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姓家譜

楊姓家譜

漢代劉歆在《七略》中提到與他同時的楊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斷涉及楊雄身後世。《世說新語》劉孝標註提到數十種南朝士族家譜,其中有《楊氏譜》。《隋書經籍志·譜系類》錄有:《楊氏血脈譜》2卷,《楊氏家譜狀並墓記》1卷,《楊氏支分譜》1卷,《楊氏譜》1卷。此外,古籍中還提到北齊有佚名的《楊愔家傳》。以楊姓和王姓等為多,南北朝時的楊姓大族,已有編撰家譜之風。

中國十大名門望族弘農楊氏排名第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姓家譜
  • 遷徙:楊姓的發源地
  • 秦、漢時期: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
  • 晉、唐時期:是楊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
  • 修撰歷史:相當悠久
遷徙,海外楊姓,修譜,保存,內容體例,譜序,譜例,世家,誥敕,像贊,世系,傳志,家訓,祠規,祠堂,文獻目錄,支系字輩,部分名人,

遷徙

後為晉所滅,其子孫因避亂,遠在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時期就有個別楊姓人士自山西洪洞縣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內,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秦、漢時期
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楊氏為晉所滅後,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漢時楊氏已廣泛分布於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氏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早在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晉、唐時期
是楊氏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和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朝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氏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隋唐後便逐步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湖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楊震的後裔楊堅建立了隋朝,楊姓成了最尊貴的“國姓”,隋朝雖然公存在38年,但畢竟是楊氏最輝煌的時代,楊得到了最大的發展。除擴散到河北、山東之外,最重要是向南方和西南地區發展。楊震後裔在唐僖宗時進駐貴州,後世世襲播州宣慰使,一直到明朝萬曆年被剿滅,歷時724年,共傳29世。當代雲貴川之楊姓多為播州楊氏的後裔,而且人數眾多。
兩宋時期
楊氏已廣布江南廣大地區。南宋初有大商人楊垢,隨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寶山白沙,“潛心經商,誠一無偽,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楊榮從上虞遷至上海;另支楊氏,與鐘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賢濱海地區;元朝,渤海濱州人楊乘、嘉靖進士楊道亨的先人,相繼自杭州和河南遷入青浦;元末,錢塘楊璃遷南匯下沙;著名詩人諸暨楊維楨避亂華亭天馬山
明、清時期
洪武初年,人們稱之為“洪武落業”。據志書記載,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戰爭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別是長沙、岳陽、常德、益陽、湘潭等地區成為一片廢墟。朱元璋建國後,為了復甦湖南,採取了“江西填湖廣”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楊氏宗族遷往湖廣地區。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7%,為宋朝第七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占全國楊姓總人口的24.7%。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三省,大約居住了楊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河南、河北、湖南三省,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陝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六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些。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江蘇、山東四省,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山西、四川、福建、陝西、湖南五省,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大約占11.1%的楊姓人口。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陝、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楊姓的人口已達到4000萬,為全國第六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3.19%。從宋、明朝至今600年中楊姓人口由240萬激增到4000萬,增長了16倍多,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兩省,大約占楊姓總人口的17%,其次分布於雲南、湖南、貴州、山東、湖北、河北六省,又集中了34%。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楊姓總人口的9%。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
楊姓在人群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文本北部、楊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高達近13%,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楊姓人群大約23%。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端、廣西中部,楊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4.5%,其覆蓋面積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楊姓人群大約34%。

海外楊姓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範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士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寮國高棉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士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士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士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遊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這裡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如今馬來西亞楊氏最活躍的要數沙撈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楊宗親會,他們的總顧問是拿督阿瑪楊國斯。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士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於清鹹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鹹感侷促。
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著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巨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布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繫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菲律賓楊氏
楊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裡的楊姓人士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
新加坡楊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士占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裡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裡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
泰國楊氏
居住在泰國的楊姓人士也不少,他們在這裡建立了泰國楊氏宗親總會。
印度尼西亞楊氏
居住在印尼的楊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楊氏宗親總會和印尼萬隆佛曇楊氏聯誼會。後者為以伯僑公為大始祖,直系傳下第59世的世隆公,開基於福建漳浦縣佛曇鎮衍派的子孫居住於萬隆市者所組成,會員800餘戶,達5000餘眾。還有印尼坤旬楊氏弘農世家,這一家曾於1994年8月組團回河南靈寶市漢太尉楊震教書地三鱔書堂祭祖,,並在開封參加了新建天波楊府的剪彩活動。
歐美澳洲楊氏
20世紀以來,楊姓子孫在留學或經商的過程中,僑居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楊氏很多。這些人在貿易、科學、藝術、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許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美國國家工程師學院院士楊祖佑,當年即被布希總統任命為總統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等眾多知名人士;

