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

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

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Yanhe-Wujiang River Gorge Scenic Area),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三峽--烏江山峽--梵淨山自然保護區--張家界森林公園旅遊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遊環線的重要通道。

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土家山歌之鄉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山峽南段,山峽北段接重慶市涪陵烏江峽谷,南鄰貴州省梵淨山自然保護區

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流經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洪渡鎮最後一段,進入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萬木鄉龔灘古鎮彭水縣,至重慶涪陵區匯入長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其中烏江流域經過彭水縣重慶市)、酉陽縣重慶市龔灘古鎮貴州省沿河縣銅仁市)段約132公里,擁有“千里烏江,百里畫廊”的美譽。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烏江起源,百里畫廊,龔灘古鎮,主要景點,導遊詞,夾石峽,沿河風景,烏楊樹,媳婦沱,黎芝峽,梅嬋峰,望夫石,天門石,佛指山,人字瀑,霸王谷,銀童峽,一挑石,土坨峽,鯉魚池,蠻王洞,王坨峽,烏江山峽,相關文學,發展規劃,發展論壇,論壇舉辦,大賽結果,專家評說,

烏江起源

烏江,古稱巴江後稱延江,亦名黔江、涪水,思南地段唐稱內江後改稱德江,是長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
烏江有南北兩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衝河,習慣上以南源三岔河為烏江幹流。三岔河發源於貴州西部高原烏蒙山脈東麓,威寧縣鹽倉鎮營硐村石缸洞,海拔2260米。
河源從石缸硐里湧出一股清泉,形成一條溪流,並就近接納了花魚洞、黑魚洞兩股泉水匯入溪內,小溪水量漸增,小溪水量漸增,緩緩地流出山谷,進入可蓋大壩,距石缸洞5公里右岸接納黑龍潭泉水,小溪水量大增,黑龍潭 泉水,相當於石缸洞、花魚洞、黑魚洞三水之總和,溪水通過可蓋大壩繞過 香爐山,在香爐山前再接一股溪水,東南流經水城、納雍、織金、六枝等縣境,至普定後折東北流,經安順、平壩、清鎮等縣市境至化屋基。以上稱三岔河,為上游,長338.6公里。
烏江發源於貴州省威寧縣,自貴州省沿河縣進入重慶酉陽自治縣萬木鄉、龔灘古鎮彭水自治縣,至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幹流全長1037公里,其中烏江彭水自治縣、酉陽龔灘古鎮至貴州沿河段約100公里,擁有“千里烏江,百里畫廊”的美譽。
烏江畫廊烏江畫廊
經德江、沿河等縣境,至沿河縣城後,折西北方向入重慶市境。經酉陽縣萬木鄉、龔灘古鎮、彭水、武隆至涪陵區匯入長江。以上為烏江下游,長344.6公里。東北流經黔西、修文、金沙、息烽、遵義,至烏江渡後稱烏江。往下仍向東北流,經開陽、甕安、湄潭、餘慶、鳳岡、石阡至思南。以上為烏江中游,長366.8公里。經德江、沿河等縣境,至沿河縣城後,折西北方向入重慶市境。經酉陽、彭水、武隆至涪陵市匯入長江。以上為下游,長344.6公里。烏江全長1050公里。
烏江百里畫廊“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古鎮、廊橋、纖道、懸葬”構成了烏江畫廊的景觀要素。特別是荔枝峽、白芨峽、土坨子峽是烏江畫廊的精品,清代詩人梅若翁讚嘆: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百里畫廊

烏江沿河境內到重慶酉陽形成兩百多里的天然山水畫廊。夾石峽黎芝峽、銀童峽、土坨峽、王坨峽這5個峽長達89公里,峽谷風光自成一體,有“烏江百里畫廊”之稱。兩岸翠綠蔥鬱,山巒疊嶂,奇峰對峙,各顯神姿。烏江諸峽既和諧統一,又各具特色。夾石峽高山齊雲,藍天一線,峽風呼嘯,江濤逼人;黎芝峽嫵媚多姿,美女峰天門石、草帽石、佛指山神情酷似,景觀多而奇美,為諸峽之冠;銀童峽頑皮刁鑽,左右高山不時橫截江面,峰迴路轉,山重水複,船行其間如進迷宮,令人迷惘;土坨峽,山高、水深、谷幽,奇峰峻岭間,有成片竹林,參天古樹,群獸競美,百鳥爭鳴。能目睹長江三峽早已絕跡的猴群,或攀藤附葛,臨江戲水,聲聲長啼,或對船推石驚嚇遊客,
烏江百里畫廊是市級風景名勝區,乘坐烏江畫舫便可遊覽此美景。其周邊民俗古樸,有千年不變的美麗—阿依河,有重慶歷史文化第一古鎮龔灘,有原始幽深的神龍谷,有苗家山歌的發源地鞍子苗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麻陽河,有養生避暑勝地-摩圍山等,形成了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集群。
烏江百里畫廊烏江百里畫廊

龔灘古鎮

龔灘古鎮自古以來即是川(渝)、黔、湘、鄂客貨中轉站,是由烏江連線重慶的黃金口岸。東接嶺口、天館,西與貴州沿河以烏江中心線為界,南抵後坪,北靠彭水善感鄉。全鎮幅員面積133平方公里。
酉陽龔灘古鎮酉陽龔灘古鎮
烏江百里畫廊歷史悠久, 文化積澱深厚。龔灘古鎮有1700餘年的歷史;古代巴國蠻王洞建於戰國時代;馬鞍城是南宋金頭和尚起義遺址;僰人懸葬是東漢南少數民族僰人的風俗,巴人纖道歷史久遠,“驚濤拍岸”、“竹零詩龕”等文化遺蹟積澱厚重,頗具研究價值。烏江百里畫廊民族風情異彩紛呈,是土家擺手舞之鄉酉陽的西大門景區,是西蘭卡普蠟染的搖籃。古老的土家族背嫁哭嫁,獨特的苞谷燈戲、陽戲馬馬燈、民間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木葉情歌”,眾多的民間的手工藝品,組成了當地獨具魅力的民族風情。

主要景點

導遊詞

烏江百里畫廊“山似斧劈、水如碧玉、虬枝盤旋、水鳥嬉翔”,“奇山、怪石、碧水、險灘、古鎮、廊橋、纖道、懸葬”構成了烏江畫廊的景觀要素。特別是荔枝峽、白芨峽、土坨子峽是山水畫廊的精品,清代詩人梅若翁讚嘆:“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

