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朔端

潘朔端

潘朔端(1901—1978),字孝源,雲南威信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1929年回滇,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抗日戰爭時期,任第六十軍團長,在台兒莊戰役中帶領先頭部隊奮勇殺敵,裹傷指揮作戰,堅守陣地至後續部隊到達,立下戰功,被授予一級寶鼎勳章。1945年任184師師長,赴越南接受日本投降。1946年調駐遼寧海城,5月率部起義,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北民主同盟軍軍長、東北嫩江軍區副司令員、東北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副參謀長、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市長、昆明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至第五屆昆明市人大代表、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省政協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78年病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朔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雲南威信
  • 出生日期:1901年10月19日
  • 逝世日期:1978年9月14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第四期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發動海城起義
人物介紹,同鄉統戰,海城起義,建設昆明,人物軼事,追求真理,黃埔受教,苦悶彷徨,抗戰功臣,思想轉變,運籌帷幄,首舉義旗,

人物介紹

潘朔端(1901—1978),字孝源,1901年10月19日生於雲南省威信縣長安鄉潘家山。
潘朔端
父親系清末秀才,母親周氏。弟兄姐妹四人,潘朔端排行第三。黃埔軍校第四期學員。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因為有紅色傾向,潘朔端被清洗出部隊,流居上海。
1929年回滇擔任雲南軍官候補生隊中隊長,與大隊長盧浚泉和大隊副曾澤生一起編唱《吃飯歌》,還創辦了《新武力》的校刊,以宣傳“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思想,以致遭到了蔣介石的以“異黨”為罪名的查辦,候補生隊解散。歷任營長、團長、旅長、師長。
盧溝橋事變後主張抗日的滇軍將領龍雲,將原滇軍的6個旅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60軍,下轄182、183、184三個師,由滇軍將領盧漢任軍長、滇軍將領張沖任副軍長兼184師師長,潘朔端任第六十軍一八三師1081團長。
潘朔端在台兒莊戰役中帶領先頭部隊奮勇殺敵,裹傷指揮作戰,堅守陣地至後續部隊到達,立下戰功,被國民政府授予一級寶鼎勳章。還參加過武漢會戰、長沙會戰。
1940年底,升任一八三師師長。
1943年,任暫編第二十三師長。
1945年,任184師師長,1945年9月,入越南接受日本投降。在此期間,杜聿明奉蔣介石之命,在昆明發動了“倒龍”政變。
1946年4月間,從越南直接海運到東北參加反共內戰。
184師下設550團、551團、552團。副師長鄭祖志,參謀長馬逸飛,秘書王世臣
1946年4月,接替第52軍防務,551團駐鞍山,552團和師部駐遼寧海城,五五0團駐大石橋和營口。歸新六軍廖耀湘指揮。
1946年5月27日,民主聯軍逼近海城一線,潘朔端抓住機會,在海城宣布起義。潘朔端成為內戰初期第一個起義將領。令蔣介石咬牙切齒。海城起義後,184師光榮改編為“中國民主同盟軍第1軍”,潘任軍長。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7年秋,潘朔端申請到東北軍政大學學習,後調任嫩江軍區副司令員。
1948年8月,潘朔端因工作需要調任四野十二兵團副參謀長,為策動長春城內60軍的起義作了大量工作。
歷任東北民主同盟軍軍長、東北嫩江軍區副司令員、1949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副參謀長、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共昆明市委常委、昆明市市長、昆明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是第一至第五屆昆明市人大代表、第一至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四屆省政協常委、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5年,中央軍委授予其國家一級解放勳章
10年文革,潘朔端受到嚴重衝擊,後期才恢復主持政府工作。
1978年8月30日,他拖著便血3天的身軀去東風廣場開會,解決數百家拆遷戶住房的遺留問題,下午又實地勘查6個廁所的修建地點。因失血過多,傍晚到家就暈倒,住進醫院,搶救無效,同年9月14日病逝,終年78歲。

