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漢語漢字)

和(漢語漢字)

和,中國漢字,音hé。

詞義解釋:

一、作為連詞,意思是“”,也可作動詞,表示應和或攪和。也表示連通。

二、作為形容詞,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關係是令人滿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歡喜的一種狀態。例如:和諧、和而不同、和為貴、和平......

三、在列舉時和通常加在最後一個列舉項前面。

”是社會學和美學特別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外文名:and
  • 拼音:hé hè huó huò hú huo hàn hàng
  • 部首:禾
  • 部外筆畫:3筆
  • 總筆畫數:8筆
  • 五筆86:T(一級簡碼)、TKG(全碼)
  • 倉頡:HDR
  • 五筆98:TKG
  • 四角號碼:26900
  • Unicode:CJK統一漢字U+548C
  • 筆順編號:31234251
  • 筆順讀寫:撇,橫,豎,撇,點,豎,橫折,橫
  • 漢字首尾分解:禾 口
  • 漢字部件分解:禾 口
  • 漢字種類:形聲字(左聲右形)
  • 部首筆畫:5筆
基本字義,演變過程,詳細字義,形容詞,和 hé,和 hú,和 huó,和 huò,古籍解釋,詞語詞組,相關成語,漢英互譯,方言集匯,美學概念,相關名言,

基本字義

1. 發音:hé(多音)
和
和
(1)平穩,和
(2)協調,關係好,均衡。
(3)和解,媾和。
(4)不分勝負,如:和棋。
(5)數字之間相加的結果,也叫和數。
(6)日本國,如:和服。
(7)跟,如:和你商量。
(8)介詞,表示相關、比較,如和他比。
(9)並列,如:理論和實踐。
(10)或者,如:無論數量和質量都有提高。
(11)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
(12)連帶:和盤托出(完全說出來)。和衣而臥
(13)連詞,跟、同。如:我和老師打球。
(14)姓氏之一,和姓。
(15)表示並列結構
2. 發音:hè
〈動〉
(1) 應和;跟著唱 [join in (the singing)]。
書法和書法和
荊軻和而歌。——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劉基誠意劉文成公文集》當哭相和也。——清·林覺民與妻書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應和他人之歌聲而唱歌)。
(3) 附和;回響[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從(附和順從);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詩歌酬答;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作詩。詞 [compose a poem in replyto one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詩章);和答(酬答別人的詩);和酬(以詩酬答他人)。
(5) 答應;允許 [agree]。如:和應(猶應和)。
3. 發音:huó
混合,如:和面
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姓氏(huó)河南安陽滑縣一帶方言。
4. 發音:hú
麻將用語,成功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有'胡牌'說法屬誤。
5. 發音:huò
(1)混合粉狀或液狀物。
(2)次數,多洗幾和。
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和藥。奶里和點兒糖。和弄。和稀泥。
量詞,指洗衣服換水的次數或一劑藥煎的次數:衣裳洗了三和水。
6. 發音:huo
無字義,僅為襯字,在雙音節詞語中作為動詞的詞尾或形容詞的詞尾,在字典中不單立讀音。此音在某些方言中有時弱化為hu,甚至再次弱化為he,就像後面所舉第9條。
用於詞語“暖和”、“軟和”、“勻和”等形容詞以及“摻和”、“攪和”等動詞。
7. 發音:hàn
在台灣地區國語中,“和”字作為連詞使用時,在日常口語中讀作hàn,但正式讀音中讀hé。(源自老北京口語,不過在大陸已基本絕跡。)(在中國大陸晉西北、陝北、內蒙(鄂爾多斯、內蒙呼和浩特和內蒙包頭一帶)一帶的方言口語中,仍然如此發音。)另外,山東有些地方方言中將“和”讀為hào、hèn。
W:發音:wo
粵語區“和”字的發音方式,意思和國語的一樣。
8. 發音:wō
在表示日本或日本人的時候,讀音和字義與倭字相同。例如,大和(倭)朝廷、和(倭)服、和(倭)僑。具體請參照日本語文,特此註明。
9. 發音:he
湊和
這個讀音有爭議。在《新華字典》舊版中無此發音;而在《新華字典》新版中有。
有些資料也稱“湊和”為錯別字,正確寫法是“湊合”。念còu hé

演變過程

和(漢語漢字)

詳細字義

形容詞

和諧;協調。
范傳福書法范傳福書法
和,相應也。——《說文
和,也。——《廣雅
音聲相和。——《老子
樂從和。——《國語·周語下》
倡予和女。——《詩·鄭風·蘀兮》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與謳謠乎相龢。——《文選·王褒·洞簫賦》
五聲。——《呂氏春秋·慎行論》
聖人為能和。
和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

