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 島、西與江西、浙江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峽西岸經濟區
  • 外文名稱:The Economic Zone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traits
  • 別名:海西經濟區
  • 行政區類別:經濟區
  • 所屬地區:福建省、廣東省、浙江省、江西省
  • 下轄地區: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巖、三明、溫州、汕頭、揭陽、贛州等
  • 電話區號:0591、0592、0595、0596、0597、0577、0797等
  • 地理位置:中國東南沿海、台灣海峽西岸
  • 面積:27萬平方公里
  • 人口:9578.19萬
  • 方言吳語閩南話莆仙話閩東語潮汕話贛語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雁盪山武夷山鼓浪嶼湄洲島南澳島、福建土樓、崇武古城等
  • 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等
  • 火車站:溫州南站、普寧站、潮州站、泉州站、福州站、龍巖站、廈門北站等
  • 車牌代碼:閩A、閩C、閩B、閩D、閩F、浙C、粵D、粵V、粵U
簡介信息,發展歷史,範圍,地理範圍,簡況概述,四個推進,四個基本,四個關鍵,指導思想,交通概況,鐵路包括,航空路線,國道交通,高速公路,國家支持,總理考察,相關檔案,重大意義,總體要求,戰略定位,發展目標,合作區域,交流基地,往來樞紐,運輸通道,能源建設,城鄉建設,創新建設,發展農業,製造行業,服務行業,海洋產業,台辦支持,質檢支持,戰略意義,三縱八橫,三縱,八橫,發展規劃,一體化攻略,發展的重點,城市群建設,旅遊發展,最新進展,

簡介信息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經濟區海西)是中國福建省政府於2004年提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2009年5月4日公布,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經過進一步修改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
201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2011年4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文發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
規劃指出,要將海峽西岸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成為中國新的經濟成長極。
2011年7月29日上路的福建省內的9個城市居民赴金門、馬祖和澎湖個人游,不得中轉台灣本島(俗稱:小三通自由行)。

發展歷史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構想由來已久,海峽西岸經濟區20座城市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福建就曾提出過 閩南金三角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構想。 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構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 1992年8月,那時的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閩東南地區開放開發。那年10月底,那時省委五屆七次全會作出了加快閩東南開放開發的戰略部署,指出“加快閩南三角地區、湄洲灣閩江口地區開放開發,逐步形成海峽西岸的經濟繁榮帶”,這是福建改革開放進程中探索發展路徑的又一重大階段性成果,通過梯度推進、山海協作,實現經濟起飛,帶動全省發展。它的確立和實施,對推動福建改革開放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
2003年下半年,那時福建新省長盧展工在福建廣大民眾等看法的基礎上,提出福建發展戰略新定位——構建海峽西岸經濟區
2004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那時福建新省長盧展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全面繁榮、協調發展、對外開放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
2004年3月,福建省出席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關於建設的建議。
2004年5月,以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為團長的全國政協常委視察團赴考察,並專門就加快海峽西岸經濟發展、擴大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向7月召開的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提交視察報告。此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領導同志紛紛來閩就支持海西建設展開調研。
2004年6月,那時的福建省委和經濟日報社聯合在京舉辦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論壇。
2005年,那時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關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了《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決定》。
●2006年9月,那時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指出“四個專題”調研的成果集中體現為全省上下形成了“四個重在”的共識,即“重在持續、重在提升、重在運作、重在實效”。
●2007年1月,那時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海西建設進入全方位推進階段。
●2007年11月,那時省委八屆三次會議提出全面推進海西建設的新要求,要求努力把海西建設成為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
●2007年12月,海峽西岸經濟區19城市20家黨報首次召開黨報協作會議,成立海峽西岸經濟區黨報協作網,齊心協力向全國、向全世界,發出海西共同的聲音。一年之後,協作網擴大到20個海西城市21家黨報。
●2008年“6·18”,福建廣東浙江江西四省19個城市成立海峽西岸人力資源交流與合作聯盟,建設人才網路合作平台,定期舉辦面向海峽西岸的大型人才交流會。
2009年5月14日,《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7月29日,福建省委八屆六次全會審議並通過了《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

範圍

截止目前海西經濟開發區包括:
海西經濟區海西經濟區
浙江:溫州市麗水市衢州市
江西:撫州市上饒市鷹潭市、贛州 市。
總計2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地理範圍

