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病

按疼痛持續時間和性質,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於三個月)、通常發生於傷害性刺激之後的疼痛,通常由原發疾病引起,隨著原發病的治癒,疼痛也隨之消失。臨床上把具有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稱為“疼痛性疾病”,簡稱“疼痛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疼痛病
  • 領域:醫學
  • 發病原因:神經系統損傷
  • 治療:疼痛診療專科
疾病簡介,發病原因,發病機制,疾病危害,疾病分類,診斷鑑別,疾病治療,社會問題,

疾病簡介

按疼痛持續時間和性質,疼痛可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於三個月)、通常發生於傷害性刺激之後的疼痛,通常由原發疾病引起,隨著原發病的治癒,疼痛也隨之消失,如帶狀皰疹引起的疼痛,一旦皰疹消失,疼痛也隨之緩解。而急性疼痛如果在初始階段未得到完全控制,可能會發展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常在原發疾病治癒後,疼痛仍持續存在,並呈進行性加重趨勢,可在沒有任何確切病因或組織損傷的情況下持續存在,此時機體的病理-生理變化與原發疾病完全不同,如部分帶狀皰疹病人,皰疹雖已消失,但疼痛仍遷延數年甚至終生。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狀,慢性疼痛是疾病。臨床上把具有以“疼痛”為主要症狀的疾病稱為“疼痛性疾病”,簡稱“疼痛病”。

發病原因

近年來的神經生物學研究已經表明,長期存在的疼痛刺激可直接損傷神經系統,形成慢性神經源性疼痛,這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

近年來的神經生物學研究表明,長期存在的疼痛刺激可直接損傷神經系統,形成慢性神經源性疼痛,這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神經源性痛的發病機制包括外周機制和中樞機制。外周機制包括損傷的外周傳人纖維異位放電,神經元的互動混傳現象,交感神經對損傷的感覺神經元的興奮作用和損傷局部形成神經瘤。中樞機制包括Na+通道上調,甲基門冬氨酸受體上調,Ca++大量進入細胞,激活NO合成等產生過氧化物,促進神經細胞凋亡,加重神經損傷(蛋白激酶C依賴性)。長期存在的疼痛刺激可促使神經細胞興奮性提高,脊髓背角神經元的敏化、脊髓抑制性中間神經元功能下降,以及傳入脊髓的纖維發芽和腦中樞的敏化

疾病危害

疼痛是人體患病的重要信號,它提醒人們應及時去醫院看病,這是疼痛對人體有利的一面。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疼痛對人體會帶來的嚴重的危害,甚至引起災難性後果。輕微的疼痛可使患者精神痛苦,影響飲食起居,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嚴重的疼痛將引起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免疫力低下而誘發各種併發症,甚至引致痛性殘疾或影響到病人的生命。

疾病分類

典型的疼痛性疾病有截肢後的幻肢痛和殘端神經痛、外傷後損傷性神經病理性疼痛截癱後神經痛、卒中後神經痛、中樞性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帶狀泡症病毒後遺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偏頭痛、肌緊張性頭痛頸源性頭痛痛經椎間盤源性疼痛、慢性腰背痛等等。這些疼痛性疾病在臨床各科的教科書中早已分別作為疾病被描述。只是目前仍被部分醫生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疾病的臨床症狀,病好了疼痛也就沒有了”,沒有給與應有的重視。

診斷鑑別

如何判斷疼痛是疾病而不是其他疾病帶來的症狀?
我國疼痛醫學的開創者、國際知名疼痛學家韓濟生院士指出,症狀與疾病的區別是相對的,當一種慢性臨床症狀長期嚴重地威脅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甚至導致患者自殺,就應該確認為疾病。例如,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除了疼痛,並無其它表現,多數患者痛不欲生,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明顯下降,因此,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應該是一種典型的疼痛性疾病。此病僅有疼痛,疼痛消除了,病就痊癒了。再比如,帶狀皰疹神經痛也是疼痛性疾病,該病是急性帶狀皰疹結束後的病毒損傷性神經痛,疼痛劇烈而頑固,有的患者持續達數十年,患者自殺事件時有發生。

