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

梵文

梵語(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體書寫:संस्कृता वाक्,拉丁字母轉寫: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梵語是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

梵語是現今印度國家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但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2001年僅有1.4萬人掌握該語言,是印度官方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少的語言。嚴格意義上說,梵語與拉丁文、古代漢語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現代梵語是從左至右書寫的拼音文字,19世紀初由歐洲學者將天城體(Devanagari)發展成機械印刷的標準體,它的字母表由48個符號組成,其中34個是輔音,14個是元音或雙元音。在18世紀後期,梵語已經被用拉丁字母轉寫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國際梵語轉寫字母)。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標準化後的梵文,不僅可以方便地輸入計算機系統,而且可以與多種語言互譯,為語言學和宗教的研習提供了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梵文
  • 外文名:Sanskrit
  • 拼音:fàn wén
  • 釋義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的經典語言
字母,拼寫規則,輔音字母,發展和影響,名詞格數,作用,宗教歷史,梵文歌手,

字母

梵天創造了梵文字母及所有婆羅米系統字母,梵天創造梵文字母的事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也能找到相同的記載。
一、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說:“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十七言”(47個字母)。”
二、唐代西明寺道世法師(?~683)在其名作《法苑珠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昔造書之主,凡有三人。長名曰梵,其書右行;次曰佉盧,其書左行;少者蒼頡,其書下行。”(《大正藏》第53冊,351頁中、下)

拼寫規則

以最流行的天城體為例
梵文從十二世紀開始使用天城體字母,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輔音與其它元音拼寫的時候,將元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元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元音字母
每個梵文字母頂部都有一條橫線,拼寫的時候把字母連在一起。

輔音字母

在梵文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梵文一共有一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發展和影響

