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妙法蓮華經(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簡稱《法華經》, 在古印度尼泊爾等地長期流行。在克什米爾尼泊爾和中國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種梵文版本,分為尼泊爾體系、克什米爾體系(基爾基特)和新疆體系。尼泊爾體系版本約為11世紀後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種校訂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用珂羅版彩色複製出版了由尼泊爾傳入、珍藏於西藏薩迦寺的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是佛陀釋迦牟尼晚年說教,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

關鍵字“妙法蓮華”。“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蓮華”比喻“妙”在什麼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時,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內斂不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妙法蓮華經
  • 外文名:Saddharmapundarika-sutra
  • 簡稱:法華經
  • 版本:40多種
  • 語言:梵文
  • 譯經鳩摩羅什
歷史淵源,法華宗旨,法華結構,二門六段,二十八品,各品大意,序品,方便品,譬喻品,信解品,藥草喻品,授記品,化城喻品,授記品,人記品,法師品,見寶塔品,提婆達多品,第十三、勸持品,安樂行品,從地湧出品,如來壽量品,分別功德品,隨喜功德品,法師功德品,常不輕品,如來品,囑累品,藥王品,妙音品,觀世音品,陀羅尼品,妙莊嚴王品,普賢品,全文節選,評價,功德,開悟,

歷史淵源

法華經》是釋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靈鷲山所說,為大乘佛教初期經典之一。《法華經》成立年代約紀元前後,最晚不遲於公元1世紀,因為龍樹菩薩(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論》、《大智度論》已引用本經文義。另外《大泥洹經》、《大般涅槃經》、《優婆塞戒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等諸經皆列舉本經經名並援引經中文義,可見本經之成立年代較以上諸經為早。七卷,或八卷,後秦鳩摩羅什譯。
法華有三譯。此其第二譯也。梁僧祐之出三藏記,隋費長房之歷代三寶記,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經目錄,明智旭之閱藏知津等,悉記為七卷。獨唐智升之開元釋教錄記妙法蓮華經八卷,註記古本七卷。又玄應師之音義,據八卷本。蓋此時既為八卷矣。然觀其後經錄,麗宋元明之四大藏皆記七卷,則一般通行者七卷也。明之法華科注現行本雖為八卷,而其序有曰:厘為七帙,壽諸良梓,則原為七卷,明也。
諸家之注述。及關於本經之著作如下:法華經疏二卷,宋竺道生撰。法華經義記八卷,梁法雲撰。法華經玄義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文句二十卷,隋智顗說。法華經論疏三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玄論十卷,隋吉藏撰。法華經游意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經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陳慧思說。法華玄義釋簽二十卷,唐湛然述。法華文句記三十卷,唐湛然述。法華經大意一卷,唐湛然述。天台法華玄義科文十六卷,唐湛然述。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十卷,唐道暹述。法華經疏義纘六卷,唐智度述。妙經文句私志諸品要義二卷,唐智雲述。妙經文句私志記十四卷,唐智雲撰。法華經為章一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十卷,唐窺基撰。法華經玄贊義決一卷,唐慧沼撰。法華經玄贊攝釋四卷,唐智周撰。法華經玄贊決擇記八卷,現存初二卷,唐崇俊撰,法清集疏。法華經玄贊要集三十五卷,缺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二共三卷,唐棲復集。法華經玄贊釋,疑是唐可周撰玄贊評經鈔。
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宋法照撰。法華三大部補註十四卷,宋從義撰。大部妙玄格言二卷,宋善月述。法華經玄簽備檢四卷,宋有嚴注。法華經玄義節要二卷,明智旭節。法華經玄義輯略一卷,明傳鐙錄。法華經釋簽緣起序指明一卷,靈耀述。法華經玄簽證釋十卷,智銓述。法華經文句記箋難四卷,宋有嚴箋。法華經文句格言三卷,宋善月述。法華經文句纂要七卷,道霈纂要。法華經入疏十二卷,宋道威入注。法華經要解科文一卷,法華經要解二十卷,宋戒環解。法華經合論七卷,宋慧洪造,張商英撰。法華經句解八卷,宋聞達解。法華經前六意一卷,宋與鹹錄。法華經序注一卷,宋祥邁注。法華經解二十卷,附科文一卷,宋戒環解。法華經科注十卷,宋守倫撰,明法濟參訂。法華經科注八卷,元徐行善科注。法華經科注七卷,明一如集注。
【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知音七卷,明如愚著。法華大意三卷,明無相說。法華經擊節一卷,明德清述。法華經通義七卷,明德清述。法華經意語一卷,明圓澄說,明海重訂。法華經大八卷,明通潤箋。法華經綸貫一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會義十六卷,明智旭述。法華經懸譚一卷,淨挺著。法華大成科文一卷,際慶排錄。法華經大成十卷,大義集。法華經大成音義一卷,淨升集。法華經授手科一卷,智祥排。法華經授手十卷,智祥集。法華經演義科一卷,廣和標科。法華經演義二十卷,一松講錄,廣和編定。
法華經科拾懸談卷首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一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科拾七卷,普德立科,智一拾遺,弘傳序注附。法華經指掌疏科文一卷,通理排。法華經指掌疏懸示一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七卷,通理述。法華經指掌疏事義一卷,通理述。法華經卓解七卷,徐昌治逗注。法華經精解評林二卷,明焦竑纂。法華三昧懺儀一卷,隋智顗撰。弘贊法華傳十卷,唐慧詳撰。法華經傳記十卷,唐慧詳集。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補助儀一卷,唐湛然撰。禮法華經儀式一卷,宋知禮集。法華龍女成佛權實義一卷,宋源清述。法華龍女成佛權實文旨一卷,宋善月述。法華經顯應錄二卷,宋宗曉編。法華靈驗傳二卷,明了因錄。法華經持驗記二卷,周克復纂。