同鄉統戰

1938年1月周恩來調羅炳輝到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工作,作由滇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60軍的統戰工作。羅炳輝是雲南人,1915至1929年先後在唐繼堯朱培德領導的滇軍中闖蕩14年。在滇軍中有不少朋友。
第60軍183師1081團潘朔端團長在台兒莊戰役中負重傷後,於1938年4月中旬來到武漢住院養傷,潘朔端系雲南威信人,與羅炳輝家鄉雲南彝良縣毗鄰。羅炳輝多次到醫院看望潘朔端,向其宣傳我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潘朔端傷好臨別時羅炳輝意味深長地說道:“你我同生在一塊土地上,但願將來能走到一條道路上。”八年後,羅炳輝終於如願以償。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5月30日,已擔任第60軍184師師長的潘朔端,為反對蔣介石打內戰,毅然決然率領該師2700多官兵在遼寧海城起義,打響了中國國民黨軍隊在東北戰場上反內戰的第一槍。

海城起義

勝利後,潘朔端升任六十軍一八四師師長,隨盧漢入越受降,又從越南海防經8晝夜海運北上東北駐防。蔣介石命他把部隊擺在鞍山海城、大石橋、營口一線的狹長地帶,並讓東北“剿總”派兩名少將參軍攜帶電台尾隨潘進入海城,實施監督。潘朔端一到海城就借了解地貌探訪東北人民解放軍活動情況。
1946年5月29日,民主聯軍包圍海城,在強大的軍事壓力和政治壓力下,潘朔端找副師長鄭祖志、參謀長馬逸飛、團長魏瑛開會,計畫起義。
5月30日黎明前,潘以城防司令名義召開城區將校軍官會議,將兩名督戰將官逮捕,宣布起義。喪失整整一個美式裝備的整編師,還開了東北戰場起義的先例,這令蔣介石暴跳如雷。
5月31日,潘朔端與副師長等率全師將士通電全國。電云:
朔端等籍隸雲南,多年從軍,每以衛護桑梓,救國救民為己任。……唯事與願違,本師自安南奉命航海北上,名曰接收主權,實則為進攻中共在東北之武裝。身為中國人,用美國武器進行內戰,殘殺自己同胞,朔端等每念及此,莫不悲憤填膺。……俯念東北淪亡14載,人民已血肉枯竭,復何忍大動干戈,殺人遍野?……因此朔端等思之再三,乃於海城火線上實行反內戰起義,決心與民主聯軍合作到底,不再執行兄弟自殘之亂命……
起義後,朱德發來賀電,稱潘朔端此舉是見義勇為,振臂一呼,揭和平義旗,張滇軍之榮譽。
同年,潘朔端加入中國共產黨。

