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肉桂茶

武夷肉桂茶

武夷肉桂的最大特點和優點,就是香氣高銳,香型獨特。肉桂又名玉桂,原產於武夷山馬枕峰,一說原產慧苑岩。但不管如何,此茶為武夷原生樹種無疑。肉桂茶被發現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由於其品質優異,性狀穩定。如今不僅成為武夷岩茶的最佳當家品種,而且也被外地廣為引種。成為烏龍茶中的一支奇葩。在多次國家級名優茶評比中,肉桂茶作為岩茶典型代表參評,均獲金獎。九十年代後武夷岩茶躋身於中國十大名茶之列,主要也就是依靠它的奇香異質。在武夷茶樹品種系列中,肉桂是茶樹的品種名,也是其成品茶的商品名。肉桂茶久負盛名,19世紀中葉, 蔣衡的茶歌:“奇種天然真味存,木瓜微釅,桂味辛……”“辛”者,即強烈刺激之意。在他的註解中有“奇種之奇者,紅梅,素心藍,及木瓜,肉桂……肉桂在慧苑……”。追本溯源,肉桂茶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夷肉桂茶
  • 特點:香氣高銳,香型獨特
  • 類型:茶樹
  • 歷史:二百年
特點,歷史,優良品種,生產技術,現狀建議,

特點

肉桂為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成品乾茶,外觀條索緊實扭曲,中等大小,色澤烏褐或蛙皮青,油亮有細白點。好的乾茶常有一層極細白霜。肉桂的香氣相當奇異,事實上,武夷山茶農之所以將其名為肉桂,是因為此茶的葉片和香氣類似於武夷山中一種名為“玉桂”的桂科樹。此樹葉狀如雞卵,葉尖細長,葉肉肥厚,縱脈明顯,蠟質感強。有一股濃郁的清香。山民常常采來用棉線穿成串,晾乾後用作烹調佐料。有時也會挑到集市上出售。作調料時一般在熱炒或者紅燒時使用。先將乾葉放火上焙烤片刻,香氣溢出後再投入鍋中。如今一些賓館酒家也在使用。最有名的一道菜,可能要數桂香田螺。無論熱炒,紅燒,味道都極佳,猶其是那種奇特香味,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細辨之下,還是可以發現肉桂的香型與玉桂葉的香型的區別。玉桂的香是一種甜香,而肉桂的香是一種辛香。一些專家將其形容為“桂皮香”或者“姜
母香”。除此,我還覺得,其實還有一點“菖蒲香”。菖蒲是一種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武夷山溪澗旁,到處都有生長。外形有點像闊葉蘭草,但不是蘭科而是天南星科。有一股辛烈的香氣。民間常於端午節時采來,與艾草一起掛在門前驅穢避邪。而據科學研究,菖蒲可提取香精,根具有健胃作用。肉桂的香不僅奇特,而且極為高銳。沖泡後細細聞之,便會感到熱氣茵蘊中那股奇香,縷縷不絕,遊絲般地直往腦門頂里鑽,不覺使人精神為之一振。有的極品肉桂,每一道湯水的香型都有變化,相當迷人。正因為肉桂的香氣特彆強勁,勝過其它品種岩茶,所以又有人形容肉桂的香“霸氣十足”。
目前武夷山市場上的肉桂成品茶,有濃香型和清香型兩種。濃香型即是傳統型。重發酵足火功。乾茶外觀色澤較深較黑,沖泡後的茶湯金黃帶紅,有焦糖味,香氣沉鬱持久。清香型則在傳統工藝上進行一些改進,突出了肉桂的香氣。沖泡後茶湯顏色淡黃,香氣純粹,特濃特銳。有一次我將小瓷杯中剩餘的半杯茶湯,倒進一玻璃杯白開水中,居然香味猶存,真是令人驚嘆不已。
肉桂茶湯的滋味雖然在醇厚度方面略遜水仙,但也同樣具有甘鮮滑爽的感覺。有的肉桂初入口時會有輕微苦澀,但是一般很快回甘,而且留韻長久,回味無窮。

歷史

建國前,肉桂就被列為武夷十大名樅之一,其殊香雅韻,冠於其他名樅。20世紀60年代初,肉桂茶樹由崇安縣(即今武夷山市)茶科所自水簾洞引種於武夷天游,至80年代後期.肉桂茶園已遍布武夷山三仰峰、馬頭岩、天游、雙獅戲球、曬布岩、響聲岩百花莊、竹巢、九龍巢等岩峰,九曲溪畔也有種植。而今, 福建北部、中部、南部烏龍茶產區,也有大面積栽培。
肉桂茶於1982年和1986年兩次榮獲全國名茶稱號,1985年肉桂茶樹品種被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省級良種。1981-1988年,省科委與武夷山市茶科所簽訂的肉桂茶優質豐產試驗課題,在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支持下,試驗結果確認肉桂為優質豐產型茶樹良種。經過二十多年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武夷山市約有肉桂2.9萬畝,水仙4.2萬畝,肉桂約占武夷山市茶園總面積(10.35萬畝)的29%,肉桂和水仙合計占武夷山市茶園總面積近70%。肉桂茶的獨特品質風格與優良品種稟性、立地生態環境、農業技術、採制工藝密切相關。