梵語隨著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4世紀進入印度大陸而逐漸傳播、發展,並影響著南亞中亞東南亞,甚至東亞地區的文化。
按照梵語的字面意思,即為“完全整理好的”,也即整理完好的語言,這是一種高雅純正或完美的表達方式,而非世俗語言。早期的梵語並沒有文字形式的表達,是通過史詩和婆羅門教宗教典儀等方式以口相授的語言,在世俗化的過程中,約在公元前4世紀有了書寫形式,並通過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典籍和文學作品保留下來。
對梵語演進過程的研究,不應脫離於其他古代印度的地方語言而作為特殊語言看待,但在當時能夠正確聽、說梵語,確實是古代印度社會高等世襲階級的標誌之一。公元前6世紀,釋迦摩尼創立佛教時,作為新興的反婆羅門教傳統的宗教學說,明確規定佛教使用各地的方言傳教。
梵語在很長時期內始終維持口語傳統。但是研究表明,即使如此,古典梵語仍有四大方言,即paścimottarī(西北部),madhyadeśī(中部),pūrvi(東部)和dakṣiṇī(南部,於古典時期冒起)。前三者的前身甚至可在吠陀梵書中驗證得到,以第一種為最正宗。
梵語在其早期使用過程中,一方面力圖維持其高雅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與各種古印度的俗語共存和演化,而世俗化的重要標誌,是從口語變成書面語,而只有在這時,梵語才與梵文等義。
近代研究表明,梵文與腓尼基文字(現代歐洲文字的原形),同屬閃米特文字系統。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印度商人與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人(閃米特人的一支)接觸,將閃米特人的22個字母傳往印度。經過印度人的整理,大約在公元前400年時,製作出40個左右的字母,即婆羅米(拉丁字母轉寫:Brāhmī,英文:Brahmi、Brahmilipi、Bragmi)手寫體。婆羅米文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梵語,而是一種俗語,但它確實是梵語的第一個書寫證據,也是大部分印度語的起源。在梵語被書寫下來的時候,它首先用於行政、文學或科學類的文本。婆羅門教的宗教文本仍然採用口頭傳承,在相當晚的時候才“不情願”地被書寫下來。
與此同時,在印度的北部和西部,還流行著普拉克里特(Prakrit)語,其原意即為俗語,它被認為是巴利語的起源,因此巴利語的書寫體不會早於婆羅米文,由此可以判定,早期佛教同樣是採用口授的方式,而最早的文字記錄應始於第三次結集時期。
在印度,梵文的書寫系統的選擇,受抄寫者所處地域的影響。隨著時代與地方的不同,書法與字型也逐漸地產生差異。到了公元一世紀左右,北方的梵字逐漸變成方形字型,南方的梵字逐漸變成圓形字型。至四世紀,兩者之間的差異已極其明顯,並最終演變成為屬於印度-雅利安語支的各種語言。
粗略地說,方形字型,在公元4到8世紀,演化出笈多文(Gupta)。7世紀時則演化出了那格利(Nagari)體,最後在11-12世紀的時候被天城文所替代,梵文就此定格。從笈多文向天城文演化的過程中,事實上還存在很多變體,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是悉曇文,下文將繼續論述。而梵文與各種印度北方俗語的相互作用,衍生出如下這些現代印度官方語言:印地語、孟加拉語、馬拉地語、古吉拉特語尼泊爾語等。
圓形字型則在南部的達羅毗荼語系(Dravida,又稱德拉維達語系)區域使用,並與南方的俗語相互作用,衍生出如下這些現代印度官方語言:泰米爾語(由帕拉瓦文(Grantha)演化而來)、泰盧固語、卡納達語、馬拉雅拉姆語等,以及在斯里蘭卡國使用的僧伽羅語。
上面提到的笈多文,對漢傳佛教影響極大,東晉時期鳩摩羅什大量翻譯的佛經、以及其後的法顯法師赴印度求法時,都是使用這種樣式的梵文。而這種文字流傳於龜茲、于闐等地,又演變成吐火羅語(存於公元6-8世紀),成為焉耆龜茲月氏康居大宛等國家的語言文字。總之,中亞地區國家的古代文字形成,受到梵文影響很大。
公元6世紀,由笈多文字衍生出悉曇體(Siddham),梵文的意思為“成就”,它是梵文書寫體演化主流中的一個過渡狀態,但卻是唐初玄奘法師西行時期印度流行的梵文,並因玄奘法師傳入印度梵語教學所用的《悉曇章》而得名,並在中國及日本保留至今,成為梵文的一個獨特流派。此後的佛教密宗,嚴格要求用梵語語音念誦真言,引發了隋唐以後對梵語語音的研究,學者們通過分析梵語聲母與韻母的結構,產生出了對漢字讀音的反切注音法,從而擴大了漢語的流布。
在中國宋朝時期,早期形式的天城體梵文曾在漢地、遼、大理流行過,現完整保存於公元1035年刊印的《景佑天竺字源》中,並且東傳到韓國、日本。
厚重、美觀的蘭札體字母流行於西藏和尼泊爾,並且隨著中國清朝統治階層對藏傳佛教的信仰,流行於中國漢地。西藏同時還使用一種叫做瓦德體的字母來書寫梵語,其實它只是蘭札體的一種無頭化變體。藏文、蒙文、托忒蒙文、滿文都有用各自的文字轉寫梵語的體系。
眾所周知,許多漢語辭彙,是從梵文佛典直接音譯過來的。到了20世紀初,這些語音材料,為測定古代漢字發音的研究提供了素材,成為漢語音韻學的重要工具——對音法的基礎語音材料之一。
梵語做為殿堂語言,對語言的規範化非常重視,古代印度的聲明學即為梵語的語法學說。
現存最古老的梵語文法是波你尼(天城體書寫:पाणिनि,拉丁字母轉寫:Pāṇini)的《八章書》(Aṣṭādhyāyī),大約於公元前4世紀成形,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對此有所記述。波你尼文法的本質是規範性,它定義而非描述了正確梵語的用法。
此後出現的一些印度史詩,用語偏離波你尼的規定,應該是受到了俗語的干擾,或者是革新而致,體現出梵語文法的時代發展特徵。但是,波你尼所制定的基本範式,仍然是現今梵語語法的基礎。
公元7世紀,玄奘法師所著的的《大唐西域記》卷二,和義淨法師所著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都記述了《悉曇章》是印度6-7歲兒童學習梵語的啟蒙讀物,包括先學梵文字母(玄奘記47個,義淨記49個),然後通過“寓物合成,隨事轉用”的方法講授語法,有12章(玄奘)或18章(義淨)不同的教材,需要學習6個月才能結課。
梵語語法的研究,是印歐語系比較語言學的基礎。