夾石峽

德江新灘乘船北下,進入夾石峽。峽長43公里,經夾石、土地坳、板場、甘溪、官舟、淇灘等6個鄉鎮。峽中有七里、扶塔、三堆子、老竅子、三顆樁、鴨灘子、野豬子、土夾子、叢灘、雷洞子等灘,有夾石、彭家兩個渡口。兩岸絕壁懸崖,山高齊雲,藍天一線,灘陡流急,峽風呼嘯,江濤激盪,喧哮山谷。
“夾石”景觀位於夾石場對岸。民國《沿河縣誌》載:“縣南九十里夾石場之對面壁立數仞中夾一石如卵,活動宛轉不能移,故以此名揚。”有兩石相抱,中夾一石,上下皆空,左右虛懸,視之若墜,遺憾的是在上一世紀50年代,奇石不幸墜落,如今在兩石中間夾著的也變成了一棵樹。夾石碼頭位於一崖壁下,這裡水深而緩,是自然天成的一處停船覽船的好地方。以前,公路還未通到夾石場鎮的時候,當地就靠烏江與外界聯繫。
夾石碼頭壁峭崖懸,崖壁上古樹婆娑,古藤垂吊,石階重疊。崖壁上長著枝繁葉茂的古樹,樹主根與樹幹同樣粗大,形似一條條巨蟒,盤纏蜿蜒在壁上。崖壁下,一條石階順著崖壁盤曲而上,從江邊直上崖頂。石階都是經過人打打鑿的條石砌成,長年累月,條石的稜角已經磨圓,階面平滑,顯得厚重而滄桑。高高的石階,顯示了在崖壁開路人的氣魄、智慧和精神,是土家人民長期與自然生存作抗爭的象徵。沿石階登上“崖頂”,有一青石板鋪出的平地,一棵大樹下直立,行人來此必歇腳。在“崖頂”處只有一小平地,前面又是起伏的山巒,又有步步石階沿坡而上,一直通到大山坳的場鎮裡。碼頭附近有多處地下溶洞,洞裡面又是另一種景觀。
魯班石在夾石境內烏江邊的魯家山當門坡上矗立著兩墩巨大的石頭,岩石從下至上由一層一層的石板自然重疊而成,石高約20多米,兩墩巨石並排於坡土上,好似大力士御下的一挑擔子,俗稱魯班石。相傳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當年看見這裡的人們過河到對岸要下一岩來上一岩,極不方便,有心想在烏江邊造一座鐵索橋,於是就挑著一對石墩來到這裡,由於長途跋涉,加上山高坡陡,累得大汗淋淋,氣喘吁吁,心相放下擔子歇一肩,誰知擔子一放,便從近處傳來了雄雞報曉的啼叫聲,魯班聞雞而起,情急之中捨棄擔子,仙遊遠去。從此,魯班挑的那挑擔子並被留了下來,變成了魯班石。每逢哪家建新居,木匠師傅(亦稱掌墨師)都要帶著徒弟們備上酒菜供品,親臨魯班石前祭奠先師,祈禱祖師爺顯靈保佑山民們四季安康。同時,村寨的人們也索性跟隨魯班先師而姓,還把村寨名稱也改為魯家山。
一兩絲烏江西岸板場鄉的爛岩阡,有一獨峰絕壁,高聳雲天,直插水中,若用一根頭髮絲去量高度,要一兩絲線才能量完,故名“一兩絲”。乘舟向上望去,就好像一個高大無比的巨人立於江中。這山峰從腳到頂,全是灰白的峭壁。峭壁上稀疏地長著些枝椏彎曲的野生雜木和小草,就像巨人身上長的毛髮。山的整體結構呈“凸”字形,正面朝東,背面向西,從背面看此山沒有江邊那么險峻。山頂上長滿許多松柏和雜木,這裡是野生動物的樂園。野兔、山雞、鐵鷂、松鼠、野豬和羚羊時常出沒于山中。若站在懸崖峭壁邊緣往下看,一落千丈,烏江滾滾,白浪滔天,望而卻步。視線往東移,山勢略緩,千溝萬壑,重巒連綿,在峰林掩映之下,秀麗的田園風光和恬靜雅致的土家村寨。一條條彎曲的小徑無限地伸進遠處的樹林,向著那重重疊疊的崗巒迤邐而去。
峽尾為淇灘古鎮,依山傍水,保存著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有黔東特區第四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紅軍戰士王子龍烈士墓等革命文物。在這一帶景觀甚多,現列舉幾點如下:
燕子岩淇灘鎮的後面,有一山形若燕子,展翅奮飛,燕尾即淇灘場。
鐘嶺山淇灘對岸,一山陡峭,高約五百米,宛如屏幛,即“臥虎鎮江”。民國《沿河縣誌》記載:“鐘嶺山,山勢磅礴,綿延數十里,俯視烏江,形勢扼要。” 鐘嶺山相傳又叫鐘響山。遠視,形如鐘。與對岸銅鼓池對峙。據說,鐘嶺山頂有凡人看不見的神鐘,與銅鼓池的鼓一樣,時有鳴響,鼓響鐘和,或鐘鳴鼓和。後人更名為鐘嶺山。如今,人們既未聽到鐘鳴,也未聽到鼓響,只留下美麗的神話。有小路盤旋而上,山頂呈丘陵狀,住數百餘戶人家,均姓張,相傳為土家族張姓鼻祖發源地,明朝時建一祠堂,供張姓祖宗靈牌和木雕菩薩。至今碑序尚存,有和尚常年住持,綿延香火。方圓數十里,凡張姓後裔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或六月十九均到鐘嶺山朝山拜佛,焚香點燭,頂禮膜拜。解放後,菩薩和神主牌均被毀壞,石碑被主持和尚埋於地下才免招破壞,現已回到原處。
銅鼓池離淇灘後上方二公里處,地處丘陵。數百戶人家,均為土家族楊姓。與鐘嶺山隔江對峙。寨中有塘,叫銅鼓塘。早年有水,後乾涸,改名為銅鼓池。塘邊有一洞,叫“廟靈洞”,洞內深幽,陰暗潮濕,內有一自然石槽。洞口隔田一丘,對面為私塾學堂。夜深入靜時,學堂寄宿的先生隱隱約約聽到廟靈洞中響起沉悶的鼕鼕鼓聲,與隔江對峙的鐘嶺山的噹噹鐘聲唱和,或咚咚噹噹,或噹噹咚咚,遙相呼應,迴環不絕,聲聲入耳,沁人心脾。
木魚洞在淇灘場南面江邊有一洞,洞中有一塊大石,如石龕罩下,石面凸形光滑,如魚背,石塊中空,敲如木魚響,故名“木魚洞”。洞前水流湍激而回水循環,是垂釣的理想之地。當年賀龍在淇灘時,常來木魚洞口垂釣。
深溝子位於烏江西岸彭家上游兩公里的鐘嶺山麓,懸崖峭壁,嶙峋險峻,樹茂清幽,景色迷人。崖上建廟一座,叫“火神廟”,供火神祝融大帝像,常年香火繚繞,佛徒參禪打坐。
石馬石馬坐落於淇灘鎮鉛廠壩水泥廠對岸.在沙坨與彭家交界處,現糧油直庫下的懸崖峭壁上。懸崖高約500米。石馬右側靠岩壁,頭部逆江流斜向上西南方,全身站於岩壁中、下段,身長約2米,胸圍約1米多,四肢朝下。身色淡黃,在石馬唇邊長有許多嫩綠的野草。石馬迄今還有一個傳說,大約2000年前,在彭華村(彭家)的田地里。民眾發現一匹野馬在吃莊稼,民眾追趕一天.野馬四處奔跑,逼在石馬坐落的懸岩頂點,無路可逃,於是縱身跳下懸崖,不見其影。人們認為是石馬作怪,就聚眾來到岩底,爬上懸崖.用鐵錘將石馬頭部打掉。事後,在石馬受傷的頸部流了三年黃水。從此,不見有野馬在田地里吃莊稼了。
據說,有一個姓李的秀才,路過石馬坐落的地方,寫下了一首七言律詩:“石馬原來在月舟,從古留下幾千秋。邪風盪起無毛動,細雨飄飄有汗流。嫩草登唇難開口,鐵鞭任打不回頭。”
出峽處為烏江沙砣渡口公路大橋,全長340米,主孔長180米,為桁架組合全國第二大橋。沙砣烏江大橋的修建,給山峽增添了新的亮彩。

