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漢語漢字)

易(漢語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易,yi,月為易,陰陽(交替)也。

是指易經里“易”的含義有三個,“變易”,“簡易”,“不易”。

易也是百家姓之一。

河北省有易縣,易水河。

一說,日月為易(日月亦為“明”,艮卦為光明象,此義從連山易之階段即有之)。

古有《列子·湯問》:“寒暑易節。”

李斯諫逐客書》:“移風易俗”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易
  • 外文名easy
  • 涵義:蜥蜴
  • 文字類型:中文
  • 古文類型:非古文
  • 文字類型:方體字
  • 拼音和注音:yì;一ˋ 
  • 部首:日
  • 部外筆畫:4
  • 部首筆畫:4
  • 結構:上下
  • 總筆畫:8
  • 反義詞
漢字資料,字形結構,詳細字義,〈動〉,〈形〉,〈名〉,古籍解釋,常用詞組,漢英互譯,方言集匯,其他解釋,易學中含義,易字新解,易氏來源,歷史來源,得姓,郡望堂號,英才人物列傳,易氏名人,易洸,易棠,易孔昭,易佩坤,易本娘,易山,易潤壇,易宏,易之瀚,易佩紳,易尚升,易翼之,易時中,易之貞,易仿之,易文字,易應昌,易學實,易剛,易奇際,易英,易節,易先,易綸,易炳文,易思,易言,易著明,易應昌,易元貞,易贇,易充,易完,

漢字資料

文字類型:中
易
文類型:非古文
文字類型:方體字
拼音:yì
部首:
部外筆畫:4
部首筆畫:4
易
結構:
總筆畫:8
五筆86:JQRR
五筆98:JQRR
:APHH
筆順編號:25113533
角號碼:60227
Unicode:CJK統一漢字U+6613

字形結構

【首尾分解查字】勿(rì wù)
易
【漢字部件構造】:日勿
【筆順編號】2511 3533
【筆順讀寫】豎、橫折、橫、橫、撇、橫折鉤、撇、撇
【辨誤】古有“昜”字,上部為“日”,下部原為神話傳說居於日中的“三足烏”的象形,後來在“隸定”時寫成了今字。因“易”字與“昜”字形近易訛,特別是民間多有混淆,應注意區別。例如:楊姓在介紹自己的姓氏時常表述為“木易楊”,特別是在評書《楊家將》中楊家四郎楊延輝兵敗流落北國,為隱姓埋名將自己的姓氏拆開改名“木易”,使這一訛誤流傳更廣。凡以“易”為音部的字多發“易”音,如惕、踢、錫等;凡以“昜”為音部的字多發“昂”音,如楊、陽、湯、盪等。
易字骨刻文演變
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詳細字義

〈動〉

1、象形。本義:蜥易
2、換,交換
寒暑易節。——《列子·湯問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戰國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楚人圍 宋,易子而食。——《左傳·哀公八年》
移風易俗。——李斯諫逐客書
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臣易君,侄廢伯,(袁可立)則聲罪致討以正其大綱。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又如:易筋經(講武術的書,託名南朝梁代達摩和尚所作);易簀(換竹蓆。比喻行將死亡);易貨(交換貨物);易地(互換所處的地位;交換土地);易身(換位)。
3、改變,更改
許莊公易服雜于軍民中,逃奔衛國去了。——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獄詞無易。——清·方苞獄中雜記
無不可易。——《洗髓經》
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改操者,非松也耶?——明·宋濂《看松庵記》
又如:易字(改換名字);易簀(更換竹蓆);易轍(改變行車道路);易心(改變心志;改變想法);易初(改變初衷);易革(改革,變革);易節(改變氣節操守)。
4、替代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易·繫辭下》
北都政變,以暴易暴者數矣!——章炳麟《致段祺瑞書》
又如:易代(更換朝代)
5、蔓延;傳播
絕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東觀漢記》
又如:易種(蔓延其種)
6、治,整治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孟子
7、輕視。含有“不以為意”的意思
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註:“易,輕易也。”
是於聖人也,胥易技兿。——《莊子·應帝王》。釋文引崔註:“易,相輕易也。”
易者使傾。——《易·繫辭下》。註:“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漢書·王嘉傳》
寄偽兒啼,恐栗,為兒狀。賊易之,對飲酒,醉。——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是以古之易財,非仁也,財多也。——《韓非子·五蠹
8、作“移”義。
《書經·盤庚》:“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於茲新邑!”後句意謂:不便移種子到新邑。”——黃現璠古書解讀初探

