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概念

海西概念

海西概念,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西概念
  • 外文名:Hercynian concept
  • 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
簡介,背景,經濟帶,方案試行,主要任務,發展趨勢,“海西概念股”,

簡介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範圍涵蓋台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託沿海核心區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經濟圈構築地域分工明確、市場體系統一、經濟聯繫緊密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由來已久,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2006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畫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

背景

東興證券研究員譚松表示,之所以要規劃海西經濟區,從國家層面來說,這個經濟區處於東南沿海地區前沿,它的發展對於促進兩岸的經貿往來,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此外,海西開發區處在長三角和珠三角之間,有利於這幾個發達地區的進一步協作。而從中部崛起角度來看,加快海西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建設中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新通道。最後,就福建省自己來說,也有利於進一步發揮其區位優勢,以及一些政策優勢。
早在國家十一五規劃里,就已提出發展海西經濟區。在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裡,再次提到要加快海西地區以及其它台商投資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2007年,福建省政府也出台了《海西經濟區建設綱要》,提出加快基礎設施加強,加快先進的製造業,推動產業升級,同時全方位地發展商貿與金融。根據規劃,未來將以福州、廈門和泉州作為三大中心城市並賦予不同的功能定位。首先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今後四年,福建高速公路平均年投資300億元以上,建成“兩縱四橫”主幹線;港口年投資近100億元,2012年將形成3個億噸大港;此外還將完成“兩縱三橫”的鐵路網建設和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乾、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布局。
海西概念海西概念

經濟帶

海西範圍很廣,為使其建設更有成效,要從實際出發,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打造若干經濟帶。汕廈經濟帶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汕廈經濟帶,是指從汕頭到廈門之間的沿海地帶,這一區域的發展條件十分優越。汕頭至廈門這一地帶前有大海可延伸到台灣,後有閩西老根據地可延伸到江西,東可接受福州至廈門的金三角輻射,西可接受廣東珠三角的輻射,海洋資源豐富。汕頭 、廈門有良好的港口,建設好汕廈經濟帶,意義極其深遠。汕廈經濟帶離台灣很近,其中汕頭離台灣的距離僅180海里,僅次於福建的廈泉漳,是廣東離台灣最近的地區。這一地帶都屬閩南語系,歷來在人緣、地緣等方面有著密切聯繫,尤其是台商在汕頭及粵東的發展有一定的基礎。打造汕廈經濟帶會更加有利於海峽兩岸的聯繫和人員往來。
廣東的粵東會議提出,汕頭及粵東要加大對台經貿工作力度,推動粵東地區發展與台灣地區的經貿合作與交流,促進汕頭與金門南澳澎湖等地各種方式的直接三通,加強與泛珠三角區域各省區尤其是福建省、江西省的經貿合作。打造汕廈經濟帶,必將凸現這一地帶承接台灣資金、技術和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打造汕廈經濟帶能使汕頭及粵東實質進入海峽西岸範圍,也就能享受國家及有關部委給予的相關政策。
打造汕廈經濟帶,把汕頭及粵東地區實質納入海西經濟區範圍,作為與台灣合作的特殊地區來發展,這就需要得到廣東和福建兩省的支持,定期召開會議,共商汕廈經濟帶的發展大計 使汕頭到廈門這一沿海地區重新崛起,形成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促進海西經濟區的建設。

方案試行

《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台灣海峽,具有自身特點、自然集聚、獨特優勢的區域經濟綜合體。《綱要》提出,要在最佳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年均經濟成長速度保持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比全國提前三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率先實現現代化。
重要意義:
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
服務祖國統一大局、全國發展大局的積極步驟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
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集中體現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基本原則:
突出發展,突出對台,突出統籌,突出創新,突出為民,突出落實
總體目標: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開創統籌協調發展新局面
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繁榮新成就
發展態勢: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對外開放、服務全局