海峽西岸經濟區以福建省為主體,地理範圍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 州、莆田、寧德、龍巖、三明、南平,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汕頭、梅州、潮州、揭陽等20個縣(市)。

簡況概述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 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巨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四個推進

推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四個基本

一基本構想
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
二基本思路
“四個三”、“四個二”、“八項舉措”、“九大支撐體系”、“一項根本建設”。
1.“四個三”
構建對外開放、對內聯接、山海協作的三條戰略通道。同時,省際間的開放力度還有待加強,外省在福建投資不多,貨在國內市場份額不大;省內經濟發展也不平衡,占全省70%人口的山區,其國內生產總值只占全省的22%。為了縮短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福建省委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提出了建立三條戰略通道、加快福建發展的構想,即拓寬山海協作通道、對內聯接通道和對外開放通道。福建省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決定了必須拓寬山海協作;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要求要積極參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分工與協作,在出省通道建設、產業延伸對接,擴大邊界貿易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同時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努力推動省際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密切合作和協調發展;福建省對外開放的優勢,要求更多更好地吸引外資,進一步擴大商品和服務貿易,全面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三條戰略通道是生產要素流動和配置的通道,是產業延伸的通道,是陸運、水運、空運相互配套的通道,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三條戰略通道是統一的整體,覆蓋全省,相互融通、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構建三條戰略通道,對於全面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加快區域發展,實現新跨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按三個層面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第一層面是沿海的福州、廈門泉州3市;第二層面是沿海的莆田、漳州和寧德3市;第三層面為山區的三明南平龍巖3市。
2.“四個二”
實施人才強省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
實行城市社區建設和農村鄉鎮工作兩個綱要;
夯實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兩個基礎;
建立選人用人和反腐倡廉兩個機制。
3.“八項舉措”
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縣域經濟、加快產業集聚、提升民營經濟、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4.“九大支撐體系”
產業發展、城鄉統籌、基礎設施、閩台合作、改革創新、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以及和諧社會支撐體系。
5.“一項根本建設”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三基本態勢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縱深推進、連片發展,和諧平安、服務全局。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各級各部門要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凝聚發展合力,強化大局意識,在主動對接、服務全局中作出新貢獻;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加強資源整合,最佳化要素配置,在發揮區域優勢、拓展發展空間中展現新格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創新發展模式,豐富發展內涵,在提高發展質量、推進一體化發展中實現新提升;互動聯動、統籌協調,拓寬合作領域,強化整體推進,在加強區域協調、構建和諧社會中力求新作為,努力完善“基本格局”,進一步拓展“基本態勢”。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發展壯大閩東北一翼和閩西南一翼,加快對接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閩東北一翼要發揮福州省會城市服務全省的重心和輻射作用,形成以福州為中心,周邊衛星城緊密連線、分工有序、規模協調的城市體系,促進閩東北地區加快發展,推動與長江三角洲對接。閩西南一翼要發揮廈 門先行先試的龍頭和示範作用,發揮泉州創業型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加強產業分工協作和市場融合,推動與珠江三角洲的對接。通過延伸南北兩翼,使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個三角洲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拓展一線、兩岸三地。充分挖掘沿海港口、外向帶動和對台合作優勢,強化福州、廈 門、泉州的輻射帶動功能,發揮莆田、漳州、寧德拓展一線的骨幹作用,突出特色、累積實力,促進全省沿海的全面繁榮。依託台商投資區、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兩岸直航試點口岸等閩台合作載體平台,不斷拓展閩台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依託閩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閩澳四項合作,全面提升閩港閩澳合作水平。
縱深推進、連片發展。發揮三明、南平、龍巖縱深推進的前鋒作用,藉助生態、資源、對內聯接等優勢,依託出省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山海互動,東西貫通,不斷向縱深發展。積極探索跨省區域協作的新途徑、新機制,密切與內陸地區的聯繫,建立統一有序市場體系,促進生產要素流動集聚,實現共同發展。
和諧平安、服務全局。堅持以人為本,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結合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積極配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落實中央對台方針政策,強化福建對台獨特地位作用,促進西部開發、中部崛起,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
四基本格局
準確定位、主動融入,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
準確定位、主動融入。就是對全省而言,要找準福建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等中的定位,緊緊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加主動地融入周邊地區和全國的發展潮流中,努力求得更大更快發展。對各級各部門來說,就是要站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這個層次來考慮自己的定位,主動融入、主動回響、主動對接,在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明確自己的發展角色、發展路徑、發展載體、發展動力,在服從服務大局中找準位置,發揮作用、體現價值。
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我省的開放優勢、對台優勢、港澳僑優勢、聯接優勢、港口優勢、民營優勢、人才優勢,抓住當前國際產業轉移的時機,更加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提升產業結構;抓住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揮後發優勢;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區域發展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努力實現生產要素、流通體系以及所有制實現形式等的全方位、戰略性調整,積極整合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基礎設施優勢、人文優勢,以建立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使區域經濟結構更加科學、產業布局更加合理。
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就是堅持走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發展路徑,著力推進與長江三角洲的產業對接、市場對接和基礎設施對接,努力構建一個能夠有效實現區域協作和市場擴張,增進經貿技術互補、產業結構融合、多方位對接聯動的戰略平台,在與兩個三角洲的優勢互補中拓展合作領域;加強與內陸省份的優勢組合,拓展經濟腹地;深化閩港澳合作,促進經濟要素更快流動、集聚與整合。就是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注重豐富發展內涵、創新發展觀念、開拓發展思路;注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注意統籌兼顧、提高質量,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互動聯動、統籌協調。就是繼續發揮我省對外開放的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我開放戰略,不斷創新協作機制、拓展協作領域,推動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山海之間大跨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融合,促進區域發展目標、戰略布局、重大舉措的聯動,特別是要與長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互動關係,實現東部地區經濟板塊的協調快速發展,共同繁榮。就是通過進一步推進改革,加快體制創新步伐,不斷打破行政壁壘和市場分割,努力把區內各個系統、各個領域、各個要素、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整合統籌在一起,全面提高經濟發展層次和水平,推動“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最終形成對外開放、吸引帶動,區內互動、區際聯動、連片開發,兩岸融合,兩岸三地融合,全面協調發展的基本發展格局。