名詞格數

梵文中的名詞有八種格:(梵文稱第一格至第七格, 最後為呼格,其順序是固定的。)
第一
主格
Nominative
第二
賓格
Accusative
第三
用格
Instrumental
第四
與格
Dative
第五
來格
Ablative
第六
屬格
Genetive
第七
位格
Locative
其中除用(工具)格外,其他七格都和拉丁文中的格對應,用法也相似,而工具格則可以在俄語中找到同類。
梵文中的名詞也有數的變化,除了單數(Singular)和複數(Plural),還有一種數叫做雙數(Dual),用來指“兩個”人或事物。
於是8種格×3種數,每個名詞就有24種變化。
比方說一個名詞(shiva),這只是個基礎詞,其他的變化如下(以[單數]為例):
主格:(shivah)
賓格:(shivam)
用格:(shivean)
與格:(shivāya)
來格:(shivāt)
屬格:(shivasya)
位格:(shive)
呼格:(shiva)
陽性名詞 “佛” buddha 字(一般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buddhaḥ
buddhau
buddhāḥ
賓格
buddham
buddhau
buddhān
用格
buddhena
buddhābhyām
buddhaiḥ
與格
buddhāya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ḥ
來格
buddhāt
buddhābhyām
buddhebhyaḥ
屬格
buddhasya
buddhayoḥ
buddhānām
位格
buddhe
buddhayoḥ
buddhesu
呼格
he buddha
he buddhau
he buddhāḥ
中性名詞“水果” phalaṃ 字(一般中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賓格
phalam
phale
phalāni
用格
phalena
phalābhyām
phalaih
與格
phalāya
phalābhyām
phalebhyaḥ
來格
phalāt
phalābhyām
phalebhyaḥ
屬格
phalasya
phalayoḥ
phalānām
位格
phale
phalayoḥ
phaleṣu
呼格
he phala
he phale
he phalāni
陰性名詞“光明” prabhā 字(一般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prabhā
prabhe
prabhāḥ
賓格
prabhām
prabhe
prabhāḥ
用格
prabhayā
prabhābhyām
prabhābhiḥ
與格
prabhāyai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ḥ
來格
prabhāyāḥ
prabhābhyām
prabhābhyaḥ
屬格
prabhāyāḥ
prabhayoḥ
prabhāṇām
位格
prabhāyām
prabhayoḥ
prabhāṣu
呼格
he prabhe
he prabhe
he prabhāḥ
陽性名詞“聖人、寂靜修士” muni (即以i結尾的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muniḥ
munī
munayaḥ
賓格
munim
munī
munīn
用格
muninā
munibhyām
munibhiḥ
與格
munaye
munibhyām
munibhyaḥ
來格
muneḥ
munibhyām
munibhyaḥ
屬格
muneḥ
munyoḥ
munīnām
位格
munau
munyoḥ
munisu
呼格
he mune
he munī
he munayaḥ
陰性名詞“思想、聰明” mati (即以i結尾的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matiḥ
matī
matayaḥ
賓格
matim
matī
matīḥ
用格
matyā
matibhyām
matibhiḥ
與格
matyai
matibhyām
matibhyaḥ
來格
matyāḥ
matibhyām
matibhyaḥ
屬格
matyāḥ
matyoḥ
matīnām
位格
matyām
matyoḥ
matiṣu
呼格
he mate
he matī
he matayaḥ
陽性名詞“父親” pitṛ(以ṛ結尾的陽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pitā
pitarau
pitaraḥ
賓格
pitaram
pitarau
pitṝn
用格
pitrā
pitṛbhyām
pitṛbhiḥ
與格
pitre
pitṛbhyām
pitṛbhyaḥ
來格
pituḥ
pitṛbhyām
pitṛbhyaḥ
屬格
pituḥ
pitroḥ
pitṝṇām
位格
pitari
pitroḥ
pitṛṣu
呼格
he pitaḥ
he pitarau
he pitaraḥ
陰性名詞“母親”mātṛ(以ṛ結尾的陰性名詞)的三種數、八個格的變化形式如下:
單數
雙數
複數
主格
mātā
mātarau
mātaraḥ
賓格
mātaram
mātarau
mātṝḥ
用格
mātrā
mātṛbhyām
mātṛbhiḥ
與格
mātre
mātṛbhyām
mātṛbhyah
來格
mātuḥ
mātṛbhyām
mātṛbhyah
屬格
mātuḥ
mātroḥ
mātṝṇām
位格
mātari
mātroḥ
mātṛṣu
呼格
he mātaḥ
he mātarau
he mātaraḥ

