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子的一封信

給兒子的一封信

《給兒子的一封信》是1998年6月4日由《光明日報》發表,作者劉亞洲。本書主要以父母的角度給自己的兒子寫的一封信,表達了對其成長的感悟和對孩子的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給兒子的一封信
  • 外文名:A Letter to My Son
  • 作者劉亞洲
  • 發表日期:1998年6月4日
  • 發表單位光明日報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給兒子的一封信
胖胖:
我曾倚馬萬言,可給你寫信,筆有如千斤。下個月你就十四歲了,我從不知道十四歲也是人生的一個台階。我和你媽媽都是十五歲參軍的。你爺爺是十六歲參軍的,因為日本人來燒殺搶掠。你外公也是十六歲鬧紅的,因為窮。學校是課堂,人生也是課堂。你在教室中學習,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相同的人生之旅。在這年齡上,有人當了宰相,如甘羅;有人犧牲了,如劉胡蘭;有人進了勞教所,如少年犯。
坦率地講,我是欣賞你的,一如欣賞一部作品。即使沒有血緣關係:我仍會欣賞你,因為你身上有許多閃光的東西。你最大的特點是心地善良,這種善良是與生俱來的。人心如海,世事如焚,偏你心中是一片淨土。你對大自然充滿愛心,小時候在上海,你才四歲,見有人摘花,你氣得跳腳。電視中有砍樹的鏡頭,你對我說:“樹會疼!”你敬重一切生命,哪怕是微不足道的生命。家中有蛾子亂飛,我常拍打,你總說:“它們也是生命。”小時候你看見一則報導:海洋動物銳減,從此你再也不吃海鮮,直至今日。你說:“魚我是能吃的,但不吃,保護海洋生物。”我常自問:這孩子難道心中有佛嗎?難怪那一次你在青海塔爾寺,喇嘛們蜂擁出來看你,說你頭上有佛光。有勝於無。放眼望去,山林被砍伐,二百年後世界只剩一棵樹。動物被屠殺,中國人什麼都敢吃。我曾給你講袁崇煥的故事,當活龍蝦被端上桌子,眼珠悸動,鬍鬚顫顫時,我想:這不就是被凌遲的袁督師嗎?從此我也拒絕吃生龍蝦。你是我們的孩子,我們哺育你,教導你,反過來也被你的行為所教導。某次考試,你一道題做錯了,隨意瞟到同桌的正確答案,但你偏不改,就這么交上去。寧阿姨說:“你真笨!”那天我極累,有電話找,我對阿姨說:“就說我不在。”隨即我感到羞愧,這不是說謊嗎?在這一點上,我甚至不如你。
你的另一個優點是具有平民思想。也許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但我珍視它。平民思想是現代化和現代政治最重要的靈魂。我們恰恰缺少平民思想,嘴上說平等,骨子裡最不平等。我曾說過某城市的市民在狼面前是羊,在羊面前是狼。這其實是一種不平等。自古人們就如此:當別人強大時,用謅媚取悅對方。當自己強大時,用作踐別人來取悅自己。我家是一個極平常的家,可你媽媽家卻不同,你偏又在這個家庭中成長。你沒住胡同但你最喜歡去的地方是胡同,若考胡同知識,你準奪標。媽媽在北京生活了40年,還不如只生活了14年的你對胡同那么熟稔。每到星期日,我總帶你穿梭於胡同間,對那些斑駁的大門、陳舊的院落、滿是瘡痍的磚牆,你表現了多大的興趣啊。上國小時你不會騎車,用汽車送,你從不讓汽車挨近校門,接你時必須停在遠處,你貼著牆根兒悄莫聲地滑過來,宛如做了虧心事。我上國小時總愛與同學比爺爺的軍銜,爺爺是中校,我吹牛說是上校。有一次爺爺來學校,我露餡了。你對家庭和附加幹家庭上的東西無興趣,你的興趣在於今天哪兒破壞了文物,明天哪兒被污染。某次上街。一個叔叔把廢紙掉在地上,你拾起來扔進垃圾筒。
十四過了,就奔十八;十八過了,就奔三十;三十過了,就如江河一瀉千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別人,先做自己,再作別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其實是在孩子身上尋找自己。我們對你無要求,唯有希冀。
