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渡鎮

洪渡鎮

洪渡鎮,為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下轄鎮,位於沿河縣城東北部,是烏江流經省內的最後一個鄉鎮,距縣城水路76公里,公路100公里。東鄰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西北與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相連、南與新景鎮(原新景鄉)接壤、西與塘壩鎮(原塘壩鄉)交界,西南與客田鎮(原客田鄉)毗鄰,周邊有黔渝9個鄉鎮20餘萬人口,自古以來是黔東北渝東南的物資集散中心,素有“黔東北門戶”之美譽。

洪渡歷史悠久,古名洪杜、洪都。據《沿河縣誌》記載,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洪杜縣,隸屬黔中郡,宋嘉祐八年(1063)廢,置縣444年。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移洪杜溪,距今洪渡場南約500米,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後縣治所遷至今重慶酉陽龔灘。民國時期設洪渡區,解放後一度設鄉、公社。1950年為沿河縣第十區,1961年改為公社,1984年建鎮,1993年過渡為科級鎮至今。洪渡古鎮為古代入黔第一重鎮,其經濟戰略交通地位猶為特殊,現仍為黔東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洪渡鎮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東北部,是烏江流經省內的最後一個鄉鎮,自古以來是黔東北和渝東南的物資集散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洪渡鎮
  • 外文名稱:Hongdu Town
  • 別名:洪杜 洪都 洪渡古鎮 民間藝術之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西南地區 貴州省銅仁市
  • 下轄地區:7村,68村(居)民組
  • 政府駐地:洪度鎮
  • 電話區號:0856
  • 郵政區碼:565321
  • 面積:76.46平方千米 
  • 人口:20萬人
  • 方言西南官話 四川話
  • 著名景點:西漢古墓群 烏江土坨峽 王坨溫泉
  • 機場重慶江北機場 黔北機場(建設中)
  • 火車站彭水站 重慶北站 銅仁站 銅仁南站
  • 車牌代碼:貴D
  • 汽車站:洪渡客運站 沿河縣客運站
  • 海拔:1281.8米
地貌氣候,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文化旅遊,各項事業,旅遊景點介紹,洪渡古鎮,洪渡河漂流,其他,

地貌氣候

洪渡地處大婁山和武陵山兩大山脈之間,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縱橫,河流深切,屬淺切割低山為主兼部分中山地貌,最高海拔1281.8米(小山),最低海拔224.9米(小龐灘)。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適宜於糧、油、蔬菜等多種農作物和柑桔林果作物及菸葉經濟作物,經濟林木的生長。其氣候主要特點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光照適宜、雨量充沛、水熱充足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7.9℃,年日照數為110—1200小時,無霜期為30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具有良好的光、熱、水資源和優勢的氣候條件。
洪渡鎮

歷史沿革

洪渡地,漢為涪陵縣轄地,蜀漢為漢復縣轄地,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洪杜縣,為縣治地,宋先後為洪杜、彭水、務川縣轄地。元、明、清為婺川縣轄地。清乾隆年問辟王家坨場,場期“一·六”。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屬後坪彈壓。民國3年(1914年)屬後坪縣,民國5年(1916年)設東區,民國27年(1938年)設洪渡聯保。民國30年(1941年)省後坪縣後入沿河縣,設六區(洪渡區)。民國31年(1942年)設王坨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設第十區(洪渡區)和王坨鄉;1953年分設洪渡、瑪瑙、蘇家鄉。1958年洪渡區駐地遷往塘壩,更名為塘壩區,蘇家鄉併入洪渡鄉,並改洪渡、瑪瑙鄉為公社,1959年改洪渡、瑪瑙公社為管理區。1961年瑪瑙併入洪渡管理區,並改為洪渡公社。1984年改洪渡公社為洪渡鎮。1993年升為區級鎮,南北長19.12千米,東西寬8.67千米,行政區域總面積75.72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07%。洪渡古鎮為古代入黔第一重鎮,其經濟、戰略地位猶為特殊,現仍為黔東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

行政區劃

全鎮區劃為洪渡、蘇家、王坨、洞子溪、龍泉、皂角、雙泉等7個村和洪渡1個居委會,68個村民組。有馬家壩、王家、思水、桐子灣、金竹園、水千子、蘇家壩、楊家灣、李家園、徐家蓋、柑子灣、李家田、大壩田、場上、四方石、汪家溝、柏楊灣、清塘、大山、杉樹、堡上、羊角、龍塘、天星、內家、灣里、王坨、萬字、烏楊、水井、斜岩、溫塘、青玉、黃泥、和平、洞子、白江、白石、田壩、瓦廠壩、新房子、坡腳、文家堡、玉合壩、楊柳池、杉樹坨、水車坨、銀上、水井灣、大屋基、羅場壩、黃塘、王二坳、鬧水、泉口、廟壩、歐陽坨、馬腦山、岩腳、何家寨、大面頭、菜灣、申家、野豬池等寨。

