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禮郎

唐代官名。即治禮郎唐高宗名治。因而改稱奉禮郎。唐永徽(高宗年號)以後,唐人述永徽以前事,既不能用新名,又不能寫“治”字,乃改“治”為“理”,《通典》即其例。原名治禮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改稱。唐人所撰書,述北齊及隋事,均改作奉禮。《通典》述前代治禮郎,均改作理禮郎。元馬端監撰《文獻通考》亦從之作“理”。唐、宋均屬太常寺。元屬太常禮儀院。遼、金亦屬太常寺。明清改為贊禮。“奉禮郎”的官名原本為“治禮郎”,高宗即位,為了避高宗李治的諱,故改名為“奉禮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奉禮郎
  • 詞語釋義:唐代官名
  • 原名:治禮郎
  • 創始時間:漢朝
  • 代表人物:王勃
  • 避諱:唐高宗
發展歷史,原名,歷史,代表人物,回憶佳作,落水,真相,成長,受賞識,虢州參軍,評論,其他三傑,

發展歷史

原名

原名治禮郎唐高宗名治。因而改稱奉禮郎。唐永徽(高宗年號)以後,唐人述永徽以前事,既不能用新名,又不能寫“治”字,乃改“治”為“理”,《通典》即其例。原名治禮郎。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改稱。

歷史

漢朝大鴻臚寺屬官大行令,掌朝會時贊禮儀。東漢員四十七人。
魏、晉沿置。東晉南朝隸大鴻臚常省,其官亦省置無常。北魏仍置,為冗散之官,有俸無常職。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從六品下,二十三年改從九品。北齊時員三十人,隸鴻臚寺司儀署,從九品。
隋朝改隸太常寺,初置十六員煬帝時減為六人,從九品。
唐朝時沿置,四人,從九品上,屬太常寺,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宗廟則設皇帝位於庭,九廟子孫列焉,昭穆異位,去爵從齒。凡樽彝勺冪,篚坫簠簋,登鈃籩豆,皆辮其位。凡祭祀朝會,在位拜跪之節,皆贊導之。公卿巡行諸陵,則主其威儀鼓吹而相其禮。掌朝會、祭祀時君臣版位的次序及贊導跪拜禮儀,隸太常寺。 唐高宗時因避諱改名奉禮郎。詩人李賀曾做過3年奉禮郎,故世稱“李奉禮”。
宋朝時初為寄祿官,神宗元豐改制後,復為太常寺從八品職事官,掌奉幣帛授祭祀初獻官,大禮則設親祠版位。遼、金皆置,屬太常寺。金從八品,掌設版位,執儀行事。
元朝太常禮儀院置奉禮郎二人,從八品。
明朝時改名贊禮郎,為太常寺屬官。掌祭祀、典禮時贊導事務。朱元璋稱吳王元年(1367)設,隸太常司。洪武三十年(1397)始隸太常寺,秩正九品。嘉靖中增至三十三的。後革二人。另外,南京太常寺亦設七的,嘉靖中革一人。
清朝順治元年(1644)尚設,滿洲十六人,漢員十六人,其後省設不一。乾隆時定漢員十四年,滿洲二十二人。定為用六品冠帶、食七品俸。又有學習贊禮郎,滿洲八人,宗室六人,正九品。另外,盛京禮部亦置,員十六人,均為滿員,掌祭祀之儀。

代表人物

回憶佳作

公元676年的秋天,王勃經過福建到達現在的廣東的合浦郡,登上了一艘漁船,他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親。前不久,他的父親受到王勃的牽連,被貶官到交趾。一開始的時候還風平浪靜,王勃站在船頭上,看著遠方的天水相接,想起前不久在江西南昌滕王閣上作的那篇賦《滕王閣序》,賦中有一句自己最為得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天長一色。”那時的情景還歷歷在目。當時洪州都督在滕王閣內大宴賓客,王勃路過此地,應邀參加集會,被安置在末座。酒酣耳熱,題詩作賦,眾賓客互相推讓,一直讓到坐在末座的王勃,王勃沒有謙讓,提起筆來。他注意到都督臉上輕微露出不屑的神情,離開座位,走到閣外去看風景去了。當時王勃也沒有在意,潑墨淋漓,寫下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旁觀的賓客,雖然也發出幾聲讚嘆,但那明顯地是出於禮節。直到他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天長一色”一句時,他聽到了眾賓客的轟然叫好聲,很明顯是發自內心的。都督聽到了叫好聲,踱回閣子,看到這句,臉上的神情霎時變了,連連讚嘆:“此真奇才,當垂不朽矣!”待到全篇寫完,王勃已被眾星捧月,擁到上位端坐。

落水

在這煙波浩淼的大海上,才能真正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觀。但是船開不久,風就起了,海上雲霧變得更濃了。海上經常有風,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這次的風有點怪,連經驗豐富的船夫也開始緊張了。王勃望著遠方,仿佛看到了交趾,看到了父親在渡口向他揮著手。實際上,風煙滾滾,也就只能看到幾百米之外。他努力回想幾年前見到的父親的模樣,但時間久了,一片模糊。他再試著回想幾個朋友的面貌,但就在這個時候,聽到一聲巨響,身子一側,翻天的巨浪從上空向他壓了下來,然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真相

當然,上面的描寫中的一些細節,是根據歷史記載和傳說的想像。但事實是,王勃確實在公元676年的初秋,落入廣州和交趾之間的海里,歷史書上記載他是因落水驚悸而死,那么應該是被從水中救出來了,然後才因驚嚇和傷風而死。但也有另外的說法,一種說法是王勃被淹死在海中,而且被海水沖走了,另一種說法是,王勃是自己投入海中自殺的。無論是哪一種說法,王勃死於水是無可置疑的。那無情的海水奪走的不僅是一個生命,一個風華絕代的才子的生命,更淹沒了一代才人的理想,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那一年,王勃27歲。

