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覃鄉

澤覃鄉

澤覃鄉位於瑞金市區東南約2公里,因為毛澤東同志的胞弟毛澤覃在此戰鬥並犧牲,為了紀念他所以命名為澤覃鄉。全鄉總面積2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7.7公頃,山地面積10219.4公頃,素有“林業之鄉”之美譽。全鄉轄12個行政村,191個村民小組、53個黨小組,總人口約2.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澤覃鄉
  • 外文名稱:Zetan Township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797
  • 郵政區碼:342500
  • 地理位置:瑞金市區東南約2公里
  • 面積:254平方公里
  • 人口:2.2萬(2016年)
  • 方言瑞金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B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行政區劃,相關介紹,人文景觀,筆架凌霄,寺庵道觀,古塔古橋,古茶亭,禮儀風俗,社會經濟,手工產品,農副產品,境內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瑞金之最,

歷史沿革

今澤覃鄉地城屬於宋朝浮鄉,明朝設桃陽隘、新中隘,屬常鄉一里、浮鄉四里管轄,清朝屬中區(設縣城)和南區(設武陽)管轄,蘇維埃時期屬桃陽區、武陽區管轄。民國時期分別設凌霄鄉、凰崗鄉、石水鄉、庵子鄉。
浮鄉,轄縣冶象湖鎮及縣南至福建界的長樂里。(今澤覃鄉地城屬於浮鄉)
元朝時,鄉里制如故。明朝時增置常鄉,縣境內設5鄉8里,本境內設兩個鄉:浮鄉一里轄今明星、五龍地域屬之;浮鄉四里轄今石水新豐地域屬之;浮鄉二里轄今光輝、安治、希平、陶林、永紅、藍崇、澤覃步權地域屬之。
明朝中後期,設桃陽隘,今安治、希平、陶林、永紅、藍崇、澤覃、步權、光輝地域屬之。新中隘,今石水、新豐地域屬之。凰崗團,今明星、五龍地域屬之。
清朝時,縣城內外及縣南為浮鄉,下轄一、二、四里,其中四里轄綿江河流域的武陽、謝坊、石水、舟坊、上下三壩,新中、高嶺。常鄉一里轄歷任、廟角、羅溪、十字石(即安治河、羅溪河流域)庵子前、黃別崬,海螺、藍田、山崇、陶珠、黃鱔口、箬別,火星崬、黃田坑。
民國初期沿清制。民國17年(1928)公布縣組織法。縣以下設區、里、村。民國18年(1929)全縣共編東、南、西、北、中5個區,民國23年(1934)冬,民國政府在縣以下推行區、鄉、保、甲制。民國28年(1939)10月,全縣分為6個區28鄉(鎮)313保、3243甲。其中象湖區設凌霄鄉(今明星、光輝、五龍等村)、武陽區設庵子鄉(今安治希平、澤覃)、陶珠鄉(今陶林、藍崇、永紅)、石水鄉(今石水、新豐)、大塘鄉(今步權村)。
1950年為陶珠鄉,1956年為安治、鳳崗2鄉,1958年為綿江墾殖場,1961年設安治公社,1969年為紀念毛澤覃烈士易名澤覃公社,1984年撤社建鄉,更名為澤覃鄉。1997年,面積254平方千米,人口2萬,轄光輝、明星、五龍、永紅、希平、林星、陶珠、澤覃、步權、豐田、新中、石水、安治、蘭崇1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光輝村(歷任村)。
1929年閩西特派員蘭夏橋及安治黨員鄧希平、胡榮佳、劉忠恩、謝仁鶴等人,恢復中共瑞金縣地下黨組織,建立瑞金縣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安治鄉黨支部。1930年,組織民眾300多人,在安治石拱橋橋頭舉行了著名的“安治暴動”,樹立起瑞金第一面武裝鬥爭旗幟,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為當年6月瑞金縣第一次解放及7月蘇維埃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礎。蘇區時期安治人民為解放事業付出巨大犧牲,蘇區時全鄉有名有姓的烈士857名。

地理位置

澤覃鄉地處武夷山西側,位於瑞金市東南部,東與福建省長汀縣古城鄉、四都鄉交界,南連本市拔英鄉,西毗武陽鎮沙洲壩鎮,北鄰象湖鎮。全鄉總面積254平方公里,約合172880畝,約占全市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居全市各鄉之首。其中山地面積10219.4公頃,耕地面積1007.7公頃,山田比例為10:1,素有“林業之鄉”之譽。

行政區劃


中華蘇維埃時期區劃
  1930年4月30日,安治、黃沙、武陽、九堡等農民暴動隊,聯合攻打瑞金縣城,取得了勝利。同年6月成立瑞金縣革命委員會,下轄東、南、西、北、中5個區,是年10月後,逐步增設一些新區至1931年7月設黃沙、桃陽、新中、武陽等16個區,下轄23個鄉,是年8月,桃陽、黃沙兩區合併為桃黃區,新中區更名為武陽區,全縣轄15個區。
1933年7月至1934年10月,全縣共設15個區、113個鄉。今明星村屬桃陽區南郊鄉、光輝、五龍屬桃陽區凌霄鄉、今石水、新豐、屬武陽區新中鄉、石水鄉,今步權村新逕區大塘鄉,今安治、希平、澤覃、陶林、永紅、藍崇分別屬桃陽區安治鄉、箬別鄉、陶珠鄉、黃別鄉、藍田鄉。
建國後區劃
1949年10月,全縣設象湖、壬田、武陽、九堡、黃柏、瑞林6區,144鄉(鎮)800多屯(後改置村)和象湖鎮4條街。
1950年3月,設象湖區,共和鄉(今明星、光輝、五龍村)
1952年6月,設象湖等12個區,144鄉和象湖鎮5條街,將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
1955年,農村全面實施農業合作化,以鄉為單位,建立高級農業合作社,一鄉一社。
1956年2月,撤區並鄉,分別設凰崗鄉、安治鄉、陶珠鄉、石水鄉、步權鄉,全縣轄60個鄉(小鄉級)和鎮內4路居委會。
1958年9月,成立安治人民公社和綿江墾殖場,都設歷任村。全縣轄21個公社和兩個墾殖場。
1961年10月成立區工委,場社分開,安治公社設歷任村。綿江墾殖場場址遷小舟坊。
1962年冬,從原武陽公社分出後的石水、舟坊、新豐、步權、高嶺組成石水公社,設上三壩。
1963年2月,撤銷區工委,實行縣、社、大隊三級體制。撤銷石水公社,併入安治公社,全縣轄17個人民公社。
1968年2月,成立縣、社兩級革命委員會,成立安治公社革命委員會。
1969年1月1日,安治公社更名為澤覃公社(紀念毛澤覃烈士)經省政府批准命名。
1980年12月,公社革命委員會更名為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澤覃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2年3月,將金雲、竹崗劃為象湖鎮管轄。
1984年6月,體制改革,恢復鄉級建置,由原縣、社、大隊改置為縣、鄉、村三級體制。全縣18個公社改為18個鄉。澤覃公社改為澤覃鄉。將原澤覃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澤覃鄉人民政府。