建設昆明

新中國第一位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長,連任七屆,扣除因歷史原因未能履職的時間,實際在任達22年。
潘朔端
任昆明市人民政府市長期間,鎮壓中國國民黨殘餘勢力,嚴打毒品娼妓,整肅社會風氣,恢復生產重振經濟。
尤其重視城市規劃和園林建設,力主環境和水源保護,關注底層民生,主持修建的松花壩水庫,至今依然是昆明人民最重要的飲用水來源,省博物館、藝術劇院、體育場館等重要建築,仍為各族人民享用,並為這座城市繼續增添著歷史文明的光輝。
1949年,隨宋任窮周保中大軍南下,進駐昆明,1月9日任首任市長。
剛解放的昆明經濟蕭條,市場冷落,不法資本家趁機投機倒把。物價上漲,人心浮動,市場出現搶購風。潘朔端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嚴厲打擊投機倒把,整頓市場;動用省庫80%的黃金、棉紗、大米、棉布投放市場;立即逮捕奸商朱文高。迅速壓住了投機勢頭。此外,他厲行禁菸、禁賭,成立禁菸委員會,在8個區設戒菸所收容菸民,並多次到戒菸所視察。解放初期,昆明游乞滿街,社會秩序紊亂。
1951年,根據省、市委有關指示,他向民政局要求,不準凍死人,餓死人,並在1952年成立救濟分會,發放寒衣等救濟物資,又興辦各種福利事業107個,整頓治安,收容安排無業人員以萬計。
1958年,潘朔端到北京開會,看到北京居民用蜂窩煤灶。想到昆明居民劈柴燒飯的困難,潘朔端就自己掏錢買了一套爐灶和蜂窩煤,搭飛機運回昆明,交給有關部門試製推廣,方便了市民生活。
這是一個絕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的小片斷,但它卻在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中,在紅紅的爐火中,融入到了昆明居民30餘年的生活記憶里。
1958年,修建昆明鋼鐵廠至礦山公路。潘朔端兼任總指揮,吃住在工地。他和秘書、司機席地而睡的工棚條件還不如當今民工的好。有一次,他發現一施工隊進度下降,查明是因為衛生條件差而引起痢疾,立即停工,調來防疫站的醫生,徹底清掃,控制住疫情。在工作中他力排眾議,用一個普通工作人員的建議,修改築路方案,縮短了線路,節約了投資。
根據記載,在任職期間,潘朔端十分重視城市建設。他提出要把昆明建成旅遊城市,指示園林局制訂出園林規劃方案。於是,昆明城發生了這樣的變化:圓通公園設立了動物園;西山從太華寺到龍門,建了公路欄桿;翠湖公園有了圍欄;城市綠化除單位要在房前屋後、街道兩旁植樹、栽花、種草外,東風路人民路北京路等主要街道種植銀樺和桉樹,南屏街、金碧路、拓東路種植法國梧桐。
潘朔端任市長20多年,處處嚴以律己。一次,他愛人生病,要轉去郊區醫院治療,正碰上他下鄉,順路搭了一段車。到了通向醫院的岔路口,他就叫停車,讓妻子和5歲的孩子走路去。離醫院還有8公里路,最後母子倆硬是走了4個多小時,歇了10多次。
1973年,女兒潘海義結婚,因無房3次推遲婚期。後來,機關分給他女兒一個小套間,他硬讓女兒交回鑰匙,將套間換成單間。

人物軼事

追求真理

1901年,潘朔端出生於滇東北烏蒙山區威信縣長安鄉一個小康之家。幼時在家鄉私塾就讀,從《三字經》《百家姓》到四書五經,孔孟之道和封建倫理道德對他有一定的影響,但他也從所學的詩文中,吸取了比較積極的思想。他常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座右銘和做人處事的準則。他性格倔強,好抱打不平,對歷代許多英雄十分崇敬。
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正氣歌》《過零丁洋》,以及辛棄疾陸游等人的愛國詩詞,他最喜愛讀。他的夫人宋平女士回憶,直到晚年,還常聽到他吟誦這些詩詞。
1918年,潘朔端不顧家人的反對,只身前往昆明,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在課堂上。他聆聽愛國教師的講課,開闊了眼界,增長了不少新知識。尤其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主張,給了他很大的啟迪,他一心嚮往革命策源地——廣州。
1924年,潘朔端在省立一中12班畢業,回家籌集去廣州的路費,誰知他大哥堅決不同意,分文不給,還想強迫他與一個不相識的女子結婚。後來又提出要他到鎮雄城裡謀個高等國小教員,或是謀個長安鄉的保董來當,這樣潘家就可以光耀門庭,大振家聲了。
潘朔端堅決不從,執意要前往廣東,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最後,大哥只好讓步,答應為他籌措路費,讓他出去。