沿河風景

從淇灘繼續往下,便是沿河縣城。沿河是一古老的城,在隋、唐、北宋時期曾建立務州,後盛極一時。在南宋、元、明、清時期均為土司駐地。沿河縣城景點很多,主要有:月鏡高懸 位於城東一公里許之鏡山.俗稱月亮岩。清康熙年間江陰陳鼎《黔遊記》云:“鏡山……有石如鏡”。道光《思南府續志》:“沿河司有景懸岩石月”。民國《沿河縣誌》:“山壁有石如鏡”。思南志載:“里人於八月十五夜半窺石,鏡中隱隱見名山依次而過。”鏡山山勢陡峭,林木蔽覆,高約160米,屏立城東.山腰有約20平方米的灰白色岩壁,狀似圓月,因而得名。前人贊道:“百尺竿頭此獨尊,群峰拱向若星門,中秋分外添光皎,不許同流有異源。”
沿河縣城西沿河縣城西
東山伏牛 位於縣城東岸,名營盤頂,高海拔408.7米,可總覽全城,狀似伏牛,首東尾西,側目鏡山,故又名“犀牛望月”。山腰有東嶽廟,現為和平鎮二小;還有為護送沿河客商與土匪戰鬥犧牲的解放軍副連長楊殿元烈士的陵墓。山腳的泗王廟昔為思南府遷移沿河時治所。東側山坳原建有文風塔,為縣城主要歷史標誌,文革時期被毀。
黃貓警渡 在城南一公里許的石家坨後山,有一巨石.形如臥虎,頭東尾西,俯視烏江,故名“貓山”;如果親臨貓山腳下,便會看見這裡原是一片石林,嶙峋怪石,多姿多彩,或如石獅,或似石印,或如醉人橫臥,或似怪獸賓士,形態逼真。石林前矗立著一座由三塊巨石疊砌而成高30多米的石岩,高出群峰,分外奪目,這就是“貓山”,“貓山”身後,一大樹直伸天空,自然地形成“貓尾”,把“貓”襯托得活靈活現。“石貓”神情專注,鳥瞰烏江水面。貓山腳下的烏江河槽,有一百餘米長灘,名曰“貓灘”。這裡灘陡流急,昔木船操作笨重,故常在此翻船。民間對這座石貓山有一個傳說:很久以前,烏江航道上的貓灘,水流湍急,十分險惡,常有覆舟之虞,每當木船撞灘,船沉人溺,呼救哀號,慘不忍睹。這些情狀,感動了玉皇大帝,便派山頭上的石貓承擔了報警任務:當船行至灘前時,如石貓發出“咪悠咪悠”迴蕩山谷的叫聲,船工聞之,只好停船等待了,如貿然行駛,必然撞灘翻船;如聽不到貓叫聲,就可安全過灘。民國《沿河縣誌》云:“相傳石貓一叫,必有覆舟之虞。”故名黃貓警渡。
白鶴舞門 又稱白鶴鬧五門,位於城北江中.俗稱五門灘。民國《沿河縣誌》載:“石骨橫江,斜伸如翼,束江劃若五門。”由於灘險流急,暗礁密布,水流受阻,在碧綠江面泛起陣陣飛鳥形銀色浪花,酷似一群白鶴在江中飛舞嬉戲,水聲嘩啦,宛若伴奏,形象逼真.令人神往,故名白鶴鬧五門。清同治十三年在此江畔建立了鶴鳴書院。經過整治後的五門灘,碧波蕩漾,江水滔滔,疊浪千重翻翠錦,輕舟直下五門灘。
錫頂撐雲 位於縣城西五公里的楊家坪,名高錫峰,一峰如筆,高聳雲天。《思南府志》謂:“久雨雲出則晴,久晴雲出則雨。”里人以此預測天氣變化。《沿河縣誌》云:“縣後高峰挺秀,矗立雲霄.含雲吐霧,氣壯山河。”
珠岩積雪 位於城東兩公里一山脈自南而北蜷伏延伸,壁立東面。岩壁色彩斑斕.形似珍珠瑪瑙,故名“珠瑙岩”。頂高海拔974米,比縣城高650餘米,每到嚴冬下雪,山頂儼若玉龍騰空,上連茫茫雲天,下榻斑讕岩壁。交相輝映,形成勝景奇觀。民國《沿河縣誌》云:“珠岩與錫頂爭雄,……每當雪霽。玉輪潢亘。有如驪龍孕珠,光燭數里,士夫爭相賞焉!”現電視差轉台挺立山頂,鐵塔沖天儼如龍角.晚上明燈閃躍,似星月凌空,氣象萬千。
洲水奇觀 位於城內西岸的中堆浩。有一石洲高約5米,寬30餘米,長40米,四周呈流線型,狀似伏龜,兀立江中。經多年洪水沖刷,岩層分明,線縫清晰,遙視若花紋,近觀似鱗甲。每當烏江漲水,洲東,洪流滾滾,洶湧澎湃,勢不可擋;洲西,輕波細浪,從容不迫,緩緩倒流迴旋;石洲,則如定海神針,穩插江中,巋然不動。如此動靜相間,緩急有致。諸色交織,結為一體.形成稀世奇觀。相傳張三豐昔日游此,曾留下“兩溪夾一溝,烏江水倒流”之句。每逢盛夏,這裡是人們洗澡游泳中心,傍晚乘涼勝地,晚風輕拂,爽身宜神,樂而忘返。
彩月朝霞 東岸停船處,人稱田氏碼頭。民國《沿河縣誌》記載:“一青石橫臥江邊,面成圓形,如盤,色白若銀,朝暾初上與日光相影映,頓成奇彩,誠壯觀也。”
泉珠曖泡 縣南城南面一千米的岩腦下的烏江西岸邊,有一溫泉,名曰“珍珠泉”。泉水清澈如玉,泉眼湧水如珠,熱氣蒸浮如霧,水溫50℃左右,為有療養價值的熱礦泉,已有400多年利用歷史。民國《沿河縣誌》載:“湯如水佛,涌泡若珠,泉可盪邪,水可消厲,遙望白氣浮蒸如煙。”日“泉珠暖抱”。又云:“泉源瀉玉,四季如湯,每當夏秋之際,遊人如織,竟相澡身,鄉人疥疾者洗之立愈。”

烏楊樹

烏楊樹是一種長在水邊的樹種,過去在烏江邊生長很多,由於不見其繁殖,烏楊樹在土家人的心中具有很高的位置,從民國《沿河縣誌》中可清楚地看到在縣城東岸有一條街被命名為“烏楊街”。對烏楊樹的記載,《沿河縣誌》記載:“烏楊,生水邊,以生地不礙五穀,有大至十圍者。”從沿河縣城東風碼頭乘船順江北下,大約4公里處的烏江西岸,屹立著一棵參天古樹。這就是有著約千年歷史,被當地人稱為“神樹”的烏楊樹。它歷經蒼桑,枝繁葉茂。烏楊樹虬曲盤結的樹根經過洪水的沖刷,全部裸露在地面,盤根錯節,縱橫交錯,似盤龍臥江,像虬須捲曲……千奇百怪,卻依然緊緊抓住泥土,樹幹倔強地兀然挺立,伸枝展葉,下臨滔滔的烏江,就這樣挺立了一千多年,卻依然頑強如初。凡遊人到此,無不肅然起敬。
烏楊樹烏楊樹
關於這棵千年烏楊的傳說很多。當地村民認為樹有靈性,有讓孩子認“保爺”的風俗,逢年過節,人們都要備好香燭來祭拜這烏楊“保爺”。

媳婦沱

過了烏楊樹,很快就進入了川黔兩省交界黑獺鄉境內。在白泥河(又名名甘龍河)與烏江交匯的下游一里處,有一個較大的回水坨,名叫媳婦沱。這裡雖無鬧市,但山環水繞,風光秀麗,而且又是烏江兩岸川黔邊區人民來往的要津,每當節日或趕場天,船來人往,笑語歡歌,別有一番情趣。曾有不少外來人相問,這個地方為什麼要叫媳婦沱呢?原來它是有來由的,它來源於一段美妙的傳說。
相傳,貴州沿河烏江左岸某地,有一良家美女,出嫁到黑獺堡的一個貧苦人家,當這位貴州姑娘,到四川當了媳婦之後,賢淑溫順,受到人們普遍的愛戴。
有一天,這位新來不久的媳婦,趁著天晴,下到烏江邊去漂洗衣裳。將要洗完時,遇到一個花花公子,駕著遊船,嬉皮笑臉地前來對她進行挑逗。新媳婦端莊正派,落落大方,知道來者不善,對他不理睬。趕緊收拾衣裳,準備起身回家。這個公子,是當地惡霸地主的一個外號名叫“癩食猴”的獨兒闊少爺。他見新媳婦要走,就叫他的隨從,把船穩住,他親自上岸去拉人。新媳婦被拉住後就竭力爭抗,累得癩食猴氣喘吁吁。也沒把新媳婦拉動半步。
事也湊巧,癩食猴不拉猶可,一拉他自己連站不穩了,頓時感到地在動,天在搖,頭暈腦脹,再也沒有力氣了。但他仍賊心不死,就叫他的貼身打手,把船拴好,馬上下來一起拉人。
幸虧這件事被烏江中的鯉魚精知道了。鯉魚精一貫除暴安良,為了搭救這位善良的媳婦,它就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姑娘,要求搭乘他的遊船過江。癩食猴見到更好的機會來了,於是放走了媳婦,高興地載著姑娘往江中游去了。殊不知剛到江心,遊船便“嘭”的一聲,好像觸了暗礁,很快船翻人沉,身葬魚腹了。不消說,這當然是鯉魚精的貢獻。
不久,惡霸地主聽說他的少爺,是看新媳婦洗衣裳時被淹死的,他就顛倒事非,羅織罪名,要新媳婦賠償人命。
新媳婦全家人對此不白之冤,心急如火,萬分憂慮,於是就去告官。哪知舊社會是“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告官之後,官司倒打輸了。輸家光出錢賠償人命,惡霸地主還不乾。提出除了賠錢,還要新媳婦去當小老婆的無理要求。昏官因為得了地主的很多“包袱”,所以,就完全按地主的狼子野心斷了案。
在哭訴無門的黑暗統治下,新媳婦絕望了。在淒風苦雨之夜,她背著她的親人,悄悄地來到她洗衣裳的烏江回水沱邊,毅然跳進了一瀉千里的烏江……
人們為了永遠記住這位賢惠善良而又遭到冤死的新媳婦,就決定把這個回水沱,取名為“媳婦沱”。
後來,還有人傳說,這位新媳婦投江之後,她並沒有死,而是被鯉魚精救了起不來,變成了“護江女神”。據說,江邊那尊像婦女的石人,就是那位新媳婦的化身。

