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

生地黃

生地黃,別名:地黃、生地、地髓、原生地、乾地黃、苄、芑、牛奶子、婆婆奶,玄參科、地黃屬植物,地黃的塊根,多年生直立草本。喜溫和氣候及陽光充足之地,怕積水,為清熱涼血藥。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身熱口乾、舌絳或紅等症狀,有清熱生津滋陰,養血的功效。

中國各地均有生產。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又名地髓(《本經》),原生地(《本草正義》),乾生地(《中藥志》)。原植物地黃又名:苄(《爾雅》),芑(《別錄》),牛奶子(《本草衍義》),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實圖考》),山煙、山白菜、酒壺花、甜酒棵、蜜罐棵。有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的功效。(鮮地黃:清熱涼血,生津潤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地黃
  • 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Gaetn.) Libosch. ex Fisch. et Mey.
  • 別稱:生地、地髓、原生地、乾生地、苄、芑、牛奶子、婆婆奶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管狀花目
  • 玄參科
  • 地黃屬
  • 地黃
  • 分布區域: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
  • 英文名:dried rehmannia root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栽培準備,種植方法,採收及加工,採收儲藏,常見病害,主要價值,考證出處,

形態特徵

體高12-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葉片卵形至長橢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略帶紫色或成紫紅色,長2-13厘米,寬1-6厘米,邊緣具不規則圓齒或鈍鋸齒以至牙齒;基部漸狹成柄,葉脈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花具長0.5-3厘米之梗,梗細弱,彎曲而後上升,在莖頂部略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幾全部單生葉腋而分散在莖上;萼長1-1.5厘米,密被多細胞長柔毛和白色長毛,具10條隆起的脈;萼齒5枚,矩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抑或多少三角形,長0.5-0.6厘米,寬0.2-0.4厘米,稀前方2枚各又開裂而使萼齒總數達7枚之多;花冠長3-4.5厘米;花冠筒多少弓曲,外面紫紅色,被多細胞長柔毛;花冠裂片,5枚,先端鈍或微凹,內面黃紫色,外面紫紅色,兩面均被多細胞長柔毛,長5-7毫米,寬4-10毫米;雄蕊4枚;藥室矩圓形,長2.5毫米,寬1.5毫米,基部叉開,而使兩藥室常排成一直線,子房幼時2室,老時因隔膜撕裂而成一室,無毛;花柱頂部擴大成2枚片狀柱頭。蒴果卵形至長卵形,長1-1.5厘米。花果期4-7月。
生地葉生地葉
多年生直立草本。株高10-30cm,全體密被白色長腺毛,根肉質。葉基生成叢,倒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成柄,邊緣有不整齊鈍齒,葉面皺縮,下面略帶紫色。花莖由葉叢抽出,花序總狀;萼5淺裂;莖紫紅色。也多基生,蓮座狀,卵形至長橢圓形,邊緣鋸齒。總狀花序頂生,花萼筒狀,萼齒5枚,花冠紫紅色,長約4cm,2唇形,裂片5枚,兩面被毛,花期4-5月,果期7~8月。蒴果卵形至長卵形,種子細小。
性狀鑑別 呈不規則團塊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端稍細,長6-12cm,真徑3-6cm,有的細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表面灰黑色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韌,斷面灰黑色、棕黑色或烏黑色,微有光澤,具粘性。氣微,味微甜。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味甘者為佳。
顯微鑑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薄壁細胞排列疏鬆;散有多數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韌皮部分泌細胞較少。形成層成環。木射線寬廣;導管稀疏,呈放射狀排列。
生地黃生地黃

生長環境

喜溫和氣候及陽光充足之地,怕積水,忌連作,其塊根在25-28℃時增長迅速。
生於海拔50-1100米之砂質壤土、荒山坡、山腳、牆邊、路旁等處。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江蘇、湖北等省區。它原產於中國北京、天津、河南、河北、遼寧、山東、浙江、江蘇、安徽、山西、陝西、內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主產地河南、遼寧、河北、山東、浙江。朝鮮、日本也有。
生地黃生地黃

栽培技術

國內各地及國外均有栽培。

栽培準備

地黃喜溫和稍微有點濕潤的氣候,喜光、喜肥、忌積水, 載培時宜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粘土地根莖瘦細、質量差,不宜重茬,連作要在三年以上,前茬作物忌蘿蔔,油料等。

