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生物化學(201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圖書)

《生物化學》是由周海夢李森陳清西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生命科學類專業生物化學課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相關專業教師、科技工作者以及對生物化學感興趣的讀者參考。

該教材內容涵蓋生物化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並重點闡述具有核心地位與廣泛套用價值的知識點。

基本介紹

  • 書名:生物化學
  • 作者:周海夢、李森、陳清西
  • ISBN:978-7-04-034489-9
  • 類別:“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 頁數:512頁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3月20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面字數:920千字
成書過程,內容簡介,教材目錄,教學資源,教材特色,作者簡介,

成書過程

該教材由清華大學周海夢、北京師範大學李森和廈門大學陳清西主編,多位具有一線教學經驗的大學教師參與編寫。參加編寫人員均為相關領域從事科研與教學的專家。教材編寫人員的具體分工是:緒論、第1~4章、25章由北京師範大學李森編寫,第5章由清華大學周海夢、陳哲編寫,第6章由清華大學魏香編寫,第7~9章由華僑大學羅偉編寫,第10~11章由廈門大學王洪睿編寫,第12、28章由四川大學蔣彥編寫,第13~15章由湖北師範大學潘繼承編寫,第16~18章由華東理工大學楊弋編寫,第19~26章由南方醫科大學周宏偉編寫,第20~21章、27章由貴州民族大學湯洪敏編寫,第22章24章由廈門大學陳清西編寫,第29章由蔣彥、牟航編寫。
高等教育岀版社的王莉編輯在該教材編寫、插圖繪製、書稿審閱等工作中提供了策劃與多方面的支持,高等教育岀版社各位同志在該教材編寫與出版過程中的支持與幫助。該教材插圖主要由吳學強繪製,封面的蛋白質結構圖由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提供。
2017年3月20日,《生物化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內容簡介

該教材共分29章,其中第1章至第12章內容是蛋白質、糖類、脂質、核酸等生物分子的結構、性質與功能,其中重點介紹生物分子結構的內在規律,生物分子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生物分子的研究方法;第13章至第25章內容是新陳代謝,重點介紹四大類生物分子的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途徑、彼此之間的聯繫與調控機制;第26章至第29章內容是遺傳信息,重點介紹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過程及其調控機制。同時,還為每一章提供了該章節核心內容的總結性概括,並附有文獻導讀、參考書、思考題與答案等大量輔助學習用材料。

