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競爭

有效競爭是40年代出現的為資本主義壟斷辯護的理論。該理論認為,完全競爭在現實中實際並不存在,因此不應把它作為評價資本主義經濟實際情況好壞的標準。該理論同時認為,社會上雖然不存在完全競爭,但存在著有效競爭,使經濟活動保持高效率,並保證在長期內既不存在生產能力的過剩,也不存在超額利潤。資本主義經濟實際存在的非完全競爭之所以有效,主要是由於對生產者來說,既存在著來自隨時可能加入本行業的新企業的潛在競爭,也存在來自本行業外的隨技術進步而產生的新代用品的實際競爭。因此,即使一個行業內部不存在激烈競爭,也仍然存在著有效競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有效競爭
  • 外文名:workable competition
  • 介於:過度競爭與壟斷之間
  • 優點:發揮競爭效應等
  • 表現:沒有壟斷現象
概念及發展,關鍵字,競爭類型,概念實質,市場結構基準,市場效果基準,行為標準,績效標準,相關概念,

概念及發展

有效競爭(workable competition)或可行競爭,也稱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有效競爭就是既有利於維護競爭又有利於發揮規模經濟作用的競爭格局。
有效競爭是由美國經濟學家J·M·克拉克(J.M.Clark)針對完全競爭概念的非現實性而提出來的。克拉克認為,雖然完全競爭被經濟學家進行了準確的定義和精心闡述,但它在現實世界中不可能且從來沒有存在過,其套用的最大意義在於可以作為人們分析問題的出發點或判別是非的行為標準。在克拉克看來,只要完全競爭的一個條件不具備,則合乎情理地會出現另外的條件也不具備的情形(註:喬治·施蒂格勒曾針對這個論點舉了個十分貼切的例子,假定某個行業的人員具有快速流動性,但對周圍的情況一無所知,他們便會往返在兩個城市之間尋找工作,這就使工資水平均等的人員流動量始終處於飽和狀態。但如果勞動力的流動性小一些,這個超越均衡的傾向就會得到糾正。這個問題後來形成為次優理論

關鍵字

有效競爭,Workable competition,不完全競爭,Imperfect competition,可行競爭.

競爭類型

由於現實環境的複雜性,決定了競爭的多樣性。例如各個產業之間以及同一產業在不同階段的競爭特性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克拉克認為,競爭的多樣性來自於產品的同質性或非同質性、生產者的數量及其規模結構、價格制定的方式、交易的方式、市場信息傳遞的特徵和手段、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地理分布、產出控制的時間特徵、工廠或企業規模的差異導致的成本變動、短期產出波動引起的成本變動、生產能力的可伸縮性等十個方面因素。在此基礎上克拉克給出了兩個大類的市場競爭類型:
⑴純粹或嚴格的競爭;
⑵修改的、中性的或混合競爭,如壟斷性競爭
純粹或嚴格競爭又分為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純粹競爭,前者即是一般意義上的完全競爭,後者與前者的區別在於生產要素缺乏完全的流動性,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且在按成本定價時的市場需求小於既存的生產能力。混合競爭分為同質產品的寡頭競爭和產品不同質的壟斷性競爭兩種,前者其最重要的情況是市場可自由進入但退出需要付出成本,後者單個需求曲線向下傾斜但富有彈性,競爭要素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差異化的產品特性對於自由的模仿者是公開的。

概念實質

“有效競爭”概念的實質在於,它確信“需求與成本的長期曲線不僅較之短期曲線平緩,也比人們通常用圖表表述的要更為平緩”。克拉克強調,完全的壟斷在現實中很難找到,而與完全競爭所定義的可以自由進入、不存在生產要素專用性和不可恢復的淹沒成本的產業,可能會面臨極其嚴酷的破壞性競爭。克拉克的結論是,雖然極端的產品差異性可能會導致壟斷的傾向,但存在產品適度差異,特別是具有緊密替代關係和較多知識技術含量產品推動的競爭,可能是更為可行和有效率的。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競爭”的觀點,啟發人們對各個產業競爭有效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評價(通常在博士論文中)。產業組織結構主義大師愛德華·梅森(Edward Mason)將有關有效競爭的定義和實現有效競爭的條件的論述歸納為兩大類:一是尋求維護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以及形成這種市場結構的條件,被稱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基準”;另一種是從競爭可望得到的效果出發,尋求競爭的有效性,稱為有效競爭的“市場效果基準”。