作用

最具代表性的梵文字母有三種,悉曇體、蘭札體、及最為流行最為世人所知的天城體,天城體字母因為有悠久拼寫梵文的歷史且在當今印度其使用範圍有持續擴張之勢,所以被當代世界人民稱為梵文字母。天城體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國際公認書寫梵文的標準字母。根據文獻記載,梵文字母是由創造宇宙之神“大梵天”所創。梵天,即中國人俗稱的“四面佛”,或稱“大梵天王”一說辯才天女創造天城文字母。梵文字母中的每個字母代表了一種力量源泉,在印度人們修煉“瑜珈”的時候也常常冥想著梵文字母,中國梵文專家“錢文忠” 更用梵文抄寫“心經”。念佛教“真言” 的時候要求發音正確,因為梵文單詞拼寫和讀音絕對規則,用梵文字母拼寫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說即所寫,又能保持真言的純正的梵文語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寫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選擇,印度文字歷史,梵天制定的書寫格式是,自左向右,橫向書寫,詞與詞之間不留空格,一句話從頭到尾連續不斷的拼寫。所以古代書寫梵文及抄寫印度神聖的《吠陀》等文獻的時候,詞與詞之間是沒有空格隔開的,直到近代,正統的“梵文”和“印地文”詞與詞之間也是沒有空格隔開的,自從現代西方書寫格式傳入印度後,印度開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詞與詞之間才用空格隔開,這破壞了梵天所制定的書寫格式,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
梵文現狀
梵文在印度和尼泊爾作為活語言並沒有完全滅絕,梵文及梵語是現今印度23種官方文字及官方語言之一,直至二十世紀初梵文還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之一,在印度有數份用梵文出版的報章和雜誌,199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有49,736 人,1961年印度普查結果以梵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有194,433人。
梵文‘梨俱吠陀正統寫法詞與詞之間無格隔開梵文‘梨俱吠陀正統寫法詞與詞之間無格隔開
悉曇體概述
悉曇梵語siddham 或 siddhām。又作悉旦、悉談、肆曇、七旦、七曇。意譯作成就、成就吉祥。即指一種梵字字母,乃記錄梵語所用書體之一。在梵字字母表或綴字法十八章之始所揭出之歸敬句中,意表‘令成就’之梵語,記為悉曇或悉地羅窣睹(梵siddhirastu )。於是‘悉曇’成為字母之總稱,‘悉地羅窣睹’為‘悉曇章’之意義。又悉曇轉為總稱有關印度之聲字;亦與‘聲明’、‘毗伽羅論’同義。
西元第七世紀以前,悉曇文字業已盛行於印度,我國於南北朝時,悉曇文字經由譯經者傳入,並被國人接納學習;唐代有義淨之《梵語千字文》、智廣之《悉曇字記》、一行之《字母表》各一卷等著作。約於奈良朝以前傳至日本。在我國,梵字之書體及字母稱作悉曇,而稱梵語文法、語句解釋等為梵音或梵語,以此加以區別。但日人除了稱梵字之書體為悉曇外,更廣泛地包含梵語書法、讀法、文法等。