教材目錄

前輔文
0 緒論
0.1 生物化學的定義與主要研究內容
0.1.1 生物分子的化學組成、結構與功能
0.1.2 新陳代謝與代謝調控
0.1.3 遺傳信息的傳遞與表達
0.2 生物化學的發展簡史
0.3 生物化學基礎知識
0.3.1 組成生物的元素
0.3.2 生物分子的立體結構
0.3.3 生物分子內與分子間的相互作用
1 蛋白質基礎
1.1 蛋白質概述
1.1.1 蛋白質的概念與組成
1.1.2 蛋白質的分類
1.2 胺基酸
1.2.1 胺基酸的結構特徵
1.2.2 胺基酸的分類與側鏈結構
1.2.3 胺基酸的立體結構與物理性質
1.2.4 胺基酸的酸鹼性質
1.2.5 胺基酸的化學反應
1.3 肽
1.3.1 肽鍵
1.3.2 肽的命名與結構
1.3.3 肽的物理和化學性質
1.3.4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與肽的合成
2 蛋白質的結構
2.1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
2.1.1 蛋白質一級結構的概念、特點與意義
2.1.2 由一級結構形成高級結構的空間限制
2.2 蛋白質的二級結構
2.2.1 α 螺旋
2.2.2 β 摺疊
2.2.3 β 轉角、β 凸起與無規捲曲
2.3 二級結構與三級結構之間的層次
2.3.1 超二級結構
2.3.2 結構域
2.4 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2.5 蛋白質的四級結構
2.6 蛋白質高級結構舉例
2.6.1 纖維狀蛋白質
2.6.2 球狀蛋白質
2.6.3 膜蛋白
2.7 蛋白質的摺疊
2.7.1 蛋白質摺疊理論概述
2.7.2 蛋白質摺疊理論的實踐套用
3 蛋白質的功能
3.1 氧結合蛋白的功能
3.1.1 肌紅蛋白的功能
3.1.2 血紅蛋白的功能
3.2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3 細胞膜表面受體的功能
3.4 分子伴侶的功能
4 酶
4.1 酶的概述
4.1.1 酶的概念
4.1.2 酶催化作用的特點
4.1.3 酶的化學本質與組成
4.1.4 酶的命名和分類
4.2 酶的作用機理
4.2.1 酶促反應熱力學與自由能
4.2.2 酶與底物複合物的形成
4.2.3 酶的活性部位
4.2.4 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機制
4.2.5 酶作用機理的實例——胰凝乳蛋白酶
4.3 酶促反應動力學
4.3.1 底物濃度對酶促反應速率的影響
4.3.2 其他影響酶促反應速率的因素
4.4 酶的調節
4.4.1 酶的調節方式
4.4.2 酶的別構調控
4.4.3 酶原的激活
4.4.4 可逆的共價修飾調節
4.5 酶的研究方法
4.5.1 酶活力的測定方法
4.5.2 酶的分離純化
5 蛋白質研究技術
5.1 蛋白質的性質
5.2 蛋白質的分離純化
5.2.1 沉澱法
5.2.2 柱層析法
5.3 蛋白質電泳
5.3.1 非變性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5.3.2 SDS- 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5.3.3 等電聚焦電泳
5.3.4 二維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
5.3.5 毛細管電泳
5.4 蛋白質結構研究方法
5.5 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5.5.1 高通量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
5.5.2 驗證蛋白質相互作用的方法
6 糖類與糖生物學
6.1 糖類概述
6.1.1 糖的概念
6.1.2 糖的分類
6.1.3 糖的生物學作用
6.2 單糖
6.2.1 單糖的結構
6.2.2 葡萄糖的立體結構、構象與功能
6.2.3 重要的單糖與單糖衍生物
6.3 寡糖與多糖
6.3.1 糖苷鍵
6.3.2 寡糖的結構、性質與功能
6.3.3 同多糖的結構、性質與功能
6.3.4 雜多糖的結構、性質與功能
6.4 糖複合物
6.4.1 糖脂和脂多糖
6.4.2 肽聚糖和蛋白聚糖
6.4.3 糖蛋白和寡糖鏈
6.5 糖生物學與糖的研究方法
6.5.1 糖密碼與糖生物學
6.5.2 糖鏈的功能及其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
6.5.3 糖鏈的生物合成與糖的研究方法
7 脂質與生物膜
7.1 脂質概述
7.1.1 脂質的概念
7.1.2 脂質的分類