優良品種

1、肉桂茶具有優質烏龍茶的植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
福建茶葉工作者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對烏龍茶良種選育積累了豐富經驗,確認肉桂具有優質烏龍茶的上述植物學特徵和生物學特性。
肉桂為無性系茶樹品種,灌木型,中葉類,晚生種。植株較高大,樹姿半開展,分枝較密,葉片呈水平狀著生。葉長橢園,葉身內折,葉色綠或深綠,葉肉厚,葉尚軟,葉緣略具波狀,鋸齒細淺。芽梢綠色,毫少。一芽三葉百芽重53.0克。花冠直徑3.0厘米,花瓣7瓣,子房茸毛中等。花柱3裂,開花結實率低。芽
葉生育力強,發芽較密,持嫩性強。根據福安農校和雙獅戲球肉桂茶園觀察,在正常肥管管理條件下,定植二年經二次定剪,樹型已有60%以上覆蓋度,並開始初采[1]。肉桂抗旱、抗寒性強,扦插繁殖力較強,成活率高,適制烏龍茶,品質優良。成品茶條索壯實,色澤清褐泛黃帶砂綠,香氣濃郁辛銳似桂皮香或姜味,滋味醇厚甘爽,“岩韻”明顯,湯色澄黃或金黃清澈,葉底黃亮柔軟,綠葉紅鑲邊
肉桂內含物成份較豐富,其中碳氮代謝適中,水浸出物、醚浸出物含量在一般水平以上,胺基酸、單糖、雙糖含量較多,各種兒茶素組成含量比例協調。據測定,春茶一芽二葉乾樣含胺基酸4.6%,茶多酚22.7%,兒茶素總量14.6%,咖啡鹼3.8%[2],肉桂三葉駐芽梢乾樣含茶多酚25.41%,水浸出物39.00%,兒茶素總量179.43毫克/克[3]。這些都表明肉桂茶品種具有適制烏龍茶的生化特性。據原崇安縣肉桂茶課題技術組研究報告,肉桂茶香氣主要成分為正辛酸水楊酸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正丁酸,順-3-己烯酸吲哚β-紫羅蘭酮順-茉莉酮等,並指出其香氣成分總含量和組成含量大於武夷水仙,為武夷肉桂高香品種奠定了物質基礎[4]。
2、肉桂茶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
(1)立地條件
《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樹本是生長在南方熱帶地區林冠下的一種植物,在系統發育中已養成喜好漫射光、好溫暖、好濕潤、耐酸性土壤的特性。武夷山是國家一級自然保護區,平均海拔650米,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肉桂茶樹原產於武夷山內山,境內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年平均氣溫18℃~18.5℃,相對濕度約80%,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肉桂茶樹生長於岩谷峻崖和幽澗流泉之間,常年林木蔥籠,雲霧繚繞,太陽直接照射少,多漫射光,構成溫度、濕度、風速、光照等相互協調的自然環境,與系統發育中的生態環境極為相似,有利於茶樹生育和茶葉中呈味和芳香物質的合成,孕育出肉桂的獨特韻味和特色香型。不同地域條件的茶葉,其品質是有差異的。如武夷內山傍岩臨水的肉桂茶岩韻”明顯,品質優於武夷山外圍九曲溪畔所產的肉桂茶。
(2)地質土壤條件
明代萬曆徐勃《茶考》雲:“武夷山中土氣宜茶,武夷之名甲于海內矣。“武夷山的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絕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砂岩頁岩組成。陸羽《茶經》的“一之源”記載:“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認為爛石是風化完全之土壤;礫壤則是砂礫土。武夷山中的土係為爛石及礫土,即是陸羽《茶經》中所說土壤中的”上者”或“中者”。爛石、礫壤經風化後,為茶樹提供豐富的鉀、鋅、硒等微量元素,適宜的地質和土壤,造就了肉桂茶的優異品質。
如果離開武夷山的內山種植肉桂,應選擇地域、氣候、土質與武夷山內山類似的生態條件。筆者認為,最主要的土質適宜,屬於“爛石”、“礫壤”,或即使是屬於陸羽《茶經》中所說的“下者生黃土”,也可試種;通過人為布置生態茶園,茶、林、農、果、綠肥、牧草等多層次間作,創造適宜的土壤生態環境條件,也可試種肉桂茶。如:武夷山市岩區邊緣的赤石鎮、福安農校、福安王家茶場、三明、永安等地,上世紀80年代及隨後引進的肉桂茶,都取得成功的經驗。

