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生理現象)

似曾相識(生理現象)

似曾相識是一種生理現象,“既視感”、“既視現象”(源自法語“Déjà vu”),也可以翻譯成“幻覺記憶”,指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體會到“似曾相識”並非易事。“似曾相識”容易發生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對場景的體驗上。儘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

基本介紹

發生時間,另一叫法,諸種解釋,與心靈能力,

發生時間

多發生在情緒不穩定時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突然感覺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個細節,甚至是接下來的所要發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經經歷過。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據最近相關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
因此如果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那么“似曾相識”發生的機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時,人體內分泌會發生劇烈變化,從而使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很活躍。這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似曾相識”的現象。“似曾相識”主要發生在對場景的體驗上。是因為每一個知覺都是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下出現的。這種場景往往是一個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別的注意就會跑到腦子裡形成無意識的記憶。這種無意識的記憶有時候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就會蹦出來,與知覺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識”的現象中,被調動的大多是無意識的記憶。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在腦子裡有這些記憶的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就蹦出來。透射到意識中,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另一叫法

Deja-vu現象,原文為法語dé jà vu,中文翻譯為“既視感”,簡單而言就是“似曾相識”,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仿佛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似曾相識之感。
可是現代科學裡解釋這一現象成因的理論卻遠未讓人滿意。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也許這是因為他們在托爾斯泰或哪位文學巨匠的著作中經歷過獨特的感受)。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複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衝突的體現。但是現在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衝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此外,它還可能會與“jamaisvu”相伴出現,即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心理學家還指出,“似曾相識”感的出現可能是因為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熟悉感會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當你遇到已經忘記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時,可能會把它當作自己前世的記憶。或者,當身處了曾經看過電影的真實場景時,雖然表面上已經完全忘記了這部電影,但腦子裡還是會勾起驚心動魄的回憶。心理學家還指出,人們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諸種解釋

