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李小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李小林,女,漢族,1953年10月生,湖北紅安人197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2月參加工作,碩士研究生。是中國前國家主席李先念的女兒。

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黨組書記,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小林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3年10月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
  • 主要成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
人物履歷,擔任職務,人物軼事,民間外交,會見日本訪客,成長經歷,婚姻家庭,人物評價,

人物履歷

1969年——1972年,總參謀部第23測繪大隊戰士;
李小林李小林
1972年——1975年,在武漢大學外語系學習;
1975年——1982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工作部幹部;
1982年——1983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3年——1990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幹部、副處長、處長;
1990年——1992年,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一秘書;
1992年——1992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處長;
1992年——1996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美大部副主任、主任;
1996年——2002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黨組成員;
2002年——2007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黨組副書記;
2007年——2011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黨組書記;
2011年——2013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黨組書記;
2013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黨組書記,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黨的十九大代表

擔任職務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第十屆全國理事會會長,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人物軼事

民間外交

1975年從武漢大學畢業的李小林跨進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大門,一乾就是33年。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她從翻譯工作踏實地做起,如今已是全國友協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的她仍然不辭辛苦,穿梭於五洲四海,為國交友,為我國的改革開放架橋鋪路。
李小林李小林
近十幾年來,無論是從非典到汶川大地震,都可以在美國國會、大學、智庫及主流社會的許多場合,看到李小林帶著人民友好代表團直接與美國各界溝通交流的身影。在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之後,李小林率領的對外友協代表團先於其他中國人訪問華盛頓,出席在那裡召開的一次會議,並頻繁地拜訪各界政要,帶去了中國人民對美國人民的同情與問候。非典橫行我國許多省市期間,世界各地一度引起恐慌,許多國家和地區拒絕中國人到訪。李小林又第一個率團訪美,出席全球健康衛生理事會年會,她據理力爭,爭取到了會議主辦者的支持,在會議期間專設了中國非典情況報告會,她實事求是的演講博得了與會者的廣泛同情和理解,得到了美國主流社會的極大支持。“5·12”汶川大地震時,李小林正在大洋洲訪問,第一時間得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立即致電全國友協陳昊蘇會長,商討成立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積極配合中央抗震救災工作的開展。在我駐外使領館領導下,在完成繁重的公務活動的同時,她主動地向巴布亞紐幾內亞、萬那杜、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政要和官員介紹汶川地震情況及中國政府開展救援的進展。5月20日,李小林出席了萬那杜華僑華人社團在維拉港汶川地震舉行的賑災募捐活動。總統馬塔斯凱萊夫婦、各國駐瓦使節及華僑華人200餘人參加。李小林表示了衷心感謝,表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戰勝災害的決心。現場氣氛熱烈,當晚共募集捐款340萬瓦圖。
大洋洲出訪歸國沒幾天,2008年6月2日,李小林率領她倡議的第四批中國人民實話實說代表團訪問美國,這是華盛頓接待的中國遭遇特大地震後的第一個高級別代表團。代表團內有兩名來自汶川地震重災區北川中學的高二女生和三名北京民營企業家。代表團訪美的短短6天時間內,先後拜訪了36位美國國會參眾議員,還拜訪了美國前總統卡特。通過頻繁的對話活動,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贏得了國會議員們的尊重,許多議員表示,中國人民在地震中表現出的巨大勇氣和力量令人欽佩。美國將繼續為地震災區提供可能的幫助。從中國政府和人民的抗震行動中可以相信北京奧運會一定會成功,美國政府和人民支持北京奧運會。
李小林長期主管美加和南太、大洋洲地區的民間外交工作。這些年來,她在全球結交了許多國家領導人、政要,並建立了密切的友好關係;她幫助許多企業排憂解難在華投資,同時也為我國企業走向世界牽線搭橋;她不斷擴大、豐富友好城市的活動內容;她在全球非政府組織機構(NGO)舉行的反邪教、婦女、環保等各種會議上都爭取話語權,為國家主體外交擴大了陣地;她努力為兩岸和平統一服務,不管訪問到哪裡,只要遇到台灣同胞或台胞組織,她都會強調兩岸中國人要團結一致,要統一。