生產技術

1、田間生產技術
配備純種肉桂剪穗的母本園和專用苗圃,從剪穗母樹取穗並結合幼樹定剪取穗。育苗期細心科學管理,出圃的苗木務求純度高、生活力強。做好建園基礎,包括土壤深耕,表土回溝,施放基肥,適當增加種植密度。
幼齡期土壤覆蓋。鑒於肉桂樹姿較直立,定植後二年內可定剪2~3次,結合反覆打頂和剪穗以培養樹型骨架。採摘期茶樹每年春後輕修剪,7~8齡開始適度深修剪,以後輕剪與深剪交替進行,有利控制茶株徒長,維護樹勢,推遲衰老,延長優質豐產年限。當地每年農曆7~8月土壤耕作結合施用菜子餅、農家肥等有機肥或少量複合肥、灰肥。實施每三年一次挖山填土(客土)的武夷耕作法。不施用單體氮肥,單體氮肥會引起新梢生長過速,水分、葉綠素含量增高,不利做青,降低芳樟醇香葉醇吲哚等香氣組成物含量,[4]影響成品茶品質。
2、採制加工工藝
肉桂茶貴在奇香,製作工藝沿用武夷標準。要求曬青、做青程度適中,做青至殺青全過程保持“一路香”,香氣由清香向花果香轉化。
採制優質肉桂茶,同採制其它茶一樣,取決於七個主要因素,其中四個與制茶小環境有關:空氣溫度、空氣中的濕度(水蒸汽分壓力)、空氣速度和輻射溫度;另外,還與茶鮮葉的老嫩、季節和原始含水量有關。即便是現行廣為套用的空調技術,也不可能完全滿足除空氣溫度以外的其它上述小氣候環境。看天制茶仍然是肉桂茶採制的基本準則。
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的實踐認為,針對肉桂茶的品種特性和成品茶的品質要求,肉桂茶製作過程應嚴格對青葉水分進行控制管理,掌握曬青適度,搖青多次少搖,使青葉在整個製作過程中持續而緩慢地失水。
青葉自曬青至炒青過程中連續失去一定量水分,引起葉細胞膜透性變化,對促進內含物質的變化而奠定烏龍茶的品質基礎有一定作用。所以,製作過程的失水是必要的;但是,失水同時也必須保水,而且要求緩慢地、持續地失水;這是因為青葉中的水分為天然溶劑,參與做青過程中一系列物質的水解氧化反應;如茶多酚的酶促水解氧化後轉化成TF、TR、TB等溶解於茶湯構成橙黃明亮的主要物質;蛋白質、脂類原果膠、多糖等大分子物質的降解後形成的胺基酸、醇、、單糖等成為茶湯中可溶性呈味型和香型物質;葉綠素的降解、脫鎂、氧化使葉色由青綠轉變為黃綠等等。上述一系列水解氧化反應都必須水分參與。為了促使肉桂品種本身所具備的天然香氣充分散發,因此,整個製作過程既要失水又要保水。肉桂初制過程掌握曬青的減重率,略低於其他茶樹品種,搖青尤需多次少搖,也就是為了防止失水過多過快。具體操作規程如下:
(1)採摘 駐芽中開面3~4葉採摘。根據肉桂品種營養生長較強、駐芽新梢形成較慢的特性。在大生產中,為了及時採摘,前期少量采小開面,中期大量采中開面,後期少量采大開面。採摘時間一般在上午10時至下午3時,以晴天午後3時採摘當天完成曬青,制茶質量最好。
(2)曬青 曬青以均勻薄攤為原則。具體時間及程度“看青曬青”而定,以葉面光澤消失,葉質柔軟,頂二葉下垂(或一葉下垂),青氣消失,減重8%~12%為度。隨即移入青間攤涼0.5~1小時,目的是散發熱氣和使葉肉、葉脈間水分分布均衡。
(3)做青(搖青涼青) 這是決定肉桂品質的關鍵性工序。做青間的環境溫度22℃~25℃,相對濕度約70%,保持新鮮空氣。做青既按“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的武夷傳統方法,又按肉桂茶青葉的特點,多次搖青(5~8次)。每次搖青次數由少到多,依次遞增;攤葉厚度,依次拼篩加厚,使香氣緩慢而充分地發展。涼青時間(即每二次搖青之間的相隔時間)先短後長。具體時間及程度依靠手、鼻、眼感官綜合觀察,標準為青葉手握如綿的彈性感;鼻聞青氣消失,由清香轉花果香;眼看紅邊程度三紅七綠。整個過程約需8~12小時。
(4)殺青和揉捻 做青結束即投入殺青,要求最後一次搖青後40分鐘內進行殺青,不宜堆放過久,以免堆葉發熱引起發酵過度。鍋底溫度以250℃為適度。殺青程度掌握以香氣顯露、折梗不斷為準。此時乘熱揉捻至葉片成條。
(5)烘乾揀梗 分毛火、揀梗、足火三個步驟。毛火溫度約130℃,時間12~15分鐘。毛火後揀梗。足火溫度約90℃,烘焙至茶葉含水量約6%~7%,即成毛茶
(6)復火(燉火) 足火後的毛茶是否需要復火,依不同銷區消費習慣而定。如廣東潮汕和山東北京部分地區,要求成品茶火功較足,毛茶須進行一道或二道復火(俗稱燉火),第一次燉火80℃~90℃,6小時;特殊要求情況下,於第一次燉火後半個月進行第二次燉火,火溫70℃~80℃,7~8小時,烘至茶葉含水量約5%。燉火後的成品茶具有焦糖香和耐沖泡的特點,但足火所產生的香味型物質,經燉火後喪失殆盡!
武夷市擁有眾多珍貴稀有的優良茶樹品種,但茶葉制優率不高,其要害是烘焙技術問題。對此,筆者認為經過毛火足火的毛茶,含水量已達足乾,不必再行燉火。如為適應部分市場需求,可試行以熱處理代替現行的燉火工序。據報導,熱處理很早就被食品工業廣泛套用。熱處理進行適當,對加速化學變化反應,促進新的香味物質形成,有著預想不到的作用。閩紅工夫曾有專著和試驗報告:足火之後的紅毛茶(要求出焙時的毛茶含水量6%~7%),趁熱(70℃~65℃)分裝於周轉箱內,層厚約20厘米,搖實復蓋,堆放在50℃~65℃烘焙問內數小時,以毛茶含水量降至5%以下為適度[5]。安溪鐵觀音由傳統的重火、中火改為輕火,在做青、烘焙等技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成功經驗值得學習。

