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湖鎮(瑞金市下轄鎮)

象湖鎮(瑞金市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象湖鎮位於瑞金市中部,是瑞金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東漢時期,因地形似象,塘多如湖得名象湖。全鎮面積共有34.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1932畝,耕地面積6648畝。下轄8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247個小組,總人口約23.5萬人(含流動人口,戶籍人口151228人),其中農業人口32082人。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2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84元。主要產業有水稻蔬菜、特色種養、物流倉儲、建築泥工、施工機械等。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交通要地,資源豐富,特色產業,人文景觀,西楊宗祠,龍珠塔,烏仙山,古城牆,社會經濟,教育科學,人口數據,

歷史沿革

東漢時期,因地形似象,塘多如湖得名象湖。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設象湖區,1958年設紅旗公社,1960年更名城關公社,1976年改城關鎮,1983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復名象湖鎮。
1997年,面積31平方千米,人口7.3萬,轄綿水、綿塘、瑞明、金星、桔林、崗背、上坪、東升、南崗、溪背、竹崗11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真菌菇產業真菌菇產業
下轄8個行政村(瑞明、崗背、金星、上坪、南崗、桔林、竹崗、溪背),11個居委會(八一路、上陽路、解放路、河背街、紅都大道、東升、綿塘、綿水、綿江、中山路、搖前),247個小組。
象湖鎮轄紅都大道、上陽路、解放路、河背街、八一路、中山路、東升、綿塘、綿水、搖前等10個社區,桔林、崗背、上坪、瑞明、南崗、金星、溪背、竹崗等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解放路。206、319、323國道交匯境中。紀念地有革命烈士紀念館。名勝古蹟有龍珠塔、雲龍橋、雙清橋。
全鎮面積共有34.5平方公里(城區面積18平方公里),下轄8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其中7個老居委會,鎮機關幹部42 名(其中女幹部15名),平均年齡34歲,村居幹部97名,平均年齡40歲。人口20萬多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全鎮山林面積11932畝,耕地面積6648畝。主要產業有水稻蔬菜、特色種養、建築泥工、施工機械等。
鎮黨委下轄4個黨總支,19個黨支部,其中8個村黨支部、11個居(黨)支部,黨員數1659人,其中,女黨員297名;預備黨員36名;少數民族黨員3名,離退人員187名,流動黨員67名,60歲以上的黨員546人。
[2008年代碼]360781100:~001解放路居委會 ~002紅都大道居委會 ~003上陽路居委會 ~004河背街居委會 ~005八一路居委會 ~006中山路居委會 ~007東升居委會 ~008綿塘居委會 ~009綿水居委會 ~010搖前居委會 ~011綿江居委會 ~200桔林村 ~201上坪村 ~202瑞明村 ~203南崗村 ~204金星村 ~205溪背村 ~206竹崗村 ~207崗背村
崗背村位於瑞金市象湖鎮的東部,南距瑞金市火車站1公里,西距瑞金市城區1.5公里,東界瑞金市葉坪鄉福水村,南毗象湖鎮南崗村,紅都大道、金都大道、七彩大道、象湖大道等主要道路貫穿全境。崗背村於1968年由原紅金大隊和崗背大隊合併而成,1993年瑞金市撤縣設市時由葉坪鄉轉入象湖鎮管理。全村總面積約5.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55畝,耕地面積1663畝,水塘面積約200畝;下轄16個村民小組,有1300多戶,7800多人,其中農業人口為4326人;共有11個黨小組,99名黨員,黨支部委員7人,村委會幹部8人;有國小1所,幼稚園5所,醫療診所7所。

交通要地

象湖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她地處贛、閩、粵邊界,是贛入閩的主要通道,舊有“入閩之咽”之稱,屬江西的南大門。
象湖有便捷的交通條件。323、206、319三條國道貫通轄區;與鷹廈線、京九線接軌的贛龍鐵路橫貫全境,縱貫鎮域的鷹瑞汕鐵路(鷹潭—瑞金—汕頭)進入國家鐵路中長期建設規劃;廈門至成都高速公路(即廈蓉高速)瑞金段、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即濟廣高速)瑞金段都將於2011年10月全線建成通車,屆時象湖鎮轄區將形成雙“十”字樞紐型的鐵路網和高速公路網。