會見日本訪客

2014年5月5日,李小林,會見正在北京訪問的日中友好議員聯盟代表團,表示希望日本的執政黨包括安倍首相,能夠從中日關係大局出發,來修復中日關係。

成長經歷

爸爸的教育:小事裝糊塗,大事嚴要求
李小林是李先念和林佳楣最小的女兒,也是“最不聽話的孩子”,喜歡自由,不願意被人管。好在爸爸對女孩子是寬容的,只對家裡惟一的兒子要求嚴格。李小林說,這是在戰爭年代形成的觀念。當年紅四方面軍走到甘肅省馬步芳匪徒的地盤上,好多女戰士被捕,李先念最痛苦的是他們不能保護這些女戰士。他認為女孩子是需要被照顧的,男孩子則需要堅強,能承受各種各樣的壓力。
李小林李小林
在李小林的印象中,媽媽對自己管得很嚴,比如放學後必須馬上回家,不能在路上停留;到點吃飯,到點睡覺,不準隨意串門等等,而爸爸則寬鬆得多。那時候,媽媽每個月一發工資就要給孩子們每人2元零花錢,他們可以去買零食和自己喜歡的小東西。爸爸當時是國家財政部部長,按說應該對金錢很了解,可是因為他從來不上街買東西,所以對人民幣的面值總是弄不大清楚,有時候媽媽給孩子們錢的時候,爸爸趁媽媽不注意會抽出一張5元或者10元的鈔票給他們,這“意外小財”會讓大家歡天喜地,所以孩子們最喜歡媽媽發零花錢時爸爸在旁邊了。有時候讓媽媽發現了,爸爸就說錢都花花綠綠的,他沒看清楚。
今天講起這些,李小林依然很興奮。她說,長大以後她才知道爸爸並不是真的弄不清楚,而是存心要多給他們零花錢。
爸爸雖然是軍人出身,可從來不打孩子,這一點,媽媽到今天還在念叨。在李小林的記憶中,只有一次挨“打”的經歷,爸爸還為此道了一輩子歉。
那是她八九歲的時候,有位醫生到家裡來給爸爸看病,媽媽說要留她吃飯。李小林一聽就拉著人家不讓走,爸爸以為她在胡攪蠻纏,沒問情況,就很輕地在她頭上拍了一巴掌,李小林立刻大叫大鬧哭個沒完。後來,爸爸了解到真實情況,知道打錯了,以後每到小女兒過生日,只要他在家,就會把自己的兩個煎雞蛋都給她吃,說是為那次“錯打”賠禮道歉,哪怕女兒已經30歲、40歲……這無數個煎雞蛋,李小林一直吃到爸爸過世。
在李小林人生的所有重大事情上,爸爸都是支持她的,比如擇業和擇偶,但並非盲目溺愛。從小她就興趣廣泛,一會兒學畫畫,一會兒學跳舞。15歲住了一回院,就動了當護士的心思,兩年後又喜歡上了外語,上了武漢大學外語系英文專業……對女兒的選擇,爸爸只說了一句話:“不管你乾什麼,能堅持就好,千萬別學小貓釣魚,最後什麼事也幹不成。”李小林大學畢業後進了對外友協,做與外語有關的工作,從此再沒變過。知道她戀愛了,爸爸就叮囑她:“你們可以好,但結婚登記之前絕不可以在外面亂來!”又說:“結婚以後你必須要負責任,結婚我支持,離婚我反對。”李小林當了媽媽以後,把兒子帶到3歲就扔給了家人,自己天天在外面忙工作。對這事,爸爸也一直有意見,直到最後還在批評女兒:“生了孩子你又不好好管,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堅持自己認為對的,從不委曲求全
李小林給人的印象自始至終都是不虛偽,率性、率真、快人快語。她毫不掩飾自己的天性,也不避諱講自己人生之路的順暢,這是與老一輩人大不相同的地方。李小林說:“我最像爸爸的一點是我這個人心地比較善良,對人比較好,熱情;不像他的是,我爸爸非常崇高,從不計較個人恩怨,不利於黨和國家的事情他絕對不會說也不會做,很多時候都委曲求全。我做不到這么崇高,況且我不在他的位置上,再加上社會在進步,我不需要有那么多顧忌,可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左起:李先念、李小林、林佳楣左起:李先念、李小林、林佳楣