黃埔受教

1925年3月,潘朔端來到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與林彪同班。在黃埔軍校,潘朔端最喜歡聽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以及葉劍英肖楚女惲代英熊雄等教官的課,並如饑似渴地閱讀各種革命書籍。在軍校的兩年中,周恩來講的《軍事運動與農民運動》,惲代英和肖楚女講的《中國民族革命史》和《社會主義問題與社會主義》等課程,給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特別是周恩來講到孫中山先生三大意願:“統一廣東,統一中國,打倒帝國主義”,對他觸動非常大。他反覆思考後得出結論:不打倒軍閥,不打倒帝國主義,中國絕不會復興。他決心做一個革命軍人,並立志為革命理想奮鬥一生。
1926年,潘朔端由黃埔軍校畢業後,留校任第五期入伍生隊排長。1927年春被調到江西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八師政治部作科員,兼工兵營黨(國民黨左派)代表,在政治工作上接受共產黨的領導。他為此非常自豪,曾在給自己老師的信中寫道:“我一定遵循總理遺囑,革命不成功,決不離開部隊!”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大批中共黨員及進步青年被捕殺,第三軍第八師中的共產黨員紛紛撤離,潘朔端由於“思想左傾”也被清洗。他和前期同學、雲南同鄉曾澤生一起流落到上海,以幫人開車為生。
1929年,黃埔同學盧濬泉(盧漢的麼叔,雲南昭通人)在雲南講武堂創辦軍官候補生隊,親自去上海邀請潘、曾二人回滇,分別擔任軍官候補生隊的中隊長和副大隊長。
潘朔端在擔任雲南講武堂軍官候補生隊中隊長期間,採用黃埔軍校初創時的辦學方針以及課程內容,在全隊建立了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提倡官兵人格平等,軍民團結;提倡婦女解放,別開生面地招收了一批女黨員。尤其是在隊刊《新武力》中宣傳打倒帝國主義和軍閥。由此引起南京政府的注意,派來督察大員王伯岑,強行解散了候補生隊,逮捕了大隊長盧濬泉、副大隊長曾澤生,潘朔端被革職。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潘朔端兩次被革職。

苦悶彷徨

1931年,滇軍調赴廣西,參與討伐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之戰,在作戰中暴露出滇軍的大量弱點。回師後,滇軍首腦龍雲決定對部隊改編,潘朔端又被啟用,在盧漢部三旅五團任營長,駐防滇越鐵路沿線。潘朔端勵精圖治,治軍極嚴,受到鐵路沿線民眾的讚譽。
營部駐地建水的一個土豪劣紳,與法國人勾結,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人們敢怒不敢言。一次,一個受害人偷偷跑到潘朔端的營部,要求保護。潘朔端得知此事,十分憤怒,經調查屬實後當即將這個劣紳抓了起來。為此,滇越鐵路上的法國人非常不滿,向省政府控告,省主席龍雲也認為是潘朔端給他闖了禍,對他提出了“警告”。恰好,此時賀龍任弼時關向應肖克王震率領的紅二方面軍長征經過雲南,逼近昆明,龍雲命令他戴罪立功,阻擊紅軍。但潘朔端雖被迫追擊紅軍,卻有意放慢行動,遠距紅軍不與接觸。
被迫追擊紅軍,這對潘朔端來說也是一次教育。在他的行軍日記中記著許多幽默甚至是自嘲的語句: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倭寇侵略開大門,同胞路過緊相逼。
我們就像瘋狗一樣,遠遠跟在後面,抬著腦袋東咬、西吠,有氣無力地空叫一陣而已。
他跟隨在紅軍後邊,得知紅軍經過之地,老百姓爭相返村歡迎,支援糧草,給紅軍當嚮導……而自己所部,雖然在滇軍中是紀律嚴明的部隊,可是,沿途村民多遠而避之。這些事實引起潘朔端深刻思索,對紅軍肅然起敬。也正因為這些思想行為,他又成了“不可靠者”而被削掉帶兵官職,調至巫家壩從事新兵訓練。
許多上級不喜歡他,可他卻贏得了下級絕大多數官兵的喜愛和崇敬。

