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塵畲族鄉

沐塵畲族鄉

沐塵畲族鄉位於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南部,東北與大街鄉溪口鎮接壤,西與廟下鄉相鄰,南與遂昌縣交界, 交通便利,鄉人民政府駐地木城村距縣城27公里,“龍麗高速”、50省道穿境而過。全鄉有耕地面積10593畝,林地面積86271畝,其中竹山面積59000畝。轄10個行政村,據當地官方資料顯示,總人口12000人,其中畲族人口3810人。 沐塵是衢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2008年3月行政村調整後轄10個行政村(沐塵村、雙溪村、社裡村、賢江村、康源村、慶豐村、梧村村、雙戴村、馬戍口村、坑頭村)總人口11746人,其中畲族人口381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沐塵畲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
  • 面積:82.83平方公里
  • 車牌代碼:浙H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交通,產業,榮譽,旅遊,風情,民俗,

建制沿革

沐塵,古名“木城”,以四周山林茂盛,環堵如城而得名,後因諧音雅化為“沐塵”。鄉級建置唐代以前無考。
唐貞觀八年(634年),設萬善鄉,治所廟下里,今沐塵畲族鄉境域屬之。此後宋、元等朝未見變更記載。
明代,今沐塵畲族鄉境域屬萬善鄉,至清末未變。
清宣統三年(1911年),設沐塵區。
民國十八年(1929年),全縣改設為145個鄉,今沐塵畲族鄉境域分屬赤津、上塘、沐塵、三元4個鄉。
民國二十五米(1934年)後,為沐塵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龍游縣解放,沐塵鄉屬龍游縣南區,鄉政府駐沐塵,鄉域和今沐塵畲族鄉境域大體相當;6月,龍游縣調整行政區劃,沐塵鄉改屬溪口區。
1950年6月,從沐塵鄉析出4個行政村,設立梧村鄉,鄉政府駐梧村。
1956年,撤銷梧村鄉,併入廟下鄉。
1958年9月,原溪口區改設為先鋒人民公社,撤銷沐塵鄉,設沐塵生產大隊,從廟下生產大隊析出設立梧村生產大隊,沐塵生產大隊、梧村生產大隊屬先鋒人民公社;11月,先鋒人民公社更名為溪口人民公社,沐塵生產大隊、梧村生產大隊仍屬之。
1959年12月,撤銷龍游縣,其行政區域併入衢縣,溪口人民公社沐塵生產大隊、梧村生產大隊隨屬衢縣
1960年2月,沐塵生產大隊改為沐塵管理區,梧村生產大隊改為梧村管理區,仍屬溪口人民公社。
1961年7月,溪口人民公社改為溪口區,沐塵管理區改為沐塵人民公社,梧村管理區改為梧村人民公社,沐塵人民公社、梧村人民公社屬溪口區。
1981年1月,撤銷衢縣,設立縣級衢州市,溪口區沐塵人民公社、梧村人民公社屬縣級衢州市。
1984年1月,撤銷人民公社建制,恢復鄉、村建制,設立沐塵鄉、梧村鄉,同時從沐塵鄉析出8個行政村設立坑頭鄉,鄉人民政府駐坑頭。沐塵鄉、梧村鄉、坑頭鄉屬溪口區。
1985年3月,沐塵鄉改為沐塵畲族鄉。
1992年5月,撤銷坑頭鄉,併入沐塵畲族鄉;撤銷溪口區,沐塵畲族鄉、梧村鄉直屬龍游縣。
2005年12月,撤銷梧村鄉,併入沐塵畲族鄉。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清時期,實行鄉、都、圖制,今沐塵畲族鄉境域分屬萬善鄉的三十二都一圖,三十三都一圖、二圖,三十四都三圖。
明清時期境內都、圖設定一覽表
三十二都
一圖
梧村、金龍戴、金雞庵、旱田嶺、深田、璩隴、爐坑、三元戴
三十三都
一圖
同坑、上如山、西山面、烏骨殿、社裡、露兜、三元盧
二圖
上塘、平連、渡頭、搖車頭、大坑、小坑、山早、坑口、長生堰、馬戍口、上山後劉、下山後劉、門祥、潘濱、王塢、燕窩灣
三十四都
三圖
沐塵、九節坂、金嶺腳、楊家坪、毛定塢
民國時期,區劃變動頻繁,村級單位名稱農村稱“村”、集鎮稱“里”,鄉下設閭,閭下為鄰。
民國十年(1921年),王塢、燕窩灣劃屬遂昌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推行保甲制,鄉下設保,保下設甲,今沐塵畲族鄉境內設有14保、140甲,各保分別為:1保(馬戍口、門祥)、2保(渡頭)、3保(平連、上塘)、4保(上夫崗、金嶺腳)、5保(沐塵下街)、6保(沐塵上街、西山面)、7保(大車、大畈)、8保(社裡)、9保(同康)、10保(三元盧)、11保(祝家、路頭)、12保(金龍戴)、13保(三元戴)、14保(梧村)。