法華宗旨

大乘佛法興起的時代,有了以“聲聞”、“緣覺”為二乘小乘,以“菩薩”為大乘的說法。《法華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結集的代表作品,提出了“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思想,融會三乘為一乘(佛乘)。以“聲聞”、“緣覺”二乘為方便(權)說,“二乘”終究要以成佛為最終目標(如“化城喻品”所說),開啟了“回小向大”的門徑,這是一種嶄新的學說思想,也是本經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法華結構

《妙法蓮華經》是中國佛教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一部大乘經典,由於此經譯文流暢、文字優美、譬喻生動,教義圓滿,讀誦此經是中國佛教徒最為普遍的修持方法。《法華經》二十八品共八萬餘字,初學者如果沒有看閱古德的註疏,僅僅讀誦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體脈絡的。由於此經的內容在表面上看起來比較分散,因而使讀誦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對經文呈現的重要思想也無法深刻領會。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法華經》主要講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眾生,無論三乘五乘,最終皆歸於一佛乘,無有餘乘。由之而來佛陀對一乘之法的功德讚嘆在經文中隨處可見,讀誦者往往只看到佛對一乘和法華功德的讚嘆,卻沒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貫穿其中。第二、本經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經文多,且按本跡二門的分法而有兩個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讀誦者無法清楚把握《法華經》全體的格局。有鑒於此,筆者從《法華經》會三歸一、開跡顯本的要旨出發,對本經的基本架構作一大略概括,按品分科,顯明重點,使讀誦此經者對法華經能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真正悟解佛說這部經典的一乘妙意,契入佛陀出世的本懷,達到學有所獲,修有所證的目的。

