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鎮(貴州省遵義市烏江鎮)

烏江鎮(貴州省遵義市烏江鎮)

烏江鎮隸屬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位於區南部,跨烏江兩岸。轄4村1社區86個村(居)民組,總人口15635人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000多人(含流動人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江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
  • 下轄地區:3居委會、10村委會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63104
  • 地理位置:遵義市與貴陽市交界處
  • 面積:64.85平方公里
  • 人口:15635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 方言:西南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烏江渡景區
  • 機場:遵義新舟機場
  • 火車站:遵義火車站、遵義東站
  • 車牌代碼:貴C
行政區劃,基本信息,相關地區,資源狀況,經濟狀況,社會改造,旅遊景點,烏江美食,烏江河魚,烏江豆腐魚,民俗文化,烏江歷史,

行政區劃

1949年為養龍司鄉,屬息烽縣。江北屬遵義縣刀靶鎮。1970年建烏江特區,改隸遵義縣。旋撤銷特區,置烏江公社。1981年析置烏江鎮、烏江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鎮、鄉合併置烏江鎮。

基本信息

烏江鎮地處遵義市貴陽市交界處,是遵義市的南大門。北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50公里,南距省會貴陽100公里,全鎮國土面積6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920畝,水資源面積8000餘畝。全鎮有民營經濟500餘家,規模工業企業6家。
烏江鎮烏江鎮

相關地區

面積46平方公里,人口2.2萬,有漢、苗等民族。轄3居委會、10村委會。有中國小9所。鎮人民政府駐地烏江,在南白鎮南25公里,烏江畔。人口 6 500。海拔640米。為新興電力工業城鎮。川黔鐵路經此並設站。210國道經此。

資源狀況

鎮內旅遊資源豐厚,有以紅軍搶渡烏江天險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有以貴遵高速公路烏江特大橋、斜拉吊組合橋、210國道烏江大橋、川黔鐵路大橋為代表的橋樑文化,有被譽為“中國一絕、黔北一技”美稱的烏江豆腐魚為代表的飲食文化。烏江渡發電廠是亞洲在喀斯特地貌上建成的第一座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25萬千瓦,年發電量65億千瓦時,是全國青少年科教基地;烏江庫區風光秀美,有七峽九岩十二險灘景點;烏江渡是國家3A級旅遊風景名勝區。
境內有豐富的磷礦煤礦鋁土礦等資源,探明儲量均在500萬至1000萬噸以上,美竹箐至柚榨坪、茅坡一帶還分布有大理石,長3000米,寬60米,厚4米,有10餘種花色,儲量約72萬立方米,未開發利用。境內還有大量的紫砂岩可用生產加工頁岩磚的原料。

經濟狀況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水、電、旅遊資源和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烏江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2010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3億元,比“十五”期末增加13.7億元,增長108.3%;工農業總產值23.3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1.9億元,較之“十五”期末分別增長264%,278.5%;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482萬元,比“十五”期末增長82.1%,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407元增加到6884元,增長102.1%.

社會改造

全鎮共新建和改建黔北民居694棟,美化黔北民居500多棟;建設沼氣池1150口,修建農民文化家園2座。在養龍和核桃兩村種植核桃2500畝10萬餘株,在老君關村種植李子500畝,種草1500畝,新發展養牛220頭,養羊580頭,養鵝7000多羽。2014年6月,投資2.3億元的烏江雙龍水泥廠100萬噸技改項目正式投產。投資3500萬元的烏江花炮廠技改項目運行投產。投資30多萬元,在210國道、高速公路沿線修建20塊宣傳廣告牌,提升烏江旅遊形象,打造烏江旅遊品牌。完成了高家堰200餘戶的拆遷安置小區工程、構皮灘庫區涉淹33戶的還房建設工程、集鎮中大街140多戶的房屋立面改造工程、集鎮路燈安裝工程。

