體。這些縱肌纖維,不僅固定括約肌,還通過肛周脂肪,附著於骨盆壁和皮膚;還穿過內括約肌上於齒線附近的黏膜,因而對防止直腸黏膜脫垂內痔脫出起一定作用。②協助括約功能:聯合縱肌在括約肌內部呈網狀,與肌纖維相粘著。肛管括約肌的功能,是聯合縱肌形成的彈性網與括約肌一起活動的結果。當括約肌放鬆時,借彈性網的彈力作用,使肛門張開,糞便下降。但聯合縱肌層組織疏鬆,又為肛周感染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條件。
(4)肛提肌:肛提肌是直腸周圍形成盆底的一層肌肉,由恥骨直腸肌、恥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三部分組成,起自骨盆兩側壁,斜行向下止於直腸壁下部兩側,呈漏斗形,對於承托盆腔內臟、幫助排便,括約肛管有重要作用。特別是恥骨直腸肌,在收縮時能將腸管向恥骨聯合處牽拉,增加肛管直腸交接處的角度(直腸向下向前、肛管向下向後)形成“肛直角”,有重要的括約作用。
(5)肛管直腸環:由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深部、內括約肌和聯合縱肌纖維組成一個肌環,在直腸指診時可清楚們到。此環有重要括約功能,如手術時不慎完全切斷,可致肛門失禁

周圍間隙

即外科解剖間隙,因其間含脂肪結締組織,極易感染,形成膿腫。在肛提肌以下的有:
①肛門周圍間隙,位於坐骨肛管橫膈及周圍皮膚之間,左右兩側可在肛管後相通(此處也稱為淺部肛管後間隙)。
②坐骨宜腸間隙(也稱坐骨肛管間隙),在肛管兩側,位於肛提肌之下,坐骨肛管橫膈之上,左右各一,可在肛管後相 通(此處也稱為深部肛管後間隙)。
在肛提肌以上的有:
①骨盆直腸間隙,在直腸兩側,左右各一,位於肛提肌之上,盆腔腹膜之下。
②直腸後間隙,在直腸與骶骨間也在肛提肌之上,與兩側骨盆直腸間隙相通。

淋巴神經

(1)動脈:肛管直腸動脈的供應來自直腸上、 下動脈、肛門動脈和骶中動脈4支:①直腸上動脈 是腸系膜下動脈的末支。腸系膜下動脈的起點在十 二指腸第三段下方的腹主動脈前壁,在進入乙狀結 腸系膜根部時,與左側輸尿管靠近。高位結紮腸系 膜下動脈時,須將十二指腸向上推開和顯露左輸尿 管,以免誤傷。②直腸下動脈由髂內動脈前乾或陰部內動脈分出,左右各一,通過直腸側韌帶進入直 腸,與直腸上動脈在齒線上下相吻合。③肛門動脈 由兩側陰部內動脈分出,通過坐骨直腸間隙,供應 肛管和括約肌,並與直腸上、下動脈相吻合。④骶 中動脈由腹主動脈分叉處的後壁分出,緊靠骶能骨前 面下行,供應直腸下端的後壁。
(2)靜脈:有兩個靜脈叢:①痔內靜脈叢位於齒線上方的黏膜下層,匯集成數支小靜脈,穿過直腸肌層成為直腸上靜脈,經腸系膜下靜脈回流入門靜脈。因為靜脈內無瓣膜易擴張成痔。由痔內靜脈叢發生的痔,稱內痔。②痔外靜脈叢位於齒線下方,匯集肛管及其周圍的靜脈,經肛管直腸外方形成肛門靜脈和直腸下靜脈,它們分別通過陰部內靜脈和髂內靜脈回流到下腔靜脈。由痔外靜脈叢發生的痔,稱外痔
(3)淋巴:肛管直腸的淋巴引流以齒線為界,分上、下兩組。上組在齒線以上,引流途徑向上、向兩側和向下。向上沿直腸上血管到腸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結,這是直腸最主要的淋巴引流途徑;向兩側者先到直腸側韌帶的直腸下血管淋巴結,再到盆腔側壁的髂內淋巴結;向下穿透肛提肌至坐骨直腸間隙,伴隨肛管血管到達髂內淋巴結。下組在齒線以下向外經會陰部到達腹股溝淋巴結,然後到髂外淋巴結,也可經坐骨直腸間隙到髂內淋巴結。上、下兩組淋巴網有時有吻合支互相交通,因此,直腸癌有時也可轉移到腹股溝淋巴結。
(4)神經:肛管周圍主要由陰部神經的分支痔下神經和前括約肌神經,以及肛尾神經和第4骶神經會陰支所支配。直腸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支配。交感神經主要來自前(腹下)神經叢,該叢位於主動脈分叉下方,在直腸固有筋膜之外分成左右兩支,各向下與骶部副交感神經會合,在直腸側韌帶兩旁組成骨盆神經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