7.1.3 脂質的生物學作用
7.2 脂肪酸與三醯甘油
7.2.1 脂肪酸的種類與結構特點
7.2.2 脂肪酸的性質與脂肪酸鹽
7.2.3 三醯甘油的組成與結構
7.2.4 三醯甘油的性質與功能
7.3 磷脂、糖脂和膽固醇
7.3.1 磷脂的結構、性質與功能
7.3.2 糖脂的結構、性質與功能
7.3.3 膽固醇的結構、性質與功能
7.4 生物活性脂
7.4.1 磷脂醯肌醇衍生物
7.4.2 類二十碳烷衍生物
7.4.3 固醇衍生物
7.4.4 維生素A
7.4.5 維生素D
7.4.6 維生素E
7.4.7 維生素K
7.5 脂質的研究方法
7.6 生物膜
7.6.1 脂質的聚集與成膜方式
7.6.2 生物膜的組成與結構特點
7.6.3 生物膜的流動性與功能
8 物質的跨膜運輸
8.1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運輸方式
8.2 被動運輸
8.3 主動運輸
8.3.1 由ATP 提供能量的主動運輸——Na+,K+- 泵
8.3.2 協同運輸
8.4 水通道、離子通道、離子泵與ABC 載體
8.4.1 水通道
8.4.2 離子通道
8.4.3 離子泵
8.4.4 ABC 載體
8.5 胞吞與胞吐
9 信號轉導
9.1 信號轉導概述
9.2 G 蛋白偶聯受體與第二信使
9.3 酶聯受體與支架蛋白
9.4 類固醇受體與基因轉錄調控
9.5 信號轉導與疾病
10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
10.1 核酸的功能
10.1.1 DNA 是遺傳信息的主要攜帶者
10.1.2 RNA 生物功能的多樣性
10.2 核酸的組成
10.2.1 核苷酸的種類與分子結構
10.2.2 核酸分子的共價連線
10.3 DNA 分子的結構
10.3.1 DNA 分子的一級結構
10.3.2 DNA 分子的二級結構
10.3.3 DNA 分子的三級結構
10.3.4 真核生物細胞的染色體結構
10.4 RNA 分子的結構
11 核酸研究技術
11.1 核酸的性質
11.1.1 核酸的酸鹼性質
11.1.2 核酸的水解
11.1.3 核酸的紫外吸收
11.1.4 核酸的變性、復性和雜交
11.2 核酸的研究方法
11.2.1 核酸的分離與純化
11.2.2 核酸的凝膠電泳
11.2.3 核酸的序列測定
11.2.4 核酸的化學合成
12 基因與基因工程技術
12.1 基因概述
12.1.1 基因的概念
12.1.2 基因的類別
12.1.3 基因的特點及基因的突變
12.2 基因工程技術
12.2.1 限制性內切核酸酶在特定的位點切割DNA 分子
12.2.2 獲得特定的DNA 片段
12.2.3 “鳥槍法”測定細菌基因組
12.2.4 新一代的測序技術
12.2.5 基因晶片
13 新陳代謝總論與生物能學
13.1 代謝總論
13.1.1 新陳代謝的概念與特點
13.1.2 新陳代謝的經典反應類型
13.1.3 能量代謝
13.1.4 新陳代謝中的關鍵物質
13.1.5 新陳代謝的調控
13.1.6 新陳代謝的研究方法
13.2 生物能學基礎知識概述
13.2.1 生物能學基本原理——熱力學概念及定律
13.2.2 ATP 與高能磷酸化合物
13.2.3 生物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還原電位
14 糖酵解與糖異生
14.1 糖酵解
14.1.1 糖酵解概述
14.1.2 糖酵解第一階段的反應機制
14.1.3 糖酵解放能階段的反應機制
14.1.4 乙醇發酵與乳酸發酵
14.1.5 寡糖與單糖進入糖酵解的途徑
14.2 糖異生
14.2.1 糖異生概述
14.2.2 糖異生的反應機制
14.2.3 寡糖與多糖的生物合成
14.3 糖酵解與糖異生的調控
14.3.1 調控原理(協同調控)
14.3.2 糖酵解的調控
14.3.3 糖異生的調控
15 三羧酸循環
15.1 三羧酸循環概述
15.1.1 三羧酸循環的概念與特點
15.1.2 三羧酸循環的研究歷史
15.2 丙酮酸氧化脫羧
15.2.1 丙酮酸氧化脫羧的反應機制
15.2.2 丙酮酸脫氫酶複合體的結構特點
15.2.3 丙酮酸氧化脫羧的調控
15.3 三羧酸循環
15.3.1 三羧酸循環的反應機制
15.3.2 三羧酸循環總結
15.3.3 三羧酸循環產能計算
15.3.4 三羧酸循環的特點
15.3.5 三羧酸循環的調控
15.3.6 三羧酸循環的生物學意義
15.4 乙醛酸循環
16 氧化磷酸化
16.1 生物氧化與氧化磷酸化概述
16.1.1 生物氧化的概念
16.1.2 生物氧化的類型
16.1.3 生物氧化中的關鍵酶
16.1.4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16.2 線粒體的結構與功能
16.3 電子傳遞