黎芝峽

在黑獺沿烏江下行,十多分鐘後,於黑獺鄉虎頭村進入黎芝峽。看起來只有一扇大門那么寬的峽口,卻把遊人帶入了一個夢境一般神奇美妙的天地。
黎芝峽,民國《沿河縣誌》中記為“犁志峽”,又有人稱之為“荔枝峽”,其實都是同一個名字。關於黎芝峽名稱的來歷,據明嘉靖《思南府志》記載:“灘右有黎芝光焉,故名。” 明代沿河詩人龍泉曾有一詩《黎芝光》詩:“千尋峭壁倚嵯峨,下瞰江流涌碧波。偈逢罅中垂素練,疑從天上瀉銀河。爭呼賈客忘移棹,偷覷鮫人愧擲梭。欲向山靈問端的,古今隱顯事如何。”黎芝光為何物,從字面上看很費解,只能從傳說中得到結論。嘉靖《思南府志·拾遺志》:“蓋幾兆之示,雖小不虛。正德間,市井兒童以兵事為戲,或陳兵相敵,或奔敗叫號,十百成群,聲徹四境,識者已知其不祥矣。未幾,果有方四之變。府下流沿河司有黎芝灘,側即大崖,上有光芒如匹練焉,舟過此而光現者,即水波不興,否則,有覆沒之患。嘉靖四年(1525),忽一夕,有虎至郡治堂,吼嘯數聲而出,不知所之。又一日,三虎渡河止於通濟橋下,眾搏之而斃,後知府周舉、推官夏汝鹹卒於官焉。嘉靖十二年(1533),郡守葛鴯一日郊行,從者甚眾,忽有虎於旁攘一羊去。未數月,而葛公沒矣。夫虎,大人之象也,是故三公之變,皆於虎征。”“虎征”雖然帶有一些迷信色彩,但卻真實可信,它是人們對自然現象不理解而得出的結果。
黎芝峽風光黎芝峽風光
“黎芝光”或“蓮花光”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在強烈的陽光照射在江面上並經過水麵反射,和空氣中的水蒸汽遇冷後變成的水霧的折射形成的結果,優如海市蜃樓。造成人們對黎芝光如此崇拜的原因,這也土家族的白虎崇拜有關係,從字音上分析,“黎芝”、“蓮芝”以及下游的“黎扶子”都有虎的意思,即白虎神“廩君”,“黎”、“蓮”都與“廩”諧音。再看周邊的地名,在黎芝峽入峽處有一個村名叫“虎頭村”,有一渡口名叫“神壩”、有一支流名曰“白溪”,有一溶洞名曰“三星洞”,這些地名無一不與土家族遠祖白虎有關係。
黎芝峽全長24公里,是烏江下游最美的峽。峽岸峰巒挺拔,雄奇險俊,秀美多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無數天然藝術珍品,兩岸的奇山怪石,帶給你無限的遐想,樂趣無窮。峽中河道曲折,山重水複,一步一景。每一曲、每一折,都會展現一幅風格迥異絕好的山水畫,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出馬腔”、“三星洞”、“霸王谷”、“火鋪石”、“天魚塘”、“天門石”、“草帽石”、“老鷹帽”、“定海神針”、“梅嫦峰”、“花果山”、“蠻王靈牌石”、“佛指山”、“香爐石”、“太白天書”、“人字瀑”、“白絲坨”,獨立山頭的靈牌石,翹首望月的神龜,伏地休恬的駱駝,還有懸在高崖上的“牛肝”、“馬肺”,懶慵欲睡的臥狗,景致萬千,惟妙惟肖。峽中在刀劈斧削的石壁上。你會見到千姿百態的綠樹,紮根在岩縫中,根繫緊緊抓住石壁,或曲如盤蛇,或彎似雕弓;粗挺的堅如鐵骨,柔細的韌若藤蔓,恰是一幅幅寫在絕壁上的狂草,其筆劃粗細有致,輕重得體,鐵筆銀鉤、飛短流長、灑脫飄逸、妙趣橫生。
黎芝峽黎芝峽
江岸的絕壁下,蜿蜒著長長短短的纖道。當年,縴夫肩挽縴繩,弓身爬行,雙腳扣地,兩手抓石,高唱著宏亮的縴夫號子,負重著航船逆水而上。古纖道,象徵著土家先民不屈不撓的精神。

梅嬋峰

忽見江岸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奇峰峻秀煙去繞,綽約仙子峰中現。在西岸群峰中,有一峰如妙女佇立,俯首望江,含情脈脈,人們稱之為“梅嬋峰”。梅嬋峰在山嵐里若隱若現,輪船隨波跌宕前行,那綽約美女似乎在向遊客頜首微笑。當她發覺遊人在瞧她時,害羞似的慢步向叢峰中躲去,其倩影可與長江三峽的“神女峰”媲美。自古以來,由於羞藏於深山,一直未被歷代騷人墨客發現,所以關於她的讚美詩篇極少。據說,“神女峰”、“梅嬋峰”原來是兩組妹,很久以前逃荒失散,妹妹來到烏江岸邊崇山峻岭中采山珍野果度日,天長日久化為山峰。
梅嬋是個勤勞勇敢的姑娘,她能上山打獵,為民除害。她上山打獵,用兔子上山帶路,用猴子去岩山安網。她的箭法和槍法是百發百中。梅嬋在打獵中贈捕捉獵獲不少野豬,而且也智擒過豹子、狗熊和老虎。歸來總是按土家族人的習俗,指導打得的獸頭留著家中食用,將肉分給在場的人,這就是“沿山打獵,見人有份”習俗的來歷。黔東北和渝東南土家人,沒有一個不喜歡和尊重她。她在武陵的高山上打獵走路如跑馬,在烏江險灘邊走路如箭飛。
有一天梅嬋打死七隻老虎正在回家途中,又一隻老虎向她撲來,梅嬋死死卡住老虎的脖子,連人帶虎一起滾入了烏江。第二天當地寨民尋找梅嬋姑娘時,只見雷雨交加,電光閃閃,在烏江邊的山峰上就現出了梅嬋的真容,故名“梅嬋峰”。傳說梅嬋被天神封為“山神”,掌管這山中百獸,凡打獵的土家族人,都要祭祀她,才能平安獲得獵物。從此,梅嬋的故事就在土家山寨廣為流傳,並敬為神靈。
當雨後初晴,江霧漸漸擴散,“梅嬋峰”撩開面紗,露出俊秀的面頰,身披白色衣裙,飄飄然於雲霧之中,真是神女天降。江霧飄飄渺渺、聚聚散散。秀麗的山峰在輕紗般的乳霧中忽地這裡探出一個頭來,倏地那裡閃出半個身子來,就像一群群活潑頑皮的烏江兒女在與你捉迷藏。

