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號霞,字雲錦,湖南長沙板倉人(現長沙縣開慧鎮),楊昌濟之女。1920年冬,楊開慧毛澤東結婚,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毛澤東的助手。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去領導秋收起義,開展井岡山根據地鬥爭;楊開慧則獨自帶著孩子,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革命整整3年。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她拒絕退黨並堅決反對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隨之被害。1957年毛澤東為紀念楊開慧特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一首,贊其為“驕楊”。

楊開慧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楊開慧影視形象由劉叢丹李沁趙韓櫻子周冬雨等飾演。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孩童時代,青年時代,革命歲月,被捕犧牲,主要作品,人物評價,家族成員,軼事典故,簡單婚禮,被捕過程,後世紀念,紀念館,圖書,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孩童時代

楊開慧1901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其父楊昌濟是聞名三湘的學者,他思想先進,楊開慧雖為女兒身,但父親也為她取了名、字、號。1904年,楊昌濟懷著救國救民的抱負,遠涉重洋去留學,楊開慧在母親向振熙的撫養下度過了童年。
楊開慧
1908年,楊昌濟從國外來信,囑咐楊開慧的母親一定要送開慧上學,隨後楊開慧破例進入長沙第四十初級國小,在當時的板倉女孩子還沒有上學讀書的先例,楊開慧開了風氣之先成為該校第一批女學生,也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楊開慧在楊公廟國小讀了三個學期後,轉到離板倉五里路的儲能學校。辛亥革命發生後不久,楊開慧回家動員不識字的媽媽也進學校讀書,便和媽媽一起轉到離家20多里的衡粹女校,媽媽讀實業班,她讀附設國小班,母女同校讀書一時被傳為佳話。後因衡粹女校要遷到長沙,楊開慧又轉到麻林橋附近的縣立第一女子高校,一直讀到畢業。

青年時代

1913年,楊昌濟從國外歸來,任教於長沙湖南省立第一師範。楊開慧跟隨母親陪伴從國外留學回湘的父親,從鄉下到長沙大鵝塘居住。楊昌濟以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吸引著向上有為的學生,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經常去楊家向老師請教各種救國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這其間,楊開慧第一次見到毛澤東。從遷居長沙到楊昌濟病逝,楊開慧沒有再進入學校,一直在家裡由父親指導自學。當毛澤東等來家向父親請教時,她總是搬一條小凳坐在旁邊,聽他們談論治學、做人之道,研討朝代興衰,探尋救國救民真理。毛澤東和楊開慧日漸熟悉。
楊開慧與毛澤東楊開慧與毛澤東
1918年6月,楊昌濟應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舉家北遷。同年秋,為了組織新民學會會員赴法勤工儉學,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師楊昌濟並在楊家小住,並經恩師介紹,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任助理員。毛澤東雖是暫住楊家,小師妹和他接觸的機會卻多了,毛澤東每天清晨起來堅持洗冷水澡鍛鍊身體,而且寒冬臘月都是這樣堅持著,這也使得楊開慧從內心深處對他產生了一種敬佩,正是這時毛澤東和楊開慧開始相愛。
1919年12月8日,毛澤東率驅張(敬堯)代表團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楊家。不久,楊昌濟染病,楊開慧日夜侍於病榻之側,並為父親讀書讀報。每期《新青年》是必讀之書,從這裡,楊開慧汲取了許多新思想新道德。
楊開慧
1920年1月,楊昌濟不幸病逝,北京和長沙的教育界都為楊昌濟開了追悼會,毛澤東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參加守靈,幫助料理後事,父親病逝後楊開慧隨母親、哥哥回湖南。
楊開慧回到長沙,得到父親生前好友的關照,在李淑一父親的幫助下進入教會學校福湘女中讀書,和後來成為柳直荀烈士夫人的李淑一住在同一寢室。楊開慧在校期間不做禮拜,破壞校規,還經常出去搞學生運動,奔走於各校組織講演隊走上街頭,宣傳學聯的主張。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開除。
1920年8月,毛澤東在長沙成立了文化書社,楊開慧得知書社缺經費後,還回家動員母親把父親去世時親友們送的奠儀金,拿出一部分來支持毛澤東,同時她還參加了書社的工作。
油畫:楊開慧與毛澤東油畫:楊開慧與毛澤東
1920年9月,楊開慧串聯了福湘、周南兩女校的5名女學生,毅然進入岳雲男子中學,成為全省男子中學中第一批女學生。在湖南教育界、學界就婦女教育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男女同校”成為討論中的熱門話題。要開風氣之先,需有勇敢者帶頭,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膽識。楊開慧想進男校,和毛澤東商量,毛澤東非常支持。
1920年冬,楊開慧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為湖南第一批團員。這年年末,她與毛澤東結婚。