二門六段

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最常見的經典科判分法,它適用於大部分經典。天台智者大師對《法華經》的科判做了兩種分類,其一便是這通例的三分。在三分科經中,《法華經》以最初的《序品》為序分;以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第十九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為正宗分;此後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後半至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共十一品半為流通分。三分法的科判比較平常,不能完全體現出天台本宗所依經典《法華經》開權顯實的重要特色。
最能體現法華圓教一代終極教說的科判是智者大師二門六段的分科法。智者大師從一代圓教開顯的主旨出發,將《法華經》二十八品大別為本、跡二門:前十四品為跡門,後十四品為本門。這本、跡二門,又各有序、正、流通三分,總共六分。這一獨特的科判分法被稱為法華二門六段分科法。
《法華經》前十四品名為跡門,是闡明釋迦最初成道已來,及中間施化節節,唱生唱滅,以至於今成佛度生,皆是從本垂跡,故名跡門。“跡”是佛陀垂跡化用,佛陀應化人間必然有教化眾生之大用,即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如來說三乘是為了一佛乘,三乘人最後都要歸入一乘。這是法華跡門的宗旨。
《法華經》後十四品名為本門,是說明世尊久遠劫前已成佛果,為了度化眾生,故示現滅度,這是為了去除以釋尊為伽耶近成垂跡示現之權佛的情執,以顯示久遠實成的本地本佛。如《壽量品》所說,佛的法身本無生滅,報身壽命無量,為了度生之方便,故唱生唱滅,而為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令眾生去除對佛身的偏執,這是本門的主旨。
從第一《序品》到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法華的內容,跡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以最初的《序品》為跡門的序分;講述法華六瑞為三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之教化法式。
二、正宗分:從第二《方便品》到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是跡門的正說分;
三、流通分:第十《法師品》至《安樂行品》是跡門的流通分。
其中正宗分的開顯又分作略、廣兩部分:
一、略說開三顯一:從《方便品第二》開頭“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至同品中“願為此眾故,唯垂分別說,是等聞此法,則生大歡喜”。在這裡世尊講述的主要是十如實相的甚深奧義,並且由於世尊數數殷勤稱嘆甚深微妙難解之法,引發四眾弟子的疑問,而以當機眾舍利弗代眾三次請法。
二、廣明開三顯一:從“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以下共七品半是廣明開三顯一。廣明開三顯一的內容闡述佛陀分別為上根、中根、下根三類聲聞弟子作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說法,故稱法華三周說法。三根聲聞分別在三周說法中得到法益,並蒙佛授記,所以又稱三周授記。三周說法分作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周是法說周,是佛為上根人就法體而直說諸法實相、十如之理,暢諸佛出世本懷,欲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明佛昔日所說,皆是方便;今日所顯,方是真實。但是昔日權巧又不離今日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所以舉手低頭,皆得作佛。然而這一開三乘方便、顯一乘真實之法只有上根舍利弗一人領解,並蒙佛授記,名號為“華光如來”。開三顯一的主旨在第二《方便品》中所說,舍利弗領解授記事宜則於第三《譬喻品》中前半部分所談,其文止於“其兩足聖尊,最勝無倫匹,彼即是汝身,宜應自欣慶”。
第二周是譬說周,是佛為中根人在第一法說周中不能領解一乘真實的妙理,又在第三《譬喻品》中說了三車、一車的譬喻。譬喻中,長者初許羊、鹿、牛三車(以其乘載量之小大分別比喻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是施權,後來等賜一大白牛車(比喻一佛乘)是顯實,通過跳出火宅後的開權顯實,令他們了悟一乘之理。這時有摩訶迦葉、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四大弟子領解其說,並陳述了窮子喻來表達他們對一佛乘的信解,由此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這是第四《信解品》之由來。然後佛為說第五《藥草喻品》加以述成印可,並在第六《授記品》中為四大聲聞分別授記。這是第二譬說周的整個過程,其內容共有三品半。
第三周是宿世因緣周,是佛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說法的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說他們宿世為大通智勝佛下的一乘機種,釋迦在因地為十六沙彌之一時就曾為他們說法,使彼等了知宿世久遠之機緣而得悟。此時有富樓那、憍陳如等千二百聲聞領解,並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得到佛的授記;又有阿難、羅睺羅等領解得益,於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中蒙佛授記,乃至後來的《勸持品》中對波闍比丘尼、六千有學無學比丘尼等授記皆是聞開三顯一得法益者。但就第三周的內容而言,仍是指《化城喻品》以下的三品。
三周說法分反覆正說(佛說)、領解(表明弟子之領解)、述成(佛對弟子之領解認可)、授記(佛對弟子成佛作預言)四階段,循此以度化上、中、下三根,可謂周備完足。
從第十五《從地踴出品》到經末第二十八《普賢勸發品》是本門法華的內容,本門三分如下:
一、序分: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開頭至同品“汝等自當因是得聞”是本門的序分,這是以四大菩薩為首的無量千萬億地涌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
二、正宗分:從同品“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以下到第十七品《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十九行偈“佛名聞十方,廣饒益眾生,一切具善根,以助無上心”是本門的正宗分。其中第十六《如來壽量品》為正開師門的近跡、顯佛地的遠本。
三、流通分:從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下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是本門的流通分。
本門流通分共有十一品,又可分為勸持流通和付囑流通,
(一)勸持流通:從彌勒說偈以下及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第十九《法師功德品》、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主要是勸末世眾生受持此經,並將所得功德利益予以分別闡述。
(二)付囑流通:從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到第二十八《普賢菩薩勸發品》共八品是世尊付囑菩薩當於末世流通法華。其中,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和第二十二《囑累品》系佛以神力而囑累菩薩流通妙法。此下六品屬於化他流通:《藥王品》以苦行流通一乘妙法;《妙音》、《觀音》二品以三昧力流通一乘妙法;《陀羅尼品》以總持力流通一乘妙法;《妙莊嚴王品》以誓願力流通一乘妙法;《普賢勸發品》以普賢神力流通一乘妙法。
就整部法華來看,跡門十四品的當機眾以聲聞為主,本門十四品的當機眾則以菩薩為主。前者所得法益在於信解領悟了三乘是方便,一乘是真實的一乘妙法,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此蒙佛授記,於無上菩提永無退轉。後者所得法益主要表現在大願大行方面,諸大菩薩在末世五濁中不憚蔽惡,依如來衣室座三軌來弘通妙法,以此圓滿無上菩提。