旅遊景點

烏江渡景區位於烏江幹流與川黔鐵路縱橫交匯點——播州區烏江鎮境內,烏江鎮地處遵義市與貴陽市交界處,素有黔北南大門之稱,210國道、貴遵高等級公路、川黔鐵路橫貫鎮境,交通便捷,北距歷史文化名城遵義市40公里,南距省府貴陽100公里。
烏江庫區風光之蔡家溪烏江庫區風光之蔡家溪
1935年1月至3月,中心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在黔北輾轉作戰,三次出入縣境,在烏江兩岸留下一批重要的戰鬥遺址、遺蹟和革命文物,在中共
黨史、軍史、戰史上具有重要價值,這筆豐厚的革命歷史文化遺產,如閃閃紅星,熊熊火炬,照耀著這片英雄的故土。紅軍搶渡烏江,血戰高原的光輝歷程,使天塹烏江渡成為國內外遊人熱切嚮往的革命聖地,在全國諸多紅色旅遊區中,是獨具個性特色的地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1935年2月,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在婁山關戰爭中重創黔軍,取得長征以來第一個大勝利,2月28日重占遵義城。遵義失守,蔣介石大為恐慌,急令中心軍薛岳部軍長吳奇偉率五十九、九十三師從貴陽北進,渡過烏江,星夜馳援遵義。3月1日,國民黨中心軍兩個師反撲,企圖奪回遵義城,紅軍主力在紅花崗、老鴉山、插旗山陣地與敵決死戰,中心軍大敗,潰兵沿川黔公路向南倉皇潰逃,紅軍一、三軍團勇士乘勝長追,誓“把敵人趕下烏江去喝水”。在紅軍沉重打擊下,吳奇偉及僚屬夾在潰兵和難民中來到烏江,仰天大哭,在侍衛護送下逃過烏江渡浮橋,此時,沿川黔公路東側和公路追擊的紅一、三軍團將士已控制了北岸山頭,在浮橋東西兩翼居高臨下猛烈射擊,同時阻斷了敗兵順江逃竄的去路,潰兵背水反抗,擁塞北岸浮橋頭和沙灘上,人馬雜沓,爭先搶登浮橋亂成一團。紅軍發動衝鋒將敵壓縮江岸,吳奇偉唯恐紅軍追過烏江,急令砍斷浮橋纜索,大批人馬掉進波濤,淹死無數,留在北岸的1800多名中心軍成了紅軍俘虜。紅軍繳獲大批輜重武器,輕重機槍上百挺,子彈十萬發。烏江追擊戰的勝利,紅軍消滅敵兩整師又八個團,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為遵義戰爭畫上圓滿的句號,極大地鼓舞了紅軍鬥志。蔣介石中心軍在遵義烏江的慘敗,哀嘆“這是國軍追剿以來的奇恥大辱”。
烏江渡紅軍戰鬥遺址,不但是工業重鎮,水電之都,更是美食之城,具有獨特地方風味的餐飲美食中,首推烏江豆腐鯰魚,獨特的配料和烹飪工藝,造就了辣、燙、香、鮮的地方美食,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效,號稱“中華一絕,黔北一技”。以烏江豆腐鯰魚為代表的地方美食聞名遐邇,已建成烏江美食一條街,有專營店37家,慕名前來品嘗的食客和旅遊團隊絡驛不絕。
精品線路及周邊景點介紹:
2010年到2014 ,以烏江渡為中心,已形成“貴陽——息峰集中營——烏江渡景區——遵義會議會址、烏江渡發電廠大壩——兩河口——化覺——六廣、烏江渡——茶山關——構皮灘——長江”三條紅色旅遊線路。
老君關又名老君關,鎮南關,烏江北岸古代軍事要塞,地處臨江兩山相夾的槽中,控扼川黔必經孔道。始建於宋元時代,是播州宣慰司土司憑藉烏江天險構築的屯軍關隘,原有城堞卡門。1928年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貴陽至桐梓“貴北公路”時,拆除老君關城門,其遺址當地仍稱為關口。
1935年1月7日至17日,紅三軍團五師一個營奉命駐防烏江,擔任警戒,在烏江北岸十餘里長的山頭設防,營部設在老君關,營長住葉文畢家,有一名連長住劉兆南家,紅軍則駐紮在雙龍寺。紅軍營長宣傳動員民眾,建立了老君關農民調查組,有劉兆南等6名成員,配合紅軍打土豪、分糧食、殺豬分肉給窮人。調查組長劉兆南在紅軍領導下組織農民打土豪,將在烏江渡厘金卡敲詐勒索過境客商和過渡習慣行人的毛卡員列為打擊對象,沒收了他掠奪的不義之財。紅軍帶領民眾到雙龍寺,沒收了大地主陳厄姑的幾千斤糧食,幾大缸菜油和幾條肥豬,老君關人民同紅軍結下深情厚誼,當地流傳許多動人的紅軍故事。
古驛道和烏江關古驛道是從老君關山尖口朝南直下烏江老街的一段石板路,建在狹窄槽溝中,陡曲彎環,當地稱為“九道拐”,全長500米,以塊石條在築砌,修建於宋元間。《遵義府志》稱,烏江北岸“懸壁臨水,盤折而上,口開一,十里蟻行,為經省之要隘。”驛道坡頂以巨石建關一道,稱“烏江關”,始建於明朝洪武初年,有重兵駐守。驛道的半山腰處稱為“半關”,設有卡門。紅軍長征時,老君關的戰士,即從古關,驛道下到烏江邊偵察敵情,開展革命活動。驛道及左邊的山峰,是紅軍烏江追擊戰的主要戰場,年久失修,亟待清理復原。
紅軍戰鬥工事紅軍駐防烏江期間,在江北岸的印子山、轎子山山腰,山頂挖掘了戰壕掩體等作戰鬥工事,在印子山腰橫向挖了兩道戰壕,全長1000餘米,後來修建公路,房屋,基建中開山取石將這部分戰壕掩埋,山頂的戰鬥工事保存較好。1935年在遵義戰役烏江追擊戰中,利用這些工事戰壕,同國民黨中央軍吳奈偉部作戰,取得遵義戰役的圓滿成功。
茶山關山川形勝極為險要,民謠有“行遍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古關原建於茶山關口,從關口岩畔開鑿石級古徑,盤旋至渡口,長1.5公里,江面波濤洶湧,使人不寒而慄。紅軍於1月10日在茶山關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由錢承龍等8人組成,開展革命活動。紅軍為加強沿江警戒,在茶山關山樑上修建了戰鬥工事、碉堡。有一名紅軍傷病員在茶山關醫治無效犧牲,當地民眾買大棺木,葬在關口上,每年設奠追思。