和 hé

動詞
(1)調和;調治;調適。如:和味(調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調和的羹湯);和弱(調和抑制);和通(調和;和暢)。
(2)和解;息爭而歸和平。
與楚以和。——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名詞
兩個以上數相加的總數。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介詞
(1) 與;跟 [with]。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對;跟 [to]——表示動作的對象。如:我很願意和大家講一講;和他父親談及此事。
(3) 跟 [as]——引進用來比較的對象。如:他的論點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見和他們的有別。
連詞
(1) 與 [and]。如:他和他的兒子在這裡;北京、天津、上海和廣州。
(2) 加在一起 [and]。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選擇,相當於“或” [or]。常用於“無論、不論、不管”後。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決定。
姓氏的時候也有讀“hé”。

和 hú

〈動〉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win in gambling],也就是平常說的“胡牌”(取“胡”字是為了表示便於讀音)。

和 huó

〈動〉
揉和。在粉狀物中加水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mix]。如:和揉(在粉狀物中加液調勻揉合);和解(猶溶解);和丸(比喻母親教子勤學);和熊(為母親教子勤學之典);和泥兒。

和 huò

〈動〉
(1) 摻合;混雜 [blend]。如:和藥(調製藥物);豆沙里和點兒糖;和
(2) 不同的人混雜到一起 [mix]
與他們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裡頭?——《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騙 [wheedle]。如:和哄(哄騙);和欺(哄騙)。
〈量〉
(1) 用於時間,相當於“會兒” [moment]。
韋義方去懷裡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兒來。——《古今小說
(2) 用於洗東西或煎中藥換水,相當於“次”、“道” [time]。如:衣裳已洗四和;頭和藥。
和弄 huò nōng
(1) 〈方〉
(2) [mix]∶拌和
(3) [sow discord]∶撥弄是非;離間。
和稀泥 huò xī ní
[try to mediate differences at the sacrifice of principle;equivocate;blur the lin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比喻調和紛爭,多指無原則地調和折中。
兄弟倆除了不見面,一到星期天就得吵架,梅玫已有和稀泥的經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字部】和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古文〕咊龢《廣韻》《正韻》戸戈切《集韻》《韻會》胡戈切,𠀤音禾。《廣韻》順也,諧也,不堅不柔也。《書·堯典》協和萬邦。
又《舜典》律和聲。《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又《書·堯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又《詩·小雅》和鸞雝雝。《傳》在軾曰和,在鑣曰鸞。《疏》和,亦鈴也,以其與鸞相應和,故載見曰和鈴央央是也。《廣韻》本作鉌。
又《爾雅·釋樂》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禮·夏官·大司馬》以旌為左右和之門。《注》軍門曰和,今謂之壘門,立兩旌以為之。《戰國策》與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書·禹貢》和夷底績。
又雲和,地名。《周禮·春官·大司樂》雲和之琴瑟。
又《廣韻》州名,在淮南,漢屬九江郡,齊為和州。
又《韻會》西和州,秦蒙恬築長城始此,唐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廣韻》姓也。本自羲和之後,一雲卞和之後,晉有和嶠。
又《正字通》養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異木蟠枝以隱背,號曰養和。
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胡臥切,禾去聲。《廣韻》聲相應。《易·中孚》鳴鶴在隂,其子和之。
又《爾雅·釋樂》徒吹謂之和。
又《集韻》調也。《禮·檀弓》竽笙備而不和。
又《禮運》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加以滑甘,是謂六和。
又《禮器》甘受和。《釋文》和,戸臥反。《周禮·天官》內饔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詞語詞組