現狀建議

當前,肉桂茶武夷山有一定栽培面積和產量,被譽為武夷“新貴”。肉桂茶可代表岩茶的品質水平。為了武夷茶的歷史風華,為了武夷岩茶事業的持續發展,應保持肉桂無性系後代的優質性狀,進一步研究其種性、生產技術和制茶工藝,更大發揮肉桂良種優勢。
除此,對當前武夷山市肉桂現狀,提出以下看法和建議:
1、肉桂確實具有優質烏龍茶的特殊風格,值得省內外烏龍茶產區引進栽培,但從茶葉優質技術探討,外地引進時還須取自武夷肉桂原產地,並做好育苗純度、地域生態、農業技術和制茶工藝等方面的嚴謹配合。
2、武夷山早年就有“品種王國”之稱,加上外來品種,名目繁多。如早生種的黃淡、丹桂黃觀音八仙茶、金觀音、黃奇、鳳凰水仙等;中生種的梅占毛蟹、佛手、本山、大葉烏龍、北斗、金鎖匙白瑞香等;晚生種的大紅袍、水仙、肉桂、白芽奇蘭武夷白牡丹水金龜半天妖等。目前,肉桂發展快,晚生種面積偏大,品種搭配不盡完善,出現洪峰期較突出的問題。建議在保持岩茶產品風格多樣化的前題下,今後儘量利用現有資源,做好茶樹品種搭配,以使品種間協調和緩解採茶季節高峰,整體提高武夷岩茶品質。
3、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部分肉桂茶園的成品茶香氣不高,品質較差。這些肉桂茶園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六曲、百花莊、曬布岩、天游等地的老樅肉桂茶品質不如以前,究其主要原因是樹齡與品質的關係。早在上世紀30年代,吳覺農在《中國茶業問題》一文中就說過“茶樹越老,茶質越硬,品質越低劣。”[6]近年,安徽省茶科所也進行了“樹齡與品質關係”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生物學年齡階段的茶樹,茶葉的品質成分如水分、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鹼、胺基酸等含量有不同,以幼年期含量最高,成年期含量基本穩定,老年期後將大幅度下降明顯,經改造後的品質成分略見回升。茶樹栽培在正常肥管條件下,茶樹的最佳經濟樹齡約20年。[7]鑒於武夷山六曲、百花莊等地肉桂栽植於80年代初期,已超過最隹經濟樹齡,屬於衰老期茶樹,鮮葉品質已有所下降。補救辦法是因樹制宜,重修剪結合土壤深耕施肥,樹冠改造復壯,以改善肉桂茶品質和提高其經濟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