資源豐富


象湖有豐富綠色產品。已初具規模的有卉、蔬菜、三黃雞、食用菌、稻田養殖、青棗草莓等時鮮小果廣大產業,其中蔬菜達 3120畝,食用菌達15430平方米,稻田養殖520畝,青棗草莓240畝。
養殖致富養殖致富
象湖有豐富的勞力資源。至2005年底,全鎮有剩餘勞力0.5萬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有2443人。勞力資源的豐富,促進了的工業、輕工業的發展。全鎮共有大小服裝廠18家,各種手工製作店113個。

特色產業

象湖有豐富綠色產品。已初具規模的有花卉、蔬菜、三黃雞、稻田養殖、時鮮水果(如青棗、草莓、西甜瓜)等產業,其中蔬菜達 3120畝,稻田養殖520畝,青棗、草莓240畝、西甜瓜500畝。臍橙、大棚蔬菜、食用菌、生豬、“三黃雞”養殖等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旅遊、社區服務、倉儲、物流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
2005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3.5億元,農業總產值1.53億元,工業總產值1.97億元,財政收入161.2萬元,全鎮人均收入2338元。

人文景觀

象湖有眾多名勝古蹟。“雙清柳渡”、“筆架凌霄”、“龍珠白塔”、“雙江望月”等點綴鎮區。現興建的龍珠公園、紅都廣場、時代廣場等更增添了“故都”風光。
象湖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革命烈士館、紀念館、烈士塔、紅軍大學等坐落鎮區,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一蘇大會址僅3公里之遙,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基地,每年接待遊客70.3萬人次。
筆架凌霄古塔生輝筆架凌霄古塔生輝
象湖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她地處贛、閩、粵邊界,是贛入閩的主要通道,舊有“入閩之咽”之稱,屬江西的南大門。
象湖有便捷的交通條件。206、319、323三條國道,以及“昌廈”高等級公路、贛龍鐵路貫穿全境,形成十字網路,交通十分便捷。

西楊宗祠

在象湖鎮上陽中憲第,有一排建築氣勢恢宏:四間祠堂連成一片,主祠堂門口一對石獅坐鎮,兩米高的圍牆把建築圍得嚴嚴實實,“神秘感”油然而生。這就是瑞金有名的客家建築楊氏宗祠,曾經的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所在地。
楊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曆戊申年間。該建築的修建旨在增進族人和睦團結,友善鄉鄰,仁義共處。步入其中,但見54根大園木柱支撐屋面,斗篷拱板,無不精細製作。自前祠後寢室至祠門首石欄桿計長十五丈四尺,寬四丈九尺。外觀小青瓦面,一字屋脊,步步登高。祠內前廳設神台,列祖列宗神位按次分列。上祠懸掛斗大的“世守清白”和“睦堂”兩塊橫匾,以警示族人治家以孝為本,處世以忠信為主,為事以廉潔為先,待人以誠實為要。東漢初期,有位叫楊震的學者,他少年好學,明經博覽。任教二十多年,州郡多次請他做官都遭拒絕。後終因盛情難卻,在50歲的時候答應做官,並先後任刺史太守太尉等職。在楊震任東萊太守時,一縣官為報答他在任荊州刺史時的推薦之恩,深夜送十斤黃金給恩師。楊震為此責備該縣官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該縣官因師恩未報於心不忍,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楊震聽完,嚴肅地說:“你這話收回去,怎么不會有人知道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該縣官只好謝罪,慚愧地走了。從此,“四知”千古流傳。
在楊氏宗祠門口的牆體上,赫然寫著“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幾個大字。原來,楊氏宗祠不僅一個睦族的文化建築,在近代,它還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1931年,第二次反“圍剿”結束,在毛澤東同志的倡導下,開始籌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31年9月中共蘇區中央局紅軍總政治部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址設在瑞金的天后宮。1932年夏,隨著革命戰爭形勢的發展,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校址遷象湖上陽楊氏宗祠,學校正式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劉伯承葉劍英等先後任校長。學校內設政治部、教導部、校務部、俱樂部等。從建校到1933年10月,學校共招生6期,學員6000餘人,培養了一批中、高級軍事和政治指揮人才,這些人才為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楊氏宗祠經歷五百餘年的風雨侵襲,只經過幾次的小維修和局部加固,迄今仍然完好。歷史總歸是歷史,但歷史留下的痕跡總是能被人民記起。1998年,經過瑞金市人民政府批准,楊氏宗祠公布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從此,該建築作為革命遺址,重點保護起來。

