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婚姻習俗)

哭嫁(婚姻習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哭嫁”,亦稱“哭出嫁”、“哭嫁囡”、“哭轎”等。是漢、土家、藏、彝、壯、撒拉等民族的傳統婚姻習俗,即新娘出嫁時履行的哭唱儀式活動。

哭嫁一般從新娘出嫁的前半個月、一個月開始,有的甚至前三個月就已揭開了哭唱的序幕。不過,開始時都是斷斷續續進行的。可以自由地哭。親族鄉鄰前來送禮看望,誰來就哭誰,作道謝之禮節。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轎時,哭嫁達到高潮。這段時間的哭唱必須按著傳統禮儀進行,不能亂哭。誰不會哭,就會被別人嘲笑甚至歧視。總的來看,哭唱的內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歌詞”既有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們即興創作的。內容主要是感謝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和哥嫂弟妹們的關懷之情;泣訴少女時代歡樂生活即將逝去的悲傷和新生活來臨前的迷茫與不安。也有的是傾泄對婚姻的不滿,對媒人亂斷終身的痛恨,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哭嫁
  • 外文名:Crying marriage
  • 別名:哭出嫁、哭嫁囡、哭轎
  • 民族:土家、藏、彝、壯等民族
歷史,哭嫁原由,習俗,蘇夏演唱歌曲,歌曲簡介,歌曲介紹,

歷史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候。戰國時期,趙國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約就是後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的濫觴了。
這種風俗,直至清末還盛行四川農村中,上世紀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區漢族聚居地還殘留哭嫁習俗。
聽老人們說,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也會被鄰里看作沒有教養的人,傳為笑柄;相傳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親責打的事,這位母親當然算得上是入流導演了。
舊時宣講故事中,有花轎臨門,父親強令哭《迎風罵媒歌》的情節,可知哭嫁是有歌詞的,帶有表演性質,原是用來渲染氣氛,以悲襯喜;不過,因為婚姻是包辦的,真哭真罵的也不會少。
我少年時,是抗日戰爭後期,居住在縣城近郊,風氣較開,哭嫁之風已不盛行,而老人們卻還在津津樂道,稱述不絕。但實際哭嫁我僅見過一次。鄰居們都說是那家老祖母執意要行古禮古俗,晚輩們拗不過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從婚期前一個月的首日起,入黃昏,姑娘訴哭約一個小時,其聲嗚嗚。十天以後,她的母親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後,她的祖母加入陪哭。這家沒有諸姑姊妹,人們說,如果
有的話,也應當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軒隨筆·坐堂詞》云:"婚姻之禮,各省風俗不同。然酌禮準情,各省亦大同小異。凡男家娶婦先賦之詩,謂之'催妝';女家親串頌女之詞,謂之'坐堂'。坐堂者,女當喜期將近之先數夕,其諸姑伯姊,置酒為女祖餞,各述吉祥之詞,以為頌美,女則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則隨而嫻習者也。其詞要多鄙俚,然有音韻淒清,風格遒勁,如古歌古謠者。羅江明府蔡,微服巡查鄉里,一日行至某處,值有女子歸,諸娣姒鹹以諛詞頌女,女申意以答。忽風吹句入耳,詞曰:'鳳凰落在桌子上,哪個女兒肯離娘'。一字一轉,音韻淒其,誰謂天籟之鳴,不在愚夫愚婦耶!"云云。吉道人姓周名際唐,成都人。吉道人記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記了一句哭嫁詞,難窺全豹。好在舊時坊間叢刻中有《訓女哭嫁》一種,可見一般。這本小書的目錄有《閨聲哭》、《娘訓女》、《嫂哭妹》、《哭爹媽》、《哭哥嫂》、《花轎到屋哭》、《哭叔爺》、《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爺》、《拜香火哭》等等,編次有點凌亂,似乎隨手所記,未經文人之手。遙想《詩》十五國風未刪之時,大約也不過如此吧!現錄幾段如下。
哭嫁哭嫁
閨聲哭
娘聽後園鳥雀驚,要聽房中女兒聲。
我娘當門苦葛藤,手攀苦葛訴苦情。
我娘苦情苦過了,女兒苦情才起根。
............