相關介紹

全鄉現設有澤覃、光輝、明星、五龍、永紅、希平、石水、陶林、新豐、蘭崇、步權、安治等12個村民委員會,191個村民小組;據2012年統計,全鄉總戶數 4012 戶,總人口21000餘人,漢族居多,畲族少數(2005年統計漢族占96.4%,畲族占3.6%)。光輝村位於該鄉西北部,一直為鄉政府所在地,距離市區2.5公里,是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
澤覃鄉地形東高西低,風光秀美。東南部屬於山區,仙人湖、火星崬海拔915、868.7米,為全鄉最高點。中部為丘陵谷地,西北部為盆地。位於東部的三座寶塔,史稱“筆架凌霄”,為古代瑞金八景之一。境內主要河流有三條:安治河、新中河、步權河,河水清澈見底。安治石拱橋為古代瑞金石拱橋建築之一。境內還有十餘個庵堂廟宇,是宗教佛僧信仰和人們避暑旅遊勝地。
境內的永紅、藍崇、陶林、澤覃、步權、新豐等山區,地處莖岩裂縫地下水區,有豐富的地下水資源,有些居民點附近有天然地下泉水,他們常用竹筒或皮管引泉入室,供生活生產用水。希平、安治地處丘陵谷地,挖井取水飲用者也較普遍。
澤覃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四季分明,適宜農林作物生長發育。但受季風影響,降雨和氣溫變化大,偶有水旱、酷熱和冰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
境內資源豐富。山上盛產杉、松、雜木、毛竹等用材林,以及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坡地盛產油茶、板栗、柑桔、桃、李、柿、梨、枇杷臍橙等經濟林。農田盛產水稻、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瓜類、甘蔗、菸葉等農作物及水稻雜交種子。魚塘水面盛產魚蝦。擁有小二型水庫水陂10餘座,水圳數十條。瑞金城區居民的飲用和生活用水100%來自澤覃境內的南華水庫
境內交通便利。三條鄉村道路與瑞金城區溝通,位於西北部的贛龍鐵路206國道把澤覃鄉與全國溝通。

人文景觀

澤覃鄉地處武夷山脈,境內東北部有三座古塔,鳳鳴、龍峰、鵬圖3塔,組成筆架凌霄,為瑞金八景之一。
境內綠色、紅色旅遊資源豐富,有“安置暴動”遺址、毛澤覃烈士陵園、毛澤覃烈士紀念碑。

筆架凌霄

龍峰塔:(又名巽塔、文興塔),位於瑞金縣城東南2.5公里,澤覃鄉希平村駐地西北3公里,座落於今希平村與南崗村交界的筆架山山峰上。距歷任村5公里,此塔居東北面,往西南走向。此塔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系七級六面實心磚塔,高約20米,塔下部嵌青石匾,曰:“龍峰塔”。塔下山坡原建有護塔之文興寺。據《瑞金縣誌》記載:文興塔,即巽塔也,在浮鄉三里方巾嶺。明萬曆年間,知縣潘舜歷蒞任捐俸倡,率邑紳朱善卿等同建。
鵬圖塔:(又名丙峰塔,大路崬塔),位於縣城南偏東2.7公里,澤覃鄉安治村駐地西北3公里,座落於今安治村與溪背村交界處的筆架山山峰上。東北面有龍峰塔,西南面有鳳鳴塔,此塔居中。始建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系九級六面空心三合土塔。高約24米,塔下部嵌石匾,曰:“鵬圖塔”。據《瑞金縣誌》記載:丙峰塔在縣城城南五里竹園嶺崬一個山頭上,“為學宮對山”。乾隆元年邑紳賴梯雲、賴定俸等捐資同貢生楊方堅、生員楊長晉、朱芾等募眾鼎建,其地基於鄧惟元義施。塔成匾,曰:“鵬圖塔”。
鳳鳴塔:(又名丁峰塔,廟角塔)位於縣城南3.4公里,澤覃鄉光輝村駐地1。5公里的筆架山山峰上,此塔居西南,往東北走向,有鵬塔(居中)、龍峰塔、(居東北)此塔建於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系七級六面空心三合土塔,高20米,塔下部嵌一青石匾,其上字跡已難辨識。據《瑞金縣誌》記載:“鳳鳴塔”。它與丙峰塔同建,其地基邑紳李秉禮等後裔捐出。塔成匾,曰:“鳳鳴塔”。
此三塔為瑞金八景之一:——筆架凌霄,聳立在瑞金城南的竹園嶺崬筆架山上。也是澤覃鄉的風景之一。2008年,由瑞金市政府牽頭集資,恢復原貌,已全面修繕一新。

寺庵道觀

松心庵:位於今澤覃鄉澤覃村松心庵,唐朝後期建庵,中途曾有過幾次維修、續建,是鄉境內最早建的庵廟。有“先有松心庵,後有東山寺”之傳說。有羅公菩薩、釋迦佛,觀音菩薩,齋神。占地面積1.5畝。1958年破四舊毀掉菩薩,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後,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
凰崗羅溪福主赤砂廟:位於今澤覃鄉明星村羅溪賴屋崗崗坂邊上(始建於唐朝)。續建於清朝嘉慶8年(1803年),1999年10月重建於原位置。
凰崗福主廟:位於今澤覃鄉明星村社公及贛龍鐵路旁邊,始建於明朝洪武8年(1375年),修建於1994年秋。因國家建築鐵路搬遷。1997年秋遷建。
凰崗普應寺:位於今澤覃鄉明星村大村腦贛龍鐵路旁邊、始建於1994年秋,因國家建築鐵路搬遷,1997年秋遷建。宗點證字(贛)F070650053
羅溪庵:位於羅溪庵背崬下,今澤覃衛生院崬子下,始建於明末清初,1915年(乙卯年)被洪水沖毀。曾居過道士,行道教,有觀音菩薩、齋神。神會每年農曆三月十九日。1958年破四舊時拆毀。
歷任福主廟:位於歷任老屋村小組楊氏祠堂側面附近,始建於清朝中後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拆毀。
廟角福主廟:位於廟角村水口,始建於清朝後期,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拆毀。
石水龍頸莆杓形庵: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早子排東南龍頸坑路邊莆杓形,始建於清朝中期,1987年後陸續修建。會期7月19日,祀觀音菩薩等齋神。
石水舟坊福主廟: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舟坊荷樹崬下綿江河上。始建於明朝天啟元年,歲次辛酉(1621年),邑人邱敬塘捐建,祀唐朝將軍馮祥興三兄弟,曰:福主廟。清朝康熙四十六年,歲次丙戌(1706年)大水漂沒。乾隆七年,歲次壬戌(1742年),邱仁輔、邱顏、邱時、邱仲啟等人倡眾姓氏,重建左邊社公檀,其山土地基,俱邱姓施出。清同治《瑞金縣誌》有載。1958年,破“四舊”時,全部拆毀。
石水圩天后宮廟: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石水圩北端,始建於清朝順治初年間(1644年)1982年後陸續修建。
石水九村福主廟:位於澤覃鄉石水圩西南部,廟子下路邊,始建於清朝中後期,當時九村指:上牛尾壩、黃泥塘、石水圩、竹沙塘、劉坑、下劉坑、上新屋、倉下、黎屋。會期正月初3至16日、4月15日、8月初5日。
石水陳氏廟:位於澤覃鄉石水村下陳屋,西面河邊,於陳慶甫後裔建。
石水朱氏廟:位於澤覃鄉安富村楊梅崗南面河邊,於朱本堅後裔建。
豐田瑞蓮山寺:位於上豐田瑞蓮山。始建於清朝後期,原名瑞雲山寺。民國期間遭燒毀,1989年後當地百姓集資捐建,有多種齋神菩薩,後改名為瑞蓮山寺。
步權石圳坑水口廟:位於澤覃鄉步權村石圳坑水口路邊,始建於清朝後期,由五穀大神、滿堂佛主等多種葷神菩薩,民國時期倒塌,1989年後陸續修建。
步權崗下和靈仙廟:位於桃陽隘九礤甲崗下,始建於清朝中後期,祀龔、柳、楊三仙,敬用齋果,會期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十月十八日燈會,民國時期倒塌,1990年後修建。
茶寮福主廟:位於家庭坑口水口處,始建於清朝中後期,民國時期倒塌,1989年後續建,現有葷神、齋神等多種菩薩。
澤覃黃鱔口永隆福主廟:位於澤覃鄉澤覃村黃鱔口,始建於清朝嘉慶十八年(1813年癸酉歲),有多種齋神菩薩。神會:五月初一禾苗神,八月初七羅公神,民國至建國初期曾經維修過幾次,1987年後陸續修繕。
澤覃箬別凹背回龍宮廟:位於箬別凹背,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歲(1841年),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會期正月13至15日,民國時期至建國初期曾維修過幾次,先後駐紮過紅林大隊、綿江林場水運隊,後因年久失修,2005年自然倒塌。
福主廟:(前身回龍亭廟),位於安治前。明朝稱常鄉桃陽隘營下甲,清朝稱南區庵子鄉。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1717年),由賴定俸、黃承璋、劉份、賴梯雲、胡文翰、賴定禧、賴仕璋、劉文政、鄧上釗、鄧帝佐、顧其偉、邱仲文、高士元、胡巍山、胡采臣、鐘學元十六人合銀生息,賣田、糶米而建,先建回龍亭,亭樓上塑馮候福主等多種葷神菩薩,蓋瓦建廟,費銀千餘金。每歲施茶五月,為福主廟禾苗神,民國為庵子鄉政府所在地,安治暴動舊址,建國初期為中共安治鄉黨委、安治鄉政府所在地。
安治鵝公仙紫雲庵:位於澤覃鄉安治村杉窩鵝公仙崬。始建於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戊申歲)鹹豐八年(1858年,戊午歲),被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焚毀。十年後,合坊紳氏重建。其地基山岡胡求懿施出。清同治《瑞金縣誌》有載。民國時期修繕過。1985年後陸續修繕。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
希平滴水寨觀音廟:位於澤覃鄉希平村田坑滴水寨崬,始建於清朝前期,鹹豐前十年有過重修,有羅公、趙公、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廟會:正月初六至初九日、八月初一至十五日1982年後陸續修建。宗點證字(贛)F070650045
龍山廟:位於半工子社公下左側,始建於明末清初,有馮候福主等多種葷神菩薩,逢農曆五月中旬抬禾苗神遊田段,1969年文革期間破四舊拆毀。
仙背廟:位於大田下羊山路口邊,始建於清朝中期,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1969年文革期間破四舊拆毀。
藍田菩薩岩翠華寺:位於澤覃鄉藍崇村邱屋5公里處,始建於明朝初年間,1982年後陸續修建。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廟會:農曆八月初一、十月十五日。宗點證字(贛)F07065140
山崇清峰山廟:位於張屋與江屋交界處田壠堪上,始建於清朝後期,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1987年後陸續修建。
慈雲山廟:位於澤覃鄉山崇村陳坑,始建於清朝後期,有龔、呂、楊三仙等多種齋神菩薩。1995年重建。