烏江美食

烏江河魚

滔滔千里烏江水,養了多少魚,富了幾多人。坐落於千里烏江之邊的烏江鎮,因江而盛產各式各樣的野生魚、網箱魚,加之與特有的烏江豆腐烹製,形成了一道風味獨特的名菜,被譽為“中國一絕、黔北一技”.
烏江豆腐魚主要原料最初以以烏江野生河魚為主,後因有了與烏江豆腐的絕妙組合,食者劇增,原有的野生魚已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1994年,精明的商家從四川、廣東等地引進魚苗進行人工網箱飼養,經過十多年的發展,2009年至2014年的烏江庫區網箱星羅棋布,主要品種如:鯰魚科的鯰魚、江團、叉尾鮰、雲斑魚、黃臘丁等;鯉魚科的鯉魚、鯽魚、草魚、花鰱魚、白鰱魚等;名貴魚類有鱸魚、鱘魚、青波魚、中華倒刺巴等,除滿足本地和貴州市場外,還遠銷雲南、四川、重慶等地。由於烏江魚採用淡水全流水魚養殖,不改變魚類的生長環境,確保了魚肉的鮮美,是一種人性化的養殖方式。2007年,烏江庫區水產養殖基地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健康養殖示範基地”稱號;2008年,國家農業部頒布了“貴州省無公害養殖基地水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斑點叉尾回無公害產品及無公害養殖基地認證”等,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鯰魚標準化示範養殖基地之一。