四個關鍵

關鍵在“活”、關鍵在“和”、關鍵在“實”、關鍵在人。
以“活”開拓發展之源,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創新創造,激發各種活力,激活各種要素,讓所有活力競相涌流;以“和”提升發展之勢,增強發展合力,在合力推進中求和諧,圍繞發展求和諧;以“實”打牢發展之基,注重實際、實幹、實效,從實際出發,求實求效,促進發展取得實效,讓人民民眾得到實惠;以“人”構築發展之本,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形成選人用人公正導向,樹立推動工作的形象、對人民負責的形象和公正廉潔的形象。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國務院《意見》,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

交通概況

鐵路包括

福廈鐵路廈深鐵路向莆鐵路(含永莆段)、浙贛鐵路溫福鐵路滬昆鐵路鷹廈鐵路龍廈鐵路、京福鐵路、京九鐵路贛龍鐵路、、梅坎鐵路漳泉肖鐵路等已經建成,基本形成鐵路網。
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中長期規劃方案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中長期規劃方案
鐵路規劃 :京台高速鐵路(大陸段叫“京福高速鐵路”)、長泉鐵路昆台高速鐵路衢寧鐵路杭廣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九景衢鐵路等。南三龍快速鐵路(在建)、浦建梅高速鐵路(在建)贛龍鐵路複線(在建)、衢寧鐵路(在建)、福平鐵路等。

航空路線

航空港主要有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龍巖冠豸山機場、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溫州龍灣國際機場梅州梅縣機場贛州黃金機場武夷山機場、衢州機場` 麗水機場 (規劃)莆田機場(規劃中)、沙縣機場等。

國道交通

高速公路

G15瀋海高速、G25長深高速、G70福銀高速、G72泉南高速、G76廈蓉高速、G1517莆炎高速(興尤高速
S10莆永高速公路
2012年,福建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3000公里,實現了各設區市到省會福州“四小時交通經濟圈”,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網。
截止2012年,泉廈高速公路、廈安高速、福廈高速公路福泉高速、羅長高速、漳龍高速莆永高速公路、 漳詔高速、福寧高速、福銀高速、長樂機場高速、
泉南高速公路(泉州經過三明、江西、湖南至廣西)、
泉三高速公路(泉州至三明)、泉州環城高速公路廈蓉高速公路(福建經過江西、湖南貴州至四川成都),寧上高速公路(福建寧德至江西上饒)。
廈沙高速、福建至江西等的興尤高速湄渝高速公路:興化灣出福建,經過江西等)組成部分)、京福高速(G3京台高速)、廣東至福建的福廣高速、至福州機場的福州機場高速公路、福州羅源至寧德的羅寧高速、羅長高速、福州福清至平潭的漁平高速,福州長樂至平潭長平高速公路永武高速、雙永高速、漁平高速公路、永寧高速、龍長高速、京台高速等。