古塔古橋

朱氏塔: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與安富村交界處(楊梅崗對面崬),明朝正德年間(1517年),朱本堅後裔建。五級六面空心,用三合土砌成,塔頂遭雷擊被毀。
陳氏塔:位於今澤覃鄉石水村與石闊村交界處(下陳屋對面崬,風雨亭上側),明朝正德年間(1517年),陳慶甫後裔建。五級六面空心,下四級用三合土砌成,第五級用青磚所建,塔高11米。
這兩座古塔,既是風水塔,又是風景塔,拴住上、下三壩“排形”屋場而建,傳說能助丁助財。
新中古塔:位於澤覃鄉新中村朱噴屋背的塔子崬。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戊辰歲(1880年)由陳海齡建。三合土結構,因年久失修,塔頂已倒塌一半。
石拱橋:位於澤覃鄉安治村與希平村交界處庵子前。距歷任村7。5公里。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670年),橋長十丈,寬一丈三尺,高二丈四尺,有三個石拱,中間有兩個橋墩。兩頭各有護岸,全部用二百多公斤的條石砌成,像三條“飛虹”,橫跨在安治河上。雄偉壯觀。此橋是瑞金東南部古代建築之一。是縣城通往長汀樓子壩的重要橋樑。此橋連同廟樓。及周圍草坪。是歷代政府駐紮場所,是國共兩黨的兵爭之地,是當地人民政治、經濟、交通文化活動中心。近二十多年來,石拱橋年久失修被洪水沖毀後,交通中斷。
庵子前石拱橋:位於庵子前福主廟邊,距城南十里許,是瑞金南部古代建築物之一,是省際古道重要橋樑,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原名曰:“金鵲橋”由危彩霞,鄧帝佐倡首同眾募建。張恆造戶獨資捐建一拱於北端。三拱古橋長十丈,闊一丈三尺,高二丈四尺,且兩端有長坡護岸,有序記,詩賦錄人藝文碑誌。1927年9月7日,賀龍,葉挺率南昌八一起義部隊路過此橋,1930年4月3日鄧希平在此橋頭領導安治農民暴動,在此橋頭樹立全縣第一面武裝鬥爭旗幟。1937年,國民黨保全團在橋頭築固堡,加重了橋身壓力,1958年,橋頭序記,詩賦錄人藝文碑誌被“破四舊”而毀。20世紀70年代,綿江林場水運木材衝擊橋墩,1987年,由於年久失修,1987年、2009年被洪水分次沖塌2孔,未曾修復。
出米石:位於澤覃鄉藍崇村境內邱屋村小組進去5公里處,距歷任村25公里左右,接近贛、閩省界線。此石是天然石,呈不規則長方形,有石縫口一個。據歷史傳說:此後的石縫口,每天會有半斤大米出來,跟普通大米一模一樣,可供來紙槽挑紙的一個挑夫吃,時間久了,後來被一個貪心的和尚發現,他就用鑿子把石縫口鑿大,希望多出一些米。石縫口鑿大後,一個米都沒有出了。這個故事一直在民間流傳,它說明了一個哲理:“人不能貪心”。此石是否有米出,只是傳說而已,但這塊奇神石確實存在,並非有詐。經筆者實地測量此石長4。1米,寬4米,厚1。6米,高3。6米,且石質堅硬。
石圳石:位於澤覃鄉步權村境內石圳坑村小組屋對面段山腳下。距歷任村15公里,此石是天然石,長方形石條,中間有凹槽,呈“凹”字形,自然長在山腳邊下,有水通過石圳長達2米,流入農田灌溉,還發揮作用。它使這段田自古以來旱澇保收,從來不要用竹管或樹槽引水。這個村莊就用這塊天然石圳石,命名為石圳坑。
羅溪石拱橋:位於澤覃鄉羅溪段與邱凹段交界處,南北走向,橫跨羅溪河上。是瑞金南部古代建築物之一,是古代當地重要交通要道,是鄉境內有文字記載的最早橋樑。始建於元朝至正元年辛巳歲(1341年)縣人尹叔清初建橋,後由知縣鄭翼建三墩。明朝嘉靖年間省祭李篪(字羅溪)募捐重修。橋長三丈六尺、寬一丈二尺、高一丈二尺、兩孔由鑿條石,三合土,砂石構成。石橋兩邊有護欄。明朝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十八日大水、雲龍橋、羅溪橋二橋盡圯。明朝隆慶元年丁卯(1667年)縣人李鐸加修馬道石墩。辛未年(1571年)楊勝森捐資重修。後木橋旋毀。明朝萬曆壬辰(1592年)楊勝森、賴學敬、劉仕甫增墩四尺,架木為梁,建屋覆之。清朝順治八年辛卯(1651年)知縣錢江,乃清橋會勸募,修復一新之。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中墩崩塌,縣人陳讓(知州官職,橫山背人)又清橋會銀勸募重修,雍正年間,李常聲首捐銀三十兩。同劉繼美勸募重建石樑工未竣。常聲,繼美俱故後,李常聲之子嚴叉捐銀一百兩,同劉繼美之子日楫,督理完工。清朝鹹豐十年(1860年)六月十三日至十九日,雷雨冰雹同下,縣南山崩極多,沖毀田地房屋,羅溪橋與上、下湖陂及各鄉陂堰多被沖塌,石拱橋幾處殘缺。民國38年(1949年)六月大水沖毀羅溪橋,淹沒良田,拱橋變平板橋。1952年6月7日—8日,連降大雨,再次沖毀羅溪橋後,綿江林場水運木材,橋墩影響木排筏道,就拆除了中間橋墩,用長杉樹搭平板橋於兩端,鋪厚層砂石,供人車通行,1979年在離老橋30米處的下游重建新羅溪橋,1980年拆毀老羅溪橋。
下羅溪橋:即羅口橋,位於澤覃鄉浮田段與墓嶺崗交界處,南北走向橫跨羅溪河下游,是古代瑞金雲龍橋——懶婆凹——石洲灣——福建歸龍山省際古道(石階路)必經橋樑要道。舊系木橋,生員楊明璋之母謝氏捐資首創三墩,架木樑屋其上。清朝順治四年丁亥(1647年)山水大發,淹沒橋樑,縣人陳讓(知州官,橫山背人)同眾增高石墩四尺,架屋其上,時有橋寓民人羅世偉、王惟連、彭文郭、曾美良稍助工費。清朝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年)大水沖塌,次年(1707年)陳讓之子受祺(知縣官,橫山背人)等人捐資重建石橋,由鑿條石,三合土,砂石構成,橋面兩邊各建護欄。1933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去武陽開“春耕生產運動”贈旗大會時,工作團一人行道過此橋。1968年、2004年,曾用鋼筋水泥就地修復,可行人通車。
上羅溪橋:位於下湖陂下方300米處,今南華電站門口。始建於清朝前期,民國四年(1915乙卯年)特大洪水沖毀,1959年鋪木板橋,1984年建水泥平板橋,由兩個孔的橋墩,現可通車輛。
上三壩橋:位於澤覃鄉石水上三壩綿江河上,壩子下至上湖方向,由清朝康熙十九年(1754年)朱本堅公堂施贍,渡田三畝余,其子姓人等,共起渡會以備修造,曾有過多次大水沖毀,聚眾公堂施捐建,20世紀60年代後,興建大石陂水輪泵後,此橋被拆毀。
回龍橋:位於常鄉桃陽隘庵子前,路通福建方向。舊系木橋架木,後逢歲破山水衝去。清朝康熙五十六年丁酉歲(公元1717年),胡巍山、楊次瑾、楊選臣等捐資,並募眾鼎建石橋。上架屋瓦,約費千餘金。