修譜

宋至元明時期,私修的楊姓家譜為數不少。元末戰亂,楊氏衰落,譜也殘缺。明初,分別任司倉、通判的楊氏兄弟罷官家居,商量採擷文獻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繼去世。為繼承先輩遺志,楊士奇與從兄楊思貽遍訪博求,雖為片紙也謹慎過錄,積十多年努力,編成《楊氏家乘》。《楊氏家乘》第一部分為族譜,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為家譜,以示尊重親人;以後依次為楊氏人物事實、哀鞔文字、楊氏人物遺文、贈答之作;末附有助於旁考楊氏行事的名賢文字,總共20卷。
清代為私修家譜的大發展的時代,雍正皇帝撰寫了《聖諭廣訓》,下令在各地方宣講,敦促各宗族“修族譜以聯疏遠”,各級官僚及地方士紳起而應之,各宗族聞風仿效,家譜之盛,遂為空前。民國時期,篤宗族、勤譜事之風未曾稍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譜之風稍歇,20世紀80年代後,因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推動,許多族姓又興起續修、重修之風,如重慶萬州、湖北荊門等地的楊姓組織了不少修譜委員會或理事會,分别致書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請同鄉同姓寄去生平業績,以便輯入族譜。這時的家譜,傳統的功能已相當淡化,聯絡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徑發展鄉里經濟,成為新修家譜族譜的主要目的。久離鄉里的楊姓成員,則通過參與修譜來寄託慎終迫遠的尋根情懷,當然也不排斥衣錦還鄉的驕傲之情。
家譜修好後,要定期續修,一則續上後出子孫,二則根據家族內部調節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適當修改族規。
續修家譜,並不單是循例而行,也是調整族內關係的需要。
有的楊氏是別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縣岷山鄉中嶺村的楊家大屋,以及從楊家大屋遷移出去的子孫,他們雖然戶口本、身份證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楊”,但他們的祠堂、家譜、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這種王氏楊支的現象很多,他們名義上姓楊,宗族上是姓王的,他們不與楊姓有宗族上的往來,他們的家譜叫“王氏宗譜”。
楊氏家譜楊氏家譜

保存

族譜印好後,譜版安置在小宗祠內,各版片之間用紙搪隔,以免損傷,外用木箱封裝,擱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譜的,要經管理小宗祠者問清來歷,如果確是嫡派子孫,備辦好紙張後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別處,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領出家譜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記,註明領取時間及領譜人,以便稽查。各家領回的家譜要用木匣裝載,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於書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曬晾,不能讓其稍有蛀爛之跡。
凡逢歲時祭祀,各家帶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驗看一次,如發現有鼠齧、油污、墨浸及磨壞字跡等現象,族中長輩,要在祖宗牌位前對持譜人嚴厲申飭,並當眾罰銀三兩,歸人祠內,以充日後修譜之資。拒不從命的,不得參與祭祀。家譜不得謄抄,不能傳與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孫瞞眾覓利,族眾共同驅逐他,從此不許人祠。這類規定,在不少楊姓家譜中,都有或詳或略的交代。
楊姓宗祠楊姓宗祠