成長

舊唐書》記載王勃“六歲能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楊炯《王勃集序》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居難則易,在塞則通;於術無所滯,於辭無所瑕。”少年王勃就很有名氣,父親的朋友杜易簡將他和另外兩個兄弟合稱“三株樹”。公元661年,王勃12歲時遇到了名醫曹元(世稱曹夫子),他聽從父親的“人子不知醫,古人以為不肖”的教導,拜曹夫子為師,學醫五年,終於“升堂睹奧”,進而“鑽仰太虛,導引元氣”,達到了“滓穢都絕,精明相保”的境界。

受賞識

664年仲秋,右相劉祥道巡行關內,15歲的王勃上書,提出了自己對時政的看法,劉祥道看後,十分驚訝,稱讚王勃為“神童”,並上書舉薦。666年,王勃被任命為朝散郎,其出眾的文才得到高宗皇帝的賞識。高宗的兒子沛王邀請王勃到王府任修撰。所謂的修撰,也就是整理檔案,寫寫詩歌文章。有一次王勃陪沛王觀看鬥雞比賽,沛王的雞與英王的雞搏鬥,王勃就興致勃勃地寫了一篇《檄英王雞》來討伐英王的雞,覺得很好玩,也是為沛王助興。英王看了卻很不高興,一場鬥雞遊戲不歡而散。高宗得知此事,認為王勃在挑撥王子兄弟間的關係,就下令將王勃趕出沛王府。少年得志的王勃第一次遇到打擊,心情異常沉重,他在一篇文章中宣洩心中的牢騷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嶽,坎坷於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於聖明之代。”669年5月,王勃離開長安,與楊炯等人結伴而行,入蜀地遊覽。

虢州參軍

673年王勃聽一個擔任虢州司法的友人說虢州有很多藥草,在友人的幫助下,謀得了虢州參軍之職。擔任虢州參軍不久,就發生了一件影響他自己一生的嚴重事件,一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王勃把他藏到了自己的府內,後來他又害怕此事泄露,就私下把曹達殺了。事情暴露後,王勃被判死刑,幸好遇到大赦,才免一死。但是官職沒了,父親也因此事受到連坐,從雍州參軍被貶為交趾縣令。因為王勃是個才子,第二年朝廷就恢復了他的原職,但王勃決計不做官了,他要專心學醫寫文,但首先要到交趾去看望被自己牽連的父親。675年的春天,王勃從老家龍門起程,經過洛陽、揚州、江寧,到了洪州。在洪州正趕上都督新修滕王閣落成,重陽之日在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應邀參加,留下了那篇留傳千古的文章和那首千秋流芳的詩歌,然後繼續南行,11月初到達嶺南都督府所在地海南,第二年秋由廣州渡海赴交趾,不幸溺水而卒。

評論

王勃短暫的生命就如初唐天空的一顆流星,在天際划過一道光芒,餘下的一點隕石墜入了碧藍澄澈的大海。王勃和他的另三個朋友被合稱為“四傑”。“四傑”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初唐的詩歌,所代表的是初唐的文人群體,在歷經幾個世紀的痛苦醞釀之後,一種新的精神終於冒土而出。這種新的精神,到了盛唐茁壯為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氣象,但在“四傑”所處的時代,還是有點模糊,其中有對未來的憧憬,又有對未知前路的猶疑,時而慷慨,時而哀婉。鄭振鐸先生評價云:“正如太陽身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的曙光了。”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寫到:“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在時代的轉關之際,還有幾分寒意,新生的嫩芽還容易被凍殺。

其他三傑

四傑中的其他三傑的境遇和王勃相似。駱賓王有“神童”之稱,7歲寫出詠鵝詩,楊炯自幼聰敏好學,11歲即舉神童,盧照鄰10歲即從曹憲,王義方授蒼雅,讀遍了鄧王府所藏的12車書。他們的仕途都不順利。盧照鄰受到鄧王的賞識,鄧王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初年,被任命為益州都尉,秩滿後漫遊蜀中,然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駱賓王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後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儀鳳三年駱賓王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次年遇赦得釋。於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棄官游廣陵。只有楊炯順利一點,但也只做到了縣令。除了楊炯之外,他們的死亡都屬於非正常死亡。駱賓王參加徐敬業討伐武則天的軍隊,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徐敬業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靈隱,以周歲卒。”盧照鄰染風疾,隱居在長安附近太白山煉丹,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遷移到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終因不堪心靈和病痛的折磨,投潁水而死。四傑中有三人的死與水有關係。王勃墮海而死,駱賓王可能是投江而死,盧照鄰是投潁水而死。
王勃死亡時,還未到而立之年,但他在文學上的貢獻已經足以使他立於世而不朽,後來的杜甫就稱讚他和他的朋友的詩歌是“不廢江河萬古流”。王勃是一顆流星,划過天際的眩目亮光,卻成為後世永久的記憶。我們為這顆流星的滑落而嘆惋,如果不滑落,當有更絢爛的光彩,但是對於王勃來說,27年的生命,空中的那一下閃耀,已經足夠了。與王勃相比,有好多活到八九十歲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留下任何痕跡,應該說是白活了。像王勃這樣以短暫的生命給世界留下眩目光彩的人有不少,比如李賀,比如黃景仁,再比如朱湘、濟慈,如春花燦爛,如流鶯婉轉,留下一點色彩,一聲鳴叫,讓我們驚羨生命之花的美麗,讓我們驚羨生命之歌的動人,也就可以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