剛去美國讀書的時候,李小林英文不是太好,她上的是研究生班,每個研究生都有一位輔導教師幫助選課。選課是有訣竅的,導師傾向於台灣,對大陸的學生不太友好,選課很不平衡,一個學期要么只有兩門課,非常閒,要么就是四五門,很緊張。有一些中國學生遇到這樣的事也就忍了,但李小林不管三七二十一,衝到導師那裡一通喊:“你這種選課方法不對,我怎么可能把功課學好?還有,出示三門課的聽課證才能買半價月票,不到三門就是全票,你造成我多少困難!你這樣是不負責任的!”經過一番鬥爭,這種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
李小林做民間友好工作30年,敢講真話的性格一直沒變。“非典”期間,她帶團去紐西蘭訪問。那時候中國方面還沒有公開國內的發病情況,到了那裡,他們遭到了冷遇。國內有人認為對方一定是有政治陰謀的,要求他們立刻回國,李小林卻堅持完成了訪問任務。回來後,她立即向有關部門反映: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上升到意識形態,紐西蘭對我們的冷淡是一種自我保護,是擔心傳染“非典”,而我們應該做的是檢討我們的報導是不是有誤。我們認為應該把“非典”的實際情況報導出去。“非典”風波過後,她再訪紐西蘭,受到了紐西蘭朋友的熱情接待。
美國前總統老布希非常喜歡李小林,說起箇中原因,她認為:“就是因為我敢說‘NO’!”
有一次,老布希到上海訪問,李小林是中方接待的主要負責人。當時正是“9·11”之後,中方制訂了非常嚴格的時間表。一天中午,得知老布希擅自改動時間,要提前半小時出發,她立刻急了,告訴老布希的警衛:“你們不能走,必須按照中方的計畫行事!”對方回答:“那不行,我們總統已經講過了。”李小林說:“誰講也沒用!”儘管老布希夫婦已坐在汽車裡,李小林仍堅持要他們等待3分鐘,直到中方警衛完全到位後才允許發車。事後老布希非但沒生氣,反而開玩笑地說:“你比以色列的總理還要強硬。”李小林回答:“我是為你好才不讓你走。以後再改時間請一定提前通知我,這不是在美國,不能說改就改。”從此,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後來他們一起坐飛機到海南島,李小林直截了當地跟他講自己不喜歡反恐以後美國搞的安全措施,在簽證上設定 諸多障礙,嚴重影響中美雙方的正常交往。李小林說:“也許他們不能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但至少我們能在民間呼籲,把我們的聲音發出來了。”
丈夫的優點:很寬容、很理解、很支持
李小林說自己是個從不讓生活有缺憾的人:“回顧我的人生,就認準一點,除非我不想做了,否則我絕不願意給自己留有遺憾,我會千方百計把問題解決了,變不愉快為愉快。”她的人生的確少有遺憾:事業是自己喜歡和熱衷的;兒子在上海復旦大學讀書;丈夫劉亞洲是著名軍旅作家,是中共中央委員、國防大學政委,上將軍銜。
李先念與家人合影李先念與家人合影
問起她結婚多少年了,李小林愣了一下,似乎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她皺起眉來說:“我想想……好像是……”她笑起來,“我都忘記了,太多年了。結婚的時候我26歲,他27歲,現在我都52了。我算算。”她順手拿起筆來在紙上加加減減,推翻了好幾個結果後才肯定地點頭說:“對,是1979年3月3日,雖然我們不過結婚紀念日,但我還是記著這個日子的。”