種植方法

亳州地區以根莖繁殖為主,秋季採挖時,選指頭粗細的種根沙埋貯存,到來年開春後大地化凍,施足基肥,整平土地,將種根截成3至5厘米的小段,以行株距30×30厘米開穴,每穴大根時放一段,小根放兩段,撒少許草木灰(石灰亦可)復土6厘米,15—20℃時10天可出苗,一般畝用種量40至50公斤。苗高5厘米時,結合除草,間苗,每穴留一棵,如有缺苗斷壠者可補載,畝留基本苗4000至6000株,土地肥活者,可適當稀些,貧瘠土地可稍稠些,8000到1萬也行。試鬆土、深中耕、苗旁淺鬆土,壠間深中耕,植株封行後,不宜中耕鬆土,要施以追肥,以稀人糞尿為主,一畝用硫酸銨20公斤,餅肥50公斤,分兩次施用,第一次在立夏前後,第二次在處署前後,因處署前後地下根莖正在膨大,所以施肥要及時,施肥後,如遇天氣乾旱,要急時澆水。切忌大水灌漫,不然要爛根,影響產量,夏季雨水較多,在植株封行前要結合鬆土培根,以免根部積水。如發生抽苔現象,要及早去苔除蕾,促使養分集中於地下根莖生長,如管理得當,畝產鮮地黃2000--5000公斤。
地黃地黃

採收及加工

秋季10月份,地上葉片逐漸枯黃,選晴天挖出根莖,抖淨泥土,除掉鬚根。如用鮮地黃,即可沙埋貯存待用。乾地黃生曬、火烘均可,邊烘曬邊發汗,至根塊無硬心,質地柔軟為止。熟地製法:將生地黃洗淨涼乾,泡入黃酒中,約3至5天,然後放鍋內加清水烘煮,每百斤鮮生地用黃酒10斤,清水30斤,待酒味浸入地黃(一般需2至3小時),然後撈出地黃稍涼後放太陽下曝曬,直至乾燥即為熟地,一般折乾率30%左右。如遇陰雨天不能曬則用急火快烘,邊烘邊將地黃塊莖壓扁,小心切勿壓爛,以防漿汁外溢,影響產量,降低藥材質量。壓時要輕,切忌獨壓,一次壓不好,最好要隔一段時間再壓,三次五次均可,以後慢慢乾燥。因生地含糖性較高,乾的程度以手摸不粘、乾硬為主,否則為濕貨。切記勿用硫磺熏蒸。
生地黃生地黃

採收儲藏

秋季採挖,一般10~11月間,採挖根莖,除去蘆頭、莖葉、鬚根,洗淨泥土,即為鮮地黃。鮮地黃直接置焙床上緩緩烘焙,須經常翻動,至內部逐漸乾燥而顏色變黑,根烘焙至八成乾,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捏成團狀,為生地黃;生地黃加黃酒蒸至黑潤,為熟地黃。亦可用曬乾法。