革命歲月

1921年夏,毛澤東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年初,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以黨齡而論,楊開慧在女性中僅次於北大的繆伯英何孟雄之妻),共產黨第二個女黨員的身份。中共“一大”後,毛澤東建立了中共湘區委員會,任區委書記,楊開慧負責區委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成了毛澤東的得力助手。他們把家安在了長沙市郊外清水塘22號,這也是區委所在地。她經常往來於文化書社、船山學社等黨的秘密聯絡點,傳送黨的檔案和指示,協助毛澤東收集資料,抄寫文稿,同時照料毛澤東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從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楊開慧當時把她母親也接來跟著住在一起。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1922年,毛澤東創辦了湖南青年圖書館,楊開慧主持圖書館的一切事務。同年10月,楊開慧生了第一個孩子,取名毛岸英。楊開慧一邊帶孩子,一邊協助毛澤東工作。1923年4月,毛澤東到上海黨中央工作,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同年11月,次子毛岸青在板倉家中出生。1924年,楊開慧帶著岸英和岸青兩個孩子也來到了上海,並同向警予一起去紗廠組織女工夜校,為此還專門學習用上海話講課。
楊開慧(中國畫)楊開慧(中國畫)
1925年2月,隨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在農民夜校擔任教員。她不僅一直照顧丈夫生活並帶孩子,也幫助聯絡同志,還幫毛澤東找資料、抄寫文章。
同年12月,離開韶山轉往廣州協助毛澤東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文稿,負責聯絡工作。
1926年,隨毛澤東在廣州開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毛澤東對湖南農民運動進行考察,楊開慧把大量的調查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工整地抄寫下來。3月,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中共湖南區委機關報《戰士》上首次刊登,裡面也凝聚了楊開慧的心血。同年4月,三子毛岸龍在武昌出生。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潛回湖南,趕到板倉看望在此隱蔽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又在楊開慧陪伴下潛入長沙,住進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掛著“板倉楊”匾額的房子。毛澤東日夜進行暴動的準備,楊開慧則照料著丈夫的生活。8月底,毛澤東去指揮秋收起義,行前囑咐楊開慧照顧好孩子,參加一些農民運動。楊開慧給丈夫帶上草鞋,要堂弟楊開明送一程,並叮囑毛澤東最好扮成郎中(醫生)。這次話別,是這對夫婦的永訣。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此後,楊開慧獨自帶著孩子回到長沙板倉開展地下鬥爭。面對嚴重白色恐怖,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楊開慧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武裝鬥爭,發展黨的組織,堅持鬥爭整整3年。

被捕犧牲

1930年,紅軍兩次攻打長沙。湖南軍閥何鍵把對朱、毛紅軍的仇恨都發泄到楊開慧身上。他出了1000銀元的賞格捉拿楊開慧。楊開慧在民眾的掩護下,幾次都逢凶化吉躲過了敵人的追捕,但在同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現後被逮捕。
楊開慧與毛岸英(右)、毛岸青楊開慧與毛岸英(右)、毛岸青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
在江西指揮紅軍反“圍剿”的毛澤東得知楊開慧犧牲的訊息,寄信給楊家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解放後,毛澤東仍常懷念楊開慧。1957年,他給故人柳直荀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驕楊君失柳”。對女子的稱呼本套用“嬌”字,當年推薦楊昌濟去北京大學任教的章士釗曾“驕楊”當作何解,毛澤東則說:“女子為革命而喪其元(頭),焉得不驕?”