國家支持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範圍涵蓋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 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託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不同於行政區 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到2009年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主體福建省加大投資力度,改善基礎設施,力促經濟發展,壯大經濟區的總體實力。過去的5年也是福建省經濟發展最快的5年,福建省生產總值從6053.14億元到首超萬億,達到10863億元;財政總收入從622.76億元到突破1500億,達到1516億元;海洋經濟總量進入全國沿海省市第3位,海峽西岸經濟區漸成規模。
會議指出,在當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積極變化的新形勢下,應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賦予先行先試的政策,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
會議強調,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
會議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發揮獨特的對台優勢,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適應兩岸直接“三通”的需要,提高發展保障能力。三是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高起點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四是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推動跨省區域合作,加快形成區域、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五是創新體制機制,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繼續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對外開放的先行作用。六是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七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地區。會議決定,《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經進一步修改後,由國務院發布。

總理考察

2009年5月8日至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考察時強調,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凝聚方方面面力量,靠改革、靠開放、靠創新,抓住機遇,紮實工作,認真落實《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確定的各項任務。
溫家寶總理在廈華電子公司考察(2009.5.8)溫家寶總理在廈華電子公司考察(2009.5.8)
溫家寶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福建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中央經過長期準備、醞釀出台的一項重大決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意見》的出台飽含著福建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幹部民眾的心血,也飽含著國家有關部門作出的很大努力。希望福建幹部民眾下大氣力、下苦功夫,把《意見》貫徹落實好。
溫家寶指出,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若干意見確定的各項任務,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服務中西部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中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使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從根本上講要靠改革,就是建立適合於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體制;要靠開放,不僅要向台港澳地區開放、向國際開放,也要向全國開放;要靠創新,就是努力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管理技術。為此,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建設兩岸經貿合作的緊密區域,建設兩岸文化交流基地,建設兩岸直接往來的綜合樞紐,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領域、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要實行更加開放的對台貿易政策,擴大對台直接貿易,兩岸攜手共渡難關。特別要健全涉台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台胞正當權益,為台胞投資興業、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同時,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台灣投資興業,推動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經濟共同發展。
第二,加快建設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重要依託,必須培育產業優勢,發展產業集群,推進產業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產業,形成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第三,提高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統籌城鄉發展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任務。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加快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第五,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更加注重解決民生問題,更加注重促進社會公平,加大人力資源建設力度,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
第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加強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重要支撐。體制機制要爭創新優勢、對外開放要取得新進展、自主創新要實現新突破,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面向全國、面向台港澳、面向世界。
溫家寶強調,海峽西岸經濟區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起點上。福建省委、省政府要加強領導、完善機制、明確職責,各有關地區要積極配合、同心協力、紮實工作,確保《意見》的各項任務和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加強規劃指導,加大支持力度,認真執行中央的決策部署。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共同努力,把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推向新的階段,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全國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溫家寶總理在金廈海灘溫家寶總理在金廈海灘

相關檔案

【發布單位】國務院
【發布文號】國發〔2009〕24號
【發布日期】2009-05-06
【生效日期】2009-05-06
【所屬類別】政策參考
國發〔2009〕2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動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該地區又好又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意義,明確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重大意義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與台灣地區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兩岸關係出現重大的積極變化,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加快發展和開展與台灣地區合作提供了重要機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進一步發揮福建省比較優勢,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推動海峽西岸其他地區和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總體要求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維護中華民族核心利益、促進祖國統一的大局出發,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經濟持續發展、文化更加繁榮、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和諧區域,為全局做出更大貢獻。

戰略定位

——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獨特的對台優勢和工作基礎,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實施先行先試政策,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經濟的全面對接,推動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範圍、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從服務、引導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出發,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海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使之成為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拓展兩岸交流合作的綜合通道。
——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地。立足現有製造業基礎,加強兩岸產業合作,積極對接台灣製造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產業,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兩岸產業合作基地。
——中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充分發揮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優勢,增強武夷山、閩西南土樓、鼓浪嶼等景區對兩岸遊客的吸引力,拓展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等兩岸共同文化內涵,突出“海峽旅遊”主題,使之成為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遊中心。