常見病害

地黃的病害主要有葉斑病、輪紋病,發病前要用代森鋅或波爾多液葉面噴施2至3次,退菌特800倍液灌根一次,蚜蟲紅蜘蛛蠐螬等可按常規方法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根莖藥用。
藥材鑑定
呈不規則的圓形或長圓形塊狀,長6~12厘米,直徑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體皺縮不平,具不規則的橫曲紋;細小的多為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質柔軟,乾後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平坦,紫黑色或烏黑色而光亮,顯油潤,具粘性;氣微香,味微甜。以肥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者為佳。主產河南、浙江、河北、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產,以河南所產者最為著名。河南栽培者,稱懷慶地黃B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F。 Hueichingenis (Chao et Schih) Hsiao,其主要特點為植株較大;根莖較肥大,呈塊狀、圓形或紡錘形;花不密集於莖頂,成稀疏的總狀花序
生地黃-中藥材生地黃-中藥材
加工炮製
乾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淨的乾地黃,置煅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緞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乾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綱目》:“《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之乾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淨,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淨,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再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生地黃生地黃
功效:清熱生津滋陰,養血。
主治
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性味:甘苦,涼。
史料記載
①《本經》:“味甘;寒。”
②《別錄》“苦,無毒。”
入心、肝、腎經。
李杲:、入手、足少陰,手、足厥陰。”
②《湯液本草》:“入手太陽、少陰經。”
③《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5克,大劑50~100克,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地黃地黃
用藥忌宜:
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論》:“勿令犯銅鐵器,令人腎消並白髭發,損榮衛也。”
②《本草經集注》:“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
③《品匯精要》:“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
④《醫學入門》:“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藥用功效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風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煩渴、發斑發疹、陰虛內熱、吐血、衄血、糖尿病、傳染性肝炎。
地黃粥地黃粥
食療價值
1.清熱涼血。該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於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該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於血熱的各種出血症。
2.養陰生津。該品質潤多液能養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陰潤燥生津作用。用於溫熱病後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該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的口乾口渴、頭暈目眩,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主要成分
地黃根莖中含有β-谷甾醇(β- Sitosterol)、甘露醇(Mannitol)及少量豆甾醇(Stigmasterol)、微量的菜油甾醇(Campesterol)。亦含地黃素(Rehmannin)、梓醇(Catalpol)、二氫梓醇(Dihydrocatalpol)、乙醯梓醇(Acetylcatalpol)、單密力特甙(Danmelittoside)、密力特甙(Melittoside)、去羥梔子甙(Geniposide)、筋骨草甙(Ajugoside)、胡蘿蔔甙(Daucosterol)、1-乙基-β-D-半乳糖甙(1-Ethyl-β-D-galactoside)、地黃甙(Rehmannioside)A、B、C、D等環烯醚萜單萜和甙類。 亦含有機酸類, 如: 苯甲酸(Benzoic acid)、苯乙酸(Caprylic acid)、3-甲氧基-4-羥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肉桂酸(Cin- namic acid)、油酸(Ole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壬酸(Nonano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十二烷酸(Lauric acid)、十四烷酸(Tetradecanoic acid)、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九烷酸(Nonadecanoic acid)、二十烷酸(Eicosanoic acid)、二十一烷酸(Heneicosanoic acid)、二十二烷酸(Docosanic acid)等。
地黃地黃
尚含有水蘇糖(Stachy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棉子糖(Raffi- nose)、甘露三糖(Mannotriose)、毛蕊花糖(Verbas- cose)、半乳糖(Galactose)以及維生素A類物質。