16.3.1 電子傳遞過程概述
16.3.2 複合體Ⅰ參與的電子傳遞
16.3.3 複合體Ⅱ參與的電子傳遞
16.3.4 複合體Ⅲ參與的電子傳遞
16.3.5 複合體Ⅳ參與的電子傳遞
16.3.6 電子傳遞中的能量轉化與質子梯度的形成
16.3.7 電子傳遞過程的研究方法
16.4 ATP 的合成
16.4.1 電子傳遞與ATP 合成的偶在線上制
16.4.2 ATP 合酶結構與ATP 合成機制
16.4.3 氧化磷酸化相關代謝物的跨膜運輸
16.4.4 葡萄糖生物氧化的產能計算
16.5 氧化磷酸化的調控
16.5.1 解偶聯劑
16.5.2 抑制劑
16.5.3 氧化磷酸化的調節
16.6 電子漏與活性氧
17 光合磷酸化
17.1 光合磷酸化概述
17.2 葉綠體的結構與功能
17.3 光吸收
17.3.1 葉綠素的輔助色素對光能的吸收
17.3.2 色素分子所吸收能量的匯集
17.4 中心光化學事件
17.4.1 光作用中心的結構
17.4.2 真核生物光合電子傳遞
17.4.3 水的光解與氧的釋放
17.5 光碟機動的ATP 合成
17.5.1 電子傳遞與ATP 合成的偶在線上制
17.5.2 ATP 的合成機制與定量
18 卡爾文循環與磷酸戊糖途徑
18.1 卡爾文循環
18.1.1 CO2 的固定與Rubisco 的結構與功能
18.1.2 卡爾文循環的還原階段與再生階段
18.1.3 相關代謝物的跨膜運輸與卡爾文循環的調控
18.2 光呼吸、C4 途徑與景天酸代謝途徑
18.2.1 光呼吸
18.2.2 C4 途徑
18.2.3 景天酸代謝途徑
18.3 磷酸戊糖途徑
18.3.1 磷酸戊糖途徑的反應機制
18.3.2 磷酸戊糖途徑的調控與生理意義
19 糖原代謝與調控
19.1 糖原代謝概述
19.2 糖原的分解代謝
19.2.1 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機制
19.2.2 糖原脫支酶的作用機制
19.2.3 磷酸葡糖變位酶的作用機制
19.3 糖原的合成代謝
19.3.1 UDP- 葡糖的合成
19.3.2 糖原合酶與糖原蛋白
19.3.3 糖原分支酶
19.4 糖原代謝的調節
19.4.1 糖原磷酸化酶的調節
19.4.2 糖原合酶的調控
19.4.3 糖原分解與合成的協同調節
19.4.4 肝糖原代謝水平調節血糖濃度
20 脂質的分解代謝
20.1 脂質的分解代謝
20.1.1 脂質的消化
20.1.2 脂質吸收和轉運
20.2 脂肪酸的氧化
20.2.1 脂肪動員
20.2.2 脂肪酸活化並轉入線粒體
20.2.3 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20.2.4 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
20.3 酮體
20.3.1 酮體的生成
20.3.2 酮體的利用
20.4 類脂的代謝
20.4.1 磷脂的分解代謝
20.4.2 甾醇的代謝
20.5 脂質分解代謝的調節作用
21 脂質的生物合成
21.1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21.1.1 軟脂酸的生物合成
21.1.2 脂肪酸碳鏈的加長
21.1.3 脂肪酸碳鏈的去飽和
21.2 三醯甘油的生物合成
21.3 類脂的生物合成
21.3.1 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
21.3.2 二軟脂醯磷脂醯膽鹼的生物合成
21.3.3 縮醛磷脂的生物合成
21.3.4 鞘磷脂和鞘糖脂的生物合成
21.3.5 膽固醇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21.4 脂質的運輸
21.4.1 乳糜微粒
21.4.2 極低密度脂蛋白與中間密度脂蛋白
21.4.3 低密度脂蛋白
21.4.4 高密度脂蛋白
22 胺基酸的分解代謝
22.1 蛋白質的分解代謝
22.1.1 蛋白質的消化與吸收
22.1.2 蛋白質在生物體內的降解
22.2 胺基酸的分解代謝
22.2.1 胺基酸的脫氨基作用
22.2.2 氧化脫氨基作用
22.2.3 其他的脫氨基作用
22.2.4 聯合脫氨基作用
22.2.5 胺基酸的脫羧基作用
22.2.6 氨的去向
22.3 尿素的形成代謝
22.3.1 尿素的生成
22.3.2 尿素循環代謝
22.3.3 尿素循環的調控
22.4 胺基酸分解代謝的途徑
22.4.1 乙醯-CoA 途徑
22.4.2 α- 酮戊二酸途徑
22.4.3 琥珀醯-CoA 途徑
22.4.4 延胡索酸途徑
22.4.5 草醯乙酸途徑
22.5 生酮胺基酸和生糖胺基酸
22.6 由胺基酸衍生的其他重要物質
22.6.1 胺基酸與一碳單位