〈形〉

1、容易。與“難”相對
貴貨而易土。——《國語·晉語七》
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禮記·樂記》
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唐· 岑參《秋夜宿仙遊寺南》
事有難易。——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
又如:易與(容易對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輕易對付的人);易易(極容易);易如反掌
2、簡易,簡省
欒范易行以誘之。——《左傳
3、平坦
羈堅轡,附易路。——《文選·枚乘·七發
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
4、平易
如:易直(平易正直)
7、和藹
如:易恬(和悅恬淡);易中(和悅其心)

〈名〉

1、古代指陰陽變代消長的現象
王者乘時,聖人乘易。——《管子》
2、古代卜筮書,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合稱三易
3、《周易》的簡稱
《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朱熹《周易本義序》
本之易。——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又如:《易》之八像(《易經》中用八種符號,“八卦”代表八種自然界中的現象)
易,中國儒家經典之一,分《經》、《傳》兩部分,《經》據傳為周文王所作,由卦、爻兩種符號重疊演成64卦、384爻,依據卦象推測吉凶。今本《易經》通過釋經表達哲學觀點,包含世界觀、倫理學說和豐富的樸素辯證法,從而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
4、古代占卜官名
昔者聖人建陰陽天土之情,立以為《易》,易抱龜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禮記》
5、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禍福
卜易、談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
7、彈奏弦樂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撥動琴弦
8、通“”。邊界
觀國之治亂臧否,至於疆易而端已見矣。——《荀子·富國》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易·大壯
殖於疆易。——《漢書·食貨志上》
吾易久遠。——《漢書·禮樂志》
9、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縣
10、易水的簡稱 。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秦兵旦暮渡易水。——《戰國策·燕策》
易,出代州,經保定之易州、安州至高陽,下與曹、徐、滋、沙諸河合。—— 明· 徐向志《讀書札記》。
11、交換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說文》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秘書說: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易·繫辭》《易》者,象也。《疏》《易》卦者,為萬物之形象。《又》生生之謂易。《注》隂陽轉易,以成化生。《疏》隂陽變轉。《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注》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者也。《孔穎達·周易正義》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朱子·周易本義》中說,《易》,書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畫,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 又《易·乾卦》不易乎世。《注》不為世所移易也。
又《易·繫辭》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公羊傳·宣十二年》交易為言。《注》交易,猶往來也。
又《書·堯典》平在朔易。《傳》謂歲改易。 又《禮·祭義》易抱龜南面。《疏》占易之官也。
又《史記·項羽紀》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注》正義曰:開張易舊處。
又姓。《姓氏急就篇》易氏,易牙之後。 又水名。《水經》易水出涿郡故安縣閻鄕西山。
又州名。《廣韻》趙分晉得中山,秦為上谷郡,漢置涿郡,隋為易州,因水名之。
又《廣韻》《集韻》《韻會》以豉切《正韻》以智切,音異。《易·繫辭》乾以易知。《疏》《易》謂《易略》。
又《易·繫辭》辭有險易。《注》之泰則其辭易,之否則其辭險。《疏》易,說易也。
又《禮·檀弓》易墓非古也。《注》易謂芟治草木。《孟子》易其田疇。《注》易,治也。 又《禮·祭義》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常用詞組