發展目標

——到2012年,在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或達到東部地區平均水平,著力科學發展先行,力爭在一些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地方財政收入較大幅度增長;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生態環境繼續改善;服務兩岸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基本形成並不斷完善,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顯。
——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更加和諧。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科學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閩台經濟融合不斷加強,促進形成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發揮獨特的對台優勢,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合作區域

按照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原則,以信息、石化、機械、船舶、冶金等產業為重點,提升台商投資區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載體作用,密切與台灣相關行業協會、企業的聯繫,促進兩岸產業深度對接,形成以廈門灣、閩江口、湄洲灣等區域為主的產業對接集中區。發揮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的視窗、示範和輻射作用,促進對台農業資金、技術、良種、設備等生產要素的引進與合作。推動對台離岸金融業務,拓展台灣金融資本進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渠道和形式,建立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推動金融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建立海峽兩岸旅遊合作機制,共推雙向旅遊線路,培育“海峽旅遊”品牌。加強與台灣現代服務業合作,建設海峽西岸物流中心。實行更加開放的對台貿易政策,擴大對台貿易。健全涉台法律法規,依法保護台胞的正當權益,為台胞投資興業、交往交流提供便利條件和優質服務。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台灣投資興業,推動建立兩岸產業優勢互補的合作機制,促進兩岸經濟共同發展。

交流基地

全方位、多層次開展與台灣地區的交往,推動文化交流、人員互動。加快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提升閩台緣博物館的交流功能。深入開展兩岸文化對口互動活動,深化兩岸科技、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合作。加強祖地文化、民間文化交流,進一步增強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媽祖文化連線兩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紐帶作用。

往來樞紐

加快完善兩岸直接“三通”基礎條件,提升對台開放合作整體功能。規劃建設對台交通通道,推進對台直接航運。進一步擴大口岸開放,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和大通關機制建設,實現福建電子口岸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健全兩岸人流、物流往來的便捷有效管理機制,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台灣地區直接往來。增設直接往來貨運口岸,推動空中直航,把該地區建設成為兩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主要通道和平台。
三、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發展保障

運輸通道

按照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和兩岸直接“三通”的要求,大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內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整合港灣資源,形成以廈門港、福州港為主,布局合理的東南沿海地區港口發展格局。集中力量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高速公路網建設,儘快打通省際間的斷頭路,加強縱深推進、南北拓展的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建設北京至福州高速公路,儘快形成高速公路網路。將海峽西岸經濟區鐵路發展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加快建設溫福、福廈、廈深、龍廈、向莆鐵路,規劃建設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廈門高速鐵路以及城際鐵路和一批港口鐵路支線,形成連線海峽西岸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大運力快捷鐵路運輸通道。完善廈門、福州等機場兩岸空中直航的設施條件,合理布局支線機場,開闢國內外新航線,形成以福州、廈門國際機場為主的乾支線機場相結合的空港布局。

能源建設

充分利用優良港口條件,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強化能源保障,最佳化能源結構。結合沿海煤運港口的建設,合理布局沿海大型煤電,適時推進超臨界、超超臨界火電建設。進一步完善核電廠址前期工作,加快推進寧德、福清核電等項目建設。積極發展風力、潮汐等新能源。進一步完善電網建設,加強與華東電網的聯網,加快開展與南方電網聯網的前期工作。布局建設石油儲備基地和煤炭中轉基地。加強台灣海峽油氣資源的合作勘探和聯合開發。結合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布局,加快輸氣管網建設,逐步提高民用燃氣覆蓋率。

城鄉建設

改善城市間道路交通條件,加強對外交通與內部道路的銜接。完善城市內道路路網結構,提高路網密度。推進福州、廈門、泉州等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提高城市道路標準。進一步健全城市道路橋樑、供水、供氣、防洪、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功能,提高人口承載能力。努力改善鄉村交通、飲水安全、人居環境等條件。加強水源與供水工程建設,適時開工建設一批具有防洪、灌溉、供水等功能的綜合水利樞紐。合理規劃和建設跨區域、跨流域水資源配置工程,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切實解決沿海島嶼供水問題,適時推進向金門、馬祖等地供水、供電及鋪設海底通信纜線工程建設。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創新建設

採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創新體系。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建立穩定的各級財政科技投入增長機制。整合科技資源,推動跨部門、跨區域的科技合作。支持信息、醫藥、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等領域套用基礎研究,加強高技術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造就一批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鼓勵、支持台商投資高新技術園區,吸引台灣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共同創建創新平台。建設海峽西岸高新技術產業帶,使之成為承接台灣高新技術產業與技術轉移的載體。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套用,提高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