烏江豆腐魚

烏江魚與烏江豆腐的完美調製,創造了一種名滿天下的絕品美食:烏江豆腐魚。
這種美食的主料為烏江魚與烏江豆腐,缺了其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成為享譽內外、人們津津樂道的美食。從這個意義上講,成就烏江豆腐魚的烏江魚與烏江豆腐,自然就是一種天然的絕配。而其中的烏江豆腐是選擇優質黃豆,經篩選破碎、浸泡去皮、打漿濾漿、煮漿配料、上箱壓榨等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其以白如霜、滑如玉、嫩如脂、久煮不老、入口即化等諸多特點,其本身就是烏江鎮的一種特產,一種美食。其保質期:在2℃--8℃,每天換水兩次,可保質15天。
烏江豆腐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一朱姓老年夫婦首創,後經有心人王貽春在原來的基礎上摸索並發揚光大,使之製作工藝更臻完善,遂有今天的烏江豆腐。烏江豆腐的生產除有特別的工藝外,還受地理條件的制約,有心人王貽春曾數次走出烏江鎮,準備在外設廠磨製烏江豆腐,但均以失敗告終。
如今的烏江豆腐,已遠近聞名。在烏江鎮,生產烏江豆腐的規模企業有一家,大小作坊10餘家,每天出產豆腐5000餘斤,遠銷貴陽、安順等地。2001年至2014年在遵義,烏江豆腐已進入超市。隨著烏江豆腐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相信將有更多的人品嘗到這細嫩滑潤、入口即化、回味無窮的美味。

民俗文化

苗族族源
苗族的族屬淵源,和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南蠻”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距今五千多年長江中下游及黃河下游一帶,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九黎”。九黎以蚩尤為首領,憑藉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開拓發展成為雄據祖國東方的強大部落。在黃河上游姬水以黃帝為首的另一部落,不斷向黃河下游發展,與“九黎”發生衝突,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大戰之後九黎敗北,蚩尤被殺,勢力大衰,九黎部落的相當大部分戰敗後向南遷徙。
堯、舜、禹時期,九黎部落又發展起來,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三苗”。當時,聚居洞庭、鄱陽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與堯、舜、禹為首的部落聯盟進行過長期的抗爭。經過禹的征伐,“三苗”集團的勢力被徹底削弱,部落聯盟被分化瓦解,使大部分族人離開江淮和洞庭、彭蠡之間的平原地帶,避人山林沼澤,開始向西北和西南山區遷徙。
商、周時期,“三苗”的主要部分在長江中游地區與其他部落一起被稱為“南蠻”(亦稱“荊楚”)。“南蠻”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楚國的主體居民。到西周中葉,“荊蠻”已成為周朝南方的勁敵。故從昭王開始,對“荊蠻”多次進行“征伐”,“荊蠻”的勢力受到削弱。九黎、三苗、南蠻、荊蠻之問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他們是苗族不同時期的先民。
貴州“黔北民居” 獨具特色
坡面屋、小青瓦、穿斗式、白粉牆、雕花窗……在貴州遵義,農戶住進了這種獨具特色的民居。
據悉,2006年以前,貴州遵義市農村出現建房熱潮。遵義市政府經過調研後,設計出“黔北民居”風格的建築圖集,免費提供給農民使用,並由財政進行補貼,引導農民建房。
在餘慶縣敖溪鎮,一位名叫李全酉的農民說,2007年他家修了這樣的兩層小樓後,從省城回來的親友都羨慕不已,說他“住進了別墅”,實際上,我只花了7萬多元錢,政府補貼近一萬元。
樣式新穎的房屋和漂亮的風景,吸引了一些遊客入住。湄潭縣黃家壩鎮的村民陳福明說,他家現在一個月可以通過接待遊客收入3000多元。