和藹 hé ǎi
[kindly;affable] 性情溫和,態度可親
和藹的教師
和暢 hé chàng
[(of a wind)gentle and pleasant] 和暖舒適
和暢的舞廳
和風 hé fēng
(1) [moderate breeze]∶風速為每小時13至18里的風
(2) [soft breeze]∶溫和的風
和風拂面
和服 hé fú
[kimono] 日本人傳統穿的肥大寬袖闊腰帶長袍
和好 hé hǎo
[become reconciled] 恢復和諧關係
和緩 hé huǎn
[ease up;relax] 平和舒緩,使平和舒緩
和會 hé huì
[peace conference] 交戰雙方暫時休戰,舉行和平談判會議,以謀求終止戰爭
和解 hé jiě
(1) [become reconciled;settle]∶平息紛爭,重歸於好。今法律上指當事人約定互相讓步,不經法院以終止爭執或防止爭執發生
使爭吵的兩派和解
(2) [settlement]∶在法律上,指訴訟當事人之間為處理和結束訴訟而達成的解決爭議問題的妥協或協定。一般來說,和解的結果是撤回起訴或中止訴訟而無需判決。在這種情況下,和解作為當事人之間有約束力的契約,可以防止重新提出訴訟。當事人雙方也可以將和解的條款寫入一個協定判決,由法院記錄在卷。
和局 hé jú
(1) [drawn game]∶ [比賽] 不分勝負的結局
(2) [tie]∶ [競賽] 相等的得分數
和樂 hé lè
[happy and harmonious] 和睦快樂
和美 hé měi
[harmonious and happy] 和諧美好
她有一個和美的家庭
和睦 hé mù
[harmony;concord;amity] 相處融洽友好
行陳和睦。——諸葛亮《出師表》
和睦相處
和暖 hé nuǎn
[pleasantly warm] 氣候溫和;暖和
天氣和暖
和平 hé píng
(1) [Pax]∶以不存在大的戰爭和國際事務的普遍穩定為其特徵的國際歷史時期
(2) [peace]∶政府之間互相友好;沒有戰爭的狀態
保衛和平
和平 hé píng
(1) [peaceful]
(2) 非暴力的;不通過戰爭方式的
採取和平戰略
(3) 指沒有敵對、爭端或騷亂的
和平的環境
(4) [peaceable]∶沒有戰爭的
和平的方法
(5) [mild]∶心平氣和,和洽安寧;溫和的;不猛烈的
藥性和平
和平鴿 hé píng gē
[peace dove] 象徵和平的鴿子。《舊約·創世紀》八章中說:大洪水後,方舟中的諾亞(Noah)放出鴿子,鴿子銜橄欖枝回來,表明洪水已退。後世用鴿子作為和平的象徵,並把鴿子的圖畫或模型叫和平鴿。
和棋 hé qí
[a draw in chess or other board games] [下棋等]雙方不分勝負
和氣 hé qi
[friendly feelings] 和睦的感情
別傷了和氣
和氣 hé qì
[gentle;kind;polite]態度平順溫和
待人和氣
和洽 hé qià
[in harmony] 和睦融洽
天下和洽
和親 hé qīn
[(of some feudal dynasties) attempt to cement relations with ruler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border areas by marrying daughters of the Han imperial family to them] 封建君主為了免於戰爭與邊疆異族統治者通婚和好
與漢和親。——《漢書·李廣蘇建傳》
和善 hé shàn
[genial] 溫和而善良
和善的老人
和尚 hé shàng
[Buddhist monk] 佛教中出家修行的男教徒
和聲 hé shēng
[harmony] 依據和弦的組成和相繼進行譜成的音樂作品的結構
和氏璧 Hé shì bì
[He Shi Bi]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塊璞玉,獻給楚厲王、武王,王不識玉反斷其左足和右足。到文王時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王使人剖璞,果真得到寶玉,名之謂“和氏璧”。
得楚和氏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
和事老 hé shì lǎo
[peacemaker] 調解人,尤指無原則地進行調解的人
和數 hé shù
[sum of two or more numbers] 幾個數的和。也叫“和”
和順 hé shùn
[gentle] 溫和柔順
性情和順
和順hé shùn
山西省晉中市下轄的縣
[Heshun County]和順縣
和談 hé tán
[peace talks] 為恢復和平進行的談判
和婉 hé wǎn
[mild] [言語]溫和委婉
語調和婉
和弦 hé xián
[chord] 兩個或幾個音,尤指由於其音高頻率成簡單比而和諧融會在一起的一些音奏響的樂音組合
和諧 hé xié
[harmonious] 和睦協調
和諧的氣氛
和諧的關係
和煦 hé xù
[genial;pleasantly warm] 溫暖的
和煦的陽光

相關成語

和藹可親 hé ǎi kě qīn
[affable;genial] 性情溫和,態度親切
和風細雨 hé fēng xì yǔ
[like a gentle breeze and a mild rain——in a gentle and mild way] 比喻耐心地和顏悅色地批評或勸說
多做細緻的思想工作,和風細雨,幫人幫心
和盤托出 hé pán tuō chū
[make a clean breast of everything] 連同盤子一起端出來。比喻全部說出,毫無保留
“現在除非把這件事和盤托出,再添上些枝葉,或者可以激怒於他,稍助一臂之力。”——《官場現形記》
和顏悅色 hé yán yuè sè
[with a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臉色和藹喜悅
昏定晨省,夜臥早起,和顏悅色,事如依恃,正身潔行,稱為順婦。——漢· 荀爽《女誡》
和衷共濟 hé zhōng gòng jì
[work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in times of difficulty)] 指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大家也真能和衷共濟的討論救濟的方法。——《老舍文集·趙子曰》
和為貴 —— 《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禮的作用,貴在能夠和順。

