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家譜

楊氏家譜

源自姬姓: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說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源自揚姓: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氏家譜
  • 外文名:Young's family tree
  • 主要來源:1源自姬姓2源自揚姓3改姓而來
  • 別名:楊氏宗譜
  • 家族名人楊堅楊炯楊尚昆楊家將
  • 郡望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
  • 堂號:弘農堂、四知堂、關西堂
  • 得姓始祖 :楊伯僑
  • 發源地 :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
楊姓起源說,楊氏家族圖騰,楊氏家譜內容,郡望堂號,字輩排行,宗祠對聯,楊家祠堂,宗族特徵,楊氏家訓/家規,楊氏典故,人口,

楊姓起源說

第一種說法:有五個主要來源
1、楊侯苗裔說。據《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載,楊出自姬姓,晉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孫)時封次子伯僑於楊(今山西洪洞東南范村東古城一帶),稱楊侯,其子孫以國為姓。
伯僑畫像伯僑畫像
2、女吉姓楊國說。此說不見於傳世文獻,而見諸出土文物(據李學勤《中華姓氏譜》),女吉姓楊據說要早於姬姓楊。
3、羊舌後嗣說。姬姓楊國滅於晉,楊地成為晉大夫羊舌氏的食邑,這樣楊也成為羊舌氏的姓;另說羊舌氏為楊侯伯僑之子,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4、楊孫孑遺說。據《左傳》記載,秦穆公有大夫名楊孫,因失職而奔於宋,其後裔孫姓楊。
5、出自賜姓或他族他姓改楊姓而來。如三國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部分人姓楊;鮮卑莫胡盧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楊姓,福建寧化有林姓遷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另據《北史》記載,楊義臣本姓尉遲氏。
第二種說法:有四個主要來源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鮮卑族,為北魏勛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時為白族第一大姓。

楊氏家族圖騰

楊氏家族族徽釋義
楊是遠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勞的族稱,為現代楊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在這裡特指扶桑,在《山海經》等中國古籍中記載:扶桑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初在今連雲港雲合山),湯谷又稱作“陽穀”、“溫源谷”。昜、陽、羊、楊、揚、湯、蜴、蜥遠古時為同義詞,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昜”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
楊氏家譜
相傳,居住在湯谷的古老氏族採用扶桑紀曆。扶桑紀曆是觀測太陽在扶桑樹東西(陽陰)兩側的升落高度規律,這個規律東夷人確定為五陽五陰,合稱“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觀測時總是一個太陽一個太陽的位移,傳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這就是扶桑湯谷十日的本義。這種扶桑樹也稱楊樹,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氏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楊氏家譜內容

1.譜序,主要記述族姓的來源,先世德行、宗族的遷徙和本家譜的編修、續修情況。譜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請當時的社會名人執筆,詳細敘述族姓的起源、發展和遷徙的全過程。以使後代子孫知道祖先源流和他們輾轉遷徙的艱辛。2.譜例,也稱凡例,說明家譜編修的基本原則,家譜的作用和編修家譜的必要睦。3.世家,記述本族的名人事跡。4.誥敕,記錄當朝政府對本族人的旌獎文書。5.像贊,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畫像,在其後寫上贊語,歌頌其功德。6.世系,這是家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輩分寫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繼承關係。7.傳志,記述先祖名人仕宦的傳記,以教育後代子孫。8.家訓,對子孫的教育準則。9.祠規,記述本族祭祀的規矩。10.祠堂,記載墳墓、義莊等財產情況。

郡望堂號

楊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 郡望
1、弘農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肅通渭西北);
3、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
  • 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說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光裕”、“賜書”、“崇本”、“清白”、“務本”、“四知”、“紹興”、“瑞 本”、“紹先”、“河東”、“棲霞”、“秦和”、“鴻儀”、“安陽”、“鴻山”、“新楊”、“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字輩排行

近代楊氏百字譜:
初定:“弘農俊傑英榮華澤祥禎文武科舉錦福祿寧康興太師忠書令唐宋才嘉兵漢隋相尉權崇德懷仁君蘭桂照輝映侯州盡雄偉盛海波濤涌覺理沖凌雲啟後繼乾坤慎思貴富民樹以成良言勛著永綿傳嚴潔孝順模喜慶輔龍騰昌發山西籍源遠承家業”;
後改:“三知承俊傑榮華澤祥禎漢隋相尉才盛德懷仁君文武科舉錦唐宋建奇勳太師奉旨令侯州憶雄英滄海波濤涌虎躍起龍騰滿門忠烈鼎豐功壯凌雲慎思傳清白後裔靖康寧蘭桂照輝映福祿顯家聲昭著千秋范源遠偉業興廉潔行孝順繼發晉乾坤”。