疾病治療

韓濟生院士介紹,隨著醫學的進步,疼痛的研究與治療已進入了專業化發展階段。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許多慢性疼痛本身就是病,而不僅僅是一種症狀。疼痛常與其他疾病並存,也可單獨出現,疼痛問題需要以專業的態度去對待,以專業的手段去管理。過去的那種由不同臨床專科零敲碎打、單純被動應付式的疼痛治療模式,已遠不能適應臨床的需求。在此背景下誕生了一個新型學科-疼痛診療專科,並取得了迅速發展。
疼痛診療專科在現代疼痛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疼痛性疾病及臨床醫學中遇到的疑難疼痛問題,進行全新模式的綜合分析判斷及治療。使很多難以控制的疼痛性疾病得到完善治療。使頑痛病人不再處於“輕痛科科看,重痛哪科都不管”的尷尬局面。
疼痛專科的特點是:麻醉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腫瘤科、心理醫師、神經生物學工作者等等多學科協同努力,快速而徹底地消除疼痛,提高生活質量。
對頭面部疼痛、頸椎病、肩周炎椎間盤病變、腰背部及下肢疼痛等常見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採用神經阻滯、神經刺激、藥物等綜合療法, 可有效地改善疼痛局部的血液循環障礙,清除炎性代謝產物,打斷疼痛的惡性循環,從而達到“標本兼治”之鎮痛效果。
帶狀皰疹及其後遺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幻肢痛、燒灼樣痛等難治性神經元性疼痛,套用特異性神經阻滯技術及神經變頻(熱)電調製刺激等方法,通過阻斷痛覺傳導通路、改善神經營養狀態,調整神經傳導功能,取得了滿意的疼痛治療效果。
癌性疼痛,結合患者身體狀況及疼痛部位,套用國外最新癌痛控制方法,高度選擇性阻斷或毀損傳導疼痛的神經,一次治療多可取得較為完善的中、長期鎮痛效果。該法治療癌性疼痛的優點是,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傳統癌痛治療中的常見副作用,對緩解患者由癌痛引起的恐懼、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增進食慾,改善睡眠,提高其生質量,起到了積極的效果。
另外,套用疼痛治療的獨特手段,對某些非疼痛性疾病如慢性鼻炎突發性耳聾視網膜病變、失眠、頑固性呃逆痛經慢性疲勞綜合徵等進行輔助治療,也可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

社會問題

疼痛往往不單獨出現,它常常伴隨有自主神經功能的紊亂,如精神抑鬱等,這給患者及其家庭其他成員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面影響。當疼痛變成患者持久的“伴侶”時,則常常使得他們感到無助,感到失去了生活意義。慢性疼痛還造成社會問題,使患者的家庭解體、離婚率增加,他們排斥與親友的交往,甚至自殺或危及社會。
據統計,美國一年大小手術約2千3百萬人次,其中僅四分之一的病人其病痛獲得痊癒,有二分之一的病人其疾患轉為慢性痛,而喪失了約5千萬的工作天,導致5千萬美金的損失,因此疼痛所衍生的醫療、健康、家庭、保險、教育、經濟、社會等等問題甚巨。在美國共存在3000~4000萬疼痛患者,其病假賠償和法律訴訟費用,每年就高達數十億美元。而我國人口約是美國的4倍,由此可大約推算出患者人數應在1億~1億6千萬之間。在現實生活中,因長期遭受慢性疼痛折磨導致百病叢生,甚至輕生的患者屢見不鮮。
全世界每天約550萬人忍受癌痛的折磨。據統計,大約30%的成年人患有慢性疼痛。每3個門診就診病人中,就有兩個是伴有各種疼痛病症或症狀的病人,我國至少有一億以上的疼痛患者,多數疼痛患者均經過不止一個專科的診斷或治療。2002年7月完成的我國六城市慢性疼痛調查結果發現,在短短一個月內,6個城市中到醫院就診的慢性疼痛患者多達13.6萬人。從當今世界範圍來看,疼痛已經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是造成人類降低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中青年勞動者每年因疼痛導致勞動時間損失和工作效率下降的直接經濟損失是612億美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