發展農業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的推廣套用。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努力保持糧食自給能力不降低。大力發展畜牧業、園藝業、林竹產業、水產業等優勢產業,積極培育水產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葉、花卉等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支持培育一批農產品加工示範園區、示範企業和示範項目,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閩台農業合作,推進農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設,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製造行業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發展水平。著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等產業。加快發展積體電路設計和軟體、光電、消費電子、生物醫藥、精密儀器、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著力套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建材、冶金、紡織、食品等傳統優勢產業。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扶持重點骨幹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建立與台灣產業配套的以及大陸台資企業所需的零部件、原輔材料中心。加快培育特色優勢產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服務行業

積極承接台灣現代服務業轉移,依託中心城市、產業集聚區、貨物集散地、交通樞紐和港口資源,建設福州、廈門、泉州等物流節點和一批現代物流中心。依託臨港工業和台資企業集中區,合作建設物流配送或專業配送中心。依託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建設連結海峽兩岸的現代物流中心。依託福州、廈門軟體園,發展軟體服務外包、動漫遊戲產業,培育承接服務外包業務的專業企業,吸引台灣企業乃至世界跨國公司服務外包轉移。積極發展信息服務業。大力吸引台灣企業到海峽西岸經濟區設立地區總部、配套基地、採購中心、物流中心、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積極發展面向台灣及海外的會展業。以濱海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和文化旅遊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加強旅遊景點及配套設施建設,辦好各類旅遊節慶活動,豐富旅遊產品,開拓旅遊市場,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響、有效益的旅遊精品。

海洋產業

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推進臨港工業、海洋漁業、海洋新興產業等加快發展。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將沿海港口作為大型裝備製造業項目布局的備選基地,合理布局發展臨港工業。以廈門灣、湄洲灣等為依託,建設以石化、船舶修造等為重點的臨港工業集中區,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推廣名優新品種和生態養殖模式,建設生態型海水養殖和海水產品加工基地。加快漁港建設。加強海上通航和救援合作,推動建立海上救援協作機制,完善台灣海峽防災減災體系。加強海洋科技中試基地及研發平台建設,加快培育海洋藥品、保健食品、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形成若干以港灣為依託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臨港經濟密集區。
五、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促進互動融合(略)
六、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略)
七、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略)
八、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略)
九、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略)
【共32條】
國務院
二○○九年五月六日

台辦支持

2009年5月17日,中台辦、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峽論壇大會上發言。首屆海峽論壇重要活動,海峽論壇大會今天上午在廈門海峽會議中心舉行。(中國台灣網發)
中國台灣網2009年5月17日廈門訊息 中台辦、國台辦主任王毅在大會上表示,海峽論壇在福建舉行,是福建與台灣結下的可喜良緣,中台辦、國台辦將全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在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創新實踐中取得寶貴經驗和豐碩成果。
王毅指出,福建與台灣一水之隔,廈 門和金 門更是近在咫尺。無論是血脈聯繫、經濟交往還是語言文化、民間信仰、鄉間習俗,閩台兩地都有著悠久淵源。
“人們常用‘五緣’來形容閩台關係之密切。海峽論壇在福建持續辦下去,又與台灣結下了新的不解之緣,這是一個可喜的良緣。”王毅認為,國務院剛剛正式公布的《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則為新形勢下加強閩台交往增添了新的強大動力。
王毅稱,以福建省為主體的海峽西岸經濟區,首先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將在對台經貿、航運、旅遊、郵政、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實行更為靈活、更為開放的政策。而《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出台,必將有力地促進兩岸民眾交流邁上新的台階、提高到新的水平。
王毅表示,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將全力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促進福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的創新實踐中取得豐碩成果和寶貴經驗,為深化兩岸民間交往、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新的卓越的貢獻。
海峽論壇大會由中台辦、國台辦等26個國家部委、群團組織、民主黨派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台灣28個民間社團機構聯合主辦,是首屆海峽論壇的重要活動之一,近2000名兩岸嘉賓參加了大會。