桔子開花葉子青,陽雀開聲我開聲。
新打銅盆才裝水,新打剪刀兩面青。
娘不開口我開口,娘不開聲我開聲。
當門一根木蓮樹,目蓮樹上掛卷經。
一本經書背完了,未見我娘來開聲。
虧了我娘睡得穩,爹媽眼淚貴如金。
哭嫁哭嫁
哭爹媽
月亮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娘。
父母養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
一尺五寸把兒養,移乾就濕苦非常。
............
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娘苦一場。
哭兄弟
黑漆茶盤烏木頭,姐姐離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飯,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當家掙家忙,嫁了姐姐買地方。
上頭買齊潼川府,下頭買齊遂寧鄉。
............
這個本子所記是川北的歌詞,而我以前所見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記的是川西,川東,大約也不會大異的。遺憾的是,該書所記哭嫁詞雖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語,卻沒有列出"罵媒專目,大約是怕媒人太難堪了吧!
其實,罵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節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詞。舊社會,婦女無婚姻自由可言,由於"三從四德"的束縛,平時對於自己的終身大事幾乎不能置一詞,全由媒人和父母擺布;因此,這登花轎之前的"罵媒",便是難得的發泄機會。這早已反映在戲曲和民間說唱等藝術之中。
以前,川劇《柳蔭記》有《英台罵媒》一折,英台罵媒人,言詞激烈,聲色俱厲,充分表現了祝英台剛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罵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亂語嘴喳喳......唯願你,房屋遭火化,田園水推沙。"但這場戲現在卻被刪掉了,五六十年代還有的,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的川劇《柳蔭記》也有這一折,是陳書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獎。現在城裡人大約以為媒婆不必罵了,但偏遠地區,媒婆似乎還在肆虐。不過,據說,媒人從來不怕你罵,反倒怕你不罵;你不罵,他的"霉(媒)氣"反而脫不了。這也是風俗民情中的一種幽默吧!
哭嫁哭嫁
在三峽民間,特別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習俗中,哭嫁無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種婚嫁儀式
新娘從出嫁前半個月就開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轎。哭嫁的風俗與古代的婚姻制度有關。土家族過去有這樣幾種不合理的婚俗廣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二是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到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個女子被幾個男子同時看上並舉行了行放炮定親儀式,男方有時候甚至打倒婚敵來贏得婚姻,當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搶親;四是過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對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對未來生活充滿著擔憂。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種必然。
哭嫁的過程先是待嫁姑娘獨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親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圍坐一屋,輪番哭述。哭述的內容逐漸衍化成有一定調式和韻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新娘不僅要對家中的每位親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內容一般都是訴說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誼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等。
一首與母親辭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媽呀我的娘,您為女兒辦嫁妝,十天趕三場,一月趕九場,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雞子剛開口,娘在路上走;麻雀進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鵲落了窩,娘在路上摸;紅紅綠綠幾大宗,湊湊合合辦得多。我的媽呀我的娘,韭菜開花九匹葉,我娘懷我十個月。十月懷胎受苦難。十月一滿臨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鐵釘斷,雙腳踩得地皮穿。醒來一看兒的身,是女非男娘傷心。娘的好處千千萬,十天半月數不完。”
哭嫁哭嫁