古茶亭

風雨亭:位於浮鄉四里,今澤覃鄉石水村上三壩對面山坳上。明朝正德十二年丁丑歲(1517年)朱本堅建風雨亭,清朝乾隆十二年丁卯歲(1747年)由朱本堅後裔朱廷選、朱邦傑等人重修。清朝鹹豐八年戌午年歲(1858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將領石達開部曾路過駐守風雨亭。後向會昌,信豐進擊。1933年5月18日毛澤東主席和工作團一行人去武陽開“春耕生產運動”贈旗大會路過此亭。
新中亭:位於浮鄉四里,今澤覃鄉新中村隘下崬,由縣人賴次瞻獨力捐砌亭5餘丈。清朝乾隆年間,新中村陳氏為緣首,聯合朱氏、賴氏、邱氏、劉氏、李氏等人捐資修亭,因位於新中隘境內,故取名新中亭。三百多年來,曾有過幾次倒塌,附近百姓捐資金重修多次。1972年,修通石水至新中,豐田公路時,拆毀茶亭,後由綿江林場在公路邊此處建木竹檢查站。
賴婆垇亭(古代稱竹泉庵茶亭):位於浮鄉四里,劍嶺下,路通於會昌縣城,今澤覃鄉五龍村境內去石水村路的山坳上,由附近百姓自願捐資募建。清朝乾隆年間,首建茶亭者功德碑載:楊聿震、賴秉純、張勝上、鄒逸山、鐘盈社、李石峰、楊次瑾、楊及綏、楊道南、廖疇茲、郭軼群、謝鵬上、賴迅山,章宇瑞聯合建茶亭,且置田二十餘畝,每年施茶記,見茶亭內有藝文志。老茶亭在幾百年內,曾有過幾次修理,每次都由附近百姓自願捐資修理。1933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一行去武陽開“春耕生產運動”贈旗大會,路過此亭。瑞拔公路1968年開經此地,老茶亭拆毀。
南坑亭:位於浮鄉四里的南坑崬,今澤覃鄉光輝村南坑崬。清朝乾隆年間,歷任村劉氏為緣首,聯合李氏、楊氏、陳氏、胡氏、鄧氏等人捐資建亭,因位於南坑崬,故取名南坑亭。因年久失修,1958年又蓬“破四舊”無人修理後倒塌。1973年南坑崬修路,通過茶亭位置,拆毀老茶亭,2007年5月,李德全、王業盛、黃茂生、李厚連等人為首, 30多人寫緣,捐資重建茶亭於原地點屋側,為水泥、紅磚結構,四周有供行人坐的水泥粉刷長橙,名曰“安康亭”。
凌霄亭:位於城南關外五里,竹園嶺崬省際古道上。今澤覃鄉安治村大路崬與象湖鎮水晶嶺下大路崬(石階路)上坡處。清朝道光十四年甲午年(1834年),知縣梁氏倡捐首事勸募建茶亭。因位於鵬圖塔對面筆架凌霄風景區,故取名“凌霄亭”。內有序記、藝文志、功德碑名單。亭北牆有兩個圓窗似龍眼,可直望清朝瑞金縣府衙門為吉兆祥也。因年久失修,建國初期倒塌,1995年,原安治鄉長羅宏文倡捐首事,有30多人捐資重建於原處原貌。
桃圓亭:位於城南關外五里烏仙崬與柴溝崬之間,今澤覃鄉希平村與象湖鎮水晶嶺下官坑尾山坳處。清末民初當地百姓捐資募建茶亭。因此路直達桃陽崬,此地位於桃陽隘竹園嶺背,故取名“桃圓亭”。比凌霄亭後建,又稱新茶亭。1987年7月劉家華、顧支米、曾榮、謝存賢、曾照明、鄧其照等20多人捐資重建桃園亭,亭內有功德碑,四周有供行人坐的水泥粉刷長橙。
桃陽亭:位於澤覃鄉桃陽崬中段下嶺坑崬路邊(左側可去山崇木問坑,右側去長汀榮坑),清朝中期,由當地百姓捐資建茶亭。因此亭建於桃陽崬,故取名桃陽亭。1960年自然倒塌。
觀音崬亭:位於澤覃鄉桃陽崬江西與福建交界處江西境內觀音凹,始建於明朝中後期,由當地百姓捐資新建, 因位於觀音凹而取名觀音崬亭。1960年自然倒塌。