二十八品

《法華經》的通行本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共七卷二十八品,全經雖是以《方便品》和《如來壽量品》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聲聞菩薩信解與行果之遞進而循序演進的。
序品為跡門的序分,世尊在第一《序品》中現法華六瑞,而起眾疑。彌勒菩薩代眾請疑問,向文殊問緣由。文殊菩薩根據過去聽法經驗,知佛當說大法。他告訴彌勒菩薩,法華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說此經前必定示現的教化法式。二人的對答,引起在會聲聞弟子的興趣,故此品成為佛在正宗分中說法華經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發起因緣。
第二《方便品》以下八品為跡門的正宗分,說明“開權顯實”之理。該分再分為略開、廣開,以方便品初的“十如實相”為略開,其後為廣開。廣開文即是上文提到的三周說法。
《方便品》的前半部分是佛說十如實相,後半部分是屬跡門廣開“法說周”的正說段。這是顯示佛陀和過去諸佛同道,皆是先以三乘施設權巧方便,然後會歸於一乘,強調權實不二為旨趣。
佛在《方便品》說法周的正說之後,上根人舍利弗,了悟諸法實相妙理,理解三乘即一乘,蒙佛授記。於是舍利弗歡喜踴躍,並請佛為其它弟子授記。佛說三車火宅喻,展開了第三《譬喻品》中譬說周的正說段。根據三車火宅喻,而開三車三乘之權,賜大白牛車而顯一乘之實。
上品中,上根舍利弗一聞佛說即信受了解,但他陳述解悟之文不多,而須菩提等四人,由信解而述的窮子喻,文辭特長,故專立第四《信解》一品。四大聲聞由自陳窮子喻,引發群機,令與會者同得領解法說譬說之旨,是本品述說之目的。
中根人信解自述窮子之喻,故佛亦說藥草喻述成印可,然後方為授記,故有第五《藥草喻品》和第六《授記品》。
以上二周說法僅是度化了上根、中根的聲聞,下根聲聞在第七《化城喻品》中通過佛告知彼等往昔大乘因緣令他們自識宿因而得度。下根聲聞領解佛乘後的授記之事在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和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闡述。至此三周說法圓滿,跡門正宗分告一段落。
自第十《法師品》至第十四《安樂行品》共五品是跡門流通分。
上來八品三周說法,三根得記,已定作法王(佛);欲登法師位,必明法師行,故次於授記後而有第十《法師品》,以示成佛之路徑。
既聞三周說法,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又於《法師品》起自利利他之行,由是淨心實相於覆障中顯現,這是多寶塔湧現的因緣,也是第十一《見寶塔品》的由來。多寶塔喻如《法華經》所說淨心實相,利根人見寶塔即見一心實相。第十一《見寶塔品》有承前啟後之深旨。承前,塔中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證明釋迦世尊所說法華會三歸一,皆是真實。啟後,本品中本師一佛身攝十方分身諸佛,就佛身而言,為後文開跡顯本之前方便,為本門《壽量品》埋下伏筆。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與前品《見寶塔品》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然而同屬於跡門的流通分,本品闡述提婆達多為釋迦成佛之增上緣,人們眼中的惡人也得到授記成佛;又本品闡述龍女成佛,此皆證明法華一佛乘之殊勝,自行化他,同成佛道,與前品宗旨本無二致。
佛於前《見寶塔品》末,勸募發願弘揚此經之人,又於《提婆達多品》以古今事例,讚嘆此經功德殊勝以勸受持,故有諸菩薩聲聞等,稟承佛的遺命,來受持此經並弘揚此經,這是第十三《勸持品》的由來。本品中,佛為姨母及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授記,這是因為佛為前正宗分的三根授記中,未及尼眾,《法師品》廣記也未說尼名,故在此品有授尼眾之記,如此始稱平等圓滿。
第十四《安樂行品》是跡門流通分的最後一品,有成前開後之意。因上來三周說法,三根授記,已令聲聞回小向大發菩提心,在本品中又示依此經自行化他,勸募弘通妙法的五種法師,此為開前。前品既得聖眾受命持弘,今品為初心的菩薩開示佛滅後惡世中的五種法師應當住於行處親近處,而修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然後可得萬行一心,三身一體的佛果,這是開後壽量品。
從第十五《從地湧出品》到經末共十四品是本門,說開近顯遠之大義。
