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

剝皮寮

剝皮寮(Bopiliao),台灣台北市地名,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範圍為今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

“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鹿港、艋舺,是清代台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萬華區,萬華區上有一條名字怪怪的街道叫剝皮寮。最近因為一部名為《艋舺》的台灣電影,剝皮寮聲名日隆,遊人如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剝皮寮
  • 外文名:Bopiliao
  • 位置:台灣台北市
  • 著名電影:《艋舺》
  • 舊名:福皮寮
  • 範圍: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
地理概況,歷史沿革,名稱演變,人文軼事,一炮而紅,

地理概況

老街位於台北市西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僅一墻之隔。這所國小曾盛極一時,在校小學生達11000多人;南側的街屋緊臨廣州街。老街離台北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一步之遙,是清代艋舺水上貨物運輸要道,造就一時繁華。
剝皮寮街道不長,僅三四百米,寬約3米,蜿蜒兩側的多是一二層高的磚木結構房屋,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閩南式騎廊,顯得古意盎然。

歷史沿革

剝皮寮來歷眾說紛紜,據地方耆老所言,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船運進杉木,在此剝去樹皮而得
名。1799年清嘉慶四年,初見此地名為“福皮寮”。清道光年間直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寮街”。日據時代則稱為“北皮寮街”,台灣光復之後才出現俗稱的“剝皮寮”。 .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剝皮寮歷史剝皮寮歷史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2010年上演的國片電影《艋舺》,除了描述萬華以前的黑道、色情、賭博之外,也讓大家了解到萬華是以前台北的重要商業發展中心。
2004年,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則於2009年完成修復。
今日的剝皮寮已無人居住,原因是台北市政府耗資4億多元新台幣對老街進行多年整修,去年8月完工,作為遊覽、鄉土教育和文藝活動的場所。如今的剝皮寮,已是台北一條很有特色的觀光老街。

名稱演變

(由早至今排列)
剝皮寮剝皮寮
福皮寮街
北皮寮街
剝皮寮街
剝皮寮老街

人文軼事

街道中間有座私塾,附近的一間房子是戊戌變法後,章太炎在台的避居住所,老街因此也與這位國學大師牽上淵源。
在章太炎《自定年譜》中記載,光緒24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章太炎被清廷列入通緝名單,於是南渡台灣。章太炎來台北後,在台灣日日新報做編輯,次年6月轉赴東京。他在《自定年譜》中說:“台灣氣候蒸溼,少士大夫,處之半歲,意興都盡。”
記者在剝皮寮寀訪時遇到幾位故地重遊的老住戶,與他們攀談,感受到老人們對這條街道的深厚感情。
“茶館、表店、私塾、米鋪、浴室、理髮店、日式旅館……這裡什麼都有。”談起剝皮寮往日的繁
華,91歲的剝皮寮老住戶陳金春滔滔不絕,記憶之閘打開,一幅幅當年景象逐一浮現。 老人到剝皮寮參加老照片展。展覽中有一張70年前的老照片:陳金春的朋友將遠赴上海,4位好友因此相約在剝皮寮合影留念。照片因年代久遠而背景模糊,但照片上4位年輕人仍看得出英姿勃發。
剝皮寮剝皮寮
“我常到這家長壽號茶桌仔喝茶……”老人指著一棟老建築,喃喃自語。長壽號周遭是整修過的秀英茶室、鳳翔衛生間、日祥旅社、宋協興米號、太陽制本所……
“這房子是阿公自己蓋的,家族在這裡生活很久,整個童年記憶及少女時代的回憶都在這裡。”與陳金春同來的長壽號後人陳碧雲女士說,“只要長壽號這個空間還在,沒有拆掉,就是我們永遠的記憶所在。”
台北地方史研究者說,剝皮寮老街得以保存可以說是陰差陽錯。剝皮寮緊挨著老松國小,政府早就將剝皮寮列為校舍預定地。“剝皮寮的保存要歸功於政府行政的行動緩慢。倘若當年政府行動效率快速,上世紀70年代就徵地進行拆除,改建為老松國小校舍,則老街早就煙消雲散了。”
如今,老松國小的學生不到千人,對比當年學子云集及剝皮寮老街的變遷、重生,不禁令人有滄海桑田的感嘆。

一炮而紅

台北文化局為推廣剝皮寮可謂煞費苦心,資助電影《艋舺》在此拍攝就是一例。不想電影一炮而紅,今年春節前首映,台灣本地票房超出《阿凡達》近三倍,最終票房達到2億多元新台幣。而據媒體報導,萬華區在春節期間的客流量也比往年增加了5倍以上,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超過3億元新台幣的營業額。
剝皮寮剝皮寮
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介紹說,該局自去年8月剝皮寮修復後就策劃了一連串不同主題的特展,加上電影《艋舺》等影視作品強力宣傳,至今吸引約60萬人次參觀,此地也成為台北市“超夯”的文化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