苑鹹‘三點成伊’的話,和現在所傳悉曇梵字相合。印度字型有種種變化。西元四世紀時,所謂笈多(Gupta)派的字型漸漸流行。是一種銳角型、首楔而尾尖的字型。日本法隆寺所藏貝葉兩片──《心經》和《尊勝陀羅尼》(六世紀物),跟佛陀伽耶的碑文(六世紀末)都是這種字。中國相傳的悉曇字型,也屬於這一系。到了七世紀時,所謂Nagari字型開始出現,十世紀以後大為盛行,一直到今天。字型和笈多系頗有不同,並且字母上部都畫一道橫線。現在的梵文字母還是如此。因此悉曇體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並非憑空捏造。
梵文
悉曇“Siddham”
就是“有所成就”“悉地所有吉祥成就”的意思、“吉祥、圓滿一切成就”的意思、“悉地成就”是至高無上的圓滿境界。
大日經疏十二曰:“悉地是真言妙果,為此果故而修因行故,此中成就者是作業成就”大日經供養法疏上曰:“悉地者成就,亦云成菩提”大日經義釋五曰:“當得成就一切悉地”
也是古代經典所用的語言文字,是漢譯佛典的根本原文。
唐朝初期稱傳入中國,原始藏經文中的梵文字母為‘悉曇’,稱梵語的文法及語義等為梵文或梵語,後來泛稱梵字,而與其相關的學問皆稱為‘悉曇’。這種習稱在宋朝以後逐漸不用了。也因後來從印度傳入的“天城體文”與“原悉曇文”有相當大差異,因此稱新來自印度的文字為“梵字”或“天竺字”,而原來唐朝時代經文所使用的文字仍稱為‘悉曇’。
大正藏
【大正藏】中所匯集的悉曇古文體部分,多為真言密咒。正是“悉曇資訊網站”所致力於恢復弘揚的法之根源。將陸續傳介‘原悉曇古文密咒’的獨特念誦法,以為當今修學大眾得利之勝緣。能見聞得此失傳已久,難遭難遇的‘原悉曇古文密咒’實為眾生之福緣。恭敬珍惜、護持推廣、讚頌弘揚、自得法益功不唐捐。
悉曇緒論
研究資料來源:依據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密教部中的悉曇古文字型咒語。在全世界研究佛教的學者,大多以此【大正藏】為參考引用之源。大正藏中自第十八卷至二十一卷,共收573部密教經典,約有110部中收有悉曇文的經、咒資料。
僅學習過現代梵文天城體(Deva-Nagari)的人,見到【大正藏】中的梵文悉曇(Siddham)時,大約僅可猜出少許幾個字,但大部分還是看不懂。現代人所稱的梵文經咒,並非全指悉曇。
悉曇和梵文的概略認知:
時代分類
以廣泛的角度來看,印度河谷文明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 年至1800年)即有所謂目前史跡所發現最早使用的文字,雖早已隨著該河谷文明消失而失傳,但以資料推測:約在西元前三世紀開始使用的婆羅密(Brahmi)字,是由左向右書寫的字型,也幾乎是印度現用的天城體的來源始祖,當然其中經過許多演進的變化過程。但此時介紹面暫且精縮在:介紹悉曇。目前僅存最古老的資料是有名的:“阿育王碑文”,阿育王:(紀元前268~232年)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王皈依佛教,為向屬民告示信仰佛教和保護佛教,在全國各地設定石刻的詔敕文。梵字是隨著時代、地域、形狀逐漸發生變化。初由單純的線或點構成,到了四世紀的笈多王朝時代,整體呈現曲線,形成優美的字型,由這時代的笈多型字型為基礎,出現五種字型。其中之一就是 (Siddhamatrika),從六世紀左右使用,約於十世紀為界後漸被(Nagari) 型吸收,從而逐漸消失。悉曇文字盛行時約在公元六世紀。