烏江歷史

烏江全長1050公里。
烏江流域位於東經104度10分-109度12分,北緯25度56分-30度22分。除下游一部分位於四川盆地廚山地外,其餘均分布在雲貴高原東北部。西以烏蒙山與金沙江支流橫江——牛欄江為分水嶺;南以苗嶺與珠江流域西江上游紅水河、北盤江為分水嶺;東以武陵山與沅江為分水嶺;西北以大婁山與赤水河、綦江為分水嶺。分水嶺高程在700—2900米之間。烏江流域總面積為87920平方公里,在貴州省內面積為66830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總面積的76.03%,占貴州總面積的37095%。
烏江流域橫貫貴州西部、中部和東北部及四川東部。其範圍包括貴州、雲南、四川、湖北四省的12個地市區。其中有貴州的威寧、赫章、水城、納雍、六枝、安順、苦定、平壩、織金、清鎮、畢節、大方、黔酉、南明、雲岩、烏當、花溪、白雲、修文、金沙、息烽、遵義市、播州區、開陽、甕安、湄潭、餘慶、風岡、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龍里、貴定、福泉、施秉、鎮遠、務川、正安、道真、綏陽、松桃。重慶的酉陽、石柱、彭水、武陵、涪陵、黔江、南川。湖北省的鹹豐、利川、恩施以及雲南省鎮雄等共55個縣市轄區。烏江流域總人口超過2000萬,少數民族占15%,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27人,人口密度不僅高於西北地區,而且高於全國人口於均密度。 烏江流域的民族以漢族居多,少數民族占總入口的15%,主要有彝、苗、布依、土家、仡佬、白族等。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先後建立了民族區域自治機構,貴州境內有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湖北境內有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慶境內有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除上述自治州、自治縣外,還有320多個民族鄉。 烏江傍河縣城有思南、沿河、彭水、武隆、涪陵。烏江沿岸的小鎮有貴州的烏江鎮、文家店鎮、邵家橋鎮、潮砥鎮、洪渡鎮。重慶的龔灘鎮、江口鎮、羊角磧、白馬鎮、白濤鎮。
烏江全長1050公里,分上中下游三段。上游包括三岔河、六衝河。三岔河流向東南,年平均流量164立方米/秒,與六衝河匯合後為339.9立方米/秒。三苗河為典型山區性河流,岩溶發育,有三處伏流段,第一段伏流,在威寧猴場與水城的汪家寨之間,人們慣稱這裡為天生橋,也有稱水簾洞,伏流約500米後露出。第二段在保華至長陽之間。第三段在鴨甸河。上中河段,河谷束放相間,傍河台地較多,農田集中,下段為深切峽谷,坡陡流急、水力資源豐富。三岔河接納支流有:二塘河、蔭底河、月照河、阿南河、洞口河、水空河、白水河、依龍河、沙子河、僻龍河、岩腳河、那巴河、波玉河、牛場河、六衝河等15條。每公里落差為4.92米,故無舟楫之利。但小段通航也是有的。
中游崇山峻岭。從化屋基至思南河段,上段夾行於苗嶺山脈與大婁山脈之間,下段夾行於大婁山脈與武陵山脈之間。烏江在崇山峻岭之間穿行,由於河段浸蝕和地下水溶蝕,很多地段形成二三百米深的“V”型峽谷,崩石堆積,坡陡流急,落差集中,共有大小險灘148處。其中著名特險灘有漩塘、鎮天洞、一子三灘等斷航灘。匯入烏江中游的一段支流有貓跳河、野濟河、息烽河、偏岩河、魚塘河、餘慶河、渾塘河、綠池河、石阡河、清渡河(掌溪河)、谷撤河、湘江、清水江、甕安河、滬塘河等15條。每公里落差1.37米,解放後通過航道整治,現60噸客貨輪可達464公里的一子三灘下的馬駱渡。