主要作品

主詞條:偶感
楊開慧隱蔽於板倉老家時,1928年10月曾寫《偶感》詩一首,五十多年後修繕故居時才得發現。詩中雖有別字漏字(特用括弧標出),對丈夫的思念卻凝聚紙上: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天陰起溯(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惘)悵無已時,
良朋盡如此, 數亦何聊聊。
念我遠方人, 復及教良朋。
心懷長鬱郁, 何日重相逢。
2015年,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癌症研究中心高級統計分析員李忠澤意外發現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楊開慧1921年發表的三篇短文,揭開了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也指出有關楊開慧及其父楊昌濟的研究中幾個廣泛流傳的疑似謬誤。
耶魯大學圖書館珍藏福湘雜誌
2012年,李忠澤得知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著兩份關於福湘女校的史料,立即與他們聯繫。當他看到兩頁樣件後發現其中一個是1921年6月出版的福湘雜誌時,便不假思索地購買了兩份史料的影印版。年代久遠,紙質變脆易碎,在李先生的請求下,圖書館工作人員破例將雜誌拆開,逐頁掃描。這一期的福湘雜誌由享譽三湘的福湘國文教師李肖聃作序,他在序中說,在民國八年(1919年)福湘女校“初出季刊一冊”,民國九年(1920年)“更議年出一冊,易名雜誌”,即在1920年福湘出版了改名為福湘雜誌的年刊。到了民國十年(1921年),福湘雜誌“又循例印行”,也就是李忠澤購買的這期年刊。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楊開慧三篇短文重現
這期雜誌刊登了許多名人學生時代的文章,其中有劉湘英(1921年福湘畢業校友,又名劉韻仙,後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校長)和范琯(1922年福湘畢業校友,福湘抵制日貨、宣傳愛國的十人團團長,曾與李淑一、楊開慧一起參加愛國活動,後在福湘女校工作)寫的兩篇文章。李淑一(李肖聃的女兒,1920-1923年在福湘國英算專修班學習,楊開慧的同學,雅禮中學校友柳直荀的夫人)寫的十四首短詩和游贊真(後為燕京大學新聞系系主任梁士純的夫人)寫的三篇文章。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裡面竟然收錄了楊開慧寫的三篇短文,它們分別是《致某公書》、《隨感錄》和《先父事略》。
迄今為止,除了1982年在修繕楊開慧烈士故居時發現的七篇寫於1928-1929年間的手稿(由湖南省博物館收藏)及1990年再度修繕房屋時發現的第八篇寫於1930年的手稿(由長沙市博物館收藏)之外,還未見到過她在1921年公開發表的這些文章。
寫信給長輩,探討社會責任
楊開慧的第一篇文章是《致某公書》,這是一封寫給楊昌濟所“敬愛之友”的一位長輩的信,字裡行間充滿了對他的無限敬意。她首先闡述了對人生意義的思考,特別是對良心的理解,並針對當時的南北政府進行了精闢的分析,進而對這位長輩為和平而奔走的舉動產生了疑惑,希望長者能夠指點,並期望他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世界。楊開慧覺得,良心的力量像太陽一樣大、光像太陽一樣亮,人們的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就是“良心之光也”。同時,她呼籲,一切有良心的人應該積極發揮他們的作用,有責任掃除黑暗使其變成一個充滿光明的世界。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最後,楊開慧請長者考慮她父親“殷勤書致丈者”中的“垂死哀痛之言”,做到“超然遠引,圖自立之道”,遠離軍閥、官僚和政客,“當築屋於磐石之上,不當卜居沙土之中”。
開慧烈士塑像開慧烈士塑像
遺憾的是,文章從頭至尾都沒有提到這位長輩的名字。但李忠澤發現,楊開慧這篇短文最後所用詞句,引用了其父楊昌濟給章士釗信中的原話。另外,楊昌濟說“近曾寫信與行嚴(章士釗)”,而之後不到三個月就去世了,這與楊開慧所提到的她父親在去世前曾給長者寫信這件事是吻合的。因此,這位長者應該是楊昌濟的同鄉、摯友、曾擔任過南北和談的南方代表——章士釗。
楊開慧的第二篇文章《隨感錄》開頭就指出:“靜,非合人生之意義也。人者,動物也”,闡明好動是人的天性和美德。她指出當時的學校最大的一條弊端就是“功課繁多,使吾人無活動之時”。她認為,有了強壯的身體,心力也隨之加強,精力才能充沛,而精力充沛的人沒有不聰明的。反之,身體不強壯,什麼事也做不成。“楊開慧的這段話,對當今教育仍然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李忠澤說,時下不少學校受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力輕體育,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遠遠不夠,青少年缺乏鍛鍊、營養過剩,身體怎么可能強壯?從以上兩篇短文可見,雖然楊開慧當時年僅20歲左右,但她不僅文學水平較高,而且見解深刻。
飽含深情,回顧父親生平
楊開慧的第三篇文章是《先父事略》。據推測,這篇文章應該是寫於1920年1月至1921年6月之間。文中飽含深情地描述到,楊昌濟小時候就十分聰明,尤以擅長詩文對聯出名。楊昌濟八歲時喪母,從小跟隨父親讀書,在十四歲時不幸喪父,“至此遂無師焉”。由於他天性好學,失去了老師之後,仍然每天勤奮讀書,終於在十九歲時考上秀才。楊昌濟孝敬父母,愛護哥哥、姐姐,關心子女,同時也十分尊敬他的夫人向振熙和嫂子,外出遊覽時總是帶上全家人一起分享快樂。楊昌濟一生中有執著的信念。當他32歲決定出國留學時,面對哥哥等人的勸阻,他斬釘截鐵地說:“如不能成行,則吾精神生活已告滅絕,實等於死”。十年後即1913年從德國歸國時,面對友人勸說他在生活條件好的北京工作時,他表示:“誓必居長沙五年,教育青年!”楊開慧的這篇文章披露了一些現存楊昌濟研究中從未提及的細節,充分反映了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偉大教育家。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三篇短文澄清了一些疑似謬誤
1977年,湘潭市總工會翻印的包括楊開智所寫的《憶楊開慧烈士》和湖南師範學院編寫組創作的《開慧傳》的書中寫道:“當時李肖聃先生主編的福湘校刊上,發表了楊開慧的《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等文章。”另外,1979年出版的《楊開慧烈士傳略》中也寫道:“在《湖南通俗日報》和福湘的校刊上,她發表了《向不平等的根源進攻》、《呈某世伯的一封信》的戰鬥檄文,用尖銳潑辣的筆觸,暢快流利的白話,猛烈抨擊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以上兩本書是不少後來關於楊開慧文章的重要參考書目。
然而,李忠澤認為楊開慧並沒有在福湘校刊上發表過題為《呈某世伯的一封信》這篇文章,雖然它與《至某公書》標題意思相近。這些作者很可能沒有看過原稿,以訛傳訛。最後,這期《福湘雜誌》載有三篇而不是兩篇楊開慧寫的文章,所以文中所提及的“楊開英還將一期載有開慧兩篇文章的福湘校刊送給了毛主席”也是不準確的。
此外,楊開慧的第三篇短文《先父事略》還澄清了楊昌濟研究中的一些謬誤:有些文章說楊昌濟的父親先去世,後來母親去世,而這篇文章清楚地說明了他“八歲喪母、十四歲喪父”。有些文章和著作,包括蕭子升的書在內,說楊昌濟畢業於英國的愛丁堡大學(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這篇短文證明了他畢業於英國的阿伯丁大學(University of Aberdeen),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楊開慧紀念館副館長劉向上表示:“楊開慧犧牲早,留下來的史料少。由於當時白色恐怖嚴重和楊開慧的特殊身份,她寫的東西發表不了,先前的幾篇手稿都是藏在她家故居的牆縫裡。這次李先生髮現了楊開慧公開發表的三篇短文,進一步印證了青少年時期的楊開慧既溫柔賢淑,孝敬父母,又積極進取,敢於衝破傳統束縛,勇立時代潮頭。同時也充實了楊開慧精神的思想內涵,向後人展示了一個更真實更感人的名門閨秀楊開慧。”