質檢支持

國家質檢總局出台20條措施支持海西建設
據福建省政府相關部門透露,國務院正式發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後,國家質檢總局近日出台了《關於進一步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意見》。
意見明確提出了進一步支持海西建設的20條具體措施,即:推動實施以質取勝戰略;扶持福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最佳化升級;加強質量巨觀管理;加強標準化、計量和認證認可工作;探索建立便捷檢驗檢疫通關模式;支持閩台產業對接;支持閩台擴大農業合作;支持福建台商投資項目建設和發展;簡化從台灣進口食品化妝品檢驗檢疫監管手續;促進對台小額貿易的健康發展;支持福建龍頭企業更多更早獲得出口註冊;幫扶福建空港、海港衛生創建工作;支持莆田木材檢疫處理區和廈門進境水果集散中心建設;加快構建口岸安全螢幕障;支持福建口岸建設;支持福建會展經濟發展;加強涉台質檢工作的交流與合作;支持質檢技術機構建設;推進福建電子檢驗檢疫和“金質工程”建設等。

戰略意義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視窗”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並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繫、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提高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三縱八橫

三縱

(延伸兩翼、對接兩洲)
“三縱”高速公路規劃“三縱”高速公路規劃
第一縱
國高“沈(陽)海(口)線”福鼎(分水關)至詔安(汾水關)段,是沿海對接兩洲、連線港澳的交通大動脈。線路起於福鼎分水關(閩浙界),途經寧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廈門市、漳州市和沿海主要縣區,終於詔安汾水關(閩粵界)。全長649公里,已建成通車,其中,福泉廈漳路段269公里正在拓寬。
第二縱
“沈海複線”福鼎(沙埕)至詔安(霞葛)段,是海西沿海區域內陸縣市間的交通大動脈。線路起於福鼎沙埕(閩浙界),途經寧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沿海山區縣市,終於詔安霞葛(閩粵界)。全長690公里,其中分別利用福州環線連江浦口至閩侯南嶼段90公里、第七橫廈蓉線漳州長泰至天寶段23公里,實際規劃里程577公里,福州灣邊至南嶼段4公里在建。北段新增寧德蕉城至福鼎沙埕路段,滿足沿海公路主通道的交通量發展需要、浙江沿海公路主通道對接要求,解決福鼎分水關霧天交通瓶頸問題,並促進閩浙邊界產業協作發展。
第三縱
國高“長(春)深(圳)線”松溪至武平段,是山區對接兩洲的便捷通道。線路起於松溪舊縣(閩浙界),途經南平松谿縣、政和縣、建甌市、南平市區、三明沙縣、三明市區、永安市、龍巖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終於武平岩前(閩粵界)。全長475公里,已建成南平至三明段74公里、建甌至南平53公里、三明至永安51公里,永安至武平195公里(上杭至武平段42.59公里已於2009年9月29日通車運營)。