一、應有博大的胸懷。天空大,比天空還大的是人心。鄧小平爺爺是距你最近的偉人。他博大如天體。有些人栽倒一次就起不來了,可他倒了三次還站起,終於笑到底。毛主席勝在韜略,鄧小平勝在豁達。他放得下,拿得起,舉泰山如茶几。你則常舉輕若重。小時候,別人批評一句,你牢記許久。考試前,你如臨敵;考試若小挫,你總苦苦焦慮。我帶你出國、照像,你總問:“別人會不會以為我是在世界公園拍的假景?”有時候做題答案與同學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卻懷疑:我是不是抄同學的?你說你愛想事,卻不告我們想什麼。思想會發酵,心理雄關難越,但必須越,否則你就不能涅槃。切記:豁達豁達再豁達。我的訣竅是:從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過看重。生命是一種宣洩,生命是一種咆哮,生命也是一個有無。一個人如果連死亡都不怕,還怕什麼?小時候,我的喉嚨卡了一根魚刺,一個月不出來,我直覺自己要死了。就是某日清晨,一個老人摔倒在學校旁的馬路上,竟被一泡馬尿嗆死了。我忽然覺得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奇怪的是我也忽然無懼了。1984年中越邊境發生戰爭,我作為作家去採訪。你二叔亞蘇的部隊出擊前,我參加誓師大會。戰士們都說豪邁如山的遺言。一個農村戰士卻怯生生地說:“如果我死了,希望公社能給我家一頭牛。我父親太老,耕不動地。”我心痛了。一條條那么鮮活的生命從我眼前掠過,許多人包括那個農村籍戰士,永遠沒有回來。戰後,幾十具烈士遺體整整齊齊擺在打穀場上,他們全都睜著眼。他們都比我年輕,才十八歲或十九歲就死了,於是他們也就永遠不死了。你知道我最不愛錢。在老山前線,一個連長衝鋒時犧牲了,遺體抬下來時才接到後勤發給他的工資袋,裡面只有五分錢,其餘的錢都還債了。想想他們,再想想鄧爺爺,困難算什麼?考試不好算什麼?同學間有意見算什麼?批評又算什麼?這個世界上沒有打不倒的敵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人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二、要有鐵一般的意志。你人很聰明,但意志稍缺。與一般孩子相比,你意志夠強了,但與你即將要做的事業比,還不夠。你說不喝可樂,果就再不喝。考試小挫後也屢次發誓不玩遊戲機,但常擋不住它的誘拐。這就是說,小事尚可,中事不夠,大事更不夠。對此,父母有責任,我尤有責任,在骨子裡不願讓你吃苦,甚至見不得你吃苦。我總想為你創造條件,這也是一種變相地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今天,胖孩子滿天下,嬌娃兒如林,是父母的失誤。聰明是一種財富,意志是更大的財富。聰明人辦小事,堅強者辦大事。戰鬥最難堅持的是最後三分鐘。與外公一起鬧革命的紅九軍軍長孫玉清,在河西走廊犧牲時只有二十六歲,他的妻子是女紅軍,已懷孕,仍被馬匪躁躪,娶作小老婆。她討飯逃回南方,將孩子生出來養大。解放後,又受到三十年不公正待遇。她幾回欲死,但想到一定要把丈夫的骨血養大,便苟活下來。一個女子,處在這個境地下,需要多么堅強的意志啊。終於。在前年,她被平反。她帶著已經六十歲的兒子來到河西走廊烈士陵園看望丈夫。照片上,孫玉清年輕英俊,而她,連她的兒子都是雞皮鶴髮,瘦骨嶙峋。她撫著丈夫的鏡框哭道:“我到今天才來看你。你的兒子都老了啊……”我是與你一同看的電視,當時我的淚水止不住流下來,我是為這個堅強的女人的意志而流淚。孩子,一定要堅持,越不能堅持越要堅持。黎明前最黑暗。勝利前最絕望。成功前最渺茫。
----此文被選為語文版九年級上冊課文

作者簡介

劉亞洲,男,漢族,1952年10月19日生,安徽宿縣人,浙江寧波出生,197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3月參加工作,武漢大學外語系英文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空軍中將軍銜。