抗戰功臣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步步進逼,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之禍。潘朔端義憤填膺悲憤交加。激憤之情無法排解,他便反覆書寫抗日同盟軍將領吉鴻昌方振武寧都起義將領董振堂趙博生季振同的名字,一遍遍地寫,一次次地稱道:“他們高舉抗日義旗,是全國軍人的榜樣。若都能像他們那樣,中國就有救了!”並嘆息自己身為一個軍人,不能外御強寇,報國雪恥,真是愧對父老鄉親!西安事變後,潘溯端約同黃埔同學、摯友李韻濤曾澤生聯袂上書,慷慨陳辭,請纓抗日,衛國殺敵。全面抗戰開始後,滇軍編組成陸軍第六十軍,軍長盧漢,下轄3個師、6個旅、12個團出師抗日。潘朔端被晉升為該軍一八三師一○八一團上校團長,率部開赴抗日前線。
台兒莊戰役中,潘朔端團之尹國華營與南下日軍遭遇。敵軍已進入陳瓦房村並開槍向我軍射擊。尹營長立即率隊奮勇進攻,將陳瓦房村之日軍消滅。我軍立腳未穩,大隊日軍又蜂擁而至,尹營官兵隨即與日軍血戰,並展開肉搏,使日軍無法攻入陳瓦房村。
在這次遭遇戰中,團長潘朔端身負重傷,副團長黃雲龍中校陣亡。尹國華營戰至最後僅剩官兵十餘人,由班長率領向西南突圍,在村邊又遭日軍伏擊,僅士兵陳明亮一人生還,全營官兵500餘人壯烈殉國。
1938年4月28日,《雲南日報》以通欄大際題《金碧增輝:台兒莊北敵進犯受創,滇軍健兒初建奇功》刊登訊息,報導“我一○八一團在台兒莊以北與敵磯谷、坂垣之混合隊遭遇,發生激戰,團長潘朔端身先士卒,中彈受傷,復裹創指揮,親率營長尹國華部沖入敵陣,尹以身殉職,戰況之激烈為台兒莊之戰所僅見”。
由於潘朔端在台兒莊戰役中立下不朽戰功,國民政府授予他一級寶鼎勳章,這在抗戰時雲南軍人中是相當高的榮譽。

思想轉變

台兒莊戰役後,承友人盧濬泉資助,潘朔端前往武漢養傷。養傷給他創造了大好的學習時光。期間,他不僅有機會接觸到許多過去看不到的進步書籍,而且有幸親耳聆聽到幾位共產黨人對時局的分析和對問題的新見解,了解到中共領導下抗日根據地那片“新天地”的真實情況,促使他思考了許多問題。武漢養傷,可以說是潘朔端一生思想轉變的開始,是他樹立新的世界觀人生觀的起步,為他後來走上反蔣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定的思想基礎。
養傷期間,一位在八路軍辦事處電台工作的雲南昭通老鄉的妻子袁裕華常去看他,同時他還結識了辦事處的另一位幹部、同病房的蘇石泉,他們一見如故,非常談得來,逐漸成了知心朋友。
袁、蘇二人不時向他介紹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以及中共的方針、政策,八路軍、新四軍對日作戰狀況,抗日根據地的政治、經濟概況,以及他一向崇敬的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革命領袖的感人事跡。
特別是後來,潘朔端還有幸見到了雲南昭通老鄉羅炳輝將軍。“我們的一槍一彈都要用來消滅侵略者”,“你我出生在同一塊土地上,但願也能同走在一條道路上”。羅炳輝的話永遠激勵他奮勇向前。
其間,因為友人的推薦,潘朔端認真閱讀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及斯諾的《西行漫記》,對中國共產黨產生了非常欽佩的感情。
1942年,日寇從緬甸侵入雲南境內,連占騰衝、龍陵,直抵怒江,滇西告急。保山駐軍第六旅旅長龍奎垣不戰而逃,民怨沸騰。在這種情況下,雲南省主席龍雲接受盧濬泉的保薦,讓潘朔端接任第六旅少將旅長,潘朔端由此升入了滇軍高級將領之列。
1943年,滇軍第六旅擴編為暫編二十三師,潘朔端被提升為師長。此時的潘朔端酷愛讀書,他抓緊讀完了自己珍藏的全部“禁書”。他特別喜愛毛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對毛澤東關於中國社會的性質、政治和經濟形態的精闢分析十分佩服和讚賞。他對友人說:“這真是四萬萬民眾的願望,是振興中華民族的正道,那些口口聲聲咒罵共產黨是洪水猛獸,說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的先生們對此將何以解釋?”他還說:“今天誰能領導人民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施民主政治,誰就是人民的救星。我看,只有共產黨能,毛澤東能!”
可以說,這段時間,潘朔端對共產黨已不僅僅是同情、仰慕,而是嚮往和追求了。至此,潘朔端將軍已經完成了思想的質的轉變。