新中國成立後,廢除保甲制。1950年1月,沐塵鄉轄15個行政村,各行政村分別為1村(馬戍口、門祥)、2村(渡頭)、3村(平連、上塘)、4村(坑頭)、5村(上夫崗、金嶺腳)、6村(沐塵下街)、7村(沐塵上街、西山面)、8村(大車、大畈)9村(社裡)、10村(同康)、11村(三元盧)、12村(祝家、路頭)、13村(金龍戴)、14村(三元戴)、15村(梧村);6月,從沐塵鄉析出12、13、14、15村4個行政村,設立梧村鄉,沐塵鄉轄11個行政村,梧村鄉轄4個行政村。
1956年,撤銷梧村鄉,其所轄4個行政村劃歸廟下鄉。
1958年9月,沐塵生產大隊轄沐塵、金嶺腳、大畈、社裡、同康、坑頭、馬戍口、門祥、上塘、渡頭10個生產隊,梧村生產大隊轄三元盧、梧村、三元戴、金龍戴、路頭5個生產隊。
1960年2月,沐塵、梧村由生產大隊改為管理區,所轄生產隊均未變。
1961年7月,沐塵、梧村由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沐塵人民公社轄上街、下街、西山面、金嶺腳、大車、大畈、社裡、同康、坑頭、馬戍口、門祥、上塘、平連、渡頭、賢江、淳進16個生產大隊(其中賢江、淳進2個生產大隊為新安江移民遷入新建),梧村人民公社轄三源路、梧村、三源戴、金龍戴、路頭5個生產大隊;12月,從路頭生產大隊析出設立祝家生產大隊,梧村人民公社轄6個生產大隊。
1984年1月,沐塵鄉轄沐塵村、木城村、西山面村、賢江村、大車村、大畈村、社裡村、同康村8個行政村;梧村鄉轄梧村村、三源路村、祝家村、路頭村、三源戴村、金龍戴村6個行政村;坑頭鄉轄坑頭村、金嶺腳村、淳進村、上塘村、平連村、渡頭村、馬戍口村、門樣村8個行政村;
1985年11月,坑頭鄉所轄金嶺腳村的金嶺腳、 靈家寺、蘭下灘、高山4個自然村劃歸沐塵畲族鄉,組建成新的金嶺腳村;原屬金嶺腳村而未劃屬沐塵畲族鄉的上夫崗、楊家坪、橋頭3個自然村組建成上夫崗村。沐塵畲族鄉轄9個行政村,坑頭鄉轄8個行政村。
1992年5月,撤銷坑頭鄉,原坑頭鄉所轄8個行政村劃歸沐塵畲族鄉。沐塵畲族鄉轄17個行政村。
2005年12月,撤銷梧村鄉,原梧村鄉所轄6個行政村劃歸沐塵畲族鄉。沐塵畲族鄉轄23個行政村:沐塵村、木城村、西山面村、金嶺腳村、賢江村、大車村、大畈村、社裡村、同康村、坑頭村、上夫崗村、淳進村、上塘村、平連村、渡頭村、馬戍口村、門祥村、梧村村、三源路村、祝家村、路頭村、三源戴村、金龍戴村。
2008年年初,金嶺腳村、渡頭村、上夫崗村、淳進村、上塘村、平連村6個行政村以及坑頭村的坑頭、柏樹底、魚龍殿後3個自然村和其他自然村的部分零散農戶,因建設沐塵水庫外遷至詹家鎮(沐塵鄉境內的原址耕地、山林仍保留);4月,沐塵村、木城村、西山面村及金嶺腳村的高山自然村合併為沐塵村,大車村、大畈村合併為雙溪村,同康村、三源路村合併為康源村,祝家村、路頭村合併為慶豐村,三源戴村、金龍戴村合併為雙戴村,馬戍口村、門祥村合併為馬戍口村,沐塵畲族鄉轄10個行政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沐塵畲族鄉轄10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沐塵村。
行政村統計用區劃代碼村委會駐地村域面積
(平方公里)
自然村數(個)
賢江村
330825212204
龜山自然村
0.20
2
330825212207
社裡自然村
3.98
14
梧村
330825212217
梧村自然村
3.45
12
330825212223
沐塵自然村
5.49
13
330825212224
大洋坪自然村
3.69
16
330825212225
東吾自然村
9.99
15
330825212226
下山後劉自然村
13.83
10
330825212227
三源戴自然村
9.25
21
330825212228
路頭自然村
9.57
25
坑頭村
330825212229
獅虎口自然村
6.51
16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沐塵畲族鄉位於浙江省西部,龍游縣最南端。鄉域北端沐塵村的湖洞外、洞潭自然村與溪口鎮溪口村的虹橋、黃泥圩自然村相鄰,東南面坑頭村與大街鄉的賀田村、賀康村以山脈為界,西北面沐塵村、梧村、雙戴村與廟下鄉的廟下村、廟上村、涼豐村、陳村、八角殿村、長生橋村、毛連里村以山脈為界,西南雙戴村、慶豐村等與麗水市遂昌縣高坪鄉應村鄉北界鎮以山脈劃界。地跨北緯28°44′26″—28°50′20″,東經119°06′27″—119°15′41″之間,東西最大距離14.87公里, 南北最大距離10.87公里,行政區域面積80.7平方公里。
註:《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5(鄉鎮卷)》《衢州統計年鑑·2015》中,沐塵畲族鄉行政區域面積為80.7平方公里,《沐塵畲族鄉志》、沐塵畲族鄉政府官網中,行政區域面積為82.83平方公里。
沐塵畲族鄉