望夫石

除了“梅嬋峰”外,還有“望夫石”,傳說在很久以前,就在那座大山腳下住著一戶人家,女主人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土家姑娘,男主人是一位勤勞勇敢的土家放排手。因為生活所迫,小伙子不得不去為當地的大財主放排。烏江水大浪急,稍不留神,排筏就會觸到江中的險灘和暗礁。許多放排手都把性命交給了烏江。但小伙子的撐筏本領高,加上對河道熟悉,每次總是有驚無險,逢凶化吉的平安歸來。
財主是個十分貪婪的傢伙,見小伙子如此能幹,就常常派他下水放排,好為其賺更多的錢財。有一次,烏江因大雨而河水猛漲,江面上是洶湧澎湃,財主又命令小伙子放排,小伙子見水大浪大不宜放排就不想去,財主於是威脅要把美麗的土家姑娘搶去做小老婆,為了不讓心愛的妻子被搶,他被泊答應了。然而,他這一去就杳無音訊,他的妻子痴痴地等啊等啊,一年年過去了,可還是沒有他的訊息。有人說他是不想再遭受財主的剝削,逃到很遠的地方去了;有人說他是在放排途中觸到暗礁落水死了……面對各種傳言,妻子堅定地認為丈夫一定會回來。於是,她每天都爬上江邊的山崗上四方眺望,執著的目光散落在奔騰的烏江深淵重,絲毫沒有注意身邊的草葉黃了綠,綠了又黃;花兒謝了弄,開了又謝;但她的丈夫最終還是沒有歸來,美麗的妻子就在這漫長無期的等待中化為一尊石像。

天門石

船在急流中航行,在江的西岸一塊高約20米,寬約10米,厚2尺的大青石,人們稱為“天門石”,筆直地與身後的峭壁裂開1尺有餘,看似欲崩欲傾,奇險無比,只要梢加一點力氣,便會轟然倒下,造成江流阻塞。
天門石天門石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天江上嗩吶聲聲、鑼鼓喧天,一隻娶親的船正過此處,突然間雷電交加,山崖崩裂,天門石搖搖欲傾。在這萬分危急之時,崖上的蜘蛛急吐精絲,緊緊粘住這塊“天門石”,才使新娘和迎親的人免於災難。

佛指山

船行峽中,翹首可見在烏江西岸的佛指山,高插雲霄。一峰嶺如一隻巨掌朝天攤開,嶺上分襞出五根石筍,有高有矮,有長有短,形象極似如來佛的五根“手指”。
佛指山佛指山

人字瀑

峽內多處飛泉瀑瀉,水沫四濺,墜花落玉。如果是遇到大雨過後,雖說讓常年綠波熒熒的烏江渾濁了起來,但你能看到兩岸青山峭壁間若干大大小小的瀑布和跌水。這些瀑布跌水都不像黃果樹之類的瀑布以寬N米,高N米,像黃河大合唱似般的以氣勢見長,它們纖長、靈動、一唱三嘆,就如一個苗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輕歌峽中,常在你不經意的地方把她們玲瓏活潑的美喜悅的呈現給你看。再加上兩岸山體峻朗、岩石的質感與排列形狀壯觀而新奇。人字瀑,從西岸半山岩壁夾縫中噴出一股清泉順著斜岸由上而下逐漸鋪開流入烏江,遠看像一個巨大的“人”字,長流不斷。
人字瀑人字瀑
東岸山腰有一澗泉飄逸而下,常年不斷,猶如束束銀絲迎風飛舞,銀光閃爍,故此地名白絲坨。暴雨過後,洞內涌射出一股洪水,飛撲對岸,水霧瀰漫,水聲隆隆震山谷,氣勢磅礴,蔚為壯觀。麗日之下,水霧折射出一道美麗彩虹,遊人無不叫絕。這就是難得的自然景觀“白龍過江”。站在甲板上從“白龍”彩虹下,水霧裡穿過,感到特別愜心快意。大雨後的白絲沱,是黎芝峽諸般美景的壓卷之作。

霸王谷

黎芝峽人字瀑邊,攀崖而上,便進入一個幽深的大峽谷——霸王谷。霸王谷方圓不下十公里。
距縣城40多公里的霸王谷,經過一個多小時後,車到馮家莊上莊無路可進,徒步前行。大約走了兩里多的山路後,大家突感眼前一亮,天清雲朗,一片綠岱,群山巍峨中一個深不可測的大峽谷口呈現在眼前,霸王谷雛形就這樣初進我們的視野。繼續前行兩百多米後,我們抵達了霸王穀穀口之頂。
霸王谷位於烏江西岸,與黎芝峽緊緊相鄰。谷內山形極為奇異,酷似楚漢相爭時期的歷史人物,布局場景幾乎包攬了楚漢相爭時期發生的所有大事,巧合之極。西楚霸王、虞姬、范增、虞子期、桓楚、八千子弟、劉邦、張良、韓信、蕭何、周勃、樊噲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演繹楚漢相爭時期追韓信、劉邦拜將、明修棧道、暗渡陳昌、楚漢河界、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等悲壯歷史場景。
站在谷頂,放眼看去,整個峽谷至南而北,谷底狹長曲折,谷面峰絕壁懸,氣勢磅礴,一江劃出楚河漢界清晰可見。在仰天長泣的虞美人的腳下,傾聽著這遠古佳人泣訴那段動人心弦的千古傳奇,東眺輪廓分明,霸氣十足的霸王戴著頭盔巍然屹立,再看那煜煜生輝、鋒芒畢露的霸王劍高指雲天和點兵台下待令蓄髮的眾將士栩栩如生,讓人感嘆大自然造物之鬼斧神工。
霸王谷又名黑嚎壕,據說,如果遇上雲雨天來這裡,就看到和聽到峽谷內風起雲湧、聲嘶力竭,似有千軍萬馬在谷內涌動、廝殺。一塊翹然於谷崖上,直伸出懸崖近十米的石塊,寬不足兩米,奇險無比。有人稱之為醒酒石。醒酒石下面是萬丈深淵,直抵谷底,無遮無隱,站在上面若有閃失,那必粉身碎骨。有冒險者爬到石上去照相,十分刺激,讓人感到驚恐萬分。
霸王谷風光霸王谷風光
順著絕壁邊陡峭的羊腸山路,向谷底邁進。下谷的路很是難行,陡峭不說,路與懸壁基本保持同樣角度,垂直而下,且多處無路,是人工搭建的木梯。木梯由於年限較久,加之雨水浸泡,早已是青苔鱗鱗,十分滑膩。下得一半時,谷內寒意已十分襲人,懸壁處雜木叢生,四周綠色蔥蔥,珍奇植物隨處可見。
在霸王谷看烏江石筍,遠眺群山連綿、高低起伏,近觀那巨大的石筍從烏江邊上一山脊處挺拔而出,直衝雲宵,再俯瞰峽底那變得狹長、彎曲、細小的烏江隨峽而下。霸王谷里那些高聳入雲、直指蒼穹、千姿百態的石筍、石岩、石壁和石林,簡直就是一部楚漢相爭的奇書。用歐陽黔森先生的話說,如果將霸王谷里的石筍、石岩、石壁、石林與張家界作個比較的話,張家界還將遜色一分。在這個縱深20餘里的大峽谷里,100多座大大小小的奇峰、桅巒,連綿起伏,如竹筍般林立著,奇怪的是,這些石筍、石岩、石壁、石林的陽面和相對的排列順序,都能讓人從楚漢相爭的故事中找到臉譜和情節,西楚霸王項羽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河山之氣勢,漢帝劉幫陰沉而又高高在上的帝王之嘴臉,蕭何、張良、范曾運籌帷幄、布局謀篇謀士之神韻,韓信的一代將才之風範,美女虞姬的一往深情和生離死別的哀怨,以及項伯的心之向背。
在霸王谷看烏江山峽在霸王谷看烏江山峽
在這些石筍、石岩、石壁、石林中有楚河漢界、蕭何月下追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拜將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有漢代君臣群像和項羽二十八勇士,栩栩如生,讓人感嘆這是天公造就,鬼斧神工。