認識劉亞洲的時候她才18歲,他們是大學同班同學。雖然她的父親身居高位,可是找男朋友的標準卻很低:“一是年齡要比我大,對我好;二是人聰明有事業心;三是不抽菸不喝酒。從外表看,劉亞洲絕對談不上英俊,但他的才華絕對是出類拔萃的,人也極富個性,對我很好。”
劉亞洲追女朋友,表現出的是一個“文學青年”的浪漫。他是在部隊提乾後被推薦上大學的,每個月有50元錢的津貼。武漢的夏天非常熱,他會每天買冰棍送到李小林的宿舍。“我們宿舍好幾個人,他不能只買給我一個人,所以一買就是一屋子人,每天下午4點鐘準時送來。”這樣的小事太多了,李小林很享受被一個才華出眾的小伙子如此照顧。
當時,劉亞洲還沒有發表什麼作品,約會的時候他吐露了一個秘密:要寫一部書,並在扉頁寫上自己的名字,送給她。一年後,長篇小說《陳勝》出版,他用稿酬買了輛鳳凰牌腳踏車,和書一起送給了李小林。可是,李小林給他的回信卻是:“腳踏車不錯,很好騎。可書不能讀10頁以上。出版一本書和出版一本好書是有極大區別的……”劉亞洲很失望,但也因此激發了鬥志,兩人的感情隨即升級。
結婚以後,兩個人的工作都非常忙。李小林說,她剛從埃及回來,沒幾天丈夫也要出差,等他回來的時候,自己又該到美國去了。問起他們的夫妻相處之道,李小林說,他們不像大多數夫妻那樣夫唱婦隨,而是兩個完全獨立的人。“他喜歡寫作,我喜歡旅遊;他喜歡吃麵,我喜歡吃米;他喜歡上山,我喜歡大海。很多東西不一樣。”李小林從來不是那種有事情要找人商量的人,“定了還商量什麼呀,我只需要告訴他我的決定就行。換句話說,我希望你來支持和理解我的觀點,而不是我放棄自己的立場去支持你。也許是專制,但我認準的東西很難改,他不理解也得理解。”兒子說她自私,為別人付出很難,為自己可以付出一切,李小林對此不以為然:“中國女性太善於忍讓。我跟我丈夫說,我讓可以,但我不幸福,我不讓就很幸福,你看我怎么選擇?我丈夫就說,你覺得怎么幸福就怎么選擇吧。”
第一排左一:劉亞洲,第二排右三:李小林第一排左一:劉亞洲,第二排右三:李小林
聽到這些話並不讓人感到意外,誰讓劉亞洲娶了這樣的女人呢?但一說完她就自嘲地搖頭:“我要是個男人一定不喜歡我這種女人。他也是成功男人,當然喜歡一個聽他話崇拜他的人,我並不適合他,可是有什麼辦法呢?他已經娶了我了,就只好認了。”說完哈哈大笑。
這個自信的女人,這個不記得自己哪一年結婚的女人,實際上無時不在享受著她的愛情,享受著丈夫的寵愛。“我丈夫最大的好處就是很寬容、很理解、很支持。我提出的所有要求,所有的——”她加重語氣強調著這三個字,“他永遠都說行,甚至有很多非常無理的要求他都接受了。大概他知道反對也沒用。”
李小林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話:人生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追求,20歲至30歲追求知識;30歲至40歲追求價值;40歲至50歲追求業績;50歲至60 歲追求健康;60歲之後追求穩定。她說,自己對家庭所欠太多,“也許到晚年我們才能坐下來享受一下二人世界和天倫之樂吧!”

婚姻家庭

李小林與劉亞洲於1979年3月3日結婚,婚後育有一子。
家屬姓名職務
父親
李先念
中國前國家主席
母親
林佳楣
原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丈夫
劉亞洲
國防大學原政委

人物評價

李小林的積極工作贏得廣泛的支持和好評,海外華文報紙稱她為“中國民間外交女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