宗教歷史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期約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了。中國自後漢時開始譯經,如鳩摩羅什法師(344-413)所譯的【妙法蓮華經】。漢譯佛典最早提及悉曇字母約為義熙十三年(417)譯的【大般泥洹經文字品】,其次是北涼曇無懺譯於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槃經卷八】。在開元三大士: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純密(日本真言家稱【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為純密)時期,所依據的佛經原典皆以悉曇體書寫。尤其在譯到有關陀羅尼與“字母”時,多半會使用梵漢對照,並附列(悉曇文體)。佛經翻譯在玄奘、義淨法師時,中國對悉曇的學習與使用頗為盛行,於是有關研究悉曇的著作在此時期頗多流傳。主要約分為四大類:
悉曇章類:主要述及悉曇字母及其組合方式。
悉曇章解說類:解說悉曇章的內容。
悉曇章類支流:說明悉曇字母有關的各種流派或異體字
梵語語彙解說類:梵漢或漢梵字典。
悉曇在中國晚唐時代後逐漸衰微。
名稱界位
唐朝初期稱梵文字母為悉曇,稱梵語的文法及語義等為梵文或梵語,後來泛稱梵字,甚至於與其相關的學問皆為悉曇。這種習稱在宋朝以後逐漸不用了。在宋朝幾乎都只用梵字一詞,也因後來從印度傳入的天城體與悉曇有相當差異,因此稱新來自印度的文字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來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稱為悉曇。在此所引述“悉曇”部分,是指【大正藏】中所匯集的古文體。以上略為簡介悉曇名相由來與流傳時代因緣
基礎篇
基礎篇
梵字悉曇
真言宗、天台宗、淨土宗、禪宗等無不使用梵字,其使用形態不一,有用於窣塔婆的,或者用於護摩札、交通安全等祈願札的,或用於種子曼荼羅、阿字觀、字輪觀等禮拜對象的,以及用於石塔、石碑、磨崖、幡、華鬘等的。後者為古人所留存的貴重的梵字資料。
何謂梵字
所謂梵字,是用以表記梵語(Sanskrit)的字型。它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發展於印度的文字。關於梵字的成立,自古以來日本的梵字悉曇學。
既然如此,梵字、梵語中的“梵”又是什麼呢?
據清田寂雲《悉曇學入門》所述,“梵”有如次的解釋:(一)梵指梵天(Brahman)。在印度,梵天、毗紐天、濕婆天特受崇信。梵天為創造萬物之神、毗紐天為維持之神、濕婆天為破壞神。印度人認為文字及語言皆梵天所創。(二)梵指婆羅門(Brahmana)。婆羅門既是宗教者,也是學者,其權威凌駕於王侯之上,是印度的代表者,因此,印度也稱為“婆羅門之國”。婆羅門的訛音為“梵”,故梵國的文字、語言稱為梵字、梵語。此二說中,清田先生特彆強調第二說,亦即:“梵”指印度的語言。又,從歷史來看又是如何呢?首先,在古代印度的文字中,有所謂的象形文字,但這種文字迄今尚未被解讀出,因此,它與梵字悉曇的關係不明之處仍多。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出現於印度的文字,是在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的時代。此時所出現的文字有佉盧虱底(Kharosthi)及梵書(Brahmi)二種系統。第一種的佉盧虱底文字,使用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三世紀間,是一由右向左橫寫的表音文字。但是這種文字後來不再傳承。