禮儀風俗

一、喜慶
婚嫁:男女自由戀愛成熟後,告知雙方父母,男方送給女方適當彩禮,女方籌備一定的嫁妝,選擇吉日良辰登記結婚。成婚之日。車輛迎親,男女倆家分別舉行筵席(一般女方早餐男方中餐)親朋好友持禮品、禮金祝賀。
慶誕:小孩出生第3天,興做“三朝”,以慶誕生。主人設晏招待,產婦娘家來客及親朋好友,並向來賓饋贈紅蛋(染紅雞蛋、逢雙數)。赴宴者,須備禮品或禮金。小孩滿月、周歲、外公、舅公牽頭做“滿月”,“過周”主人皆備宴席,款待來客。
做壽:做“生日”。一般由女兒牽頭,親友隨賀,“男做齊頭(40、50、….….)女做—(41、51、……….)”花甲之年(60、61)尤為隆重。舊時,長輩生日,晚輩行叩拜禮,今以敬詞祝賀。
上大學:村內學子考取大學,村里父老、親朋好友及老師,同學前往道賀,主人設宴款待客人。
喬遷:新居落成後,主人擇日喬遷(過火)親朋好友鄰居前來慶賀,主人做“過火酒”款待客人。
二、喪葬:
境內喪葬習俗大同小異,大致分為“送終,報喪(卜告)入殮。弔喪、堂奠、出殯、完風水”等程式。
死者臨終前,事家同守,謂之“送終”,斷氣後,死者家屬派人以口頭形式向親友告知死者故因及安葬時間,即報喪;家人目送死者入棺入殮(選擇吉日良辰)叫入殮;在棺木榜設靈屋布置靈堂、供祭品、焚紙錢,神飯。生前親朋好友前往弔唁,叫弔喪;孝子孝孫和親屬備牲儀、酒果、香燭、祭奠亡靈。有的還有在孝堂請理髮師給孝子、孝孫剃孝腦(剃頭)禮生引導孝子孝孫披麻戴孝三跪四拜祭奠。以上儀式統稱堂奠。堂奠之後,孝子護靈退出廳堂,八仙抬棺出殯。此時要撐傘遮住天白,出廳堂後,要鳴炮奏樂,棺放坪凳上,八仙用繩捆住扛子和棺木及帶路雞,禮生帶著孝子孝孫撐傘游棺,順三轉反三轉後,八仙抬棺喊走,此時鳴鑼開道,撒紙錢人開路,八仙、吹鼓手居中,孝子、孝孫穿麻衣草鞋,掛哭喪棍隨後,死者親友著素殿尾。有的人女婿做欄路祭,送喪至三叉路口返身,再由孝子孝孫抵墓地落葬。葬用熟磚或三合土。水泥建墓地、墓墳,其穴深五六尺,立碑文、墓堂、為日後子孫掃墓之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政府號召普遍推行“火葬”。

社會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澤覃鄉發揮資源優勢,走科技興鄉之路。抓山地利用、育樹種果,大辦綠色銀行;抓科學種田,種蔗、種煙、種臍橙、搞水稻雜交制種。2005年,該鄉農林牧副漁總產值734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616元,糧食總產量10499 噸。
澤覃鄉盛產杉、松、雜木、毛竹、油茶、香菇、楊梅;農田主要作物水稻、菸葉、臍橙、西瓜、葡萄、蔬菜等。澤覃傳統產業得到新的提升和發展。2012菸葉種植面積950畝,烤菸3000擔;西甜瓜1700畝,楊梅3000畝,培育森林苗木120畝,全年養殖生豬11020頭,肉牛出欄2235頭。也先後引進資金建成了石水村“精品葡萄園”基地、五龍村和光輝村“蔬菜園”基地,通過實施抓黨建促發展產業發展模式,建立了永紅村地栽香菇專業技術合作社,以及一批農村黨員創業孵化基地。
境內有一圩鎮為石水圩,為當地農民集貿市場,鄉辦中學2所,國小12所,中心衛生院1所,糧管所3所,信用社1個。
初步建成以五龍永旺蔬菜基地、石水葡萄基地、安治臍橙基地、蘭從筍乾製作基地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2016年,全年搭建標準現代化蔬菜大棚 2000畝,新增蔬果種植面積 600畝,菸葉種植面積500畝,新開發臍橙面積500畝,沙糖桔 200畝,油茶500畝,養蜂9000多箱,豬牛羊4000多頭,初步形成了“山上竹木林、水中魚鴨鵝、欄中豬牛羊、田中煙果蔬”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手工產品

第一節 傳統產品
土紙:
造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本鄉土紙生產始於宋代。於已有數百年歷史。清代至民國期間,境內的灣背、藍田、山崇、槽碓坑、嶺背山,黃鱔口、箬別、大斜、黃田坑、石圳坑、雙河、大塘面、豬腸坑、紡車坑等地有60多個大小紙槽、紙廠,是瑞金土紙重產地之一,是當時農民重要經濟收入來源。
土紙為本鄉的毛邊紙、玉扣紙、大裱紙、棉紙、包紙、小連紙之統稱。由於原料優劣之不一,其製作方法各異。故有“上山紙”、“下山紙”及其它等級之分。境內所產之紙大都為“下山紙”。“下山紙”又分為重紙、加汁、長行三種,其中“重紙”,“加汁”各分甲、乙、丙三級,長行分寬花胚,花胚、玉版三級。土紙以嫩竹和大麻為主要原料,經石灰醃沒發酵而成。紙質細嫩、平整、光滑、潔白、抗病耐折、不易生蟲,吸水性強、富有拉力,以毛邊紙和玉扣紙的質地特優。
清代以前,境內土紙產量無考,民國36年(1947)年產土紙2000擔,陶珠竹山下陳允隹專門經營土紙生意發了財。建國後人民政府重視紙業生產,全鄉手工造紙由個體經營轉為集體,國家經營,生產規模逐年擴展,技術不斷改進,品種日益增多,產量逐年提高。1957年全鄉總產5000擔,為歷史最高產量。並在藍崇,澤覃、步權設紙業社,歸縣手工業聯社管理。1962年瑞金列為全國十大重點土紙生產基地,70年代。由於工業生產發展為機制生產。80年代始,因資源銳減,土紙產量逐年下降,全鄉平均不足2000擔,產品大都由國家統一購銷,深受港、澳及東南亞等各地客商的青睞,並載入《日本東方土產志》,1984年在廣州商品交易會上獲得國家外貿部優質出口產品榮譽證書。90年代始,由於資源銳減,加上機構改革,紙業工人轉換身份,買斷工齡,土紙停止生產。
榨油:
隨著人口的增長,農林業的擴大,榨油業套用而生。清朝至民國時期,境內各地都新開了油槽,利用水的衝力,對油料進行碾磨,利用手臂杖棍攻堅力,作用於油槽樹,把油料中的食油榨出來。
榨油作坊廠一般選擇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有水位落差,揚程至少2米左右的地方,油槽樹一般選用一株直徑約1米左右,長約4—5米左右的老松樹桐做成,中間按一定尺寸開槽,用堅硬的雜木杖棍,具備幾十個直徑1尺左右的圓鐵圈和一定數量的稻草或木柴。還要建灶,備鍋,備甑、碾磨盤等榨油工具。
榨油加工的油料是乾燥的花生,油茶仁(木梓仁),油菜籽等。把油料烘乾後碾成粗末,蒸熟後包枯入槽,打堅,開油路,入油鍋,放飛杖百餘次,交替進行幾次,直至把油料榨乾,油流完後,過濾入油壺稱後交事主,枯餅取出歸農戶作飼料或作肥料。出油率與油料本身質量和榨油技術有關,一般油茶仁出油率20—25%,油茶籽25—30%,花生仁30—35%。
80年代起,隨著機械加工業和電力工業的興起,這種傳統而又古老的手工榨油業,逐漸被新型的電力榨油機所取代,且具有又快、又好、又方便的優點,境內無一座老油槽。
第二節 新興產品
上世紀8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興手工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出來,特別在衣、吃、住、行用具方面更為多見。
手織絨毛線:
俗稱“打毛線”、“打洋毛”。境內大多數婦女都會手織絨毛線,包括手織絨毛衫,褲、鞋、襪、帽、圍巾、手套、手袋等衣物,既美觀、體貼、又暖和舒服。
手工餐飲品:
鄉境內人,有部分人到沿海地區打工學到烹調技術,會做手工餐飲宴席等。有的人在賓館裡會做中餐、西餐宴席,有的人會做贛菜、粵菜、川菜宴席,有的人會做朱古力、麵包、蛋糕等。
手工建築品:
境內素來各種工匠眾多,建築行業尤其為多,會手工建築土木結構,磚木結構鋼筋混泥土結構的房屋,其款式多樣,設計新雅,掌握了現代建築新技術的泥工、木工、油漆工、各村都有,且手藝高超。五龍村角公灣楊小平,常年做水泥磚賣,銷售量可佳。又做水泥井蓋,經濟效益可佳。
手工修理車輛: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各種車輛不斷增多,車輛修理工更是新異軍突起,鄉境內有很多人都掌握了車輛修理技術。他們在城鄉各地,為人們民眾修理各種腳踏車、雙輪車、機車、汽車、轎車等。
手工家具品: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家具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鄉境內有不少人做出來的家具,特別美觀、大方、精緻、實用性強,贏得了不少顧客的青睞。如安治村杉窩楊榮萬、新豐村橋頭陳紹坤、從事做家具幾十年,能做各種家具,諸如高低床大小衣櫥、衣櫃、食品櫥、食品櫃。有的人還會手工鋪墊席夢思床,有的婦女會手工做藤椅。
手工雕刻品:
現代手工雕刻品是既有傳統技術,又有現代先進藝術相結合的產品。鄉境內有些青年,在外面打工學到了一門現代手工雕刻技術。會雕刻花橋,雕塑菩薩,如觀音坐蓮、財神、福主太、趙公菩薩等等。有的雕刻品還引進電腦雷射掃描技術,使其產品更為逼真,栩栩如生。其雕刻品暢銷省內外及港、澳地區。