22.6.2 一碳單位的作用
22.6.3 胺基酸生物活性物質
22.7 胺基酸代謝缺陷症
23 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23.1 胺基酸碳骨架的形成幹線
23.2 谷氨酸族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23.2.1 谷氨酸的合成
23.2.2 谷氨醯胺的合成
23.2.3 脯氨酸的合成
23.2.4 精氨酸的合成
23.3 天冬氨酸族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23.3.1 天冬醯胺的合成
23.3.2 甲硫氨酸的合成
23.3.3 賴氨酸的合成
23.3.4 蘇氨酸的合成
23.3.5 異亮氨酸的合成
23.4 絲氨酸族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23.4.1 絲氨酸和甘氨酸的合成
23.4.2 半胱氨酸的合成
23.5 丙酮酸族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23.5.1 丙氨酸的合成
23.5.2 纈氨酸的合成
23.5.3 亮氨酸的合成
23.6 芳香族胺基酸和組氨酸的生物合成
23.6.1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合成
23.6.2 色氨酸的合成
23.6.3 組氨酸的合成
23.7 胺基酸生物合成的調控作用
23.7.1 通過終端產物對胺基酸生物合成的抑制
23.7.2 通過酶生成量的改變來調節胺基酸的生物合成
23.8 胺基酸轉化為其他代謝物
23.8.1 一氧化氮的形成
23.8.2 谷胱甘肽的合成
23.8.3 肌酸的生物合成
23.8.4 短桿菌肽S 的生物合成
24 核酸代謝
24.1 核酸與核苷酸的分解代謝
24.1.1 核酸的降解
24.1.2 核苷酸的降解
24.1.3 嘌呤鹼的分解
24.1.4 嘧啶鹼的分解
24.2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代謝
24.2.1 次黃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4.2.2 腺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4.2.3 鳥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4.2.4 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4.2.5 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4.3 核苷酸合成的補救途徑
24.3.1 從嘌呤鹼和核苷合成嘌呤核苷酸
24.3.2 從嘧啶鹼和核苷合成嘧啶核苷酸
24.4 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調節作用
24.4.1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調節
24.4.2 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調節
24.5 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5.1 脫氧核糖核苷酸來源於核糖核苷酸的還原
24.5.2 胸腺嘧啶脫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 輔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1 煙醯胺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2 黃素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3 輔酶A 的生物合成
25 新陳代謝綜述
25.1 新陳代謝的網路體系
25.1.1 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總結
25.1.2 代謝途徑之間的聯繫
25.1.3 生物器官與組織的分工
25.2 代謝調控
25.2.1 代謝調控概述
25.2.2 分子水平的調控
25.2.3 細胞水平的調控
25.2.4 多細胞水平的調控(激素與神經水平的調節)
26 DNA 複製、修復與重組
26.1 DNA 複製
26.1.1 DNA 複製是半保留複製
26.1.2 DNA 複製的酶學基礎