運籌帷幄

抗戰勝利後,潘朔端率暫編二十三師隨盧漢入越接受日軍投降。其時,滇軍整編,暫編二十三師分解,編入各師,潘朔端調任六十軍第一八四師師長。
蔣介石發動“倒龍政變”後,潘朔端的妻子宋平偷偷跑到越南給他送信,告知昆明許多人家被搜查,以及“一二·一”學生運動和蔣幫特務的種種劣跡,還有滇軍將被調往東北打內戰的訊息。潘朔端對國民黨貪污腐敗、禍國殃民的統治本來就憤恨,聽了妻子的言語後,“義憤填膺,特別是對要開往東北打內戰更是無比氣憤。想到八年抗戰,受盡日寇的燒殺掠搶,蔣介石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對敵妥協投降……同時更看清了蔣介石排斥異己,對雲南部隊採取分割調離、瓦解消滅的手段。如果我們再在這個部隊混下去,一定沒有好下場。退伍當百姓不可能,剩下只有調轉槍口,與共產黨八路軍一道幹革命的一條路。經過反覆思考,堅定了方向,決定到東北後就找機會把隊伍拉往八路軍去幹革命。”
但是,潘朔端剛剛接任一八四師師長,全師官兵都不熟悉他。為了影響教育所部官兵,他開始了對官兵的積極引導。
在去東北途中,他無事就撥弄收音機收聽“美國之音”。有一天收聽到長春被東北民主聯軍攻擊的訊息,當時參謀長馬逸飛、副師長鄭祖志都在聽。聽完後,三人便議論起來,得到兩點共識:一是國民黨的廣播完全是虛假的,要想知道一些真實情況,還是要收聽外國廣播;二是知己知彼,就應該收聽延安廣播。
於是,潘朔端開始積極收聽延安廣播,每日早餐之後由馬逸飛負責記錄,並開展議論。對一八四師在中長線被分割使用,潘朔端又主動與官兵議論:“這是國民黨不放心六十軍,是在排斥我們滇軍”。以此激起官兵對國民黨的不滿。
海城被東北民主聯軍圍困之際,潘朔端先後找來參謀長馬逸飛、五二二團團長魏瑛、副師長鄭祖志,對他們說:“蔣介石將我們調來東北打內戰,無非是要借八路軍之手消滅我們,以達到他們長期霸占雲南的目的。我們替他賣命是不應該的,而且是上了他的當,我們只有把隊伍拉到八路軍幹革命這條路。蔣介石政府貪污腐敗,不顧國家安危、人民痛苦,跟著國民黨只有禍國殃民遺臭萬年。”
由於馬逸飛本來就是與中共黨組織失去聯繫的黨員,本來就想鼓動部隊起義,此刻自然擁護潘朔端的決定。魏瑛是進步軍人,態度也相當明確,表示願意跟潘朔端走。鄭祖志曾猶豫地提出:“怕對不起老長官曾澤生。”潘又進一步地說服:“我想只要是稍有愛國良心的人都會捫心自問,都會想一想:內戰擴大下去國家將會怎么樣?曾軍長過去對蔣介石政府也很不滿,慢慢地還可以爭取他走我們的路。”(1948年10月17日,曾澤生將軍率滇軍六十軍官兵三萬餘人在長春光榮起義,走向光明)這樣,鄭祖志也同意起義。
其時,中共中央東北局及東北民主聯軍也加強了與潘朔端的聯繫。
1946年5月27日,我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派人給潘朔端送來一封密信,內容是:“燮兄(按:潘朔端在黃埔軍校就讀時曾改名潘燮):軍校一別,各奔東西,今不期而遇,乃天作之合,望能再次合作,以期殊途同歸。知名不署。”潘朔端與林彪將軍乃是黃埔四期同班同學,在校期間交往甚密,私交甚好。潘收到此信,十分感動,遂下了立即起義的決心。
1946年5月28日夜,潘朔端召集鄭祖志、馬逸飛、魏瑛到一八四師指揮部開會,作出四項決定:
一、全師舉行反蔣反內戰起義;
二、派人與民主聯軍聯繫起義事宜;
三、嚴格控制部隊,防止發生突發事件;
四、把蔣介石派往一八四師的兩名少將監軍及城區憲兵、交警、巡警、聯絡組頭目抓起來,踢開絆腳石。
並隨即派人與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副司令員韓先楚將軍接洽起義事宜。潘朔端將軍的親筆信內容是:“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副司令員勛鑒:貴軍倡導民主,實為潮流所需,我滇軍健兒遠涉千里為黷者犧牲毫無價值,貴軍如能諒解,願步高樹勛將軍之後塵。潘朔端1946年5月29日。”

