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叢蓉

肉叢蓉

肉叢蓉外觀形態: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100cm。莖肉質肥厚,不分枝。鱗葉黃色,肉質,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分布於內蒙、甘肅、新疆、青海,生於湖邊、沙地梭梭林中,世界瀕危保護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肉蓯蓉 DesertlivingCistanche
  • 拉丁學名: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 別稱:沙漠人參 大芸、寸芸、蓯蓉、鎖陽、查乾告亞(蒙語)
  • 二名法:Orobanchaceae
  • :植物界
  • :列當科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與栽培,化學成分,套用,各家論述,

形態特徵

多年生根寄生草本,塊莖基生莖肉質,圓柱形,埋於沙地中,高40-160厘米,不 分支,下部較粗。
肉叢蓉
葉肉質,鱗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下部葉緊,寬卵形或三角狀卵 ,長5-15毫米,寬10-20毫米,上部葉稀疏,披針形或窄披針形,長10-40毫米,寬5-10毫米 。穗狀花序頂生,伸出地面,長15-50厘米,有多數花;苞片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 -4厘米,寬5-8毫米、與花冠近等長;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近等長,花萼鐘 狀,長10-15毫米,5淺裂,裂片近圓形;花冠管狀鐘形,長3-4厘米,淡黃白色,管內彎, 裡面離軸方向有2條鮮黃色的縱向突起,裂片5,淡黃白色、淡紫色或邊緣淡紫色;雄蕊4,2 強,近內藏;子房橢圓形,白色,基部有黃色蜜腺,花柱細長,與共冠近等長,柱頭近球形 。
蒴果卵圓形,2瓣裂,褐色;種子多數,微小、橢圓狀卵圓形或橢圓形,長0.6-1毫米,表 面網狀,具光澤。

分布範圍

肉從蓉與梭梭的分布區一致,分布於阿拉善高平原柴達木盆地,諾敏戈壁、哈 順戈壁、塔里木東聞和準各爾盆地。蒙古南部的梭梭荒漠中也有分布。肉從蓉分布區的環境條件與梭梭的分布區相同。寄生於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A.Mey.) Bunge的根部。不肉蓯蓉的種子萌發,其寄生根侵入主極部的維 管束以後,首先形成塊莖,從塊莖上生出1至數條肉質莖。開花前,植株埋在沙土中,開花 時,只花序露出地面。開花結實後舊莖即腐爛死亡,新莖雙從塊莖上發出,因些塊莖有營養 繁殖與不斷更新的作用。花期 5-6 月,果期 6-7月。

主要價值

來源本品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 Ma的乾燥帶鱗葉肉質莖
採制多於春季苗未出土或剛出土時採挖,除去花序,切段,曬乾。
性味歸經甘、鹹,溫。歸腎、大腸經。 本品扁圓柱形,稍彎曲,長3~15cm,直徑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片,通常鱗片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於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套用1. 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泄及腰膝冷痛,筋骨痙弱。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泄等症,配熟地黃菟絲子、山萸肉等;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配續斷補骨脂等。
2. 用於腸燥便秘。與火麻仁.柏子仁等藥同用。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及大便泄瀉者忌服。
用量:10-20g

繁殖與栽培

肉蓯蓉的人工栽培技術已經成熟。在中國內蒙古磴口縣甘肅民勤縣國棟生態林基地、勤鋒灘苗圃等地區和單位都已經試種成功,並且開始向產業化方向努力發展。

化學成分

肉蓯蓉含有微量生物鹼及結晶性中性物質。迷肉蓯蓉含有生物鹼。其根部含有肉蓯蓉素,氯代肉蓯蓉,8一表馬錢酸(8一Epiloganic acid),6一去氧梓醇,Mussaenosidic acid,京尼平酸,益母草鹼,8一表去氧馬錢酸,Gluroside,Bartsioside,烯醚萜,鵝掌楸鹼(Liriodendrin),(+)一丁香脂素一Q一β一D葡萄糖甙,木脂素,肉蓯蓉甙(Cistanoside)A、B、C、D、E、F,Acteoside,Echinacoside,2’一Acetyl—aceoside Ormanthuride B。還含有甘露醇谷甾醇丁二酸,谷甾醇一β一 D一葡萄糖甙。
肉質莖肉蓯蓉甙(cistanoside)A、B、C、H,洋丁香酚甙(acteoside),2-乙醯基洋丁香酚甙(2-acetylacteoside),海膽甙(echinacoside)七種苯乙醇甙成分,還含鵝掌楸甙(lirio-dendrin),8-表馬錢子甙酸(8-epiloganic acid),胡蘿蔔甙(daucos-terol),甜菜鹼(beta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甘露醇(mannitol)[1],N,N-二甲基甘按酸甲酯(N, N-dimethylglycinemethyl ester)[2]和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cine),異亮氨酸(isoleacine),賴氨酸(lysine),蘇氨酸(serine)等十五種胺基酸[3]及琥珀酸(succinic acid),三十烷醇(TCMLIBiacontanol),多糖類[4]。