銀童峽

從思渠乘船北行數百米,於暗溪河口進入銀童峽,峽長8.35公里。峽中有銀童子和張公子兩灘。銀童子灘江面窄狹,灘長流急,拍岸驚濤,聲若雷鳴;張公子灘江面寬闊,江流曲折如弓,峰迴岸轉,奇絕壯觀。船初入峽,水流湍急,船行如箭,突然西岸一山橫截江面,船到山前,航向~轉,西岸豁然開朗,而東岸高山又橫截江面。前眺疑江流已盡,後顧不知船從何來,水復山重,時隱時現,如行迷宮。前人留下“渡從流水梯雲上,翠浪連翻捲入迷”詩句。峽尾西岸為毛渡場,是清乾隆年問開闢的場集。民國時期沿河縣長楊化育出巡途經此峽,賦詩云:“洪流難禁水雲忙,又轉輕舟過峽鄉。關塞重登毛渡口,銀童應笑張公狂。”
銀童峽有睡美人、一挑石、唐代古城遺址等景點。睡美人,由幾座秀美地山峰組合而成,猶如一個美麗的女子美美地沉睡在綠色的地毯上,久久不願離去;一挑石,為兩巨石並排立於江岸,石高約5米,似一挑擔子,俗稱一挑石。唐代古城遺址,沿張公子灘西岸一山洞進入,一說為唐代務州治所,城分東西兩門,現遺址猶存。

一挑石

烏江沿河的思渠與重慶市酉陽縣後坪鄉的菜園鋪之間橫衝直撞,洶湧而過。留下了令人聞名喪膽的“百絲坨”,也造成了險灘浪急、舟楫難行的“折葦子”等險要河段。“走遍天下路,難過思渠渡”,不知從何時起,成為多少代當地百姓和過往客商的共同怨嘆。修建思渠橋,早已成為人們的夢想和渴望。這裡,留下了一段大力神修建思渠橋而未果,非常遺憾地留下“一挑石”的美麗傳說。
很久以前,上界大仙太白金星見思渠烏江兩岸的人民勤勞勇敢,慈祥善良,熱情厚道,民風淳樸,卻因烏江橫隔其間而造成交通閉塞,太白金星覺得此地凡民著實可憐,便大發慈悲,決心要為該地凡人做點好事;在思渠險渡之上架一座大石橋,使自古以來的天塹變為通途。於是派屬下一位大力神下凡,進一步考察當地民風並籌備和實施建橋事宜。大力神經過進一步考察,見當地人民男耕女織,夫唱婦隨,勤儉樸實,和睦相處,也生出了同情憐憫之心。他決心建好思渠橋,造福於黎民百姓。按神仙的規矩,大力神領旨建橋都是在夜間進行,而且,必須等凡人入睡之後才動工,聞雞鳴即返天庭。一但被凡人窺破,泄漏了天機,就會功虧一簣。大力神經過勘察,在距思渠很遠很遠的四川峨眉山找到了石山。峨眉山之石質地優良,堅實牢固,結構緊密,是修建石橋的上好材料。大力神立即開山採石很快就備齊了材料,每一塊石頭都重逾千鈞。只等石料運到思渠險渡之處,就可以修建大橋了。
那一夜,凡民們由於經過一天的辛苦勞作,都疲憊地進入了夢鄉,萬籟俱寂。此時正是神仙們下凡做事的最佳時機。大力神為了抓緊時間,從峨眉山挑著一對做橋墩用的大石,風馳電掣地往思渠方向疾奔。他要在一夜之間建好思渠烏江大橋,給凡人們一個天大的驚喜。正如俗話說的“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大力神行事雖然極其隱秘,但不知為什麼還是被一個人窺破了機關。據說此人是峨眉山的一個法力不淺的道士。他發覺大力神採石建橋的天機,認為一來開山採石會破壞峨眉山的好風水,二來架起思渠烏江橋會接走魚米之鄉四川的龍脈。於是他暗暗潛入思渠一帶,伺機搗亂和破壞。他深知神仙在夜深人靜之時行事之秘,忌諱的是雄雞報曉和曙光出現。於是隱藏在大絲粟樹處,尖著嗓子學起公雞報曉來。這雞叫之聲一響,其它沒有時間觀念的公雞也盲目地跟著叫了起來。頓時,雞啼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
大力神挑著兩個大石礅,流星飛矢般往思渠方向趕。只要安好橋墩,以神仙無所不能的修為,一夜之間就可以變戲法似地把大橋架好。此時,他已挑著石礅趕到了黃岩腳。此地距思渠架橋處僅一里路程,只要一口氣就可以趕到。大力神正自得意,忽然聽見一片雞叫聲,大吃一驚,以為自己太慢,天已快亮了。他來不及挑攏安放橋礅,慌慌張張地丟下石墩,連挑石墩的金扁擔也不敢帶走,順手埋在菜園鋪外的河壩里,形成大沙壩。大力神留在黃岩腳的那兩塊石頭,每塊都有一人多高,其上方均有掛扁擔鉤的小孔。
大力神建橋未果,功敗垂成,留下一挑巨石。這不僅在凡間,恐怕在仙界也會引為憾事。神仙做事也有半途而廢的,可見神仙也靠不住。如今烏江險渡變為通途,思渠險渡已經治理。又有馬力足、載量大、安全快捷的機動船隻擺渡,機器歡唱,客賈無阻。

土坨峽

從毛渡乘船北行16公里,於土坨子進入土坨峽,峽長16.75公里。峽中有土坨子、雞頭子、龔灘、小銀灘、大銀灘等灘。兩岸峻峰絕壁對峙,山高、水深、谷幽、景奇。在奇峰峻岭間,古木翠竹交織,群猴活躍其中。船行峽中,“前眺疑江流已盡,後顧不知船何來”,水復山重,時隱時現,如行迷宮之中。峽尾西岸為洪渡古鎮,曾是唐洪杜縣治地,有漢代陶窯、古墓群等古蹟和漢公母榫磚、宋瓷等出土文物。峽首西岸鯉魚池有一土家族古寨,土家吊腳樓建築工藝極為精湛,民族風情濃郁。龔灘,巨石橫臥江心,阻流成坎,浪高數米,水吼如雷,西岸是刀削石壁,形成長3000米的天然壁畫,壁上無數青峰直插雲天,山清水秀如畫屏。東岸為龔灘古鎮,西岸有蠻王洞。“蠻王洞”在距江面約50米處的石壁上,石壁高萬仞,一說為巴王兵敗後退居此地,故又名“巴王洞”。又說蠻王孟獲結諸夷反漢,集蠻兵於此,憑險抗拒蜀兵。洞外岩壁上有古人書的“驚濤拍岸”四個大字,筆力雄健。一游士在洞中石壁橫書三行梵文,無人破譯,左有“無上金剛大曼茶羅”八字,落款為“那楚釀左書”字樣。
清代書法家所書“驚濤拍岸”清代書法家所書“驚濤拍岸”
土坨峽的主要特點就是灘險石奇。峽內有土坨子灘和老龔灘兩大險灘。由於灘多浪急,兩岸礁石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沖刷,就像經過雕啄過的一樣。似蓮花、似海花、似蜂窩,凡遊人得見,無不為之感慨。