上一品示四安樂行,一一皆是要求從吾人清淨心地上著力,觀空不著空,涉有不滯有。第十五《從地湧出品》所舉從地湧出住空的菩薩們即是成就四行之人。從地故不著空,住空故不著有,不著二邊,即是中道。《從地湧出品》前半所說即是以這些無量千萬億地涌菩薩的久度因緣作為如來開近顯遠的發起。因下方湧出諸菩薩具有三十二相,久習菩薩所行,其數無量,引起此土菩薩的懷疑,故在後半品中彌勒代表大眾請疑,由此佛講述了如來無盡的壽量,而有了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如來壽量品》中,世尊以良醫留藥喻顯示佛乃化滅而大非真滅,伽耶始成的新佛不過垂跡而已,實際上世尊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以前便已成佛,就佛身而言,此品乃開跡顯本之重點,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而顯久遠實成之本身。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後半品至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共三品半,是本師讚美人法,以勸弘通。次有二品,以佛神力囑累弘通。自第二十三《藥王品》以下五品,是舉諸大菩薩受命弘通,以苦行、妙行、圓行、助行、正見行等不思議力用,以勸弘通。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前半品屬於本門的正宗分,是闡述諸大菩薩聞佛壽命長遠如是,當下獲證許多殊勝法益。後半品校量勝劣及後時信解持經利益,屬於本門流通分的讚美人法,分別說明聞法菩薩所得功德證悟之相,及一般解悟之相,並以行五度功德與之比較優劣。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特為佛滅後,但有一念隨喜,未有事行的人,明其所獲功德也功超無學,令一切見聞法華者生仰慕心。又,前品具明佛滅後信持此經有五品(為隨喜、讀誦、說法、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益,唯初品(隨喜)未有校量功德,故有此品廣為校量。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廣舉五事(受持讀誦解說書寫),隨其一事行成,當得六根清淨功德,這是舉果以勸修因。又,前品正明隨喜福德,是聽聞法華,隨喜他人行持法華所得,今品是正明自己行持法華所得福德。由隨喜而自行,由易而難,這是理所必然,故有今品。亦即是說,前品《隨喜功德品》是流通初隨喜“因”功德,本品《法師功德品》勸說流通初隨喜“果”功德。
《法師功德品》所說的行持法華可得六根清淨功德的事,在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中得到證明。不輕菩薩,依法華經修不輕普敬之行,住弘經三軌,而得六根清淨,證成非妄。這是勸勉見聞者,亦當如菩薩所行。
自第十七《分別功德品》的後半品文,及《隨喜功德》、《法師功德品》、《常不輕菩薩品》三品半文,是說功德流通。自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以下八品為是釋尊付囑,勸請流通。
佛以不思議口輪說本跡二門已竟,再以不思議身輪現無比神通之力用,付囑流通本跡二門之教,這是第二十一《如來神力品》的由來。如來為囑累妙法而現神力,以神力再三囑咐菩薩,令其護持流通此經,這是第二十二《囑累品》的由來。
第二十三《藥王菩薩本事品》以下的六品屬於化他流通。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講述藥王菩薩的因地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以燃身苦行來流通一乘妙法。藥王燃身功德雖大,佛恐初心菩薩執苦行為究竟,故在第二十四《妙音菩薩品》中說妙音菩薩神通智慧,中道行化的事跡。又,前品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兩世都生在佛的淨土,恐聞者淨穢之見難忘,心存愛憎,故特告敕妙音菩薩,莫輕娑婆,生下劣想。令眾生去除情見,了知法界一相。佛為未發心的眾生能受持法華,故說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為護已發心受持法華的佛弟子,免除障難,故說第二十六《陀羅尼品》。然而為示摧伏魔怨,可賴咒力;具足正見,須假善知識,故有第二十七《妙莊嚴王本事品》。而以普賢菩薩神通誓願不思議的普賢願行,勸發弘通法華,作為本經的結束。
由上觀之,全經的次第脈絡是十分清晰明朗的,經文二十八品一路展現的是法華三乘方便,一乘真實的主旨,以及如來開近顯遠的真正目的。二十八品中也處處貫穿著戒定慧三學、空假中三觀、衣室座三軌等自行化他的妙法,這需要讀經者用心留意體會。更重要的是,本經以文殊答問居全經之始,強調開發智慧才能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以普賢勸發作全經之終,說明唯有大行方能成萬德之佛果。如此智行相成,菩薩可得弘通妙法,成就一佛乘之果。
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