1968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任陸軍第63師步兵187團8連戰士、副班長、班長、排長,團報導組報導員。
1972年在武漢大學外語系英文專業學習,1975年畢業,在民航北京管理局(首都機場)宣傳處工作。
1979年任空軍政治部聯絡部1處幹事。
1984年底任中國作協理事。
1986年任空軍政治部文化部文藝創作室副團職創作員。
1986年5月-1987年為美國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
1987年回國後立3等功,任正團職創作員。
1988年8月任中央軍委辦公廳政治部副師職幹事。
1990年8月任總參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政委、黨委書記。
1993年1月任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
1997年任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主任。
2002年1月任成都軍區空軍政委。
2003年12月任空軍副政委兼紀委書記。
2009年12月任國防大學政委。
在中共十七大大上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
1988年8月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1993年晉升為空軍大校軍銜。1996年6月晉升為空軍少將軍銜。2003年晉升為空軍中將軍銜。
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在中國軍界,國防大學有“中國軍隊將官搖籃”之稱,日前,劉亞洲中將接替已調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的原政委、海軍中將童世平,出任國防大學政委、黨委書記,官居大軍區正職。 劉亞洲在海內外頗受矚目。本世紀初,劉亞洲有關中國文化傳統、軍事謀略的一些觀點、演講稿廣為流傳於網路,掀起網路論戰的滔天大浪。
“與其他同志相比,我只是有點鋒芒而已。”劉亞洲如此說。
劉亞洲在空軍副政委任上已近5年,此次“他的任職,反映了中國軍隊對戰略家的重視,這是一支軍隊戰略文化興盛的標誌。”海外媒體這樣評論說。
“筆桿子”出身
在和平年代,身為軍人的劉亞洲橫空出世,靠的不是槍桿子,而是筆桿子。
劉雖官居高位,卻厭惡文山會海,不喜迎來送往,平生最好兩件事:深入部隊和研究軍事戰略
他在《金門戰役檢討》一書中談及金門戰役失利,以“勝利有一百個父親,失敗是一個孤兒”來比喻這場戰役以其慘敗而始終無人“認領”責任;“沒有哪個內部材料和軍事教科書上有這樣生動豐富的語言”,一位軍內人士表示。
而在20年前,劉亞洲便以獨樹一幟的戰爭報告文學聞名,其作品不僅成為當代文學史上的名篇,有些還作為軍校演兵習武的教材。
當年他在成都空軍和北京空軍任職的時候,下基層演講或在軍隊一些高級幹部培訓中講課,常常論古談今,一說就幾個小時。有關人士告訴筆者,劉治學著述嚴謹,記憶力超強,大段的中外名著能背誦如流。他的英語水平可以拿起外文報刊直接閱讀。
文集風波
經歷“劉亞洲文集風波”的一位當事人告訴筆者,當時空軍搞軍事學術研究的人士,專門收集劉亞洲多年來的數次內部演講錄音整理成稿,編輯成一套三冊的《劉亞洲戰略文集》,每冊多則三四篇,少則一兩篇。
最初印刷發行的本意是在軍內高層傳看,只是內部資料,從未公開發行,也沒有正式書號。
文集第一次印刷發放後,劉亞洲獨特的軍事戰略思想在高層將領中很受歡迎。在沒有任何硬性指標要求下,空軍系統高級幹部幾乎人手一冊,最後竟至供不應求,只能再版。有基層軍官也設法從上面搞到一套文集,爭相傳看。