鯉魚池

鯉魚池是思渠鎮的一個村寨,位於土坨峽首的西岸,距離縣城58公里。中華文母 船停靠處是一個泥沙堆積的小山堡,堡上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林子。遠望去整個兒像個盆景,在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烏江邊上,能夠看到這樣一片林子,讓人領悟到一種生命的力量。林子裡主要生長著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中華文母,當地人稱之為水獅子,屬我國瀕危搶救植物。屬灌木樹種生長在烏江三峽峽壁,每年的夏季被水淹沒,處於休眠狀態,其它三個季節都屬生長期。它具有葉片小而澤亮豐潤、四季常青、樁型千姿百態、枝條軟綿便於造型製作等優點。這種樹一般長不大,城裡人常將它作為盆景來栽培。這裡的水獅子有大碗口那么粗。當地村民說,長成這么大,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隨著烏江截流,本植物已瀕臨絕種,已越來越少,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已將部分移植加以保護。
鯉魚池吊腳樓鯉魚池吊腳樓
鯉魚池中華文母林旁有一個約50平方米的水塘,塘中長滿了密密麻麻的蝌蚪。一老農介紹說,該水塘下雨不漲,天旱不枯,過去塘內有一對鯉魚,村民認為是聖物,都不去碰它,魚越長越大,塘已漸漸地容不下了。有一天,一位仙人路過,看到了魚大塘小的情景.遂想為鯉魚指引一條生路,就說:“一對鯉魚飛下灘.兒子兒孫都做官”,其弟子不知其意,遂應了句“一對鯉魚飛下水.兒子兒孫會忌鬼”。由於口封不好,現因鯉魚池出祭祀先生的多.鯉魚池也由此得名。
吊腳樓鯉魚池的土家吊腳樓群,規模大,建設年代久,做工精緻。從鯉魚池塘向上望.是一排排用木料做的土家吊腳樓,沿斜坡向上走50米即進入村寨。吊腳樓有正房和廂房,正房是一層三間,居正中。廂房一般都是兩層,居正房兩側,中間形成一個院子。正房的窗戶是木雕的窗花,做工十分精細,內容十分豐富。有釣魚的,有犁田的.有飽讀詩書做書的。也有乞討的,有跳擺手舞的。也有舞刀弄劍的,還有犀牛望月、野鹿含花、喜雀鬧春、鯉魚眺龍門等一些民間傳說及歷史典故。好幾幢樓房是清末建的,有上百年的歷史。通過窗花可以解讀出當時江邊土家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景。鯉魚池的土家村民仍然保持著過去的一些生活生產習俗,還留有古時的灶台、家具、火鋪,吃水是用背捅,種莊稼背肥也是用背桶.中老年婦女喜包白帕子.初生的小娃戴狗耳帽,如有客人去,土家村民會在堂屋或院裡擺上一壺老鷹茶,獻上幾曲打餾子,能夠用嗩吶、鑼、鈸為你合奏一、二百個曲子,聲音時而歡快激越。時而婉轉流暢,似行雲流水。讓你流連忘返。
神仙碑文 從寨子的另一頭下到江邊,在半山腰有一座墳,是民國五年建造的。碑板上刻有文字,而兩根碑柱上看似沒有人工刻字,但能夠清楚地看到碑文,即不像人寫的,也認不出是什麼字,字型對仗較工整,像是從岩石里印出來一樣,若隱若現。當地民眾說,這是神仙寫的碑文。一老農說,在建造這座碑時。石匠忙了一上午,剛把兩根碑柱磨平,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工匠們準備吃中午飯後再來寫碑文,但把中飯吃了下來,看到兩根碑柱上已經寫好了碑文,用手擦不去,不像現代的字,以篆非篆。於是石匠們再沒有在兩根碑柱就刻字,人們看到的是無法解讀的碑文。這可能是是岩石打磨後產生的奇觀吧。

蠻王洞

蠻王洞,位於烏江西岸洞頂是齊雲的峻岭,洞下是奔騰的烏江,洞左上方有一股清泉,洞的對岸是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龔灘鎮,歷來有地險、景奇、洞幽之稱。洞口原建有財神閣, 民國《沿河縣誌》記載:“財神閣在龔灘,去城一百八十里,東岸屬酉陽,西岸屬沿河。內有蠻王洞,峭壁陡絕,洞深無際。俗傳孟獲藏兵於此,洞因以名。洞口建閣三層,肖有孟獲像。”在三國時期,蠻王孟獲聯結諸夷反漢,雲集“蠻兵”於烏江中下游一帶,後來,諸葛亮率眾親征,施行“和夷”政策,對孟獲“七擒七縱”,孟獲審時度勢降蜀,免.除了廣大夷民刀兵之苦。在他任蜀“御史中丞”時期,加強了諸夷團結,對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和文化起了積極作用。後代人們敬仰他的歷史功績,便在此洞設立廟堂塑像紀念,並安置住持僧,常年獻供焚香,還定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為朝拜“蠻王”節。這天,方圓幾十里內的土家、苗、漢等各族人民,穿紅著綠,結隊前來向“蠻王”像供獻食品和香燭,祈禱“蠻王”蔭子保孫,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洞裡和尚對來朝拜“蠻王”的人,也肅立擊鼓迎送,青年男女們在“蠻王”像前禮拜後,又敲鑼打鼓,喜氣洋洋地飄江競渡,並在江岸邊擲牌、踢毽、唱歌,盡情歡樂。
蠻王洞石碑蠻王洞石碑
蠻王洞口高30米,寬12米,從洞口子直至岩底為15米。在從外向里的9米處,是寬3米、高15米的“蠻王”像台。泥塑的“蠻王”像是站立的,金盔銀甲,甚是威武。洞口是木石結構樓台,為住持僧宿室和眺望烏江景色的茶座。這些建築造型小巧精緻,在十年浩劫中被毀,僅存遺蹟。現有一些碑刻,可以看到立廟塑像為明代,洞的左邊,有一自然岩石豎立,高3.2米,寬1.6米,呈前寬後窄形,中間橫裂的下半截石上,高為1米,寬0.7米,周圍刻花紋,裡面刻字的摩岩,因長年的風雨侵蝕,大部分字跡模糊不清,只有右邊立書“孟獲之像”幾個字依稀可辨,正中書“蠻王洞”三字,比其餘字要大一倍,較為明顯。蠻王像台的基石上刻有展翅欲飛的雄鷹和盤子花圖案,為明代的石刻藝術。據另一石碑記載,清鹹豐元年(1851年)曾進行維修。
洞中有梭米孔,當地民眾中曾流傳“梭米”故事,饒有風趣。相傳梭米孔里每天早上能梭出米來,每天梭一次,夠洞內的人吃飽。洞裡吃飯的人減少了,小孔中梭出的米就減少一些。吃飯的人增加了,梭出的米就多一些。有一個貪心的和尚,為了賣米賺錢,他請了一位石匠,把梭米洞口鑿大了。從此,梭米洞也不再梭出米來了。如用桿子去捅,只梭出一些泥沙。對此,後人在洞壁題詩寫道: 梭米洞前話古今,可笑愚僧太痴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鑿洞不如去農耕。
蠻王洞這一名勝,曾為一墨客騷人抒懷言志。古人在洞外左面壁上書有“驚濤拍岸”四個大字,筆鋒道勁,使古洞更添色彩。1942年,有飄逸之士來龔灘鎮上書符寫字贈人,被蠻王洞景色所誘,流連忘返,也去洞口石壁上刻文,右邊書寫,“無上金剛大曼茶羅”八個字,中書三橫行梵文,落款:那楚釀左書。當地抄傳清末一位落第秀才《游蠻王洞》律詩一首:
上一層樓又一樓,目空兩岸氣橫秋。
波濤滾滾魚龍化,山徑幽幽草木柔。
洞口風狂鳴鐵馬,灘頭霧密起沙鷗。
笑他亂石頑如我,甘臥江心讓水流。

王坨峽

王坨峽,為王坨至小旁灘峽段,長7.6千米,在洪渡鎮境內。峽中有溫塘子、土地灘、鑼鼓三灘、小旁灘等灘。峽段江面時寬時窄,水流時急時緩,兩岸林木蔥鬱,山環若屏,絢麗多姿。峽段有王坨溫泉等景點。王坨溫泉在溫塘子灘西岸,泉自岩洞湧出,清澈如玉,經岩縫亂石阻截分割,形成千支百線,曲折流入江中,在其流過的地方,白霧裊裊升起,隨風飄逸,數里外可見霧氣騰騰,白茫茫一片,極為壯觀。峽尾與彭水自治縣境重慶烏江峽谷旅遊線相接,可至重慶和長江三峽