  1. 易安yì ān
    [easy;comfortable] 安適,舒服。
    審容膝之易安。——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2. 易帶 yì dài
    [undo a belt] 解帶。
    遂易帶。——唐· 李朝威《柳毅傳
  3. 易經 yì jīng
    [the Book of Changes ]
  4. 易如反掌 yì rú fǎn zhǎng
    [詞條名as easy as pie;as easy as turning off one's hands] 像翻一下手掌那樣容易,比喻事情極容易做。
    易如反掌,何往不至。——《北史·裴陀傳附裴矩
  5. 易手 yì shǒu
    [change hands] 某物的占有者發生更換。
    陣地多次易手。
  6. 易易yì yì
    [very easy] 很容易。
    榮祿固操、莽之才……待之恐不易易。—— 清·梁啓超《譚嗣同傳》
  7. 易於 yì yú
    [be prone to;easily] 可能性很大;容易。
    這種酷熱的天氣人易於中暑。
  8. 易簀 yì kuì
    [change bed] 更換床蓆,指人將死。
    易簀之際(臨終的時候)。
  9. 易幟 yì zhì
    [change flags] 國家或軍隊更換旗子,指改變政治方向、宗旨或路線方針。

漢英互譯

中文:易
英文:Yi amiable change easy exchange

方言集匯

1、粵語:ji6 jik6
2、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yi4 yid6 [海陸豐腔] ri5 rit8 [梅州腔] j5 jit8 [寶安腔] ji3 | jit8 [東莞腔] ji3 jit8 [沙頭角腔] ji5 [客英字典] ji5 jit8 [台灣四縣腔] ji5 jit8 [陸豐腔] ji5 jit8
3、潮州話:goi7 i6 êk8 iah8

其他解釋

據《簡易道德經》里所述:“簡則簡,易則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萬物皆在一簡一易中矣。”
說明了易字,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中,是時時刻刻離不了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字。易字的意義也很深奧。
  1. 易是自然的一種現象,萬物萬事都向於易,都是有意或無意地以易的方式去動作。
  2. 易是開蒙的意思,此字上是日象下是物象,有日才能顯示萬物,這就成了易象,也就是易字。有易才能有所發現。
  3. 易是建立在簡字的基礎上才為易。“簡則簡之易,易則易之簡”只有簡單的才容易,只有容易的才簡單。
  4. 易是《簡易道德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簡字結合在一起,組成了簡易學說。在簡易圖中:易為二,為火,居南。
周易卦象與本義統解》解:從“易”字的結構看,應是上為日,下為勿。勿,《說文》:“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趨民,故遽稱勿勿。”段玉裁註:“州里當作大夫、士。”勿是指君王的下屬所用之旗。日,指太陽,用日作偏旁的字在周易卦爻辭中大都與君王有關,如“明”“晉”之日旁皆含有君王之義。甲骨文寫“易”為左右結構,左為旗帶飄揚之形,右為日,意思基本一樣。
由此看,“勿”較早的含義是主旗下的分旗,或是王師行軍出征打的旗子,它飄揚在王的勢力所能夠延伸到的地域範圍。“易”就是泛指君王的統治,包括政治、軍隊等許多方面,君王之旗,也就是王權、王師之意。從《周易》寫作的角度來解,六十四卦筮卦各有主題,六十四卦的統名稱為“易”,“易”應該泛指王的統治方略或成天下之王的道理。