宗祠對聯

1、四言通用聯
  • 三公澤世;四傑傳芳。
上聯典指東漢楊震,列三公之位。下聯典指楊炯,他和王勃、駱賓王、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2、五言通用聯
  • 佳氣生朝夕;清言見古今。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楊賓撰書聯。
3、七言通用聯
  • 程門立雪尊師道;孔聖傳家立美名。
關西世第弘農郡;河內家聲光裕堂。全聯典指楊姓名郡名堂。上聯典指北宋哲學家楊時,有“程門立雪”傳說。下聯典指東漢的楊震
  • 三相才華齊鳳闕;千金詩賦重鐘山。
上聯典出明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宰相。下聯典出明代楊廉夫,能詩,太祖朱元璋曾稱讚他的《鐘山》詩“值千金,姑且賞賜五百。”
  • 載福勛名垂宇宙;雲中旭日吊英賢。
此聯為清代抗日名將楊載雲廟聯。
  • 忌我何嘗非賞識;欺人畢竟不英雄。
此聯為清代名將楊芳自題聯。
  • 是何意態雄且傑;不露文章世已驚。
此聯為明代楊繼盛自題聯。
  • 祠開苕左新門第;村紀關西舊世家。
此聯為浙江省湖州楊氏宗祠聯。
4、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 立雪表恭,摘星見志;鱣堂集慶,雀館呈祥。
上聯典出北宋文學家楊時,楊億。下聯典指東漢楊震,傳說其講堂前,有冠雀銜三鱣魚至。
  • 眼裡有餘閒,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素食琴書。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楊沂孫自題聯。
  • 關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風範;北宋楊家將,文武衣冠祖廟光。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楊氏宗祠聯。
  • 忍人、讓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壽;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點天理積子積孫。
此聯為廣東省興寧縣大坪鎮布路村楊氏宗祠善慶圍堂聯。

楊家祠堂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諡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纍纍,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宗族特徵

  • 楊氏宗族先賢
我國楊姓是一個光芒四射的古老族群。從戰國初思想家楊朱開始,就人才輩出,世代榮耀。歷代楊姓名人主要有:東漢太尉楊震,文學家楊修;漢晉之際天文學家楊偉;北周名將楊忠;隋朝開國君主楊堅;唐朝詩人楊炯,雕塑家楊惠之,理財家楊炎;五代書法家楊凝式;北宋名將楊業父子,龍圖閣直學士楊時,文學家楊億;南宋數學家楊輝,詩人楊萬里,割據洞庭湖的大聖天王楊么;元朝詩人楊載;明朝名臣楊榮、楊士奇,詩人揚基;清朝名學者楊屾,外交家楊儒,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清民之際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中華民國愛國將領楊虎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物理學家楊登忠,化學學家楊石先,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楊忠建,病理學家楊簡,昆蟲學家楊惟義,哲學家楊獻珍、楊榮國,民族學家楊成志,作家楊成業(楊沫),音樂理論家楊蔭瀏,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
  • 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楊姓歷代名人805名,占總名人數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楊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2.02%,排在第六位;楊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楊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 楊氏血型分布
楊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是:O型占34%,A型占29.1%,B型占28.2%,AB型占8.7%。
  • 輝煌顯赫千餘年,競相貴顯各爭先。
從秦漢魏晉時期的四世三公(楊款、楊震、楊彪)和西晉三楊(楊駿、楊珧、楊濟),到隋朝楊姓成為國姓,再到唐朝楊姓成為一個宰相輩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其楊姓風光不言而喻。
  • 家規家訓教誨後人
如宋代詩人楊萬里,自撰家訓寫道:“……片瓦條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拋荒。懶惰乃敗家之源,勤勞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為營,女子以燈花為運。夜坐三更一點,尚不思眠;枕聽曉雞一聲;全家早起……。”諄諄教誨,躍然紙上。