又如流傳在重慶江北區三聖鄉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壽鑼,逼得我心碎意亂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媽,我在你奶根腳下長大,費盡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沒報,萬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離開你,不知他家是個啥,內心話向誰去表達?我的爸呀我的媽,我願侍奉二老不願嫁。”
哭嫁歌樸實自然,情真意長,帶著明顯的三峽特色,也是三峽民風淳厚的表現。如一首與兄嫂辭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個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節,逢年過節要來接;一個雞蛋沒散黃,你家姊妹日子長;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親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親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媽媽囑咐幾句話: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細賢,茶飯要均勻,火燭要小心,炒菜要潔淨;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掃,貴客來到家,裝煙又遞茶;六要學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貪玩多,日後窮了靠哪個。”歌詞就是母親在女兒臨行前點點滴滴的叮嚀與囑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親,姊妹親,揀個石榴平半分,打開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哭嫁
哭嫁之風現已在大多數地方消失,只在重慶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東長陽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還可見到。
粵西哭嫁以出稼女為主唱,母親、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邊哭邊唱傾訴對父母和親人依依不捨之情。
粵西信宜結婚哭嫁,在過去主要流行於新圖地區,在粵西地區盛傳逾千年。哭嫁歌內容極為豐富,極具地方文化色彩且積澱十分豐厚的文化景觀;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親友們演唱的抒情性歌謠。哭嫁歌語言精煉質樸,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結構為多,押韻上口,通俗明快,易於傳唱。

哭嫁原由

1.傷離別,念親恩
新娘通過哭嫁,以表感激父母養育之恩和親友難捨難分之情,具有孝、義的倫理價值。即將遠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離別親人,依依難捨之情油然而生。因為要離別,平日不曾給予過多關注的親情,此刻歷歷凸現。回顧往事,新娘悲從中來,用哭泣的歌聲表達對閨門生活的不捨,對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懷胎的辛苦、養護的艱辛,件件往事、點點細節都浸潤著父母的深情,做女兒的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從內心深處溢出。
由於母親對女兒的恩愛最深,所以這時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親:“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為我費苦心”,“勤耕苦種費盡心,娘的恩情說不完,一教女兒學煮飯,二教女兒學結麻,三教女兒學背柴,四教女兒學挑花,五教女兒學寫字”,“你把女兒養成人,你把女兒白抱了,你把女兒白背了”,都表現了母親千辛萬苦把女兒養大成人而女兒無法報答、又傷心又慚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會哭,就表明越孝順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時,土家姑娘還要哭親友、哭姊妹,這種哭表示對親友姊妹的難捨難分之情,哭得越厲害,表示親友姊妹間的情義越深。
2.換身份,憂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歷程中的重要轉折時期,其主要功能是將女性從女兒轉換成媳婦。女兒和媳婦是兩種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間呈現出一種斷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別女兒角色,因而內心充滿了對往日生活的依戀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開始履行陌生的媳婦職責,因而恐懼萬分。所以,新娘必須通過某種途徑脫離原來的角色,進入新的角色。這種角色的突變必然會對女性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壓力和負擔,她們需要通過某種途徑消除緊張,“哭嫁歌”正好為其提供了一個合法有效的途徑。女性在哭嫁儀式中被賦予話語權,她們藉此權利,通過情感宣洩,卸掉角色轉換時的情感壓力、重負,告別舊的女兒角色,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準備。