易學中含義

1、《周易》的簡稱。
2、指萬物的本源或根本規律。《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3、具體含義,有多種說法。
(1)本義為蜥蜴,引申或假借為變易。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易、晰易 (蜴)、蝘蜓,守宮也。象形。”易為蜴之本字。此類小動物皆善變,故被古人視為測知剛柔消長、陰陽屈伸的神物。引申假借為“變易”義。段玉裁《說文解字》 註:“易、象二字皆古以語言假借之名”。“易本晰易,語言假借而難易之義出焉”。
(2)為雙手持器傾水貌,甲骨文易的形體為雙手捧一盛水器皿,將其中的水 傾注入另一器皿中,後人認為在兩器皿中盛水即損多益少,隱含報益,變化義。金文似今易字,有人認為是文字逐步簡化的結果。
(3)生生之謂易,語出《周易· 繫辭上》言宇宙萬物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明喻國人認為:“先儒解‘易’為變易,為交易,總不如《繫辭》‘生生之謂易’,五字為最確。”
(4)易為逆數。語 出《說卦》,“易,逆數也。”理解不一。虞翻註:“易謂乾,故逆數”。《乾鑿度》云:“易氣從下生”。鄭玄註:“易本無形,自微及暮。氣從生,以下爻為 始,故曰逆數也。韓康伯註:”作易以逆睹來事,以前民用。“朱熹《周易本義·圖說》引邵子語:”自乾至坤,皆得未生之卦,若逆推四時之比也。“李道平《周 易集解纂疏》:”乾坤初索震巽,再索坎離,三索艮兌,是逆數也。“
(5)易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易緯·乾鑿度》;鄭玄《易贊》、 《易論》)三義联系起來理解:變易體現宇宙萬物永恆運動的本質。不易說明事物運動可感知可認識的相對靜止狀態以及宇宙發展規律的相對穩定性;易簡則說明乾坤陰陽變化規律的本質的非神秘性和簡明性。
易經易經
(6)易兼五義:交易、交易、反易、對易、移易,(毛奇齡《仲氏易》)變易表明宇宙萬物的變化運動,交易表明宇 宙陰陽矛盾的交往、轉化,反易指陰陽矛後的反覆變化,對易指陰陽矛質朝相對立的方向發展,移易指陰陽矛盾的上下推移運動。
(7)易為日月之象。《周易·系 辭》:“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漢人多取此說。”易名有四義,日月相衡。“(《易緯·乾坤鑿 度》)”易者,日月也。“(鄭玄《易論》)”日月為易,剛柔相當。“(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近代或以為日是陽氣最精者,月是陰氣最精者,”易“即象徵陰陽的推移變化,帶有抽象的哲學意味。
(8)易為卜筮。《管子·山權》,”易者,所以守成敗吉凶者也。“《賈子·道德說》:”易者,察人之精、德之理,與弗 盾而占其吉凶。“鄭玄《周禮·春官·太卜》註:”易者,揲蓍變易之數可占也。
(9)易為宇宙之體。宋理學家崇此說。程頤《程子遺書》:“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朱熹解釋:“其體則謂之易,便是橫渠(張載)所謂塊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者”。“從上天之載談起,雖是無聲無臭,其圖解變化之體,則謂之易。然所以能圖解變化之理,則謂之道。”“易者,陰陽錯綜交換代易之謂,如寒暑晝夜,闔辟往來,天地之間,陰陽交錯,而實理流行,益與道為體也。寒居晝夜,閡辟往來,而實理流行其間;非此,則實理無以頓放,故曰:其體則謂之易。言易為此理之體也”。(據江永《近思錄集注》引)
(10)易為神 用。邵雍《觀物外篇》:“易,神之用也,所以無體”,“神,易之主也,所以無方”。
(11)易為良知。明王守仁《傳習錄下》:“良知即是易”。
(12)易為地名。近人徐世大《周易闡微》:“《周易》作者晉人中行明,作書之地在易,《周易》之名,周者周遍。易即其著書之地,望其親友周邊以救之也。”
(13) 易為“蠶”的隱語,近人黎子耀以為金文中“易”作三足烏形,“易”本為烏字,影射蠶。最後是為了影射太陽。“易”從日從勿,“勿”通物,故“易”可借用作“物”,交易即交物。(《周易釋名及其經緯》)“易”的解釋還有很多,一般以為,“易”以“變易”之義為主,“變易”可盡賅“生生之謂易”、交易、反 易、對易、移易等意義。其他說法則為一己之見,或妄誕,或片面。