因為需求很旺,第二次印刷增訂本時,編者特意收集了劉亞洲之前的一些軍事論著文章,以期軍內研究人士學術爭鳴。但劉亞洲的這些演講和理論文章很快引起外界的注意,大量文章被人散布到網際網路的各大論壇,個人部落格爭相引用。
劉亞洲以“第五次中東戰爭”為素材,寫下報告文學《惡魔導演的戰爭》,他以新穎的題材、犀利的筆觸、尖銳的思想,在中國文學界引起很大轟動,甚至引發了一場風波。那段時間裡,劉亞洲所寫的一系列以國際軍事鬥爭為背景的報告文學,如《那就是馬爾維納斯》、《攻擊、攻擊、再攻擊》等等,都以全球新軍事變革為背景,為剛剛走上改革之路的中國軍隊開啟了一扇通向世界的視窗,大都成為了軍事院校的教材。
有人把劉亞洲的一些觀點歸納為“軍人戰爭選擇論”,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更有人讀了劉亞洲戰略文集中的《大國策》,立馬“嗅出”劉亞洲有“親美”傾向,舉出的理由是他早年與夫人在美國留學居住了數年。在網上恣意評判劉亞洲一時成為很多人的快事。
大膽諫言
劉亞洲言說的範圍還不止於軍事。
“腐敗成了中國最大的經濟損失,最大的社會貪污,最大的政治挑戰。”他說,“中國的希望在黨內,黨內的希望在中央,中央的希望在上層。”
對官場久剎不止的公款吃喝之風,他曾冷言嘲諷:“有人說打台灣不要用什麼新式武器,派幾個公務員上島去,吃喝兩三年,絕對把它吃光了。”
上世紀80年代仗打完後,很多部隊卻在前線駐地鄉鎮賣起了膠鞋、汽油、棉被、衣服甚至勳章,做起了生意,時間長達半年。當時隨總政採訪團下去的劉亞洲見此,在半路給當時的軍方領導人楊尚昆寫了一封信,諫言:“前線部隊再這樣搞下去,不得了,要出大毛病。”劉亞洲當時只不過是一個營級軍官,他的信震動中南海。楊尚昆批示:“前線部隊,停賣軍用品,儘早撤回原駐地。”
劉亞洲一路走來,數度敢言敢行卻安然無恙,令外界猜不透。
紅色傳承
劉亞洲的父親劉建德是個1939年參加革命的老八路,曾官至蘭州軍區後勤部副政委,戰功卓著。劉亞洲自小隨父母輾轉浙江、山西、陝西等地。
劉建德後來把劉亞洲送往他的老部隊63師187團“英雄八連”鍛鍊。“英雄八連”是由國防部命名的連隊,曾在淮海戰役中狙擊邱清泉兵團,戰後全連僅剩6人。劉建德曾任營教導員,對該連極有感情。1968年,劉亞洲經蘭州軍區特批入伍,不久轉乾。從此,劉亞洲開始了軍旅生涯。
作為“紅色後代”,劉亞洲對父輩極具感情。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劉建德生命力頑強,與劉建德一個村一起出來當兵的5個農民,都在孟良崮戰役中戰死,“只有爸爸一個人堅強地活著。1970年爸爸視察六盤山陣地時汽車翻進山溝,不過把眼睛戳傷,大難不死。爸爸從未生過病。自1995年在美國犯過一回心臟病後,也一直風平浪靜。”
2000年12月13日,劉建德病逝,當時還在北空工作的劉亞洲如五雷轟頂,在接連7篇的《喪父日記》中不停地剖析、自責,記述了那段異常悲痛的心情。
劉亞洲將父親比作高山,而將自己比作塵土。稱父母有泡澡的習慣,但他們為節約,從來是兩人共享一盆水,“媽媽先泡,不打肥皂,而後爸爸再泡。”
劉建德的勤儉克己,與劉亞洲的岳父李先念極像。劉亞洲的夫人李小林說,改革開放之後,父親李先念有一次在飯桌上對孩子們嚴厲地說:“你們誰要經商,打斷你們的腿!”因此,李家的孩子沒有一個人從事商業活動。
傳統文化的基因牢牢在劉的身上打下烙印。北空機關一位人士稱,劉亞洲從1993年到北空任政治部副主任以來,從沒有以個人的名義用公款請過一次客。這種堅持到了一個固執的程度:甚至連空軍司令員、政委到成都空軍檢查工作,他都不宴請。
這種“堅持”的原因,或者可以用劉亞洲在《大國策》中的話來表述:“我們不能選擇是否有個聰明的頭腦,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有一個較好的心腸,較好的心腸指什麼?一個人的道德品質。一個人的道德高低也許不重要,一個民族的道德高低就重要了。一個官員的道德高低也許不重要,一個執政集團的道德高低就很重要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