漢英互譯

中文:和
英文:and sum summation
together with kind peace

方言集匯

1. 閩南語:he或者ho(都是第二聲),其實閩南話分布的範圍是中國所有方言裡面最廣和地域性最跳躍的。所以各地讀法有偏差,但偏差不大都是國語範圍可以理解的。
2. 粵語:wo4 wo6
3.客家話:[沙頭角腔] wo2 fo2 [海陸豐腔] fo2 fo5 wo2 [梅州腔] fo2 fo5 wo1 wo2 [台灣四縣腔] fo2 fo5 wo2 [陸豐腔] fo3 [客英字典] fo2 fo5 [東莞腔] wo2 [客語拼音字彙] fo2 fo4 vo2 vo4 [寶安腔] fo2 | wo2 | fo5 [梅州腔] fo5
4. 潮州話:hua5(huâ) ho6(hõ) ho5(hô)

美學概念

【和】與詩學有關的美學概念。它從總體上集中代表了中華民族對於宇宙人生審美境界的最高追求。西周末年,史伯最早提出了“和實生物”的審美命題,語見《國語·鄭語》:“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又云:“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和樂如一,……務和同也。聲一無聽,物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
“和”是自然社會不同事物的矛盾統一。其中所稱“樂”和,因為先秦時代詩、樂、舞三者合一,常以“樂”表示藝術總稱,因而其論“和樂”,即通於文藝美學。在中國古代美學發展史上,“和”具有豐富的審美內蘊,要義有以下幾方面:
一、“和”是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發生的規律,存在的常態,功能的佳境。如前引史伯“和實生物”、即為“和”的最高審美義蘊提出了哲學依據。其中“和五味以調口”、“和六律以聰耳”、物錯雜以成“文”等論點,對“和”發展為審美範疇影響尤大。而道家(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更從宇宙本體論、生化論層面,闡釋了“和”是陰陽二氣矛盾統一,是生成萬物的內在依據或存在狀態。而《莊子·天道》篇稱“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天和、人和,即是順應自然,而不要人為地干擾,甚至破壞自然,這是萬物之美所以產生的哲學根據。
二、“和’,是創作主體的生理機能、行為態度以及精神境界的最佳狀態和理想規範。如《國語·周語下》云:“單穆公曰:··…夫耳目,心之樞機也,故必聽和而視正。聽和則聰,視正則明。”劉姆《文心雕龍》則將“和”的理論(藝術論)直接引人文學創作,《養氣)篇云:“吐納文藝,務在節宣,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煩而即舍,勿使雍滯。”創作之時,詩人的身心調暢清和,是保證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反,如果是“銷釺精膽,迫促和氣”,必然導致創作的失敗這說明審美主體的生理及心理和諧,是其審美創造能力正常發揮乃至超常發揮的內在基礎。
三、“和”是作品創造的雅正和平、含蘊深厚的藝術境界,這一審美特徵備受傳統詩論家的推崇。孔子說:“《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悄))孔安國註:“樂不至淫,哀不全傷,言其和也”就在春秋時期,孔子已為詩歌之“和”定下基調,認為“和”是詩的最高境界。但孔子同時又強調“詩··…可以怨”(《論語·陽貨》)。可見其“和”的藝術高境,即包含了社會人生的矛盾統一的內容,並沒有完全否定詩歌文學揭露黑暗、諷刺時政的現實性。而發展到漢儒的“溫柔敦厚”的詩教,主張“發乎情,止乎禮義”,則其所謂“和”,強調同,而淡化矛盾,削弱了文學對現實的批判作用。
這一觀點,為明清儒家正統詩論所發揮,於是出現了追求溫厚和平、含蓄委婉為審美極致的理論傾向。其特點是把思想規範與審美追求合二為一,如清沈德潛等即是。而張謙宜則反之,其《繭齋詩談》卷一云:“人多謂詩貴和平,只要不傷觸人。其實(三百篇)中有罵人極狠者,如‘胡不遺死’,…蓋罵其所當罵,如敲朴加諸盜賊,正是人情中節處,故謂之和。”
四、“和”是藝術辯證法的適宜度量和最佳境界。如《左傳·昭公二十年)云:“聲亦如味,·…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人、周疏,以相濟也。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詩歌作品的藝術形式也應追求“和”。如(文心雕龍·聲律)云:“是以聲畫妍蛋,寄在吟詠;吟詠滋味,流於字句;氣力窮於和、韻。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
五、“和”作為中國古代雜文學觀念中的一個基本範疇,其義蘊中還包括了文學作品調節社會矛盾、改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調節平衡身心健康的作用。如《荀子·樂論)所稱君臣上下一同聽樂而“莫不和敬”,強調“樂者審一以定和”。《禮記·樂記》又據此加以發揮。但是漢以後的文論家,又多有強調“和”的審美功能而要求超越功利,其旨趣之異,不難分辨。

相關名言

君子而不同,小人同而不。——《論語·子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