套用

瀕危種。肉蓯蓉為名貴中藥,有經濟價值。也為古地中海殘遺,對於研究亞洲中荒漠植 物區系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症瘕。
2.《別錄》: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
3.《藥性論》:益髓,悅顏色,延年,治女人血崩,壯陽,大補益,主赤白下
4.《日華子本草》:治男絕陽不興,女絕陰不產,潤五臟,長肌肉,暖腰膝,男子泄精,尿血,遺瀝,帶下陰痛。
5.《本草經疏》: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
6.《本草經疏》:肉蓯蓉,滋腎補精血之要藥,氣本微溫,相傳以為熱者誤也。甘能除熱補中,酸能入肝,鹹能滋腎,腎肝為陰,陰氣滋長,則五臟之勞熱自退,陰莖中寒熱痛自愈。腎肝足,則精血日盛,精血盛則多子。婦人症瘕,病在血分,血盛則行,行則症瘕自消矣。膀胱虛,則邪客之,得補則邪氣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則肥健而輕身,益腎肝補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豈滑以導滯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說也。
7.《本草匯言》:肉蓯蓉,養命門,滋腎氣,補精血之藥也。男子丹元虛冷而陽道久沉,婦人沖任失調而陰氣不治,此乃平補之劑,溫而不熱,補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從容之名。
8.《本經逢原》:肉蓯蓉,《本經》主勞傷補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氣之本虛也。治婦人症瘕者,鹹能軟堅而走血分也。又蓯蓉止泄精遺溺,除莖中熱痛,以其能下導虛火也。老人燥結,宜煮粥食之。
9.《玉楸藥解》:肉蓯蓉,暖腰膝,健骨肉,滋腎肝精血,潤腸胃結燥。凡糞粒堅小,形如羊屎,此土濕木郁,下竅閉塞之故。谷滓在胃,不得順下,零星傳送,斷落不聯,歷陽明大腸之燥,煉成顆粒,秘澀難通,總緣風木枯槁,疏泄不行也。一服地黃龜膠,反益土濕,中氣愈敗矣。肉蓯蓉滋木清風,養血潤燥,善滑大腸,而下結糞,其性從容不迫,未至滋濕敗脾,非諸潤藥可比。方書稱其補精益髓,悅色延年,理男子絕陽不興,女子絕陰不產,非溢美之詞
10.《本草求真》:肉蓯蓉,諸書既言峻補精血,又言力能興陽助火,是明因其氣溫,力專滋陰,得此陽隨陰附,而陽自見興耳。惟其力能滋補,故凡症瘕積塊,得此而堅即消。惟其滋補而陽得助,故凡遺精莖痛,寒熱時作,亦得因是而除。若謂火衰至極,用此甘潤之品,同於桂、附,力能補陽,其失遠矣。況此既言補陰,而補陰又以蓯蓉為名,是明因其功力不驟,氣專潤燥,是亦宜於便閉,而不宜於胃虛之人也。謂之滋陰則可,謂之補火正未必然。
11.《本草正義》:肉蓯蓉,《本經》主治,皆以藏陰言之,主勞傷補中,養五臟,強陰,皆補陰之功也。莖中寒熱痛,則腎臟虛寒之病,蓯蓉厚重下降,直入腎家,溫而能潤,無燥烈之害,能溫養精血而通陽氣,故曰益精氣。主症瘕者,鹹能軟堅,而入血分,且補益陰精溫養陽氣,斯氣血流利而否塞通矣。《別錄》除膀胱邪氣,亦溫養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腎之府,腎虛則腰痛,蓯蓉益腎,是以治之。利,今木皆作痢,是積滯不快之滯下,非泄瀉之自利,蓯蓉滑腸,痢為積滯,宜疏通而不宜固澀,滑以去其著,又能養五臟而不專於攻逐,則為久痢之中氣己虛,而積滯未盡者宜之,非通治暑濕熱滯之痢疾也。蓯蓉為極潤之品,市肆皆以鹽漬,乃能久藏,古書皆稱其微溫,而今則為鹹味久漬,溫性已化除淨絕,縱使漂洗極淡,而本性亦將消滅無餘,故古人所稱補陰興陽種種功效,俱極薄弱,蓋已習與俱化,不復可以本來之質一例論矣。但鹹味能下降,滑能通腸,以主大便不爽,頗得捷效,且性本溫潤,益陰通陽,故通腑而不傷津液,尤其獨步耳。自宋以來,皆以蓯蓉主遺泄帶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蓋以補陰助陽,謂為有收攝固陰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導有餘,奚能固澀,《本經》除陰中寒熱痛,正以補陰通陽,通則不痛耳。乃後人引申其義,誤認大補,反欲以通利治滑脫,謬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