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肉蓯蓉

阿拉善肉蓯蓉

阿拉善肉蓯蓉,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阿拉善盟地處亞洲大陸腹地,為內陸高原,遠離海洋,周圍群山環抱,形成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適宜種植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屬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阿拉善蓯蓉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蓯蓉營養豐富,富含纈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等17中胺基酸;每百克乾樣中,總胺基酸含量4.8%以上,粗糖2%以上。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阿拉善肉蓯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拉善肉蓯蓉
  • 產地名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
  • 品質特點: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1813號
  • 批准時間:2012年08月03日
產品特點,植物學特徵,內在品質,藥效形狀,產地環境,地形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植物學特徵

阿拉善肉蓯蓉屬高大草本,高40-160厘米,大部分地下生。莖不分支或自基部分2-4枝,下部直徑可達5-15厘米,向上漸變細,直徑2-5厘米。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0.5-1.5厘米,寬1-2厘米,生於莖下部的較密,上部較稀疏並變狹,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2-4厘米,寬0.5-1厘米,兩面無毛。花序穗狀,長15-50厘米,直徑4-7厘米;花序下半部或全部苞片較長,與花冠等長或稍長,亂撞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連同小苞片和花冠裂片外面及邊緣疏被柔毛或無毛;小苞片2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花萼鐘狀,長1-1.5厘米,頂端5淺裂,裂片近圓形,長2.5-4毫米,寬3-5毫米。花冠筒狀鐘形,長3-4厘米,頂端裂片近半圓形,長4-6毫米,寬0.6-1厘米,邊緣常稍外卷,顏色有變異,淡黃白色或淡紫色,乾後常變棕褐色。雄蕊4枚,花絲著生於距筒基部5-6毫米處,長1.5-2.5厘米,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葯長卵形,長3.5-4.5毫米,密被長柔毛,基部有驟尖頭。子房橢圓形,長約1厘米,基部有蜜腺,花柱比雄蕊稍長,無毛,柱頭近球形。朔果卵球形。長1.5-2.7厘米,直徑1.3-1.4厘米,頂端常具宿存的花柱,2瓣開裂。種子卵圓形或近卵形,長約0.6-1毫米,外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8月。

內在品質

阿拉善蓯蓉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蓯蓉營養豐富,富含纈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精氨酸等17中胺基酸;每百克乾樣中,總胺基酸含量4.8%以上,粗糖2%以上。

藥效形狀

阿拉善肉蓯蓉,歸經甘、鹹、溫。歸腎、大腸經。氣微,味甜、微苦。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用於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阿拉善盟地形呈南高北低狀平均海拔900-1400米,地貌類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灘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氣候條件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分布特徵,由東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湖盆和低洼地區有鹽鹼土和沼澤土。著名的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全境,陰山余脈與大片沙漠、起伏灘地、剝蝕殘丘相間分布。
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

水文情況

黃河流經阿拉善左旗的烏素圖、巴彥木仁蘇木,在境內流程達85公里,年入境流量300多億立方米。額濟納河是盟內唯一的季節性內陸河流,發源於祁連山北麓,流至巴彥寶格德水閘分二支。西為木仁高勒,注入西居延海;東為鄂木訥高勒,夏季分數支,注入東居延海、京斯田淖爾和沙日淖爾。額濟納河在盟內流程200多公里,年流量10億立方米。賀蘭山、雅布賴山,龍首山等山區許多衝溝中一般有潛水,有些出露成泉。在三大沙漠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500多個,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其中草地湖盆面積1.07萬平公里,集水湖面積400多平方公里,地表水礦化度1-2克/升。

氣候情況

阿拉善盟地處亞洲大陸腹地,為內陸高原,遠離海洋,周圍群山環抱,形成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候條件惡劣。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冬寒夏熱,四季氣候特徵明顯,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攝氏6-8.5℃,一月平均氣溫-9-14℃。極端最低氣溫-36.4℃;7月平均氣溫22-26.4℃,極端最高氣溫41.7℃。年平均無霜期130-165天。由於受東南季風影響,雨季多集中在7、8、9月。降雨量從東南部200多毫米,向西北部遞減至40毫米以下;而蒸發量則有東南部的2400毫米向西北部遞增到4200毫米。年日照時數達2600-3500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147-165千卡/千方厘米。多西北風,平均風速每秒2.9-5米,年均風日70天左右。