內容體例

譜序

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

譜例

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

世家

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

誥敕

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

像贊

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

世系

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係。

傳志

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

家訓

對子孫的教育準則。

祠規

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

祠堂

記載墳墓、義莊等財產情況。

文獻目錄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20世紀80年代初發現於福建明溪,為宋代著名學者楊時房譜。該譜除世系傳記外,還彙編了有關楊時的誥封敕令及楊龜山年譜、畫像及龜山故里圖。該譜藏於明溪縣龜山鄉楊時直系 23代後裔家中。
《瓮來、竹林坪、大叉楊氏族譜》清道光五年湖南省鳳凰縣楊再傳等撰修,該譜由清一等果勇侯、太子太傅楊芳創議,由楊再傳聚瓮來楊氏族人撰修楊秀袍後裔分住於鳳凰縣的支系家譜。
《即墨楊氏家乘》有清至民國續修刊本及排印本。該譜除詳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記敘元旦大祭等家族儀式及規程較詳,對楊氏族人的定婚許字,喪儀葬禮等也有一定之規。民國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載楊玠《家法》條規較細。
《武林楊氏宗譜》有民國年間抄本複印件。該譜卷l為楊氏《祭規》,訂於清乾隆年間,共22條,前面數條為先祖遺規,以後為族眾同訂。譜中所記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詳。
《民國黃梅宗譜》該譜托為楊業宗譜,所載祖宗世系多據民間傳說故事以編制,世系謬亂,人物真偽不分。
鹹豐平越楊氏重修小宗祠譜》清楊裕深重修,刊本。
《楊氏譜書》民國時期楊錫綬等續修。該譜包括序及世系等內容。吉林永吉楊氏為滿族,譜序稱原為漢人,康熙年間由山東登州萊陽縣遷居永吉州地方,後人吉林鳥槍營鑲黃旗漢軍。譜載始遷祖楊榮,至今傳14世。該譜為了解東北楊姓遷人情況提供了線索。
《楊氏族譜》該譜為遼寧岫巖滿族易穆查氏族譜,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譜。參與修譜者有楊偉楊春靜、楊恆榮等。譜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諱年庚、長幼次序,並註明遷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孫繁衍情況。對族中先人事跡略有考實。了解易穆查氏的改從楊姓,該譜提供了重要依據。
《楊氏族譜》貴州天柱藍田鎮楊氏族譜。1930年楊正光錄,楊恩培藏。封面標明“四知堂第”。譜序謂由南昌府豐城縣遷來,至修譜時已歷 2l世,至收藏者為23世。譜中載字派三種,略有不同,反映由於分房帶來一定變化。
《楊氏族譜》貴州天柱邦洞鎮觀州村楊氏族譜。祖賢公生於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祖籍系陝西省弘農楊氏華陰人氏,楊震“四知堂”清白傳家嫡系,誠州刺史、銀青光祿大夫、威遠廣惠王楊再思第七子政岩公後裔。
《楊氏族譜》貴州獨山楊一誠草創,楊祖芳重修,亦托為弘農楊氏支系。該譜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傳等內容。譜載先祖楊春為明末人,由江西來黔貿易,卜居獨山,至修譜時傳13世。該譜為木刻本。
《楊氏譜系》黔西彝族楊氏譜,楊氏後裔於民國年間據彝文譜纂修。該譜包括源流、世系、彝漢文對照烏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釋略等內容。譜至始祖迄修譜達73代,唯中間有闕佚。該楊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歸流,始從漢姓。該譜為研究黔西楊氏源流的重要文獻。
《楊氏家譜史》貴州桐梓楊修禮、楊修國等,1990年據舊譜及其他文獻編纂。修譜人稱為播州楊氏土司始祖楊端第44代孫。譜分三卷,內容較為豐富,重要者有世次記、碑記、姓氏來源、世系源流、譜系、名宦詞、人物事跡、仕居分派史、承續總歌及註解、正宗源流等。該譜自楊端往上溯48代,謬悠難信;白楊端始譜至今歷47代。該譜為鉛印本。
弘農楊氏宗譜(殘)》始修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鹹豐初年楊月三等續修。據譜可知楊月三之族散居於安徽合肥、廬州等處。該譜為刻本。
《楊氏家譜》民國楊芝田編,該譜始修於明萬曆年間,至楊芝田已為五修。據譜可知楊芝田之族散居山東臨沂、沂州等地。該譜為石印本。
《高密張魯楊氏家譜》清朝鹹豐五年楊鉽、楊雲龍、楊雲洲編著,光緒十八年楊肇凝、楊肇棟、楊立坦、楊立春、楊崇賢、楊崇善等增修,2016年增修。
《衡湘楊氏族譜》清楊世準修。譜中稱其堂第為“清白堂”,認為弘農支系。據譜可知楊世準之族散居湖南衡陽、湘鄉等地。該譜為刻本。
《楊氏列代世系表》民國楊培志編。該譜為鉛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墳墓祭祀一覽表。楊氏宗譜(殘)據殘卷可知譜主為重慶開州人,世系不全。
《寧都城東郁公派族譜》
《寧都楊氏族譜》
《宏農楊氏宗譜》
《楊氏銅城族譜》
《郴州楊氏十修族譜》
《藍山楊氏族譜》
《觀州楊氏族譜》
《草塘楊氏七修族譜
《臥龍楊氏四修宗譜》
《濟邑梅川楊氏宗譜》(乾隆三十六年修)
楊玉清、楊興韶主編的《豐順楊氏九修族譜》
《靖州楊氏宗譜》
《楊凝式家譜》
《楊氏血脈譜》
《楊氏家譜狀並墓記》
《楊氏支分譜》
《楊氏譜》
《楊愔家傳》
《楊氏家乘》
《宏(弘)農楊氏重修房譜》
鹹豐平越楊氏小宗祠譜》
江西《宜春北關五甲楊氏支譜》
山東《即墨楊氏家乘》