文化旅遊

洪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漢磚瓦窯群、西漢墓、宋墓群、明墓群等文物遺址,有優秀的石刻文化,已發掘秦磚、漢瓦、宋瓷、明朝軍民禁約碑等,堪稱“千年古鎮”。洪渡土家民族風情濃郁,民歌山歌遠近聞名,“打鎦子”藝術獨具特色,以“八仙”為音名記譜,所用樂器為土法自制,不用校音器而發音奇準。 2002 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旅遊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優美,有烏江土坨峽、烏江王坨峽、洪渡河、王坨溫泉等自然景區,極具旅遊和商貿開發潛力。
烏江山峽風景名勝區之王坨峽,為王坨至小旁灘峽段,長7.6千米,在洪渡鎮境內。峽中有溫塘子、土地灘、鑼鼓三灘、小旁灘等灘。峽段江面時寬時窄,水流時急時緩,兩岸林木蔥鬱,山環若屏,絢麗多姿。峽段有王坨溫泉等景點。王坨溫泉在溫塘子灘西岸,泉自岩洞湧出,清澈如玉,經岩縫亂石阻截分割,形成千支百線,曲折流入江中,在其流過的地方,白霧裊裊升起,隨風飄逸,數里外可見霧氣騰騰,白茫茫一片,極為壯觀。
軍門禁約碑,位於洪渡鎮約半公里許的接管廳。碑高1.7米,寬1米。為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月十五日,里老陳思忠、陳再信、鄉約熊齊仁、鄧應斌、陳天爵等奉命所立。碑文全文錄於民國《沿河縣誌》,是封建統治者人為製造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和民族歧視的鐵證。此碑在洪渡街頭豎了300餘年,可惜在上一世紀七十年代修建洪渡鎮糧管所時被深埋於地基之下。

各項事業

鎮內有1所農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6所國小,1所鎮衛生院、7個村醫療室和數十個地面衛星電視接收站。有唐洪杜縣故城遺址、西漢陶窯、漢墓群等文物古蹟和烏江山峽王坨峽景區。鎮電網與國家電網聯網,並開通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有洪渡至新景至客田和洪渡至塘壩至後坪公路貫通鎮境,里程30.5千米;烏江縱貫東部邊境,船泊上抵龔灘,下達彭水,設有航管站、木材和商業轉運站,洪渡碼頭年貨物吞吐量10萬噸。

旅遊景點介紹

洪渡古鎮

洪渡歷史悠久,古名洪杜、洪都。據《沿河縣誌》記載,唐武德二年(619年)置洪杜縣,隸屬黔中郡,宋嘉佑八年(1063)廢,置縣444年。貞觀2年(公元628年)移洪杜溪,距今洪渡場南約500米,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後縣治所遷至今重慶酉陽龔灘。民國時期設洪渡區,解放後一度設鄉、公社,1983年10月建鎮,1992年過渡為科級鎮。
[洪渡漢墓、漢磚瓦窯群]以洪渡鎮為中心,西至後山坡,東到烏江河岸,南至四方石組,北至王坨一帶,有大小几十座磚石結構的漢墓群和漢磚瓦窯群。其中以大壩田村出露較為明顯,村北一漢墓為豎狀土坑,墓口距地表1.2米至1.5米,墓室內回填的紅燒土塊及灰色土,約有0.6米至0.7米寬,0.6至0.8米厚。
大壩田村有漢磚瓦窯4座,位於村北瓦廠堡,1989年4月被省博物館考古隊與縣文物工作人員發現,為省內首見的西漢陶窯。對一窯作了試掘,有窯壁,火膛,窯底及壁外燒結土層。窯壁高0.5米至1.5米,南北寬約2.3米,排水溝深0.8米,記憶體繩紋板瓦、簡瓦、花紋磚等堆積物,並出土有窯拍,泥模2件孤品。窯群四周散布殘損的漢花公母椎磚、繩紋簡瓦、板瓦、瓦當等。
1989年7月,墓及磚瓦窯群被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洪渡河漂流

洪渡河發源於湄潭縣萬馬鄉,經鳳崗、務川在客田鎮進入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到洪渡鎮匯入烏江。流域面積3664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495平方公里。河流長194.1公里,沿河縣境內長27.5公里,從龔溪口大橋至洪渡河與烏江交匯處,全長12公里。多年平均流量98.38立方米每秒。河道天然落差75米,平均坡降2.7%。
洪渡河兩岸絕壁懸崖,奇峰對峙,岩壑幽深,嵯峨怪石,幽深溶洞,飛瀑銀泉。從龔溪口大橋沿洪渡河漂流而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5米多高的險灘,那就是新灘了,讓你開始享受到漂流的驚險與刺激。過了新灘,仰視蒼天只見一線,幽谷靜寂,懸壁上怪石磷峋,如刀壁斧鑿,鬼斧神工,帶你走進灘長、浪大的石門洞。兩叉河是洪渡河與雙泉河匯合交界處,河水涇渭分明分明,呈一清一濁的紐帶,正當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奧秘之時,眼前池壁鐘乳垂掉,宛如仙女擋道,珠雨飄灑,霧沫飛揚,涼風習習,筍子岩到了。順流而下,一灘接一灘的灣灣灘小舟猶如穿雲鑽霧般讓你有驚無險地心潮澎湃,情緒高昂,繼續往下走,過了六門洞、暫子溝、黎早子、乾龍洞、青茂子、老龍洞,水從石簾與石幔上泄流而下,千年的青苔掛的好長好長,猶如狀蓋華帽,一絲一縷,有的呈珍珠狀,層層帽檐,形成一幕幕水簾,船只能穿過狀蓋華帽,珠雨分飛,霧花四濺,濕了衣服,漲了心情,此景名叫滴水子。回頭留戀崖陡峽長,水流踹急,幽深靜谷的洪渡河風光,船也來到了三潮水,假如你運氣好,好可以看到三潮水向外噴水的景觀。三潮水在地質學上又名多潮泉,每日泉水在早晚各向外瀉一次。當你坐在浪尖盡情沐浴著這大自然造化的人間仙景時,你會情不自禁地讚嘆:洪渡河真是漂流的好地方。
洪渡河洪渡河

其他

主要出產有玉米、稻穀、紅苕、小麥、黃豆、烤菸、油菜、花生、茶葉、油桐、烏桕、生漆、五倍子、核桃、木材、豬、牛、羊、飲料酒、竹木器、螢石、重晶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