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芸

大芸

大芸,學名肉蓯蓉,中醫稱其為地精或金筍,是極其名貴的中藥材,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內蒙古。肉蓯蓉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寄生植物,對土壤、水分要求不高。近年來,在河北滄州一帶的沙質河灘上仿野生種植肉蓯蓉得突破性進展,因沖土質遠要好於沙漠地帶,出品的肉蓯蓉品質極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蓯蓉
  • 拉丁學名:Cistanche salsa(C.A.Mey.)G.Bec
  • 別稱:蓯蓉,肉蓯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列當科
  • :肉蓯蓉屬
  • :蓯蓉
  • 分布區域:中國甘肅、青海、新疆、俄羅斯、蒙古、伊朗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分布範圍,主要成分,炮製,栽培技術,整地,播種,採收,加工,留種,病蟲防治,藥材鑑別,

形態特徵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莖肉質,單一或由基部分為2或3枝,下部寬5-15cm,上部漸變細,寬2-5cm。葉多數,鮮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白色,無葉柄;下部葉排列緊密,寬形或三勿狀卵形,長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寬1-2cm,上部葉稀疏,線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cm,兩面無毛。穗狀花序,長15-50cm;苞片1,線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cm,寬0.5-0.8cm,被疏綿毛或近無毛;小苞片2,卵狀披針形,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被疏綿毛或無毛;花萼鐘狀,長1-1.5cm,5淺裂,裂片近原子筆形;花冠筒狀鐘形,長3-4cm,裂片5,展開,近半圓形;花黃白色、淡紫色,乾後變棕褐色,管內有2條縱向的鮮黃色凸起;雄蕊4,二強,近內藏,花絲上部稍彎曲,基部被皺曲長柔毛,花葯箭形,被長柔毛;子房上位,基部有黃色密腺,花柱細長,頂端內折,柱頭近球形。蒴果卵形,2裂,褐色。種子多數,微小,橢圓狀卵形,表面網狀,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物學特性

蓯蓉為寄生植物,寄主為梭梭和白梭等。適於生長沙漠環境。土壤為中細砂,呈中性或偏鹼性,含鹽分較高。種子多,小而輕,千粒重0.086-0.091g,種子壽命較長。

分布範圍

中國甘肅、青海、新疆、俄羅斯、蒙古、伊朗。

主要成分

大芸內含16種胺基酸,有補腎益精、潤燥養筋、滋養精血、潤滑腸道、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釋放,增強免疫功能的功效。適用於陽瘺遺精、腰膝酸軟、腸燥便秘月經不調,閉經,不孕,陽痿,遺精,小便淋漓,聲啞失音,便秘,虛寒泄瀉的虛弱者。
蓯蓉入藥,由來已久。它甘而性溫,鹹而質潤,具有補陽不燥,溫通腎陽補腎虛;補陰不膩,潤腸通腹治便秘的特點。正因為它補性和緩,才有蓯蓉(從容)之稱。

炮製

蓯蓉:揀淨雜質,清水浸泡,每天換水1-2次(如系鹹蓯蓉,泡盡鹽分),潤透,切片(縱切),曬乾。
2.酒蓯蓉:取蓯蓉片,用黃酒拌勻,置罐內密閉,坐水鍋中,隔水加熱蒸至酒盡為度,取出,晾乾。(每蓯蓉100斤,用黃酒30斤)
⒊黑豆制:取蓯蓉用米泔水漂泡3天,每天換水1次,去盡鹹味,颳去表面鱗葉,切1.5cm厚的片;然後取黑豆5kg炒香,分成3份,每次取1份摻水和蓯蓉用微火煮乾,取出至半乾,再蒸透後曬乾,另取黑豆1份同煮,蒸曬,反覆3次,曬乾即可,每蓯蓉500kg,用黑豆50kg。
⒋《雷公炮炙論》:凡使(蓯蓉),先須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盡,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絲草樣,卻蒸,從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

栽培技術

整地

沙土或半流沙荒漠地帶, 以土壤呈中性或酸性,陽光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為佳。 可利用天然梭梭林較集中的沙漠地進行圈欄, 防止牛羊和駱駝啃食,澆水施肥,保護扶壯寄主。