支系字輩

民國十二年(1923年)楊姓重新立宗續譜字輩:登、成、永、宏、福、生、考、義、和、平十字排輩為序。
近代楊貴德等在桐梓縣婁山關鎮峰山楊價崇德廟開會討論百字譜:
弘農俊傑英、榮華澤祥禎、文武科舉錦、福祿寧康興、太師忠書令、唐宋才嘉兵、漢隋相尉權、崇德懷仁君、蘭桂照輝映、侯州盡雄偉、盛海波濤涌、覺理沖凌雲、啟後繼乾坤、慎思貴富民、樹以成良言、勛著永綿傳、嚴潔孝順模、喜慶輔龍騰、昌發山西籍、源遠承家業。
後修改為:三知承俊傑、榮華澤祥禎、漢隋相尉才、盛德懷仁君、文武科舉錦、唐宋建奇勳、太師奉旨令、侯州憶雄英、滄海波濤涌、虎躍起龍騰、滿門忠烈鼎、豐功壯凌雲、慎思傳清白、後裔靖康寧、蘭桂照輝映、福祿顯家聲、昭著千秋范、源遠偉業興、廉潔行孝順、繼發晉乾坤。
高密張魯楊氏(德智堂)行輩為——
肇立崇德士,維世培振懷。
朝廷建大作,官憲鴻恩開。
峻峰日月明,文武斌聚齋。
齊家興兆業,安邦瑞祥來。
昌國盛榮宇,福佑恆東海。
常毅千彥生,永念仁和愛。
秉承聖賢志,華章頌萬代。
金玉良言潤,澤惠啟學才。