易字新解

易字讀音相近的比如“噫”如“呀”,是人們遇到變化或新奇現象時的驚訝之聲,驚訝之中自然帶有驚喜和疑問的意味,因而有新舊交替的意味;“易”字又與數字“一”同音,有萬物開始的意味。
《易》與天地準《易》與天地準
甲骨文中,“易”字像雙手捧一杯向另一杯中傾注水的形狀,後簡省雙手,只寫作一個杯向另一杯注水的形狀,再後來簡省為只剩下一個杯向外流水的形狀,最終又縱向截取杯的一半而簡省,失去原形,最終被訛化演變為“易”字。由“易”字的注水、兩器物之間的“裒多益寡”而表示“變化、變換、交易、變易”。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從大杯中向小杯中分注液體,才能達到具體使用液體的目的,如喝水,總是先從水壺中把水倒入杯中再喝再用,所以,“易”字的字形還具有轉化而使用的意義。
《易經》是上古聖人仰觀天象,日月交替而得,易字是上日下月,勿是月之變形。易字表義萬事萬物之生長、變化、消亡規律之根本。
《易經·繫辭下》說:“乾坤其易之門邪?”,即乾坤二卦是出入《易經》的門戶,是《易經》六十四卦的根本。乾卦象徵天,坤卦象徵地,天在上,地在下。周文王、孔子解釋,天的功能作用在於行雲布雨,是萬物發生的根元,天是主宰,是主動,是創始;地的作用順承天的意志,為萬物的發生和生長提供條件,地是順從,是被動,是滋養。
天與地的這種位置關係與作用,正與“易”字的最初字形所表達的意義相似,都具有“居上位者傾注流水,展下位者承受流水;居上位者主動並創始一個過程,居下位者被動轉化並完成過程”的意象。創製八卦和推演《易經》的伏羲、周文王都生活在中國西部地區,氣候乾旱,對雨水化生萬物的現象體會深刻。現今甘肅中部地區,每年生長季節,一場透雨過後,原本童山禿嶺的黃土山上很快煥發生機,草木繁茂起來,如同“蒼天降雨水啟動生機、大地滋生萬物”一般。
《易經·繫辭下傳》說“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繫辭上傳》說“生生之謂易”,《易經·歸妹卦》還說“天地不交,而萬物不生”。即天地最根本的功能就生成萬物,使萬物生成發育就是易的體現,天地不交合就沒有萬物的發生。天地交合最直觀的形式便是降雨天氣,即天傾注雨水於大地,之後才有草木繁茂,萬物化生。一場新雨一層綠,“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伏羲和周文王對此一定深有體會。所有這些同樣也體現在甲骨文“易”字之中,可以說,“易”字類比性在刻畫了天地交合生育萬物的核心意義。
所以,“易”字是對《易經》一書的高度概括,其中的關鍵還是一個“雨”字。《易經·繫辭上傳》說“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也就是說,天地之間雖然有雨水,但不會像“易”字那樣隨人們的心愿,讓人們心想事成,所以要占斷,要通變,要明白萬事萬物變化就在於陰陽的相互轉化。中國北方地區的降雨正具有這一特點。

易氏來源

歷史來源

1.周文王十五子畢高之後。1993年湖南、四川、江西、湖北等省近百萬易姓子民在國內外易姓友人的資助下再次在湖南省隆回縣舉行易姓宗譜修繕,老族譜中明確記載易姓系周文王十五子畢高之後,由太原南遷而來,並規定後人不可外泄。
2.來自姜姓,以易為氏。武王伐紂時,姜尚擔任統兵的軍師,協助武王取得了勝利,贏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於齊。後來又封他的子孫於易地,這一部分姜尚的後代於是以地名作為姓氏,為易姓。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來。
3.出自齊大夫易牙之後,以先人的名字作為姓氏。春秋時有齊王的寵臣壅巫,字牙,因採食於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於烹調技術,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時曾說易牙“殺子適君”,違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齊王不聽。管仲死後,易牙與豎刁、開方共同專權,齊王病了以後,他們趁機作亂,殺掉大批官吏,並將太子趕出皇宮,立公子無虧為國君。後來被其他的大臣所殺。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稱易氏。是為山東易氏。
4.出自姜太公後裔,以封邑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姜太公後裔有被封於易州(今河北省易縣一帶),且以封邑為氏,稱為易姓。是為河北易姓。
5.出自以地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州人以地為氏,稱為易姓。
6.出自少數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納西等族均有易姓。
7.出自周武王后裔。衡陽易姓譜言易姓本姓姬,姬昌兄弟後代。居易水而姓,衡陽易姓系長沙易雄之後,並言及易牙本名狄牙,傳易牙為易姓始祖當糾正。

得姓

易氏的發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東。易氏的早期情況,缺乏史料,直到三國時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記載:三國時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晉有舂陵令易雄,瀏陽人;前涼有將軍易挺;唐代有大理評事易重,並在當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國至唐代分布於今河北、湖南、甘肅、江西的一些地方。從宋代開始,見於史冊的易姓逐漸增多。北宋有畫家易元吉,長沙人;宋太宗時有大理丞易延慶;元代時有易炳文,襄陽人。可見易姓在宋元時期還分布於今山西、廣東、山東、湖北等地。明代有易節,萬載人,永樂進士;學者易翼之,騰越人;易元貞,桂林人,官至崇陽令;易時中,晉江人。這說明易氏在明代已有遷如今貴州、雲南、廣西、福建者。
清朝至現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發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華僑。