第二種的梵書,也稱為梵天之書,是印度諸國所有文字的根源,據傳由西方腓尼基及阿拉姆輸入,是由左向右橫寫的表音文字。以梵書所寫的最古資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簡稱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稱為孔雀王朝體( Maurya-type )。以此梵書為基本,衍生許多種文字。又,梵書及佉盧虱底,在大乘經典【普曜經】中也有銘記,故就歷史而言,梵字之來源,可求之於梵書中。
梵字
廣義:
印度文字之總稱
指梵書
何謂悉曇
悉曇大抵可分為如下二種用法。第一種為書體悉曇,即由梵書衍生的梵字,第二種為語義悉曇,即含有某一意義的語言。
(一)書體悉曇(Siddham)悉曇,是指西元六至九世紀間,以北印度為中心而流行、發展的書體,克實而言,即指悉曇字母型(Siddhamatrka-type)一般稱為悉曇。悉曇文字是由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時代的笈多型(Gupta-type)文字發展的,傳至日本的梵字,即以此悉曇字母型為基本,例如:法隆寺貝葉梵本之書體即是。因此,在印度長久的文字歷史過程中,悉曇雖發展自梵書,但其直接的成因,應是笈多型文字。
(二)語義悉曇。悉曇雖是印度歷史上流行的書體之一,但就語義而言,它具有成就、完成的意義。成就、完成,是指它本身即是可單獨發音的文字。也就是說,它是具有母音的文字。“悉曇”此語,自古即有種種不一樣的解釋,今大略整理如次:
一、《悉曇字記》的用法:【唐】 智廣撰的《悉曇字記》,關於悉曇有如下之記述:“其始曰悉曇,而韻有六。長短兩分,字十有二。將冠下章之首,對聲呼而發韻。聲合韻而字生也。即阿(上聲短呼)阿(平聲長呼)等是也”。據其所述,悉曇指摩多(母音)十二韻。但是另一方面,《悉曇字記》也說,體文(子音)三十五字皆含母音“阿”,其自身可單獨發音,因此,摩多體文合稱為“悉曇”。此一見解,逐漸擴大解釋,終將摩多體文之字母,稱為“悉曇”。
此外,《悉曇字記》另有相當於題目的“娜么娑囉縛社若也悉曇”(Namah Sarva-jnaya Siddham歸依一切智者,成就)。其後才說摩多體文,十八章切繼。從此題目可以看出,“悉曇”可附在摩多體文(字母表),或十八章切繼之前,作為歸敬文之用。
二、《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的用法弘法大師空海所撰之《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中,有“悉曇囉窣睹”( Siddham rastu,正確地說是Siddhirastu)的用法,並有如次之解釋:“右四字題目,梵雲悉曇囉窣睹,唐雲成就吉祥章”。
據義淨三藏的《南海寄歸內法傳》所載:古代印度用來讓幼童學習字母表、綴字法(書寫法則)的習字帖前,記有祈求學業成就的歸敬句“悉曇囉窣睹”。此句後來逐漸成為題目,附在字母、綴字法之前,成為祈求其文字成就吉祥之語。(附帶一提,《悉曇字記》的用法是南天相承,《悉曇字母並釋義》的用法是中天相承。“娜么娑囉縛社若也悉曇”、“悉曇囉窣睹”雖因南天、中天不同的相承而有別,但兩者皆將“悉曇”放在歸敬文中。)
若是如此,又是祝福什麼成就呢?若是陀羅尼的話,是祈求陀羅尼的效果。就悉曇章而言,恐是章之成立或其學習之成就。…(中略)總之,梵字是一種文字的通稱,悉曇是一個集合的通稱。此一集合是悉曇章等音韻組織的集合。”總而言之,“悉曇”是祈求祝福學業成就的語言,又是具有音韻組織的字母表及悉曇章等集合的通稱。而梵字是指一個個的文字,與悉曇未必同義。此一看法與真言宗的說法是一脈相通的。在真言宗的梵字悉曇書法口傳中,不打命點的字只是梵字,而不是悉曇文字。
茲將悉曇之用法整理如次:
1“悉曇”有成就、完成之意;因此《悉曇字記》說十二摩多稱為“悉曇”。
2 嚴格的說,悉曇只是指十二摩多,但體文的三十五字也含有“阿”(a)之韻;因此,包含體文的全部字母,皆稱為“悉曇”。
3悉曇是置於字母表、悉曇章之首的歸敬句中之一語;因此是被用來當作題目的。
4“悉曇”是悉曇章等音韻組織的總稱。
換言之,是字母表、悉曇章等的總稱。
密教解釋
如同前述,“悉曇”有成就、完成之意。此成就、完成一語,在密教的解釋有其更深之一面。