農副產品

第一節 農產品
土人參:
清代開始種植,據清朝同治《瑞金縣誌》卷二田賦志記載:土人參出產於高嶺竹園嶺背,其形與東北遼參相似,而性寒味苦,蒸之輒燜,奸民取充遼參摻貨之,誤人不淺,識者辨之。民國時期,曾在高嶺、大塘、黃鱔口、庵子前有人種植,建國後少有人種植。
西瓜:
俗稱雪瓜,清代開始種植。據民國《瑞金縣誌》卷二田賦志記載:“桃陽隘一帶所產雪瓜,長逾1尺,圍徑2尺,果皮墨綠色,有花紋,色澤鮮雅,青皮紅瓤、皮薄、瓤厚,味甜汁多,多征取以饋上官,為朝庭進貢品也。”質量雖好,但產量不高。隨著西瓜優良品種的不斷引進,雪瓜逐漸被淘汰。20世紀70年代起,西瓜種植面積逐年增多,產量迅速上升。2006年——2009年,外商來境內的光輝、五龍、明星、石水等村每年承包1350畝,農田引進種植,西瓜新品種“浙江溫嶺西瓜”搞薄膜覆蓋種植,春、夏、秋三季都有西瓜上市,並遠銷廣東、福建等地,從而提高了瓜農的收入。
菸葉:
菸葉種植歷史悠久,鄉境內所產有曬煙和烤菸兩種,曬煙本鄉傳統特產,烤菸是建國後發展起來的。
曬煙:清代開始種植,民國時期和蘇維埃時期有種植,面積與產量無資料可考,品種以安早、黃早條早為多,在林星、陶珠、安治、豐田、新中、石水村種過。
烤菸:1990年開始種植,品種丁K28,由林星、藍崇、陶珠、澤覃、安治、希平等村種植,並陸續新建烤菸房,2007年開始采新式烤菸方法,2008年全鄉種種植烤菸面積835畝,產量124.82噸。
通稱馬薺,全鄉各村均有種植,段區產量高于山區,品質具佳,尤以雲霄水晶嶺下種植的荸薺更為出名,體大皮薄、外紫內白、內質鮮嫩、汁多渣少、清甜爽口,既可生食,也可熟食,還可加工製作荸薺罐頭,具有消積助食,清熱化痰,降血壓等藥用功能,遠銷省內各地及閩、粵、浙、港、澳。
淮山
薯蕷科,是山藥的一種栽培種,俗稱“藥薯”、“淮山薯子”。清初開始種植。民國初年大量生產。建國後,淮山生產發展很快,境內段區各村均有種植,山區有野豬的地方較少種植。淮山是糧藥兼用品,含澱粉多,營養豐富,廣泛用於製作糕點,當地喜作名菜上市,平時用它炒蛋、燒牛肉或蒸米粉肉,均為佳品,具有滋補,健胃之功能又是中成藥的良好配方。同時,它以藥片、半成品廣銷全國各地,素有“南參”之美稱。
生薑:
生薑是本鄉的傳統土特產品,種植歷史悠久,色澤鮮艷質地脆嫩、粗壯無渣、辣味適中、入菜不餿,斷層面過數天后不變色的特點。除作烹調佐料調味外,還可加工薑片、姜粉、姜精油等食品;藥用有化痰止嘔,驅風散濕、發汗、開胃等功效。全鄉各地皆有種植。且有與芋子、淮山,蔬菜等作物套種的習慣,也有大片土地種植生薑的重點戶、專業戶,把生薑遠銷到省內外各地。
早花生:
俗稱“六月暴”,是本鄉地方花生的早熟品種,春分前後播種,大暑至立秋時收穫,直立型,具有耐寒、抗病蟲害、適應性強結果集中,顆粒飽滿,質優高產等特點,出仁率70%,出油率30%,一般畝產300—400斤,高達500多斤,70年代前,一直為本鄉當家品種,新的花生品種引進後,“六月暴”種植漸衰。
瑞金小黃豆:
俗稱“蟻公包”是地方優良品種,早晚兩季均可種植,春、秋兩季種植其全生育期分別為105天、90天,株型直立、不鬆散、不倒伏,株高52厘米,屬有限結莢型,分枝節位低。每株有效分枝平均3—4支,葉色深綠,光合作用較強,花蕾多、花序長、結實率高,每株平均54粒左右。顆粒飽滿,每100粒重15.6克,具有早熟、高產、耐旱、抗病性強等優點,品質測定,含蛋白質43.1%,脂肪18.4%,澱粉11.6克,若加工豆腐,要比其它大豆出豆腐率高四分之一。一般平均畝產226斤,比其它晚大豆畝增40——100斤,1981年在全省秋大豆良種聯合區域試驗中,瑞金小黃豆名列第二。
果蔗
亦稱甘蔗。清代從福建汀州引進種植,莖長3——4米,直徑4——5厘米,呈青綠色,皮薄節稀,質地鬆脆,汁多,甘甜爽口,鄉內各地有少量種植,是冬春兩季的主要水果。
第二節 林產品
香粉(俗稱香兜子粉)
清朝、民國時期,鄉境內山區農民專挖一種能產線香粉的樹品種之兜部,曬乾粉碎加工成粉,用於做線香,蚊香等,十分暢銷,特別是安治達陂張恆造、陶珠劉氏等人經營香粉發了財。1989年鄉福利廠生產香粉50噸。
香菇:
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是本鄉傳統的出口土特產品之一。澤覃香菇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較多,一般可分花菇、厚菇、平菇三種,具有體大、肉厚、味香等特點,鮮菇烹食滑而不膩,風味鮮美可口,烘乾後隨時食用,香味亦增,配以雞肉等烹調,是宴席之佳肴,它還有多種藥用功能,可益氣、開胃、解毒、止瀉、減少膽固醇,是預防佝僂、肝硬化及抗癌的名貴食用佳品,享有“健康食品”之美譽。主要產地在澤覃、步權、藍崇永紅等山區村,60年代前,開始引進香菇菌種段木栽培技術,生產周期短,出菇早產量高。70年代末又採用袋料野外袋栽培法,產量又有提高。由於一家一戶種植銷售,產量無法統計。2004年開始,永紅灣背等地袋栽香菇大發展,鮮菇銷往瑞金、長汀市場,乾香菇銷往贛、閩、粵、港、澳等地。
黑木耳:
是本鄉傳統土特產品之一,它色黑、朵大、內厚、脆嫩、膠質濃,是一種營養豐富,味美爽口的好菜。逢年過節,婚誕喜慶,常作葷菜配料,廟會餐席也可單獨作素菜。在藥用上,可潤肺生津,治療痔痢,且對癌細胞有抑制作用。過去多為自然生長,70年代末,採用培育菌種,人工接種,段木成堆栽培。