楊氏家訓/家規

宋政和五年(1115年),楊時親自編修將樂楊氏第一部《弘農楊氏族譜》,制定楊時家訓十條。言簡意賅,發人深省。此後各朝代楊時後裔謹遵祖訓、恪守家規,以傳承祖德為核心的家風也愈見濃厚,家風文化的內涵大大豐富。
明代楊氏家訓:勤耕務讀,敦倫孝親,卑無犯上,富莫驕貧,居仁由義,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氣忍家寧。
清代楊氏家訓:順父母,睦兄弟,和宗族,完國賦,務勤儉,勤耕讀,謹喪祭,慎嫁娶,安本分,禁非為,守公法,記銘言。
現代將樂楊氏族譜家訓32句:“十八個不準”,對忤逆不孝、兄弟鬩牆、虐待子女、傷風敗俗、好逸惡勞等有悖倫理的行為堅決反對,並諄諄告誡家人謹守勿忘,遵規執行。
這些家規家訓內容具體詳盡,都圍繞楊時祖訓這個根本來制訂。它們是楊時後裔凝聚家族、規範後人的行為準則,是楊時家風文化的一個靈魂,潛移默化地教育和薰陶著楊氏後人。
楊氏家訓、家規
家訓是前人向後代傳播修身、治家、為人處世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國古代長期延續下來的家長教育兒女的基本形式,楊氏家訓、家規是治族治家的道德規範,族人應該遵守。
忠: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團結同志,終能長久。
尊:尊老愛幼,上至高堂,下撫子女,亦復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經商務工,耕種為食。
儉: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節用,俯仰何益。
  • 順父母
父母為之天地也。順父母即順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為先,養育之恩永世難報。孝順必有孝順子,忤逆終養忤逆兒。只顧妻子兒女而不贍養父母者如禽獸也。敬老好兒女人人稱讚,為之榜樣;虐待父母者,家法應訓之,國法應懲之。
  • 睦兄弟
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間應當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時利便起爭端,不可語言傷和、聽信婦人讒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殘,大則參商拘訟,互打官司,小則朝夕怨言,一時之忿,便動干戈,不如相交朋友,成為父母之過錯,你本身又何必生兒育女?為人者,以友為兄弟,而族人當睦更有於別。宗族之兄弟是一脈相傳,何又不如朋友呢?
  • 和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雖有親疏貴賤之別,其始同出於一人之身,故堯典曰親睦九族,周室則大封,同姓宗親之誼,由來重矣。今世俗偷薄間,有挾富貴,而厭貧賤,恃強眾,而凌寡弱者,獨不思富貴強眾,怎為祖宗身後之身呢?觀於此,而利與害共,體戚相關,一體同視可也。凡我族人,當和宗族,以強欺弱者,家法誅之,國法懲之。
  • 務勤儉
勤儉者,是起家之本,傳家之寶,立業之基,人生所當務也。勤而不儉,則財流於奢,儉而不勤,則財終於困。人世間,見名門世族,以祖考勤儉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孫奢侈而敗家之業。蓋儉則富貴長保,家計不難振興。倘男不務耕作,女不事機杼,好逸惡勞,鮮衣美食,一旦嬌惰,習慣俯仰無資,將祖資財一敗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眾,當務勤儉。
  • 謹喪祭
喪祭者,慎終追遠之大事也。喪盡其禮,祭盡其誠。父母在生之時,盡力供養,逝後要從儉治喪,勿須無財大操大辦。喪事從簡,也不能儉而不順民情。凡我族人,當慎謹治喪。
  • 肅閨門慎嫁娶
閨門為起化之源,家視不可不肅。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古之常情。應當掃除舊的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嫁女乃人倫之始,聯婚不可不慎。男女婚姻,不能包辦代替,嫁女擇佳婿,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勿取重聘,不要貽誤後世子女。凡我族人,當共凜之。
  • 安本分
本分者,人生分內當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貴不能享貴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凡事盡在其中,不以乾名犯義而取優辱。人要經少、中、壯、老,享受要與年齡相當,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勞發奮富終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應共戒之。
  • 禁非為
守法奉公,全軀保身之要道,滅理犯義,虧體辱親是污行,工、農、商、學、兵,各有本業,為官為民,社會之分工。偷搶嫖娼,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為人者,切忌把個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長幼有別,老少有分,敬老尊賢,社會之美德。好淫喜賭,則是偷盜之禍根。吾族忠厚傳家,清白世宗,豈容不肖子孫敗壞家風。凡我族人,立應禁之。
  • 格言
凡我族內有子嗣維艱,晚年喪子者,當有抱養螟蛉,以承宗祀之條,須抱養親族子弟,以繼承之,方好登入譜籍、埋葬祖山。又有女招婚承宗,名為半子半婿,以及不得已抱異姓承者,不得登入譜籍、埋葬祖山,以免紊亂宗支。
凡族內有鰥寡孤獨,殘疾無靠者,應由本族親友予以資助供養,不能熟視無睹。族人以救,此乃社會之公德。對此不出力、不出錢財者,則為無德也,應受族人和社會的指責。
本族子孫,不論男女,均應入學讀書,不得重男輕女。
本族人,凡仙逝者,樹碑,刻上孝男,孝女也應刻上。
  • 銘言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夜睡早起,關鎖門戶,為安全作想。
米粟一粒,半絲半縷,銀錢毫分,當思來之不易。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詩書不可不讀。窮不丟豬,富不丟書。居身務求質樸,訓子要以孝義方,言傳身教,當啟蒙者。一言一行,必須有利於兒女成長。莫貪意外之財,莫飲過量之酒。肩挑貿易,勿占便宜,見貧苦親鄰,必加溫恤。刻薄成家,理勿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弟兄叔侄,勿爭多論寡,長幼內外,宜法肅詞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夫婦平等,互相體諒,才是男人。勿歪戴帽子斜穿衣,正人先正己。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求佳婿,勿索重聘。娶妻求淑女,勿計厚奩。見貧賤而有嬌態者,踐莫甚。見富貴而生淫者,最可恥。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事戒多言,言多必失。依仗勢力,而凌孤逼寡,捧紅踏黑,非人生之價。欺窮敬富,乃不道之人。
  • 守公法
公法乃治國之本,執法是愛國公民;
楊震家風名千古,清白世代把名揚;
文明禮貌人稱讚,知法犯法罪應當;
當官要為民謀利,為民要為國擔當。