“哭嫁歌”還體現了新娘不願離開父母家人、“千金貴女未做飽”的戀家心理。雖然作為一個女兒家在家中的地位沒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總是生活在母親的庇護之下,相比做媳婦的處境要優越得多,故此無形之中就有了對比:“我在娘家是貴人,六月太陽我沒曬,七月行雨我沒淋;我到婆家變賤人,六月太陽天天曬,七月行雨我要淋”,進而發出了“這樣的日子怎么過,這樣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嘆。這種對娘家的留戀,對婆家的恐懼,可以說是女性哭嫁時的一種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貫穿始終的主旋律。
3.怨婚姻,罵媒人
那么又是誰把自己送進這火坑的呢?是花言巧語的媒人。新嫁娘不能不生出對媒人的詛咒和對父母的埋怨。哭嫁歌中的“罵媒人”部分與前面哭親別友的纏綿難捨在風格上形成了鮮明對照,痛快淋漓,戰鬥性極強。新嫁娘把扼殺自己幸福自由的滿腔怒火,此時化成為對媒人的最怨毒的詛咒:“對門坡上栽斗子,背時媒人死獨子;對門山上種韭菜,背時媒人絕九代。”還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語的欺騙和唯利是圖的醜惡嘴臉,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講女長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你騙我到公婆家,變成人家牛和馬,人家動手就來打,打了罵了不解恨。”此外,還有對父母為錢勢所動,不顧女兒幸福的埋怨:“背時媒人的話啊,像蜜糖甜壞了你們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們的眼睛,糊糊塗塗定下冤家親;鐵心腸的爹啊,鐵心腸的娘啊,你逼著活人跳進了死人坑”,“六月太陽曬不死,三姊四妹賽死人,你們真是狠心呀,硬把生女趕出門。”
不願離開父母、擔心未來的新娘把一切的不幸歸結到婚姻上,她們怨婚姻不自主,唱出了反抗之聲,道出土家婦女無可奈何的悲涼之情。“哭嫁歌”中並沒有很多直接指斥封建婚姻制度的歌,這是當時婦女不可能達到的認識高度。她們也不願意直接指責自己的親生父母,於是,她們把怨恨的情感傾瀉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言詞犀利又不失民間詼諧。
4.不平等,怨命運
哭嫁歌還發泄了男女在經濟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現女性在喪失了經濟地位和權利後的失望痛苦與不滿心情。隨著父權制、私有制的產生,女性逐漸失去了財產繼承權,失去了傳遞氏族香火的權利。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婦女地位卑賤低下,逐漸使女性淪落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為男性的“財產”,女性便被無情地排斥於家族之外,與家族利益無關了。一個土家弱女子,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無力抗爭,只有充分利用哭嫁這種合法機會來進行情感宣洩、詛咒和強烈控訴。因此,就有了新娘的哭訴:“如果我是男兒身,家裡種種都有份,神龕寫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兒家,爹娘把我趕出門,一夜成了外鄉人。”在這種封建禮教制度的束縛下,女性失去了一個普通人應有的基本權利,她的命運受人擺布,任人宰割。對於這種自己無力改變的命運,新娘在哭嫁之際利用了這個“合法”時機對其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對封建社會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譴責。

習俗

土家婚俗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哭嫁,源於婦女婚姻之不自由,她們用哭嫁的歌聲,來控訴罪惡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結婚時也還要哭嫁,但解放後的哭嫁僅是一種儀式罷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親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圍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即告結束。
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罵媒人。陪哭多是難分難捨的纏綿之詞。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養心操碎,樹欲靜而風不息,恩德未報就別離。遠望故里盼歸期,歸來又能住幾時?門前小河長流水,女兒眼淚長長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內容為:回憶母女情,訴說分別苦,感謝養育恩,托兄嫂照顧年邁雙親等。哭嫁的歌詞一般為即席所作,見娘哭娘,見嬸哭嬸,哭詞各不相同,當然也有固定哭詞。此外,哭還有抑揚頓挫的曲調。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為一人哭唱和兩人哭唱兩種,一人哭唱多為姑娘哭訴自己的命運、哭父母的養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誼以及哭訴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惡可恨的欺騙行徑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為我苦費心,爹的恩情說不盡,提起話來說不盡。一怕我們受飢餓,二怕我們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醜,披星戴月苦費心。四怕女兒無文化,把女送進學堂下,如今女兒已成人,花錢費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盤,只差拿來口中銜;艱苦歲月費時日,挨凍受餓費心血!女兒錯為菜子命,父母枉自費苦心;女今離別父母去,內心難過淚淋淋!為女不得孝雙親,難孝父母到終身;水裡點燈燈不明,空來世間枉為人!”