烏江下游,峽谷與寬谷相間,河谷較開闊,水面較寬、乾緩,該河段灘險少,但仍有險灘22處,著名險灘數潮砥、新灘、龔灘、羊角磧等。四大灘王舊時斷航。船至灘頭灘尾均得搬灘易船。下游接納主要支流有印江河、馬蹄河、壩坨河、甘龍河、洪渡河、馬兒河、唐岩河、鬱江、芙蓉江、大溪河等11條。下游每公里落差0.64米。現100噸客貨輪可暢通思南縣城。
烏江流域地形複雜,按其穿越造體系及其各河段構造線方向可以分為河源至化屋基屬黔西“山”字型構造體系,構造方向為北西西和北東東向。化屋基至構皮灘段屬川黔經向構造體系,構造方向為南北向。構皮灘至武隆段為新華夏構造體系,構造體系為北北東向,武隆至河口段,又屑經向構造體系,構造方向為南北向。整個流域沉積蓋層發育較好,露出地層較全。以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二疊系、三疊系最廣。全部為沉積岩,其中以碳酸鹽岩為主,厚度占總厚度的60%以上,其分布面積占總面積約70%以上。貴州境內石灰岩分布廣泛,岩溶在下游及各支流都很發育,常有暗河及伏流河段出 現。在乾沉三岔河上就有三段伏流出現,在支流六衝河上更 多,有八段出現。其他各小支流亦多有伏流段出現。
流域總的地勢,西高東低。源頭高程2260米,河口高程 136.5米。沿江石灰岩陡壁常有巨石崩裂,堵斷江面形成急 流險灘200餘處。其中最著名的有鎮天洞、潮砥、新灘、龔灘, 重慶境內的羊角磧。 流域位於我國西部龍門山北北東向強震帶之東的弱震帶,斷裂不甚發育,地震活動微弱,一般頻率低,強度不大。除上俯威寧、赫章和下游彭水一帶曾有個較大地震活動外,其餘地區活動較小。據歷史記載,白1308年以來,流域共發生4級地震13次,最高震級沒有超過6級。
流域內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6條,這16條支流的流域面積占烏江流域面積的57.5%。流域面積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75條,流域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75條。16條大支流是:
六衝河,又稱寄仲河,是烏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習慣稱烏江北源,發源於赫章罐子窯。東南流經赫章縣城後潛入地下,經三段伏流河段出露於地表。東北流匯入紅岩河,又潛入地下,經三段伏流,在七星關折向東南,流經總溪河後進入仙人洞伏流地段,出露後至經佐河口轉向東流,在化醫基匯入烏江上游三岔河。流域面積10822平方公里,河流全長273.4公里。
野濟坷,上游段稱皮甲河,下游段稱爾海河,發源於黔西縣紙廠大婁山南麓。自西向南流,至洪水折東北北流,至沙窩河口東北流至甘蔭塘折正北流,至渭河口東南流,至石板塘折東北流,至中坪河口折東南南流,注入烏江。流域面積2176平方公里,全長106公里。
貓跳河,發源於苗嶺山脈東北麓安順舊州之長山。東北流至二鋪河口折東南流,至舊州折東北流,稱型江。至路塘折東流,至龍青正北流,至羊昌折北北東流,稱羊昌河。至五里屯北流,至修文河口折西流,至烏里上折北流,至紅岩折西北流注入烏江。流域面積3248平方公里,全長181公里。