首舉義旗

1946年5月30日清晨,萬道紅光映紅了海城大地。國民黨軍一八四師官兵在潘朔端師長的率領下,高舉反內戰、爭和平的大旗,在我東北民主聯軍的配合下,浩浩蕩蕩向著東方,向著太陽,直奔南滿解放區——析木城。6月1日,一八四師起義官兵從忻木城出發,經岫巖大孤山、大東溝到達了遼東省首府安東(今丹東市),沿途受到當地黨政軍民的熱烈歡迎。
當起義隊伍到達安東時,受到遼東省政府、安東市政府、省市參議會、省市民眾團體和十萬軍民的熱烈歡迎。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肖華將軍握著潘朔端將軍的手說:“西南和東北的民主潮流,在鴨綠江邊匯合了!”潘朔端感激地說:“感激中國共產黨對滇軍一八四師的挽救。”肖華還代表遼東省黨政軍民在鴨綠江飯店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牡丹江市人民則向潘朔端敬獻了錦旗,上面書寫著五個大字:“人民的光榮”。
1946年5月31日,潘朔端將軍和一八四師全體官兵向全國發出起義通電,通電中說:“朔端以籍隸雲南,多年從軍,每以護衛桑梓、救國救民為己任。唯事與願違,本師自安南奉命航海北上,名曰接收主權,實則進攻中共在東北之武裝。身為中國人,用美國武器進行內戰,殘殺自己同胞,朔端等身為軍人,不能違心相從。俯念東北淪亡十四載,人民已血肉枯竭,復何忍大動干戈,殺人遍野……思之再三,乃于海城實行反內戰之火線起義。決心與民主聯軍合作到底!”
中共中央對潘朔端將軍領導的海城起義高度評價,慰勉有嘉。
1946年6月6日,朱德總司令致電潘朔端將軍及一八四師全體官兵,“接讀五月三十一日通電,欣悉兄等反對內戰,決心為民主事業奮鬥到底,義正詞嚴,無任佩慰。滇軍素具有光榮的民主傳統,抗戰受降,立功甚偉,不意去冬雲南忽遭變故,滇軍也被迫遠遣熱遼,以外國武器,自殘骨肉,事之可悲,寧有逾此!所幸兄等見義勇為,振臂一呼,揭和平之義旗,張滇軍之榮譽,全國人民之人心無不為之振奮。和平民主,光明在望,尚希共同努力,再接再厲,以竟全功。”
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致電潘朔端將軍:“得讀五月三十一日通電,詞切意深,句句為反對內戰,語語為爭取和平,這正反映了全國軍隊的呼聲。”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在發給潘朔端將軍的賀電中說:“閣下率部光榮起義,給好戰分子一當頭棒喝。訊息傳來,全軍振奮……”
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發給潘朔端將軍的賀電中說:“貴師將士深明大義,高舉義旗,拒絕參加屠殺人民的內戰,足見真理所在,人心所向……”
接著,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總司令賀龍、民主建國軍總司令高樹勛、新四軍副軍長兼第二師師長羅炳輝均發來電報表示祝賀。
對潘朔端海城起義的重大意義,台灣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所謂《戡亂戰史》也寫道:“當東北戡亂始進入關鍵時刻之際,不意國軍一八四師師長潘朔端受共黨蠱惑,臨陣倒戈,大局遂不可收拾矣!”足見海城起義對瓦解東北國民黨士氣所起的巨大作用。
