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夫論

潛夫論

《潛夫論》是東漢思想家王符的作品,凡十卷三十六篇。其內容多數是討論治國安民之術的政論文章,廣泛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歷史、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為後人了解和研究東漢社會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潛夫論》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深刻揭露了社會上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出於“衰世之務”,並引經據典,用歷史教訓對統治者加以勸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夫論》
  • 作者:王符
  • 成書年代:東漢
  • 性質:政論著作
  • 學派:儒家
《潛夫論》內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中華書局版《潛夫論箋校正》目錄,作者簡介,

《潛夫論》內容

東漢中後期,社會矛盾尖銳,危機四伏。王符心懷憂慮,隱居著書,終生未仕,他的平民身份以及耿介的志操,使得他能夠更客觀地審視社會,並進行如實記錄,寫成了《潛夫論》。王符總結三代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對社會狀況進行了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對東漢後期政治社會提出廣泛尖銳的批判,歷數了當時政治、經濟、社會風俗各個方面本末倒置、名實相違的黑暗情形,認為這些“皆衰世之務”,並引用許多歷史教訓警告當時的統治者。把社會的禍亂的根源歸之於統治者的昏暗不明,把治理亂世的希望寄托在明君和賢臣身上。他希望明君尊賢任能,信忠納諫,並認為這樣就能天下太平。
針對當時“富者乘其財力,貴者阻其勢要”,豪族權貴朋黨為奸虛造空美的狀況,他鮮明地提出“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的命題,並要求統治者“論士必定於志行,毀譽必參於效驗”,建議統治者採取考功明選等實際措施來改革吏治,強烈反映了當時庶族地主強烈參政要求。他的政論文中最突出的是同情人民、重視人民的思想,強調“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 這是對先秦時期“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在經濟政策上,他要求重本抑末,重視發展農桑,愛惜民力。他還談到要重視對邊遠地區的防禦和建設等。
清順治五年馮舒家影宋鈔本《潛夫論》書影清順治五年馮舒家影宋鈔本《潛夫論》書影
王符的自然觀二元論的,他認為“者,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氣乃生;必有其使,變化乃成。”道與氣既是不同的,又是二位一體的,前者是後者的根本,後者是前者的使用。在這樣的前提下,討論到事物的運動變化時,他通常至講到氣,認為:“何非氣然?”、“莫不氣之所為也”王符的哲學思想就是這樣在唯物唯心之間徘徊不定,不過,就其思想體系總的傾向來看,他更著重於唯物主義。又如在談到卜筮巫祝看相占夢迷信活動時,他雖然承認天命,同時也認為“在於己者,固可為也;在於天者,不可知也”,因而重視個人修身慎行的能動作用。
認識論方面,王符一方面認為知識來源於先聖所制的經典,另一方面又強調學,強調主觀可以在積習中改造。他雖曾把學習過程說成是“聖人以其心來造經典,後人以經典往合聖心”,同時又斷言:“雖有至聖,不生而知;雖有至材,不生而能。”並說:上聖“猶待學問......而況於凡人乎?”其勉勵為學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王符認為“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因此,政策法制要“各隨時宜”。這一觀點是樸素的辯證的。可是,他又從“德化”的角度把歷史看做是倒退的,社會風俗是一代不如一代。他美化古聖先賢時的治世,以此作為批判現實社會的武器。他還從世界觀的高度強調了“”,強調了“興道而致和”。他在論述“天以民為心”的同時,也論述了“民以君為統”。在他看來,國君如能“和德氣以化民心,正表儀以率群下”,那將是最理想的政治局面。在東漢後期社會矛盾日趨激化的情況下,王符的這種主張反映了他企圖勸誡統治者做些改良以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的願望。
《潛夫論》的涉獵範圍十分廣泛,包含了哲學、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教育、歷史、思想、文化等多個領域,堪稱“東漢小百科全書”。此外,其中還徵引了大量的史料,為《後漢書》的寫作提供了史料素材,其內容可以與其他史書互證互補。
《潛夫論》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政論專著,論證行文是非明確,內容切實,說理透闢,指斥尖銳。漢代辭賦盛行,《潛夫論》也因此表現出了一種語言駢儷化的傾向,以及駢散結合的特點,體現出了東漢後期政論散文的駢化趨勢,漸啟建安盛行的華麗之風。
在王符之後接踵出現了不少政論家,最卓越的有王符的好友涿郡崔瑗的兒子崔寔,著作有《政論》。還有兗州仲長統,著有《昌言》。王符因憤世寫作,不願彰顯他的名字,故取名《潛夫論》,這部書不顯於當世,直到《隋書·經籍志》被著錄。
《潛夫論》現存最早的完整本為明代刻本,版難得一見,清蕭山汪繼培曾據元大德舊刻本撰《潛夫論箋》,收入“湖海樓叢書”,為一時善本。現常用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彭鐸《潛夫論箋校正》。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儒家類》:《潛夫論》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王符撰。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人。《後漢書》本傳稱:和、安之後,世務遊宦,當途者更相薦引,而符獨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志意蘊憤,乃隱居著書二十餘篇,以譏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今本凡三十五篇,合敘錄為三十六篇,蓋猶舊本。卷首《贊學》一篇,論勵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譜牒之源流。其中《卜列》《相列》《夢列》三篇,亦皆雜論方技,不盡指陳時政。范氏所云,舉其著書大旨爾。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傳之末載度遼將軍皇甫規解官歸里,符往謁見事。規解官歸里,據本傳在延熹五年。
則符之著書在桓帝時,故所說多切漢末弊政。惟桓帝時皇甫規、段熲張奐諸人屢與戰,而其《救邊》《邊議》二篇乃以避寇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嘗徙安定北地郡,順帝永建四年始還舊地,至永和六年又內徙。符,安定人,故就其一鄉言之耶?然其謂失涼州三輔為邊,三輔內入則弘農為邊,弘農內入則洛陽為邊,推此以相況,雖盡東海猶有邊,則灼然明論,足為輕棄邊地之炯鑒也。范氏錄其《貴忠》《浮侈》《實貢》《愛日》《述赦》五篇入本傳,而字句與今本多不同。
晁公武《讀書志》謂其有所損益,理或然歟。范氏以符與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因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為不愧。惟《賢難》篇中稱鄧通吮癰為忠於文帝,又稱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結怨,則紕繆最甚。是其發憤著書,立言矯激之過,亦不必曲為之諱矣。