地形

沐塵畲族鄉地勢南高北低,全境基本處於群山環繞之中,最低海拔125米,最高海拔1349米。
沐塵鄉主要山脈
山脈
後龍山至豆腐灣表山脈
沐塵與廟下交界山脈
上山子至茂山山脈
龍游與遂昌交界山脈
走向
東南走向
北北東走向
北北東走向
北東走向
起點
湖洞外靈山江東岸
雙戴村羊頭
慶豐村大坪崗
雙戴村羊頭
途經地
經後龍山、鳳凰山,跨過上塘嶺岙,至毛定塢、岩山、梓山、頂頭鋪、雙鹿尖、陽山,至馬鞍山以東,繞至下旦、潘濱到豆腐灣表、上山後劉
沿楊樹山、湖口、長生嶺,至深田的牛路峙,跨過三元嶺岙,經仁豐的天福山到西山面的西山頂,跨過西山嶺岙至老虎岩背、米瓮
從慶豐村大坪崗分出,至蘭湖,經野豬坪、里大塢、外大塢、茂山、桃樹尖
經金雞石及慶豐村的大坪崗、蘭湖等
止點
馬戍口村靈山江東岸
洞潭靈山江西岸
長生堰靈山江西岸
——
備註
構成與溪口鎮溪口村,大街鄉賀田村,遂昌縣北界鎮的王塢到北界一線的交界山脈,也是大街溪(潼溪)與梓山水、小坑水、潘濱水分水嶺
為與廟下鄉毛連里村、長生橋村、八角殿村、陳村、涼豐村、廟上村、廟下村一線的交界山脈,也是三元嶺水與廟下溪的的水嶺
是與遂昌縣北界鎮的田鋪村至殿門口一線的交界山脈,為三元嶺水與北山橋水分水嶺
是與遂昌縣高坪鄉南坑嶺、金田寺,應村鄉東源村高山、大官塘,北界鎮小官塘、田鋪、坑裡潘等自然村一線的界山
境內海拔超過500米的山峰有40座,主要山峰有羊頭、金雞石、楊樹山、西山頂、梓山、鹿峰、豆腐灣表、桃樹尖、大坪崗等。其中羊頭位於雙戴村三源戴自然村西南,系龍游縣與遂昌縣之界山,因山巔狀似羊頭得名,海拔1349米,為全境最高峰。
沐塵畲族鄉境內海拔400米以上山峰一覽表
山峰海拔(米)地理位置山峰海拔(米)地理位置
羊頭
1349
雙戴村南端
豆腐灣表
612
馬戍口村賴家南
湖口
1106
雙戴村楊樹山東南
天福山
608
社裡村仁豐
金雞石
1036
雙戴村蘆坑東南
茂山
601
康源村茂山東南
大坪崗
924.4
慶豐村楊里東偏北
大灣
596
坑頭村大灣西北
鋤頭尖
920.1
雙戴村湖口山峰東偏南
梓山
583.4
坑頭村梓山腳東北
火山後
916
雙戴村楊樹山西南
西山頂
582
沐塵村西山面
楊樹山
857
雙戴村三源戴西
冷水塢
581
慶豐村旱田嶺西
盤龍崗
832
雙戴村雷打崗西
竹馬坑
580.4
馬戍口村竹馬坑北
陽山
807
坑頭村里莊東
後山崗
580
雙戴村金龍戴西
楊家樹
802
慶豐村野豬坪西
前山
559
慶豐村雷塢西南
雙鹿尖
790
坑頭村雙鹿尖東
大峰山尖
553
慶豐村下塢北
上山子
784
康源村田鋪南
大衣塢