兩人哭唱又稱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勸慰哭,從句尾插入,兩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對哭:姐:“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離,離開繡樓好孤單!”妹:“梭羅樹上十二丫,我們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離開,難捨難分情難斷!”姐:“梭羅樹來台對台,我姐心裡難寬懷;丟你妹妹婆家去,逢年過節又才來!”妹:“梭羅樹來台對台,望姐心裡多寬懷,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誨記心懷!”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閨房進行,新娘哭到誰,誰就必須去陪哭,男的不會哭也要說幾句安慰、祝福的話以示惜別。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為熱鬧,特別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與新娘對哭時,如泣如訴,聲淚俱下,把親人間的恩情表現的淋漓盡致,旁觀者無不感動落淚。
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獨特的風俗。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開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對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內容大多是:哭爹媽的養育之恩,兄嫂、姊妹別離之情,罵媒人和對封建婚姻禮教的不滿等;鄉鄰則以勸嫁為主,內容以賀新婚、夸新郎、互祝願、道吉祥為主。與其說是哭,倒不如說是唱,其腔多為傳統音調,口音,既傷感又抒情,充滿了土家民族風情。哭嫁歌的格調新穎,哭詞長短成句,貶褒明,有歷代相傳的,也有即興之作,大都富有詩韻和樂感,其文詞巧妙,寓意深刻。內容上有對舊制度的抨擊,有對媒人的揶揄,有對舊情的抒發,有對山川的懷念,有對婦女的讚頌,有對未來的憧憬,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內容也在不斷翻新。
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開始"哭嫁"。娶親時新郎不親迎,而是於婚期前一日派轎夫天黑時到女家。進門前,女方有專人主持"欄門禮"。要行敬酒、鋪氈、恭候等禮數,每道程式都有傳統的對答禮詞,必須說唱得合乎規矩,否則要遭轟笑。姑娘出嫁時先將花轎抬進堂屋,由新娘的兄長或叔叔將新娘"拉出"裡屋,給祖宗父母磕頭,爾後"強抱"入轎中,表示對娘家戀戀不捨。
titletitle
娘家人把轎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給男方轎夫。轎前有兩人持大刀開路,花轎周圍有彩旗和藍傘簇擁,途中鳴號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到新郎家拜堂後,新娘要重新梳妝打扮,然後到寨中寬敞處讓大家欣賞、逗笑,以便和鄉親們建立友好感情。
客家人婚俗
客家人哭嫁又有另一番景象。
所謂“纏綿悱惻哭嫁歌,一怨三嘆斷人腸。”就是對客家人哭嫁的生動描述。
客家婚俗的奇異風景——哭嫁
男婚女嫁,這本是人類生活中的大喜事。從戀愛到結婚成夫妻,給男女雙方都帶來了無限的幸福與愉快。對男女兩家來說,自然也是件極大的喜事。但我們客家地區每臨姑娘出閣,卻哭聲不斷,其聲淒切,全然不象是作戲。
贛縣客家歷來重視“哭嫁”,俗雲“閨女不哭,娘家無福”。所以客家的哭嫁歷來都很隆重。
舊時一般在出嫁前的兩三夜,就要開始哭。
行將出嫁的女子在私廳或自己的閨房裡邀集一群平日相好的姐妹,一邊做針線活(納鞋底、鞋墊、織毛衣等嫁妝)一邊開始哭嫁。舊俗傳統保留比較完好的,哭嫁不僅有專門的哭嫁歌,還有許多程式。一般是開始時姑娘幽幽地哭並不唱出哭嫁詞,只是嘆自己命苦或怨媒人之類的話。此時就由姑娘的母親或姐妹引唱,如:“紅絲線,鎖鞋頭,家家養女挑豬頭,豬頭進屋娘就喜,炮竹一響娘就愁。……”此時,新娘的嬸娘、妯娌、姐妹、舅母、姨娘等等五親六戚的女客都人來陪哭勸哭。
新娘哭嫁的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
開始是傾訴姐妹離別之情:“三月績麻共凳坐,四月挑花共花箱,挑花繡朵箱未滿,棒打姐妹兩分散。”
接著是哭母女離別之情:“堂屋中間一爐香,先拜爺佬後拜娘,先拜我爺養我大,後拜我娘睡濕床。”
最後才是謝客,感謝眾姐妹,眾鄉親來送她。哭嫁的時候先是母親也來陪哭勸哭,可是母親又怎經得離別之苦的折磨,三句兩句便勸到傷心處,母親也自然成了主角,和女兒一同放聲大哭起來。
母女分手,最苦離恨天,血淚聲聲,如怨如慕,內容極為豐富,有哭訴對女兒的憐愛之情,訴說帶女兒的艱難的,如:
女呀女,十月懷胎把你養,兩年奶水把你喂,硬飯米甘把你飽,尿布屎片娘來洗。
女呀女,你可曉得娘的累!冷暖饑飽娘心掛,頭痛腦熱娘心驚,看到養下一隻蟲,樣(怎)得把你養成人!