偏岩河,發源於金沙縣西北大婁山脈南麓的三岔。東北流經平洛折東南流,至金沙縣城折東流,至龍壩折北東東流,至西安小河口折東南流,復折東東北流,至大廟場東南流匯入烏江。流域面積2176平方公里。
湘江為烏江中游左岸較大支流,習慣上以洛江為主源,發源於大婁山脈金頂山南麓板牛溝。東流至牛蹄折東南流,至巷口以下折東北流,繞遵義市南折東南流,至角口與湄江匯合後折南南西流。於三合場匯入烏江。流域面積4929平方公里,河長149公里。
清水江,是烏江中游右岸的大支流之一,發源於苗嶺山脈北麓的平壩縣活龍冷水沖。上游稱南明河,與獨水河匯合後稱清水河,源流段在松柏山以上的河段,為平壩縣林卡與花溪磊莊的界河,東北流至圍寨折東南流,至花溪折北東流,繞貴陽市南折東北流,經烏當下壩、平寨,至牛場折東南流,至兩岔河折西北流,至米坪下折東流,於清水口匯入烏江。流域面積6 600平方公里,河長215公里。
餘慶河,是烏江中游右岸支流,發源於甕安縣永和。東北流至草塘折東南流,至平溪折東北流入餘慶縣境,經餘慶縣城折東北流,至水口匯入烏江。流域面積1489平方公里,河長 110.6公里。
綠池河,位於貴州省東北部,發源於德江縣煎茶溪鎮彭家橋。西北流至風岡河口折東南流,至雙山折東北流,復東南流至東華溪口,折東北流,至南盆折東南流,至桶口上接近河口段折東流,於桶口匯入烏江。總面積2098平方公里,河長112公里。
石阡河,又稱龍底江,亦稱義陽江。位於貴州省東北部, 是烏江中游右岸支流,發源於石阡武陵山脈北麓黑山溝。東南流至甘溪折東北流,至中壩折正北流,經石阡縣城至洋溪河口折東北流,至大壩場以下折西北流。在塘頭萬畝大壩中繞一圈後折東北匯入烏江。流域面積2128平方公里,長116 公里。
印江河,是烏江下游右岸第一支流,發源於印江梵淨山東麓青岡。東北流轉西北流,至木黃折西南流,至合水匯入冷水河。至犀牛洞下折西北流,經印江縣城至潮砥匯入烏江。流域面積1230平方公里,河長95.4公里。
甘龍河,是烏江下游右岸支流,發源於印江木黃。源流東 北轉北流,至甘龍坪鄉境折西北流,入四川境轉東北流,至同溪河口下轉西南流,復入黔境。至沙子河口折東北流,至楊柳 池匯入烏江。流域面積1700平方公里,長100公里。
唐岩河,烏江下游右岸支流,發源於湖北省鹹豐縣。於重慶市酉陽龔灘匯入烏江。流域面積5580平方公里,河長 248.7公里。
洪渡河,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是烏江下游左岸支流,發源於正安縣上官鄉元河壩田家當門。東南流至永安河口折東北流,至德隆折東南流,至龍台上折東北流,至豐樂下折東南流 復轉東北流,至關壩折西北流復轉東北流,至大溪口折西北流,至羊岡河口折東北流,至洪渡鎮匯入烏江。流域面積3712平方公里,河長203公里。
鬱江,發源湖北省境內。於彭水縣城匯入烏江。流域面積3800平方公里,河長175公里。
芙蓉江,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是烏江下游左岸的大支流,發源於婁山山脈東麓綏陽縣梘壩。東北流至梘壩折東南流,至黃梘後轉東北流,經正安縣城、舊城、長壩、浩口入重慶境,至武隆縣江口鎮匯入烏江。流域面積7367平方公里,河長231公里。
大溪河,烏江下游左岸支流,發源於四川南川縣。於白濤鎮大溪口匯入烏江。流域面積為2065平方公里,河長120公里。
烏江源遠流長、蜿蜒曲折、兼納百川,形成了烏江水系。流域大部分流經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區,故降雨充沛,流量較大,年徑流量534億立方米。河口年平均流量1609立方米/秒,為中國第二大河黃河河口年平均流量1820立方米/秒的92%。烏江水源豐富,徑流穩 定,河道天然落差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