楊貴妃楊貴妃

部分名人

先秦時代
楊朱:戰國時期哲學家,主張"人人不損一毫"。 秦朝時代楊章:秦朝華陰侯。西漢文學家,史學家,楊雄 漢朝時代楊敞:西漢丞相。楊震:東漢太尉,為官清廉,四世三公
楊修:漢代著名文學家、政治家。
晉朝時代楊駿:車騎將軍,臨晉侯。
楊艷楊芷:西晉晉武帝皇后。
南北朝時代
楊播:北魏上柱國。楊纂:北周名將。 隋朝時代 隋明帝楊廣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廣:隋文帝次子,隋煬帝。 唐朝時代 楊貴妃
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
楊玉環(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五代十國
楊行密:字化源。五代吳國開國君主。 宋朝時代楊業:(楊繼業)北宋名將。
楊延昭:英雄傳奇“楊家將”中的人物,民間俗稱“楊六郎”,楊業之子。
隋明帝楊廣隋明帝楊廣
明朝時代
楊士奇:(1366.2.3~1444)明代大臣、學者。與楊榮楊溥同輔政,並稱“三楊”,因其居地所處,時人稱之為“西楊”。
楊榮:(1371—1440年7月30日),初名子榮,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永樂十六年五月至二十二年八月(1418年-1424年)任當朝首輔。
楊溥:(1372—1446年8月6日),字弘濟,湖廣石首(今屬湖北)人。(也做一楊傅)正統九年三月至十一 年七月(1444年-1446年)任當朝首輔。時人稱為“南楊”。他與楊榮同為建文二年進士,同授編修,但是兩人的仕途經歷卻大不相同。楊榮因其後被檢入內閣,又不斷跟隨成祖北征而成為永樂朝的近臣。楊溥卻因為被選侍太子朱高熾洗馬,成為太子身邊的官僚,也因此而遭到漢王朱高煦奪嫡的威脅,並且一度為這場奪嫡鬥爭而入獄。
楊廷和:(1459——1529),漢族。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年十二,舉於鄉,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進士及第。
楊慎:(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之子,公認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明代文學家,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江西廬陵。
楊一清:(1454年-1530年),字應寧,號邃庵,謚文襄,漢族,明朝鎮江丹徒(今屬江蘇省)人。明朝政治家、文學家。
楊繼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號椒山,追謚忠愍。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北河照村)人,明代著名諫臣。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丁未科進士,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嚴嵩而死,被奉為北京城的城隍。著有《楊忠愍文集》。
清朝時代
楊秀清:原名嗣龍,清朝廣西桂平人。因與洪秀全約為兄弟,故改名秀清。與秀全同起事,屢敗清兵,封東王,太平軍號令幾全出自秀清,權勢頗盛,故世並稱洪楊。
楊深秀:(1849-1898):清末維新變法人士。
楊昌浚:字石泉,號鏡涵,別號壺天老人,湘鄉縣神童鄉豐樂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西陽鎮)人.湘鄉桐瑞台楊氏文升公十二派孫.湘軍重要將領,先後擔任浙江巡撫、甘肅布政使、護理陝甘總督漕運總督閩浙總督福建巡撫、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兵部尚書等職。官至太子太保。逝世後,清政府誥贈其為太子太傅.。楊昌浚工詩詞書畫,博學多才。其中“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楊露禪:武術家,太極拳一代宗師,楊式太極拳奠基人。
近、現代
楊明齋(1882——1938)山東平度馬戈莊人,本名好德,明齋為字,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籌建者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創立時期著名的革命活動家,與李大釗陳獨秀張國燾等一起工作過,對黨的早期事業做出過重大貢獻,周總理讚譽他為我黨歷史上受人尊敬的“忠厚長者”。
楊虎城將軍
楊虎城將軍楊虎城將軍
楊虎:(1889年—1966年)陸軍上將,上海警備司令。
楊虎城:(1893年—1949年)民族英雄,陸軍上將。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號虎臣。1910年在家鄉組織以打富濟貧為宗旨的中秋會。
楊得志:(1911—1994)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高級將領。
楊嘉墀:1919年7月出生,江蘇省吳江縣人,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電信專業,1947年至1949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套用物理系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1950年至1955年期間,先後任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員和美國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56年回國後在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長。1968年後調任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航天部總工程師。1999年獲國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楊嘉墀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6月11日12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楊開慧:毛澤東的妻子。
楊尚昆:曾任中國國家主席。
楊朔:(1913-1968)著名作家。
楊沫:(1914~1995)女作家。
當代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 楊利偉(16張)
楊利偉:(1965~)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軍銜。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
楊振寧:(1922~)安徽合肥人。華裔美籍物理學家,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芝加 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近代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一九五七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雪蘭:(1935~)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歷史上唯一的華人副總裁、美國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文化名人。
影視明星、歌星
楊鈺瑩:(1971~)內地女歌手。
楊采妮:(1974~)香港女演員、歌手。
楊丞琳:(1984~)台灣女演員、歌手,主持人。
楊冪:(1986~)影視女演員。
楊怡:(1979~)香港女演員
楊恭如:(1974~)影視演員
楊穎:(1989~)影視女演員
楊洋:(1991~)影視男演員
畫家
楊延文:(1939~)中國畫山水畫家,北京畫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楊力舟:(1942~)中國畫人物畫家,中國美術館館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楊瑞芬:(1950~)女畫家,中國畫花鳥畫家,北京畫院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楊彥:(1958~)中國畫山水畫家,中國民族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楊曉陽:(1958~)中國畫人物畫家,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作家
楊絳:(1911~ 2016)錢鐘書夫人,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
楊煉:(1955~)作家,詩人。
楊黎:(1962~)作家,詩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