中華書局版《潛夫論箋校正》目錄

卷一 贊學 務本 遏利 論榮 賢難
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版《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版《潛夫論箋校正》
卷二 明闇 考績 思賢 本政 潛嘆
卷三 忠貴 浮侈 慎微 實貢
卷四 班祿 述赦 三式 愛日
卷五 斷訟 衰制 勸將 救邊 邊議 實邊
卷六 卜列 巫列 相列
卷七 夢列 釋難
卷八 交際 明忠 本訓 德化 五德志
卷九 志氏姓
卷十 敘錄
附錄一傳贊 後漢書王符傳 韓愈後漢三賢贊之一
附錄二序跋 乾隆甲戌鎮原重刊潛夫論序 重刊潛夫論序 刻潛夫論跋 王紹蘭潛夫論箋序 汪繼培潛夫論箋自序 黃丕烈士禮居藏明刻本潛夫論跋 費士璣跋
附錄三著錄
附錄四佚文

作者簡介

王符,位元組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縣)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詳考。大約生於東漢和帝、安帝之際,卒於桓帝、靈帝之際。少好學,有志操,與馬融竇章張衡崔瑗等人相友善。當時東漢社會矛盾日趨尖銳和嚴重,朝政更加腐敗黑暗,統治階級的貪婪和殘暴,再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民不聊生。
王符塑像王符塑像
王符性情耿介,不苟同於世俗,於是終身不仕,隱居著書三十餘篇,以抨擊時政之得失,取名為《潛夫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