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青海省互助縣白馬寺)

白馬寺(青海省互助縣白馬寺)

白馬寺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湟水北岸。古稱金剛崖寺,藏語稱瑪藏觀,建於11世紀。相傳它的創建與藏傳佛教史稱之為“下路宏傳”的復興佛教活動的首創人喇勤·貢巴饒賽有關。寺內曾供有他的泥塑佛身像。山崖下現有一尊石雕佛像,藏語稱彌勒望河,雕像古樸渾厚,左手托缽,右手做推移狀,佛像寄託了古代勞動人民消除水患的願望。綠蔭全中的白塔與古石雕佛像相映成趣,自成一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馬寺
  • 外文名稱:baimasi
  • 地理位置: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白馬寺村
  • 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
  • 占地面積:4516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00-晚6:00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金剛佛像
簡介,建築,傳說,

簡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紅崖子溝鄉白馬寺村,寺院建在紅崖子溝溝口東側的半崖上,隔湟水河與平安鎮相望,平大公路入境而過。距西寧市25公里,距互助縣威遠鎮50公里。是互助縣旅遊景區中著名的宋代文物旅遊景點。白馬寺始建於東漢(藏傳佛教後弘期),又名金剛崖寺,因山崖有一尊金剛佛像的石雕像而得名,藏語稱“瑪藏觀”,1959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

白馬寺總面積4516平方米,全寺由居於半山崖的經堂、僧舍、石窟、金剛佛像、和大佛塔組成。由於白馬寺歷史悠久,素享盛名。後經清代、民國、文革三次被毀。1980年8月17日該重新得互開放,陸續修建了經堂、僧舍,吸引著很多各地的香客和遊客。主要景觀有大經堂、金剛亭、金剛崖、金剛佛像、湟水河風光等等。
大經堂:三層磚木結構房屋,一層有白馬賓士壁畫,二層有觀音菩薩塑像,三層有喇勤·貢巴饒賽塑像。
金剛亭:位於大經堂左下方,為批檐歇山項。
金剛石雕像:5歲身量,為坐狀,通高3.7米,佛座寬2.35米,雕像古樸渾厚、輪廓粗獷、左手托缽、右手做推移狀。

傳說

白馬寺的來歷傳說較多,明萬曆十二年(1584),第三世達賴去佑寧寺等地途經此地,傳說坐騎死去,遂塑白馬於寺,故名白馬寺者為一種;該寺為安多地區首建的佛寺,類似河南的白馬寺,故名者為一種。該寺佛在山崖下的金剛雕像,背依險峰、面向湟水、目視前方、左手托缽、右手前伸,似推湟水,故稱金剛崖寺。白馬寺又稱覺化寺,取之於西藏佛教後弘鼻祖喇勤·貢巴饒賽於此地“自覺”“化眾”,開啟後弘法道,直到圓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