女呀女,帶你帶到三五歲,細皮粉面泛桃紅,會叫(哭)會笑會招人,跟前跟後不離身,句句爺娘喊得親,那個爺娘不賞心!十年私塾把你繳,針線女工把你教,看見女子樹抽條,爺娘心裡樂逍遙,那曉得,帶大的閨女要成別家人!帶你帶到十六七,才算曉得(一點)屎臭氣(喻懂事理),屋下田裡曉得幫,爺娘疾苦會恤痛,哪個爺娘不上心!哪曉得,又哇女大要嫁人,爺娘哪裡捨得送出門!
有勸女兒在婆家好生做人多多保重的,如:
女呀女,婆家唔比娘家好,公婆哪有爺娘親,上門媳婦難做人,時時處處要小心。女呀女,從今後,孝敬公婆是本分,服侍老公是為賢,屋裡屋外勤打理,洗衣做飯要精心,見人自要矮一等,有理無理讓三分,待到三年兩載兒出世,才在婆家算個人,要得上下都滿意,還要謹慎會做人。女呀女,從今後,饑寒冷暖自家管,有病有痛自家擔,社官老子(社公、土地神)要靠自身健,世上最難是求人!
有罵媒婆,怨恨媒婆貪愛錢財亂點鴛鴦害人的,如:
一要怨,要怨媒人無信用,花言巧語無句真,害得女子嫁錯人,媒人是只松毛蟲。
二要怨,要怨爺娘無主見,聽憑媒人擺布人,推我女子入火坑,爺娘樣思(怎么)甘狠心。
三要怨,要怨老天無同情,不恤女子無福人,湊成一對苦鴛鴦,今生今世樣哪有出頭天,想來想去蠻苦情!
有擔憂自己前途命運,擔心出嫁後父母無人照顧的,如:
一要忌(憂),要忌嫁得甘么遠,三年五載難見爺娘面,噓寒問暖唔敢提起,有病有痛不在身前,害我女子做個不孝人,(只有來)巴望爺娘永遠身體健,女子在外才得放心!
二要忌,要忌女子拿人欺,要投外氏又路遠,無親無靠無人憐,嫁出的閨女苦伶仃!