26.1.3 DNA 複製過程
26.2 DNA 修復
26.3 DNA 重組
26.3.1 同源重組
26.3.2 位點特異性重組
26.3.3 轉座重組
27 RNA 的合成和加工
27.1 DNA 指導下RNA 的合成——轉錄
27.1.1 DNA 指導的RNA 聚合酶
27.1.2 轉錄啟動子及其對轉錄的影響
27.1.3 轉錄終止子及相關蛋白
27.1.4 轉錄的基本過程
27.1.5 轉錄的調節控制
27.2 RNA 轉錄後加工
27.2.1 信使RNA 的加工
27.2.2 核糖體RNA 的加工
27.2.3 轉移RNA 的加工
27.2.4 RNA 的降解
27.3 RNA 指導下DNA 的合成和RNA 的合成
27.3.1 RNA 指導下DNA 的合成——逆轉錄
27.3.2 RNA 指導下的RNA 合成
27.4 RNA 合成的抑制劑
27.4.1 核苷酸合成的抑制劑
27.4.2 破壞DNA 或RNA 模板功能的抑制物
27.4.3 作用於DNA 聚合酶或RNA 聚合酶的抑制劑
28 蛋白質的合成與加工
28.1 mRNA、tRNA、rRNA 和核糖體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28.1.1 蛋白質是基因的產物
28.1.2 遺傳密碼
28.1.3 tRNA 的結構
28.1.4 tRNA 對密碼子的識別和氨醯化
28.1.5 核糖體的結構與功能
28.2 蛋白質的合成
28.2.1 密碼子的解讀
28.2.2 起始氨醯tRNA 的合成及起始密碼子的選擇
28.2.3 蛋白質合成的起始
28.2.4 多肽鏈的延伸
28.2.5 翻譯的終止及多肽鏈的釋放
28.2.6 多核糖體循環
28.3 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蛋白質合成的異同
28.4 蛋白質的加工修飾和分選運輸
28.4.1 蛋白質翻譯後加工修飾
28.4.2 蛋白質的分選和運輸
28.5 稀有密碼子及稀有胺基酸
28.5.1 稀有密碼子
28.5.2 稀有胺基酸
28.6 抑制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
29 基因的表達調控
29.1 參與轉錄的蛋白質
29.2 轉錄的調控
29.2.1 轉錄起始的調控
29.2.2 DNA 彎曲和遠距作用
29.2.3 協同性結合和別構的多重作用
29.2.4 細菌中轉錄起始的調控
29.2.5 轉錄起始後的基因調控步驟

教學資源

《生物化學》配套建設有“生物化學”數字課程(基礎版),該數字課程提供了每一章的拓展閱讀知識、小結、文獻導讀、習題答案與解題思路等輔學資源。
數字課程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內容提供者
“生物化學”數字課程(基礎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7年3月
周海夢、李森、陳清西

教材特色

《生物化學》內容涵蓋生物化學的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並重點闡述具有核心地位與廣泛套用價值的知識點,同時注重反映生物化學領域中國國內外的相關進展,以及生物化學的研究歷史、重要的實驗技術與關鍵實驗、趣味生化常識、生化知識在各個領域的套用實例等。在結構上,該教材按照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酶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研究技術、糖類、脂質、物質的跨膜運輸、信號轉導、核酸的結構與功能、基因工程、新陳代謝、遺傳信息傳遞與調控的組織架構進行內容安排。

作者簡介

周海夢,原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系主任,浙江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李森,1973年11月生,山東肥城人,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化學與生物技術系系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酶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青年委員。
陳清西,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分子酶學課題組組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