各品大意

序品

是本經的總序,佛說無量義經後,入無量義處三昧,天上降下種種妙華,佛的眉間白毫放大光明。彌勒菩薩因疑發問,文殊師利菩薩作答:過去諸佛宣說《法華經》前,皆現此瑞。暗示佛說此經之殊勝處有別於他經,喚起大眾的注意。

方便品

此品與壽量品,是《法華經》的兩大中心,為本經正宗分。佛由三昧起,稱嘆諸佛智慧甚深無量,難解難入,佛說諸佛究竟了知諸法實相——“十如是”。為令聲聞、緣覺二乘人斷苦縛,得涅槃,佛以方便力,曾分說三乘之教,今日所說才是佛的真實教法。五千增上慢者退席,佛乃宣示唯一大事因緣,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實無三乘。

譬喻品

自此品至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為止的七品,是將方便品內容進一步以譬喻及因緣加以說明。該品說明舍利弗最先領解佛意,故被授記為華光如來。佛將三界譬喻為火宅,將三乘喻為“羊、鹿、牛三車”,將一佛乘喻為“大白牛車”,以有名的“火宅喻”和“三車一車”之喻,顯示“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及“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的深義。

信解品

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目犍連,於上品領解佛意。佛更說“長者窮子”喻,佛喻為大慈悲的長者,三乘譬喻為窮子,導出“於一乘道,隨宜說三”的結論。

藥草喻品

佛應四人之請,更以“三草二木”將人天二乘譬喻為大、中、小藥草,將上根、下根菩薩喻為大樹和小樹,將佛的平等智慧譬喻為一味之雨。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小長短諸種草木,悉受一味之雨而潤澤成長,如同佛以一相一味之法,平等利益一切眾生。

授記品

授大迦葉等四人將來成佛之記。

化城喻品

先說大通智勝佛時十六王子聽講《法華經》而轉為菩薩沙彌,後乃成佛。次說“化城喻”,三乘之果不外是化城,目的是為入佛智慧、最終成佛。

授記品

富樓那為上首,五百弟子皆得受記。次說“系珠喻”,五百弟子雖都懷有佛種,但未開悟,由煩惱覆藏,如衣里藏有寶珠,但因不知,故處窮困之境。

人記品

阿難、羅睺羅為上首。

法師品

佛在世或滅度後,凡隨喜聽聞《法華經》者均授予成佛的記別。又舉出修行、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本經的“五種法施”和供養本經的“十種”功德。說謗法者之罪,並說鑿井喻。

見寶塔品

多寶佛塔從地湧出,證明釋尊所說真實不虛。釋迦如來以神力,三變淨土,分身諸佛鹹集,開多寶佛塔。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尊同座。

提婆達多品

說如來往昔求法,師事阿私仙得聞妙法。又授提婆達多成佛記。文殊入龍宮說《法華經》,八歲龍女聞經即身成佛,證明《法華經》功德廣大。

第十三、勸持品

藥王、大樂說和兩萬菩薩,各各發願弘揚《法華經》。被授記的五百阿羅漢及學無學八千人,以及八十萬億那由他無數菩薩,皆誓願弘此經典。

安樂行品

文殊請問末世持經方法,佛告以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並以轉輪聖王髻中明珠罕見授人來譬喻佛不輕易講說經中最尊最勝的《法華經》。

從地湧出品

六萬恆沙菩薩及其眷屬從地湧出,大眾疑惑,不知此等恆河沙數菩薩為誰之弟子?從何處而來?此為佛開顯“久遠實成”佛果的序曲。

如來壽量品

釋尊說明“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而其中間乃至今生,皆是方便示現。又說“佛壽長遠”、“佛身常住”。以良醫之譬喻說明為救眾生而示現方便。佛實際上是“常在靈鷲山”、“常住說此法”,為使眾生不起懈怠之念,故示現滅度。此品旨在說明佛陀“壽命之無量”、“教化之無量”、“慈悲之無量”及“救濟之無量”。

分別功德品

說明與會者聞法獲益之多,和五品弟子功德。

隨喜功德品

是繼上品所說者,說明聽聞、講述此經的廣大功德。

法師功德品

明五種法師的功德,得六根清淨神通力

常不輕品

說明常不輕菩薩,以隨喜行,得清淨六根,說《法華經》,以此顯示讚嘆本經功德。

如來品

佛出廣長舌相,放毛孔光。以此神力,為囑付滅後傳此經,捷要地說此經功德。此經所在之處就是道場,諸佛在此處成道、轉法輪,並在此處涅槃。

囑累品

此品為對諸菩薩“總付囑”,三摸眾菩薩頂而囑付之。

藥王品

自此品開始到第二十八勸發品,詳說佛滅後弘此經的必要及弘經的功德。該品舉出藥王菩薩過去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燒臂供養,以報答聽日月淨明德佛講《法華經》之恩。