紅平菇:
俗稱紅菌子,是一種價額昂貴的純天然食用菌,是本鄉傳統的出口土特產品之一。它不是人工栽培的(國家菌種研究所還未研究出栽培菌種)而山林土壤中固有的一種菌絲孢子,在特定的山林土壤和植被條件下,生活在特定的適宜其菌絲孢子生長的氣候(溫度、濕度、蔗蔭度、光照度、山坡度)環境下,夏季從土壤中生長出來的短期食用菌,在自生自滅的情況下,只能維持3—5天,最多不超過7天,便會自然爛掉在原生長處,通常叫“謝菌”。一年長一次,個別年份長二次,人們通常採摘的有蕾菇、平菇。一破土至還未開傘叫叫紅蕾菇,生長期才1—2天;一坡土至已開傘的叫紅平菇,其生長期才3—5天,不論是蕾菇還是平菇,其菇的正面、背面到菇腳都是自然生長棕紅色的,鮮菇直到曬乾煮熟後都呈紅色,曬乾或烘乾的菇成商品菇。澤覃村民在本地賣給收菇販子,每斤150元—200元。有的村民僅賣紅平菇獲上萬元收入。菇販子又把紅平菇轉賣到福建、廣東、香港、澳門等沿海熱帶地區,因紅平菇具有開胃、清涼解毒功能。據說沿海熱帶地區人吃了紅平菇就能安全度夏、度署過伏天。紅平菇不論鮮菇或乾菇,都風味鮮美可口,配以雞肉等烹調,是宴席之佳肴。
茶油:
俗稱木梓油,為油茶樹之果核加工提取的食用油脂,是本鄉主要的木本食用油之一。在本鄉種植歷史悠久,清乾隆《瑞金縣誌》記載:茶油“木堅葉厚、與名橓異種,但花與茶花相似,故曰茶油而又曰木油。色味甘香清潔,土人多入食饌,婦人膏發尤佳,吳人購之,入玫瑰,素馨蘭桂香,為香油”。它營養豐富,經常食用,不致增高膽固醇,且對高血壓患者有輔助療效,本鄉品種以“寒露子”、“霜降子”居多,遍布全鄉各地,尤以永紅、陶珠、希平、安治、新豐、石水等地較多。據2009年市林業局統計,全鄉共有油茶1257畝。
桂花板栗:
以肉橙黃味純甜,香以桂花而著名,本鄉在元代始有種植,為果糧菜兼用品,其板栗殼斗大球形,具密生刺,殼斗中生堅果2——3個,堅果外表皮呈茶綠色,富有光澤,肉表皮淡黃色,有絨毛,肉橙黃,具有味純甜,香四溢的特點,被譽為“乾果之王”。即可生吃又可熟吃,新鮮板栗用作燉雞、燉肉或燉果烹調,均為佳品。全鄉各地皆有零星種植,多見於沿河兩岸或低坡度地處。如五龍懶窩凹至石水嶺背沿綿江河處,希平赤沙田屋背至仙下屋背,產品除自銷外,還遠銷廣東、福建等地。
李:
俗稱黃寇李,清代始種,屬地方優良品種。其特點:果大(單果重40——50克),皮橙黃、肉淡黃、肉脆汁多,酸甜適口,且易繁易栽,病蟲害少,抗病力強,產量高而穩。單株產量300斤左右,既可鮮吃,亦可加工罐頭,蜜餞等。在全鄉各地皆有零星種植,產品除自銷外,還遠銷廣東、福建等地。
獼猴桃:
俗稱毛冬瓜,圓形如梨,色如桃,獼猴喜食故名。本鄉獼猴桃多為野生,其枝灰褐色或暗紫色。葉互生,雌雄異株群集一地,具有喜潤濕,愛陽光及攀緣性,適應和抗病性強等特點,漿果維生素C含量較高,堪稱“水果之王”,即可鮮吃,又可加工果汁罐頭等多種食品,如澤覃村的箸別、岔坑、大斜一帶;步權村的九礤、江下、圓架一帶到處可見。
紅豆杉:
在步權村松崗山屋背,面積90多畝,現有60多株,大樹直徑102公分,屬國家一級保護樹種。
第三節 畜、禽、魚產品
瑞金三花豬:
是全省地方優良豬種之一。其毛色形成全身三朵花,俗稱“三花豬”。一般頭頸為黑色,頭頂肌肉向上起,前額有菱形波紋,額中心有撮白毛,嘴短,微上翅,耳向兩側伸張,稍下垂;頸粗短,肌肉豐滿,腰背寬,微下凹,背間有大小不規則的黑毛,乳頭排列均勻,為五至六對,四肢粗細均勻,尾巴長短適中,尾夾長白毛,它具有早熟母性溫順產仔多,耐粗飼,適應性強,生長快皮薄膘厚,肉質鮮嫩等特點,屬脂肉兼用型,7—9月齡可初配平均產仔10頭以上,與外來良種雜交培育的第二代,兼具有兩親本特性,增重加快,皮質優,瘦肉率65%以上,屬理想雜交母本。親本母豬暢銷廣東、福建等地區及省內各地。60年代後,本鄉從外地引進約克夏,贛州白豬,長白豬等良種公豬與瑞金三花豬雜交後,其仔豬倍受歡迎。
瑞金三黃雞
屬國內著名地方良種,以嘴、腳、羽毛黃色而取名,外形美觀,全身羽毛緊湊,體型小,行動靈活,性情活潑,覓食能力強,耐粗飼,抱窩性能好,抗病強,適應性廣,母雞最早開產齡約125天,一隻母雞年產蛋量約120—125個,一般每期產蛋12—18個,蛋個重約41克,尤以脂肪少,皮色金黃、肉質細嫩、味鮮美著稱。在沿海地區暢銷高出1—2倍價(與一般雞相比)。
瑞金胡鴨:
又稱江鴨、洋鴨以本地麻鴨為母,花鴨為父,雜交成不育代,屬肉用型品種,具有體型大(百日齡24克以上)肉質細嫩,味道鮮甜等特點,境內普遍養殖,在中元節大量銷售。
石水黃泥塘魚:
位於石水村黃泥塘村小組,是當地村民在民國時期開挖的一口山塘,土質純黃泥,黃泥水能消毒,是天然消毒劑,是魚類最好浴場。所以在這口黃泥塘產出的魚類,(含青魚、草魚、鱅魚、鰱魚、鯫魚、蝦魚等)其體質都很健康,很少患病,其肉質鮮甜可口,深受消費者青睞。由於這口山塘有一定的集雨面積,水面積較大水位又高,近百年來,一直肩負著既養魚又灌溉農田的兩副重擔,每逢伏旱秋季,農民就會挖掉塘水,灌溉農田,取魚到石州灣圩(今稱石水圩)出售,消費者爭先恐後購買,不管價額貴一些,也情願買黃泥塘魚子吃。
石水村獨樹坑養牛場:楊南昌與下陳屋村小組簽訂承包契約三十年,現有大量肉牛、種牛配種。