人物評價

當年到過毛澤東家的一些人回憶稱,楊開慧從外表看是位很文靜、賢惠的女子,見到外人言語也不多。但從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現看,其內心世界豐富,意誌異常堅強。
楊開慧受到父親的教誨和環境影響,有許多自由,解放的新思想。在20世紀20年代,堪稱社會上少有的蔑視封建習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這不僅體現為自由戀愛、不舉行婚禮便組成家庭,更重要的在於她跟隨毛澤東走上革命道路,在共產黨正式建立的幾個月後便加入。她為革命不惜犧牲,也不僅是忠於愛情,更主要體現為信仰堅定。從政治角度上講,這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女性,確實無愧於“驕楊”之稱!
楊開慧墓楊開慧墓
2001年,時任人大副委員長彭佩雲在楊開慧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評價說,楊開慧烈士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最早的優秀黨員之一,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無論在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還是在白色恐怖的歲月,她都以滿腔的熱情,追隨毛澤東同志致力於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直到生命最後一刻。在她被捕以後,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和威逼利誘,她大義凜然、從容就義,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氣節。
楊開慧受“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家風薰染,有良好品德,是一個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忠厚傳家的好女兒;青少年時期,是一個聰慧、刻苦、多思、樸素的好學生;還是一位忠貞愛情的好妻子;是一個大愛無疆,忠義教子的好母親!楊開慧不僅因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澤東的忠貞的妻子而深受中國人民的敬仰,也因身為“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義教子的好母親”而備受當地居民的頌揚。
2009年9月10日,楊開慧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家族成員