弘法大師空海在《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中,對悉曇有如次之解釋:
“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來所作,亦非梵王諸天所作。若雖有能作者,如來不隨喜。諸佛如來以佛眼觀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實而說之利益眾生。梵王等傳受轉教眾生,世人但知彼字相,雖日用而未曾解其字義。如來說彼實義,若隨字相而用之,則世間之文字也,若解實義,則出世間陀羅尼之文字也。”
密教對於將梵字視為只是用來表記語言的記號的看法,認為是世俗的、淺略的。而稱為悉曇的梵字,能發揮完成、成就之機能,表顯佛作佛行,這是密教立場之深義(字義),將此教示人們,給予利益,因此是陀羅尼(總持)之文字。又,在前述的《梵字悉曇字母並釋義》中,對陀羅尼有如次之解釋:“所謂陀羅尼者,梵語也。唐翻雲總持。總者總攝,持者任持。言於一字中,總攝無量教文,於一法中任持一切法,於一義中攝持一切義,於一聲中攝藏無量功德,故名無盡藏。”
亦即陀羅尼是一字之中含無量教(文字),一法之中有一切法(字相),一義之中攝一切義(字義),一聲之中含有無量之功德(聲)。
像這樣,一一字含一切義,且互具特色,此正與曼荼羅諸尊相同,故以悉曇文字表示諸佛菩薩內證自覺的法門。此稱為種子字,以種子字表現的曼荼羅,稱為種子曼荼羅、法曼荼羅。
總之,在密教中,梵字悉曇是在表顯佛之活動,是信仰禮拜的對象,書寫在種子曼荼羅、窣塔婆、護摩札等的梵字(字形),口誦的真言陀羅尼(字音),用於道場觀、字輪觀等觀法的種子真言之意義(字義)等,極為廣見。亦即在密教強調的身、口、意三密行中,悉曇特別與口密(真言陀羅尼)、意密(道場觀、字輪觀、阿字觀等)有密切關係;因而說悉曇是密教的重要部分並不為過。
(譯自《梵字必攜》)
拼寫規則
悉曇體每個輔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輔音與其它元音拼寫的時候,將元音符號分別寫在字母的前面、後面、上面或者是下面。用毛筆書寫,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隔空.
表示純輔音、鼻音或呼氣音的時候使用符號表示。
當元音出現在單詞前面的時候使用獨立的元音字母。
悉曇體梵文的輔音串字母
在梵文里,如果有兩個以上的連續的輔音出現,就用半個輔音字母或者是輔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緊密結合在一起,組成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的輔音數目是兩個起五個止,輔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將包含的輔音辨別出來,但有的輔音串字母辨別困難,必須要強記,悉曇體梵文梵文一共有一千多個輔音串字母,輔音串字母是學習梵文拼寫的主要難點。
進階篇
藏語影響
許多漢語和藏語的辭彙,從梵文佛經直接音譯過來。例如“剎那”、“菩薩”等。 由於梵語語音的研究,引發了中國隋唐以來對中文音韻的研究,漢語語音記錄方法--反切--亦是由梵語的音母與韻母的分析方法所衍生的。
通過梵文音來了解漢字音,是漢語音韻研究方法的一種。

梵文歌手

薩頂頂,畢業於中國解放軍藝術學院首屆通俗唱法本科,有著深厚紮實的學院派背景,作為一個歌手,她擁有一副令所有人驚羨的獨特嗓音。極強的辨識度,絲絲融合的表現力,獨一無二的演繹方式,獨一無二的風格,電音舞曲,中國古典民族文化,中國民族特有樂器,東方獨特神秘主義舞蹈,講話般樸素的民族原生態演繹。
蟄伏四年,遊歷各國採風,足跡遍布歐亞大陸,為她的音樂創作汲取充足的養分。其中,西藏、印度之行更讓她與藏傳佛教結下不解之緣。
梵文
薩頂頂在2016年登上猴年春晚,使得人們熟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