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規

皇甫規

皇甫規(104年-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靈台縣)人。東漢時期名將、學者,度遼將軍皇甫棱之孫、扶風都尉皇甫旗之子。

皇甫規出身將門世家,頗有見識,熟習兵法。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計掾郎中等職,又調泰山太守,成功平定叔孫無忌起義。歷任中郎將、度遼將軍等職,多次擊破、降服羌人,緩和漢羌矛盾。與張奐段熲合稱“涼州三明”,官至護羌校尉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逝世,年七十一,獲贈大司農。著有文集五卷,已佚。《全後漢文》錄有其文。

皇甫規一生清正,廉潔奉公,不畏權奸,曾數次遭權幸奸黨的陷害,仍毫無畏懼,剛正不渝。愛才惜才,薦賢委位。年邁時,舉薦才略兼優的張奐代替自己的職務。開設學館十四年,以《詩》、《易》教授門徒。並提出了“百姓是水、君主為船”的一系列概念,很有警世意義。

基本介紹

  • 本名:皇甫規
  • 別稱:皇甫威明
  • 字號:字威明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安定朝那
  • 出生時間:104年
  • 去世時間:174年
  • 主要作品文集五卷
  • 主要成就:屢破羌亂,緩和漢羌矛盾
  • 官職度遼將軍護羌校尉
  • 追贈:大司農
  • 地位:“涼州三明”之一
人物生平,獻策朝廷,閉門不仕,東征西討,清正遭嫉,引賢自退,甘入黨籍,彀城離世,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個人作品,後世地位,親屬成員,祖父,父親,配偶,兄弟,侄兒,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獻策朝廷

皇甫規出身將門世家,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
皇甫規半身像皇甫規半身像
永和六年(141年),西羌大肆侵擾三輔地區,又包圍安定,謀犯長安。征西將軍馬賢率十萬大軍征剿,不克。皇甫規此時雖為布衣,見馬賢戰術錯誤,料其必敗,於是上書說明情況。不久,馬賢果然中伏,在射姑山為羌軍圍殲,馬賢及其二子均戰死。郡守至此乃知皇甫規懂兵略,舉薦任命為功曹,命其率八百士兵,與羌軍交戰,斬首數級,使羌軍退卻。
此後,皇甫規被舉為上計掾。後來,羌兵大集合,攻擊燒掠隴西,朝廷以為禍患。皇甫規上疏朝廷,自己請求報效國家,說道:“臣曾經多次陳述關於對付西羌的措施。羌戎還沒有動靜,臣就料他會反叛,馬賢剛剛出兵,臣就知道他一定要吃敗仗。偶然說中的這些話,倒處處有事實可作證。臣常想馬賢等人擁兵四年沒有獲得成功,停師的用費要以百億來計算,這些錢出於老百姓,落入了奸吏的荷包。所以老百姓群起為盜賊,青州、徐州鬧饑荒,老弱流散。原來,羌戎反叛,不在天下太平之時,都是因為邊將沒有撫慰治理好。應該平安無事的,卻去侵暴他們,為了求得小小的好處,終於引來大害。為了證明打了勝仗,邊將往往虛報斬首多少多少,打了敗仗就瞞了不說。士兵勞苦,一肚子怨氣,被奸詐的官長困逼,進不得快戰以取功名,退不得溫飽以活命,餓死溝渠,暴屍四野,白白地看到王師出兵,不看見王師回來。為上的悲哭泣血,害怕發生變故。所以平安時期是很少的,一敗亂下來,就是多少年。這是臣拍掌叩心所嘆息的啊。希望給臣以馬賢、趙沖兩營的兵力和安定、隴西兩郡之地,率領坐食的兵士五千,出羌戎意外,與護羌校尉趙沖首尾相應。土地山谷的形勢,是臣所熟悉的;兵勢巧便,臣已加以整頓。可以不煩用一顆方寸之印,發布文書,一尺之帛作為賞賜,高可以滌除憂患,下可以納降。如果說臣年少官輕,不可以用,那些敗兵之將,不是官爵不高,年齡不大。這就怎么說呢?臣不勝至誠,冒死自陳。”順帝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閉門不仕

建康元年(144年),漢順帝駕崩,梁太后臨朝,其兄梁冀為大將軍,專橫跋扈。
本初元年(146年),朝廷舉賢良,皇甫規在應試對策中諷議時政,直言梁氏之是非。梁冀恨皇甫規諷刺他,於是在對策中以皇甫規為下第,任命他為郎中。皇甫規託病免官回家。州郡官員秉承梁冀的旨意,幾次都差點把他害死。皇甫規用《詩》、《易》教授學生三百多人,共十四年。