父親
楊昌濟
倫理學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國留學。任北京大學教授期間,協助蔡和森等籌措赴法勤工儉學旅費,介紹毛澤東去北大圖書館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長天”詩句明志。著有《勸學篇》等文,譯有《西洋倫理學史》等書。他先後翻譯和編輯了《西洋倫理學史》、《論語類抄》、《教育學講義》等書,並著有《達化齋日記》、《楊昌濟文集》。
母親
生於詩書世家。1888年與楊昌濟結婚,生有一男二女。曾資助毛澤東創辦文化書社。楊開慧與毛澤東婚後,她與之同住長沙清水塘,掩護他們做地下工作,照看幼子。
哥哥
楊開智
1921年就讀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今中國農業大學),為該校社會主義研究小組三名創建者之一。1927年後歷任湖南省建設廳所轄常德山森林局局長,湖南省建設廳技士,湖南省農業改進所技士,中茶公司總技師兼茶師,湖南省農業廳技正兼研究室主任等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四屆湖南省政協委員。
堂弟
1924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受毛澤東、楊開慧的影響,參加革命。1928年7月,湖南省委任命其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書記。1929年9月,任中共湖北省委鄂西特派員。1929年年底,在漢口被捕,堅強不屈。1930年2月22日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5歲。
堂妹
楊開英
二人長像非常相似。1930年10月楊開慧在家鄉被捕時,楊開英、毛岸英、楊開慧的保姆等人一同被捕。後楊開慧就義,其他人獲釋。1960年4月25日,毛澤東致信楊開英托其為向振熙壽辰送上200元壽禮。
丈夫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長子
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俄語翻譯和秘書。8歲時,由於母親楊開慧被捕入獄,他也被關進牢房。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蘇聯學習,後來參加了蘇聯衛國戰爭,冒著槍林彈雨轉戰歐洲戰場。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動請求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1月25日上午,美空軍轟炸機突然飛臨志願軍司令部上空,投下了幾十枚凝固汽油彈。在作戰室緊張工作的毛岸英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次子
1947年加入共產黨。1949年7月抵北京掛階中校,在軍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晚年居於北戴河總參療養院,2007年3月23日逝世。
三子
1927年出生。1930年,楊開慧英勇就義後,毛岸龍和兩個哥哥在組織的安排下,跟著外婆,舅媽到了上海,來到叔父毛澤民身邊。1931年夭折,也有說下落不明。

軼事典故

簡單婚禮

1920年冬天,楊開慧與毛澤東成婚。他們一不置嫁妝,二不坐花轎,三不布新房,四不辦酒席,也沒有送親客。楊開慧獨自一人提著一個裝著衣服的小箱子,來到了毛澤東的住處第一師範教員宿舍,以同居來表示結婚,用他們的話來講叫“不做俗人之舉”。過了一段時間,才請來一些摯友吃飯,這頓飯總共用了6塊大洋,吃到最後他倆向各位客人宣布:“我們結婚了!”

被捕過程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看望母親和孩子,被軍閥密探發現,當晚凌晨80餘人團團包圍了楊開慧的家。她被逮捕時,連同8歲的兒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去。她先被關在國民黨的“清鄉司令部”,怕有人劫獄,又轉移到長沙陸軍監獄。轉移時,押簽上註明:“最嚴重的政治犯,女共黨楊開慧一名,附小孩一名,女工一名。”她帶著長子毛岸英坐牢,面對國民黨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她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裡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中共地下黨和楊開慧的親屬們也四處營救,許多知名人士也出面保釋。何健迫於壓力,對下屬交代:只要楊開慧同意登報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就可交保釋放,其他問題都可不再追問。楊開慧則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死不足惜,願潤之的事業早日成功!”“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係,除非海枯石爛!”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於瀏陽門外識字嶺英勇就義,年僅29歲零8天。

後世紀念

紀念館

主詞條:楊開慧紀念館
楊開慧(毛澤東妻子)
楊開慧紀念館位於湖南省長沙縣開慧鎮,2007年開建,2010年11月16日起正式免費向社會開放。楊開慧紀念館景區由楊公廟、楊開慧烈士陵園、板倉故居和楊開慧紀念館四部分組成,故居、陵園、楊公廟三處屬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占地面積6.42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200平方米。
紀念館是湖南省婦女兒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南省統一戰線教學基地,長沙市黨員教育基地,省內外40多所學校德育教育基地。

圖書

主詞條:毛澤東與楊開慧王華著 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圖書圖書
《毛澤東與楊開慧》是中央文獻出版社於2007年1月正式出版,該書通過大量資料,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情感世界中的毛澤東與楊開慧,讓讀者了解到毛澤東與楊開慧是熱戀中的情人、生活中的伴侶,更是革命道路上肩並肩的戰友。

影視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