郡望堂號

1.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濟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
太原郡: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堂號
主要有純孝堂、植栗堂:宋朝時,易延慶為奉禮郎,出任臨淮縣縣令。後因父喪守墓而辭官,服滿又任大理丞。後又因母喪回家葬母,他母親生前愛吃栗子,於是他守墓時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墓前又生出兩棵靈芝。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衡陽易姓為太原堂。

英才人物列傳

甲公列傳(轉自湘潭易氏家譜)
甲公楚人,黃帝之後。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為氏。公賦性勁爽,鄉里有義士之目。白公勝聞而慕之,願納交焉。及勝將弒惠王(春秋時,前488---戰國,前432年)及子西,欲得公助,陳士勒兵以示曰:”與我,無患不富貴;不吾與,則此是也。”公笑曰:”子常言吾義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義,吾不取也。今子將弒子之君,而使吾從子,非吾前義也。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為也。子行子之威,則吾亦得明吾義也。逆子以兵爭也,應子以聲鄙也。吾聞士立義不爭,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顏色不變,遂遇害。(考:此傳采自西漢劉向《新序》史籍和鄂譜誤作申公)
遠孫仁福,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自太原遷居會稽郡吳縣,有名於時。其後有萬年者,蜀漢章武二年壬寅(222年)自吳縣遷長沙之瀏陽,三傳而生雄公,自有傳。
贊曰:猗與鼻祖,軒胄遙遙。國稱義士,遂志危朝。利不為諂,威不能橈。世滋芳烈,奕葉用昭。

易氏名人

易中天易建聯易欣易家揚易秒英易聖華、易必羊、易炳興、易榮傑、易厚基、易圖境易烊千璽

易洸

以上湘贛兩省九種易氏族譜對易洸的記載,其共同點是,易洸官任征南將軍,領兵到袁州即宜春,卒葬宜春之西,即今萍鄉市蘆溪縣高崗塘的將軍墳山。其主要不同點是,江西譜所記易洸公,或為西漢“漢武帝”時人,或為東漢漢沖帝時人;而湖南譜所記易洸都只說是“武帝”時人,未說明是哪個朝代的“武帝”。一般人沒有注意這一字之差,但卻有一種譜即株洲八斗鄉民國十年的六修易氏族譜,其《源流匯考》卻洞察到了這一個字的微妙差別,並對此進行了分析,得出了一個與江西譜不同的結論。
湖南譜都說易洸是仁福公之後,宜春譜上也作了同樣記載。仁福公是於東漢章帝元和間即公元84年至86年間居吳郡太倉州的,易洸既是仁福公之後,則易洸應生活在東漢章帝以後,東漢章帝後沒有漢武帝,所以易洸不可能是漢武帝時人。但在此後的晉朝,卻有一個“武帝”,即晉朝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株洲譜《源流匯考》認為,湖南譜所說“武帝時有將軍名洸者”,其“武帝”前,應省了或脫了一個“晉”字,易洸應是晉武帝時(公元265年至290年)官拜征南將軍到宜春,易洸應生於晉朝以前的三國時代。江西譜說的易洸生於公元前128年,湖南譜說的易洸生於約公元200年前後,兩者生活年代相差約300年。
湖南譜只說洸公,未說退公;而江西譜關於洸公與退公之間的世次關係,有兩種說法,即:
1、退公為洸公的第六世孫;
2、退公為洸公的第十四世孫(洸為尚公第八世,退公為尚公第二十一世)
第二種說法退公與洸公相隔十三代,約相距四百年左右,因退公卒於公307年,這與洸公處於西漢武帝時代(生於公元前128年)的說法相對應;第一種說法退公與洸公相隔五代,約相距150年左右,這與洸公處於東漢沖帝時(公元145年)的說法相對應,與湖南譜說洸公於晉武帝時任征南將軍到宜春差別不很大。因九聯坊譜《洸公傳》說“惜書缺,有關他所表現無可考信”,以上關於洸公年代的種種說法,都不是洸公時代的實錄,而是後人推算補註的,難免有主觀猜測成分,只能供參考,其年代不會很準確,但《退公傳》已記入袁州府志,洸公與退公應該確有其人,洸公為退公先祖,因而洸公也為雄公先祖,應該是可信的。