歷史淵源

唐朝,《本草拾遺》中曾記載:“肉蓯蓉三錢,三煎一制,熱飲服之,陽物終身不衰”。但肉蓯蓉極其稀有,頻臨滅絕,而中國也只在新疆天池峽谷中才有少量分布,產量極其稀少,該地百姓稱為“活黃金”,民間也流傳著“寧要蓯蓉一筐,不要金玉滿床”的諺語,它與人參,鹿茸一起被列為中國三大補藥。
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
2003年,阿拉善右旗通過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在塔木素格日圖嘎查人工種植肉蓯蓉1.6萬畝。
2006年,在曼德拉蘇木實施人工種植蓯蓉基地建設項目,圍欄封育梭梭15000畝。
2007年,阿拉善右旗啟動實施了沙林呼都格10萬畝人工肉蓯蓉繁育基地建設。
2009年,阿拉善盟在阿敖鎮格日勒圖嘎查,利用1萬畝梭梭灌木林區人工接種肉蓯蓉。
2010年,在阿敖鎮阿拉騰圖雅嘎查格德來天然梭梭林區優選11000畝梭梭。
2013年,內蒙古阿拉善被授予“中國肉蓯蓉之鄉”的稱號。
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

生產情況

2016年,阿拉善盟有適宜接種蓯蓉的天然梭梭林1450萬畝,新建梭梭肉蓯蓉產業基地50.6萬畝,全盟蓯蓉年產量達1000多噸,蓯蓉產量占全國的90%以上。
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

產品榮譽

2012年08月03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阿拉善肉蓯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阿拉善肉蓯蓉阿拉善肉蓯蓉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阿拉善肉蓯蓉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等3個現轄行政區域,包括巴彥浩特鎮、額肯呼都格鎮、達來呼布鎮等23個蘇木鎮。地理坐標為東經97°10′00″-106°52′00″,北緯37°21′00″-42°47′00″。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選地與整治:宜選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排灌條件良好的平緩沙地或低緩沙丘地。結合整地,增施基肥。
(2)培育寄主:可利用天然梭梭林較為集中的沙丘地進行圍欄,澆水施肥,保護撫壯寄主。在其東側及南側方向挖苗床。具體做法:距寄主約50-80厘米外,苗床大小不等,視寄主密集程度而定,一般長1-2米,寬1米左右,深50-80厘米。人工栽植梭梭為保證成活率,一般常用一年生健壯梭梭苗(苗高20厘米,主根30厘米以上,根幅在30厘米以上),一般早春3月中下旬-4月中上旬雪水融化後,土壤水分較好時及時造林,也可秋季造林,株行距1.5厘米X2米栽植,根據土壤墒情澆水,不可使林地長期過濕。栽植成活2-3年後進行接種蓯蓉。
(3)繁育方式:在距梭梭植株20厘米處,挖深50-80厘米,寬1米的溝。將溝底土壤細耙整平後,人工撒沙2厘米厚,把種子點播於床上,施入腐熟駱駝糞、牛羊糞(糞土比例1:3)覆土30-50厘米,最上面留澆水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播種後保持苗床濕潤,誘導寄主根延伸至苗床上。春天或秋天播種,第二年苗床內有部分蓯蓉寄生,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實。
(4)田間管理:沙漠裡風沙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附近防風。蓯蓉5月開花時套袋或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5)病蟲鼠害及其防治種蠅:在蓯蓉開花季節,種蠅幼蟲危害嫩莖,蛀入地下莖基部,影響植株生長及藥材質量。可用90%敵百蟲原藥800倍液地上噴霧或澆灌根部。梭梭白粉病:7-8月發生,綠色同化枝感染白粉病後,病枝變成淡黃色,略有水腫,繼之出現白粉。可用25%分析您可濕粉4000倍液噴霧防治,或發病時可用石灰硫磺合劑,硫化鋇等藥劑噴灑,每隔10天噴灑一次,連續3-4次。梭梭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土壤板結、通氣不良時,易引起此病。防治方法:及時拔去病株死株,然後用1%-3%的硫酸亞鐵液沿根澆灌,可用0.5%高錳酸鉀或200倍波爾多液噴灑,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粉劑1000倍液澆灌。鬆土除草,改良土壤條件,可預防此病發生。
大沙鼠:大沙鼠啃食梭梭枝條、根系。用磷化鋅毒餌或可將梭梭幼嫩枝條噴灑磷化鋅放在大沙鼠經常出入的洞外進行誘殺。
(6)採收:4月-5月上旬採挖剛出土的肉蓯蓉做藥材質量最佳,注意采大留小,秋季也有少量出土,量很少,應以春採為主,過時開花,中空材性大,不宜做藥材。將採挖的蓯蓉去掉花序或蓯蓉頭,以免消耗基部養分,晾曬於乾淨沙灘或房頂上,一個多月後由黃白變成棕褐色時即成乾品。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強化對種植採集區域的管理。
  • 標誌使用規定
阿拉善蓯蓉農產品地理標誌歸阿拉善盟地域內阿拉善蓯蓉種植者經營者共同所有。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需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阿拉善蓯蓉”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