東征西討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被誅殺,一月之內,朝廷五次以禮徵召皇甫規,他都不應。
當時在泰山郡一帶,叔孫無忌揭竿而起,攻略郡縣。中郎將宗資率軍征討,未能平定。於是朝廷以公車征皇甫規為泰山郡太守。皇甫規就任後,廣設方略,平定了叔孫無忌的起義。
延熹四年(161年),叛羌零吾等與先零羌別種侵擾擄掠關中,護羌校尉段熲獲罪被召。後先零諸種猖獗,接連覆沒西北諸營塢。
皇甫規平常熟悉羌事,有志奮發效力,在戰事興起後上疏說:“臣自從委任以來,志慮愚鈍,實賴兗州刺史牽顥清廉勇猛,中郎將宗資的信義,得以秉承節度,幸虧沒有什麼不好的名聲。狡猾的盜賊已經撲滅,太山賊大都平定了,又聽說諸羌群起反叛。臣生長邠岐,現年五十九歲,從前作郡吏,經過諸羌幾次叛亂,事先籌劃,常有說對了的話。臣有頑固的病症,害怕犬馬之身,一旦死去,無報效皇上的大恩,請任臣以散官,備腳踏車一介之使,撫慰三輔,宣傳國家的威信與恩澤,用所熟習的地形兵勢,幫助諸軍。臣窮居孤立危困之中,靜觀郡將幾十年了。自鳥鼠至於東岱都是因為郡守對諸羌不加綏靖撫慰,致使反叛,禍害的原因是相同的。若求勇猛之將,不如清明治平的政治,明習吳起孫武兵法,不如郡守奉法,使他們不反。以前諸羌反叛的事,記憶猶新,臣真為此而憂戚。所以越職上書,以盡臣區區愛國之意。”
同年冬,羌人合兵,朝廷憂慮。三公舉薦皇甫規為中郎將,持節監關西兵,討伐零吾、東羌等,將其擊破,斬首八百級。先零諸種羌仰慕他的威信,相勸降者十餘萬。
延熹五年(162年)三月,沈氐羌攻張掖、酒泉。皇甫規發騎兵征討隴右之羌,這時,西羌陰占道路不通。恰值軍中大疫流行,十分之三四的人都病死。皇甫規親入將士庵廬探視,送藥問疾,三軍感悅。東羌於是再次乞降歸順,涼州道路再次暢通無阻。

清正遭嫉

起初,安定太守孫俊對羌人貪贓受賄,屬國都尉李翕、督軍御史張稟多殺降羌,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均老弱不堪任職,但皆倚恃權貴,不遵法度。皇甫規到州後,悉數條陳其罪上奏,結果這些官吏或免或誅,廓清了地方吏治。羌人聽聞後,一致歸降,沈氐羌的豪族滇昌、飢恬等率十餘萬口前來歸附,邊境得以安定。
皇甫規為將數年,持節率眾立功,回督鄉里,也沒有施行私惠,相反,對於壞人壞事,還多有舉發。又對宦官深惡痛絕,不與他們來往。於是朝廷內外都埋怨他,誣陷皇甫規收買群羌,使他們詐降。
當時,桓帝接連下詔責讓皇甫規。他擔心自己不免於被害,於是上疏申訴說:“(延熹)四年之秋,戎醜蠢動作亂,自西州到了涇陽,舊都恐懼驚駭,朝廷西顧。明詔不以我愚駑,令我緊急帶軍上道。幸虧皇上威靈,得以大振國命,羌戎諸種大大小小,叩頭歸服,臣當即移書軍營及郡守,勘問他們殺了多少,受降多少,節省費用,一億以上。認為這是忠臣應盡的責任,不敢說有什麼功勞。並且認為任何以片言隻字自述微功都是可恥的。但是與前輩的損將折兵相比,庶幾可以免於罪悔了。之前臣到州界,先奏郡守孫俊,第二個就是屬國都尉李翕以及督軍御史張稟;臣回師南征,又上奏涼州刺史郭閎、漢陽太守趙熹,揭發他們的罪惡,執據加以死刑。這五個臣子,他們的支黨到處都有,其餘縣令,下至小吏,所連及的,又有百餘。吏托報將的仇怨,兒子想復父親的恥辱,車載禮物,懷糧步走,交結豪門,大肆毀謗,說臣私自報答諸羌,送他們錢財貨物。如果臣以私財相送,臣家裡擔石的儲蓄也沒有,如果送的東西是公家的,那有文書簿籍可以查考。使臣迷惑不解的,真正如誹謗臣的人所說,前代還把王嬙送給匈奴把細君公主嫁給烏孫。臣只費千萬,懷柔叛羌。這是良臣的才略,兵家所貴,這有何罪,負了什麼義,違背了什麼理呢?自永初以來,將出不少,復軍五次,動用資財巨億。而師還的日子,車載珍寶,封印完全,送入權門。於是名成功立,大加爵封。我回督本土,檢舉劾察諸郡,與親戚朋友斷絕往來,殺辱故舊,大家誹謗臣、暗害臣,這是理所當然的。臣雖然陷於有罪,廉潔的事沒有人知道,馬上就要死去,可恥可痛實在太深了。《傳》稱‘鹿死不擇音’,臣也顧不上什麼了,謹輕率地略上。”

