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中藥)

石斑魚(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石斑魚,中藥名。為鮨科動物鮭點石斑魚Epinephelus fario(Thunberg)、青石斑魚Epinephelus awoara(Temminck et Schlegel)等的肉。鮭點石斑魚分布於我國東海南部和南海,青石斑魚我國東海南部和南海。具有養血安神之功效。用於血虛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神志不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石斑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魚綱
  • :鱸形目
  • :鮨科
  • :石斑魚屬
  • :鮭點石斑魚、青石斑魚
  • 採集時間:常年
  • 用量:內服:燉食,50-150g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入藥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溫。

功效

養血安神。

主治

用於血虛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神志不安。

相關配伍

婦女產後體虛:石斑魚肉50-150g,花旗參適量加水慢火燉熟,喝湯食魚,每日1次。(《廣西海洋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燉食,50-150g。

採集加工

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內臟,洗淨,鮮用。

形態特性

1、鮭點石斑魚又名:大斑、過魚、紅鱠、金鱠、朱鱠、鱠仔魚。體長橢圓形,側扁,一般體長12~24cm。頭稍長,眼中等大,上側位,近前端。口中等大,稍傾斜。兩頜牙細尖,呈不規則條行,前端各具1對小圓錐牙。犁骨與齶骨牙細小呈窄齒帶。前鰓蓋骨邊緣具細鋸齒。鰓蓋骨具扁平棘2~3個,鰓耙9+14。體被細櫛鱗,側線與體背平行。側線鱗(有孔)49(15/29)。背鰭Ⅺ~16,起點在胸鰭上方,連續,無缺刻。臀鰭Ⅲ~8,與背鰭鰭條部相對。胸鰭16,較大,邊緣圓形。腹鰭I~5,胸位,尾鰭圓形。體淺褐色,頭部和體側均布有橘黃色小斑點。各鰭布滿橘紅色小斑點。背鰭邊緣黃色;鰭棘末部、鰭條中部基底及尾柄上,各有1個褐色斑。胸鰭紅褐色,臀鰭和尾鰭暗褐色,邊緣色較深。
2、青石斑魚又名:青斑、青鮨、臘鱠、土鱠。形態上種相似。背鰭Ⅺ-15,臀鰭Ⅲ-8,胸鰭16,腹鰭I-5,側線鱗90(14/29)。鰓耙8+14。體背部褐色。頭部和體側均散有黃色小斑點。體側並有5條暗褐色橫帶;第1與第2條位於背鰭鰭棘部向下達胸、腹部;第3與第4條位於背鰭鰭條部向下達臀鰭中、基底末;第5條位於尾柄上。腹側淺褐色。各鰭灰褐色帶綠色;背鰭鰭條部邊緣和尾鰭後緣黃色。

生長環境

1、鮭點石斑魚:暖水性近海中下層魚類。常棲息於岩石礁底質的海區,喜吞食魚類和蝦類。夏季產量較多。肉質佳美。我國分布於東海南部和南海。
2、青石斑魚:生態和分布同鮭點石斑魚。

藥理作用

石斑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

相關論述

《中國動物藥志》:“潛陽,養血,安神。主治神志不安,心悸,失眠,健忘,頭暈等症。”

附註

與本品功效相同的同屬動物尚有鑲點石斑魚Epinephelusamblycephalus(Bleeker)、帶點石斑魚Epinephelusmalabaricus(Bloch et Schneider)、指印石斑魚Epinephelusmagachir(Richardson),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