烏江今昔
烏江位於長江上游右岸,源出貴州西北部烏蒙山東麓,流經貴州、重慶兩省市,於重慶涪陵注入長江。烏江幹流長1037公里,目前涪陵以上447公里可全線通航。烏江離長江三峽庫區489公里,是三峽大壩蓄水至175米後,庫區回水能到達的最遠的一條支流。
烏江風光在於險和美。她那純淨的青山綠水,古樸的吊腳樓群,光潔的青石小路,濃郁的民族風情,都讓人嚮往。此外,烏江的人文資源也尤為豐富。她是古巴族人遷徙的重要通道和傳承的重要地區;是長江流域古代懸棺葬俗分布區;是唐朝太傅長孫無忌、宋代黃庭堅等古代名人流放地。中國革命史上有名的“突破烏江天險”就發生在這裡;烏江邊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錢壯飛烈士陵園、趙世炎故居、烏江渡發電廠等。
峻秀烏江
水墨夢境烏江畫廊 “千里烏江、萬卷畫廊”。文人墨客對這條天險烏江留下"蜀中山水奇,應推此第一"的讚譽。烏江貫空武隆,其山有夔門之雄、三峽之壯、峨眉之秀;水如碧玉流,人在畫中行,駕車行駛在寬闊、平坦的沿江公路上,仿佛進入水墨仙境,遠山神秘、近山奇雄、溝壑清幽、山巒秀麗、一里一景,氣象萬千……
神秘的烏江
自有中國地圖、乃至世界地圖起,無論比例是千萬分之一、兩千萬分之一、還是五千萬分之一,都少不了烏江的位置。早在兩乾多年前中國第一部通史——<史記)中,就有關於烏江的記載。
由於烏江地處內陸,加上歷史原因,國內外人士對烏江缺乏了解。烏江發源於貴州高原,跨川黔兩省,又因源頭海拔高達2260米,而出口低至海拔136.5米的懸殊特大的落差,形成丁天險水道,故知道中國的西南部有條天險烏江的人也還是不少。烏江最出名的時間,應該是本世紀30年代,中國工農紅軍歷經千辛萬苦戰勝了烏江天險,渡過烏江,並踏遍了烏江流域之後,烏江才名聲大振,揚名天下,世人皆知。但人們知道最多的也是烏江天險,對烏江的歷史、烏江的文化、烏江自身的價值和烏江這個“聚寶盆”,可能就知之不多了。筆者通過對烏江的全程考察,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和蒐集閱讀了古今大量資料,對烏江的全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烏江是神秘的,烏江的神秘在於它的自身價值。內涵豐富的烏江文化,亦是圍繞著烏江自身的價值而產生髮展起來的。
身聚眾寶的烏江,是一條沉睡的巨龍。只要插上翅膀就會起飛繼而騰飛。多少年,多少代烏江兒女盼望著烏江能夠騰飛。如今烏江的價值正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人們正在加深對烏江的認識。水電專家提出“以烏江水電為龍頭,帶動其他資源的開發”戰略,水電就是巨龍的翅膀,為巨龍插翅的能工巧匠早已聚集,總指揮早巳到位。能上巧匠就是早已奮戰在烏江流域的各路水電建設大軍,總指揮就是貴州烏江水電開發公司。巨龍的翅膀正在逐步裝上,巨龍正在起飛,巨龍就要騰飛。只要巨龍騰飛,豐富的鋁、磷、煤、黑色冶金、建材、機械、電子工業就隨著發展起來。同時也為交通不便的貴州開闢了一條“黃金水道”。烏江這個”聚寶盆”就很快變成搖錢樹,這棵取不完、用不盡的搖錢樹,將為振興中華,興黔富民作出重大貢獻,為貴州、為烏江流域各族人民帶來永遠幸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