引賢自退

延熹五年(162年)冬,朝廷征拜皇甫規為議郎,論功應當封侯。然而中常侍徐璜左悺想向他索取錢財,多次打發賓客問皇甫規的立功情狀時,他始終不予理睬,遂引起徐璜等人忿怒,他們又對皇甫規誣以賂降群羌之罪下獄。其官屬欲賦斂請謝,皇甫規誓死不聽,後經諸位公卿和太學生張鳳等三百餘人上書救援,才得以被赦免歸家。
延熹六年(163年),徵召皇甫規任度遼將軍,到任數月,舉薦中郎將張奐代替自己。上疏說道:“我聽說人無不變的風俗,政治有治有亂,兵沒有所謂強兵弱兵,而將有能力強的,有能力差的。中郎將張奐,才氣與謀略都兼有,應當正位元帥,以合眾望。如果說我還可以擔任軍事,願給我一個散官,作為張奐的助手。”朝廷批准了他的請求,以張奐代為度遼將軍,改調皇甫規為使匈奴中郎將
延熹九年(166年),張奐升任大司農,皇甫規再次擔任度遼將軍。
皇甫規為人謹慎多謀,認為自己連在大位,想急流引退,不再仕宦,多次託病上書,都未獲朝廷準許。遇友人上郡太守王旻的靈柩還鄉,皇甫規穿著素服越界,到下亭迎喪。有意讓賓客暗中告訴并州刺史胡芳,說皇甫規擅自遠離軍營,公然違反禁令,應該即刻檢舉。胡芳說:“威明(皇甫規字)想歸第,離開仕途,所以激引我啊。我應當為朝廷愛才,哪能助他用計呢?”於是沒有理會。

甘入黨籍

黨錮之禍爆發後,天下士人多被牽連,皇甫規雖是名將,但平日聲譽不高。他自認為是西州豪傑,以沒有被黨事牽連可恥,於是先自己上書說:“臣之前舉薦前大司農張奐,這是攀附黨人。而且臣以前在左校勞動改造時,太學生張鳳等人上書為臣申訴,這是黨人拉攏臣,臣應當論罪。”朝廷知道這些,卻不予責問。時人稱其為賢者。
皇甫規在任數年,北方邊境無事。
永康元年(167年),皇甫規被徵召為尚書。同年夏,發生日蝕現象,桓帝詔令公卿推舉賢良方正,以詢問政治的得失。皇甫規上書為黨人說情,並推薦陳蕃劉矩劉祐馮緄趙典尹勛、李膺、王暢、孔翊等人。認為黨錮之禍根本是無中生有,虐害善人,使許多無罪的人遭到禍害。但桓帝並未查看他的意見。

彀城離世

不久,皇甫規被調為弘農郡太守,獲封壽成亭侯,食邑二百戶,但他推辭封爵。最後,他又轉任護羌校尉
熹平三年(174年),皇甫規因年老多病被召還,路上於彀城去世,終年七十一歲。

人物評價

總評

皇甫規一生的最大功績是招撫羌人,安定羌變,緩解東漢朝廷與羌人之間的矛盾。他生逢季節性亂世,素習羌事,反對對羌人一味鎮壓殺戮,而採用招撫政策。他認為羌戎潰叛,不由承平,皆由邊將失於綏御;對於羌變,若求猛將,不如撫以清平之政;明習兵書,不如郡守奉法,使之無反。他止書奏免了一批多殺降羌、不遵法度的官員。羌人由是感慕,前後相歸降者逾二十萬口。這對漢羌之間的融洽十分有利,更使邊疆地方得以安寧。他與張奐、段熲都聲名顯達,京師稱他們為“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分別字威明、然明、紀明)。
皇甫規一生清正,廉潔奉公,剛直不阿,不畏權奸,曾數次遭權幸奸黨的陷害,但仍毫無畏懼,剛正不渝。他愛才惜才,薦賢委位,當年邁時即舉薦才略兼優的張奐代替自己的職務。後張奐不負其望,在安定羌變中亦有殊功。他開設學館十四年,以《詩》、《易》教授門徒,很有思想見地。首先提出了“百姓是水,君主是船”的一系列概念,很有警世意義。