龍珠塔

瑞金龍珠塔下,古老的塔身與周圍的樹木交相輝映,一股神秘感油然而生。也許是那段歷史賦予了它的獨特性,也許是那個歲月使它充滿了神秘感。遠看,近仰,時而覺得它像個士兵一樣鎮守一方,時而像個偉人一樣令人景仰。記者環繞塔身數圈,寶塔的面貌愈加清晰。
龍珠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至清代道光十八年西關楊氏捐資重建。1934年,該塔破舊不堪,加以維修,並以塔為中心興建犁庭公園。2007年再次進行維修。維修後的寶塔塔高34米,底層外圍39.4米,內徑2.85米,牆厚4.38米,為九級六面,磚石結構,內外石灰粉刷,壁內折上式,可以沿著狹窄的階梯攀至塔頂。塔基六角處用小抹角柱礎,第一級有三門可入塔內,第二級起,內層各級均鋪有樓梁樓板,設有門、壁龕。每級外層均有門、窗洞,可登眺。登臨古塔,眺望莽莽筆架山,俯視滔滔綿江水,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登塔觀光者絡繹不絕。古塔歷經滄桑,遭受百年風雨侵襲,仍然屹立在綿江河畔。該塔造型精巧、堅固、久負盛譽。
龍珠塔作為我市重要的水口塔,蘊涵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底蘊,積澱著一代代瑞金人的人文心態。市文化館一老幹部告訴記者,在千百年的歷史中,龍珠塔寓意深刻:作為綿江河的重要航標,為營造我市盆地空間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傳統的風水學說中,水口塔有鎮水作用,水積則財聚,龍珠塔的存在寓示我市人民民豐物阜、百業興旺,為百姓留下無窮的信心;龍珠塔在瑞金的民間傳說中為“狀元筆”,為我市文明的昌盛繁榮增添了一筆;塔自建成以後,便成為地方的一重要風景名勝,提升著瑞金的文化底蘊。
如今,歷經幾百年滄桑的龍珠塔仍然完好,寶塔成為我市一處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市民休閒,遊客參觀敬仰的好去處。夏季如期而約,傍晚時分的寶塔腳下或見三五成群人在輕鬆閒聊,或見一對對情侶在約會浪漫,這裡人氣旺盛。如今,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市民工作之餘,喜歡去一些清淨、舒適、安逸的休閒場所,釋放壓力,回歸自然,位於綿江河畔的龍珠塔周圍樹木成林,幽靜舒適,加上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是個陶冶情操的好去處。如今,政府也意識到地方名勝古蹟對旅遊的拉動作用,多次對塔下的基礎設施進行完善,並花巨資在龍珠塔對面興建了中華蘇維埃紀念園,如今,寶塔和紀念園交相輝映,令紅都更加璀璨生輝。

烏仙山

瑞金城四周皆山,其南面的烏仙山最美。山間林木繁密,鬱鬱蔥蔥,山溝泉水潺潺,山峰高低起伏,猶如青山騰空飛躍。遠看峰頂像一隻欲飛的烏鳥,故取名烏仙山。其山頂有一寺廟,也稱烏仙山寺,烏仙山左、中、右峰分別有龍峰塔、鵬圖塔、鳳鳴塔瑞金八景之筆架凌霄),相襯更顯雄偉神奇。
登烏仙山有兩條路,往左沿山脊的石階路,步行直到山頂,其山腰有亭台供遊人休息;往右是水泥路,可坐車從山谷盤旋而上到達頂峰。隨著瑞金城的發展,人口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登烏仙山者逐年增多。每逢節假日,遊人最盛,猶如集市。鄰路兩旁還有零星商鋪,銷售飲料、水果、香燭及農家小吃,為路人服務。
登烏仙山遊客雖多,但多為本地人。有早晚登山鍛鍊者,有登山遊玩者,也有去烏仙寺拜神求福者。不論何者登山,在不同時候會有不同感慨。
春天的早晨,太陽從東邊升起,山谷中霧氣四散,天空中浮雲飄動,林中鳥鳴清脆,溪水潺潺,空氣清新。此時登山,舒展筋骨,呼吸山中清新空氣,是何等精神!
夏日傍晚登上峰頂,迎面涼風習習,晚霞光芒萬丈,映紅了遊人的臉龐,歸林的鳥兒從你眼前陣陣飛過。此時,你不感覺酷暑的悶熱,把一天的勞累也忘得無影無蹤,你的心情一定沉浸在美麗的晚霞、山峰、林鳥的大自然中。
要是在秋天登山,沿著山路觀賞林中秋色。深藍的天空下,整個山林,五顏六色,花花朵朵,山林中樹葉有金黃色、淡紅色、深綠色,一簇簇野花,有紅色、黃色、白色、紫色,把烏仙山裝點得多姿多彩。
因為南方少下雪,因此冬天的烏仙山倒顯得神秘起來。當天空烏雲壓頂,閃電雷鳴,狂風呼嘯,遊客奔走避雨。此時,你根本不會留意山中美景,但卻會聯想到大雨帶來的影響。是官員,會想到暴雨給當地帶來的水害;是父母,會聯想到孩子放學會被雨水淋濕;是莊稼人,你會想到莊稼會被大雨衝垮;是香客,會祈求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這就是不同登山者,所產生的不同感想。