534
梧村大衣塢
猴子塢
735
康源村田鋪東南
桃樹尖
533
馬戍口村長生堰南
磨刀坑
716
雙戴村金雞庵西偏北
天子地
532
原渡頭村山早西
天公嶺
715
慶豐村塘丘頭南
毛竹凹
527.3
坑頭村毛竹凹西北
牛角塢尖
700
馬戍口村竹馬坑東
戲台山
526
梧村深田
馬鞍山
695
原渡頭村馬鞍山東
後山
512
梧村北
猴子鋪
678
康源村田鋪東北
馬面山
500.7
康源村毛家鋪西
星山
654
康源村橫坑裡北
毛定塢
448
原上夫崗村北
和山
641
康源村和山西
後龍山
438.4
沐塵村東北
老鼠石崗
629
康源村牛欄塢西
西湖嶺
420
康源村茂山東北
山嶺,主要指為進出域區、村莊或進入林區而攀越山脈、山峰的通道,坡度較陡,嶺之起點一般稱嶺腳,嶺之頂部稱嶺背或嶺岙,至嶺竹或嶺岙轉人下坡。進出境域或村莊之嶺大部分經人工開鑿或砌有台階。境內主要山嶺有赤津嶺、上塘嶺、大嶺、長腰嶺、西山嶺、溪東嶺、炭山嶺、長生嶺、南坑嶺、牛路嶺、三元嶺、凹嶺、百步嶺等。

氣候

沐塵鄉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為3月15日至5月20日,寒暖多變;夏季為5月21日至9月28日,初夏為雨季,盛夏高溫晴熱;秋季為9月29日至11月28日,低溫多雨或天氣晴好;冬季為11月29日至3月14日,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7.4℃,1月平均氣溫5.3℃,極端最低氣溫-11.4℃(1977年1月6日);7月平均氣溫29.2℃,極端最高氣溫41.4℃(2003年7月31日)。年均無霜期261.5天,初霜平均出現於 10月29日,終霜平均出現於4月2日。年平均降水量1618.6毫米,最多2321.7毫米(1954年),最少1011.1毫米(1979年),年均雨日160.3天,降水集中於4到7月。年均蒸發量1403.6毫米,7、8月多年平均蒸發量占全年蒸發量31.7%,為乾旱期。相對濕度累計年平均79%,初夏最大,春季次之,冬夏兩季乾燥;絕對濕度年均12.9克/立方米,1月最小,月均5.5克/立方米,7月最大,月均21.6克/立方米。年均日照時數1769.3小時,年均日照百分率40%,其中6月至11月日照時數最多,占全年61.2%。年總輻射量4.503x109焦/平方米,有效輻射每平方米2.251x109焦/平方米。年均風速2.8米/秒,盛行東北或東北偏東風,占全年各風向43%。氣壓年均值1008.4百帕。災害性天氣主要有洪澇、乾旱、冰雪等。