易棠

字念園,湖南善化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道光九年進士,鹹豐間官至陝甘總督,著有《貽芬書屋詩文集》。

易孔昭

易孔昭(1835—1896),漢族,字仲潛,子彬公二十一代孫,黔陽縣洗馬潭人。1861年拔貢。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易孔昭前往安徽見曾國藩,提出《平賊方略》。曾國藩命令易孔昭在楊岳斌水師營辦理章奏兼管營務。當時,曾國荃統陸軍駐南京雨花台、楊岳斌水師守烏江。易孔昭又提出《水陸合攻策》,奪取九洑洲,因功被曾國藩派回湖南招募湘軍。易孔昭回鄉後,從漵浦、黔陽二縣募集兵員四個營,開往南京,進駐孝陵衛。同治三年(1864),易孔昭率部攻入南京,生俘太平天國章王林紹章,為報兄仇手刃林紹章。事定敘績,易孔昭以知縣選用,加同知銜。同治九年(1870),適逢陝甘回亂,左宗棠奉命前往陝甘解救無辜漢人同胞平定戰亂,調易孔昭辦甘南支應局,兼理南路糧餉器械。同治十二年(1873),易孔昭以知府留甘候用。後易孔昭又隨左宗棠出關繼續辦理糧秣餉械。保二品頂戴花翎鹽運使銜,授新疆阿克蘇辦事大臣(滿缺,一般是滿人擔任),署甘肅鞏秦階道。易孔昭承左宗棠授意,獻《平定關隴紀略》,署甘肅安肅兵備道,賜獎武銀牌,例授資政大夫。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易孔昭又奉調赴閩。光緒二十一年(1895),易孔昭服滿赴隴,接辦厘務。不久後,又調署安肅兵備道。著有《平賊方略》、《水陸合攻策》、《平定關隴紀略》、《石芝精舍詩集》等。宣統三年(1911)辛亥朱文批交部議,例贈內閣學士銜。易孔昭額:清軍府甘肅安肅兵備道、花翎二品頂戴、欽加鹽運使銜、賜獎武銀牌,例授資政大夫、贈內閣學士銜,參與《清史稿》的撰寫。

易佩坤

字子笏,一字笏山;湖南龍陽人。著名清朝大臣、文學家。鹹豐五年以優貢出仕,官至江蘇布政使,著有《函樓文集》。

易本娘

字眉孫,湖北京山人。著名清朝經史學家。道光間舉人,潛心經史,著述甚富,有《申顧》、《姓觽刊誤》、《春秋楚地答問》、《字型蒙求》、《一蠡詩存》、《一粟齋試帖》等。

易山

字國順,湖南沅陵人。著名清朝醫學家。早年得異人傳授,精於外科,手術多有奇效,人稱易神仙。

易潤壇

字昀荄,號荷生;湖南長沙人。著名清朝大臣、詩人。累官道員,加按察使,著有《聽竹草堂詩文集》。

易宏

字渭遠,號秋河,又號雲華子;廣東番禺人。著名清朝詩人工詩詞,著有《雲華閣詩略》等。

易之瀚

字浩川,號蓉湖;江蘇甘泉人。著名清朝數學家。篤嗜算學,時羅士琳有《四元玉鑒補草》,因從問難,為撰《四元釋例》。

易佩紳

龍陽人(今湖南漢壽)。著名清朝官吏。易佩紳生於漢壽,是清末儒將,官至四川、江蘇布政使。寫下詩詞八百餘首,有《函樓詩鈔》、《函樓文鈔》二十餘卷。

易尚升

字與同,湖南澧州人。著名清朝官吏。康熙四十四年舉人,官直隸新城縣知縣。

易翼之

字孔章,雲南騰越人。著名明朝賢士、教育家。明正德二年舉人,任四川長壽縣知縣,後歸隱龍川江講學,為一時師表。易翼之著有《四書音義會編》、《春秋經傳會編》、《詩話類抄》、《古今詩評》、《騰司志稿》等。