古城牆

八一國小的沿江路段殘留有幾米的老城牆,估計是僅有的古城牆了。在沿江路離瑞金市八一國小校門口不遠處,有一段突兀老牆,和周圍的紅磚水泥房顯得格格不入。只是如今這座牆不知何因,卻成了一戶人家的圍牆。如今,這座殘存下來的老牆是否真正是老城牆,已無考證,就如當初城牆的興建一樣,它的建造究竟是何時,也無明考。
據明嘉靖《瑞金縣誌》記載,“元至正癸巳,判官黃榮忠循故址修築”,但故址修建年代,卻隻字未提,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黃榮忠成為有名有姓修建城牆第一人,另外,元代前,瑞金就建有城牆了。黃榮忠此次修築後,“城牆延袤四百餘丈,高丈有六尺……雉堞千十有八,警鋪五十六,門四:東曰朝陽,南曰觀光,西曰挹秀,北曰拱極,皆覆敵樓之上。東阻貢水,南阻綿水,西北鑿址為,東南角當二水之沖,上建拱日樓以鎮之”。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到,在元代,瑞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城樓,分別為朝陽樓、觀光樓、挹秀樓和拱極樓四門。警鋪又稱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警鋪,類似於亭子,於此,城牆基本上就圍繞這四牆門修建,並形成瑞金城的基本格局。
在清道光《瑞金縣誌》記載,縣署置於城東南角,翰閣、學宮察院、忠烈祠、城隍廟排列於城南,關帝廟、鰲極樓建於南門外,聖恩寺、養濟院建於西門外,毓秀台北門外。到了清鹹豐七年,又“費以萬計”維修城牆,不過這次維修只是在原基礎上修繕,並未新增或開闢城門。據考,此時的東門位於原縣武裝部,就是濱江現代城;南門位於水電局門口;西門位於八一路西口;北門位於原食品廠門口,也就是金都小區附近。那時,城區總面積0.4平方公里,整個瑞金城呈元寶狀。
在清朝同治時的城區圖,大家熟悉的雲龍橋、雙清橋都在城牆外,另外,在三座城門附近,都不約而同修建了寺廟,如在南門觀光門建有關帝廟,西門挹秀門修有聖恩寺,北門拱極門興有拱極。不但如此,繞城牆而過的綿江附近也建有6座寺廟。
宋元明清,歷經數代,瑞金城牆修建約20餘次,其結構分磚、石壘、三合土築造,不過,因年代差異,城門的款式也不大相同,稱謂也略有改變。總體上城內布局南密北疏,政治中心在東南沿江處,雖然城牆歷代多有不同,但政治中心和城內布局卻歷代相同,只不過建築物時興時廢。
民國時期,年代動亂,老城牆也多毀於此時。解放後,僅能在沿江路瑞金市八一國小北端、人民會場和瑞金一中老校區可尋覓到城牆蹤跡。如今,那段疑似瑞金僅有的老城牆,從保衛整座城市到為人看家護院,不免讓人有些失落,這或許是歷史開的玩笑吧。不過,因為附近學校眾多的緣故,這座城牆陪著後人成才,看著一個個無知孩童,長成知書達理之人,也會在歲月滄桑中發出會心的笑容。

社會經濟

教育科學

竹崗國小
崗背國小
河背街國小
瑞明國小
寶鋼希望國小
怡安國小
南崗國小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2432

48556

43876
家庭戶戶數
21126
家庭戶總人口(總)
82900
家庭戶男
42655
家庭戶女
40245
0-14歲(總)
25973
0-14歲男
14640
0-14歲女
11333
15-64歲(總)
61807
15-64歲男
31827
15-64歲女
29980
65歲及以上(總)
4652
65歲及以上男
2089
65歲及以上女
256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7786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