三要忌,嫁到老公唔爭氣,老實巴交唔掙錢,呆頭木腦拿人嫌,悔來悔去悔自己,悔我命里無福氣。
這一段母女對哭體現了人性的極致,有一種悲愴的氣氛,煞是感人,真是“纏綿悱惻哭嫁歌,一韻三嘆斷人腸”,是一幅難得的客家民俗風情畫。
姑娘哭時,眾親鄰也一邊勸一邊哭,哭聲幽幽,勸語殷殷,一邊抽泣一邊用手不停地揩拭眼淚,那難捨難分的骨肉親情,讓人為之動容,在場的人無不為之淚下。此時還有一種規矩就是,陪哭的各位女親(友)都要給閨女“扎腰禮”又稱“墊腰包”。哭嫁時,姑娘脖子上掛一個紅肚兜,眾親友一邊勸哭一邊給裡邊添錢(舊時多為花邊——即光洋)。以此表示安慰和親情,祝福閨女身體健康和挺直腰桿做人。
哭嫁作為一種風俗,其來由和寓意,與舊時的婚姻俗信有關,與封建禮教有關,出嫁時姑娘不哭不僅會被認為不吉利,還會受到輿論的譴責;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感情的作用。舊時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嫁給什麼人,婚後的命運生活如何,心裡全沒底細,想到這些真是傷心斷腸,豈能不哭;女子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婚後除非與丈夫感情不和或婚姻發生變故,否則是很難和父母兄弟見上一面的,這種別離之苦確實令人難以承受,豈能不哭。
如今婚姻自由,新婚無比幸福,客家新人早已用歌聲代替了哭聲。哭嫁的習俗只有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山區還存在。
粵西人婚俗
“哭嫁”是粵西信宜民間婚俗,早在唐宋時期就在當地鄉村流行。當女兒出嫁時,為表達父母的養育之恩和離開親人時的難捨難分之情,常以哭唱的形式來抒發出嫁女心中的濃厚親情。
茂名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胡光炎27日告訴中新社記者,“哭嫁”民俗曾在粵西地區盛傳逾千年,其中又以信宜、羅定兩地最為廣泛。後因社會的進步,現代文明的發展,婚嫁方式發生了變化,如今,會唱新娘哭嫁歌的,多是七、八十多歲的老婦,新娘“哭嫁”這一民俗已逐漸消失。
哭嫁以出稼女為主唱,母親、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邊哭邊唱傾訴對嚴父慈母和親人依依不捨之情,從阿公阿婆、阿爸阿媽到哥嫂侄兒、弟弟妹妹等,逐一哭謝訴別,把感情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出嫁女哭得越傷心越悲衷就表明她對親人的愛,將來會幸福美滿,歌詞平實委婉,卻又令人聞之動容。母親則通過哭唱,教導女兒到婆家後的做人處事之道。出嫁女的嫂子、姐妹也用歌表達彼此間的情深意切,難捨難分。
胡光炎介紹說,從前,嶺南地區青年男女談婚論嫁,要經過“合年庚”、“相睇”、“落定”等幾乎不可或缺的過程。“相睇”講究程式和禮儀,待婚男女物色好對象後,須委託媒人互遞生辰八字“合年庚”,請算命佬推算彼此並無相衝相剋,方可約期相見;男女雙方會面時,一般由母親姑嬸等相陪,雙方相距數尺互相端詳,其間,青年男女須各自背向走幾步,以示四肢健全,臨別時須大聲道別,表明並非聾啞;“相睇”之後,如果雙方均感滿意,女方便會通過媒人向男方索要彩禮,經過討價還價後,男方便會擇日“落定”,將彩禮送到女家;等到成婚之日,待嫁姑娘會在閨房中泣唱“哭嫁歌”,詞意多屬感父母養育之恩、叮囑弟妹孝順等等,門前窗外的親朋戚友則裝模作樣“勸哭”,情景非常熱鬧。
56歲的林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家鄉在信宜茶山鎮一條小山村,很小的時候就聽家人說老祖宗都是“哭唱著”嫁過來的,18歲那年,她自己也是“哭唱著結的婚”。林女士說:“哭唱的歌詞先由村中年長婦女或母親口授教習,到了出嫁當日,則以家人、賓客、故家舊物、各種傳統儀式為吟唱對象。歌詞內容多由新娘根據所唱對象不同而即時抒發,或讚頌祝禱,或惜別叮囑,甚至埋怨譴責、揭露詛咒都可以。”粵西信宜哭嫁歌主要是字眼歌,沒固定曲調,歌詞也不固定,因人而異發揮。
《哭爹娘》
阿大呀,親爹唷呀,
扶你廳上交椅坐呀,
女兒捧到你眼前呀,
人家養女你養女呀,
人家養女有衣裳呀,
理應早時莫個養呀,
你兒卯衣幾難捱呀……(索衣裝滴)
阿嫂呀,親娘唷呀,
十月懷胎恩未報呀,
阿女不孝別親娘呀,
阿女雖然離別你呀,
阿娘恩情記心懷呀,
人家嫁女金銀戴呀,
阿女出嫁戴乜樣呀。
《唱姐妹飯》
哎撈你織麻共張凳,
撈你相挨連腳根啊,
哎同你飲杯離別酒,
卯忘離別幾多年啊,
哎同你食碗離別飯,
阿姐離別幾十年啊。
《哭叔伯》
阿叔哎!阿伯嗬!