1、知識和感念的記憶被稱為語義記憶:針對情節、經歷、事情經過的記憶,即情景性記憶,這是無意識記憶。其中每一類記憶,又可以分為很多個子類。正因為知覺和記憶都是“分類”進行的,我們曾經經歷的一些場景的眾多特徵存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中,而我們無法意識到,當我們走到一個新的場景,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調動大腦中並不同的記憶系統和與之相匹配。一旦場景中的某一特徵和過去的經歷匹配上,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生活經歷每個人都會有,因為積習的東西很多,偶爾出現“似曾相識”這種主觀體驗是很正常的現象。
2、人的大腦時刻在虛構各種情景,主要是潛意識活動,當你遇到現實中近似的情景時,就會與你記憶中以前大腦虛構的情景相呼應,加上心理強化的作用,你就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人在睡眠中,大腦仍在對現實中的一些參數運算,得到許多種結果。似曾相識的情景是大腦運算的結果之一。
3、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某個印象早已潛藏在做夢者的潛意識裡,然後偶然再在夢裡顯現出來,也有些研究指出這種現象和另一種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有關。另一方面,有些大腦活動研究專家指出這種現象也有可能是我們的大腦某半邊處理訊息的速度稍為快過另半邊所做成的。
4、這是時空隧道的碰撞或對夢的記憶。在夢裡已經看到了將要發生的場景,只是記不清夢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發生的時候會覺得好像那裡經歷過。其實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記憶,對夢的記憶。
5、這個在醫學上還有一種解釋是大腦皮層瞬時放電現象,或者叫做錯視現象,也可稱為視覺記憶,經常會發生在你身處於非常熟悉的環境時。我們的大腦有一個記憶快取區,當你看見一件東西或者遇見一件事情的時候是先把記憶存儲再快取區。之所以會發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經經歷過這種感覺,是因為我們在記憶存儲的時候發生了錯誤,把它存在歷史記憶中去了,在看著眼前的事情的時候你又從歷史記憶中把它找出來,你就覺得好像以前已經發生過了。在大腦疲勞的時候會比較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
6、生死意識流動的差異。死/^^^^\生\____/死。這是人的意識流動圖。人出生有了意識,到死之前這個意識一直是平坦的流動。到死了之後,人的意識會按照曲折的路線回到出生時,從而一直往復。因為死後的路線曲折,致使生時的記憶被分段的記錄,只有處在接點的記憶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識絞纏,就會出現deja-vu現象。至於為什麼年輕人和老人會有這一現象,也很好解釋。年輕人的正常的意識形態還再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腦的記憶回述功能較強。而中年人由於生活壓力過大,而經常忽視這種感覺,而不是不存在。
7、物理學上稱這樣的現象是時光倒流,也就是在速度大於光速後時空交錯,四維空間偶爾發生混亂的特殊人體感覺。當發生某個場景的時候,人的控制神經(中樞神經一部分)就會以極快的速度傳送於記憶神經,這時大腦的反應還沒有傳達到記憶神經,所以當大腦的反應傳到記憶神經的時候,就會讓人感到以前發生過一樣。有科學家猜測,這時控制神經和記憶神經的傳輸速度會大於光速。這是對相對論的一個巨大挑戰,當然現在這個理論並沒有得到證明,只是猜想階段。
8、雖然正統派的科學者們拒絕談論靈魂的有無,或是毫無餘地地否定這一觀點,但是高能物理學及一些其他的邊緣物理學對這個問題的牽涉是不可否認的。首先,是探討靈魂的構成物質。有一些異端物理學者提出靈魂的本質是一種高能粒子(物理學上有很多推測得來的證據,因為雖然人類可以依賴物理法則和規律預言它的存在,但人類的科技力量不足無法驗證,包括很多種高能粒子等),本身攜帶巨大的能量,可以突破時間及空間的障礙,就是說可以在時間及空間中進行移動。這種推論完全符合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它的特異性質在於它可以作為信息的載體進行無序性時空移動。我們頭腦中所有的記憶所有的思考都可以稱之為信息,雖然現在還無法搞清信息的本質是什麼,但卻可以肯定腦電波對它有一定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思考或是腦內意識活動。而這種粒子平時就大量散播在我們周圍的空間,當然也存在於我們的腦內。正因為它的特性,我們才可以接收到外來信息進行思考、記憶、回憶,還有遺忘。所謂遺忘就是一部分帶有信息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部的意識空間。遺憾的是至今都沒有搞清楚是什麼原因誘發這種粒子間的吸力和斥力的,或許與我們的腦電波及其他腦內化學物質有關。但是,當我們的腦死亡後就會有大量的粒子游離開我們腦中的記憶區。由於尚不清楚這種粒子的相吸和相斥的原理,也就無法解釋和推算它們的游離比率。在機率很低的情況下,這種粒子在游離之後仍然保持著它在原來在人腦中的排列性狀,換言之也就是保持著這個人(已經死亡)的基本人格和記憶。當它們在遇到新的結合目標(另一個人的腦)並結合之後,在這個人是新生兒(沒有已經形成的記憶的情況下)就會發生人格的轉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輪迴或奪舍。但也有意外的情況發生,比如在結合後保持著潛伏狀態到一定時間才突然覺醒,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格突變現象.(也存在於記憶已經形成的人身上結合後覺醒,使其喪失原有人格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是無時無刻都會與這種粒子結合,比如我們突然冒出個怪想法,腦子裡突然出現一些詞句……甚至是做夢和預言等現象也都可以用這種理論解釋。即視感也可以這樣解釋。
9、時空錯亂。舉個例子:你需要一個工具,但滿屋子都找遍了就是找不到,但過了一會兒或一段時間,這個工具明明擺在平時放它的地方。用愛因斯坦的觀點解釋,就是這個世界有很多時空,每個時空都按照一般的規律運行著,他們是平行的,一般不會有交叉,只是有時間的先後,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時空交叉,即時空錯亂,這是就會發生工具消失的情況,例如一把鉗子沒了,轉眼它又在那兒了,也就是說,鉗子暫時到其他的時空轉了一圈,這個時候正讓你碰上,當然,這樣的巧合還是很少的。人也一樣,如果碰巧你存在的時空和未來的時空交叉,也就是說,你有很短暫的時間進入了未來時空,很快又回來了,假如你在未來時空用鉗子修了一輛腳踏車,你回到現在的時空後,還要進行同樣的動作(修腳踏車),但你的記憶里已經存儲了這件事情,所以你就感覺這件事,這個景象好像在哪裡經歷過。這和年齡與其他經歷沒什麼關係。
10、神經學家認為,記憶其實是由眾多腦細胞構成的,腦細胞之間通過極強的化學反應相聯繫,想喚醒記憶,就要定位和刺激某組腦細胞。大腦清楚記憶之間有相似性,如樹莓酸酸甜甜的口感和草莓差不多,也能分清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記憶,如食用某種紅色漿果會讓人反胃。這種能力就是所謂的“模組分離”。大腦中的“模組分離”線路有時會失靈,這樣一來,新體驗和舊記憶似乎就成了完全相同的了,這正是人們產生“似曾相識”感覺的原因所在。
行文至此,說實話,我還是對deja-vu不甚了了。我也只能就自己的感情傾向選一個解釋,或者說認定一個。時間的溫度變化無端,我們只能無奈的看著時間流逝,卻無能抓住,這不僅是人生的殘酷,同時也是人生的幸福——我們慢慢變老,如果兒孫還能記得你,這就是你在這個時空唯一的遺蹟了呢。或者,這是祖先崇拜的意義呢。

與心靈能力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碰到這樣的一些事情,那就是“這個人我好像見過”、“這本書我好像讀過”、“這個地方我好像來過”。這種感覺,我們稱為似曾相識感。但是,讓我們困惑的是,我們確實,或者說我們並沒有見過這個人,沒有看過這本書,沒有來過這個地方。這讓我們不得不好奇,為何我們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呢?
其實,這種困惑我們完全可以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進行科學的解釋,但卻有一些人持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這種似曾相識感,是一種可以預知未來、想起前世的“心靈能力”。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安妮·克黎利博士稱:實際上,似曾相識的體驗可能是人們想起了過去發生的事情,有時可以是幾秒鐘、幾分鐘之前的事,有時則是很多年前、小時候的事,當時沒有太注意,缺乏精細的記憶編碼,對聽別人講的故事、自己看到的圖畫等形成了碎片化的記憶,現在人們被某些情景勾起來了。
但是在神經科學上,似曾相識感有不同的解釋,認為可能是大腦神經化學活動的結果,與過去的記憶無關,只不過是人們把新的經歷與過去某個記憶聯繫起來罷了。研究發現,似曾相識感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很常見,常常在顳葉癲癇發作之前發生。1955年,加拿大神經生物學家懷爾德·潘菲爾德用電刺激一些實驗者的大腦顳葉,發現約有8%的人出現了“記憶”,可能是人類第一次人為誘導出似曾相識感。
對此,克黎利稱,記憶的作用不一定是為了記住過去,而是幫助我們走向未來,有時會運用想像和創造的方式,讓我們知道接下來怎么做,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做出什麼反應。人們以為自己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其實也許是過去的碎片化記憶而已。如果似曾相識的感覺是來自一段想不起來的記憶,那么人們就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也是來自於這段記憶,自己具備了“心靈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