楊氏典故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於《列子·說符》。
相傳,有一次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一位學者)的鄰居丟失了一隻羊,於是他派全家會去尋找,同時也請楊子的僕人幫著去找,楊子對此大為不解,感嘆著問,失掉一隻羊為什麼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說,因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們找了一整天回來,楊子問找到沒有,他們都嘆息說沒找到。楊子又感到不解,詢問其中的原因,他們回答說:“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說,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們不知道羊往哪一條岔路上去,所以就回來了。楊子聽後感觸頗深,家裡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子:“羊是不值錢的畜牲,何況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這樣心事重重的?”楊子聽後並沒有回答。可是這些話被站在一旁的楊子的學生聽到了,他感慨地說:“道路因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丟失,學者因為經常替別人打主意而往往為此喪失了性命,楊子的不快樂難道還不明白嗎?”
後來,人們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複雜多變,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會犯錯誤。
〖一衣帶水〗
“一衣帶水”源於《南史·陳後主紀》。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兩國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國楊堅把持著重兵,於公元581年廢掉了年僅8歲的周靜帝,自立為帝,建立了隋朝。陳國的陳後主荒淫無度,國勢衰弱。楊堅稱帝後,為了獨霸中國,早就有滅陳之意,只是苦於勢力還不夠強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讓步。但是陳後主卻得寸進尺,企圖吞併隋朝。隋朝的謀士認為陳後主即將作亂,會給百姓帶來災難。隋文帝嘆息道:”我身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陳後主的壓迫,我哪裡能因為隔了一條衣帶那么寬的長江而不去拯救他們呢?”
公元588年,楊堅派了50萬大軍,由兒子楊廣做統帥攻打陳國,陳國潰不成軍,最後投降了隋朝。從此,東晉以來將近三百年的南北對立局面結束,國家重新得到了統一。
後來,人們用“一衣帶水”比喻兩地之間雖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於都有友好往來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寬的江河只不過像一條衣帶罷了。這個成語現在多用於褒義。
〖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源於《漢書·楊惲傳》。
楊惲是西漢宣帝時期丞相楊敞的兒子,後因告發霍光的子孫謀反有功,升為中郎將,被封為平通侯。楊惲為官清廉,雖然自己很有才幹,但是並不恃才傲物,還喜歡拿出自己的財物幫助別人,對別人的缺點和過失也會毫不留情地去批評,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楊惲聽說匈奴的單于被人刺殺後,便慨嘆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給他擬訂了治國的良策他不採納,結果自己卻喪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時候,任用小人,殘害忠良,最終處取滅亡。如果秦二世能夠親近賢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許還能保持到現在。總而言之,古代和當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
後來太僕戴長樂謂楊惲謀反,其中有一條罪狀就是上面所說的話,謂其藉此表示對當朝皇帝的不滿。漢宣帝看後非常生氣,立刻判決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斬之刑。
後來,人們用“一丘之貉”比喻兩者的品質和行為都是一樣的惡劣,屬於同一類型,並沒有本質的差別。

人口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氏家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