分枝木丫根相連,
阿大撈你祖公田,
侄女遠嫁那方天,
卯知幾時再相見,
望好阿大心未完,
拜託叔伯好照天。
《哭姊妹》
離開姊妹好傷心,
姊妹未有貴賤分,
簕竹過葉連腳跟,
我今結個閻王親,
做牛做馬他鄉鎮,
莫學阿妚肓婚嫁,
姊妹學精嫁好人。
《罵媒人》
你系山上龍眼果,
皮青肉白黑心窩,
為索媒錢卯顧我,
存心使壞媒人婆,
篩箕說得變氹籮,
盼望雷公好眼光,
劈死媒人除根禍。
《哭梳頭》
香草泡油第一手
一品當朝到白頭
香草泡油第二手
瓦檐各子你福壽
香草泡油第三手
三江日月照路行
香草泡油第四手
四條銀筍盡標齊
香草泡油第五手
五福臨門到白頭
香草泡油第六手
六位哥兄伴朝廷
香草泡油第七手
七星齊照父家堂
香草泡油第八手
八仙賀壽我親父
香草泡油第九手
九指連燈中狀元
香草泡油第十手
十手香油搽上頭
生人頭髮搽燒酒
死人頭髮搽生油
咁好生油搽多手
搽多二手落陰行
死落閻王功夫斗
個世冇梳一掉頭
生梳梳頭頭肉痛
點得舊梳咁寬容
《哭出嫁》
春風涼,落水天,
阿妹出嫁到天邊。
又想一隻自己過,
孤單只人好心酸。

蘇夏演唱歌曲

歌曲簡介

哭嫁
所屬專輯:你好我是蘇夏
你好我是蘇夏你好我是蘇夏
作詞:玉鐲兒 張超
作曲:張超
唱:蘇夏
黑燈瞎火心慌慌/半夜起身來梳妝/
一滴淚兒落在枕頭上/紅花穿上新衣裳/
打起燈籠找嫁妝/坐在門口眼淚不住淌
他有幾頭牛和羊/他有幾個打穀場/
我不稀罕只要我的娘/心裡話兒對誰講/
半夜起身冰涼涼/水裡丟個月亮白晃晃
哎呀我的天呀 哎呀我的娘/我怕貓兒半夜爬上房
/哎呀我的天呀 哎呀我的娘/我怕豬兒拱上床
哎呀我的天呀 哎呀我的娘/我要一直守在你身旁
/哎呀我的天呀 哎呀我的娘/怕是嫁個白眼狼

歌曲介紹

哭嫁
作詞:玉鐲兒 張超
蘇夏蘇夏
作曲:張超
演唱:蘇夏
所屬專輯:《你好我是蘇夏》
發行時間:2012-9-25
發行公司:荷塘月色文化
感謝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和哥嫂弟妹們的關懷之情,新娘出嫁前,泣訴少女時代歡樂生活即將逝去的悲傷、新生活來臨前的迷茫與不安。也是傾泄對婚姻的不滿,對媒人亂斷終身的痛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