播種

在野生梭梭東側或東南側方向挖苗床,距50~80厘米,苗床大小不一,長1~2米,寬1米,深50~80厘米;或於寄主密集處,挖一條大苗床溝,圍繞許多株寄主,將種子點播於苗床上,施入駱駝糞、牛糞、 羊糞等肥料,覆土30~40厘米。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

採收

大芸以採摘的時間不同分為春大芸和秋大芸,春大芸每年4月開始採挖,在夏季炎熱陽光下翻曬, 肉質、地莖曬乾後包裝調運;秋季生長的大芸採挖時 期在9~10月份。 其個體比春季大芸略小,含水分和 春大芸一樣,但由於秋末冬初陽光弱,溫度低,日照時間短,難以保證質量和規格。

加工

①晾曬。白天在沙地上攤曬,晚上收集成堆遮蓋起來,防止晝夜溫差大而受凍。肉蓯蓉曬乾後顏色好,質量高。
②鹽漬。將較大的肉蓯蓉投入鹽中醃1~3 年,或在地上挖50×50×120 厘米的坑,用同等大不漏水的塑膠袋放入,在氣溫降到0℃時,把肉蓯蓉放入袋內,用當地未加工的土鹽,配製成 40%的鹽水醃製, 第2年3月取出晾乾,即為鹹大芸。
③窖藏。在凍土層的臨界線以下挖坑,將新鮮肉蓯蓉在天氣冷涼之時埋入土中,第2年取出曬乾。

留種

應同時留梭梭種子和肉蓯蓉種子。宜選粒大、飽滿、無病蟲害的種子,曬乾,去雜,貯藏備用。

病蟲防治

白粉病、根腐病和種蠅是梭梭最常見的病蟲害;白粉病7~8月發生,危害嫩枝。 用 25%粉銹寧4000倍液噴霧防治。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梭梭根部。選排水良好的砂土種植, 經常鬆土;發生期用 50%多菌靈 1 000 倍液灌根。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季節,危害嫩莖,鑽隧道,蛀入地下莖基部。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 40%樂果乳油1000 倍液地上部噴霧或澆灌根部。大沙鼠啃食梭梭枝條和根系,用磷化鋅或大隆毒餌於洞口外誘殺。

藥材鑑別

【性狀】:呈扁圓柱形,平直或彎曲,長4-15厘米,直徑1.5-2.5厘米。表面紅棕褐色至棕褐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葉,其先端多殘缺。體重,質稍硬而微韌,易折斷。斷面不平坦,深棕色,灰白色維管束強烈彎曲成環狀波紋。氣微,味甜、成而微苦。
大芸大芸
【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外被角質層。皮層稍寬厚,外側有數10層不規則色素細胞,內含黃棕色物,內側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內皮不明顯。中柱維管束強烈波狀排列成環,每束呈菱形,髓部常裂隙狀或成空洞。
【粉末特徵】:棕褐色。⑴孔紋細胞長圓形、類圓形,壁稍厚,微木化,孔溝明顯,具裂隙狀單紋孔。⑵導管多破碎,以螺紋、網紋為主,完整者長130-300微米,直徑10一20微米;梯紋和孔紋導管可見,長60-130微米,直徑l0-30微米。⑶纖維散在,長梭形,長40-200微米,直徑6-20微米,壁較薄,孔溝明顯,胞腔較大,單紋孔裂隙狀。⑷澱粉粒少見,單粒類球形,臍點多在中間或小端,裂隙狀,點狀或十字狀,層紋明顯。⑸鱗葉碎片可見,斷面等面型。
【理化鑑別】:⑴取該品粉末0.5g,加70%乙醇5ml,水浴溫熱10min,濾過。濾液蒸乾,加冰醋酸1ml傾入試管中,沿管壁加硫酸1ml,兩液界面有棕紅色環。(檢查甾類)⑵取該品粉末0.5g,加1%鹽酸溶液5ml,水浴溫熱20min,濾過。濾液加碘化鉍鉀試劑,生成棕紅色沉澱。(檢查生物鹼)⑶薄層色譜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醇10ml浸漬2h,濾過。濾液蒸乾,以1ml乙醇溶解,作供試液。另取甘露醇,加乙醇溶使成每毫升含1mg的溶液,作對照品溶液。取上述二溶液各10μm,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H薄板上,用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開,展距12cm,取出晾乾後,噴霧10%硝酸鈰銨乙醇溶液顯色。供試液色譜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上有相同的棕黃色斑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