水文

沐塵畲族鄉屬錢塘江流域蘭江水系,主要河流靈山港自南向北流經鄉境,支流有潘濱水、北山橋水、小坑水、梓山水、三源嶺水、社裡水、蘆坑溪、三源溪等。山溪性源流源短、流急,易發山洪。
靈山港靈山江),舊名靈溪、靈源、靈源港、桃溪、薄里溪、泊鯉溪等,發源於遂昌縣高坪鄉和尚嶺,自馬戍口入境,流經渡頭、平連、坑頭、上塘、金嶺腳、沐塵至洞潭出境,境內流長17千米,沿途接納潘濱水、北山橋水、小坑水、梓山水、三源嶺水、社裡水等,年平均流量14.2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總量4.49億立方米,屬優質水,按硬度為軟水。2006年攔靈山港河道建設沐塵水庫,水庫集雨面積397.2平方公里,水面面積4.2平方公里,正常蓄水位淹沒高程176.5米,總庫容1.26億立方米。靈山港出境後向北至龍游縣城驛前匯入衢江,主流總長88公里,全流域面積726.9平方公里。
潘濱水(檀溪)發源於遂昌縣北界鎮蘇村東長坪,向西流至馬戍口村潘濱自然村入境,向西流經門祥、山後劉、馬戍口注入靈山港,境內長4公里。北山橋水(大界源水、界界源水、樓坑塢水)發源於遂昌縣北界鎮田鋪村大界源的飛連尖,向東北流至北山橋村北入境,至馬戍口村坑口自然村注入靈山港,境內長2.1公里。小坑水源出大街鄉大頭嶺,向西流經原渡頭村石角塢、大坑、小坑自然村至渡頭注入靈山港,全長6.7公里。梓山水源出坑頭村梓山自然村西,西流經梓山腳、獅虎口至坑頭注入靈山港,全長2.8公里。三元嶺水(同康水)源出三源戴楊樹山東麓,東北經三源戴流經梧村,至慶豐村宋家橋自然村納蘆坑溪,向東北流經橋頭、溪田,在大洋坪東北注入靈山港,全長10公里。社裡水源出社裡村布袋山自然村,東北流經前鋪自然村納仁峰水,至雙溪村渡船頭西注入靈山港,全民4公里。
沐塵鄉山高林密,自然蓄儲水源能力強,山泉極為豐富。天然降水通過高山腐雜質貯藏,泥土沙礫自然沉澱淨化,逐步滲透匯集至低洼處湧出形成山泉,一般均達到Ⅱ類水體以上,是優質的飲用水資源。境內各村均有山泉分布,其中康源、慶豐、雙戴等村最為豐富。三源水、社裡水、小坑水、潘濱水等小溪流秋冬旱季的水源基本都是從山塢、山腰或山腳溢出的山泉水。主要山泉有沐塵泉、小東坑山泉、西山頂山泉、丹然礦泉等。

土壤

沐塵鄉境內的土壤以黃壤土和水稻土為主。黃壤土呈酸性反應,pH值小於5.5;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5%左右,最高30.5%;陽離子代換量較高,鹽基不飽和,氮素含量高,速效磷鉀含量中等;宜發展用材林毛竹林、藥材種植等;有黃壤表潛黃壤2個亞類,山地黃泥土、山地黃泥沙土2個土屬,含山地黃泥土、礫石黃泥土、香灰土、烏黃泥土、黃泥沙土、礫石黃泥沙土、烏黃泥沙土7個土種。水稻土由自然土壤經人工種植水稻發育而成,土壤呈酸性反應,有機質含量約2.44%,速效磷含量約百萬分之8.89,速效鉀含量約百萬分之61.64;土層一般較深厚,有滲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3個亞類,以瀦育型水稻土亞類為多,山地黃泥沙田、培泥沙田等滲育型水稻土也占一定比例,舊時也有部分爛冬田、爛泥田等潛育型水稻土亞類。