鮮地黃中含有20多種胺基酸,其中以精氨酸含量最高;乾地黃中有15種胺基酸,其中丙氨酸含量最高。地黃中還含有鐵、鋅、錳、鉻等20多種微量元素。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a.對心臟的作用:實驗證明:生地黃流浸膏對蛙心的收縮力有顯著增強作用,對衰弱的心臟更顯著,但大劑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白鼠靜脈注射地黃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對心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心跳變慢甚至停止。因此,大劑量使用地黃時應注意對心臟的毒性。
b.對血壓的影響:大鼠腹腔注射懷地黃水、醇、醚提取液,結果表明:水提取液對急性實驗性高血壓有明顯降壓作用,而醇、醚提取液對高血壓無明顯影響,對寒冷(室溫23℃)情況下的血壓則有穩定作用。地黃浸膏靜脈注射於家兔和狗可使血壓上升。蟾蜍後腿灌流時,中等濃度使血管收縮,高濃度則使血管擴張。給麻醉犬及兔靜脈注射懷慶地黃的醇提取液可使血壓下降。實驗證明:六味地黃湯大白鼠實驗性腎性高血壓有明顯的降血壓、改善腎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地黃地黃
2.對血液的作用 地黃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黃色針狀結晶能縮短兔凝血時間, 而其水煎劑的作用不明顯。實驗證明:生地黃、熟地黃、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劑都能明顯縮短凝血時間,相互之間也無顯著性差異
對九種不同的生地黃和熟地黃進行的DIC作用研究證明,中國產熟地黃其中一種有抗凝血酶作用,兩種有激活纖溶系統的作用, 能明顯對抗凝血酶和內毒素誘發大白鼠DIC的發生,但均無血小板凝集作用
地黃既有止血作用,又有抗凝血作用,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00%的生地注射液給大鼠腹腔注射, 每天1ml,連續6天, 能使接受鈷60照射所致的血小板損害減輕,回升加快。
3.對血糖的影響 地黃對血糖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研究。煎劑、浸劑或醇浸膏給家兔灌胃或注射後,能降低正常血糖和由腎上腺素、氯化胺引起的高血糖。曾有報導,兔皮下注射地黃醇浸膏溶液2g/kg 或灌胃4g/kg均可使血糖下降。注射給藥比較明顯, 給藥後4小時血糖降至最低水平。肌注地黃醇浸膏溶液20g,也可抑制和預防腎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升高。單味生地降血糖作用比葛根顯著;八味地黃丸的降血糖作用並不強於單味地黃。有人報導八味地黃湯對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有降低作用。另有報導地黃水或醇浸出物僅降低正常兔血糖, 而對腎上腺素所致的高血糖無效。
地黃地黃
但也有相反報導,用地黃的醇浸膏、煎劑、水浸劑等對家兔進行實驗, 未觀察到地黃的降血糖作用。
4.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懷地黃有明顯鎮靜作用,其作用部位可能在大腦皮層。其水提取液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動,並能加強閾下催眠劑量戊巴比妥鈉和硫噴妥鈉的催眠作用,同時也能對抗安鈉咖的興奮作用,但不能對抗硝酸士的寧和戊四氮所致的驚厥作用。地黃的鎮靜作用有利於緩解高血壓病人的症狀,明顯改善高血壓病人引起的失眠,有效率達 94%。有人認為地黃的鎮靜成分主要為水溶物,口服地黃水煎浸膏劑、醇浸劑或腹腔注射 10g/kg 均能對戊巴比妥鈉的催眠效應產生協同作用
5.抗炎、抗過敏作用 地黃煎劑灌胃對大白鼠甲醛性關節炎和蛋清性關節炎有明顯的對抗作用,並能抑制松節油皮下注射引起的肉芽腫和組胺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地黃水提取液對組胺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有明顯抑制作用,對蛋清所致急性炎症也有抗炎作用, 而地黃的醇及醚提取液則無抗炎作用。
有報導認為,乾地黃水提取物能顯著增加外周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乾地黃醇提取物能明顯促進抗SRPC抗體-溶血素生成, 減少外周血液T淋巴細胞,熟地黃水提取物則無此作用。
6.抗真菌作用 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及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地黃地黃
7.對內分泌的影響 地黃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抑制作用, 並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臨床觀察發現,地黃與糖皮質激素合用可減少激素引起的陰虛陽亢的副作用。生地與地塞米松合用,能使家兔皮質酮濃度逐漸上升,但病理學觀察則顯示其對兔的垂體和腎上腺皮質形態學未見明顯改變, 從而提示生地能減輕由糖皮質激素對兔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和形態的影響。動物實驗表明: 地黃能對抗連續服用地塞米松後血漿皮質酮濃度下降,並能防止腎上腺皮質萎縮。地黃煎劑灌胃能顯著降低大白鼠腎上腺維生素C的含量。
8.抗腫瘤作用 六味地黃湯能明顯對抗N-亞硝基氨酸乙酯誘發小鼠前胃鱗狀上皮細胞癌(類似人的食管癌)的作用。一般認為,地黃的抗腫瘤作用與增加免疫功能有關,地黃具有促進機體淋巴母細胞的轉化、增加T-淋巴細胞數量的作用, 並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特別對免疫功能低下者作用更加的明顯。
9.其他作用 有報導麻醉犬靜脈注射地黃浸膏後,單位時間內尿量有增加,利尿原理可能與其強心和擴張血管等作用有關;但亦有報導,地黃水煎浸膏和醇浸膏對大鼠的利尿作用未能被證實。

考證出處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綱目》:“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亦各處隨時興廢不同爾,地黃初生塌地,葉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似小芥葉而頗厚,不叉丫,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長三、四寸,細如手指,皮赤黃色,如羊蹄根及葫蘿蔔根,曝乾乃黑。生食作土氣,俗呼其苗為婆婆奶。古人種子,今惟種根。王旻《山居錄》雲,地黃嫩苗摘其旁葉作菜,甚益人。《本草》以二月、八月采根,殊未窮物性,八月殘葉猶在,葉中精氣,未盡歸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氣已滋於葉,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殊好,又與蒸曝相宜。”
生地黃生地黃
②《本草乘雅半偈》:種植地黃之後,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種牛膝,再二年可種山藥,足十年上味轉甜,始可複種地黃,否則味苦形瘦,不堪藥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