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沒姓(姓氏)

陳沒(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出自清朝時期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沒姓
  • 源於:石氏
  • 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 得姓始祖:石達開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

基本介紹

陳沒[陳沒、敶歾,讀音作chén mò(ㄔㄣˊ ㄇㄛˋ),不可讀作chén méi(ㄔㄣˊㄇㄟˊ)]
陳沒姓

姓氏淵源

據傳,石達開的另幾位王娘吳氏,潘氏,胡氏,為了消除他的後顧之憂,不在戰敗後被俘受辱,也抱著兩位幼子攜手投河,實際上並未死去,而是當時被石達開遣散的部下四千人,呵護裹卷著躲入巴山峻岭。考據石達開一族,是在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自河南固始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並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壽縣徙居福建同安,其後散居閩粵各地。當時被石達開遣散的部下約有四千餘人,呵護裹卷著石達開的另兩幼子(實名待考),躲入巴山峻岭。石達開一族出自閩地石氏一脈。在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於唐高宗李治總章二年(公元669年)自河南固始隨唐朝右鷹揚衛率府懷化大將軍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立州並落籍。後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又有石琚(號正庵,唐朝右丞相,公元892~941年)在退職後,自安徽壽縣徙居同安(今福建廈門同安),其後裔子孫繁衍旺盛,散居於閩、粵各地,石琚就是石達開一族的始祖。
因此,躲入巴山一帶(今重慶)的石達開的另兩幼子(實名待考),取開閩先驅陳政、陳元光父子的名頭,再取先父石達開歿在成都之諧音“沒”,合為複姓“陳沒”,成為陳沒氏一族,世代相傳至今。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徂徠堂:石玠,徂徠人(今山東泰安徂徠鎮),官至宋朝國子直講(國子監的教授)。他寫文章批評時政,毫無顧忌,升太子中允,作《慶曆聖德詩》,人稱“徂徠先生”。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廣東興寧武威石氏四修族譜二十七卷,分十三卷宗支實錄、十三卷世系線圖、首一卷,著者待考,首修於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二修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修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四修於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以後就沒有續修過。現被收藏在廣東省龍川市細坳鎮基舉坑村石井安家。
廣東興寧黃陂鎮石氏五修族譜,首修在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二修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三修在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四修在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最後一次修譜是在1995年。註:該譜稱《武威石氏族譜·崇山系派五修版》,分兩輯。
石氏宗支譜圖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邕寧縣文物管理局。
江西分宜石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字輩排行

石達開一族字輩(四房分支):“瑞興萃育泰達道永嘉長敦篤和睦祖德騰芳富貴顯揚基業永昌”。
廣東黃陂石氏的字輩:“應萬維茂盛賢文家國昌禎祥有福兆蘭桂自騰芳禮義詩書久榮華寶貴長成才宏世澤永享武威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