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子宮陷凹

直腸子宮陷凹

直腸子宮陷凹:又稱道格拉斯陷凹(Douglascul-de-sac)。在子宮後面,子宮漿膜層沿子宮壁向下,至子宮頸後方及陰道後穹窿,再折向直腸,形成直腸子宮陷凹。位於女性盆腔直腸和子宮、陰道之間,兩側界為直腸子宮襞。是盆腔內位置最深、最低的腹膜凹陷。陷凹的前界僅隔陰道後壁與陰道穹隆後部為鄰。女性的直腸與子宮相鄰,腹膜自直腸移至子宮後,兩者之間有一凹陷,叫直腸子宮陷凹。此凹在盆腔內位置最低,其底恰與陰道後穹隆相平行,故腹腔積有液體時,可後穹隆穿刺查明其情況,尤其在婦產科診斷中十分重要。

基本介紹

解剖結構,與直腸子宮陷凹相關的疾病,子宮直腸陷凹疝:,子宮內膜癌:,

解剖結構

直腸子宮陷凹在女性腹腔內,腹膜沿腹前壁下行,覆蓋膀胱而後又向上折返、覆蓋子宮大部,其後再次折返裹覆於直腸前面和兩側,向上與後腹膜延續,其間,覆蓋子宮和直腸的腹膜在子宮直腸間折返形成的陷凹稱“直腸子宮陷凹”。在站姿或仰臥時,該陷凹是女性腹腔的最低部位,也是腹腔內出血或積液最易積聚的地方,臨床常經陰道後穹隆向此處穿刺抽液檢查,以判斷有無腹腔內出血。

與直腸子宮陷凹相關的疾病

子宮直腸陷凹疝:

指子宮直腸間筋膜及恥尾肌纖維鬆弛或斷裂,使陰道後穹窿部膨出,內含小腸腸曲者稱腸膨出。可單獨存在,或直腸膨出及子宮脫垂並存。臨床表現及診斷:患者有下墜感,不合併直腸膨出則無大便困難,檢查可見陰道內有一球形膨出。囊內可觸及腸管。若合併直腸膨出可見兩個凸出球面,其一來於陰道後壁,另一來自後穹窿。肛診時,指尖不能伸入膨出的腔內者為腸膨出;指尖可以伸入膨出的腔內者為直腸膨出。治療:行腸膨出修補術。合併重度子宮脫垂者,多須陰道子宮全切除及陰道前、後壁修補術。陰道修補術應注意陰道口及陰道的狹窄,否則使陰道壁緊縮,造成病者嚴重的性交不能。

子宮內膜癌:

概述:由子宮內膜上皮發生的癌變稱為子宮內膜癌,又稱宮體癌,絕大多數為腺癌,多發生在年齡較大的婦女。子宮內膜癌的發病年齡較子宮頸癌平均晚發10年,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以60歲最多見。近年來,因婦女平均壽命延長、防癌普查的開展、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雌激素類藥物的廣泛套用,子宮內膜癌發病率有增高的趨勢;另一方面,因宮頸疾病及時治療,宮頸癌發病率下降,在有些國家,宮頸癌與子宮內膜癌的比例已從過去的5~10:1變為1:1或3:2。國內亦有此趨勢。
病因:子宮內膜癌的病因雖不明確,但與長期大量雌激素的刺激有關。在臨床上,因絕經後長期大量使用雌激素而發生子宮內膜癌者屢有報導。卵巢顆粒細胞瘤、卵泡膜細胞瘤、多囊性卵巢綜合徵、子宮肌瘤等易並發子宮內膜癌。
直接蔓延途徑:經宮頸浸潤至陰道,或經肌層浸潤至子宮漿膜層而蔓延至輸卵管、卵巢,並可廣泛種植在腹膜、子宮直腸陷凹、大網膜及附近的腸曲上,血行轉移可至肝、肺、骨等部位。
手術治療:對Ⅰ期患者一般作全子宮切除,但因子宮內膜癌易轉移至卵巢及輸卵管,故兩側附屬檔案均應同時切除。又因復發癌易發生於陰道頂端,手術時應切除陰道頂端1~2cm。如為Ⅱ期,宮頸管已累及,則按子宮頸癌手術範圍處理,作子宮廣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結清除術。
手術放射綜合治療則可分術前放射及術後放射兩種。一般均用術前放射,其優點為①放射線使癌細胞變性及淋巴管周圍組織瘢痕化,減少術中陰道及宮旁轉移的發生。②使腫瘤灶縮小,便於手術。③減少感染機會。對Ⅰb期以上患者的術前放射,一般用腔內照射,鐳或137Cs等治療。腔內照射可與病灶緊貼對局部及宮旁發揮較大作用,劑量為3000~5000mgh。體外照射可用60Co照射或直線加速器,近來由於體外照射效能提高,能代替腔內照射,術前用3000rad,術後需要時可補至總量5000~6000rad。手術時間的選擇,以放療後6周為宜,此時急性放射性反應已消失,組織不再充血,腫瘤亦已縮小,手術易於進行。放療後淋巴管封閉,腫瘤表面癌細胞活性喪失,因此發生轉移、種植的可能大為減少。術後應根據切除的子宮有無頸管蔓延或肌層深部浸潤,或是否為未分化癌而決定是否需追加輔助性放療。近年來有人主張在切除子宮、兩側附屬檔案及部分陰道後,在陰道頂端置鐳以防止陰道復發。此亦為術後放療之一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