1946年6月18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正式決定將一八四師整編為東北民主同盟軍第一軍,該軍下轄新一師、一八四師兩個師四個團。任命潘朔端為軍長、鄭祖志為副軍長兼新一師師長,馬逸飛為軍參謀長,魏瑛任一八四師師長。為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民主同盟軍的領導,中共中央東北局派東北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徐文烈(雲南宣威人)任民主同盟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兼軍黨委書記。
9月27日,朱德總司令又從延安指名推薦了七名幹部,前往民主同盟軍幫助工作。同時去信一封,對潘朔端率部起義表示歡迎,並專致問候。此後,潘朔端將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參加了偉大的東北人民解放戰爭,並立下了卓著戰功。
根據潘朔端本人的申請,由徐文烈、李毅二同志介紹,經遼東軍區黨委批准,1946年10月,潘朔端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入黨時,他說出了發自內心的話:“軍隊和我個人都是屬於黨的,一切聽從黨安排。”在其後30多年間,他忠實地實踐了這一入黨誓言。
1948年3月,潘朔端調任嫩江軍區副司令員,同年8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第十二兵團副參謀長。9月,遼瀋戰役拉開序幕,我四野十二兵團肖勁光部以一個縱隊和七個獨立師的兵力圍攻長春。潘朔端協助對困守城裡的滇軍六十軍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六十軍軍長曾澤生率部起義,迫使新一軍軍長鄭洞國繳械投降。
東北解放後,潘朔端隨四野主力入關南下,一直打到雲南,與二野四兵團陳賡將軍所部會師昆明。雲南解放後,潘朔端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提名,轉業到地方,擔任昆明市第一任市長,開始領導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
1955年,他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在任昆明市市長期間,潘朔端鞠躬盡瘁,勤奮工作,為改變昆明市的面貌做了大量工作,至今在昆明市仍留有相當好的口碑。
粉碎“四人幫”後,潘朔端無比興奮,決心加倍工作。正當他渴望為黨和人民做更多工作的時候,1978年9月14日,無情的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77歲。
潘朔端逝世後,鄧小平、宋任窮、康克清程子華、肖勁光、肖華、譚政秦基偉等領導同志發來唁電或送來花圈,沉痛悼念潘朔端同志,並對潘朔端將軍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評價。原四野副參謀長唐天際將軍所作悼念詩寫道:
起義在東北,威聲震西南。
經歷幾大戰,推翻三座山。
為民得解放,為國換新顏。
將軍垂青史,永遠傳人間。
人民的功臣潘朔端將軍永垂不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