易時中

字嘉會,福建晉江人。著名明朝官吏。嘉靖元年舉人,任夏津縣知縣,有惠政,升順天府推官。

易之貞

字忠甫,湖廣蘄水人。著名明朝大臣。明隆慶四年舉人,官戶部郎中,督餉易州,奏免積年欠賦三百六十餘石,遷馬湖府。

易仿之

字惟效,湖廣黃岡人。著名明朝大臣。隆慶進士,知衢州府,有政聲,轉四川涪州道,升參政致仕。

易文字

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官吏、文學家。以貢士任高淳縣丞,署縣事,築堤御災,有德政,著有《詩書春秋大義》、《秋潭集》。

易應昌

字瑞之,江西臨川人。著名明朝大臣。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天啟時由御史累遷大理少卿,崇禎二年任左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弘光時遷工部右侍郎。

易學實

字去浮,號犀厓,江西雩都人。著名明朝賢士。崇禎年間舉人,後奉母入山,閉門三十年,著有《犀厓文集》、《雲湖詩集》。

易剛

字正道,湖廣衡陽人。著名明朝官吏。由鄉舉知武康知縣,以寬和廉潔稱。

易奇際

字開伍,廣東新會人。著名明朝賢士。性清介,事母至孝,登崇禎鄉薦,講學授徒,著有《逸紀》、《書詩傳解》、《拂劍草》、《僑梧集》、《吾豫漫筆》等。

易英

字子順,湖廣澧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洪武年間,他以州學訓導擢工部主事,升郎中,累官至禮部左侍郎。

易節

字時中,江西萬載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永樂十三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升貴州布政使。

易先

字太初,湖廣湘陰人。著名明朝官吏。以國子生授諒山知府,有善政。

易綸

湖廣益陽人。著名明朝大臣。少有大志,明宣德間以舉人教儀隴,召入為御史。易綸在任獨立敢言,結果忤逆權貴,被謫教宜川學。

易炳文

襄陽人。著名元朝大孝子。父喪,廬墓六年,時人慕之,鄉人稱為易孝子。

易思

字景善,袁州人(今江西宜春)。唐朝著名進士、詩人。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公元742~755年)。

易言

字應之,宜州覆水蠻人。著名北宋官吏。宋真宗執政時期,應召往說蠻酋,降其眾,賜官,著有《排奸黨說》。

易著明

字晦之,袁州宜春人。著名北宋大臣。宋真宗天禧二年戊午(公元1018年)登進士第。他博學精聲律,累被鄉薦。與石延年為詩友,宋真宗初賜三班奉職,終左班殿直。

易應昌

明臣。字瑞芝,臨川(今江西撫州)人。萬曆四十一年(1613)進士。熹宗時,由御史累遷大理少卿。魏忠賢黨彈劾為東林,削籍。崇禎時,為左副都御史。為時所重。福王時,官工部右侍郎。明亡後,卒。

易元貞

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陽令、平縣令,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強御。暇日延諸生論道談文。死後貧無以葬,人民為他舉辦葬禮,罷市相送。

易贇

晚唐狀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年-公元960年)雄州剌史易贇(yūn)。

易充

分宜人,宋代學者,聰慧超群,年僅十六、七歲時即通《易》、《書》、《詩》,號“三經處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完

字德備,易完系易優之後,歷管、環、金、潰,弁,而為易弁之次子。著名宋朝學者,現存最早撰易氏譜序和纂譜者。宋哲宗時解元,兩舉學士,時人號曰富文先生,史籍無載。據宋哲宗元祜六年(公元1091年)易完撰易氏譜序時稱,他是現存最早撰易氏譜序和纂譜者,與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和蘇洵(公元1009~1066年)幾乎同時。從該譜序及易氏譜首捲來看,自唐以來世系圖紀齊全,更有傳記,早已具有歐蘇體例的內容。易氏譜歷史悠久而優異,易完有承先啟後之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