主要任務

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支撐體系
壯大戰略產業,加快培育電子信息產業、汽車工業等產業;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加大紡織服裝、建材、冶金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光電、軟體等產業;加快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發展藍色、綠色、高優農業三大產業帶;構建“五區兩帶”旅遊發展格局,建設閩南商貿濱海旅遊區、閩北生態文化旅遊區、閩中商務休閒文化旅遊區、閩東山海畲鄉民俗旅遊區、閩西客家文化紅色旅遊區以及東部濱海藍色生態旅遊帶、西部綠色生態旅遊帶;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推進海港與空港、電源與水源和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信息網、電網、供排水網和燃氣管網的建設,建立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建立現代化信息傳輸網,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基礎設施
構建統籌協調的城鎮支撐體系
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加快構建福州、廈門、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積極推進城市聯盟,重點構建經濟聯繫密切的閩江口、廈門灣與泉州灣城鎮密集區的城市聯盟,漳州寧德的閩東南沿海城鎮密集帶和沿閩江流域的城市聯盟,閩粵贛和閩浙贛等若干個城市聯盟;激發縣域經濟內在活力。
構建以人為本的社會發展支撐體系
強化人才保障,著重建設高素質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強化科教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託,科技中介為紐帶,政府巨觀管理為保障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法規化、終身化;強化文化建設;強化衛生事業。
構建外向帶動的開放支撐體系
更好地發揮對台前沿的作用,擴大閩台製造業合作,提高閩台農業合作水平,推進閩台第三產業合作,最佳化台商投資環境,深化閩台文化科技交流,拓展閩台直接往來的深度和廣度,積極推動人員直接往來;全面提升閩港澳合作水平,積極搭建閩港合作八大平台,推進閩澳四項合作;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鞏固傳統出口市場,深度開發已開發國家市場,積極推進廈門象嶼、福州馬尾“區港聯動”,逐步向自由貿易區轉型,拓寬新的僑力資源,推動海外僑胞來閩投資興業。
構建互利共贏的協作支撐體系
擴大多領域、多層次的區域協作,開拓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內陸腹地;建設統一有序的市場網路,加快建設以福廈泉為中心的要素市場體系,促進資本、土地、人才等各類專業市場和特色市場的合理布局;建立區域協作長效機制,淡化行政區劃意識,推進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不斷密切區域間交往。
構建可持續的生態支撐體系
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最佳化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流動;促進生態效益型經濟發展,科學組織生產布局、工藝流程,推進資源節約與保護利用;促進自然資源永續利用,全面實施對重要生態功能區搶救性保護、重點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強制性保護、生態環境良好區和農村生態環境積極性保護,維護生態平衡,保障生態安全;促進人居環境自然和諧,創建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以及綠色社區和環境優美鄉鎮;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良性循環。
構建安全可靠的防災減災支撐體系
建立江海堤防工程體系、蓄水工程體系、洪水預警體系、水利工程除險保全體系、中尺度災害性天氣預警體系、漁港(避風港)防災減災體系、沿海防護林和主要江河流域生態公益林保護體系、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治減災體系、防震減災體系、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森林火災防治體系,全面提高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構建和諧社會的管理協調服務支撐體系
推進管理體制創新,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安全穩定,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切實維護民眾利益。《關於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試行)》就發展壯大中心城市對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意義,發展壯大中心城市總體要求、目標和原則,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增強中心城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輻射帶動作用等進行了闡述。《關於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若干意見(試行)》對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重要意義,積極拓展加快產業集聚的有效途徑,加快形成特色鮮明、支撐有力的產業集群,全面落實加快產業集聚,培育產業集群的保障措施等問題進行了闡述。

發展趨勢

自從海峽兩岸實現三通以來,以福建省為主導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規劃驟然升溫。所謂海西概念,是一個以福建省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三省部分地區的一個優勢獨特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區域協作,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通過加快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群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形成服務中部崛起、西部開發的對外開放新的通道。
海西經濟區的建設,給區域上市公司帶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其中至少五大行業中的14家上市公司,將會因此而受益,即基礎設施和建材行業的福建水泥、建發股份、中國武夷、三鋼閔光、漳州發展;交通運輸行業的廈門港務、廈門空港;自然資源及傳統優勢行業的永安林業、片仔癀;高科技產業的國脈科技、龍淨環保;商貿及金融業的建發股份、東百集團、興業銀行。其中最直接或者說最先受益的,應該是基礎設施和建材行業、房地產行業,以及交通運輸,再往後應該是商貿、金融和物流,在區域發展比較成熟之後,當地的一些特色優勢行業如農業、林業,也能夠進一步地發揮出來。
以福建水泥為例,由於福建本身交通不便,福建水泥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壟斷優勢,作為當地最大的水泥企業,未來海西地區建設基礎設施所需要的水泥,毫無疑問對公司形成了強有力的需求支撐。再如根據建設綱要,今後四年海西區高速公路投資每年是300億,港口投資100億,相關的一些基礎設施企業應該會從中受益。此外,從2008年12月份開始,兩岸三通直航,交通物流方面的廈門港務與廈門空港又迎來了一個好時機。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來看,區域經濟將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相比之下,產業振興規劃更像是以條狀分布的縱軸,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區域經濟的整合則構成了“以點帶面”的橫軸,在這一縱一橫之間,將保增長、調結構、保就業都涵蓋在了其中。實際上,對於區域經濟,除了我們大家熟知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以外,在這兩天兩會代表、委員的發言中,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構想,比如已經有委員提出了構建以海西經濟區為銜接,連線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內陸腹地的“海峽經濟區”的戰略構想。如果再把產業集群、城市集群這樣的要素放進去的話,那么,區域經濟“這篇文章”會寫得很大。

“海西概念股”

市場預期,A股市場中“海西”概念的崛起,必將催生新的投資主題。由於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最終目標是與海峽東岸實現經濟發展對接,從而形成整體海峽經濟區。所以,在整合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同時,要著手為構建海峽經濟區做各種準備。如集中力量推進廈門港和福州港、江陰港區為主的兩個貨櫃運輸中心、湄洲灣和福州港羅源灣兩個散貨轉運中心的“兩集兩散”等。構建跨越省界、聯通境外,促進福建經濟快速融入區域和國際經濟發展、分工協作、對外開放、服務全局的交通大通道等,因此在“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設中相關上市公司將受益匪淺。如福建水泥、廈工股份、廈門港務、福建高速等將獲得受益;同時,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推進,在區域內具有土地資源的上市公司也面臨新一輪價值重估的機會,如建發股份、三木集團多倫股份、上實發展、陽光發展等;另外,兩岸之間產業對接的行業和區域內從事商貿的相關上市公司也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如福日電子、*ST廈華、廈門國貿等。另外,由於海西經濟區還包括浙江南部、廣東東部和江西部分地區,因此,浙江溫州、廣東潮汕等地上市公司也面臨較大機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