歷代評價

蔡邕:臣伏見護羌校尉皇甫規,少明經術,道為儒宗,修身力行,忠亮闡著,出處抱義,然不污,藏器林藪之中,以辭微召之寵。先帝嘉之,群公歸德。盜發東嶽,莫能嬰討,即起家參拜為泰山太守,屠斬桀黠,綏撫煢弱,青兗之郊,迄用康義。自是以來。方外有事,戎狄猾華,進簡前勛,連見委任,伏節舉麾,威靈神行,演化兇悍,使為愨願,愛財省穡,每有餘資,養士御眾,悅以亡死。論其武勞,則漢室之干城;課其文德,則皇家之心腹,誠宜試用,以廣振鷺西雍之美。
趙壹:君學成師範,縉紳歸慕,仰高希驥,歷年滋多。
應劭:立朝忘家,即戎忘身。身且忘之,況於弟乎!方殊俗越溢,大為邊害,朝廷比辟公旰食。規義在出身,折衝弭難;而誅伐已定,當見鎮慰。何有挾功,苟念去位?弟實雋德,不患無位。而徒闒茸,何所堪施?強推轂之,亂儀乾度。孝武皇帝為驃騎將軍霍去病治第舍,勑令視之,曰:“匈奴不滅,何以家為?”去病外戚末屬,一切武夫,尚能抗節洪毅,而規世家純儒,何獨負哉?又以黨事先自勞炫。如有白驗,其於及己,而形兆求不可得,唯是從,何憚於病?
范曄:①孔子稱“其言之不怍,則其為之也難”。察皇甫規之言,其心不怍哉!夫其審己則乾祿,見賢則委位,故乾祿不為貪,而委位不求讓;稱己不疑伐,而讓人無懼情。故能功成於戎狄,身全於邦家也。②山西多猛,三明儷蹤。戎驂糾結,塵斥河、潼。規、奐審策,亟遏囂凶。文會志比,更相為容。段追兩狄,束馬縣鋒,紛紜騰突,谷靜山空。
張預:孫子曰:“良將警之。”規以馬賢不恤軍士而知其必敗。又曰:“進不求名。”規舉張奐自代,而身為之副是也。
明庭傑:漢皇甫規、張奐皆生長山西,應賢良、中高選。規以《詩》、《易傳》授門弟子三百餘人,奐著《尚書難疑》三十餘萬言以垂世設教。二公尚棄文就武,俱任度遼將軍,破強敵以千萬計。觀規自布衣時,以西羌深入,上書願假近邊無用坐食之兵五千,使規為將,上可以除患,下可以納降。奐每言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誅滅強敵。嘻!此皆前輩豪俊語。
洪邁:按馬融、皇甫規之言曉然易見,而所請兵皆不過五千,然訖不肯從,乃知宣帝納用趙充國之冊為不易得,所謂明主可為忠言也。
王世貞:余讀涼州三明傳,若威明、然明皆廉節好讓,有將帥材,著績中外,而皆不免為名使,威明尤好之甚。至自疏為黨人,而上不之問,夫明哲保身者,固若是乎。
王夫之:①漢至此已無可為矣,無往而非宦官之挾持也。南北軍之唯其頤指,所僅存者疆場之軍政,皇甫規、張奐幾倬幾詘於宦官之手,而猶自行其權藉於師中,緄更引而受之以利器。②漢之末造,必亡之勢也,而兵疆天下。張奐、皇甫規、段熲皆奮起自命為虎臣,北虜、西羌斬馘至百萬級,窮山搜谷,殄滅幾無遺種,疆莫尚矣。

個人作品

據《後漢書·皇甫規傳》記載:皇甫規著有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共二十七篇,今多已佚失。
另據《全後漢文》所載,皇甫規有文集五卷傳世,後佚失。今存有《建康元年舉賢良方正對策》、《永康元年舉賢良方正對詔問日食》、《求自效疏》、《上疏言羌事》、《上疏自訟》、《上書薦中郎將張奐自代》、《上言宜豫黨錮》、《與劉司空箋》、《與馬融書》、《追謝趙壹書》、《女師箴》。

後世地位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皇甫規位列其中。

親屬成員

祖父

父親

皇甫旗,任扶風都尉

配偶

馬氏,善草書,為當時才女,後因拒絕董卓聘娶而遇害。

兄弟

皇甫節,皇甫規之弟,曾任雁門太守。

侄兒

皇甫嵩,皇甫節之子,漢末名將,曾與朱儁一起平定黃巾之亂。官至太常,卒贈驃騎將軍

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六十五·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