市場結構基準

根據梅森的歸納,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真準”大致包括:市場上存在相當多的賣者和買者;任何賣者和買者所占的市場份額都不足於控制市場;賣者集團和買者集團之間不存在“合謀”行為;新企業能夠在市場上出現。

市場效果基準

包括:市場上存在著不斷改進產品和生產工藝的壓力;當生產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後,價格能自動向下調整;生產集中在最有效率的但不一定在成本最低的規模單位下進行;不存在持續性的設備過剩;不存在銷售活動中的資源浪費現象。 在梅森之後,史蒂芬·索斯尼克(Stephen Sosnick)評論了50年代末之前的所有文獻,並依據標準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來概括有效競爭的標準。根據索斯尼克的概括,有效競爭的結構標準包括:
不存在進入和流動的資源限制;存在對上市產品質量差異的價格敏感性;交易者的數量符合規模經濟的要求。

行為標準

廠商間不相互勾結;廠商不使用排外的、掠奪性的或高壓性的手段;在推銷時不搞欺詐行為;不存在有害的價格歧視;競爭者對於其對手是否會追隨其價格調整沒有完全的信息。

績效標準

利潤水平剛好足夠酬報創新、效率和投資;產品質量和產量隨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變化;廠商竭力引入技術上更先進的產品和技術流程;不存在“過度”的銷售開支;每個廠商的生產過程是有效率的;最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賣者得到最多的報酬;價格變化不會加劇經濟周期的不穩定。 這些標準可以作為競爭是否持續的訊號,在一定意義上它們可以作為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但由此引起的價值判斷問題,以及在評價公共政策時面臨的技術性問題,成為該理論套用過程中難以逾越的障礙。雖然有效競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操作上都有局限性,畢竟給出了制定和實施產業組織政策的出發點,因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相關概念

J曲線效應 KK理論 Redux模型 ;《福利經濟學》 ;《銷售行為學不確定性經濟學 ;買方市場 產業組織政策 產業組織理論 ;亨利·法約爾 價格粘性 價格經濟學 ;企業定價策略 ;保羅·羅默 保險差別定價 ;傾銷 克魯格曼空間經濟模型 ;公共利益理論 ;公理化方法 內生經濟成長模型 ;軍事經濟學 利潤轉移論 劍橋學派 區域經濟理論 廠商理論 反壟斷 名義價格粘性 品牌壟斷 ;售後服務 ;商業外觀 圍標 國際投資理論 ;國際經濟學 ;國際行銷定價策略 ;國際貿易理論 壟奴 壟斷型企業 ;壟斷競爭論 埃爾赫南·赫爾普曼 ;壁壘行銷 外部經濟理論 大眾價格走廊 ;威廉姆森的契約經濟理論 ;完全可競爭市場 富蘭克·奈特 工資決定理論 市場圈定 市場壁壘 弗萊堡學派 戰略貿易政策 ;拒絕交易 支柱產業 收入政策 政府管制 ;新凱恩斯主義 新劍橋學派 新古典經濟學 新國際貿易理論 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派 ;本尼斯的組織發展理論 次優理論 ;沃倫·本尼斯 ;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 混合經濟體制 現代制度學派工資理論 ;電訊盈科有限公司 ;相互傾銷理論 ;神經元經濟學 空間經濟學 第三方物流競爭力 ;米哈爾·卡萊斯基 縱向限制競爭協定 ;經濟剩餘論 ;經濟地理學 經濟成長方式 ;羅伯特·巴羅 美國塞克斯公司 聚集經濟 自然壟斷 ;行政性壟斷 ;讓·梯若爾 ;議標 貿易自由化 跨國公司內部貿易 跨國併購 ;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模型 邀請招標 金融市場微觀結構理論 金融經濟周期理論 金融規制 銀保合作 ;銀行間債券市場 阿維納什·迪克西特 ;馬克思的國際價值理論 馬歇爾衝突 馬歇爾經濟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