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馬寺

宿白馬寺

《宿白馬寺》,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唐代白馬寺規模宏偉,香火最盛。安史之亂後,白馬寺遭到巨大破壞,張繼於“安史之亂”後抵洛,夜宿白馬寺,目睹兵燹之殘狀,觸景生情,遂作。作者由景觸情,由眼前白馬寺的殘破情景,聯想到當年白馬駝經的輝煌過去,觸景生情,亂世之中自己羈旅他鄉,濃濃的鄉愁又撲面而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宿白馬寺》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卷二四二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張繼
詩詞正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宿白馬寺
白馬馱經事已空,
斷碑殘剎見遺蹤。
蕭蕭茅屋秋風起,
一夜雨聲羈思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白馬寺:位於今洛陽城東十二公里處。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年),是我國最早的一座官辦佛寺。
白馬馱經:傳說漢明帝遺使去天竺(今印度)求佛法,有天竺僧攝摩騰竺法蘭至洛陽,同時有白馬馱經而來,故所建佛寺名白馬寺,白馬馱經即指此事。典出南北朝《漢法本內傳》與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四:“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三里御道南。帝夢金神,長丈六,項背日月光明。金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經像焉。時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為名。”
③ 剎(chà):佛寺。
④ 蕭蕭:風聲。
⑤ 羈思:即羈旅之思。在外做客思念故鄉的心情。

白話譯文

漢代白馬馱經的事早已過去,只剩下斷碑和殘破的古廟留下遺蹟。這茅草房上吹起了蕭瑟的秋風,一夜的浙瀝秋雨給人帶來了多少別思離情。

寫作背景

在張繼考中進士後的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發生的“安史之亂”,當年十二月,叛軍攻陷洛陽。安祿山在派兵西進的同時,於公元756年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東都洛陽遭到嚴重破壞,白馬寺也未能倖免。《舊唐書》曾載:“回紇至東京,以賊平,恣行殘忍,士女懼之,皆登聖善寺及白馬寺二閣以避之。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經過這次浩劫,當詩人張繼在一個秋雨之夜投宿其寺,在感慨萬千中,便寫下了這首《宿白馬寺》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先寫入白馬寺時所見所感。作者從眼前的斷碑殘剎想起白馬馱經的往昔盛事,一“空”一“見”的鮮明對比,極為準確地傳達出他當時的感傷情緒,從中透露出濃郁的時代氣息。接著,抒寫宿白馬寺的感受。破舊的茅屋,蕭蕭的秋風,沙沙的雨聲。觸發起作者思鄉念親的愁情;在這環境的演染與襯托下,“濃”字就顯得極為自然而突出。至此,傷時之恨,身世之感、羈旅之愁在詩中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因而使此詩成為繼 《 楓橋夜泊 》 後的又一寫愁名篇。對比《宿白馬寺》和《楓橋夜泊》兩首詩,可以發現兩者有共同之處:兩者寫的都是秋天,前者為“秋風起”,後者為“霜滿天”;兩者均寫到夜晚,前者為“一夜雨聲”,後者為“江楓漁火”;兩者都寫到愁苦,前者為“羈思濃”,後者為“對愁眠”。
白馬馱經白馬馱經

名家點評

曹濟平:“本詩起兩句描寫白馬寺經安史之亂後碑碣斷裂、殿堂倒塌的破敗景象,後兩旬寫秋風秋雨中夜宿寺中的羈旅思鄉之情。詩體清新,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張繼雕像張繼雕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