烏江山峽

相關文學

驚濤拍岸
——清·孫清彥
沿河北部新景鄉境內的烏江西岸岩壁上有行書“驚濤拍岸”四個大字,筆跡遒健,為書中極品。書者說法不一:一說為宋時書畫家黃庭堅書,一說為清書畫家何紹基書(《酉陽縣誌》),一說為清書畫家孫清彥(號竹雅)書。
山水奇觀
——滇人健宇
健宇,滇(今雲南省)人,生平待查。在和平鎮烏江西岸白鶴洞,洞下岩壁上有摩岩“山水奇觀”四字,筆勢峻拔,署名“滇人健宇書”。
嶙嶙怪石滿江盤,怒浪如花滾雪團。百尺游龍拖匹練,一群飛鳥過危灘。
——清·張日侖
張日侖,字曉峰,晚清詩人,貴州潕陽人,侗族,曾任貴州遵義知府、貴州觀察使、布政使。鹹同年間曾來沿,與沿人王建中等交情甚厚,後人蒐集其遺作編輯為《張日侖詩選》。在沿期間作了很多描繪沿河山水的詩。
磷磷怪石滿江盤,怒浪如花滾雪團。百尺游龍拖匹練,一群飛鳥過危灘。片帆東下風聲壯,大火西流水氣寒。遙望市門斜照里,黃童白叟舉頭看。
奔騰萬里脫絲韁,一派灘聲變戰場。畫鷁(船)直乘風雨迅,閒鷗應笑水雲忙。滿江紅日添旌色,兩岸黃花雜稻香。我有枯腸聊自潤,好收風景入詩囊。
靈秀清淑、宜於仙矣
——清·馮慶樾
馮慶樾,字蔭青,四川人,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沿河司彈壓委員,為人剛正不阿,任期一年,有政績,走時“沿民扶老攜幼以送,至今頌其德”(摘自民國《沿河縣誌》)。他熱愛沿河秀麗山水,並為這裡因地僻人鮮,如此美境卻不能被外人所知感到惋惜。作《宜仙閣記》:
延江為黔中巨川,漫漭崩沛入思南郡,至涪而匯大江。千里以內,水曲山環,屹萃[崒]盤礴,清淑之氣鬱結,而產金礦、丹礫、珍禽、奇獸,誠為靈秀所鐘。因地僻人鮮,稱道雖美弗彰。甲辰冬,余奉檄防沿,見而心奇,以沿為思郡下游,相去二百餘里,水益深、山益峻,意必有倜儻瑰瑋之士及飄遙神舉之流出於其間,不然山川不能如此奇特也,而一時未之聞見。乙巳冬,土人建閣江隈,求作記,並述仙人張三豐於嘉靖間過而盤桓止宿,建閣處至今夏無蠅蚊。舉其遺蹟以告余,余曰:“泉石幽邃,宜於仙矣,飄遙神舉之流信有徵矣,其倜儻瑰瑋之士當必因而挺生。”以符余言,不可不記,遂榜其閣曰:“宜仙”。記而泐(通勒)諸石上,至江山之好,登臨之樂,百世不易。奚記焉。
千里關河一線通,羊腸九轉鎖長虹,車行不限橫流水,直入風雲變化中
——民國·楊化育
楊化育(?—1951年),四川省秀山縣石耶司人。早年從事教育事業。民國時期曾擔任沿河縣、芷江縣、松桃縣縣長,銅仁專署專員等職。1950年任銅仁專署專員時率部起義,由銅仁地委、專署、軍分區保送到重慶軍大學習。1940——1945年擔任沿河縣縣長期間,1943年兼任縣修志局局長,主持修纂《沿河縣誌》。在沿河任職期間,著有詩集《祐溪行吟集》,並與劉其賢、覃夢松、張定中等合著《祐溪酬唱集》。
除卻揚子山峽美,更有烏峽多奇觀
——當代·李承信
李承信,貴州民委任職,1982年,來沿河考察恢復土家族民族成份情況,應邀游烏江山峽,被畫廊美境陶醉,賦詩一首《烏江山峽贊》:
碧雲飛馳穿崇山,峭壁奇峰峙兩岸。
古樹叢中猿聲啼,高天雲低鷹旋盤。
船劈巨浪越礁石,人乘疾風過險灘。
除卻揚子三峽美,更有烏峽多奇觀。
似乎大山峽、小山峽、陽朔山水甲桂林,都一樣,而它們已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不如烏江峽谷原生而近乎天然
——現代·徐遲
徐遲(1914—1996),中國作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34年肄業於東吳大學。早年從事文學編輯工作。建國後曾任英文版《人民中國》編輯、《詩刊》副主編、作協武漢分會主席、湖北省文聯副主席。3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後亦創作散文,並從事文學翻譯工作。60年代起創作《祁連山下》、《地質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樹常綠》等報告文學作品,歌頌優秀知識分子的獻身精神,影響廣泛。1989年11月,徐遲與義大利、法國外賓游烏江山峽後,在他的《貴州本是富貴省》中寫到:
只見船進入荔枝峽,未經坍塌完整的石灰岩,岩腳一直插入水中,特別漂亮,這些岩石上雕刻著千千萬萬條水線的秀痕,特別漂亮,似乎大三峽、小三峽,陽朔山水甲桂林,都一樣,而它們已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不如烏江峽谷原生而更近乎天然……

發展規劃

烏江是貴州的母親河,今沿河縣城東岸隋務川縣城形制猶具,唐思州古城基址猶存。唐思州發展成明代的思州、思南八府,並在八府基礎上建立了貴州行省,所以有“先有思州,後有貴州”之說。可以說,思州是貴州的淵源,烏江是公園省貴州的文化血脈。壯美的烏江最精彩的河段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所以“沿河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被譽為“烏江縮影古思州”,其旅遊品牌價值遠在“天然盆景張家界”和“武陵正源梵淨山”之上,加上沿河境內有麻陽河生態文化品牌、黔東特區紅色文化品牌、土家民族文化品牌,完全有條件走強強聯合之路,打造世界級的精品文化生態旅遊景區。

發展論壇

論壇舉辦

2012年9月7日,武陵山區·烏江畫廊民俗生態旅遊經濟發展論壇在彭水縣城兩江會議中心舉行,來自各個方面的專家學者研討促進武陵山·烏江流域的渝黔湘鄂邊旅遊大發展、文化大繁榮。
記者獲悉,本次論壇的主要內容為:以國家武陵山片區扶貧開發為引導,解讀武陵山區·烏江流域民俗風情、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特質,縱論烏江畫廊民俗生態旅遊發展戰略、開發思路、宣傳行銷等,落實溫家寶總理“把發展旅遊作為擴大就業、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的指示,推動泛武陵山區特別是彭水旅遊的快速發展。

大賽結果

特別榮譽獎:
簡文相 黃庭堅與彭水文化旅遊開發初探
一等獎:
(空缺)
二等獎:
湘鄂渝黔邊區旅遊發展與策略調和——基於協同的視角
關於發展旅遊業的三個關鍵——在武陵山區·烏江畫廊旅遊發展的實踐研究
三等獎:
張金素 論彭水民俗生態旅遊發展的戰略選擇
董澤明 開發烏江畫廊建設彭黔酉“金三角”旅遊區的思路和作力點
余繼平、徐芳梅 彭水民族文化資源與鄉村旅遊發展研究
趙興舉 重慶市彭水縣旅遊扶貧開發試點縣建設研究

專家評說

2005年5月22日至27日,國際文化產業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文化旅遊品牌教授喬然,首都旅遊品牌工作室CEO、國家農業總行特邀項目評審專家、高級工程師賀海軍,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級高工、毛主席紀念堂設計主持者、北京炎黃建築設計公司董事長劉永梁,著名中國古建築專家、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于振生,原北京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規劃師、總建築師、北京九三學社城建委主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楊振華,北京天道藍圖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高級規劃師、策劃總監楊彤文,國家旅遊局規劃資源處、多倫多環境旅遊學院碩士葛芋青等7位專家應邀親臨沿河,專題考察沿河旅遊產業資源。通過實地考察,專家組對沿河富足的旅遊資源和悠久深厚的土家文化底蘊在烏江流域文化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獨特歷史地位進行了較為客觀科學的定位。專家們為神奇迷人的烏江山峽自然景觀連連稱奇,不住讚嘆:烏江山峽勝過長江三峽。長江三峽只是雄,但是烏江山峽雄、奇、險、秀,比長江三峽多了三個字。雄,就是萬丈高峰拔地而起,很雄偉;奇,有很多撲朔迷離的自然景觀;險,除了山險,烏江水流湍急、險象環生;秀,滿山茂林,遍野翠竹,民居隱入其中,步步皆有風景,田園山水秀美奇特。烏江最兇險的地方有古纖道,千繞百回,沿河鑿成,昔日歲月,這裡的土家水手拉著船沿著古纖道逆流而上,浸透了烏江流域人民追求新生活的血淚史、辛酸史,這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與厄境抗爭的寫照和鐵證。
烏江古纖道烏江古纖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