境內資源

水資源

一、地表水
全鄉河河水能量,蘊藏量大,水資源豐富,利用率大。鄉境內最長河流——安治河下游南華水,已利用來供南華水庫養魚,發電灌溉。近幾十年來,自來水廠設在光輝村廟角,在充分利用源於萬畝青山的南華水供瑞金城鄉居民生活、生產用水。自來水廠改制後,閩興水務為保證旱年城市居民有正常自來水用。2008年又在安治河上游的達陂、古陂兩處築起了蓄水水庫,即使是旱年也能保證瑞金城市居民有自來水用。由於南華水,水頭高,離瑞金城不遠,將來綜合利用南華水前程會更大。
境內四條河水被人們充分利用於農田灌溉和小型發電廠,碾米加工廠。安治河:澤覃善坑水庫、桐子陂電站、藍崇長埠碾米廠、電站。永紅:五公碾米廠、富裕坑電站、碾米廠、林星、窖嶺下碾米廠、下山寮碾米廠、竹山下碾米廠、陶珠古陂電站碾米廠、槽對坑碾米廠、安治蘭屋水輪泵。綿江河:石水小舟坊橡皮壩、欄水壩。新中河:獅古塘碾米廠、中豐田碾米廠、塘逕碾米廠、石水荷樹坪碾米廠。雙河:九礤、雙河碾米廠。
二、地下水
澤覃鄉以低山、丘陵、谷地為主,出露地層主要有變質岩,第四系等。所以地下水蘊藏豐富,分布廣。如歷任、廟角、羅溪、墓嶺崗、角公灣、廖屋崗、石水圩、小舟坊、壩子下、下陳屋等地處第四系鬆散岩孔隙地下水區,這裡的居民普遍都打壓水泵。使用手搖壓力泵或機井,採獲地下水,為生產生活所利用。如今,南坑口每天都有市區上百人前往此處提取天然純淨水。

森林資源

2009年,澤覃鄉境內森林植被16011.2公傾,占總面積63.1 %,森林覆蓋率占83.3%,以松杉為優勢的針葉林,遍及各林、區、村,尤以澤覃、步權、陶林、藍崇、永紅為多。殼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綠闊葉林、分布亦較普遍。針闊葉混交林分布在永紅村:黃別坑,希平村:田坑、石狗坑;安治村:高屋、石竭坑;光輝村:十字石、豬中坑等丘陵地帶。20世紀90年代,大興植樹造林,提升森林植被率。豐富的森林資源,是澤覃鄉的一大優勢,占全市各鄉之首,系有林業之鄉譽稱全市。
境內草甸植被13336.8公傾,占全鄉總面積53%,比較集中處分布於希平村:田坑、七山坳等處;新豐村:艾坑等處。其他零星分布於全鄉各個部落。
全鄉綠色植物(含森林、草甸、農作物、柑桔等果茶林、經濟林),植被總面積21590公傾,占全鄉總面積85%以上。

旅遊資源

位於東部的三座寶塔,史稱“筆架凌霄”,為瑞金八景之一。安治石拱橋為古代瑞金石拱橋建築之一,作為“安治暴動”遺址,進行了重新修善,命名為“金鵲橋”,也叫“安治橋”。毛澤覃烈士陵園於2015年被評為“贛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鄧希平故居(醒群國小)作為紅色革命教育的重要場所進行了良好的修善和保護。境內還有十餘個庵堂廟宇,是宗教佛僧信仰和人們避暑旅遊勝地。

瑞金之最

澤覃鄉在瑞金之最
澤覃鄉總面積254平方公里,占全市(縣)總面積的十分之一,是瑞金面積最大的鄉(鎮)。
澤覃鄉境內(包括綿江林場國有林在內),林業用地面積23200公頃,是瑞金林業面積最大的鄉(鎮)。
澤覃鄉澤覃村境內的松心庵,唐朝後期就有范氏居住,很早就有“先有松心庵,後有東山寺”之傳說,是古代瑞金最早有人類居住的地方。
澤覃鄉境內的上、下湖陂(今南華水庫附近),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五年丁巳歲(公元1617年),瑞金知縣潘舜歷諭眾伐石建湖陂上、下兩座,分凰崗、歷任兩大灌區,總灌田4000餘畝,是古代瑞金建築時間最早,灌溉面積最大的引水陂工程。
清朝鹹豐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石達開部隊,幾經轉戰澤覃鄉境內,時進時退,是活動最頻繁的鄉(鎮)。
澤覃鄉境的土紙生產,始於南宋,旺於明清,盛於民國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迄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紙槽星如棋布、土紙遠銷港澳及東南亞各國,深受客商們的青睞。並載入《日本東方土產志》。曾經被列為全國十大重點土紙生產基地之一。是歷史上全縣土紙生產時間最長、產量最多、質量最好的鄉(鎮)。
澤覃鄉藉劉忠恩(今希平村田坑人),於1927年8月,最早任中共瑞金縣黨支部書記。是瑞金革命烈士紀念館排列最前的革命烈士。
1928年冬,成立的中共安治鄉黨支部,鄧希平任書記,中共藍崇村黨支部,邱作順任書記,是瑞金農村最早成立的鄉、村級黨支部,最早擔任的鄉、村級黨支部書記。
澤覃鄉籍謝仁鵬(今希平村仙下人),於1929年2月7—11日,最先給紅四軍作帶路嚮導,攻占瑞金縣城和大柏地。是朱德、毛澤東、陳毅率領紅四軍主力,從井岡山到瑞金後,接觸到的第一位瑞金人。
1929年3月11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紅四軍從瑞金壬田(壬田鎮)出發,經庵子前、黃鱔口,12日,首次挺進長汀縣四都鄉(四都鎮)。拉開了創建贛南閩師根據地的序幕。
澤覃鄉籍鄧希平(今希平村赤沙田人),於1930年4月,最早成功地領導了安治鄉農民暴動,向國民黨駐軍及土豪劣紳打響了第一槍,為全縣樹立了第一面武裝鬥爭旗幟。同年7月,鄧希平最早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境內的安治鄉,成為當時共產黨活動最早、力量最強的紅色老蘇區。
澤覃鄉籍胡榮佳(今安治村青山下人),於1936年10月,最早任中共汀瑞縣委書記;1937年1月,最早任汀瑞游擊隊政委。
澤覃鄉境內的大片山區,是汀瑞游擊隊的活動中心,艱苦卓越的游擊戰爭,在鄉境內堅持到1949年,(1946年3月,武陽游擊隊下山後,嶺背山游擊隊秘密轉移到汀瑞邊界,1949年5月,在卷頭坑、黃麻埠崬一帶,與國民黨十八軍某連進行戰鬥,敵死傷多名),成為瑞金仍至贛南堅持時間最久的老游擊區。
1958年7月,江西省水利電力廳水文氣象局贛南分局,最先在鄉境內的賴婆垇,設綿江河流量站,集水面積1220平方公里。從此,翻開了瑞金水文資料記載的第一頁。瑞金水文站後遷象湖鎮南門崗。
綿江墾殖場與安治公社合一體制期間,綿江墾殖場於1958年12月,在全縣最先獲國務院周恩來總理簽署,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榮譽獎狀,並獎給解放牌汽車一輛。
澤覃公社和澤覃大隊的命名,是瑞金縣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而命名的鄉(鎮)村。鄉境內,有全縣(市)最多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單位。
1972年秋,綿江林場最早在鄉境內黃鱔口至黃麻埠,建造全縣第一條林用小火車鐵路,全長11.4公里。
1976年6月,全縣第一台微型發電機組,最先在鄉境內的石水上湖建成。
1980年12月,澤覃大隊團支部被共青團中央評為“全國先進團支部”;1980年至1982年,被共青團江西省委評為“全省先進團支部”;1980至1982年,被共青團贛州地委評為“全區先進團支部標兵”。1982年被共青團贛州地委,評為“全區先進團支部”榮譽稱號,是全縣獲獎最多的大隊級團支部。
1989年春,中國民航總局在澤覃鄉境內的城南筆架山,建立飛播營造針闊混交林試驗區686.7公傾,為全縣面積最大的飛播造林試驗區。於1992年順利通過國家鑑定,獲國家民航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經贛州地委統戰部批准,澤覃鄉安治畲族村,是瑞金市少數民族行政村。
2004年動工新建的石水小舟坊橡膠壩水電站,是2004年以前,瑞金第一座橡膠壩水利工程。
澤覃鄉石水塘背革命烈士朱吉薰之妻——陳發姑,生於1894年10月,歿於2008年9月12日9時,歷經於三個世紀的風雨滄桑,活到114周歲高齡,成為澤覃鄉仍至全瑞金最為長壽的百歲多老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