植被

植被以人工為主,自然植被特別是原始植被不多,除開發耕地農業植被外,主要表現為森林植被。
沐塵鄉植被垂直分布表
海拔高度主要植被類型
700米以下
木荷、青岡櫟、苦櫧、栲樹、烏岡櫟擬赤楊南酸棗、楓香、杜英白玉蘭野含笑等,人工植被有杉木、馬尾松、毛竹以及油茶、油桐、烏桕、茶葉、桑樹、柑橘、楊梅
700米以上
黃山松、甜櫧、毛栗、山楂
1000米以上
黃山松、錐栗檫樹短柄枹、尾葉冬等
亞熱帶針葉林,分人工栽培的杉木林馬尾松林和天然飛籽成林的馬尾松、短葉松林。常綠闊葉林,建群樹種有青岡櫟苦櫧栲樹甜櫧鉤栗等,伴生樹種有米櫧木荷細葉青岡石櫟等。落葉常綠混交林,多為常綠闊葉林經砍伐後形成的次生林分,有麻櫟楓香、苦櫧、枹樹、木荷、栲樹、青岡櫟、白櫟等。針闊葉混交林,林分樹種和林下植被較複雜,一般為常綠闊葉林中松木飛籽或杉木採伐後經封山形成,長期封育後演變為常綠闊葉混交林。竹林,主要為毛竹林,也有部分雷竹石竹金竹花斑竹等食用筍小竹林,自然生長的有苦竹慈竹孝順竹)、實心竹箬竹和景觀竹(方形竹)等。常綠闊葉灌叢林,分布甚廣,植被群系繁多,一般為封山後作薪炭的雜柴山,多分布於坡度大、海拔較高地段和深山岙、山溪兩側。草灌叢,分茅草和蕨類兩種,茅草多分布深山大塢,蕨類多長於平原和丘陵交界處。草甸,分典型草甸、沼澤草甸,分布桃源尖、楊樹山、羊頭一帶山背平壩低凹處,面積小。亞熱帶經濟林,多人工栽培樹種,有油茶林、油桐林、板栗茶園桑園橘園山椏皮及其他果樹等,廣布各村。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沐塵水庫具有灌溉、供水的功能,總庫容1.2571億立方米,正常庫容7576萬立方米,調節庫容7257萬立方米,防洪庫容5036萬立方米,供水灌溉庫容5410萬立方米,城鄉供水庫容4110萬立方米,死庫容319萬立方米。
山泉出自半山腰、田壟頂,地勢高、落差大,開發利用極為方便,亦是沐塵鄉重要的水資源,舊時是山區梯田灌溉的主要水源,現代為飲用水源。截至2010年,已開發利用的山泉有小東坑山泉、西山頂山泉、丹然礦泉等,泉水供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和生產礦泉水使用。

土地資源

沐塵鄉多山地丘陵,故土地利用類型以林地為主,耕地較少。1960—2000年,耕地面積基本保持在8000餘畝。2009年沐塵水庫建成後,淹沒土地453公頃,其中耕地68.12公頃,坡度大於25°的旱地62.48公頃,林地184.82公頃。2010年,沐塵鄉土地面積85934畝(不含水庫、公里等公共設施用地面積),其中耕地8702畝,人均0.74畝,林地77232畝,人均6.58畝。

礦產資源

沐塵鄉境內岩體以燕山期岩漿活動形成為主,黃鐵礦、金、銀、銅等礦產資源均有分布,其中以黃鐵礦儲量最多,分布最廣,花崗岩石材次之。黃鐵礦在沐塵村湖洞外自然村至馬戍口村一線靈山江兩岸均有分布,其中湖洞外至金嶺腳一帶於2005年停采閉坑,其他礦區因保護環境被列入禁止採掘範圍。金、銀、銅礦除部分與黃鐵礦共生外,在梧村、慶豐村、雙戴村分布較多,其中慶豐、雙戴村等地在歷史上曾有開採。花崗岩儲量豐富,各自然村均有分布,面積達57.6平方千米;底色以白、青為主,芝麻白、芝麻青類為多,局部有紅色與玉紅色;花崗岩節理髮育,岩體較破碎,色差大,散落於地表的孤石較多,大小不一,有個體手工開採加工。