妙音品

敘述變現34身,說《法華經》的妙音菩薩,從東方淨光莊嚴國來到靈鷲山,禮拜釋尊及多寶佛塔,以顯宣說《法華經》的重要意義。

觀世音品

無盡意菩薩請問觀世音菩薩的神通因緣,佛為說14種無畏,32種應化身等種種功德。

陀羅尼品

菩薩及天神等,各各說咒護持受持《法華經》者。

妙莊嚴王品

述說藥王、藥上二菩薩的往昔事跡,他們為淨藏、淨眼二王子時,勸父母歸依其師雲雷音王佛,使他們聽講《法華經》的大善因緣,以顯示遇佛、聽《法華經》之難得。

普賢品

佛為普賢說佛滅度後得《法華經》的四個方法。普賢發願護持受《法華經》者。

全文節選

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天地教主。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數中。求法華經。無有泄倦。於多數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有上菩提。心不退轉。’
爾時世尊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數。 為求大法顧。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裕樂。
捶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觧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五道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稀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吾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需。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廟法顧。 身心有泄倦。 普為鑄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裕樂。 顧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顧為吾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無量諸華光是。由提無量諸華光善知識顧。令我具足五。慈悲喜收。五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有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天地教主善知識顧。’
告鑄四眾:‘有上華無量諸華光通天地教主卻後過無量數。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觧。有上士。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數。廣為眾生說於廟法。順河薩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髮緣覺心。順河薩眾生髮有上道心。得有生忍。至不退轉。’
‘時天王佛後。正法住世二十中數。全身收立。起七寶塔。高五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廟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鑄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廟法華經有上華無量鑄華光通天地教主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廟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無量鑄華光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楹師立。可與相見。論說廟法。可還本土。’
爾時文楹師立。坐千華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薩竭羅龍宮。自然湧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
智積菩薩問文楹師立:‘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楹師立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有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湧出。詣靈鷲山。住虛空中。此鑄菩薩。皆是文楹師立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五。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楹師立謂智積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贊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鑄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鑄眾生。 令速成菩提。
文楹師立言:‘我于海中。惟常宣說廟法華經。’智積問文楹師立言:‘此經甚深微廟。鑄經中寶。世所稀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文楹師立言:‘有薩潔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立根。善知眾生鑄根行業。得。鑄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鑄法。於垞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有礙。慈念眾生。優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廟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吾家如來。於無量數。難行苦行。積功壘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收身命處。為眾生顧。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廟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鹹恭敬。
一定眾生類。 有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時無量諸華光語隆女言:‘吾謂不久得有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有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數。勤苦積行。具修鑄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優有五障。一者。不得作天王。二者。帝吾。三者。模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隆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善女謂智積菩薩。尊者無量鑄華光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急否?’答言:‘甚急。’女言:‘以吾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隆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有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五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定眾生。演說廟法。爾時薩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此隆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喚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觧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薩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髮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無量鑄華光。一定眾會。默然信受。
妙法蓮華經正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五九時。佛住有衛華國園。心得自在。皆於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心不退轉。皆得。樂說辯才。供養無量百千萬億鑄佛。於鑄佛所。植眾德本。常為鑄佛之所稱嘆。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此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華有數百千萬億眾生。其名曰:文楹師立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華國菩薩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得自在菩薩。華國菩薩。寶積菩薩。如是等菩薩九萬人俱。
爾時五提桓因。與其眷署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署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署三萬天子俱。薩婆世界教主。無量鑄華光。優缽羅隆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署俱。有五萬闥婆王。樂音萬闥婆王。美萬闥婆王。美音萬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干百千眷署俱。各與若干百千眷署俱。無量鑄華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署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嘆。為鑄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天雨華國陀羅。地藏王佛。華文楹薩。而成佛下。及鑄大眾。普佛世界。五種不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小王。轉輪聖王。是鑄大眾。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世界。靡不周遍。於此世界。盡見此土五趣眾生。又見此土現在鑄佛。及聞鑄佛所說經法。並見此鑄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鑄修行得道者。復見鑄菩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觧。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鑄佛般者。復見鑄佛般後。以佛收立。起一十五寶塔。四乘蓮花寶座。
爾時華國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華。今佛世尊入於三界。是不可思議。現稀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楹師立。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鑄佛。必應見此稀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及鑄天龍。鬼神等。鹹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華國菩薩。裕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楹師立言:‘以何因緣。而有此華。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九千土。悉見此佛國界莊嚴?
於是華國菩薩與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楹師立。 導師何顧。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華陀羅。 華國楹薩。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五種不動。
時四部眾。 鹹皆喚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上至有頂。 鑄世界中。 五道眾生。
善善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睹鑄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廟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鑄菩薩。 有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有上慧。 為說淨道。
文楹師立。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此土。 恆薩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收。 金銀珊瑚。
真珠模倪。 硨磲瑪瑙。 金剛鑄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喚喜布收。 回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鑄佛所嘆。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復見菩薩。 求有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求佛智慧。 文楹師立。 我見鑄王。
往詣佛所。 問有上道。
護住鬚髮。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閒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裕。 常處空閒。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贊鑄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鑄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新樂說法。 化鑄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有成。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及吾眷署。 親近智者。
一心不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餚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有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收。 眾廟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收。 種果微廟。 喚喜有厭。 求有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靜法。 種種教詔。 有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鑄法性。 有有二相。 優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有所著。 以此廟慧。 求有上道。
文楹師立。 又有菩薩。 佛法度後。 供養樹立。
又見佛子。 造鑄塔廟。 有數恆薩。 嚴飾國界。
寶塔吾廟。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鑄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楹師立。 鑄佛子等。 為供樹立。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楹特廟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楹廟。
鑄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楹。 願決眾疑。
四眾新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顧。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廟法。 為裕說此。 為當授記。
示鑄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鑄佛。 此非小緣。
文楹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爾時文楹師立語華國菩薩。及鑄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裕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鑄善男子。我於過去鑄佛。曾見此華。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顧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御令眾生。鹹得聞知一定世間難信之法。
顧現華國: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有邊不可思議數。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世世間觧。有上士。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廟。純一有雜。具足清白善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鑄菩薩。說應五。令得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成一定種智。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華國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國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華意。五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鑄王子。聞父出家。得無量鑄華光一五九時三菩提。悉收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善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鑄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界。身心不動。是時。天雨華國陀羅。華國陀羅。華國楹薩。華國楹薩。而華佛上。及鑄大眾。普佛世界。五種不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倪。優婆塞。優婆姨。人非人。及鑄小王。轉輪聖王。等。是鑄大眾。得未曾有。喚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九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鑄佛土。華國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裕聽法。是鑄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裕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華國。有五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界起。因華國菩薩。說大乘經。名廟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五十小數。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五十小數。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有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泄倦。
‘華國當知。爾時華國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廟光菩薩。吾身是也。今見此祥發。與本有異。是顧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廟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楹師立於大眾中。與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有數數。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有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善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鑄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界。 名無量義處。
天雨華國陀。 天鼓自然鳴。 鑄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定鑄佛土。 即時大微動。 佛放眉間光。 現鑄稀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定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鑄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玻璃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鑄天人。 龍神夜叉眾。 萬闥西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鑄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廟。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鑄佛土。 聲聞眾有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此大眾。
或有鑄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優如護明珠。
又見鑄菩薩。 行收忍辱等。 其數如恆薩。 斯由佛光照。
又見鑄菩薩。 深入鑄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有上道。
又見鑄菩薩。 知法寂靜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喚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界起。
贊華國菩薩。 吾為世間眼。 一定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吾能證知。 世尊既讚嘆。 令華國喚喜。
說是法華經。 滿五十小數。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廟法。
是華國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喚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鑄法實相義。 已為吾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吾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鑄佛甚難值。 億數時一遇。 世尊鑄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慈悲。 佛一五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普度時。 吾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有露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普度。 如薪世勁發。 分布鑄收立。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倪。 其數如恆薩。 倍復加精進。 以求有上道。
是華國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數中。 廣宣法華經。
是鑄八王子。 華國所開化。 堅固有上道。 當見有數佛。
供養鑄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鑄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華國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泄怠。 貪著於名立。
華國立有雁。 多游族姓家。 豐收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顧。 號之為華國。 亦行眾善業。 得見有數佛。
供養於鑄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九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華國。 廣度鑄眾生。 其數有無量。
此佛普度後。 泄怠者吾是。 華國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喜如此。 以是知今佛。 裕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喜。 是鑄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鑄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評價