八橫

(縱深推進、連片發展)
第一橫
國高“寧(德)上(饒)線”寧德至武夷山段,是寧德港通往贛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區的便捷通道。線路起於寧德灣塢,途經寧德福安市、周寧縣、南平政和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終於武夷山分水關(閩贛界),通往江西省上饒市。全長300公里,其中利用第二橫京台線建陽將口至興田段4公里,實際規劃里程296公里,寧德灣塢至福安段32公里已建成,武夷山興田至楓坡路段4公里在建。
第二橫
國高“(北)京台(北)線”浦城至福州段,是北京通往台灣的戰略通道。線路起於浦城上巾竹(閩浙界),途經南平浦城縣、武夷山市、建陽市、建甌市、寧德古田縣、福州閩清縣、閩侯縣,終於福州青口(與第一縱沈海線相接)。全長381公里,其中利用福州環線閩侯白頭至下荷洋段3公里,實際規劃里程378公里,已建成閩侯下荷洋至福州青口段30公里、浦城至建甌191公里。
“八橫”高速公路規劃“八橫”高速公路規劃
第三橫
國高“福(州)銀(川)線”福州至邵武段,是福州港通往南昌、湖北等中西部地區的主通道。線路起於福州青口,途經福州閩侯縣、閩清縣、三明尤溪縣、南平市延平區、三明沙縣、將樂縣、泰寧縣、南平邵武市,終於邵武沙塘隘(閩贛界),通往江西省南昌市。全長346公里,已建成通車,其中重複利用第三縱長深線南平躍村至沙縣際口段36公里、第二橫京台線閩侯下荷洋至福州青口段30公里。
第四橫
海西網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是龍巖、粵北通往湄洲灣的便捷通道。線路起於莆田湄洲灣,經莆田市區、仙遊縣、永春縣、泉州安溪縣、龍巖漳平市、龍巖市區、永定縣,終於永定下洋(閩粵界),通往廣東省梅州市。全長362公里,龍巖、莆田段已開工建設。秀嶼至莆田段24公里已於2009年11月30日建成通車。
第五橫
國高“泉(州)南(寧)線”泉州至寧化段,是泉州港通往江西吉安、湖南等中西部地區的便捷通道。線路起於泉州晉江,途經泉州南安市、永春縣、德化縣、三明大田縣、永安市、清流縣、寧化縣,終於寧化五里亭(閩贛界),通往江西省吉安市。全長338公里,泉州至永安段215公里已建成。
第六橫
海西網廈門至沙縣高速公路,是廈門港通往三明、江西南昌的便捷通道。線路起於廈門集美,途經廈門同安、泉州安溪縣、永春縣、德化縣、三明尤溪縣、沙縣,終於沙縣際口(與第三橫福銀線相接)。全長247公里,其中利用第五橫泉南線新瓊至蓬壺段6公里,實際規劃里程241公里,廈門集美至田厝段6公里已建成,永春蓬壺至德化13公里在建。
第七橫
國高“廈(門)成(都)線”廈門至長汀段,是廈門港通往江西贛州、湖南等中西部地區的主通道。線路起於廈門海滄港區,途經廈門海滄、漳州龍海市、長泰縣、漳州市區、南靖縣、龍巖市區、上杭縣、連城縣、長汀縣,終於長汀隘嶺(閩贛界),通往江西省贛州市。全長286公里,漳州天寶至長汀段228公里已建成。
第八橫
海西網古雷至武平高速公路,是漳州古雷港區通往贛州、粵北的便捷通道。線路起於漳州古雷港區,途經漳州漳浦縣、雲霄縣、平和縣、龍巖永定縣、上杭縣、武平縣,終於武平禾倉坑(閩贛界),通往江西省贛南地區。全長304公里,其中分別利用第一縱沈海線杜潯至雲霄段11公里、第二縱沈海複線安厚至大溪段18公里、第三縱長深線上杭至武平十方段23公里,規劃實際里程252公里。

發展規劃

一體化攻略

大陸住建部在該《規劃》中明確提及“協調範圍”包含海峽西岸經濟區以及台灣地區,亦意味著此次城市群規劃具有明確的兩岸指向。
海峽西岸20中心城市位置圖海峽西岸20中心城市位置圖
據悉,構想中的“海峽城市群”核心圈由台北、高雄、台中3大都市圈區與福建福州、寧德、莆田、泉州、廈門、漳州6個都市區構成。之外,還涵括潮汕都市區、溫州都市區和梅州、龍巖、三明等城市,並在此基礎上,對接長珠三角洲,輻射長株潭、環鄱陽湖、武漢、合肥等都市圈,形成兩岸城鎮密集區。

發展的重點

據悉,該《規劃》將成為未來閩省內部專項規劃與城鎮總體規劃的重要依據。海西城市群已明確構建福州、泉州、廈 門三大中心城市。
此外,《規劃》明確提出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要以兩岸共建等合作方式實現合作規劃、合作開發、共同受益,爭取在2020年前建成兩岸合作的國際旅遊島和兩岸貿易特別區。

城市群建設

福建省(9市):福州、廈門、泉州、莆田、漳州、寧德、龍巖、三明、南平
浙江省(3市):溫州、麗水、衢州
江西省(4市):上饒、鷹潭、撫州、贛州
廣東省(4市):汕頭、揭陽、潮州、梅州
以上20個城市組成的海西城市群與台灣台北都市區、台中都市區、高雄都市區共同組成“海峽城市群”。

旅遊發展

海峽西岸旅遊區發展規劃
《規劃》明確提出,從現在開始,用12年左右的時間,將海峽西岸旅遊區建設成為中國旅遊發展的又一個增長極,成為中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並攜手海峽東岸,共同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最新進展

2010年11月30日,中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平潭島跨海大橋平潭海峽大橋建成通車。平潭海峽大橋是福建省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特大橋,項目起點於福清市東瀚鎮小山東,跨越海壇海峽, 經北青嶼,終點至平潭娘宮,全線長4976米,其中橋樑長3510米。平潭縣與台灣新竹相距僅68海里,是祖國大陸與台灣相距最近的縣。平潭海峽大橋的建成通車,將對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
平潭海峽大橋平潭海峽大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