生物資源

沐塵鄉山林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境內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鵝掌楸金錢松香果樹連香樹等,屬三級保護的有半楓荷、凹葉厚朴、浙江楠、青檀、紫莖。還有較珍稀的南方紅豆杉等。野生動物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金錢豹、毛冠鹿,屬二類保護動物的有大靈貓、小靈貓、穿山甲、 禿鷲、白頸長尾雉等,屬三類保護的有貓頭鷹、猴面鷹、啄木鳥、蘇門羚等。

交通

該鄉交通便利,鄉人民政府駐地木城村距縣城27公里,“龍麗高速”、50省道穿境而過。

產業

集供水、發電、防洪、灌溉、休閒、旅遊於一體的省級重點基礎設施工程——沐塵水庫已經在建。域內筍竹資源豐富,全鄉毛竹立竹量在1500萬株以上,可年產各類竹筍16000噸,伐原竹180餘萬株。工業經濟以筍竹製品加工為主導,農業以水稻播種為主,輔以茶葉、板栗等。
沐塵畲族鄉

榮譽

2003年被國家民委授予“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2005年5月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

旅遊

沐塵畲族想環境優美,地處縣旅遊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中的“浙西大竹海”生態休閒旅遊區內,有5萬多畝呈原始生態狀的天然毛竹林地。名勝古蹟頗多,有凝和閣、沐塵塔、畲家山寨、金雞石、凹嶺千年古道、沐塵泉等。隨著沐塵水庫和民俗風情村的建成

風情

沐塵是浙西地區唯一的少數民族鄉,是龍游縣畲族人口主要居住地,畲族人口大多與清康熙年間從福建、廣東、麗水一帶遷居沐塵,生息繁衍至今,其生產、歲時、信仰等風俗雖與漢族相近,但仍保留著許多本民族獨特的民風民俗,畲族婚慶、山歌、貔貅舞等民俗文化是畲族優秀傳統文化之瑰寶。畲族風情:衢州龍游境內畲民在多生活在南部山區,沐塵畲族自治鄉是他們聚居之地。“樵唱還”道出畲民愛唱冊歌的風俗特點,在婚姻嫁娶的喜慶揚合,更是徹夜歡唱,進行對歌。所唱有考赤郎、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由主人和來客中不同性別者對唱,用歌聲互相盤詰、調笑、歡快幽默,有依郁的生活氣息。
沐塵畲族鄉