功德

  1. “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法華經·法師品》
  2. “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3. “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法師品》
  4. “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祗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法華經·如來神力品》
  5. “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6. “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7.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花、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憫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舍清淨業報,於我滅後,憫眾生故,出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法華經·法師品》
  8. 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使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暗、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9.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用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開悟

引自經中原文
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密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傾,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
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善說妙法。——《法華經·提婆達多品》
摘自宣化上人《妙法蓮華經》淺釋
……如智者大師,他是因為誦持法華經而開悟。當他誦至藥王菩薩本事品:“焚身供佛,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的經文時,就入了法華一旋三昧之最高境界。在定中看見靈山法會,儼然未散,見到釋迦牟尼佛仍然在說法。所以持誦經典亦能開悟,但要專心致志,而非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若人在念佛時還在盤算著怎樣去賺錢,必定不能開悟,因為這是在念錢而非念佛。……
自古云:成佛法華,富貴華嚴,開慧楞嚴。故此,歷代祖師都教於大眾必修三大經《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在《法華經》中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在此,可以看出《法華經》對整個佛法的貢獻。因為佛陀指出種種法門只是方便之說,最終目的無非令所有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得證佛果。
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
經中品品說出行菩薩道的重要性,那是成佛的因。各大菩薩示現廣度眾生的方便法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普賢菩薩的行願、常不輕菩薩的破除驕傲心、藥王菩薩的精進心、妙音菩薩的方便度眾心,都體現了捨己為人的法華精神。
而《法華經》教導我們:那裡有苦難眾生我們必須去救度。飢餓的人們我們要去施食。病苦的人們我們要去施藥和打理。無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們要去弘法。把歡樂的福蔭帶給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們脫離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須具備的慈悲喜舍菩薩心。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是唯有一佛乘,方便說有三。明知道修學佛法是為了成佛,而方便說有三,使我們能漸漸積功德,而又不覺得累。雖未成佛,但由於修學福慧,也能得到快樂,直到得證菩提成佛作祖。
是故,《法華經》對佛教有著無盡的貢獻 , 那是經中之王度生無量的魅力。(方海權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