民俗

男不肩水,女不扶犁 畲族大多居住山區,種植水稻、番薯為主,兼林業、茶葉、狩獵。畲族女子無纏足的習俗,和男子一樣下田上山。但俗例男子不挑水,不種菜;女子不扶犁不踩耙。現已無此講究。
牛三旦 小牛生下第三天,牛主要辦酒宴請本家、村鄰,分麻核給全村小孩。這天母牛要吃紅糖拌米飯,喝混有雞蛋、紅糖的黃酒。比俗今已消失。
花邊衣 女子服裝領、袖、右襟、褲管鑲花邊,衣袖、褲管大而短。新娘用手鐲、項圈、耳環等銀飾品,戴形似犬頭帽子。男子穿對襟衣、大管直筒褲。婚禮上腰系新娘親手織彩帶。不論男女,都用藍布綁腿。現穿民族服裝的已不多。
嘗新米 新谷上場,要請長輩嘗新。由年紀最大者吃第一口新米飯,用筷子把碗裡米飯挑一點桌上,以示年年有餘,然後大家入席共餐。在此前,不準將新收稻穀置口中,甚至不得用嘴唇接觸。開鐮時,要割幾株稻頭、稻稈飼牛,讓牛嘗新。此俗今尚有。
草 案 過去大多住茅鋪,築泥為牆,蓋稻草、茅草,稱“草案”。分三間,中堂屋,靠牆處擺祖宗香案;右廚房;左臥室。臥室上部用竹為筋,抹泥巴成泥樓,稱有泥樓臥室為“土庫”。現已無住草案者。
火爐塘 灶門前挖一長坑,叫火爐塘,供烤火用,大家庭人口和社交需要定。天寒時待客、吃飯、對歌都圍坐火爐塘,故對來客要待其進廚房才致禮。除夕,要將一塊燒著的大柴根埋火爐塘熱灰中過夜,叫“煮過年豬”,柴根余火不能熄。此俗今廢。
祖 擔 系兩隻竹箱,1隻裝本支始祖香爐、神器,另1隻裝布質彩繪“祖圖”1套;圖長20餘米,寬0.5米,繪畲族歷史連環回20多幅。祖擔為族中公有,不得私占。舉行祭祀儀式時必掛祖圖。
同姓通婚 貪族舊時不與異族通婚,內部凡同姓不同支者即可通婚;現在同支者在五代後也可結婚。男子入贅在意族不受歧視.舊時除童養媳外,還有“童養子”。民國時當地漢人偶有娶畲女為妻的,以女嫁畲民則無,現時通婚已不存禁忌。
對 歌 節日、喜慶場合徹夜歡唱,對歌系禮儀活動組成部分。嫁女,聘請女歌手與男方派來“赤郎”對唱,有勸酒歌、嫁女歌、姻緣歌等。若來善歌客人,襯裡和來客性別不同之青年要來對歌。對歌前,大家要湊點錢給客人中的歌手,主人以夜點心招待大家。對歌內容有固定的歷史歌、故事歌等,也有用於互相詰難的傳統對答歌曲,更多即興編唱的。勞動、外出途中青年男女也對歌,隨編隨唱,稱‘唱山歌。,有因此相愛的。祭祖、做功德要唱歌,內形有定例,但只唱不對。現在畲族人仍喜唱歌,但對歌在青年中已不流行。
秘 語 對來作客的同民族陌生人,要用秘語考察;如問”一行毛竹打幾來(一根毛竹剖幾片)?”來客姓藍,就應答“六來“.如姓雷、姓鐘.就回答“五來”。來客能對答,就待為上賓。外出者要學會秘語,並嚴守秘密:現在有些老者尚懂一些秘語。
問口餅 媒人去女方做媒,帶去糕點兩包叫“問口餅”。女方收下一包,表示願意考慮這門親事;女方到男方相親後退回問口餅,就表示不同意這門親事;未將問口拼退回,就基本定局了。此俗今存。
喝紅糖茶:花轎抬進夫家,剛到門邊,新娘滾進兩紅雞蛋(表示新娘從娘家嫁到夫家),然後,由男方理事端上紅糖茶給新娘喝,便唱山歌,“新娘扮好上轎來,扛轎郎子扛過來,扛轎郎子扛到了,花轎小心息下來。花轎小心息下來,紅糖泡茶就端來,糖茶端來新娘食,食了糖茶下轎來。食了糖茶到廳堂,新郎扮好等拜堂,堂若拜好等傳代,蔴布袋子攤下來。蔴布袋子攤下來,代代傳到郎房內,代代傳到新郎房,新娘結子千萬歲”。
理事請新娘下轎,扶著新娘站在中廳,另一個理事陪新郎到中廳,舉行拜堂儀式。 (現在形式是新娘到夫家,未進門由理事扶著新娘坐在板凳上換上夫家的新鞋,再進門舉行拜堂。拜堂時,男方父母親及女方大舅均迴避)
傳代:童男童女端上蠟燭火,照新郎新娘傳代,兩個理事把蔴袋鋪在地上,讓新娘新郎踩上進房,幾隻蔴袋輪換使用,一直慢行到床邊。新娘新郎雙雙站立床邊,理事端上煮好的兩個雞蛋,給新娘新郎各人吃一口(表示同吃同住)。
敬酒:當宴請到一定時候,新娘新郎雙雙向客人敬酒二蠱。(意思一是向客人見面,二是表示謝意)
同房:宴請下席後,一般待客人稍退,碗盞收好,再由兩個理事請男方父母、祖父母站在中廳,新娘、新郎站在下邊,向長輩微笑鞠躬作輯(表示孝敬長輩),然後由理事將新娘新郎送入洞房,關上房門,從房邊放小鞭炮到門外。
送鞋:第二天早晨新娘給在場的客人泡上一杯白糖茶,對夫家的父母各敬上一雙新鞋(以示新媳婦精明手巧),同時,父母親各以紅包還禮。
送大舅:新郎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先由新郎送大舅先走一步,直送到待大舅給紅包後,新郎才回家與新娘一同到娘家回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